登陆注册
33504800000041

第41章 格里菲斯与中国电影的兴起(4)

她的名字先是出现在英文《字林西报》上,1918年5月6日爱普庐上映《出卖婚姻》(SoldforMarriage)时,LillianGish的名字上了广告。1919年底周瘦鹃看了格氏的《世界之心》之后,在《影戏话》中提到丽痕甘希及其妹杜露姗甘希(DorothyGish,1898—1968)。瘦鹃:《影戏话》(十三),《申报》,1919年12月16日,第14版。1922年2月《最大之问题》开映时,报纸广告曰:“此片为著名第一女艺员吕伦女士毕生之绝作。吕伦者,即前演《铁血鸳鸯》(即《世界之心》)之女郎,名誉之大,无出其右。”《最大之问题》广告,《申报》,1922年2月19日,第12版。这些还不能作数,丽琳仍若隐若现。同年5月20日《赖婚》的广告算得轰动,但只是介绍“可怜之女郎”,未以她的名字为号召。但在影片放映之后,几乎一夜之间她的名字传遍沪上,如北京《晨报》的《赖婚》广告称她“世界无双之表情姿态”。《晨报》,1922年12月29日,第7版。最为传神的莫过于5月29日《申报》上为《影戏杂志》登的广告措辞:

谁演《赖婚》者?

她也……她是谁?

她就是丽琳甘许姑娘,她底美貌美态已在本杂志里制成铜版矣《影戏杂志》第3期广告,《申报》,1922年5月29日,第19版。

这一两年间《申报》关于格里菲斯的介绍,配有照片的,前后有两幅,有关丽琳的照片前后出现六幅,连男主角白率尔姆斯也有五幅之多。当然这是表面文章,报纸曝光频率能说明一般受众的反应。尽管格里菲斯的影片映演的数量之多,其声誉之隆,好莱坞导演中无人可比肩。但他的名字并非绝对卖座,如其后期作品《恐怖之一夜》只上映了三天,没见什么反响。的确,格氏在中国所引起的迷狂,多半与《赖婚》连在一起。

在格氏作品中,一般不认为《赖婚》是一部杰作,甚至被认为是一部“毫无意义”之作刘易斯·雅各布斯著,刘宗锟等译:《美国电影的兴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页418。其实当时报纸上有过类似论调:“葛雷非士导演之影片,较《赖婚》更佳者尚多,如《重见光明》……”见《申报》,1923年6月24日,第18版。,思想艺术上逊于《重见光明》和《党同伐异》,但在中国《赖婚》所引起的轰动程度可说是绝无仅有。1922年10月该片再次在上海放映,《申报》头版广告欢呼:“惊天揭地环球第一佳片又来了!”到次年11月,有报道说英国电影联合会举办1922年度佳片的评选,六百万人投票,结果是《赖婚》雄踞榜首。于是该片再度登陆上海,广告乘机大肆宣传,连演三周,场场爆满。

有人甚至认为,和卓别林的《巴黎一妇人》相比,《赖婚》还称不上“艺术影片”,如果没有丽琳·甘许的号召力,其动人处恐怕也只有“金钱的浩大”罢了。裘岂香:《导演琐谈》(上海:神州影片公司《花好月圆》特刊,1925)。转引自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页381。对于丽琳的接受方面,中美之间的落差似乎更大。1924年美国《影戏》(Photoplay)杂志和《电影日报》(FilmDaily)发表年度最佳演员排行榜,各列男女八位,并无丽琳之名。RichardKoszarski,AHistoryofAmericanCinema,Vol.3,AnEvening’sEntertainment:TheAgeoftheSilentFeaturePicture,19151928(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90),p.262.名列两榜的四位女明星在当日上海皆名声藉甚,曼丽·毕克福和恼门·塔文自不消说,另如格劳莉亚·史璜生(GloriaSwanson,1899—1983)属性格演员,以大胆泼辣著称,如巴赖·尼葛(PolaNegri,1894—1987)更以卓别林之妻而名重一时。就《申报》上曝光率而言,丽琳其实不如这几位明星,但并不妨碍粉丝们的热狂追捧,如《小说世界》刊出丽琳姊妹的照片,说“看过赖婚的人少有不记得丽琳的,今岁影界美人选举会中,伊恐怕可以得着首选。”《小说世界》,5卷7期(1924年2月15日),页R1。但有一点是那些好莱坞大牌女星难以企望的,即她那种独特的悲剧资质,不仅博得一般大众的眼泪,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影界和知识阶层的一致倾情赞扬。

丽琳专号(1925年)像她们一样,丽琳的大幅照片出现在一般电影杂志中,但特别的是,1925年《影戏世界》(MotionPictureWorld)杂志创刊即推出“丽琳专号”,对她称颂备至。影评家林漱玉《我之丽琳观》说:“今者海上竞演名片,吾人所目睹之明星,有若过江之鲫,然窃举他伶一一较诸丽琳,而推重丽琳之心,初不稍减。盖他伶之所擅长者,丽琳无不能之,而丽琳表演悲哀之奇材,则他伶所不能及也。”漱玉:《我之丽琳观》,《电影世界》,第1期(1925),页6。老实不客气把其他好莱坞女星统统比了下去。当然丽琳也被该杂志称为“美国电影界的大艺术家,也是全世界出类拔萃的大明星”《电影世界》,第1期(1925),页9。。甚至在1928年卢梦殊编的《电影与文艺》一书中,所选刊的八位好莱坞女星,以丽琳居首,嘉宝(GretaGarbo,1905—1990)殿后。卢梦殊编:《电影与文艺》(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28),页10—17。

对于丽琳的评论汗牛充栋,较概括的介绍有:“丽琳甘熙为美国电影界颇负盛名之女伶,细腰娇躯,弱不禁风,容貌则艳而不俗,生平善演悲剧。”《申报》,1923年5月28日,第17版。或者称她“电影界中之著名女伶也,善饰悲旦,情动乎中,发之于外,莫不细腻入微,加以妍蒨婉娈,姿色端丽”伯长:《丽琳之电影扮演经验谈》,《申报》,1923年9月21日,第17版。。在几部格氏最负盛名影片中,丽琳皆担任女主角,在中国一致叫好。如她在《重见光明》中的表演:“天真烂漫,憨态百出,尔时丽琳虽系初出茅庐,但表情之入微,已可见胜老练者有余。”《申报》,1923年6月14日,第18版。《影戏杂志》介绍曰:“盖许于寻常演员如鹤立鸡群,不类常人。《残花》一片中,饰弱不胜衣,娇楚可怜之漂泊少女,表情之佳,达于极点。《东归》(即《赖婚》)片中,饰安尼马,奋斗危难,亦有精彩,而表情与前剧又迥乎不同。凡此皆尽善尽美,非明星固不能也。”俞昆、徐逸译:《密司盖许》,《影戏杂志》,1卷3号(1922年5月),页14。

丽琳在中国大红大紫,却在本国上不了明星榜。这种落差是文化上的,归根到底是由不同历史语境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同样在女明星中,曼丽·毕克福、恼门·塔文是健康、欢乐和自由的象征,深受大众的宠爱。其实她们更体现了“新女性”的现代性价值,但丽琳所表现的是悲剧性的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女性角色。正如格里菲斯被比作英国19世纪小说家“狄根司”一样,《残花泪》、《赖婚》等叙事中渗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情调GinaMarchetti,Romanceandthe“YellowPeril”:Race,Sex,andDiscursiveStrategiesinHollywoodFiction,pp.3945;RichardJ.Meyer,“TheFilmsofDavidWarkGriffith:TheDevelopmentofThemesandTechniquesinFortyTwoofHisFilms,”inFocusonD.W.Griffith,ed.,HarryM.Gedold(N.J.:PrenticeHallInc.,1971),p.122.,而在挑选女演员方面他喜欢“苍白、无助、纤弱、苗条”的类型。NicholasVardac,“RealismandRomance:D.W.Griffith,”inFocusonD.W.Griffith,p.75.女性主义批评家劳拉·莫薇(LauraMulvey)指出,好莱坞影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无不着意于满足男性的窥视欲望LauraMulvey,“VisualPleasureandNarrativeCinema,”inFeminismandFilmTheory,ed.,ConstancePenley(NewYork:Routledge,1988),pp.5768.,然而对于1920年代的中国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来说,像毕克福、塔文等体现现代女性自尊自主的类型,尽管秀色可餐,而在价值观念上难于亲近,对于像丽琳那样的类型就甘之如饴,甚至在想象之中可被占有的。事实上上面引述对于丽琳的评语中,啧啧称赞的不仅是她的美丽与演技,那些“弱不禁风”、“娇楚可怜”等修辞则凸现她天真、贤淑、楚楚可怜的样态,基本上出自男性的视角和口吻。更为典型的如:“凡爱观丽琳之影戏者,每见其碧瞳,辄譬之若含羞之蓝色花,柔嫩之手,乃如白鸽,当其樱唇微动之时,则又誉之曰,如翩翩之蝶翼。”《丽琳甘熙新演〈白姊妹〉》,《申报》,1923年11月27日,第17版。这类称颂之中流露出传统文人把女人当作对象观赏的态度了。

电影也是拍给女子看的,有一则报道说,《赖婚》放映当中,“有某妇观至悲凄处,竟失声大哭”。也是因为丽琳“表情之确切,自与寻常之爱情片不同”。《〈赖婚〉影片在京映演消息》,《申报》,1923年1月21日,第17版。的确有异于一般“爱情片”,天真淳朴的乡村姑娘爱娜涉足城市,为纨绔子所骗,堕入情网,旋遭抛弃,怀上孩子,为邻里所不容。继而母亡子觞,噩运接踵而至。如此悲绝苦透的遭遇,涉及性别、社会等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妇女似乎映现了自身的生存境况——处于社会转型和新旧文化冲突的交界,向往自由却受到重重阻力。正如《晨报》的广告所说“剧情中含有社交公开问题、婚姻问题、恋爱问题、道德问题”《晨报》,1922年12月29日,第7版。。这些正是当时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林漱玉说:“国人之注意表情剧,自《赖婚》始,亦即自丽琳之表演始。在《赖婚》之先,观影者虽有之,然未尝措意于表情也。”漱玉:《我之丽琳观》,《影戏世界》,第1期(1925),页16。照这个说法,由于《赖婚》,特别是通过丽琳的“表情”,国人领会到电影的艺术性,其美学感受也随之提升。的确在默片时代,影片的美感主要依赖观看经验,演员也主要靠“表情”,因此在当时的影评中,“表情”是一个关键词,却几乎为丽琳所专有,也用来评判殷明珠等本土明星,成为衡量演员技艺的普世性标准,当然也波及影片的质量评判。林漱玉的评论不乏卓见,却不够全面,事实上在《赖婚》之前,已有人“措意于表情”,如周瘦鹃在《影戏话》中谈到他当初看意大利影片《茶花女》时,注意到女主角“能于一举一动间,将芳心中哀怨之情曲曲传出,自非庸手。临死时作捧心呻楚状,尤极缠绵悱恻之致。白幔受风微拂,若真有茶花女芳魂来格者。其表情之工妙,吾无间然”瘦鹃:《影戏话》(三),《申报》,1919年7月14日,第14版。。这一“表情”的议题,与林漱玉的提示相联系,对于认识早期电影在中国的接受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周瘦鹃的《影戏话》体现了一种文人视角,在对早期电影的接受过程中充满期待与踌躇。尽管首肯侦探、滑稽片的娱乐功能,更赞赏的是文艺片,对于那些从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大加赞赏,甚至在侦探、滑稽片中留意于深刻表现情感的桥段,如在《黑衣盗》中最后一幕女主人公“蓓儿对镜自作问答,系念格莱训,极细腻熨帖之致,此惟名家诗中有之,小说中亦不易得”瘦鹃:《影戏话》(六),《申报》,1919年9月23日,第14版。。如在评论“哀情之作”《残碎之阳春玫瑰》时,对于女主角最后在花园中哀绝而死,会想起“《牡丹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句,更为之怆然者久之”瘦鹃:《影戏话》(五),《申报》,1919年9月11日,第14版。。那种“诗”的眼光,事实上以是否能动之以“情”来加以衡量,即在中国自身文学抒情传统的底子上、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言情传统来评判电影这一新传媒。由此也可见周氏极重视演员的表演。电影发展趋势也如此,当故事长片越来越多,也越依赖明星。

《宝莲历险记》广告

女明星的银幕形象经久不衰,创造了现代“女性魔力”(femalepower)的传奇。这起始于早期侦探连续片,具代表性的如白珠(PearlWhite,1889—1938)的《宝莲历险记》(PerilsofPauline)。这一传奇的中国版本是殷明珠,她取名“明珠”与白珠相关,据她自述:“影戏诸艺员中,予尤服膺白珠女士。时人称之曰‘宝莲’,盖以《宝莲历险记》一剧而得名也。其表情之妙,实非碌碌余子所可企及。予何幸乃得与女士同名。女士名珠,予也以珠为字。”殷明珠:《中国影戏谈》,《快活》,第9期(1922年3月)。名字相似还属表面,“表情”一词是两者之间的情感桥梁。1922年她在《海誓》中担任女主角,该片是中国第一部“爱情片”,而殷明珠意味着中国“明星”的诞生。参陈建华:《殷明珠与“明星”由来》,《书城》,2009年第1期,页58—67。围绕着她在片中的“表情”,当时舆论不一。报纸上一再称赞,有人却批评其“浮滑”。见《〈海誓〉片之开演》:“钟鸣七下,满座牌已高悬铁棚之外。此片表情确有过人之处。殷明珠之一举一动,无不描摹入神。”《申报》,1923年3月10日,第17版。《〈海誓〉今日映于法国影戏院》:“《海誓》影片,前晚映于新海伦,颇受顾客欢迎,连映四夜,坐客皆满。咸以殷女士之表情,实足满意也。”《申报》,1923年6月11日,第18版。楼一叶《评〈海誓〉》:“其最为是片之玷者,则殷明珠之表情也,几乎无一处不出之浮滑。”《最小》,第61号,1923年7月7日。有意思的是她也不得不受到“表情”的考验。

不难理解,《赖婚》之后有人认为:“葛氏生平导演之,对选择演员一层,素称审慎。《赖婚》一片,所以有今日之盛名,胥因各演员之表情,都能感动观众之故。如丽琳之饰爱娜悲遇,则演来处处有悲境,虽剧情所指定如是,但苟无体贴剧情之表情,则无论何种悲剧,即不能引感一般人之心头。”盈英:《观申江大戏院之新影片述评》,《申报》,1923年8月18日,第17版。可见对于明星及其悲哀“表情”的重要性更有新的认识。

七、《赖婚》与《孤儿救祖记》:“哀情”的连接

同类推荐
  •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骑士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 和你一起看星星

    和你一起看星星

    青春美文系列丛书已出版五本,精选五位中高考热点作家的美文佳作,每本书内附阅读试题详析详解。本书是作者的经典作品集,以思辨性之智与观赏性之美相统一,以思想深度与文学魅力相结合,反映了作者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阅读此书,潜心思考,融会贯通,对于读者开启心智,增长知识,必大有裨益。本书以“看星星”为题,看浩瀚宇宙之群星灿烂,看茫茫人海之星光璀璨,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引经据典,史料翔实。细读此书,践而行之,可开阔胸襟,心骛八极;可高瞻远瞩,眼界宽广;可立志奋斗,建功立业;可充实生活,青春无悔。
  •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主要分为:小说、童话和随笔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桑金兰错;老官布小传;穿绿衣的蛇郎;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贵妃墓和织锦台;拉卜楞皇后翠琅错等。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8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8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本选集将我国现代散文定于“五四”现代文学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上与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相当。回顾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也与西方文学三、四百年间各种流派兴衰更迭的历史相当,确切些说,西方现代文学三、四百年间的历史发展被我们浓缩在一个世纪里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传播和完成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前两大篇章,相当于“五四”至三十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繁荣的个高潮期;台湾地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可视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繁盛期,而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散文接受本世纪人类文化成果方面,海峡彼岸和此岸都已经或正在与世界同步。我国现代散文近二个世纪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历程表明,把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作为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撞击,触媒可发酵的机制,几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散文就在新兴的诗歌和小说之上;周作人讲,“五四”现代散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明清小品的传统,一是英国小品的传播,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世界散文经典包括东方卷和西方卷。
  • 西藏西藏

    西藏西藏

    《西藏,西藏》分为《梦角连营》《珠峰家乡》《路上风铃》《藏源山南》《相约故乡》等五辑,除了《相约故乡》和《路上风铃》的部分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是写西藏的。这是熟悉的西藏,也是陌生的西藏,这是军人眼里的西藏,这是诗人笔下的西藏,这个西藏像一首嘹亮的军歌飞扬在西藏,激荡在史映红火热的心里。
热门推荐
  • 琐事所记

    琐事所记

    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小感想,化成文字写到纸上。受到公众号影响吧。
  • 古界神传

    古界神传

    (古界神传)正式开启,欢迎大家投票订阅。一族拥有记忆世代相传的能力。他们从出生起,脑海里就刻进了远古邪魔的脸孔,异兽的杀戮,一城的尸体,血雾腥气,犹如亲临。召集神选,还那些凡人一个安稳,就是他们一族的使命。但是,他想和那些族人不那么一样........
  • 四海八荒图

    四海八荒图

    李凡,一个小型修武家族的内定继承人,排行老二。一场怪病使他从修武天才的神坛上跌落,却因儿时一游方道人所赠图画在道社秘境挑战中大放异彩,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一个时代。且看他如何叱咤风云,武破八荒!
  • 忘忧道馆

    忘忧道馆

    一个神奇的道馆,一个神奇的系统,一个逗比的我,从此开启了神奇之路,忘忧道馆改变了我的一生
  • 逃离地球之东北往事

    逃离地球之东北往事

    这是一个东北人拯救世界的故事,非常感人,看了别打我。
  •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教育在学校,培养在家长!培养好孩子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父母要真正地了解并用适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本书首先向父母们分析了孩子的哪些特性是先天注定的,哪些特性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先天注定的特性,如男孩女孩的区别,好动与好静的区别,才艺方面的区别等等,我们尽量不去违背而是引导。对于后天可以培养的,我们又从父母、环境、心理、德商、情商、智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争取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性格有特点有能力有智慧的好孩子。
  • 春明梦录

    春明梦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们一起在过一年

    我们一起在过一年

    记录了一个男孩在无意识下帮助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最后与男孩成了男女朋友,可男孩的父亲患了一场大病在国外医治,为个更好的照顾自己的父亲,男孩被逼要离开学校,去国外。而且她们还是一个学校的!他们在缘分的撮合下,在一起,又分离,最后男孩带着女孩一起去了国外,一个度过最后的岁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长颈鹿不喜思念2

    长颈鹿不喜思念2

    十七岁的青春,埋藏了许多秘密。这些秘密,在岁月中生根发芽,缠绕着彼此的生命。一场大火烧毁了整个废弃的美术室,施喜念意识消失前,迷迷糊糊地看见陆景常来到她身边,潸然泪下求着她不要死去。等她醒来时,郭梓嘉告之,陆景常为救她而死,施喜念不愿意相信。郭梓嘉花尽心思追求施喜念,耐心等待她接受这个事实,却渐渐发现,他喜欢施欢苑的心,变得不可控。他爱上了施喜念,而不是施欢苑的替身。劫后余生的施欢苑归来,发现昔日的恋人郭梓嘉移情别恋,报复悄然展开……之后,已经“死去”的陆景常也悄然回归,错综复杂的爱恨变得更揪心。青春的小世界里,如果总把自己困在过去,那么天永远也不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