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98200000029

第29章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一)

——觅一个“不受惑的人”来教导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来中国传心法时,曾说要“觅一个不受惑的人”来教导。所谓不受惑,就是指不要将自己的妄心当成真心来发心修行,也不要把经典义理的说法当做实际修证,不要心外求佛。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中,开示真正的修行法门,对任何修行人都是一个最好的指导。所谓“二入”,即理入和行入。

第一个理入,说明如何直缘诸法实相而亲证心性本自圆明、本自清净。第二个行入分四项——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行入是在生活中真切地落实,把对理入的了解化为生活,实际地在自己生命中去体验。所以二入四行的修行不仅可将真理化成生命的智慧去实践,同时也要借由智慧真正照见真理的圆满。

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理入中告诉我们,修行最首要的是深信一切含灵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必须确信一切众生的本来清净理体、智慧与佛无二无别。只是众生现在一念迷,因此在应事对人时都落在妄心相上,故须借教悟宗,以显露本来的真心。

就理而言,我们清净的理体与佛无二无别,既然心性本自圆成、本自清净,所以不可被染污,但因现在我们有种种身心烦恼、业障、颠倒,所以仍借假修真。而清净心性本自圆成、本自如如,修只是修本有的东西,并非心外求法、对外攀缘,而是借着修习去放下我们的妄想与执著。

因此,真要修吗?就如同虚空一般,如何去修?我们的清净心也是如此,心本圆满,没有欠缺,何须去修它?

有没有可证的呢?本自如如,又何须证它?所谓有证就有得,有得就有失;没有的才想去得,若是本有的何须说得?而这种想证、想得的心也是生灭心。心本自具足,如同自己本有的东西,像口袋的钱本是我的,何须再问人我可不可以去用它?

所以,从理入知道一切德相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而妄想的有则是幻有;既是幻有,就有其因缘和合时的业相,有业相就有苦乐祸福的果报,所以仍应去修,但虽修却也无可修。所以念佛想成佛就是妄想,因为本来就是佛,只要把妄念丢下,当下就是佛。因为放不下,所以是凡夫,因此放下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放下,放下即是证取菩提、成就佛道。

借教悟宗,依善知识指导

理入虽告诉我们,修行首先要深信一切含灵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我们必须借教悟宗,借佛陀经教义理来作为指导。对佛陀所说的实相自己未曾体验,若用我们的识心去解释就会成了妄相,可能自觉很妙的东西,却与实相差了一大截。而且,如果以我们的妄心去解读经教再去用功,那更会出问题,所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即同魔说。”即是此义。

如同我们玉佛寺的地址虽是民享街尾端,却未与前端房舍接续在一起,若有人只是按照地址来找,绝对找不到,虽然有文字指示,也只能得到一个大方向,仍然很难找到。

经典教理内容也一样,经教为诸佛菩萨、祖师们亲证的内涵,我们没有修证到一定程度,所以看了文字,也只能依自己的识心来分别、诠释它。像在中国觉得皮肤白就是漂亮好看,但对外国人而言,却觉得脸色苍白是不健康,所以同一相、同一境,若用不同的识心与不同的价值观做判断,最后诠释出来的结果就会不同。

所以修行时仍须凭借教典的说法,但切记不可掉入文字表面的义理上,而且必须借由善知识大德的说明教导,从实际义理上去了解。也许最初听闻善知识所教时也不甚清楚,但借由不断的熏习与每次的生命历练,跟经典所教的实际义就会更相应一点。尤其当我们真正落实在修行上的时候,身心的定慧力就会渐渐成熟、充满,等到因缘具足时,自心的光明与自在清净的本体便会真正显露出来。

对于祖师大德教导的实相义,虽然我们尚未亲证,却可以从对实相的了知来帮助自身的修证。而在知道如何达到佛境界的修行方法后,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去用功实践,因为佛所证的德智,原本我们也具足,只是现在无法全体明白地去运用它。只要心远离分别,实相自会显现。

不用担心什么是实相,只要问自己是否落实修行。当定慧力庄严时,所有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清净心自会显露。

所以,一切的指导说明都是为了通向定慧力的圆满。离开定慧力的圆满,我们的修行永远是盲修瞎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参禅的原因。

祖师禅是定慧一体的用功

我所指导的念佛参禅法门与一般不一样。我一再告诉大家,念佛应从清净心起念,念的这个佛是无可念的佛,不要起贪心、妄想、分别,只要虔诚专一地念,身心自有转变。假如有见到佛庄严相好或发生身心更加轻安自在等觉受,种种这些在修习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但应该要知道这只是因定所生成的觉受,不要去理它,只知道有这样的过程,然后一直用功下去就好了。

所以当大家在念佛时停下来,法师逼拶“念佛的是谁”,在这一喝中,是要叫你一念识心不起,这时要马上追究:真正念佛的是谁?所念的佛是什么?不是要你去思维,而是要顿时放下自己诸多的分别妄想、推理的心,当下以没分别的心去体验它到底是什么!

既然佛说我们本自具足,为何我们不知道?所谓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心,而我的心却是生生灭灭的,要怎样才能达到不生不灭?这些都要自己去体验,而且绝不能以识心去思索探究,掉在思索中的念头就已落入生灭相。

如何能达到不生不灭的体验?当具足定或慧两种力量时自会体验到。例如不起一念时,就会发觉实相果然只是一相,所以在定中可以体验到什么是远离生灭的样貌。

如何由慧去体验呢?即知一切诸法当下缘起、当下空寂,虽有也只是如幻假有,所以不会去追逐心所造作的是真实或不真实。因知诸法缘起空,所以不会执著有一个实有,虽空,也不会落入断灭,因知种种皆是如幻假有、因缘和合。所以经慧力一观照,即可远离自己的妄想颠倒。

定、慧二力皆可使我们见到心体的实相,而念佛又如何可让我们具足定慧力?首先必须专心一意地念,心无第二念地念,如此则心可达到统一。心统一后,会觉得诸法远离一切的生灭变动,即恒常,但这个恒常也只是定的感觉,离开定,统一相就没有了。所以,如果没有具足真正的慧,再怎么用功修行,即使达到身心轻安自在或统一相,当定功一退失,同样会被境转。

所谓祖师禅的用功,就是定慧一体的修行方式,即定即慧,即慧即定;而不是将定慧分两种,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如果将定慧分成两种,这样的修行方式就不对。

我所指导的念佛禅修行,也是要大家时时起观照慧,以念佛的方式统摄身心,使我们的身心达到不要对境起攀缘分别。当一念清净心生起时,当下便无所攀缘,没有能攀的心,也没有所攀的境,直缘诸法实相,如此持续精进努力,当下定慧即具足。

依此说明的方式用功时,于内,心不对法尘影像生灭追逐,外不对境界起攀缘,如此心当然能统一。即内见自己不生不灭、不动的实相,外见诸法缘生缘灭,当体即空。这种内有定、外也有定,内有慧、外也有慧,才是真正定慧不二,并非是打坐念佛身心安定后才生起慧,如此就变成定、慧两种不同。

只要我们的心达到定慧力量充实,所有尘埃烦恼当下即能放下;一放下,清净本心自现。

修行首先要有正知见

很多人用功会落在相上去计较身心有何转变,会想该如何用功、用功后又该得到什么。例如会去计较每天应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可增长多少福报,然后在最后临终时心可以不颠倒,往生净土。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次第方便的用功方式,非直缘真心;而我们念佛应以真心作为我们的发心起点,称性起用,不掉落在自己的身心相上。

所谓直缘真心,是凡所有相皆知虚妄,知一切诸法当体空寂;因空寂故,一切圆成,因此大家不要着相而生心。因为知道五蕴、生命实相本来空寂,既然空寂,我们用功时就要把空寂变成生命真实的体验。

大家应建立这种理入的正知见,如未建立这种坚实正知见就起修,那就叫盲修瞎练。而且越修,定的成就越大,妄想就越大越可怕。因为从修行中,六根、五蕴会随定力的清净庄严可达到六根互用、六根清净;然而,若识心未断尽,六根清净时,刚好是魔出现之时。

所以为什么用功时要依教来悟宗,因为理入给修行者很正确的指导,知道什么是修行真正的要旨,知道应反观自己清净本心去修,这样任何的修行便不会落在着相,不会落在生灭,不会落在身心相上去用功。

希望大家修行时首先要有正知见,以正知见去用功就没问题,而达摩祖师所教的,正是我们修行的最佳指导,如果大家能掌握住二入四行,修行自不会有偏差。

从后代祖师的棒喝逼拶中,虽可让我们直接反闻自性清净本心,但根器不深者,多半只落入身心相或自己的觉受中,最后以自己身心妄觉当成见性、当做证悟,实际上却是对经教不明。

其实早期禅宗大师多通经教,六祖慧能虽不识字,却也是借教来演绎,如佛三身、无相颂等等,都是从经教演绎出来的。只是到宋明后期,出家人多为穷苦人家,未受过教育,只会耕田或早晚课诵,其他都不会,也未深入经教,所以后期多成为以盲导盲,也导致后人越来越远离佛教,所以禅宗到明清会衰落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是今日的佛教不同,出家人除了清楚经教、踏实修行外,连在家居士素质也提高了。

所以,所有修行不可自己杜撰,而应借教来悟宗,例如这几次我所教授的内容都是由《楞伽经》或《圆觉经》中演绎出来,相信对大家的修行应有很大帮助。

头怎么不见了?

前面提到,理入是深信一切含灵本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为妄想执著,所以无法见到自己的妙觉功德,也不能去妙用这些本具的智慧与慈悲。也就是说,我们要深信这个理,此理经由佛陀亲口宣说,也是他证悟时所发现的真相。

这里也告诉我们,众生目前虽然在迷,也正处于生死之中,但不要因为个人的烦恼重、业障深、福报浅,没有时间修行或是不会修行,就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无法成就佛果。

我们必须了解,如同煮饭一定得用米的道理一样,假如拿沙来蒸煮,永远不可能煮出饭来;也正因我们跟佛无二无别,才能成就无上佛果。再说,这个佛果众生本自具足,非由修证得到,只要我们放下自我身心的执著、分别、贪恋、妄想,自然圆成。

修行的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帮我们放下身心种种的执著、妄想。只要我们能一念放下无明的颠倒执著,就如同经典所说,“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只要发狂的妄想心停止下来,当下菩提就圆满。

如经典比喻,有一位叫演若达多的年轻人,因为从镜中、水影中见到自己美丽的容貌,但没有明镜、水影则见不到,妄以为自己无头才不见其美丽的容貌,于是发狂地四处找头。大家见了发笑,明明头一直在年轻人的脖子上,从来没失掉过,怎么会不见?

这个比喻其实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脖子上原本都有颗头,头上也有个可爱漂亮的面貌,可是因为我们没见着它,也不知道有受用到,因而以为自己的头掉了,直到见到镜中颈上这个头居然有着可爱的面貌时,才明白我们真有头存在;当平时不觉得有受用到它时,就以为自己头不见,于是发狂四处寻找。

这就好比我们本来具有如佛一样的智慧,在平常日用间,身心也展现了如来的全体大用,只是我们往往将自己的真心掩盖住了,然后用自己的妄心——也就是将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当做真心,因此无法真正清楚地明白真心。

其实,第六识的分别心只是一种会攀缘、计较、分别的意识,它以为眼前所见的境界是实有的,于是误将自己这四大和合的色身当做“我”的真身,而将这个能思量、分别、攀缘、计较的心当成“我”的心,因此就认为身心及山河大地有真实存在的相。殊不知第六识这个妄知的心也是由第七意识而来,如果没有第七识的错误颠倒的认知,第六识也不会执著有“我”。

第七识实为染净的根本,具有恒审思量的功能,恒常将第八意识的见分与相分当成自己真实的身心,执著第八识为真实的我。殊不知,第八识本身只是个具有收藏、异熟功能的识体,而第八识的识体也只是收藏种子的生生灭灭,也没有一个实际的第八识可得,但第七识却妄认第八识为实在的命根,于其中起颠倒执著;再加上第六识的分别,认为第七识为实有,于是更加强了第六识的错误认知。

如此辗转染熏,越熏习,越污染,就越牢执根身器界为真实不虚。而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其中道理,将这个妄心当做自己真心,依它造业,故生死流转不断。

因此,如果把阿赖耶识当做生命的实相,认为只要断尽烦恼、虚妄后,就会有个不生灭的真体显现,这还是属于生灭虚妄的妄心。

无智可得,无相而修

其实,多数的修行人都将妄心当做修行的本因,例如有些修行者知道因执著身心,所以烦恼生、苦生的道理,因此他们从法上了知诸法因缘和合,无一真实的我存在,故能断尽本身的见惑及思惑,达到身心空的体验。

不过,他们虽然认清身心及众生的相当下是虚妄不究竟,故能离相得解脱,却不知所证得的清净相本身也是一种因缘和合,因此仍执著有个涅槃可证。

所以修行千万不要落在识心取相上用功精进,如果落在这里,以为只要能断烦恼、了生死,即可求得毕竟的菩提果,这样的努力都叫做以妄心作为修行的本因。

而修行如果将妄心当做真心来用功,心一掉落在有所得、有所求、有所攀缘上去用功,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与自己的真心相违背。而且着在相上去努力,越用功,所生障碍反而越大。尤其中国的如来禅或祖师禅,就是告诉我们: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乃至一切的涅槃法都是因缘和合的,甚至连成就了阿罗汉也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实相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修行要具足正知见。如果具有八正道中所谓的正见、正思维等观念,修行时才不会掉落在盲修瞎练或邪修里面。

此外,修行还要能够达到明心见性才行,为什么呢?

众生一切的烦恼、身心障碍,皆因没有真实的智慧,而明心见性就是以智慧清楚了知什么是真心、自性,什么是实相。你若是见性了,就不必再担心道业不成,因为见了性,即使尚未证得真正本心,但是会知道空性当下即具足一切,而日后所谓的修行,也不过是将所悟、所见的本具体性,在生活中借种种历练将它落实罢了。

所以大家应该了解,即使最后证悟了所谓的后得智,一定要与原来本觉的本智相应,如此才是真正成佛,所以我们的本智与后得智其实是无二无别;甚至,真有这个智吗?《心经》也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因此,若你认为实有一个“智”可得,也是错的!

佛法告诉我们要有般若慧,所谓的般若慧就是知道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而佛法一定要在生活里真真实实地去体验它,所以要常起观照心,观一切诸法因缘和合空的原因,而不要落在有相可得、可修,或落在身心相上去修。修行时,应如《金刚经》所说,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方能证得清净的菩提真心,也才能真正成就菩提萨埵。

所以大家应该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就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觉悟一切相只是宛然如幻的假相而已,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

放到无可放

理入,就是要常常以这样对真理的认知来作为我们的正知见。大家一定要知道众生与佛本来就无二无别,也都具有妙功德智慧,也要知道我们心体本来清净,不受污染,更要知道我们自己虽然有妄念、颠倒以及种种分别计较,但只要放下它、舍下它,也就是“歇即菩提”。当放到无可放、舍到无可舍的地步,当下真心自会显现。

什么是放到无可放呢?经典记载,有人以花供养佛陀,佛陀告诉他:“你放下!”于是他放了右手的花,但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于是又放下未持花的左手,两手都空了,佛还是要他放下。这下子他就迷糊了,他想:“我的两手都空了,都已经放下了,怎么还要我放下呢?”

放下身心执著以后,就叫真正地放下了吗?不对,连有“放下”的这个念头都要放下,才叫做真正地放下。

也就是说,原先我们将执“有”的心放下变成“空”,可是这个“空”还不是实相,因为它仍是来自于“有”的对立,所以也是一种心相。因此,进一步还要将“有空”的念头除掉,最后连“空掉空”的念头也都要放下,如此才真是放到无可放的地步。

以大家为例,你们常有身心的执著,所以先要放舍这个“有”,变成一个没身心的东西(相对空),多数人以为如此就得到真正的解脱了,错!这个解脱只是放下身心之后,得到一个没有身心的东西,此时所谓的“没有身心相”,其实也是从身心相而来的。所以你以为空掉“有”、得到这个“空”,就是最对、最究竟的吗?不是!因为你认为的“对”只不过是个人的妄见而已。

因此,你认为的实相,别人看来未必是对的,比如善与恶的标准,也是一种对立的观念。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爱斯基摩人的社会,如果猎到食物,家中身强力壮、可出外打猎的人最先食用,其次是负责家务最多的女性,最后才给老年人。

甚至于,父母老到连织皮衣的能力都没有时,这些老人就会穿着最单薄的衣服,到户外去冻死自己,变成北极熊的食物。因为他们必须面对环境中最真实的考验,要生存、要延续他们的种族就必须如此。

这对中国人而言却是很不可思议的,认为是大不孝。因为后期的中国是农业社会,非常重视经验的传承,所以衍生出敬老尊贤的伦理。

所以美丑善恶的道德观念,它是实相吗?从你的角度认为的实相,对他人而言就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对立相,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缘或背景,并非绝对可以放诸四海皆准。

如同我们去掉了烦恼以后就以为得到解脱,其实这只是心攀缘的一种解脱,不是真正见到一切诸法实相的清净相。一般自认为的诸法实相也是如此,我们以为去掉所谓的“有”之后所得到的“空”就是对的,其实那只是相对的“对”,所以仍然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对治颠倒妄想的最好方法

在修行时,如果未建立起真正理入的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通常会缘在自己错误的认知上,也就是掉在身心相去用功。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身心相作为根本,而对外界一切的评断、好坏或爱憎也都是由着身心相去作主。

例如大家都知道佛法很好,但是因为自己做不到,于是就把它搁在一旁不理它。又或许都知道有身心的烦恼和颠倒,一定要借由认真修行才能放下它,却也不见得会去做它;即便是做了,也不一定能持之以恒。这就是我们的妄心在里面作祟,所以用功时就会掉落在身心相上,常常会觉得“我好苦哦,我好累哦,我的身体好痛、好烦哦!”等等,因此常常随境而转,修行也就进进退退很难得力。

相反的,如果我们先建立起正知见,修行时自会知道要以真心为主。在用功的过程中,身体当然还是会痛,也有业障等等,但你知道它们是空,所以不会掉落在身心相的妄觉,只知道妄想起了,妄想没了,又再回来了……可是不去计较它,就老老实实一直用功下去,这就是真正的真心。

但真心并不是要大家什么都不知道,不是不叫你吃就不知道要吃、该睡觉了也不知道,如此呆呆的就不合乎自然。修行时只要知道有这些身心相就好,知道有妄念种种的问题,但不要继续执著攀缘下去,这其实就是对治这些妄想、执著、颠倒最好的方式。

用功时,要常常用法来观照自己是否远离了真心、远离了正知见。一旦察觉到自己已经远离了真心、正知见,就要马上回到方法。如我所说,就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身心相,但是都不执著,苦来也不执著、乐来也不管它,修行时就会非常自在安然。

有些人修行时会逆性而修,也就是故意非常造作,而这样的造作要持久是很难的。但是所谓的不造作,并非随顺着自己原来的识心、妄心就什么都不做,而是用功时要反闻自性,也就是往我们的清净心来观照,这才是真正的理入。

冥心入道——默照与话头

不过,理入的建立并非胡思乱想就可得,而是需要藉教悟宗,也就是依着经典的教导,知道如何下手后再去实修,真正进入“冥心入道”。

例如我所讲授的内容都出自于经典,虽然你们不是亲自去研读,但由我看过之后,再经由我说,你们听进去了,这也叫做借教悟宗。“宗”是指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你们了解了“宗”的真实内涵后,接着就要下手实修。

实际修行不出定和慧两项,只要定、慧二者具足了,妄心自然就会停息。所以,冥心的“冥”有二意,一是当做动词,是指经由种种修行以后,使自己原来妄想分别的心能够放下,不再颠倒;心无有追求时,即为冥心。

第二是当形容词,“冥心”即是真实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心。两个意思不太一样,刚好是我们修行的两条路。

这两条路,一条是用默照的方式,即修行的当下,就往全体的妙德性——也就是全体的大用上去觉照用功,从如来的智慧德相上去真正证实我们的心本来与佛无二无别。

另一条路则是用以幻遣幻的方式,就是从幻来修幻,既然知道它是幻,就会离幻了。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身心的种种妄想、分别、执著是不真实的,但是无法当下远离,所以就拿一个话头来参,以这样的幻法让自己的妄心乍歇,然后与实法相应。

通常祖师禅的修行是即定即慧,即闻即知,本来具足,本来圆成,不假修证。如六祖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心即开悟,所以当他去见五祖弘忍,五祖骂他野蛮之身如何能作佛时,他即答道:“身虽然有别,但性哪有什么差别?”所以利根者如慧能根本不假修证,当下即知本性圆满。但是有这种根器的人毕竟非常少见,多数的人仍得经由次第修习的方式,也就是由冥心入道下手,去悟入自己的本心。

默照——全体大用

由上面所知,默照修行是由全体大用来下手,从全体大用里面来称性起修,所以当下即知:性即是修,修即是性,性修乃不二。这样的功能其实就是属于默默观照,然后知身心、一切见闻觉知当下都是心体的妙用,故知全体妙用、全体大用其实也不离开所有诸法的实相。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说,空乃诸法的实相,当下也即是色。色空不二,不二空色,就是我们的真心。

而真心在哪里?真心就在我们的身心里,身心的见闻觉知就是真正性的妙用。例如我们的眼能见、耳朶能听、嘴巴能讲、手能动、脚能跑……这些都是如来大用的展现。

只是我们常掉在妄想分别的计较中,所以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成了造业的工具,因而随着生死流转。只要我们能远离一切对待、分别、攀缘,一念放下,当下即可由生灭的现象中见到所谓的不生灭。

默照的修行,就是老老实实地依清净心在方法上去用功,例如以系念念佛的方式,就是一直念佛,不落在身心相上,也不落在识心上,就一直念下去,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真正进入念佛三昧境时,法与心会合成一体,自然就清楚原来本自具足。

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只要能忆佛念佛——即以真心起妙觉的观照来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以清净心来念不生不灭的佛时,当本自清净的那个“心”跟清净能念的那个“念”最后合成一体时,究竟的清净念成就,弥陀自性就会显现了。

话头——借幻修幻

“冥”的另一个意思,即是去除一切妄想分别对待,这个就属于参话头的用功方式。此种修行是要借幻修幻,知幻以后就会离幻,离到无所离时,不幻的东西自会显露出来。

但要如何借幻修幻?就是由我们这个幻的身心起一个幻用,也就是拿一个话头来参:“什么是无?什么是无?”其实也没有要你去追逐什么东西,只是以这样的幻法,让自己的妄心乍歇,就可以与实相相应了。所以我们所参究的那个“无”,就是指真实的实相;然而所谓的那个实相,也没有真正的实相可得,所以是无。因此,“无”是参究时用功的方法,也是证悟时的究竟实相。

参话头是由根门下手,如《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就是从身的动静二相灭,进而根灭、尘灭、识灭、觉灭、空灭,次第用功,最后才见到不幻的东西。

此即是《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中,生灭门的还灭下手,也是《圆觉经》中所阐释的起幻智、修幻法、遣幻妄,以幻遣幻的修行。从根入手修行时,先会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因为知道一切为幻,故二相不生。动静不生时,即是入流亡所。接着进入闻所闻尽,此时仍有个“觉”存在,所以还要空掉这个“觉”,变成“空”;然后又进一步把“空”空掉,达到空灭。最后当一切的生灭都没有的时候,寂灭自会现前。

它就是从幻上一步一步地修,一个幻灭了、离了,再从另一个幻来修;最后到达所有的幻皆灭时,不幻的东西自然显露出来。

很重要的一点,耳根圆通法门虽然是舍识用根,但修习时仍要反闻自性,也就是旋根、旋流,入流亡所。所谓“入流”就是要进入法性流中,不随自己的生死妄想心;如果随顺着自己的生死妄心,你就永远随业流转生死了。

所以我们修行时,就是要逆自己原来的攀缘分别的识心,进入一种不分别中,然后起而观照自己原来的清净本体是什么。这就是参话头。入流亡所就是一种参话头的方式,而且如前面所说,它其实就是以幻来治幻、知幻然后离幻的次第修行方式。

善知识的重要

以上所说的默照和话头,是祖师禅修行上两个很重要的法门,因此“冥心入道”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借由实际修行达到冥心,永远没有办法相应到真正的道。而且不管用哪一种法门来修行,一定要与真心相应,唯有相应到实相的理以后,才能够真正入道。

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如何是真正地实修,常落在识心上去用功,如此不仅很难相应到全体大用,也无法体会自己的本性原来与弥陀自性无二无别。

有些人虽然去打佛七,乃至参加默照、话头或念佛禅等等,大致只被教导怎么用功而已,但究竟要如何真正的发心,甚至如何能够在最短期间内相应到真心并得到受用……诸如此类的指导却很少,因此有人用功了一辈子,结果都是在盲修瞎练。

在修行过程中,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本身对于教理以及修行有相当的体悟,也有真实的相应,因此可以指导大家。在这里,我希望将最精华、最重要的东西,例如怎么相应到经教义理乃至于下手的方便处等等跟大家分享。我所教授的内容,如果你们听得清楚而且知道怎么去用它,修行就能很快上手。所以修行时千万不可以离开善知识,否则修行难以有成就。

尤其我在6、7月间(注:2009年)应邀至法鼓山美国象岗道场以及加拿大温哥华道场指导禅修,经过两个月的历练,我自己不仅在禅修乃至其他法门的教导以及善巧方面越加纯熟,也更能掌握并体验到经典及祖师们所说的真正大意。因此,相信我所说的内容对你们的修行应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不要轻忽。

只要大家肯用心学、真实地用功,不管资质如何,一定都可以得力。如我之前所说,只要工夫用得深,铁杵也可以磨成绣花针。

现在大家之所以无法受用自己的全体大用,是因为工夫还没有落实;一旦落实了,随拈一法,处处皆如,处处皆自在,所以古人说拈一根草可当丈六金身来用,也可以把丈六金身当一根草来使。为什么这些祖师大德们有如此能耐?因为他们真正见到诸法实相,故身心本具的智慧妙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希望大家要好好用功,将自己所有的念头、分别,在一句佛号声中将它们真正地打死。古人讲,不大死一番,法身就活不过来。所谓“大死”,是放下我们的分别知见、人我计较的心,只要老实修行,一定可以得力!

心光绽现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说二入,其实应该只是一入,也就是说,理入跟行入两个是一样的。真正的知晓,必须从实践的验证中、通过实证的考验,那才叫真正的知;而如果徒有行却没有以真知作为指导,则往往使人费尽许多辛苦,仍然不能得力。

有一句话:“真理要经过实践、考验以后,才叫真正的真理。”经不起考验、经不起实践的,都不叫真理。理入如果没有从行入真正去落实,它只是知识上的理解,而不是智慧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是跟生死一再缠绵而无力出离,这就是没有从生活、生命的实践中,去体验佛法真实的可贵处,所以变成只是在经教义理上的听闻熏习而已。

佛法的可贵之处,在于解决人类生命诸多困苦以及教导如何出苦,不同于世学只往知识的堆砌上成就。佛陀指出,所有的苦皆来自于我们的心,而心苦往往是我们颠倒、分别、计较所引起的。为何如此?因为我们错把妄心、生死心当做真心,在面对诸法万相时就加以执取为真实,因而使心更苦,也就越难离苦了。

所以我们必须以这样的真知作为我们生命、生活的指引,在生活的理中历练,就不会继续陷溺于五欲尘劳,招致种种苦不完的身心现象,而能在生命、生活的历练中,把自己真实的生命活出来。

知跟行是合一的,如果没有真知,行是很辛苦的,例如开示时的录音器材,它其实很简单,只要知道如何操作,按一两下按钮就可以录得很好;可是如果不晓得的话,按这个不对,按那个也不对,按来按去,可能把整台机器搞坏了都仍然搞不好。这就是因为你没有真的了知,所以当你去动它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徒然只有知而没有行,则只是建立在文字的表面架构上而已,当真正要操作时,就觉得非常困难。如同经典所述,寻求草药的人,如果他在药书当中,只从名词文字上去背它的药性,甚至只看上面的图示,然后参照它的解说,说这个是什么、形状是什么、味道是什么、能够治什么……把药典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旦拿这个药草给他看的时候,他反而认不出来,分不出哪一个是正确的药,因为他没有经过实际的历练,徒然只有文字上的认知。

行入要有理入的认知——也就是正知见——作为生活上正确的指引;理入则要在生活实践中,去显现它真实的生命和价值!

真实的价值,就是把知识化成智慧的妙用。大多数人的修行,都以为是到寺庙参加一些活动或共修,例如禅七、佛七时才会用功,离开了禅堂、念佛堂,工夫就不见了,就丢开修行的方法。如此将修行分成好几段,工夫很难有成就。

甚至不必离开寺庙,可能在寺庙稍有休息,或转换成用斋、出坡的时候,心马上离开现前所修的法而随境攀缘,这样的修行当然就不得力。

居士平常在家里,根本没有把这些修行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而体验真实的生命。虽然是佛弟子,却没有真正地学佛。我们没有效仿释迦牟尼佛如何远离生命中诸多颠倒、妄想、执著,如何成就智慧、悲愿,度尽一切众生。

虽然我们钦佩、遵从、礼敬世尊,但都是用攀缘、祈求、贪恋的心作为我们礼佛、敬三宝甚至修习经典的态度。这样子的修行,已经违背了前面所讲的正知见,也就是没有追随佛陀给我们的正确指导,仍然用自己原有的凡夫心、世俗心、生灭心来修行。

我们虽具正知见——即理入,深信一切含灵本具如来的智慧德相,仍需要把这个理入化成生活的血肉、生命真实的受用,如同浴火的凤凰能真正地展翅高飞;如此,身心有力,才能抵挡疾风劲雨的考验!

如果没有踏实的修行,心是散乱没有智慧的,心光(即智慧)没有显现出来,当然还是以妄心去追逐妄境,仍然在黑暗之中造作种种生死业,因此必须把修行法门时刻谨记在心,持续不绝、专一地用功下去,久而久之,工夫就能够纯熟,心就能够放下一切分别计较。

当心达到宁静统一,心光就能够流露出来;有了智慧,就如同灯塔能够放光,在黑夜中照亮海面,让船只能依光亮而得以安全进港。

接着说明行入。达摩祖师教导的行入有四个项目: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行是自己的造作行为,也就是在身、口、意三业面临生活中的考验时,你是用怎样的心态去如实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你对佛法没有真实的认知和体验,当面对这些境界的考验,你是没有根,也没有力的。

三十七道品里面有五根、五力,只有经由踏实的修行,那个根才能长出来、才能茁壮。有了深而茁壮的根,才有力量不被境风吹倒。经由生活的磨练与考验,正是我们修行最好的试金石。无论是参禅、念佛、诵经、拜佛,都是使我们自己的根和力增强;当我们的根、力增强时,就能处理和承担生命诸般现象和考验。

回顾我们自己的生命,有过多少真实的考验?再细想,又是怎么走过来的?说走过来是好听的,其实根本连爬都爬不出来,深深陷在泥沼中。所以我们是一群最可怜的人,有这么好的大法,也本具一切的妙德性,可是我们却把自己的生命展现得如此凄惨可怜。

一、报怨行

达摩祖师指出行入的第一个报怨行,就是在面对最惨、最糟糕的考验时,例如你的生死冤家在伤害你,给你种种打击和伤害,甚至要置你于死地,遇到这样的怨害,应该用怎样正确的心态和行为来面对、承担以及处理它,这叫报怨行。

如是因,如是果

所谓的“报”是酬偿果报的意思,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并非报复。诸般的怨苦和不如意充斥于世间,如八苦中的生、老、病、死,大家都必须经历一番,再者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也是生命历程中势必将遭逢的。

例如,看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一生什么都不必做,多么的风光,而我们却一辈子劳劳碌碌、辛辛苦苦,只想换来三餐温饱、生活稍微安定,有的人终其一生却连这些都得不到。

对于八苦的诸般现象,我们都不要怨天尤地、心生不满,或总是怪老天不公平,怪自己的命运多舛、福报这么差,为什么自己尽遇到这些。否则,若以报复埋怨的心来以暴还暴,只有使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糟糕。

生命种种的不美好,不是没有原因就获得这样的果报。这些果报,例如灾难、病痛等等降临我们身上,都是过往所造的如是业因,来生必然受如是业果。

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所面临的这些业果,应该用一种很坦然的态度去接受它,好比欠债一般,欠了债就该还,这是极其公平的。就算你赚再多钱,如果欠了债,债主一来就要光光,往往还要算利息,没法留下你想要的。所以我们不必怨怪,知道因缘果报是逃避不了的,对于任何横逆,只有以坦然的心去面对它、处理它,自己的心就能够放下它。

否则,人比人气死人,你总觉得你的努力奋斗比他多、聪明才智也不比他差,但为什么他的运气总是比你好?而且不仅是名利官位,就连幸福快乐的程度也比你好。有的富贵人家出了逆子,家庭不和乐,就算有财富名位,对这富人来讲也不是真的快乐;可是偏偏有些人不仅功名利禄亨通,家庭也美满幸福,儿女乖巧,自己身心也健康,什么都很好。总之,好的全被他占尽,坏的都由你一人承担。你跟他一比较,真的是会引发内心的不满与怨怼。

佛法告诉我们,其实不需要这样,因为一切的果报,都来自于一定的业因才会产生。这是现象的真实面貌。

像现在国际间有许多纷争与战乱,敌对者往往认为:你伤害我,我就要加倍报复酬偿!小国敌不过大国,就用恐怖的行为来报复。能牺牲自己去杀害敌人的,死后就成为义士,因此他们可以视死如归当人肉炸弹,一个人换你十条命,他就觉得赚了九条。他不在乎自己死,认为这是公平正义——你大国侵扰我,我无法还击,最起码可以使你们社会不安——因而有9·11的恐怖行为。是这样动乱的社会,使人心不安定,时时处处生活在恐怖的阴影当中。

家师在其著作中曾提及,他在公元2000年到巴勒斯坦参加世界宗教会议,共议如何借由宗教使一切战争停息,尤其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经常在开打,那次的会议以巴两国都有参与。家师说,人走在路上,不知子弹、炸弹何时会从何处飞来,或是恐惧路边有没有地雷,每个人在街上都不敢像我们这么自在,但是他们仍必须工作或出去采买,因此每天的生活充满恐惧不安。

老百姓难道希望过这样的日子吗?他们也祈求和平,也希望过平安喜乐的日子,可是因为宗教的歧异,导致彼此认为被欺压或不被尊重,诸多的对立因此而生。

佛法的报怨行,就是告诉我们在了解生命的实相之后,用一种最佳的方法——看起来好像是最软弱、最无力的,但事实上,它才是最不会引起大的损失和伤害的方法。

就像甘地为了争取印度独立,提倡不抵抗主义,英国人用暴力将他们关进牢狱或用枪棒打杀,他们都不还手。印度人民体认到:你可以伤害我的身体或生命,但无法使我的理念与我的生命分割,只要这个理念存在其身一天,就能贯穿并支持整个生命的真价值,而这真价值就会流传到千千万万人身上;有千千万万人来支持这个理念,它就会变作一股永远无法消灭的力量。

后来英国人关了好多好多印度人,监狱都关满了,因为这些人都是自动去报到的——你要关我多久都没关系!先是不抵抗,接着不纳税,然后再拒买英货。看起来是最消极的,却是用最少的动乱来换取真正的和平,最终促成独立的印度国。

印度后来虽然也因为信仰问题,国土再度分裂,在北边成立巴基斯坦、东边成立孟加拉国,中间才是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国。为了这样的分割,一些人远离了自己原来生长的地方,财产也没有了,但至少已经在损失最少的范围内,各自成立了三个国家。

报怨行似乎是酬偿宿债,而用比较消极的态度来解决它,事实上,它是因缘果报所展现的真实相貌。也就是说,造如是因,必受如是果,假如你不还它,而且还改用激烈抗拒的态度,那只有苦上加苦,使它变得更严重、更激烈。

像我小时候处处受人欺负,受种种的凌辱打击,那种被歧视的痛苦,是一般健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所无法体会的。既失掉家庭的欢乐,又加上外人的欺凌,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歧视和语言暴力的伤害而不臣服于命运,继而从最卑微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其间的过程是多么可怜。因此在我十一二岁时,心里充满了非常多的怨恨与不满。

那时候住在元化院,我记得晚上妈妈跟其他人在拣豆子,可能是法会要煮的吧,我也帮忙从中挑出石头之类的杂物;挑着挑着,竟然把这些豆子排成一个“恨”字,恨天恨地恨什么,无尽的恨。

我心中想,如果以后我有能力,一定要报复这些人,让他们受到最大的痛苦凌虐,才能消我心头的恨。我小时候就是充满着这样的暴戾之心,我并没有认为这个社会是可爱或温暖的,反而觉得社会很黑暗、很卑鄙,充满了种种不美好。

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因此不知不觉把那些豆子排成恨字,排了多少个我也忘了,结果没有收就跑去睡觉,被其他法师看到,就跟我妈妈说:“你儿子危险啊!你看,把那些豆子排成恨字,可见他内心充满了多少可怕的思想。”

我母亲当然也知道,但也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积极地管教我;是那里的法师发现我有这样的问题,才介绍我到文化馆来,他们认为那里的老和尚比较有能力可以帮助我,所以我才会跟文化馆结缘,在那边出家。

没有历经被伤害和凌辱过的人,不会有这种恨的思想;而心灵历经这些伤害的人,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辅导,他对社会的认知就可能不是正常了,就会变得很可怕。

还好我可能前世种了很好的因缘,后来能够遇到像魔王一样的师公,结果我这个小魔王就被他降伏了。如果我成了大魔王就会不得了,那个偏激的心理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在生命遇到这样的波折与摧毁时,以种种生活面而言,那不只是不如意,更可能是面临名利的挣扎或种种无情的打击和对待,有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健全的心理。那个心里的毒,如果让它继续扩展,将会变成社会的恶瘤,有一天不知会如何危害社会,所以是很可怕的。

如野地花草,展现风雨磨炼的韧度

报怨行,如果我们只是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它,那当然也是一种修行方式,但佛法告诉我们,真正的报怨行不仅只是消除旧业,更要从苦难的环境里磨练出生命的真实力量!

如同儒家的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想要将来有所大担当,担得起天赐给你的大任务,你就不可以做温室的花朵,就必然要经历种种生命的考验跟挫折,才能够真正成长。

虽然我们没有大成就,也不是一棵大树能够替很多人遮荫,但起码我们是踏不死的野草;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是历经很多的苦难,但是都没有倒下。我们从前的生活是那么的苦,但再怎么苦,都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总是认为,熬过去、忍过去,就能够度过去了,度过以后未来就是一片光明,就必然有新的天地出现。

可是现在年轻的这一辈或更年轻的一辈,有人说是草莓族,轻轻一碰就烂掉了,经不起考验。为什么?因为保护得太多了,生命没有历经一些苦,往往将这些考验打击当做度不过的难关,对于生命,都没有历练出一种真实的力量。

现代的人看眼前都是黑暗的,再看更远就更黑暗,所以认为前途茫茫,没有希望,动不动就想一死了之,甚至有的还牵累小小的幼儿,有的可能才几个月大或几岁,有的虽十来岁已经懂事,可是当父母决定走那条路的时候,他内心也觉得,如果世上只剩他一个,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所以可能父母并没有强迫他,但最后也同意这么做,所以也一起走了。

我们看到一家人有的是七八岁,有的是两三岁,也有的是十来岁,而大部分这些轻生的成年人都是三四十来岁,因为他们的生命没有历经太多的考验,所以遇到一些挫折打击就走不过来;一旦走不过来,就会认为那就不要再走下去了吧。所以就很可怜,自己做下很多愚蠢的事,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儿女,伤害了家庭,更伤害了这个社会。

如果接受真正的报怨行,我们应该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和历练,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坚韧、更明智、肯承当,真正活出更深邃、更有内涵的真实生命。

家师讲过他随时准备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生命。对死,他时时刻刻都有准备,知道自己身体的病痛和问题是怎样的多,但是他不放弃,哪怕只能再多活一天、多活一分钟,也要活。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每一分钟都要活出生命的真实意义!

面对生死要真正去承担,不管它呈现是负面还是正面的,是令人欢喜或是苦难的,都是内在真切的生命!有这些考验和苦难的磨练,在未来的生活才能更有智慧,有更大能耐、更大担当去面对更多的问题。

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的,一不小心就干枯了,一下子就被吹打得遍体鳞伤甚或掉落满地。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啊!那些在野地沙漠、海边咸水地上生长的植物,有的看似不起眼,有的不为人知,但都意志坚强地活出自己的价值,展现出生命的韧度!你要有那个坚实的韧度,才能承担起生活中的诸般苦难,否则轻轻一拍,就像草莓一般烂了。

因此,报怨行不纯然是以一种负债还债的消极方式去看待,反而是成为我们转化一切苦难的养分,成为生命的真实力量!没有这些考验、挫折或苦难,是无法淬炼出一个人的大胸襟和大气度。正确的报怨行的心态,才更能显发出生命向度的正面积极性。

事实上,报怨行是法的真实相,你只需要了解这个实相,然后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心里就不会起种种的怨怼和不满,就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嗯,欠债当然就是要还!”还完了,就悠游自在了!

烈火洪炉成就生命的庄严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蛮有意义的:

一般佛殿中立有铜佛,也有铜磬,有一天,铜磬对铜佛说:“老兄,我们两个都是用铜制成的,但是进来的人,总是不分青红皂白拿起木棒就往我身上猛敲,敲得我嗡嗡作响;一个敲不打紧,另外来的人也敲,还天天敲!但是老兄你坐在那里,人家却对你猛磕头,而且不仅对你礼敬,还以香花水果作为供养,请你享用。”铜磬叹口气:“何其不公平啊!”

铜佛回答:老兄,我们同样是铜制的,可是你在成型的过程中,缺少像我这样的被千锤百炼!?

磬也是要经过捶打才能够成形,但是捶打的次数没有这么多,经过火再烤、再打的程序也没有这么多。因此,未经过千锤百炼以及烈火一而再的磨炼,人家一看到就想拿棒子打你。

听到这个故事,不要只是把它当做寓言,其实它有很深的内涵。佛也跟我们同样是人,如果佛太遥远,那师父你们都见过的,为什么同样都是人,而且他还是个带着病痛的老比丘,却深受千万人心悦诚服的礼敬?上自王公贵臣,下至一般老百姓,不只中国人恭敬他,连外国人也是如此赞叹他,生前如此,死后同样受感戴。

不要说人家不礼拜你,你讲的话可能连你的儿女都懒得听,多说几句他还嫌烦;而我们听老和尚讲话,他没叫你放掌,你得合掌,他没叫你坐,你得毕恭毕敬地站着,他没叫你拜,你马上愿意五体投地的拜下。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因为他的生命真正历经了千锤百炼,经过烈火洪炉种种的考验。

报怨行,不要只把它当做是生命无法出离的苦,否则,这个苦永远苦不完。这些苦本来就是一种热恼,没有这种热恼,就成就不了自己心地的清凉,也成就不了心地里真正的智慧和光芒。

我们今天的生活,实际上是太舒适了,没有很多这种苦的考验,往往一点点的伤害、一点点生活上的不如意就受不了,就觉得“哎呀!不得了啦!”那真的是很可怜的事。希望大家要从这报怨行上老老实实地去体会,然后从里面来真正成长自己。

最近有一位从温哥华来的常如行者,原籍新加坡,这八年来一直在外流浪,去过麻疯病区,也去过一些很落后的藏区和苗区,跟当地人一起生活;她也住过高旻寺,做过除粪的净头,天天挑粪浇菜。我在温哥华带领禅修时,看着她一个人整天在菜园里忙,也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她,就是一个人默默地一直做。

像她这样受过高等教育、曾经身为高级主管、正值青春年华的未嫁女子,怎么能够放下优渥的生活,选择自我生命的流浪,然后从流浪中体验到一种更真切的生命以及修行的迫切性?她的心境到底是怎样?大家可以跟她谈一谈,她的生命故事很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其实,如果没有历经这些真实的体验,就无法知道你现在生命的美好,也不能体验修行的迫切需要。我们在五欲尘劳当中,往往过得太优越、太美好,自己就以为没事了,以为这样过日子就好了。

事实上,一切的苦因都潜藏在后面,你若不努力净化所做的苦因,则形成的迷惑和颠倒会永远存在。当业报来临时,这些苦都会一时现前,如果你没有准备或者历练过,到那时候就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我们心里都要有准备,早晚会历经病和死,例如我的弟子常实法师,年纪轻轻的就患了癌症,离开了我们。她那种为生命、病痛奋斗的过程,我们都还历历在目;而常真法师也是年纪很轻就患上乳癌,动过手术,会不会再复发谁都不知道。然而,这些病痛就是生命的实相。

花无千日好,人生再怎么火红也不可能都是万年红。只要我们身心随时有所准备,有一个踏实的修行,不管境界怎么来临,你都不会颠倒,也不会害怕。就是因为没有很踏实的修行,所以面临年三十来到时——意味着我们自己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总是惊慌失措,百般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

如果有所准备,根本就不会害怕,哪怕只剩下一分一秒,活到最后一口气,也要活出它精彩的生命来,活出它真正的光芒和力量,如同家师那样!

第一个报怨行就讲了这么久,其实,不是跟大家讲经说法,而是提醒大家,我们随时都要有真实生命的认知,否则所认知的佛法都是文字的,都只是佛陀的,跟你了无关系。通过这些苦难以后,你随时都会有智慧可以导引自己走向未来,远离一切危险、一切黑暗。本身具足智慧的光明,才能够烛照别人,让别人也能走过跟你一样的苦难,如此的行径就变成一种慈悲和愿力。

你们的福报没有我这么大——我是指我的魔王师公。从小他老人家就用生活的历练来考验我,让我的身心受到无比痛苦之后,生命才能有这个韧度和体验。我也不知道以后会遇到什么,但是都不必害怕,该怎么来,就怎么来,该怎么样承担,就怎么样承担。

我们山上有一位兼通中西医的医师,原本是西医出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外科医生。他认为我们的病痛在西医那里都变成末端治疗,这样太慢了,应该在身心还没形成病痛之前就把它看好,也就是预防胜于治疗。去年他看了我的病,认为我头上长的不是脑瘤,而是血管瘤。乍听之下,我的心掉得更低了。

如果是脑瘤,十几二十年应该是没有问题,因为它不会扩展,问题比较小;但如果是血管瘤,则会随着年纪老去,血管壁会变得脆弱,越来越不容易承担血压,随时都会破碎而造成中风、脑溢血。而且通常血管瘤无法根治,因为一整片血管没办法替换它;如果那个瘤不扩张,也可能由于血管变厚或者老化,随时可能跟这个世界拜拜。

我听到之后,又想这样也不错嘛,因为走得更快啦!血管瘤一爆的话,大概不必治疗,也不必插管,马上就很好走了。

我从幼小时就历经种种的苦,长大稍微能够自主后,又遇到病痛缠身,诸多的业障都脱离不了。然而,这些我都觉得应该去承担!逃不了它,也无法逃,只有接受它、承担它,然后深深体验它!

如果自己的生命欠缺韧度、力量和智慧,就要学习如何去补强,有错误之处也要去修正,而不是掉落在原来的过失或原来的业里面。

业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结果你又掉在那里面,就会形成更大的障碍。为什么?那叫悔,“悔箭入心”是不可救的。这里不是忏悔的悔,而是懊恼的意思,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彻底失望。这样的悔就会障碍我们的修行。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同,遇到的关卡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要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活出它的真实意义。要活出生命真实的意义,就必须不离开佛法。

有佛法的人,生命无论历经怎样的挫折或考验,都能度过一切苦厄,同时还能在苦厄中成长,将来才有能力照顾别人。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能够度一切苦厄,才能够变成观世音,才会变得这么慈悲。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把握有限的时间,将生命充分运用在道业上,不要浪费时光!如果让自己的生命在分别计较里面,那只有增长自己的业。唯有善用佛法来庄严自己,透过修行使身心有根和力的支持,才能面对生命和生活的苦难。

修行本因

修行不可以盲修瞎练,更不能以身心的觉受作为真实的成就。大多数人的修行是以妄心、生死心来修行,所以常常以起心动念作为修行的初发心,离不开身心的分别与执著,念佛时只想见佛相好、想要佛来灌顶与种种不可思议的觉受,那都是妄想!

这些念头与想法就叫做妄念、生死心,如果不除掉它,纵然佛陀给的是最好的法,我们仍用自己的妄心、识心去用功,所得的一切只变成身心相的一种觉受,执著贪恋它而且放舍不下,反而会成为障道的因缘。若用生灭的心、分别计较的心去追求、去证取不生不灭的清净心,如同缘木求鱼、蒸沙煮饭,绝不可能达成的。

清净心就是诸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人人本具如来的智慧德相,人人本有,就像佛一样具足种种妙用、妙功德,不假修证。

人人虽本具清净心,但都只是知道它,并不代表就能够受用它,必须要借助种种法门的修行,以显发本有的智慧德相,才能够落实在自己身心的体验,才叫做真实受用,也才是明心见性。

任何的修行首先要把自己的妄想杂念放下,再提起正念,系心于一法上,持续用功以达到身心安宁、动静不关心、清净自在。接着在定中起念观照法尔如是的究竟实相,务必达到性相一如、生佛不二的般若胜慧。

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三藏十二部的教诫,处处都在告诉我们如何见到自己清净的本心。至于为什么不能受用像佛陀一样的智慧德相,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执著以及种种的颠倒。如何才能净除这些妄想、执著、颠倒?那就是用各种不同的法门来修行,使得身心有真实的力量;尤其是得到定跟慧的力量以后,这些妄想、分别、杂念,不用放下也自然放了。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修行又或者工夫不到,这些妄想杂念就会时时刻刻生起,再加上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如影随形地跟随我们,所以很难断尽。只有用大信心、大愿心、常恒心持续努力,才能够使我们身心有定慧的成就,不至于陷入生死妄流之中不得出离。

在修行过程中,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眼耳鼻舌的见闻觉知中,不管是念佛、打坐、参禅、诵经、拜忏等等修行,都要不离参究,也就是不可以离开清净心,要以它来作为能缘、能修的真心。所修的法门,要能如实地观照,使它符合诸法的实相,所以念佛就是专心一意地念,拿出全部的身心力量来念,不要掉在自己的身心觉受,也不要贪恋或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你落在身心相上的觉受或担忧或对境界贪恋与追逐,那都是以妄心或识心作为修行本因,这是修行最大的错误,纵使修到驴年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告诉我们,修行要都摄六根,要做到净念相继,直到一念不生,方能现前当下见佛。念佛时每个人要大声地念,每一句的佛号声从心里诚恳生起,从嘴中持续地念出,耳朵清清楚楚听到自己与大众的声音。从心里生起佛号声时,不要落在有所求、有所得的念虑中,要以无心、无得、无相为本修因,这就是不以识心、妄心来作为初发心。这是修行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如果开头就错,那么修得越久反而离实相越远。

大声念佛可以对治我们的昏沉和散乱,久而久之,身心融入佛号中,不知身心何在,也不知外面的山河大地何貌,一心一意只在佛号声里运转,自然就可做到对外境不起攀缘、对内心不起分别,如此一来,不必刻意去远离内心及外境的系缚,当下即可体验到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的受用。

净念相继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杂念纷飞的清净心。是以扎实的一句佛号声,老老实实、诚诚恳恳一直念下去,念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没有能念的人,也没有所念的法(佛号),但要清清楚楚地体验到念佛的修行在自己身心的不同受用。同时必须知道这只是过程,只是一种身心相,不管好坏都不要贪恋它,要放下一切身心的体验,继续锲而不舍地念下去。这念佛法门就是一切修行必须具有的正确方法,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动静一如、身心不二、定慧均等。

忆持法门

此外,《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明白指示念佛法门特殊的方法,在于忆持法门的专修,也就是用如母忆子、如子忆母的心境,来强固念佛的心态。对父母的思念、感恩永远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抺煞的情感,利用这种情感来加深对佛菩萨的希仰,达成我们念佛的真正功效。

忆母法门的修行,就是在用功念佛时不可以离开清净心。“母”就是清净心的代表,如果我们掉落到分别计较,就已经离开“忆母”了。你的念佛若已离母,那就不是真正的实修,叫做妄修。

忆佛念佛的殊胜处,在于像天下的母亲无时无刻都关心着儿女的一切,恨不得以身代替儿女的苦难,这也代表佛菩萨的慈悲,尤其是弥陀殊胜的四十八愿,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孩子,时时刻刻伸出慈悲的双手救济众生出离苦难。

众生念念念佛,念念不离佛,即是如子忆母。当儿女的身心受到苦难,首先呼唤的就是母亲的名号,求取母亲的庇护,能够以这样的心来念佛,一定心中有佛;心中有佛,一切苦难自可远离。

佛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法尔清净、人人具足的本心。开始念佛时要以无所求的心为本修因,再配合有相的忆佛念佛、身口意三业的精进努力,使得身心当下能体悟自性弥陀的胜义。所以以真心为本修心,再配合三业的精进,不离生活搬柴运水、吃饭屙屎,处处不离念佛参禅,就是真参实究,也就是真实的念佛、拜佛。

念佛的“念”是指身口意的妙用,特别是我们用功时,能从专一地念佛中暂伏识心的分别,此时的识心会停止分别执著,能与阿赖耶识的净相相应,那么本体的清净光明,就可从我们的见闻觉知中展现出与平时不同的微妙作用。这时因识心的暂停,眼耳等六根触及六境时,因无识心的分别,就打破了物我的藩篱,消融了自我中心,使得内外统一、身心一如,此时生命长期的负担就能放下,眼前的山河大地顿时显现,自己的身与心乃至外境都会感到无比的亲近。如此的念佛,身口意都没有离开佛法的大用,这才叫真正的念佛。

念是时时刻刻缘念清净心、不离清净心,系念一法。心不离此法门,专注用功在生活当下,事事物物的处理及人情应对,都不可离开专忆。久而久之,工夫自然纯熟,不管念佛、拜佛、打坐、诵经等等,心都能止于一处,自可亲自体悟《大学》中所谓的定、静、安、虑、得。

定后有了妙智,如此定慧均一,生活中自然可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此的用功才叫念佛、才是实修。其实一切法门的修持都不可离开上述的说明。

如果你只是呆呆地坐在这里念,纵然念到没有妄想杂念,也只是暂时的轻安,出了这个殿堂,你就不知如何继续用功,居家时妄想纷飞,佛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遑论修行!所以古人说:“修行一年,佛在心中;修行两年,佛在眼前;修行三年,佛在西天。”修行贵在持续,持续精进工夫成片,身心就会有所真实体验。

有了真实的体验,对佛法及修行就有信心,信心坚强即可证得不退转,得不退转后即可深信自己的清净心即是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后,五浊恶世的娑婆即是西方极乐净土。心净国土净,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自可水到渠成,不假造作,凡所愿求,无不顺遂。

念佛是谁?

现在进一步告诉大家如何参究“念佛是谁?”

我问你们,是谁在念佛?究竟是谁?不是自己又是谁?那自己又是谁?为什么不清楚不明白、不能回答?因为你没有经过这些修行,没有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没有时时刻刻忆佛念佛,当然见不到佛。见不到佛,当然就见不到自己;见不到自己,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虽然佛常说每个人都跟佛一样,都具有如来的清净德相,并且也告诉我们这个妄心妄身当下就是清净的菩提,但是佛讲得再多、我们听得再多都没有用,真实的修是常常要反问自己:佛在哪里?我在哪里?什么是佛?我是谁?为什么我都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

寻遍经典的教诫、祖师语录的说明,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去觅觅寻寻,踏破铁鞋,望断天涯,伊人依然在天涯海角。然而只要放下身心的执著、分别、颠倒,舍识用根,自可转识成智,当下生死妄心即是涅槃真心。佛法无多子,衣线下的自性神珠乃自家珍宝,不需刻意造作追求,不必踏破铁鞋,春在枝头已十分!

就是因为尚有那些妄想执著,而把自己的清净德性埋没,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以什么方法去用功,一定要以不生灭的心作为本修因,清清楚楚知道,时时刻刻起修。

修不是修没有的,是修已经具足的本有的佛性。已是本有的,为什么要修?因为我们有妄想执著的障碍,清净的佛性不得显现,所以修是把我们的身心妄想做到真正放下。

作为一个佛子,我们常常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历练,从历练中体验佛法的受用,再把日常念佛、参禅、听经、闻法种种实修的力量去待人接物,以智慧和悲愿自度度人,做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任运自在,立处皆真。

再回首,如梦幻泡影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所教导的修行妙旨,对念佛、参禅、禅净不二、显净密律等一切行持,都有甚深的义趣。

二入分为理入和行入,入门虽有别,入室则无二。理入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行入则告诉我们如何下手修行,修行时要借教悟宗,冥心入道。

在理上,指出我们清净佛性本自具足、不被染污,处凡不减、处圣不增。然而不可糊涂佛性、笼统真如,必须在因缘果报、教理行证上次第循序渐进,不可雾里看花,口说心不行,懵懂不知,以劣为胜,自欺欺人。

如何才能放下妄想执著?这就显出修行的必要性,但是怎么修?既然本心清净不被污染,也污染不得,那又何来烦恼?何必害怕烦恼?烦恼的实相是空寂的,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当我们攀缘执著、颠倒分别时才显现。好比现在要你们放下儿女亲眷、事业财产,什么都不要管它,根本做不到。本来没有烦恼,如果现在要你这样做,就会开始起烦恼。

我们无法期待像佛一样自在洒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还是贪着五欲——财色名食睡,五子登科,样样缺不了。反观佛陀未出家、身为太子时,五欲的受用不知比我们高多少,却竟然放下娇妻美妾、父母爱子、财势名位去出家修行,行人所难行,忍人所难忍。

相较之下,我们的志趣何等渺小,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疯了?家庭这么美好,拥有的一切是世间人想追逐都追逐不到的,他却弃如敝屣。

世人常以为有钱的感觉真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才是最大的烦恼。佛陀则认清财色名利是烦恼的根源,必须远离,知道这些东西不究竟,不值得去追求;而我们执迷不悟,身陷五欲的泥沼中,不想也不愿出离。这就是生死轮回永无出期的真相!

再从我们人生的体验来看,每个人在过去某段时间都曾经历过痛苦,当时认为苦得不得了,甚至都不想活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它,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大家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大多谈过恋爱,失恋时真是苦得不得了,像台语谚语说“吃香蕉皮沾灰烬”,认为天底下所有最美好的都不见了,太阳虽然照常出来,世界却是一片灰暗。景还是一样的景,境还是那样的境,可是心一苦的时候,这些情景都只是更增添你的痛苦。

去到碧潭,你就想起以前和她的恩爱;看电影,想到从前跟她来过;去购物,也曾和她一起逛过,如同台语歌曲《中山北路走七回》,词句凄美哀切,令人心痛。

当事过境迁,再回头时,只笑看自己“不轻狂,枉少年”,而对走过的青涩岁月投下一抹“再别了,康桥!”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认清有为法世间相的虚妄,觉知性体的本自如如,一旦具足了般若的妙慧,面对生命的逆境,因为有过真切的认知、身心也有实际的修持,就不会被逆境击倒,就能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正是用生命去实践佛法,从实践中体验真理。把真理当做我们的眼目,当成我们的明灯,有明灯的照明、有清明的眼睛,即可步步踏实地往前努力,才不致盲修瞎练,好比要往台北却向南行,如同语录中所说的“面南向北斗”,南辕北辙,离目的地越走越远,永远走不到,受尽辛苦也只是徒劳。

师父教禅修时,常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一只狗整天追逐自己的尾巴,累得要死,自认为辛苦又尽责,很期待主人的夸奖,哪知反而受到责骂。反观另一条狗,一天到晚只是趴着睡觉,但是一听到有异声,立刻抬头观看,如果发现有什么状况,就会冲向前狂叫,于是得到主人的嘉赏。

这故事明示我们修行不可盲修瞎练,要明白着相起心的修行就是妄修,但是自己往往不知道如此修行是错误,还误以为是在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放下我们身心的一切执著,结果你越修行人我相越大、分别心越强,我慢相形越高。

我们如果有近视,配上正确度数的眼镜之后,就可以看得清楚;但若用错方法,纵然用望远镜、显微镜想要看清楚事物,却只见事事不对、处处不好。

修行时,必须放下对错是非以及一切所知所见,万不可自恃己才己能,一切都应听从善知识的教诫,师父怎么说,就老老实实去听、本本分分去做。对所修的功德要能回向,做到回己向人、回向菩提、回小向大,成败随缘,任运而作,如此就不会掉在自以为有修行、觉得自己修得比人家好了。

修行应该越修越自在、越无所得,不会以自己的所知所见去批评人家不会修行、不懂修行,也不会去说别人不发心、不精进、不努力,处处挑人毛病。要知责人易、律己难!如同王阳明所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

所以,要体悟清净的佛性,必须从生活中去历练,做到知行合一。行不离知,知有真行。这就是理入行入的不二!

因果不昧

人生有种种的苦难,包括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众苦迭生,天灾人祸无时不有。面对这些苦难,不要怨、不要怪,不要怨老天、不要怨父母、不要怨社会国家,再多的怨恨都没有用,再多的不满也改变不了既成的事实,为什么?造如是因,必受如是果,因果俨然,万劫难逃。

从前有一个大修行人,人家问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说:“不落因果。”结果死后五百世堕落野狐身,幸亏遇到百丈禅师,他重问前话:“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他言下立悟,顿脱狐身。

千万不要以为:人人本来是佛,与佛无别,罪性本空,何用忏除?就此否定善恶果报,修行未成即陷入断灭空。或如世俗人的认知:到头来终究逃不了一死,留下的臭皮囊,木柴一烧就变成灰,风一吹就什么都没有了,以为人生的实相就是如此,而导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样的想法,陷入了即生的享乐,不管善恶道德的规范或认为善恶没有真实果报。

为什么从古到今很多奸臣逆子做尽种种恶事,不仅不受恶报,反而平步青云、终生享乐?例如孔子时代有一个大盗名叫盗跖,活了将近一百岁,最后寿终正寝,而且妻贤子孝,子孙满堂。

然而孔子最可爱的弟子颜回不仅早死,还是营养不良活活饿死,没有伟大的事功,也没有任何不朽的著作,孤寡一人。但孔门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所称叹的:“人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其有德,事迹万古为人所歌颂。

古籍中很多忠臣孝子,往往都被奸臣逆贼陷害,受到非人道的残酷刑罚。中国古代如果犯重罪,不只自己要被砍头,甚至整个亲族都会被株连,有杀三族、五族、七族、九族,甚至十族。

什么叫夷三族?父族、母族及兄弟共三族。父族包括伯叔一辈,母族含及诸舅。五族则上扩及祖辈、下及子辈。在古代的夷族,男人十二岁以上都杀无赦,十二岁以下没入官府为奴,女人则送入青楼为官娼。九族则扩及姻亲戚;灭九族几乎所有的亲人无存,杀害之广,牵连多及千人、万人,残酷莫过于此。

例如明成祖,从燕京(北京)起义攻打他的侄子,霸占了自己侄子的江山。当燕王占有国家后,找来当时很出名的大儒方孝儒,希望由他来写檄文,告诉天下他不是篡统,而是清君侧。事实上他是占有那个位子,但是要美化名义,不然会得千古骂名。

于是他用财宝、官位犒赏方孝儒,但方孝儒不答应。皇帝非常生气,他说:“你不肯,我就夷你三族!”方孝儒说:“三族有什么可怕?你就是夷我十族我都不怕。”自古以来都只有九族而已,没有第十族,结果就加了学生这一族,全部跟着老师被斩首。真的是很可怕。

方孝儒可以说是一个名正言实的大儒,但是这样有气节的人,竟遇到这样的果报;而一些卖国卖家的大恶之人,反而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我们以天理昭然来讲,这个天,公不公平啊?这在古代中国确实是讲不出道理来。

司马迁的《史记》里面也有这些慨叹。他也只不过是忠心,为自己的朋友李陵写了一篇文章上给皇帝而已,结果皇帝大怒,判他大辟,就是要砍头。但他那时候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他祖传的官职,历代都是记载国家的史事,他爸爸司马谈生前写的东西尚未完成,他接掌父亲的位子以后,要负责继续写完,若被砍头,这事就无法做下去,所以他忍辱偷生。

在汉代,被判死罪还有活命机会,一是可以用钱来买命,但司马迁没有这么多钱,只能选择另外一条路,就是受宫刑以免于一死。这对古代男人来讲是非常羞辱的事,士可杀不可辱,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头发都不能随便剪的。

然而,在佛法来说,不管是忠臣孝子或是坏人恶人,所遭遇的一切果报皆缘宿业,不能归于天道公不公平。造如是因,必受如是果,因果凛然,昭然若揭,不是念佛拜佛、布施消灾就不会有这些因果。

有些人拜佛求佛,总是祈求说:“求佛菩萨保佑我!保佑我身体健康、没有病恼、没有灾难,子女贤孝,中状元、做总统。”如果带着一堆妄想求佛保佑,认为“有拜有保庇”(注:台语谚语),因此所求皆得顺遂的话,佛祖就不公平了。因为任何人都希望他的子孙做大官,每个人也都希望无灾无难、钱财花用不尽,不劳而获。

除非是在极乐世界的净土中,处处黄金铺地,就不必去挖黄金,不需要去堆积和占有。没有贪求心,就不会去造业,也不会受苦报。

以妄想、贪求的生灭心修行学佛,因为妄心不断、分别心不歇,纵然天天拜佛念佛、吃斋打坐参禅,却越用功执著越大、贪心越炽、贡高我慢越强,因此《般若经》说:“凡有所求,皆是魔业。”越精进努力,越跳不出天魔手掌。

献水果给佛祖,心里就求:“佛祖,你吃了以后要赐我健康、没病没恼,活到一百二十。”这些都是贪心,妄求功德福报。佛不贪求任何功德,也不求取任何人的礼敬,如果以供品或礼敬作为贿赂,佛就不是真正的佛了。

佛以智慧慈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济度众生出离种种苦难。如果拜他才给你保庇,那是民间信仰里的神明,有烧香有保庇,不是佛教的佛菩萨。

佛陀以释迦族的灭亡,告诉我们神通不敌业力。只要业因不亡,酬偿必有定时,这是必然的因果法则,人人都无法逃脱自造业自受报。所以拜佛修行不可用贪求心,求佛保佑消业障、增福慧;只要以感恩、虔敬的心去礼敬,自然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自可感受佛菩萨广大灵感的威神力。

所以面对生命诸般挫折时,不可心生埋怨,也不可求神问卜,必须从逆境中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从困顿中成就悲心与智慧的道业,如此不仅可以消释旧业,更可从逆因缘中学习承担,在顺境中也不致流于逸乐、增长恶业。

就像佛陀,修行成佛后,就没有这些苦、没有这些果报吗?有吔!他至亲至爱的老爸死了,他的儿子罗睺罗也比佛陀早死,还有身边亲近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都先他而去,甚至于,目犍连尊者还是被外道乱棒打死的,而舍利弗尊者随后也是身心病痛而早死。

佛陀自己晚年也有种种病苦,甚至接近临终时,接受了一位弟子的最后供养,结果可能是恶性食物中毒,因为那弟子摘到的是有毒性的菇类,佛陀是抱着腹泻的虚弱残躯,一直走到双林树下去入灭。

佛陀都已经是天底下福报最大的佛了,有一次托钵时,竟托不到食物,只能吃阿难尊者托来的马麦。马麦就是喂马的粗麦,当然很难吃。他甚至遭遇到自己的弟子,也是亲堂弟的提婆达多要害他,要来破坏僧团。

像这样有大福报、大功德、大成就的人,为什么连他自己身边的弟子都感化不了?事实上,这种种一切,都说明了众生各有业缘,纵然像佛陀已经成就了,多生累劫所造的业仍然要酬偿有报。只要没有消除,都还要偿还。

佛陀曾在路上看到路中央有一根刺,于是想远离它。平常佛陀走路,佛足是离地几分的,奇怪的是,当他想用神通避开这个刺,这根刺就跟着佛陀走,不论他走到哪里,刺就跟到哪里,最后佛陀这脚步还是得踏下去,一踏下去,刺就穿过他的脚。

佛陀有大神通,为什么连根刺都躲不过?因为这根刺是他多生累劫所造的业,现在成佛了,仍然要受这个刺穿足的果报,要了这个业因。

我们平常人看到障碍就想躲避或者想怎样去远离,佛陀就表现给大家看,就是神通力、佛力,都抵不过自己的业力。甚至佛陀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打击,就是整个国家、整个释迦族的族人都被琉璃王灭了。

一个人失掉国家,没有国家的悲惨,是比失掉父母还要可悲的。我们现在有国家不觉得,但是像以色列,几千年来他们的复国运动都没有停止,造成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很多的冲突。为什么经过千百年他还要复国?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国家的可悲。

佛陀没有办法阻止这些冲突灾难,他顶多只能够使琉璃王三次退兵,最后琉璃王又来的时候,佛陀也只有黯然神伤,无法释消亡国之痛。

由此可知业的果报多么可怕,生生世世因缘合会时,就必然会受这个果报,不要以为我们修行就没有这个。虽然修行脱不了果报,但是不修行就更脱离不了。

修行以后感受到的苦,就是对自己身心贪恋执著时才有的苦。像前面讲的,叫你们不要家、放下儿女、放下身家性命所有一切……要是你们听到这些话,就会觉得不得了,吓得都不敢来了。如果叫你们来到我们玉佛寺念佛就不准回去、每一个人都要剃发出家,我想是没有人敢来的。但是佛陀呢,他为什么能成就?因为他知道那些才是真正的苦,所以他当然要求究竟的解脱,才能够放下。

当身心没有真正的智慧和修持时,一切苦都脱离不了。可是当我们有修行、有真实体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苦并没有真正的实相存在,只要这个缘一过,就是过了;不要在缘上起执著,把它当成究竟实有,然后即此颠倒的妄执上又对种种境界起妄想,如此妄因又产生妄果,妄果又成妄因,那就一直妄、妄、妄下去,没完没了!

相由心转

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和合的时候要还这个果报;但是当我们心不执著时,这果报马上就过了嘛。所以大修行人并不是不落因果,只是不昧因果,当因果来临时,身心已经有所准备,有真正的定慧力了。

当你有定慧力的时候,烦恼、执著、种种的一切就会随着你的因缘去消除。不仅业果报会消除,就连身心也会因为努力修行而改变,这就是一种修行的感应力量。我们常常把神奇不可思议的状况当做是感应,但是它不是神通、神妙的,它的不可思议只是没办法用语言文字去形容,它是我们经过真实的修行以后,身心上的一个转变。

那个业果报里面所具足的因缘,已经在你修行的过程中转变了,所以它的果就不会变成那么苦、那么严重的果,就是重罪轻受。不是佛陀替你重罪轻受,是你自己修行以后,里面的因缘果报改变了,就变成重罪轻受,甚至于轻罪不受。

这里的“不受”,就是当你具足了修行、有身心体验时,苦就不觉得苦了。大多数人,当心有痛苦,或者妻离子散,或者生老病死,就把它当做非常大的灾难,但对佛陀来讲,这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现象罢了,而能够很坦然地接受它。

所以当因缘条件稍微改变的时候,其实业果报也跟着转了,这并不是去拜佛、求佛得来的,而是因为跟随着佛的教诫去转变自己的身心,放下分别执著以后身心开朗。这样的缘一改变,因也跟着受影响,当然果报也就随之改变了。

我们要了解,因缘和合而成的东西,并没有实际的罪相。当下就观照,一切的罪由心所造,心若空时罪亦灭,一切的苦、一切的灾难都不是永远存在的。只要提起智慧来观照,并从修行里去落实观照之后,当一切苦难来临时,就不会再变成苦难了。我们心无碍的时候,这些苦来临也就不成为苦。

从前家师对我将往生的弟子说,癌症的痛的确很痛,但这个痛是可以减轻的,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意志力用在方法上,到最后身心相了不可得时,这个病痛相自然影响不了你。倘若没有真正的用功,就感受不到了。

自己用的法门,例如念佛、数息、默照、参话头,当真的用到身心俱忘时,就没有身心相可得,所以境缘来时,那个苦就不会有一个身心相的人去执受它,那个苦就缘不到你。

我自己的身体常常有些病痛,像我去动鼻子手术时,医生拿着很小的锯子一直在我的鼻梁顶上慢慢地刮、慢慢地锯。即使有打麻醉剂,但不是全身的麻醉,只有鼻子这一块而已,所以人还是清楚的,而且麻醉的份量会慢慢减弱,在割的时候,麻醉剂的药性没有到达的微细神经还是会感到痛。

很痛的时候,如果哭叫,医生反而更难进行手术,可能只好给你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对我来讲并不适合;即使只有局部麻醉,要是没有办法忍受手术的痛,也只有加重剂量,这对身体的复原或是对手术的进行都不是很好,所以医生用的麻醉量并不是很大,他帮我锯的时候还可以跟我聊天。

在这两三小时里面,我就是用佛法的观照使自己身心不起分别,结果这个痛真的就没有了。运用这个方法,你就可以承担痛苦,而且是淸楚的,咦,是有一个痛在,但这个痛好像跟你不相关或者有关也能接受。这和没有修行、没有用方法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

像我在半身麻痹以后,身体一半的部位是麻痹的,但是另外半边反而显得特别敏感、特别脆弱,稍微一点点的身心外相或者外物侵入的话,就觉得特别痛、特别不舒服,这些都是用佛法安然度过的。

虚云老和尚曾遭到无情的棍棒逼打,老和尚座下的弟子及侍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棍棒交加下,好几个弟子被活活打死,老人家也被打到吐血。他们摸他好像断气了,这才离开。

结果,经过三天的不省人事,老和尚竟然醒了过来,而且身体马上恢复,骨头也没有断。一般年纪这么大的人受到棍棒齐加,骨头不知道要断几根,命都会被打掉,可是他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利用禅定的工夫,就像《楞严经》里面讲,修行到很好的时候,就是刀砍在身上也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刀砍你的脑袋,也不会有任何执著。

《普门品》中也有称念观世音菩萨就“刀寻断断坏”,要被砍脑袋的时候刀就断了,官吏就认为你有悔改心才会如此不可思议。以前官的权力比较大,既然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事产生,他就会恕犯人无罪,若自己不敢判也会呈报上去。有神迹显现时,这个人大概十条命有九条九会回来。

称念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为什么能使刀寻断断坏?就是由于我们身心的努力,使得五蕴(色受想行识)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色蕴上面的变化,会使自己的身心变成或像草木或像无形质的空灵,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这不是神奇的事,而是指自己修行以后身心的转变,是一种心力的成就。

报怨行,除了因果不昧以外,还要知道一切罪性本空,所以不要执著它是永远实有的,只要心改变,因缘就改变,相就跟着转了;相由心转的当下,罪就不在了。这就是报怨行的第二个积极意义。

般若智慧的力量

第三个积极意义,就是借着这样的境来历练自己的认知,尤其是理入的正知见,要经过生命实证的考验,去体会这个真理是不是真正的真理。也就是说,在境里面学会如何去承担,学会用方法来照顾自己的身心,成为有根、有力的真实修行。落实之后,智慧就能够从六度的根本智,变成方便、愿、力、智的入世度生的后得智。

般若智为什么能够产生愿、产生力,能够生种种方便善巧?慈悲愿力的产生,其实都是从智慧相应来的。为什么能够起这样的相应?就是在生活遇到逆境实际的考验,学会了承担、学会了用佛法来消融自己。

要消融自己就要从空观入,例如一切因缘和合,知道心性本空,不执著它,当下就是空观的智慧;又知道因缘果报如幻假,必须要受,这就是假观;又知道当下这个罪性本是空的、本没有的,而且心性是本自如如的,这就是中道观。

借着报怨行能够涵养陶练我们的身心,使妄心成为清净心,再从清净心的历练里开展出真正的妙智慧。报怨行里面就具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理入教理指导以及行入的报怨行,皆能契合这三智,使我们圆满菩提道的修行。

空观的智慧

要知道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烦恼与罪性不是永远存在的,只要心放下一切执著分别,当下这个罪就不存在了。由心来造,也由心来灭,这就叫空观。

知道一切诸法的实相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这就叫无我的妙慧,也就是得到般若的空性慧。虽然知道一切是因缘和合,但是它有如幻的假有,造业就要受果报,这个果报不可逃也不可躲。虽然不可逃、不可躲,但应该借这个境的历练,使身心加强韧度,将它涵养得更广更深,再从这个涵养里锻炼出生命的觉醒与智慧。

是不是我们通常要经过一些苦难,才会产生出真正的慈悲?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没有经过病痛,会知道病痛的可怕吗?当你去关怀有病痛的人,讲出来的话可能只是虚浮的表面关怀而已;如果你经历过这种苦,你一句话马上就跟他相应了,他立刻心有戚戚焉:“对!你所体会的一切跟我一模一样,就是这样子。”你的经验就能够分享给他,他也能从你的分享而走出来,这就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智慧。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是在博大精深的佛学中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和通俗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佛教的创建,佛教的信仰,佛教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本书的另一特色是介绍了佛家的修炼,其中有面壁参禅、四禅八定、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的功能——神通等。还有佛家的剃度、受戒、佛事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无声息的歌唱

    无声息的歌唱

    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在诵经时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是指哪一种法器?大钟、木鱼、蒲团、纸箔等,有何利众的功用?星云大师借物抒怀,以拟人化的手法,深情为佛教里二十种常见的法物器具代言,并搭配百余幅彩色人文照,并辅以法器简介,是一本富含文学之美的佛教普及读物。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作者费勇教授结合20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翻开本书,让您两小时读懂金刚经的全文与精髓,轻松汲取“万经之王”的终极智慧,收获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使自己内心强大平静,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热门推荐
  • 界之初

    界之初

    “我之所过就要如这,破开黑夜的第一缕曙光一般,不管是何生灵、凶兽、凶禽、何物皆要臣服于我,那一片天空我要其下雨,它就不能在有任何的天气,而那一方大地就是我的,那怕是我走了,我不给谁也无法占领。”“告诉我,你们是否愿意,随着我就像那破晓的第一缕曙光,我之所过皆是我之物。”“告诉我,你们是否愿意,随着我一起去征战这天、这地、这世界,那怕死亡了亦不停下,那一颗要征服一切事物的雄雄之心”
  • 既在巅峰

    既在巅峰

    电子竞技:输赢决定对错,实力决分高低。电子竞技:有的人奋斗了整个青春也不曾踏足巅峰,而有的人开始便是巅峰。
  • 无界道神传

    无界道神传

    载道施术,步罡踏斗,拘魂聚魄,引生渡死,召神御鬼,制阴伏魔,且看小道士晏子皓,穿梭人冥两界,历经生死,终成一代道神。
  • 雪国的独角兽

    雪国的独角兽

    黑暗再次笼罩大地,命运之剑现世,圣洁的白色幻兽将带来希望之光...
  •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

    因网络机缘,刚被南方某岛某院校录取的少年欧阳必拓,认识当地知名畅销书女作家“余立虹”,孤岛采风现旖旎。再相逢已是一年后,二人联手创作小说《人有病天知否》。期间股市跨年度反弹,女作家慷慨出金,欧阳必拓在资本市场实战获胜。期间,两人竟糊涂相恋,在两人都取得彼此领域进步之时,女作家意外提出“造人计划”……欧阳必拓的大学生涯又惹是非。与身为赌球经纪商的好友朱茵莱因价值观冲突成仇;精心帮扶的残疾女孩离奇自杀;相互爱慕的贫家女错失良缘;智慧恩师突然精神失常;因不成熟的商业计划破产他身败名裂,早熟的性格,早熟的商业智慧,早熟的哀伤与忧愁体验,构造成一个独特气质的“男人”。是年,欧阳必拓回江南省,进驻号称证券界黄埔军校的“诺银投资”。本世纪元年,“诺银”依靠私募投资著称业内,但好景不长,五年熊市随后掀起狂澜,“诺银”因投资溃败,这朵业内奇葩几近凋敝。创始人叶青山逃亡东南亚改名易姓潜回南方,接手基金。其妻陈海蓉艰难掌管“诺银”,依靠“老鼠仓”等短频快战术,“诺银”渐渐在腥风血雨中起死回生。接手基金的叶青山发现其前任大量买进某白色家电公司股票,深套期间成为制约其作为的历史包袱。漫漫熊市,该白色家电公司(百大电器)从神坛堕落,老帅赵某锒铛入狱,新掌门梁济飞夺印。“诺银”女老板陈海蓉受丈夫指示暗中“调研”百大电器之际,无意中发现欧阳必拓与百大电器“亲权人物”卢黄雅静是一对“只羡鸳鸯不羡仙”,而梁济飞对海外归来的卢黄则亦情有独钟。其时,新一轮牛市正全面启动,叶青山在外添私生子,夫妻感情濒临破裂,旧日一手栽培的首席经济分析师林某席卷公司软件资源离开,陈海蓉基本完全掌控“诺银”,并以此契机大胆启用新人欧阳必拓,全新的人脉网络形成,联手基金、上市公司、私募、民间草莽四方展开大型资本运作。此中,卢黄雅静被曝显赫背景与辛酸历程。父黄天光是著名海外华人大商家,年轻继母残虐刻薄,父女重逢冰释前嫌后,后母李氏为捍卫亲子未来地位,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对“乘龙快婿”欧阳必拓的操盘计划进行围攻堵截,老情人、私生子意外致使平地起风云;朱茵莱受人蛊惑又成宿命对手;女老板情感的流连、红颜知己纪少丹的回首,随着一个又一个疑团的切开,一切一切都完全被投入不尽的未知,而此刻股市熊已出没!
  • 大厦惊魂

    大厦惊魂

    一座宏伟的大厦,看似美好,却暗藏玄机。女主角佴晓清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来到这里上班,却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几次三番遇到了一个“白衣女子”。晓清每天度日如年,胆战心惊,就在她准备辞职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时候,男主角突然出现了。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大家开始变得沉痛,一些原本“无辜”的人陆续丧命。晓清怀疑白衣女子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来者不善,这更加重了晓清的负担。男主角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力挺晓清,表示愿意与晓清一起承担结果,相处下令晓清十分感动。风雨中,晓清闻到了爱情的味道,可是美好的情愫并没有阻止悲剧的继续发生。晓清机缘巧合下发现男主角其实是个“另类”,他可以通过媒介走入另一个世界,晓清开始寄希望与他,以为二人的齐心协力可以拯救生命,却发现也许从一开始,自己就想错了。他们的未来会是如何?敬请期待。。。
  • 那谁你后悔去吧

    那谁你后悔去吧

    闷葫芦男主×佛系派女主的爱恨情仇,幸好有助攻一大堆。
  • 闪光灯下

    闪光灯下

    本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女从普通人变化为明星的故事。(内容中的地名、人名均不在现实中拥有,瞎编--)
  • 南阳下沉

    南阳下沉

    他们在18岁相遇,那天阳光正好,而他穿了一件白衬衫闯入了夏南的世界。她的青春不曾轰轰烈烈,却因为他的存在而刻骨铭心。在最好的年华的遇见,是为了在最美的时候把自己交与他,择一人而白首。
  • 海贼火影供应商

    海贼火影供应商

    想变强吗?没有金手指怎么行。我这里有火影系列尾兽:一尾,二尾,三尾……九尾。不满意?我这里还有海贼系列恶魔果实:震震果实,冻冻果实,线线果实……还不满意?我这里还有死亡笔记,写一个人名上去,45秒内必心脏麻痹而死。我是系统贩卖商,只卖金手指,代价就是你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