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1400000024

第24章 文化与艺术

(一)语言与文字

南诏通用“白蛮”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白蛮语”与“乌蛮语”是近亲语言,不同的是,“白蛮语”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汉语的一些成分,故《蛮书》卷八即说:“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与汉不同,及四声讹重。”“白蛮语”与“乌蛮语”有相通之处。《蛮书》载:“青蛉蛮,亦白蛮苗裔也。衣服、语言与蒙舍略同。”《蛮书》中收录了南诏统治区域内使用过的十六个“白蛮语”词汇,有部分在近代的白族中保持着,部分在彝族语或纳西族语中保持着,部分则为近代白、彝、纳西语所共有。正因为滇西“白蛮语”与“乌蛮语”有相通之处,就为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以使用人数较多的“白蛮语”为通行语言提供了可能。

“白蛮语”还大量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中。《蛮书》卷八记载了南诏时期部分“白蛮语”词汇:“大虫谓之波罗,犀谓之矣,带谓之苴,饭谓之喻,盐谓之宾,鹿谓之识,牛谓之舍,川谓之赕,谷谓之浪,山谓之和,山顶谓之葱路,舞谓之伽傍。加,富也;阁,高也;诺,深也;苴,俊也。”

南诏还使用白文记事。白文即用汉字记白蛮语音的文字,或将汉字笔画作部分增减而成的表意记音文字,这种借用汉字书写的白文的读法是:圈白点汉。即读白音者圈,读汉音者点。近代在大理、巍山一带发现南诏时期的有字瓦,有的字形为“官诺”,汉意为“官制的”,又如“买诺”,汉意为“购买的”。都是汉字中所没有的。这种白文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南诏以后由于受到汉文化进一步的影响,白文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而变得越来越少了。

南诏最重要的语言和文字还是汉语。“白蛮语”以及借用汉字形成的白族文字,在南诏幅员宽广、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的情况下,仍缺乏作为表达工具所具备的完善性和通用性。相反,自两汉以来汉语言文字在云南农业地区的使用,使汉语超越了云南各地方民族语言的局限,成为农业地区通用媒介语言,特别是在南诏与唐朝的交往中,汉语言的媒介作用尤为关键。因此南诏政权大力推广和使用汉语言和文字,并使之成了南诏的官方语言,南诏的文武官员均是“能书会算”,而“每有征发,但下文书”,“飞书遣将”,“决胜千里”。南诏与唐朝交往的文牒,也都是以汉文写成,如著名的《南诏德化碑》、《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与韦皋书》等,文辞简练,语言畅达,显示了较高的汉文写作水平。

(二)文学艺术

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以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南诏文化一道瑰丽的色彩。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南诏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也经历了一种文化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最终在体裁、风格、意境等方面,与唐朝内地逐渐趋同。

散文是代表唐朝文学的主要文体之一。唐朝时期,东晋以来相对骈文处于劣势的散文运动,通过韩愈和柳宗元的倡导,得到了较大发展而臻于完善的境界。“古文(散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对南诏散文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南诏德化碑》是南诏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全文三千八百多字,主要记述了南诏崛起的历程,歌颂了阁罗凤建功立业的事迹。碑文结构严谨,文理通达,辞藻华丽,流利挺拔,句式骈散交替,灵活自如,堪称南诏散文的上乘之作。此外,异牟寻的《与韦皋书》及《与中国誓文》均是写得较好的散文,在《与韦皋书》中,异牟寻用极其简练的方式,叙述了与吐蕃之间的“四忍”与“四难忍”,表达了回归唐朝的心愿,言词精当,文采焕然,是南诏散文艺术的又一代表之作。

就文学形式而言,南诏的诗歌,较之散文,成就最高,寻阁劝、隆舜、赵叔达、段宗义、杨奇鲲等都是南诏名噪一时的诗人。他们娴熟汉文,吸收了当时汉族中流行的五、七言诗的形式创造的诗歌作品,在内地有较高的声誉。

例如,寻阁劝曾作了不少的诗作,现存有《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避风善阐台,极目见滕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清平官赵叔达和诗《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

河阔冰难合,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洽,献琛弄栋来。

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诗中借用汉字书写白文,体现了较强的民族特色,如“震旦”,白语意为“天子”;“元”如汉族皇帝的自称“朕”;“昶”如汉语之“卿”;“波罗”,意为“虎”;“毗勇”,意为“野马”;“俚柔”,意为“百姓”。这两首诗均被收入《全唐诗》内。

至隆舜时期,南诏诗歌的发展已“完满成熟,与中原文化相差无几”,地方民族语言的特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烈唐诗气韵和文学色彩。隆舜的诗词歌赋就有“卓然唐音”的赞誉,清平官杨奇鲲,史称“读书贯穿百家,有诗名”,他写的诗作被收入《全唐诗》中,其中有《岩嵌绿玉》:天孙昔谪天下绿,雾鬓风鬟依草本。

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游东洱河》: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色洗还清。

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

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再留停。这首诗意境清新,韵律和谐,写景部分淡墨轻扫,颇具唐代山水田园诗风。

清平官段义宗也是“雅善辞章”、“言论风采、倾动一时”,其诗作《思乡》写道: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这首诗把作者客居异乡、心怀故国的情怀表现得真切感人,与王昌龄《从军行》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精神意境极其相似。此外,《题大慈寺芍药》中的“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和《题三学经楼》中的“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也都是名传一时的佳句。

(三)石窟寺艺术

南诏时期是西南石窟寺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剑川石钟山石窟、晋宁摩崖石刻、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等。

石窟的开凿是受中原汉地佛教艺术影响的结果。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东渐,雕刻石窟的艺术传入中国,历代高僧多在黄河流域造浮屠,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均是受此影响的结果。唐朝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发展时期。唐朝继续开凿洛阳龙门石窟,石窟中唐代的作品占了70%以上,并多为武则天执政时期所刻。这是唐代雕刻的共同风格。公元8世纪中叶,“中原发生‘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自此黄河流域地区的战乱连绵,岁无宁日,石窟造像走向衰落”,并导致了“石窟造像随着社会活动重心的转移而转向了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相继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佛迹:在嘉州,出现了世纪之最的乐山大佛;在普州(安岳),出现了数十万字的石刻经文,在昌州,出现了别具一格的大足摩崖造像群”,在云南,则出现了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剑川石窟雕刻群等一批佛教造像。

南诏时期的石窟寺艺术以剑川石钟山石窟为集大成者。石钟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沙溪乡。石窟群开凿于南诏国时期,完成于大理国时期。分布在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凳村区三处,计有17窟(处)、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其他题记40则,崖画1处。其中最为有名的有《异牟寻坐朝图》、《阁罗凤议政图》、《达摩像》、《八大明王像》、《阿央白》等窟。石窟以汉传佛教艺术为范本而雕造,但又有不同地区佛教密宗的内容,如梵僧、阿嵯耶观音、大黑天神、八大明王等,并且还有白族本主的造像(如南诏王造像就是作为本主加以膜拜)、彝族毕摩造像等,是研究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建筑、服饰的珍贵实物资料。

剑川石窟雕刻群虽具有多教杂糅的特点,但就石窟成因和雕刻艺术而言,内地汉文化的影响是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剑川石窟在方法和风格上与中原地区的雕刻绘画方法均较为相似。如第二窟《阁罗凤议政图》中,“石雕中清平官长袍的线条雕得非常细密,衣纹流畅,衣服紧贴肌肉,衣薄透体,褶纹稠叠多皱,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北齐画家曹仲达擅长用这种绘画方法来描写衣纹,美术史家称‘曹衣出水’。这是唐代绘画的流行风格”。

有学者还进一步指明,剑川石窟与四川大足石窟相比,一些主要造像的艺术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玉珉先生即认为,石窟第十二窟中第三龛“龛内头部比例略大,结跏趺坐者当是阿弥陀佛,而善跏倚坐的则是弥勒佛。这两尊佛像肉髻大而低,上布螺发,双肩宽厚,身着通肩大衣,阶梯状衣褶,疏密与肢体动作相配合,作风写实。从弥勒佛衣内的身躯轮廓看来,佛像的手臂和双腿粗壮,身躯厚实。这两尊佛无论在刀刻手法或是造像风格上,均与四川唐代造像类似,只是躯干肢体更加壮硕,表现其区域特色。同窟内第二龛的坐像、第四龛的坐佛和沙登村第十四和主尊坐佛,……刀刻手法、粗壮的身躯,写实而又流畅的衣纹,都和第三龛相似”。

(四)佛塔

南诏国时期佛教盛行,佛塔之建筑在开元至天宝年间最盛行。存世至今的有:崇圣寺千寻塔、弘圣寺塔、佛图塔和东寺塔、西寺塔等。

崇圣寺千寻塔是南诏佛塔的代表。位于大理城西北二里处,与大理国时期修建的南、北两座小塔合称崇圣寺三塔。千寻塔为密檐式建筑,高69.13米,共16层,是中国古塔层数最多的,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塔。塔基为正方形,全用砖砌成,西面开有塔门,由门可进入塔内。塔身中空,可登梯上塔顶。塔身东、西正中各有佛龛,内供石佛一尊。塔顶有刹,由中心柱、宝顶、宝盖、相轮和莲花座组成,宝顶为铜铸,呈葫芦形。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鹏鸟。千寻塔在造型上与中原汉地同时期建造的西安小雁塔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千寻塔在塔心与门道下面没有内地佛塔常有的“地宫”,具有南诏的地方民族特色。

除千寻塔处,著名的塔还有位于今昆明市的东寺塔、西寺塔。两座塔均为四方形式13级密檐式空心砖塔,东寺塔高40.57米,西寺塔高31米。东、西寺塔历史上均保存原有建筑风格重新修缮过,今天所见的东西寺塔,一为道光十三年所修的清代建筑,一为弘治十二年的明代建筑。

南诏的佛塔是汉文化、印度文化和南诏地方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证。如密檐式空心砖塔的这种造型结构,明显来自于中原古塔,甚至塔砖上还出现“唐尉迟敬德监造”字样。大多数佛塔还模印梵文,具有浓厚的印度密教色彩。多数密檐式塔无“地宫”,这又不能不说是南诏地方特色的体现。

(五)音乐

在南诏的音乐史上,《南诏奉圣乐》体现了南诏音乐的最高成就。《新唐书》载:“异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韦皋将南诏所进之乐舞改编为《南诏奉圣乐》,“用正律黄种之均。宫、徵一变,象征西南顺也;角、羽终变,象戎夷革心也。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舞‘南诏奉圣乐’字。舞人十六,执羽翟,以四为列。舞‘南’字,歌圣主无为化;舞‘诏’字,歌南诏朝天乐;舞‘奉’字,歌海宇修文化;舞‘圣’字,歌雨露覃无外;舞‘乐“字,歌辟土丁零塞。皆一章三叠而成。”从记载来看,《南诏奉圣乐》显然是在南诏乐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而形成的。例如,演出的“舞人服南诏衣”,著“绛裙襦,黑头囊,金佉苴”,其歌也多有南诏音律,如有“天南滇越俗四章”等,体现了南诏的地方特色。而196人的庞大乐工队伍,则被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四支,使用的乐器中,既有来自于西北少数民族或中亚胡人的羯鼓、拍板、箜篌、五弦琵琶等,又有来自于天竺及南海诸国铜钹、贝(螺号)等,还有源于羌族的横笛,以及在南诏普遍使用的铜鼓和笙(胡芦笙)。

《南诏奉圣乐》在长安受到了欢迎。“德宗阅于麟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自从《南诏奉圣乐》创作演出以后,唐乐部原有的十部乐增至十四部乐时,就有了‘南诏部’。这是南诏乐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南诏还广泛流传着许多民间歌舞和民间乐器,《蛮书》说:南诏“少年子弟暮行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召唤。”最为普遍的是以笙、笛等乐器伴舞的“踏歌”(打歌),桂馥《滇游续笔》曾记载:“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踏地而歌”。

(六)绘画

南诏的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南诏中兴二年图传》,此画成于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包括长约5.73米、高约0.3米的画卷和文字卷两个部分,内容描绘了南诏从巍山祭铁柱至中兴二年的历史片断,以及神话和佛教传入的故事。目前所见《图传》是一件摹本,绘画艺术造诣可能略低于原作,亦低于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但是,如果作为记载南诏历史的史料来看,其价值之珍贵却又是难以比拟的。

(七)民间文化习俗

南诏的民间文化习俗,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极为明显。

建筑方面,南诏白蛮的房屋建筑形式,表现为既保持了地方民族特点,又汲取了当时内地汉族的特点。《蛮书》卷八即说:“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栋下宇,悉与汉同,惟东西南北不取周正耳。别置仓舍,有栏槛,脚高数丈,云避田鼠也,上阁如车盖状。”

服饰方面,由于南北朝以来长期与内地汉族相隔绝,唐朝初年,洱海地区白蛮的服饰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新唐书·南蛮传》说:“男子毡革为帔,女衣布裙衫,髻盘如髽。”随着汉文化的渗透,南诏的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蛮书》卷八说:“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其制度取一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樗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以为耻。妇人一切不施粉黛。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锦方幅为饰;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真珠、金贝、瑟瑟、琥珀。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常披毡及以缯帛韬其髻,亦谓之头囊。”

丧葬习俗方面,居住于坝区的白蛮已普遍吸收了汉族墓葬的方式,《蛮书》卷八说:“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而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随着阿吒力教在南诏的深入,白蛮的丧葬习俗有了变化,火葬开始实行起来,大概的情形是:人死既焚,取骨贴以金箔,称之为紫金骨,又用瓶盛而葬之。考古学界在西南原属于南诏大理国疆域的地区,发现了大量白族火葬墓遗存,也证实了南诏时期白蛮这一葬俗的存在。

节庆方面,《蛮书》卷八载:南诏“每年十一月一日盛会客,造酒醴,杀牛、羊,亲族邻里,更相宴乐,三月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户外必设桃茢,如岁旦然。改年即用建寅之月,其余节日,粗与汉同,唯不知有寒食、清明耳。”

南诏最为隆重和热闹的节庆活动,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驱禳”。元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驱禳。”所谓“驱禳”,就是通过对火的崇拜,以祈求风调雨顺、无害无灾。这种活动其实就是今天的火把节,至今还流行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之中。

饮食习惯方面,南诏的烹茶习俗较能体现南诏对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蛮书》记载蒙舍蛮的饮茶方式,其实是长期流行于汉族地区的烹饮方式。唐以前内地饮茶的方法比较原始,一般是将鲜叶作羹饮,与喝菜汤差不多。唐陆羽《茶经》引《广雅》云:“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说的是汉末以后四川一带的烹茶方法。而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的《茶经》,记载唐朝当时的烹茶方法时,陆羽对将茶与葱、姜、枣、橘皮等配料放在一起煮饮的做法表示了极大反对,说明前唐时期把茶与配料混合烹煮还是内地烹茶的方式之一。由此看来,南诏的烹茶方式,基本上是学习了内地汉族的习惯,只不过是配料上有某些变化而已。今天,大理地区的白族以“三道茶”作为民族饮食文化的象征,讲究“一苦、二甜、三回味”,如果回眸南诏时期的“茶文化”,就会发现,白族“三道茶”的源,其实在南诏,如果深究的话,其实在汉族。这正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文化联系紧密性的最好体现。

总的来说,南诏的民间文化习俗,受汉文化影响的痕迹十分清晰,是汉文化积淀于南诏社会生活的生动示例,并如同南诏的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雕刻建筑艺术一样,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以及南诏开放豁达、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应该肯定的是,南诏在秦汉以来统一王朝经营西南地区的基础上,使汉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从而赋予了南诏文化鲜明的汉文化色彩和深厚的汉文化内涵,最终使南诏文化成为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具有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同类推荐
  • 黯淡的中世纪

    黯淡的中世纪

    从现代回到了中世纪,当然有很多东西都想一睹真容。传说中的圣女贞德?十字军东征?狮心王理查德?甜不辣骑士团?但是某人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了。“太阳呢?”希什曼望着漆黑的天空,怒吼道:“老子的太阳呢?这么大一个刚刚还在这的!”
  • 三国最强二世祖

    三国最强二世祖

    这年头,不带个系统真不好意思穿越三国。这次轮到我王景了,穿越三国,成了司徒王允之子,并随身附带武将召唤系统。PS:因为这个系统太过BUG,作者决定削减它的功能。让小王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地和小曹、小刘、小孙等人争霸天下。
  • 隋的天下

    隋的天下

    开皇二十年,一个少年自边荒而出,历经阴谋与背叛,爱恨与情仇,铁血与沙场的他。在这极度繁华而又璀璨落幕的大业年间又该何去何从?关中隐雄李渊,瓦岗枭雄李密,江都奸雄王世充,河北狡雄窦建德……还有那力敌万人的绝世猛将,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裴行俨……在这乱世与英雄辈出的隋的天下又将是谁的天下?
  • 精武陈真传

    精武陈真传

    陈真自上海死里逃生后,逃亡至东北奉天城,在军阀张作霖的安国军中隐姓埋名,但因一场与关东军的比武而暴露身份,陈真就此陷入了奉天城武林同道的纠缠中。与此同时,陈真又结识了来自朝鲜的亡国志士们,他们矢志复国,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陈真与朝鲜女侠朴静美渐萌爱意,然而骤然发觉,陷入了温柔陷井,朝鲜人想利用他去刺杀日本首相林铣十郎……此时,日军精心策划的“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殒难,东三省即将落入日本人之手,此时此刻,陈真力拼日本高手“鬼隐七忍”,搭救出少帅张学良,化解了日本人的阴谋,也促成了著名的“东北易帜”事件……
  • 霸王之王

    霸王之王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每个地方的霸主都为了权利开始着割据和征讨,各国纷争,长期的兼并战争使神州大地生灵涂炭。灾难之下,妻离子散,挚爱分离,这个时候,王洛威出现了,他意欲一统天下,称王称霸,各路人马纷纷表示愿意效忠于他……
热门推荐
  • 贵族学校的五大帅哥

    贵族学校的五大帅哥

    (写这篇时只是一时的兴趣,连稿都没存,所以,,,我要弃文了。)贵族学校的五大天才、五大帅哥,一个霸道、一个冷酷、一个温暖、一个花心、一个张扬。而我韩晴风该怎么办··············
  • 皇室之争:加冕女王

    皇室之争:加冕女王

    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神秘少女,拥有着精明的头脑,身在世外桃源的帝国学院却分析着整个世界的局势。她暗藏锋芒,只为过上无忧无虑的的生活,然而天不由己,为了自己与她爱的人,她不惜一切,只为谋取天下。他,三大国最强国北楚帝君,他暴戾但勤于政事,是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但他亦有一颗称霸天下的野心。二人生来便是永远的强敌,但是命运似乎给她们开了一个玩笑。这是一场捕猎游戏,亦是一场赌局。赢者江山美人兼得,输者失心失天下。【入坑慎重,懒癌晚期】
  • 陌上花开:只等佳人归来

    陌上花开:只等佳人归来

    一直以来,安倾城都觉得这个男人没有心,再者心不是给她的,直到后来……安倾城才明白原来……他不是没有心,而是在这场爱情马拉松里,两人几乎同时沦陷,只是,男人……误会终有解除的那一天,而解除之后他们还能否在一起,像从前那样?解除之后,终究还是会发现:已然是物是人非。兜兜转转的他们,终究还是回到了那个原点。『爱情里谁先认真谁就输了……只是或许他们都输得乐此不疲』【甜宠文放心入坑】
  • 薄荷夏夜倾恋你

    薄荷夏夜倾恋你

    陌言汐第一次遇见洛辰轩的时候是在一株梧桐树下,那时只是匆匆的一面之缘。谁都没有想到情感的种子会在这萌发。他们或许不止是有缘,甚至也可能是无缘。这让言汐知道越有缘的两个人,可能会走的越来越远。相携的手却忘不了那单纯的感动因为——我们是青春同路人。
  • 鬼剑虚无

    鬼剑虚无

    一夜雨未停,20年后少年成人,为寻找当年的凶手。剑还在手,人就不走...
  • 木叶之影流

    木叶之影流

    火影世界开始的新故事,从火葬火影开始。VIP全订群(需截图验证):604,296,109
  • 边裔十八国

    边裔十八国

    冉齐,古籍整理研究生,学术二流子,在做毕业论文时突然穿越了,从此人生开了挂,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厨房,能喝酒,能打仗,会种田,会教书。慢慢发现身体里貌似藏了另一个人,从小习武,越女剑传人,超能力~其实这都是来自未来世界的一场设计。为了拯救世界意外泄露的永生秘密,引来致命追杀,只好放大招,我来个穿越五千年,看你怎么找? 并一路追查~ 关于远古异石,关于古代病毒,关于幕后黑手…横穿周朝至明清,玩转东南亚十八古国,蜀王、周成王、南越王、扶南王各路大佬轮番上场,我金手指轻轻一弹,你能奈我何?
  • 异界的死修

    异界的死修

    普通的少年李莱昂,在一个偶然的时机下穿越到了异世界。面对异世界各种潜伏的危险,李莱昂只能凭借他天选之人的未知力量,重生强化的天赋技能一点一点强大起来。<死亡窃取>,<本源赋予>,<魅惑气息>...各种天赋技能,或主动,或被动,不断被李莱昂所捕获。他是异世界的主宰,也是最变态的存在!为了遵循内心的指引,为了保护自己珍惜的人,勇敢的少年不断地和命运抗争,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异世界。
  • 白尘莫离

    白尘莫离

    他是冷漠无情的妖,渡劫后险些被猎妖人所收,却被一个人类小女孩恰巧相救,只此缘起。几年后,他寻到那个女孩,一向冷漠厌恶人类的他竟爱上了她。她也对他一往情深,奈何人妖有别,却抵不过两人痴爱缠绵,他们能否终成眷属?缘起可会缘灭?
  • 趣味猜谜

    趣味猜谜

    本书的谜语涉及到自然、交通、军事、动物、植物、食品、地名和文娱体育等各个方面,并配以幽默夸张的精美插图,谜底都是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和感兴趣的事物,能帮助小朋友在猜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