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7800000005

第5章 中国封建时代的改革未脱“二千年之制秦制也”

一、“百代皆行秦政治”

中国自秦王朝以后封建时代的改革,总体上是沿着集权—再集权的道路前进的。

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时代的体制,郭沫若先生曾揭示说:“统一的、贯穿于封建社会两千年之久的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则是秦汉时期形成的。”对于这一点,史学家夏曾佑深刻总结道:“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立;中国之政,待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待汉武而后定……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也就是说,封建时代的改革在性质上2000多年就没有变化过,改革无一例外地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全方位地加强君主集权,无限集中权力于最高统治者。

秦王朝覆灭后,西汉王朝在废墟上建立起来。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除了在进军咸阳时因要收买人心而与民“约法三章”,这种做法与“暴秦”有点区别外,他称帝后的治国理念和模式“皆从秦律”。汉王朝与秦王朝的关系是“汉承秦制”,因此,西汉王朝在本质上是秦王朝的继续。

刘邦最有出息的子孙汉武帝刘彻,为了解决因大规模反击匈奴、征讨四夷而国库空虚的难题,任用桑弘羊进行了西汉历史上最广泛的改革。主要做法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垄断,将盐、铁、酒等重要物资实行官营,增加国家收入。同时,逐步实施了均输令、平准令,以及算缗和告缗令、统一铸币等政策。均输令即由国家负责运输贩卖各地的土特产品,从中渔利;平准令的初衷是在丰收之年粮价低时,由国家高价收购,第二年粮价高时,国家再低价卖出,目的是平抑物价,打击商人的投机,维持社会稳定;算缗即按照财产数额来向商人们征收财产税,但商人们都隐瞒不报,或者少报,于是又颁布了告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隐瞒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被告人家产的一半。上述措施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但这种政府垄断和抑商政策也打击了民间商业经营,告缗令执行后,中等的商人几乎有一半破产了。搞“盐铁专营”,则相当于设立了一家特大型的中央直属垄断企业,“尽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大批官员得以合法地成为“官商”。结果,“建盐铁策博利,富者买爵拜官、免刑除罪,公用弥多而为者徇私,上下兼求,百姓不堪。”

隋唐时期继续向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努力。重视“以史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忧患意识是历史上少有的,为使他九死一生打下的大唐江山不像隋一样变成短命王朝,在借鉴隋文帝杨坚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度及改革府兵制做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唐太宗沿用并完善了分散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他下令变革科举制,使它进一步变成面向所有读书人的规范、常态的选官制度,不仅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此以后更成为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一根重要支柱。所以当太宗登临端门,看到榜下的进士鱼贯而入时,高兴地对大臣们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朝前期也仿隋实行租庸调制,后期改革为“两税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唐朝还从太宗时就整顿府兵制,至玄宗时改革为实行募兵制,在一定时期内使国家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由于隋唐时期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改革建树,成为创造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

到了宋代,赵匡胤更是大搞独揽兵权、分化相权等“强干弱枝”的改革,实施了一整套完善专制统治的措施。如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出于一”、“权归于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上下相维”、“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军事制度上的“强干弱枝”、“内外相维”、“守内虚外”、“将从中御”;经济上的“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文化教育上的提倡与尊崇儒学以及儒、释、道三教同设,科举制度的扩大与完善,等等,这些都被称之为“祖宗之法”。宋代知识分子对“祖宗之法”高度认同与支持,既是因为它的实施有明显成效,社会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内部安定,出现了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也是因为以文人为主体的官僚士大夫,在宋代受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礼遇,有宋一代不杀文臣,除享有优厚的物质待遇,还处于较为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中。

“强干弱枝”的改革搞到了极端,结果必然是国家走向“积贫积弱”。从此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时,如泥塑纸糊的巨人般不堪一击。北宋中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不得不推动“庆历新政”,以挽救危机。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向宋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官壅于下,民固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提出10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仁宗把此方案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但实施新政必然触及因循守旧的官僚权贵集团的利益,反对派以宰相章得象为首伺机发难,策动一些谏官弹劾范仲淹等人。仅仅维持一年的“庆历新政”,如昙花一现就偃旗息鼓了。

可能因为赵宋王朝强化集权的做法已经无法超越,难出其右了,后来的统治者就再也玩不出什么更大的新花样了。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前朝,没有重要变化。明朝是制度上、文化上最无创意的一个僵死的王朝,惟一值得一提的只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大清的政治改革,不过是把满族的和硕贝勒议政改成了皇帝一人乾纲独断,用“军机处”的小发明取代了内阁的议政权力,使决策权更加集中于皇帝。如果说康、雍、乾时有所改革,做法和成效也是局限于赋税领域,康熙帝的“更名田”,雍正帝的“摊丁入亩”,为改朝换代后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生机。尤其是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把人丁徭役等各种税项归入田亩,地丁合一,丁银与田赋均以田亩多少作为征税原则,让富人更多的缴纳赋役,从而减轻了对贫困农民的剥削。当时大清帝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大城市数量世界第一,雄踞东方,史称“康乾盛世”。但在封建集权制度之下,也只是最后的落日余晖了。

历史上不仅仅中央王朝的改革是强化集权,游牧民族“附会汉法”学习汉民族的改革也不例外。北魏孝文帝、金熙宗完颜亶和金世宗完颜雍及元世祖忽必烈的改革,可以说是典型的例子。北魏孝文帝不仅强行让鲜卑族用汉姓、说汉话、易汉服,完全接受了汉族的集权官僚制度,还针对北魏初年土地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的现实,颁行均田令,限制土地兼并,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把大量豪强地主的荫附人口吸收过来,使其重新转化为国家编户。金熙宗废除具有部落贵族议事制性质的“勃极烈制”,改用宋朝的汉官制度,皇帝之下设三师、三省与六部,连制订的金朝第一部法典《皇统制》,也“大抵依仿大宋”。金世宗则慧眼独具,创立了女真进士科,设立了女真国子学、女真府学、女真太学,为女真族仿照汉制培养知识分子和选拔官吏;他还有模有样地像汉族皇帝中的圣明君主一样,重视农桑、奖励垦荒,对于遇有水旱灾害的地区减免租税,减轻人民负担,金世宗也因此赢得“小尧舜”的美名。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在制度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效法中原王朝固有传统,建国号、迁都城、重汉儒、建礼乐,凡吏治、用兵、理财、屯田等事宜,都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法,改变蒙古贵族在中原地区所推行的杀掠、屠城、强占农田为牧场,以及变俘虏为奴隶的政策,使中国从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时的疮痍满目,逐渐恢复了生机。

纵向观察,秦汉以后封建时代的改革虽然规模有大小之别,成效也有大小之别,改革的制度取向却是脉络清晰、前后相继的。历代王朝改来改去,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是秦汉模式的再现。在今天看来,如同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

在政治权力及组织结构上,以皇帝为首的“三公”、“九卿”的官僚体制和郡、县、乡、里、什、伍这种政治组织结构,从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即使有变化,也是换汤不换药地改个名称而已。如秦创造的郡、县制的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在东汉时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体制;到了隋、唐,又改革恢复为州(郡)、县二级体制;元以后,再度演变成省、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变化不大。又如习称的“三省六部制”,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虽然“三省”制的名称在以后朝代有所变化,而“六部”制则一直沿袭到了清末,连名称都没有什么变化。又如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有丞相、相国、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就加重中书内阁的权力分量,把自己的贴身侍从中书令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唐代李世民时,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宋初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名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明代称为“内阁大学士”,人数不定,在6~7名之间;清代叫“大学士”、“军机大臣”。如果说有变化,仅仅表现在,随着秦以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逐渐变成不是一个个体官名,实际上是扩大为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

在经济上,秦以后的中国,一直恪守以农业为主体和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商品经济始终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左道旁门”和“奇技淫巧”。任凭时光荏苒到了清朝,“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丝毫没有变化。从以下史料可见一斑——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中国的小农生产方式及小农社会,仿佛在时光隧道中凝固了一般。

至于思想文化上,秦始皇不准人们读书,西汉王朝之后略有改变,允许人们可以读一种书,即儒学。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自此以后,儒家思想占据绝对正统地位。但高明的西汉统治者,实际上在治国思想上执行“外儒内法”,儒学是被用来教化统治人民的。正如汉宣帝所云:“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就以后的历代统治者而言,也不例外用的是同样手段,依然搞的是“外儒内法”愚民政策。阉割了的儒学,在麻醉老百姓思想的功能与效果方面,相当于海洛因,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愚民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这种思想文化方面的麻醉功能,使秦、汉以后的中国老百姓,在几千年里变为十分温顺的“良民”,成了历史的“麻木的看客”。

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就此在一种本质上很少变动的怪圈中很累地循环着。而且越到后来,情况就越糟糕,任何旨在谋求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改革尝试,也就越困难,而且注定要失败。尤其是挽救封建王朝覆灭的变法,几乎毫无例外。

二、王安石全面变法没有脱离封建篱笆

列宁所夸赞的“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掀起了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大改革。

在宋仁宗末年,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为“三冗”——冗官、冗兵和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北宋对官僚的恩荫制度,使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官虽多但无才,形成冗官;国家拥有庞大的军队,兵虽多但无战斗力,便是冗兵;冗官、冗兵的存在,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衣食廪禄,这便形成了北宋的冗费。情况正如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说:“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欧阳修总结这一时期的特征为:“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己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

变法自然而然就成为当时士大夫的普遍共识。连保守的著名理学家朱熹也说,这是一个“合变时节”。在王安石改革之前,朝野已弥漫着相当浓厚的改革空气,改革之箭已在弦上,只待蓄势而发。

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正是在大宋王朝危机四伏的时刻走到历史前台的。1068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承嗣大统,他痛心于列祖列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屈服退让,焦心于国家财政紧蹙,有着富国安民、强兵雪耻的强烈愿望。亲政以后,他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曾对大臣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可是,朝中一批元老重臣却暮气沉沉,保守畏事,不图兴革。宋神宗不得已将目光锁定在当时已颇具盛名的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也确实非常出色,年富力强,曾任多年地方官员,在朝中也几经沉浮,了解国政民情,虽未受过重用,但在士大夫中享有极高声誉。即便是与他政见完全相左,关系特别紧张,自言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的司马光,也说:“介甫独负天下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己,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而且,王安石出于忧国忧民的使命感,从政早期在自己所管辖的州县,曾经试着做了一些改革工作。

尤为关键的是,王安石与宋神宗观点高度一致。他给宋神宗所上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列举北宋建国以来各项制度的弊端,力陈“理财为先”的改革谏言,与宋神宗最急迫的心愿不谋而合。王安石主张变法的理想目标是“不加赋而国用足”,也就是说在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解决朝廷的财政困境。神宗对此当然求之不得。英君贤臣风云际会,撞击出一串激情的火花。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拜为参知政事,次年十二月,又擢为宰相。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这16年是改革变法的16年。

对于如何启动变法,王安石是有一定战略眼光的。他首先主持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关,筹划与制定新的财经政策。这个机构,相当于1000年以后中国当代改革的主持机关“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改革的启动步骤讲,王安石无意中为当代改革创造了一个镜鉴。王安石变法的涵盖面比较广泛,它以“理财”为中心,涉及到了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问题,计有18项之多。若将其大体划分一下,有三大类做法。

在理财方面,王安石认为“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他为此推行了六项改革:“青苗法”,是政府以变法前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常平广惠仓为基础,遇到粮食市价贵时则卖出,贱时则买入,以平抑粮价;同时鼓励农民向官府借贷,半年收息二分,夏收或秋后还钱。“农田水利法”,要求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规定对大的水利工程,各级政府将给予扶持和贷款。“方田均税法”,规定以四边各千步为一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瘦征收赋税,确保政府的田赋岁入。“免役法”,又称雇役法、募役法,即将所有民户分出等次,按照田产多寡交纳“免役钱”,政府用免役钱雇人服役,废除了强制人们服劳役的差役法。“均输法”,是颁行最早的一项新法,规定征收贡品、采买方物均应“徙贵就贱,用近及远”,以节约大量用于运输的人力和费用,平抑原来被豪商大贾垄断的物价,使货品流通中产生的利润收回官有,增加国家收入。“市易法”,是由国家在开封和其他大城市设立市易司,平抑物价,控制商品流通,抑制豪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

在整军方面,王安石为应对辽国和西夏不断进犯,边塞告急,大力推行了三项新法:“置将法”,通过在边塞诸路置将,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就是将农民编成保甲,农忙种田,农闲练武,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减少政府的养兵费用,稳定地方秩序。“保马法”,是由地方保甲代官府养马,以预备战时之用。

在育才方面,王安石深知“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要培养、选拔一批实用型人才,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他颁布了改革科举的“贡举法”,即“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组织人员用变法观点训释《诗》、《书》和《周礼》,号曰“三经新义”,并以“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准绳,选拔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的人才。还颁布了兴建学校的“三舍法”,命令州县立学校,整顿太学,将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择优升级、量才录用,走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人才选拔之路。

从改革的各项举措看,显而易见,由王安石和宋神宗君臣二人发动、主持的变法运动,是一场自商鞅变法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政治改革运动。王安石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变法,达到充盈国库,强盛兵力,改变宋初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初衷,可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这场大变法中,存在一个要害问题,就是颁布的那一大堆新法中,鼓励发展生产、壮大经济的仅有“农田水利法”等少数几个条款,而其余的则大多是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干预来增加财税收入,是凭借国家的权力去“与民争利”及强化集权的。

就“青苗法”而言,原本的意图是为救济百姓青黄不接、限制民间高利贷而推出的一项举措。按照王安石的说法是为了便农,“赈乏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依此法规定,百姓借贷官家钱谷,息钱二分。可在现实操作中,不少地方官吏以“折变”的方式,将本来是由农户向国家自愿申请的低息贷款,改为国家强迫农户接受贷款,不管他们需不需要,而且加息至四分、五分甚至八分,利息比豪强大户的高利贷还要高,把“青苗法”变成了盘剥农户的一把刀子。

就“免役法”而言,以钱代役本来是唐代杨炎“两税法”夭折以后的一种进步。但“新法”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它把原不充役的下户、单丁、女户、客户等统统划进了纳钱代役的行列;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地方“庸钱不除,差役依旧”,交了钱还得充役,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就保甲法而言,它本是为保障地方治安,补充正规军事力量,减少国家常备军负担而实行的一种军事制度。但保丁们一天一操练,五天一校阅,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耕耘收获稼穑之业几尽废”,而且“众皆乌合”,战斗力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元丰四年、五年,宋、夏发生两次大战,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保甲法的成效由此可见一斑。

要说变法的成效,确实也有。据有关史籍记载,变法期间,查出隐瞒的田地近1.3亿亩,开垦了田地2200万亩;浚修了河道,兴修了水利;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内外府库无不充衍”,可支“二十年之用”。看到变法以后国家财富堆积如山,宋神宗为此作四言诗:“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并用这32字作为新增的32座国家财库之名称,但新建财库还是不够用,后来又增添了20座。

许多史书,都单纯把王安石变法作为正面典型来歌颂。以为既然是变法,便是要革除传统弊端,便是对传统体制的突破,必须赞扬,而不论其实际结果如何。今天若作认真探究,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怎么富国强兵?一向立意高远的王安石竟定位于“理财”二字,最后就是一个“钱”字。在一个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一定时期的财富总额是稳定的,不在民间就在官家。一个“理”字,便把老百姓的钱“理”进了“官家”的口袋。当时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代表人物司马光,看到了新法的病症,坚决不同意以管桑之术作为改革切入点。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他又举出历史事例,西汉桑弘羊搞盐铁专营虽使政府富饶,但是苛剥于民太甚,致使武帝末年民不堪命。这些都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

此外,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还确实有其他一些失误。诸如急功近利,用人不当,树敌过多,新法扰民等。钱穆先生在谈到这一时期的历史时指出:“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又说,“安石推行新政的又一缺点,在于只知认定一个目标,而没有注意到实际政治上连带的许多重要条件,而且带有急切的心理。”还说,“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几近为政府敛财”,而“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凡事到了百姓“不堪再括”之时,自然难以持久。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赵顼病逝。其子赵煦(哲宗)继位时年仅10岁,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掌权后立即起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任用司马光为相,尽废了新法。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大进程上看,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必然的,就像是说封建社会必然要死亡一样。它不仅仅是新法走样和执行官吏的问题,因为这场变法的指导思想中,本来就有夺商贾之利“归之公上”的宗旨,宗旨本身就已包藏着一个专制取利的动机,而这一动机,正是新法推行后一切弊端产生并恶性发展的重要根源。吴怀棋先生对之有深刻的评述,他说:王安石“借着旧日的衣冠,说出的是陈旧的思想,却又发动一场革新运动,希望以此改造现实成为一个崭新世界;思想体系上矛盾的反映是找不到历史出路的困惑,因而也找不到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均输法、市易法等实行10余年的新法为例,最终完全失败,根本没有成功的个例,这就不仅仅是法令实施中变形走样的问题了,而是由法令的本质所决定的。

王安石变法中的矛盾,根源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中。在专制政体、自然经济、儒家思想文化体系未被打破之前,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解决的。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后果是不仅不可能启动现代化的车轮,反而连最基本的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也丧失了。变法失败42年后,北宋这个世界公认的“古代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就在女真人的铁蹄下,以徽、钦二帝被俘的最耻辱的形式灭亡了。

三、封建制度下的改革措施千篇一律

回溯2000年,自商鞅变法至清朝康、雍、乾,封建专制体制下的改革举措万变不离其宗,做法上没有太多的选择。在操作上大致总是这么几条:

重新登记纳税田地,或者重新分配田地。这么做,既打击了旧“豪强”,又让耕者有其田,扩大了纳税面。大搞“新政”的王莽直截了当,宣布土地国有,均为王田,私人不准买卖。家中男子不满8人,占田超过900亩的,必须将多余田地分给缺地的乡邻。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直到隋唐时期仍在学习和延续,并且演变成为历次农民起义唤起民众的法宝式口号。张居正改革第一步便是宣布3年内将土地清丈完毕,重新登记纳税田亩,清丈的结果让朝廷大受鼓舞,可征税田地由400多万顷增加到700多万顷。

抑制工商业。除了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甚至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朝廷往往直接入市经商、发放贷款、扩大商品专营范围,正正经经做起买卖。商鞅之前的先行者管仲,将他的朝廷干预法总结为“轻重”理论——物贱(轻)时由朝廷购入,物贵(重)时即抛售,既平衡物价又盈利丰厚。后来学得比较彻底的赫赫有名的学生中,若把桑弘羊、王安石除外,就算王莽了,“五均、赊贷、六筦”一整套。“五均”就是在全国6大城市设五均官,建立官仓调控市场,管理物价;“赊贷”即由官府放贷;“六筦”即将盐、酒、铸钱、山林川泽等由朝廷统一掌管,实行专营。

整顿官吏,削减开支。王安石变法后,不仅把兵员裁掉了三分之一,还把导致大量贪污的军马喂养,也由官养改为民养。张居正改革10年,裁革冗官三分之一,又整顿驿递,也就是官办接待站制度,取消官员特权,节省了大量开支。

推行保甲制、连坐法,限制人口流动。历代朝廷一再以类似举措,不断强化对民众人身自由的限制,加强对社会基本单位的控制。

这些改革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确有一定成效。但是,为缓和政府的财政困难,不去着力改善环境,培植民间经济,而是直接操纵市场;因农业结构简单有利于征税,工商业管理复杂难以征税,而不惜加强落后的生产方式,抑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革的目标取向自然大有疑问。从短期看,民众负担由贪官豪强的压榨转为朝廷的正式税收,其总量往住并没有减少;从长远看,在“为民”旗号之下的充实国库的改革,往往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形成一次次猛烈的冲击。究其实,这不是为社会的进步而改革,而是在为一个朝廷的短暂延续而努力。

在封建体制之内,只有治标之术,没有治本之术。封建社会结构内部的改革如果不能触动其本身,那么只能是细枝末节的修补,所以我们见到的一般都是修补式改革。区别在于,一种是小修小补的自我约束式,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司马光、苏轼极力主张的革新吏治,轻徭薄赋,减少靡费,节约用度;另一种就是大修大补的强化集权式,如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前一种2000多年反复用过,缺乏长期实行的体制基础。任何一个专制王朝,让其长时期的自我约束,控制挥霍民脂民膏的欲望,无异于与虎谋皮,即使圣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最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最注意节俭治国的皇帝,到了统治的后期也控制不了奢侈铺张的欲望。后一种往往是缺乏操作性,不仅仅注定会遭到统治集团方方面面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伤及广大民众尤其是工商业者的利益,当时或许有一定效果,长期看窒息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仍以王安石变法为例,本身就是不可能治本的改革,当然不可能拿出超越时代制约的改革措施。从今天眼光看,需要客观与公正的评判,既从当时看,又从大的历史时间段看;既不从概念、理念出发,也不简单从某些事例出发。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例证。以王安石保甲法、保马法等涉及军事的改革来说,说其失败,可以举出宋军打败仗的事例;说其成功,也可以举出宋军打胜仗的事例。

对古代的改革举措不宜做现代式图解。如以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中国思想家梁启超为代表对王安石改革所作的评价,就是一种现代式图解。1944年,华莱士访华期间,赞誉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第一人,认为青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信贷。但事实上它是官贷取利而已。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赞赏不已,称之为“近于国家社会主义”。但从什么角度看,也难以找到“社会主义”的影子。类似这样的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有许多现代的影子,只不过是搞早了,超前于时代了,认为变法失败是其前卫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矛盾造成的。这种做法是把古人现代化,类似于把北宋“万户飞天”时试图上天乘坐的土火箭等同于现代航天火箭。对历史上的改革作剖析时,需要避免想当然附会古人,因为如果是超前的,后来的时代就应该能做到,也应该说能成功,否则就是伪“超前”。包括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在内,举措再多,力度再大,也不仅仅是当时不现实,后来的1000年中也没有实现与成功的可能性。

四、“百代皆行秦政治”的缘故

中国封建时代历朝历代改革家与皇帝的眼光是盯着历史的,也只能是盯着历史的。

由于缺少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等诸多条件,他们推动改革的参照物只能在历史里寻找,只能是纵向的向前看,看到的就是“祖宗之法”,也就只能在“祖宗之法”的范围内改来改去。即便是到了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的政策,由于眼中只看到过去的明王朝,看不到其他新的制度,着重点仍旧是局限于为巩固封建制度而采取完善性措施,进行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成为鲜明对照的是,与清朝同时代及以后受西方影响改革成功的国家,眼光是盯着先进的,是在横向的对比看,看到的是现代化的潮流,所以就能超越自身与时代同步。

中国之所以在2000多年的历史轮回里始终走不出来,是有特定原因的。

中国缺少地理环境这一条件。国境四周的沙漠、高山、高原、大海成为绝好的天然屏障,在为中华文明提供比古埃及、古巴比伦有利的滋养生长条件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更主动深入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有点像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创造了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的印第安先人,一直在得天独厚的美洲大陆优哉游哉,直到所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再也没有什么新进步。

中国也缺少地缘政治的条件。周边的日本、俄国远东地区、东南亚、印度在中国清朝以前,相比而言一直是落后的,没有一个像英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作为参照。清朝摧毁明王朝后,周边均是弱小国家,没有大的压力,只能在前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作一些调整,甚至有许多方面连调整都算不上,只能说在管理上较前严格和规范了一些,如科举制度、八股文章等就是实例。建制的只不过是一支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八旗、绿营军队,这样的军队到19世纪中叶后,自然就不堪西方热兵器的打击。

中国还缺少外来新思想渗入的文化环境。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文明之外,周边国家一直没有高于这一文化的新文明因素,邻近国家多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接受者,没有新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没有诱导中国变革的外部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封建制度到清朝已有2000多年,已经形成了超稳定的封建思想文化格局,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凝固化,根深蒂固。自己几乎无自然科学可言,不仅看不到西方新的文化科技的发展,更要命的是看不到资本主义是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创造了“落日辉煌”的康、雍、乾,也只能沿用前朝的封建统治方式照旧统治下去,继续实行科举制度、八股取士的文化和教育模式,想的就是江山太平,怎样当一个好皇帝,甚至大兴残酷的文字狱,以不同方式禁书焚书和从肉体上消灭有异端思想的文化人,继续着“焚书坑儒”的老故事。中国人的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包括其中的改革家,锁上加锁,严密控制在纲常名教、忠君媚上的社会规范之中,整个思想文化便愈来愈重地走向“万马齐喑”的黑暗局面。

中国封建专制王朝被不断推翻,又不断建立起来,足足拖延了2000多年,并没有创造什么新文明、新社会。面对18世纪开始的世界范围空前深刻的大变动、大转折,面对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启蒙运动和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适逢其时的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茫然无知,妄自尊大,满足现状,继续闭关锁国。就在俄国彼得大帝游学普鲁土、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差不多同时代,康熙、乾隆也曾多次“下江南”,不幸的是,他们的远游有天差地别之分。彼得大帝是学习考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而康、乾二帝则是志得意满地巡幸自己的疆土,眼中的世界没有超出中国,还令人悲哀地大开了奢靡之风。

改革的列车在历史的循环中开到了清末。终于,中国发生了一场不寻常的改革。当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要不要变“祖宗之法”时,我们还没有看到多少新东西,依然是老一套的争论,连用词都与先辈们相同。但当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尖锐地提出兴民权、抑君权,君末民本,国家是“民主公产”,而不再像历代“改革家”高喊“加强王权”时,这时才表明,中国终于有了现代改革的火种,而不再是从老祖宗之法变为新祖宗之法的改革循环,历史终于走出了轮回。

同类推荐
  • 东北人在三国

    东北人在三国

    ”老板,来盆猪肉炖粉条子!“一个东北人穿越到东汉末年的交州,满嘴的东北话,掠夺土著,创建科学院,开了一家全国连锁的“东北一锅香”饭店。”普及东北话,统一全天下。爆笑上演!
  • 全球100顶级旅行地

    全球100顶级旅行地

    本书介绍了全球100顶级旅行地,包括阿尔泰山脉、大兴安岭、英格兰湖区、巴黎、巴塞罗那、伦敦、绿中海、意大利死亡谷、马拉维湖等。
  • 伊人一笑,风华无双

    伊人一笑,风华无双

    明明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得不到。人的贪欲果然是无尽的……就连仙都无法脱离。重活一世他不再为他人而活,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爱的人,也要好好的活下去……
  • 逐鹿末年

    逐鹿末年

    所有的故事都从董卓进京开始。黑暗之后,汉失其鹿,天下逐之……诸侯混战,猛将对决,谋士过招,刺客暗行。谁又能杀死谁?
  • 玛雅水晶头骨之谜

    玛雅水晶头骨之谜

    这是二十世纪世界考古界最伟大的一次发现。人类最终极的秘密潜藏在最古老的传说中,已经失落于世的玛雅文明如此记述:我们留下十三个水晶头骨,当它们被重聚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类灵魂与生死的秘密,将在那一刻揭开面纱……今天,它终于被一部分人类所知晓。难道--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到了人类文明的极致?
热门推荐
  • 桃妄奇异境旅:通缉犯说她是公主

    桃妄奇异境旅:通缉犯说她是公主

    又名《奇异帝国罗曼史》本人放飞自我,脑洞太大的灵魂之作,节操不存在,沙雕满地爬的奇幻之旅,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有哦~女主是帝国的二公主,十八岁时要出去游(山玩水)历,然后不小心得罪另一个帝国的王子,从而被追杀,最后反杀王子带着小弟回国的故事。
  • 月光下的银匠

    月光下的银匠

    在故乡河谷,每当满月升起,人们就在说,听,银匠又在工作了。满月满满的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而又遥远。这时,你就听吧,月光里,或是月亮上就传来了银匠锻打银子的声音……《月光下的银匠》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作者阿来的短篇小说13篇,包括《野人》、《槐花》、《群蜂飞舞》、《阿古顿巴》、《月光下的银匠》、《格拉长大》等。
  • 位面重临1

    位面重临1

    那个夏天向往常一样平静,直到空间破碎鬼族降临。我以为这是一切的终结,没想到这只是开始。
  • 抱歉就是喜欢你

    抱歉就是喜欢你

    高中无悔青春有你相伴一切都很特别因为有你全世界都变的很特别
  • 女尊之妻主很娇柔

    女尊之妻主很娇柔

    爱看小说的女大学生千盼万朌的穿越了,本想靠着粗壮的金手指,玩转女尊,坐拥各色美男,走上人生巅峰。但人生辛苦,终是黄粱一梦。可即便是这样,却无悔。
  • 网游之明日求生

    网游之明日求生

    公元2050年,神经与意识接入技术研究突飞猛进,一款以生存为主题的游戏席卷全球。与此同时,一位男子从大山里走进繁华的城市。
  • 孩子的好习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好习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方法。贪吃贪玩、注意力不集中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特征,要想改变这些坏习惯,养成爱动手、有条理、主动学习等好习惯,仅靠简单说教甚至打骂是行不通的,必须辅以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
  • 叶少宠妻太凶猛

    叶少宠妻太凶猛

    她是高高在上的富家千金,她以前自认为这世间没有什么能让她心动的人,直到她遇到了叶大少,她才知道,什么才叫爱情。向来高冷的叶大少,竟然把她宠上了天。
  • 温柔皇后夜变女侠

    温柔皇后夜变女侠

    无意得到一副美人图,竟和古代皇后身份对调了?天知道她可是任性泼辣女,要她变温柔,装贤惠,怎么可能!好在盗神闯宫教她绝世武功,她一跃便翻身出皇宫。初踏江湖,参加黑道武林大会。劫富济贫,拯救可怜新娘。温柔皇后变身侠女闯江湖,寻藏宝图,破离奇案,快乐似天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曾把心给过你

    我曾把心给过你

    嫌我胖嫌我身材差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你?自从我嫁给你之后每顿剩菜剩饭都留给我吃化妆品用的全部都是商场的赠品,可你却背着我出轨了?这让我如何原谅你?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她生命中最对的人她和他在一起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