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14900000307

第307章 沙漠里的骆驼

他身材单薄、矮小,眼睛不大,瞳仁深处总像藏着两朵黑色的火焰。一笑起来,眼睛便眯成弯月似的两条缝,透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样子。他少言寡语,似乎什么事都能容忍。他叫陈君健,年逾五旬,是海原县回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一间普通的房屋里,笔者与这位被山区人民誉为“沙漠里的骆驼”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了起来……

人生愈动荡,愈坎坷,愈艰辛,生命便愈充实,回忆也愈多,记忆也愈深刻。

都说年轻人好幻想,老年人好回忆,而靠回忆过活的人便意味着事业和生命都已接近了尾声。不!你激动地做着手势,高声大嗓地说,你是靠回忆才干出一番红红火火的事业的!因为你无法忘记,因为你不敢忘记,因为你不想忘记。因此,当我坐下来写这篇报告文学时,也不能不从你的回忆开始。你说——

上海解放的时候,我十六岁。旧社会给我心田留下的是惨痛的血腥味,我痛恨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所以上海的解放,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欢乐。1950年,怀着对共产党朴素的感情和青年人想走南闯北的美好憧憬,我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父亲见我要离开他,心疼地劝我说,你还年幼,你母亲去世早,还是读书吧。父亲的话,不合我当时的口味。于是,我努着嘴,站在地上,心想,共产党给了我们那么多好处,我要为她做事。大概是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他深沉地说:“孩子,想为国家做事,没知识可不行呀!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为她做好事,做大事呀!”听了这话,我同意了。高中毕业后,我立志做一名教师,所以在填写高等学校报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师范学院。发榜后我才知道自己被上海师范学院语文科录取。我当教师的心愿就要实现了,心里异常高兴。

入学后我回想党给我们的好处,父亲的艰辛。我发奋学习,积极要求进步,1955年5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任语文教师。抱着年轻人的好胜思想,我整天除认真教学外,还担负着校教师团委书记的工作。1958年春,毛主席在上海接见上海各界代表七千人。我得到了这次机会,这消息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彻夜难眠。可就在参加接见的前一天,区教育局突然取消了我与会的资格。这真是晴天霹雳,令人窒息!后来我才知道,由于我在一次会议上谈了自己的两个看法,整风反右后期,我被戴上了“****”帽子。但是,我并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勇气,在抚摸心灵创伤的同时,我也在苦苦寻求教书的机会。新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来寻求教师。我得知消息后,立即报了名。父亲知道后,他老人家抓住我的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孩子,你不能去呀!”弟弟妹妹也苦劝我留在上海。我动摇过,可一想到能教书,我还是执意要走。就这样,我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

现实毕竟不同于幻想。汽车过平凉进入固原,跃入视野的是光秃秃的山岭和荒芜的田地,既来之则安之吧!况且,是为了教书这个神圣的事业!你心里这样自我安慰着自己。

你走进了李旺乡韩府小学的土门,迎接你的只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他嘴角衔着一支旱烟锅,拉长黑脸说:“你是陈君健?”“是的。”

“那孔窑洞去住。”你欲热情握手的手还伸在半空,那人已扬长而去了……

第二天清晨,几声紧张的集合哨声把全校四百名师生聚集到发白的操场上。你站在学生面前,等待着学校领导对你工作的分派。

“这次组织上给我们分来了从上海发落的****分子陈君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学校决定:****分子陈君健除教学外,不能与学校教职工说话,上灶吃饭不能坐凳子……****根本不配戴八一军扣。”突然,他在师生面前扒掉了弟弟送给你的旧军衣上的纽扣。

深秋,山野的冷风呼啸着,旧军衣在冷风中敞开胸怀,与枯叶一起哀鸣。操场上,师生们已渐渐离去,你孤独地站在地上发呆。大千世界,难道唯独没有我的立足之地?你觉得喉咙像有一团火在烧,烧得血发烫,心发痛!额角上的血管突突直蹦,双眼挂着一串串心酸的泪。

回到宿舍,看到了窑洞里的蜘蛛网,听到了深夜老鼠的鸣叫声,你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前天、昨天和今天。你拿起了沉重的笔,只写了“父亲”两个字,却再也写不下去了。不能给父亲破碎的心再添痛苦!你真想放声大哭。不,你没有哭的权利。你只能把自己埋进深夜,埋进被窝里,埋进书本里……一些幼稚的孩子,在你门前呼喊“打倒坏蛋”。正是这些没裤子和鞋子的光腚孩子,激发了你教好书的勇气。学生无知,需要知识,我要为此尽心尽力,你心里呼唤着。学生病了,你偷偷去看望;缺学习用具,你自掏腰包;风雨天又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去;炎热的酷暑,你提前为孩子们晾好开水;寒冷的隆冬,你早早为孩子们生好炉火。个别孩子家里没吃的,你把自己一份干粮分成三份、四份和学生一起吃……在那沉重的岁月里,你有时觉得生命似乎也到了尽头,体内所有的汁液都耗空了。而且,最可怕的是饥饿!饿得头晕眼花连心都在抖!孩子们挖野菜充饥,没有忘记你,他们把妈妈煮熟的苦苦菜偷偷拿些让你吃。冬天,在大山里拾干牛粪让你取暖。发现你不愉快时,他们总要围在你的身旁唱歌。有时还和你钻一个被窝里,让你给他们讲英雄故事……时间使孩子们发出了“陈老师是好人,不是坏蛋”的心声。

1960年和1966年,你先后两次被押送到黑成农场和谢家沟干校劳动改造了两年。“人的力量不正是在于一次次地驱散黑暗的侵袭吗?坚强些!”你爱人夏佩芳的话,鼓励着你忍受冤屈。她这位五十年代上海支宁姑娘,正是坚信这种生活的信条,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非议,1963年跟你这个“****”结合了。二十多年来,你能在逆境中生活,创造价值,确实与她的鼓励、体贴分不开。

逆境并没有就此停止。1970年,爱人夏佩芳在高崖乡供销社因短款180元,被定为贪污1180元而开除公职,家属孩子均转入农村户口。这时你被调到九牛学校,山大沟深的罗川九牛大队一孔8平方米的破窑洞,成了一家七口人的栖息之地。一天,你正给学生讲课,不幸的消息突然传来,3岁的儿子从炕头跌入锅台上的开水锅中,一场灾难又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你来到家中,看到儿子周身皮肤被开水烫得发紫,局部地方起了血块、疙瘩,一家人悲痛欲绝。儿子被送进医院治疗,你嘱咐爱人照料,自己却留在学生中间。是你狠心吗?不!天下哪有不疼爱儿女的父亲。你只是把爱分给了更多的孩子。一年半的治疗,孩子才好了,孩子的一条胳膊上至今还留着疤痕。这是你没有尽到为父之责吗?“我始终抱着这样一个观点:当一个教师,一天工作下来,睡在床上,扪心自问要对得住学生,不能因个人得失而问心有愧。”

你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利用假期,在“水贵如油”的九牛自己盖房。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盖起了两间土房。房屋盖好才半年,一道令下,又调到罗沟学校。你二话没说,连同家属孩子又迁到罗沟。1973年,学校处于瘫痪状态。学生家长们说:“学校不教娃们念书,是干啥吃的?”你支持了这个意见,又被发落到不毛之地的北梁。

茫茫的黑夜、凄凉的沙漠,你像一颗沙粒那样缄默,像岩缝里的小草一样顽强,可谁知道,苦涩的泪浸泡着你受伤的心?你的痛苦,仿佛无穷无尽……

改变我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你的政治错案得到了改正,爱人的问题也澄清平反了。你恨不能以生命的全部力量来欢呼、拥抱这个春天!

当时你在蒿川乡中学任教。那天夜里,一家七口人高兴得难以平静,吃着上海风味的菜,喝着宁夏酿的酒。一家人开心地欢笑着。笑着笑着,七口人又大哭起来。哭吧,尽情地哭吧,让幸福的泪珠冲走心头多年的积尘。

那年夏季,上海徐汇区落实政策慰问团来到宁夏,一位负责同志深情地说:“这些年来让你吃尽了苦头”,“尽管我受了点苦,但我并没有改变对党的爱戴”。你没有趁此机会提出返回上海的要求。“嗨,你真傻。苦还没受够,蹲在这鬼地方图啥呢?”一些人不解地问你。你说——

“二十多年我一直同海原山区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对我是有感情的,我对他们也是产生了感情。他们尊师、朴实、好学,我不忍心离开他们,我决心在宁夏扎根了。”

扎根——谁愿在这块全国最贫困的海原扎根?就连本地稍有点能耐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飞出”此地呢。你却决定把父母的骨灰,从老家搬到宁夏海原,迁葬在牌路山麓。

深秋,茫茫的牌路山林缀满了红叶。山脚下,全家七口人站在老人墓前肃立,你颤抖着声音说:“爸爸,妈妈,您看到儿子的今天了,安息于九泉之下吧!当我死的时候,也要睡在这贫瘠而朴实的黄土之下。”

1981年,组织上派你到海原县回民中学任语文教师。一次,你正给高二上语文课,忽然两眼一黑,一头栽倒了,休克长达五分钟。后经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爱人亲友劝你病休一段时间或者减轻一下教学负担。你说:“我是闲不住的人,要我下讲台,离开学生,是不可想象的事。你将替女儿准备自谋职业而购置的价值700元的一套摄影器材捐献给了学校,帮助同学们成立了摄影小组,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技能,打下了出校后自谋职业的基础。

你,用生命培育着一棵棵希望之树……

生活的报偿终于来了: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海原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固原地区中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先进个人。你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哦,我的朋友,你还活着?我以为你在那荒芜的山野,早过世了呢!哪晓得你还活得这样好!”一位在上海的挚友风趣地说。

你涨红着脸,憨笑着,眼睛眯成弯月似的两条缝,嘴巴却哑了似的。“怎么样,孩子考上大学了吧?”

“没有。”你说。

啊!二十八年来,你在边陲山区,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出的学生一茬又一茬,当干部、工程师、教师、医师、工人、农民的都有,仅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也有近百名,唯独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考上中专或者大学。每当高考来临时,你从早到晚都在学校辅导学生,自己的孩子坐在家里等你辅导,你却腾不出一点儿时间。

你以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你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一名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给你来信说:“陈老师,我会永远像您那样,做一棵有骨气的山柳栽子,在六盘山下捧起一掬春意,贮存一方清荫。我会永远记住您的话:人,应该揣着火去拥抱生活……”这不仅是一名学生心底的歌,也是数千名学生心底的歌,也是爱你的山区人民的歌!

(发表于1985年11月23日《宁夏日报》)

同类推荐
  • 让生命燃如烈焰

    让生命燃如烈焰

    本书作者从小爱好诗歌诗词,这是作者十几年来的心血,本书选了作者近百首诗词,作者从不同角度的歌颂了人类的美好情感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歌颂爱情。诗词从写作手法上很新颖、独到、成熟,是一本有学术价值的好书。
  • 东园公记

    东园公记

    本书是林鹏先生新近编写而成的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是跟林先生当兵时期的经历有关,可读性强,可供文学爱好者品读。
  • 梁遇春精品集

    梁遇春精品集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散文。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等。梁遇春是个很有才气,很有志向的作家,惜英年早逝。本书选编了梁遇春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取向。
  •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独树一帜。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这是李国文近年来文章的鲜明特色,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苏历铭诗选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苏历铭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明月心灵

    明月心灵

    宴会的意外,“我”不小心来到了秦朝。然而这里并不是真正历史中的秦朝,而是一个异世界。在异世界的故事从这刻开始了。
  • 亿万老公你别跑

    亿万老公你别跑

    七年前,她古灵精怪,天真烂漫;他冷傲内敛,宠她入骨。给她套上订婚的戒,却说等他七年。然后……莫名失踪了?七年后,她冷静睿智,美丽性感;他却浪荡轻佻,放浪形骸。改名?玩失忆?别闹了!老婆大人驾到,亿万老公,乖乖回家吧!
  • 强宠妖妻:老公慢慢来

    强宠妖妻:老公慢慢来

    她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却莫名其妙被睡了?还把自己坑成了人家的妻子?“我跟你说,你再不从我身上下来,我就把你变成一朵蘑菇哦。”“我本来就有蘑菇,需要你变?”某男恬不知耻,看了自己身下一眼。“变态……”某女恼羞成怒。“你变个态给我看看”翻个身,“要不然,我帮你变?”
  • 全民来捉妖

    全民来捉妖

    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故事,因为一个游戏,人们的记忆陷入了危机,这时,有这么一群人,以守护人们的记忆为己任而努力!而他们地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心!这是一个多主角小说,因为感受过失去记忆的痛苦,见到过别人失去记忆的遗憾,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守护人们的记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极品千金

    重生极品千金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对真情之偏爱数学课

    绝对真情之偏爱数学课

    这是一个无比平凡的女研究生的故事泛泛之辈正如王菲尔,24年一直平平淡淡。她正想像从前一样,平平淡淡的度过研究生的这几年,奈何。本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
  • 四连的故事

    四连的故事

    战士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和家庭,生活方式、文化修为、世界观存在着极大差异,聚集在一起必然会产生“不同火花”,而连队作为部队一个最基础的战斗单元,如何熄灭这些“不同火花”,引导年轻的战士们改变世界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则需要一连之长的智慧和能耐。本书就是围绕和平时期一个标杆连长的带兵故事展开,最初掌握不了连队,一招连着一招,最终形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