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43400000025

第25章 带国际性的特殊礼俗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由于具体对象各不相同,其礼仪及习俗受国别、地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民族、社会风俗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而千差万别。《礼记·曲礼上》指出:“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皆为尊敬主人之意。这也是当今商务交往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商务礼仪,而且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商务礼俗,做到因人施礼。了解与研究国际商务礼俗,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也有助于商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更好地为自己接待的对象服务。我们在了解世界各国习俗礼节时,应把握以下特点:

习俗礼节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尽管国家、民族不同,如果宗教信仰相同,其习俗礼节就会有许多相近或相同之处。

习俗礼节与民族、种族有关。习俗礼节固然与国界有关,但与民族、种族的关系更为密切。同一民族、种族的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其习俗礼节往往相似。

习俗礼节受语言的影响。语言是传播习俗礼节的工具,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其习俗礼节往往相似或一致,或促使人们的习俗礼节相仿或一致。

习俗礼节有同化现象。在不同民族混合居住地区的人们往往容易互相仿效、互相学习。历史上,一些殖民主义者或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在习俗礼节上也有互相渗透、互相融汇而逐渐同化的问题。在现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也促进了人们在习俗礼节方面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使先进的文明的习俗礼节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也加速了习俗礼节的同化现象。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信徒占世界总人口的55%~60%,分布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三大宗教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曾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有些宗教现象已成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英国著名宗教史和人类学家泰勒曾说,宗教是人对神的关怀,是人们精神上的信仰。宗教的信仰、礼仪、节日等长期与一定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成为国际商务礼俗的一部分,一些国家对颜色、数字的偏好与禁忌,也与宗教信仰有一定联系。研究国际商务礼俗,就须了解这些带国际性的特殊礼俗。

一、宗教礼俗与禁忌

选择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则是每个人应当遵守的礼仪准则。要尊重宗教信仰,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宗教的常识。

(一)基督教的礼俗与禁忌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美和大洋洲,至2000年初,教徒已近20亿人,分布于世界上233个国家和地区于可主编:《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可见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之广。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难以了解西方文化,难以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相传其创始人是耶稣基督。基督教初创时是下层贫民的一种宗教,但到公元2~3世纪间,随着上层人物的皈依教会,基督教就由最初穷人的宗教,演变为有钱有势、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有其代表和影响的宗教,并于公元392年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象征性标志是十字架,主要节日是圣诞节和复活节等。它的基本教义是:信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耶稣是救世主;信人有“原罪”,只有参加教会,经过洗礼,才能赦免;信“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

基督教产生后,其内部逐渐分化。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以罗马教会为首脑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脑(“牧首”)的东方教会以正统自居,称为“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脱离天主教的许多新派别又组成了新教,又称耶稣教。

1.天主教

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有10亿多人,主要流行于意、法、德、西、葡、比、奥、匈、波等欧洲国家和菲律宾,对美、加和拉丁美洲也有巨大影响。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上帝)、天主圣子(耶稣基督)和圣母马利亚,以梵蒂冈为领导中心,尊奉教皇为首脑。明万历十年(1582年)正式传入我国,曾被殖民主义者作为侵华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于1957年成立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彻底割断与梵蒂冈教廷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关系。

2.东正教

因自称信奉正宗教义,故又称为正教,有3亿多人,主要流行于保、罗、南、俄和希腊等国家。东正教在教义和信条上与天主教大体相仿,圣事也是七件,但洗礼多用浸水礼,圣餐使用发酵饼。崇奉圣母和圣徒,但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并主张除主教以外的神职人员都可结婚。曾被沙皇作为侵华的工具。

3.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又称基督教或耶稣教,有6亿多人,主要流行于美、加、英、德、瑞士、芬、澳、新西兰等国。新教的主要特点是拒绝罗马教皇的统一领导,反对奉玛利亚为圣母,反对炼狱之说,可以自己阅读圣经,并领受圣经的教训;其礼仪不像天主教那样繁琐,主要有洗礼和圣餐。清嘉庆十二年(1807)传入我国,曾被殖民主义者作为侵华的工具。1954年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按照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作为非教徒公民在与基督教徒接触和交往中,应遵守如下一些礼仪和禁忌:

1.注意不同教派间的区别

如在称呼上,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称主教、神父,新教称牧师;所奉至上神天主教是天主,新教称上帝或神;象征性标志虽然都是横短竖长的十字架,但天主教的十字架有耶稣受难像,新教则没有;在“圣事”活动上,天主教有七项,而且规定教徒在主日(即星期天)都要到教堂参与弥撒。新教的“圣事”主要是两项,即洗礼和圣餐。在对待婚姻问题上,天主教把结婚作为一件圣事,极具严肃性和有效性,主张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禁忌离婚,基督新教同样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应以一夫一妻为原则,且不主张离婚。所不同的是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独身的,新教的牧师则可以结婚。

2.尊重教徒信仰

对教徒崇拜的上帝、基督以及圣事和教义,不说长道短,评论指摘。送给教徒的礼品,不应有其他宗教信仰崇拜的偶像。

3.尊重教徒的生活禁忌

天主教为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圣死,以及他舍身赴义的精神,制定了守斋规则,分为小斋和大斋。小斋即素食,就是在星期五这一天,禁吃猪、牛、羊、鸡、飞禽等热血动物的肉,但水族的鱼、虾等可以食。大斋是教会规定的每年复活节前40天内守的斋,凡年满18岁至60岁的信徒都必须守大斋。大斋每日午餐可吃饱,早晚可按当地习惯吃少许点心。但孕妇或哺乳妇女不守大斋。基督教不守斋,但不吃血及带血的食物,包括勒死的牲畜也在禁食之列。看相、算命、占卜等也为新教所禁忌。

4.到教堂参观应征得同意并遵守礼规

进入教堂应注意着装得体,讲究礼貌。戴帽者应脱帽,摘下墨镜,凡进入教堂的信友和非教徒人员,都得以严肃的态度进入,在教堂内应举止稳重,不得来往乱窜,大声喧哗,不打情骂俏,争抢坐位,更不得抽烟和吃东西,应遵守教堂规则,不得妨碍正常的宗教活动。

5.尊重教徒的其他忌讳

如13与星期五,在基督教徒眼中是不吉的,如果13日与星期五恰巧为同一天,更被认为是“凶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因为这一日是耶稣受难日。非信教人员在与之交往中应主动避开这个数字和日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非教徒人员同他们交往,不可问及配偶和子女问题。

(二)伊斯兰教的礼俗与禁忌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是和平顺从的意思。其宗旨主张人类和平相处、归顺真主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笃信者)或穆民。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从事礼拜的场所为清真寺。

伊斯兰教主要流行于西亚、中亚、东南亚、北非及南部非洲的部分国家,至2000年有穆民11亿多,分布于162个国家和地区。自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我国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信徒有2000万以上于可主编:《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

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有六个方面,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俗称六大信仰。穆斯林的宗教义务主要是五大功修,即念、礼、斋、课、朝,简称“五功”。

(1)念功。就是用阿拉伯语念经文。中国的穆斯林主要是念“清真言”,意思是:“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确是主的钦差。”

(2)礼功。是指拜功。礼拜就是要求神志清醒的成年穆斯林,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面朝麦加“克尔白”的方向,完成一系列拜主的动作。其中天命拜最为重要。天命拜又叫五番拜,每天按寅、午、申、酉、亥五个时辰做五次礼拜。此外,还有聚礼即每周星期五午后举行的集体聚礼和会礼(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礼拜)等。

(3)斋功。斋功就是斋戒。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每个成年男女穆斯林都应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每日从天将破晓至日落时,禁饮食(除孕妇、病人、乳婴、作战的士兵和远出的旅游者外)、禁房事、禁恶言、禁恶行,戒除一切邪念,培养忍耐精神,尝到干渴饥饿的痛苦,以磨练意志。

(4)课功。又称“天课”。就是按规定比率交纳宗教税。

(5)朝功。即朝觐“天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神志健全的穆斯林,在健康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生至少赴麦加朝觐一次。

2.伊斯兰教的礼仪

(1)大净与小净。穆斯林在参加礼拜、斋戒、朝觐、婚礼乃至葬礼及重大纪念活动前,均要使自己身心洁净,进行大净和小净。大净就是用净水洗涤全身,小净就是用净水洗涤部分肢体和某些器官。新入教者也须依伊斯兰教方式先大净,在清真寺举行入教仪式。教长还可为新穆斯林起一个“经名”。

(2)色俩目。“色俩目”是穆斯林相互祝福和问候的用语。一般主动道“色俩目”的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音译),意为求真主赐你平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库色俩目”(音译),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在我国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则把问候祝安词简称为“色俩目”。致意者说:“色俩目”(您好),回答者说:“安色俩目”(您好)。其顺序通常是晚辈先向长辈、年少者先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遇阿訇,教民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等。

(3)拿手。“拿手”是男性穆斯林之间的握手礼。穆斯林在人际交往中,除了互致色俩目外,还有一种表达友好、谅解和尊敬的方式——“拿手”。具体做法是:双方单腿弓步,双手相握,右手拇指交叉在里,左手辅握在外,两人右肩头靠紧,同时互念赞词。

(4)接都阿。“都阿”是阿拉伯文Dua的音译,意思是“祈祷”。“接都阿”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中经常用的礼仪。按伊斯兰教的规定,接都阿要做到四点:一要恭敬,二要安静,三要有希望,四要有恐惧。

3.伊斯兰教的习俗

(1)饮食习俗。①吃佳美的食物,禁吃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具体说:可食用性情温和、反刍的牛、羊、驼、鹿等;可食吃谷物的禽类,如鸡、鸭、鹅等;可食有头尾、脊有刺、腹有鳞的鱼虾。禁食猪肉、驴骡肉;禁食凶禽恶兽,如鹰、鹞、枭、虎、豹、狼、熊、狐等;禁食奇形怪状的动物,如蛇、鳝、鳖、蟒、刺猬等;禁食污秽不洁的动物,如狗、猫、鼠等。对于可食用的动物,若非由阿訇安排宰杀的也不可食用。凡自死物及动物的血、内脏与耳、鼻、脑、鞭等,均不可食。②伊斯兰教国家一般都有禁酒的规定,惟有伊拉克例外,但在斋月期间必须用白布把酒瓶盖起来。还要求教徒禁止赌博、求签等。③抓饭为其传统进食方式,但要注意不能用左手抓食,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除重物用双手外,一般不能用左手递接物品。

(2)社交行为习俗与禁忌。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妇女一般不参与社交活动。与外人见面时,她们要戴盖头、罩面纱。因此,在与穆斯林交往中,不应主动问候女主人或向女主人赠送礼品。在伊斯兰教国家,外国女性在着装上应避免袒胸露背,穿短裙、短裤、无袖衬衫或领口开得很低的衣服。不应邀请对方看电影、电视、录像、照片或参与拍照等。

(3)工作时间的习俗与禁忌。在伊斯兰教国家,通用的是伊斯兰教历而非公历。伊斯兰教历九月,穆斯林白天禁食,午后不办公。每周星期六到下星期四,为办公日,星期五则为休息和祈祷日。伊斯兰教教义规定,穆斯林每天应做五次祈祷,当祷告时,正在进行的一切工作暂停,甚至正在驾车行驶者也要停车作祈祷。当其祈祷时,客人只能耐心等待,切不可打断其祈祷,或表示出不耐烦。

不准穿鞋踏进清真寺和佛教寺庙。

(三)佛教的礼俗与禁忌

1.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它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北部迦吡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地区),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主要流行于中、日、印、泰、缅、柬、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东欧和美洲的84个国家和地区。总部设立在泰国曼谷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是世界性的佛教组织,至2000年佛教徒有近4亿。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体现在释迦牟尼所创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中。所谓“四谛”,就是四个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人有了贪、嗔、痴的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前生的孽,决定来世的果报,这就不免受轮回之苦。“灭谛”则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断绝苦果。“道谛”是说要实现佛的理想境界,从苦海解脱,回头是岸,必须修道。

“八正道”是说明人们修道达到消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有八种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十二因缘,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是内因,缘是外因。要达到涅槃,就要“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寺院的住持俗称方丈。

2.佛教礼仪

(1)四众弟子的皈依仪式。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密宗等教派,还有喇嘛教。佛教尊称出家修行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人为比丘,教外人可称“法师”;女出家人为比丘尼,教外人可称“尼师”、“法师”、“师太”。尊称在家修行的男子为优婆塞,女子为优婆夷,即居士,教外人可称“师父”或“法师”。以上四种人称为佛教四众。四众慕道离俗,首先要皈依佛法,举行皈依仪式。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要举行三皈五戒仪式,方为居士。

若出家被收为弟子,须先授小沙弥戒,年满20岁时再授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戒条分别有250条和348条。1983年前还须头顶上烫香疤,此后中国佛教协会废除此俗。

作为佛门弟子,还有忏悔、讲经与坐禅、闭关(即谢客修行)等礼仪。

(2)居士礼仪。居士在家修行,因所处环境不同,与僧尼所奉戒条和礼仪略有不同,且服饰也有差别。出家者在受戒时由剃制师剃除须发,并永不蓄发;居士则可蓄发,并依世俗适当修饰。出家者要身着“袈裟”,居士则不受此限。在饮食上,僧尼绝对素食,居士可吃“花斋”,只是在斋戒的时间里素食,不吃鱼肉和葱、蒜、辣椒等辛辣食品。

(3)佛教的基本礼节。佛教的基本礼节是“合十礼”与“顶礼”。“合十”亦称“合掌”,即两手合并,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主要用于教徒间和僧俗间在见面时表示敬意。对于佛和菩萨则“顶礼”,即所谓的“五体投地”。佛教徒的头顶不能触摸,在信佛教的地区,小孩的头顶也不能摸。

3.佛教的禁忌

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即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忘言、不两舌、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朱越利、徐玉成等:《宗教禁忌谈》,《中国宗教》2001年第2期。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如在饮食上坚持素食,不吃“荤”、“腥”(但牛奶、乳制品不在禁止之列);还要求不抽烟、不喝酒、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不吃零食。

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要求出家人不结婚、不蓄私财,包括不自歌舞、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财宝、不做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因此,教外人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及婚姻,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二、国外一些国家的宜与忌

(一)对颜色的偏好与忌讳

颜色可以产生很多联想意义,有时也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在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由于人们的文化观念各异,对各种色彩也存在着不同的情感和态度,正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喜乐哀愁各相依”。

日本人不喜欢绿色,泰国人不喜欢红色。

蒙古人对红色十分崇拜,视为本民族的标志。蓝色表示忠贞永恒,黄色象征荣华富贵,白色象征一帆风顺。禁忌黑色,被视为敌人、丧事的化身。

菲律宾人珍爱白色,而忌茶色。

印度人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表示和平和希望,橙色象征勇敢和献身,紫色表示心境宁静。他们视黑、白、灰色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巴基斯坦人认为白色为和平色,绿色象征繁荣,银、金色代表高贵,尤其喜爱翡翠绿。他们禁忌黄色,认为黄色为僧侣所专用。

欧美人喜欢白色,认为是纯洁、光明、和平的象征;佛教普遍喜欢红色和黄色;基督教普遍喜欢蓝色,讨厌黄色;伊斯兰教国家的人均喜欢绿色,绿色是伊斯兰教的代表色。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那里的人们除喜欢绿色外,还喜欢白色和绯红色,他们禁忌黄色和紫色,绝对禁止花色,因为他们认为花色是凶兆。在伊拉克,红、白、黑、绿四色分别象征革命、和平、石油和土地,但忌用蓝色。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都喜欢绿色,忌讳黑色。同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富汗人,则最喜爱黑色、绿色和红色,忌讳灰色与黄色。

苏丹、沙特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人喜欢白色,并视其为光明、幸福的象征。阿尔及利亚人喜欢白、蓝、黄三色。巴西、叙利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埃及都忌讳黄色。埃塞俄比亚忌讳黄色、淡黄色和黑色。

希腊人喜欢蓝色,特别喜爱蓝白相配的鲜明色彩。除此之外,还喜欢大黄和大绿。

意大利人除喜爱绿色以外,还喜欢灰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认为紫色是消极色。

匈牙利人认为红色代表爱国者的鲜血,白色象征和平,绿色象征希望。因此,他们用红白绿三色平行旗作为国旗。他们忌黑色,即使是一只黑猫从眼前跑过,也认为不吉利。

比利时人喜欢灰色、粉色,忌讳蓝色。他们如遇到不吉利的事都穿蓝衣服。有趣的是,与其同处欧洲的荷兰、挪威、瑞士等国的人则同他们相反,特别喜欢蓝色。比利时和法国还忌讳墨绿色,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墨绿色是希特勒军队的服色。欧美各国大多不喜欢红色。

绿色受到爱尔兰、奥地利、保加利亚、挪威的普遍欢迎,认为绿色吉祥。但法国、日本人不喜欢绿色,绿色则是英国的“悲凉之色”,爱尔兰也忌用红、白、蓝色(英国国旗色)。

加拿大人除喜欢红白二色外,无鲜明色彩爱好。与加拿大相邻的美国人则喜欢浅色,如象牙色、浅绿、浅蓝、黄色、粉红色、浅黄褐色等。据说在美国粉红色牙刷的销量占50%以上。委内瑞拉人则特别喜欢黄色,把黄色作为这个国家医务工作的标志,而禁用红、绿、茶、黑、白色包装商品,因为这五种色分别代表国内的五个大政党。在危地马拉,白色的花与丧葬相联系;在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紫色的花有同样含义,加拿大也忌用紫色;而在智利,黄色的花表示蔑视。在世界各地惟有红、绿交通信号灯,传递给各国各民族的信息是相同的。一些用于表示爱情、用于探望病人、或是表示绝交的花,均不能用于商务活动,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对数字的偏好与忌讳

欧美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的,常以“14(A)”或“12(B)”代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尽量避开这一数字。有的人甚至会在13日这一天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动。欧美人还最忌讳13人同桌共餐。

在美国还有“零年灾难”之说,1840年以来,凡是在年尾数为“0”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除里根例外,都没有活着离开白宫,其中有4人被刺身亡,3人病死。

欧美人认为“3”和“7”这两个数是大吉大利,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3”为完美的数字。当时的西方文化认为,世界是大地、海洋与天空三者合成的;基督教也有“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之说。不过为人点烟,不能连续点3个人的烟,据传这会给3个人中的一个招来不幸。西方人还认为“7”是一个神圣、吉祥的数字,如《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上帝在七天内完成创造世界万物的壮举,安拉创造世界用了6天,第七天休息,人有“七情”,彩虹有“七色”,美国人对“7”情有独钟。美国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客机叫“707”等,2007年7月7日被美国人视为本世纪最吉祥如意的日子,约有1000对男女在这一天聚集在西海岸的西雅图结为夫妻,因为这个地方位于77度。英语国家的人还把“9”(3的三倍)和11看成是吉利的数字。

同样,东方的日本、朝鲜、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对“4”很忌讳,因为4与“死”字谐音,被视为厄运的数字。人们都尽量避开用“4”,日本的医院没有4层,也没有4号病房;在韩国,旅馆没有4层楼,门牌没有4号,连军队番号也不用4.泰国人不讨厌4,但不喜欢6,因为6的发音“浩”与泰语的“下坡路、不好”是同一个音。

在荷兰语中,4是个喜庆数字,因为它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音相近。而中国人喜欢的6,在荷兰语中却令人无比尴尬,因为它与“性”的发音相近,当地一些色情服务电话喜欢使用“6666”的尾号。

三、国外一些国家的小费习俗

许多国家都有顾客向服务人员付小费的习俗。小费,法国人叫“喝一杯酒的钱”,有些国家不叫小费,而称“赏钱”,在土耳其、埃及、印度和某些东方国家则叫“回扣或酬金”。小费,带有一定的礼节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顾客对服务人员付出劳动的爱护和尊重,也表达客人对服务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感谢之情,还体现了客人的修养。

相传,小费之风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ness”(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侍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成了“TIP”(即小费)。小费的涵义是明确的,侍者高质量的服务,顾客对侍者的感谢,前提则是双方的互相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费是一种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制约对方的手段。给小费时,施与受的双方其实都在感谢对方,这种互动宛如一种默契。

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对任何额外劳动都得用金钱表示感谢,所以对服务人员的劳动,特别是热情的劳动,就要以付小费的形式表示感谢。

在法国,付小费是公开的,服务性的行业可收不低于收费10%的小费;在意大利,收小费属于“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半公开现象;在瑞士,司机则可按明文规定收取占车费10%的小费。在西欧其他一些国家,旅馆账单和用餐账单中都自动加上10%至20%的服务费。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小费现象是普遍而自然的礼节行为。用餐付账,一般加15%作为小费,乘出租汽车,宜给车资的10%作为小费。只是在加拿大,应用当地货币付小费,不要用美钞或美元硬币。在很多国家是不能“给小钱儿”(例如一分、五毛之类)作小费的,因为这是施舍乞丐的做法。

在泰国、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家,投宿饭店,小费是不可少的。在日本和新加坡,小费是包括在食品账单中的。在韩国也没有收取小费的习惯。根据国家规定,我国饭店也对客房、餐饮、洗衣、电话等服务项目加收服务费。

由于各国各地各行业小费的数额没有统一规定,所以顾客只能入境随俗,到达目的地,即向自己下榻的旅馆或当地的朋友请教有关小费的规定,酌情而付。小费给得过多或过少,在世界各地都被看作是无礼和欠周到的。所以,“咨询当地朋友”是聪明的旅行者应遵循的基本礼仪原则。

四、国外一些手势语的不同涵义

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不同,相同的手势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大相径庭,若不注意,就会造成误解,影响友好的沟通。所以,英国航空公司曾告诫出国的乘客:“要小心,手势不当会让你尴尬。”

OK手势。在美国,人们常用大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圈,其他三个手指伸开,这个“OK”手势,表示赞扬、顺利、没问题,还有没事、谢谢你的关心之意。但这个手势在德国绝对不能用,在法国南部表示“零”和“一钱不值”。日本人用这个手势表示钱。在中东及非洲地区,这个手势则象征孔或洞,而在巴西则表示肛门(WC厕所),在希腊等国,这个手势是令人厌恶的污秽动作。

“V”字手势。在二战时,丘吉尔在一次演说中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手势,表示胜利。此后,这一手势广为流传。然而,丘吉尔当时使用这一手势时,手心是向外的。在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往往是把手背朝外。这个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在英国和爱尔兰则是一种侮辱。在希腊,就是使用这个手心向外的手势也会引起麻烦。

向上伸食指。这是一种吸引人注意的手势。在开会时,有人竖食指时,即表示有意见要发表。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表示只有一次(个)的意思;在美国,让人稍等或呼唤服务员时也用这个手势;在新加坡,则表示最重要;在突尼斯,表示请求提出问题;在马来西亚、缅甸,表示顺序上的第一;在澳大利亚则表示“请来一杯啤酒”,若把食指放在嘴唇中间,表示“给我闭嘴”。

向上伸大拇指。这个手势在中国、印尼表示好、夸奖和赞许。在日本表示男人、“老爷子”、最高;在韩国,表示首领、父亲、部长和队长;在法国、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则是在搭便车时使用这个手势;在孟加拉国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一种手势;在伊朗则有侮辱他人之意。此外,西方人把拇指朝下表示“坏”或“差”。

向上伸小指。这一手势在中国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的等级或名次,还可以用来表示轻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孩子、恋人、情人;在韩国,表示妻子、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轻或指对方是小人物;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表示朋友、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表示想去厕所;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当日本人伸出小拇指,并做出某种弯钩状,他们想你也用小拇指同他拉钩,以表示某种许诺。

伸出中指。这个手势在任何国家都不表示好意思。

长角手势。以拇指和小指伸直,余指握拳方式,表示“戴绿帽子”(配偶有外遇,人们辄以手势暗示他长角了)。欧洲人将此牛角状当作驱魔避邪保护自己的手势。

指指点点。用手指指人(尤其不能用食指指人)是不礼貌的。

招人过来与告别手势。人们伸出右臂,差不多持水平状态,手背朝下,做招手状,这一手势示意对方走过来。在意大利、马耳他、突尼斯、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人们都用这种手势招呼某人过来。然而在中欧、北欧以及北美,人们在使用这一手势时却不是手背向下,而是手背向上。

意大利人有一种从远处向别人打招呼问候的手势,即举起手臂,手心向外。这一告别手势恰恰会被中欧人误解成要向这个意大利人走过去。意大利人的告别手势和中欧人招人过来的手势有相似之处。在法国手掌向下伸出招呼人的动作是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注意掌心朝向。以手势指示时,西方人很注意掌心的朝向。他们认为,手掌朝上是一种顺从的、无威胁性的手势;手掌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手势。手掌指示或命令的姿势有三:手心向上时,态度礼貌、诚恳;手心向下时则会激起对方的反感;手握掌并伸出食指,大有迫使对方服从之势,最易激怒人。手掌朝对方伸出五指,在希腊是不吉利的意思。

同类推荐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什么是人际关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剧目。历史就在这持续的演出中形成、固定。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我们惊叹于博雅之士的宽阔胸襟和伟大业绩,感慨于怀才不遇的悲凉和沧桑,厌恶于奸诈小人的两面三刀。这种种不同的人物画面是如何形成的,什么力量促使他们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当然,他们本人的思想和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和意志决定着他们的行动,但他们所处的人际关系也对角色的形成和固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做人三论

    做人三论

    本书对做人做事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附带了基本知识讲解,告诉读者怎样做人以及做人之道,着重强调为人处世的几大道理:谦卑、宽容、圆润、通达,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对做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起到了指导作用。
  • 女人最好的事业叫主妇

    女人最好的事业叫主妇

    所有职场中的“杜拉拉”终会明白,职场只是女人生涯的一部分,是积累经验和财富的平台,而家庭才是女人终极的光荣和梦想。女人的归宿是家庭,最好的事业是主妇。本书作者潇潇结合自己做主妇的经历,从家庭理财、夫妻情感、子女培养、身心健康和生活艺术5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对“主妇”生涯进行记录和思考,与大家分享做主妇的专业之道。对每一位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而言,书中关于“主妇”的记录和思考既实用又亲切,作者将幸福的钥匙交到每一位追求幸福的女性手中,希望她们可以开启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门。
  • 看清青春什么样

    看清青春什么样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一生三策

    一生三策

    不一样的人生策略,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历程和人生成就。一个人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能靠误打误撞寻求成功,而应该在步入社会之初就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制定出能实现目标,实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人生策略。一策求突破、二策能方圆、三策谋生存,《一生三策》对这人生三策作了详细的阐述。
热门推荐
  • 一溪一路

    一溪一路

    ^_^穿过相连的神奇通道,来到未知的奇幻世界,探寻大宝藏,解开大世界的神秘面纱,冒险惊喜之旅就这样开始啦!
  • 漫漫的愿望

    漫漫的愿望

    路漫漫一直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
  • 哈利波特之凤凰荣光

    哈利波特之凤凰荣光

    现代大好青年许愿了无数次穿越之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菲尼克斯·生而高贵目前稳定日更3k+偶尔番外篇新人文笔,不好就提,会努力改进非严谨技术文,主要靠近原著,bug能补则补已签约,欢迎试毒收藏养肥尽量写出我心中的剧情有原创,不会多到接受不了,毕竟宗旨还是让每个人看懂我写的是啥外国巫师界仅限于欧洲范围,国外世界太难补,也不想凑字数给大家写不严谨的科普请多多支持~thanks
  • 儒神在上

    儒神在上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穿越到儒道世界,成为了一名寒门学子。在这个世界。妖魔张口可吞日。儒生提笔逆乾坤。苏毅携传世诗词文章。在危机四伏的儒道世界之中,逆境而上,踏上了绝代儒神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精分影后

    精分影后

    两人靠的很近,近的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情侣。。。。。。。。。。。。。。。。。。。。。
  • 漫威之女神的斗士

    漫威之女神的斗士

    杨宇一名富二代,老爸开了家贸易公司,衣食无忧,他成为了一名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游戏是他打发时间的方式。本来,他可能就这样平淡的过完一生,却想不到因为一件古雅典工艺品,他穿越了......
  • 墨庄漫录

    墨庄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虚构的框架世界

    虚构的框架世界

    本作品全是作者半夜闲的无聊想出来的,如果觉得好就支持一下吧,大概每个星期六更新一章(有没有人看还是个问题),本作可能会含有大量的梗,不过不能误了正文,那么,小说里见
  • 我的九九81个灾难

    我的九九81个灾难

    每一个故事也许都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真实发生着,真真假假虚虚幻幻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许看了我的故事,你会问我,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是我的亲身经历吗?可是这些并不重要。对于精神分裂的患者,大家都是敬而远之的,都害怕而厌恶着!希望通过此书大家可以不再那么歧视这个群体,精神病家庭的心酸没有经历过大家是不会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