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07800000017

第17章 “相观对治”的智慧

《菜根谭》说:“人之际遇有齐与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不顺,而能使人独顺乎?”要理解“己之际遇之不齐”和“人之情理之不顺”之类的伦理心理问题,实践《中庸》“以人治人,改而止”,有一个“方便法门”:“相观对治”。

“相观对治”可分为“相观”和“对治”两个环节。

(一)“相观”:“第三只眼”看世界

“相观”就是用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观点看问题,这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恒也。”

对这一段话所表述的相对论的观点,一般没有异议;有异议的是第一句话。林语堂先生这样翻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理解总觉得有点望文生义,与后文的联系疙疙瘩瘩。其实,直译这句话,意思更为清楚,“以天下人皆知的美为美,这就是恶;以天下人皆知的善为善,这就是不善。”因为这是绝对化,是单向度思维,其结果必然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到一定时候,“美”也就成了“恶”,“善”也就成了“不善”。与此类似,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也都是相生相成的。《菜根谭》分析人的动机:“为恶畏人知,恶中尚有善念;为善急人知,善处尚有恶根。”这是相对论的例子:从恶中看到善,从善中看到恶。

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件事: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过是以“第三只眼”看他,没有沿袭以“天下之恶为恶”的惯例,从恶中看到一丝善;可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当年的惯偷后来是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并获得了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对一个看来无可救药的惯偷,林清玄一句恶中见善的欣赏与善良,一句有中见无的心灵的叹息,点亮了小偷的心,激起了他重新做人的信念。作家雨果说:“一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东西。”因为“心灵的叹息”有着人生和人性的悲悯,而“一城的喧嚷”是一片极端的声音。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只注意研究罪犯的犯罪动机,把他们当另类而漠视。如果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林清玄,以善良之心去点燃罪犯心灵的盲区,或者能挽救更多迷失的心灵。

《菜根谭》说:“人有顽愚,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人性是复杂的,“惯偷”与“大老板”原来是一个人,只是心灵的盲点后来成为亮点。所以,性格心理学有“两面人”的说法。约翰逊的《知识分子》一书举了许多人性两面的例子。最受尊敬的西方哲学家卢梭有这样的反面:他对曾经救援过他的华伦夫人置之不理,听任她在贫病中死去;被称为“俄罗斯良心”的托尔斯泰有这样的反面:他不肯认私生子,亲兄弟临死时也不愿去看一眼;对资本的罪恶深恶痛绝的近代哲学家罗素有这样的反面:他把自己的每笔收入都记在小本子上,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心绪不好时就掏出来阅读,他将这种俗气称为“有益的消遣”。

看看中国古代圣人孔夫子,他在《论语》中分明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之有也。”可同一部《论语》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司马迁《孔子世家》记道:孔子56岁时获得鲁国大司寇的职位,脸上露出得意的颜色。他的门人讥诮他说:“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说:“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有“以贵下人”的高高在上的市侩面。

其实这些事情并不奇怪,生活中人有高雅面,也有低俗面;有善面,也有恶面……就像日子的白天和黑夜,硬币的正面和反面。问题是人的哪一个面是他性格的主导面,这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道理。所以,我们对人的认识不能绝对化,从社会的角度看,惩恶扬善是必要的;从人性的角度看,不能认死理。对人要有信心。

前些年某大学网上以“学生欠款”曝光“诚信”,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有些数字极易催缴,譬如几十元、几百元,只要以书面形式告知本人,补缴并非难事。在欠费清单中竟有一半费用是已毕业学生的欠费,为何校财务在学生毕业前不清算?学生是否知晓自己毕业前欠款,具体欠款的项目是什么?学校将欠款名单链接在网页上公示前有无与学生协商?有意思的是,挂上网络的,居然有一笔3角钱欠款。这种“一刀切”的极端做法,表面上是反映了财务制度的严谨,实际上是对人文管理的嘲讽:蔑视学生自尊心,亵渎学生正当权益,影响了学生就业。

人文管理的原则就是“与人为善”。《菜根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圣愚要包容得。”又说:“人有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还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在今天这个法治时代,这些格言还适用吗?适用的,因为法律只管底线上的事。只要不践踏法律底线,人文管理仍然需要茹纳、包容、理解。茹纳、包容、理解来自“相观”的度量。某大学财务部如果既看到学生的问题,又看到自己的失职,就不会轻易搞“网上曝光”的时髦。

(二)“对治”:刚柔相济及其他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说:“这世界凡事都一分为二,一半对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所以,我们的心生病了,就要用‘心药方’来对治,例如,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嗔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来对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

“对治”,是治心、治事的方法,以“相观”为前提。它的哲学依据是“相反相成”,通过系统中相反的因素的制约以实现系统功能的正常,其操作有点像“跷跷板”。

在我们的伦理生活中,有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对治”,举要如下:

1.刚柔相济

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乾天、坤地、太阳、月亮、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等对立统一的自然之理,将人性分为阳刚与阴柔两种类型。中国文化认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是理想的人性美。

西方文化也有着类似的见解。例如荣格(Carl G。Jung)的“性原型”理论。荣格认为人的天性有两个侧面,他称之为阿妮玛原型(女性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男性原型)(anima/animus arche-types)。荣格说: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是一对联系在一起的原型。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别的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品质和特征。在生理水平上,每一性别都分泌其他性别的激素;在心理水平上,每一个人都以男性或女性的方式行动。换言之,一个妇女的人格包含着男性的成分(男性原型),而一个男人的人格则包含着女性的成分(女性原型)……这些原型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于,二者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必须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必须表现出他的女性特征(如温柔体贴),而一个妇女则必须表现出她的男性特征(如敢作敢为),然而同时又要表现他或她各自的性别特征。除非一个人能够表现他或她天性的两个侧面,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健康的人性。

在荣格看来,人的天性中两个侧面如果不协调发展,就是说只发展男性原型或只发展女性原型,则必然削弱心理健康的基础,必然阻碍人格所有方面的充分发挥和表现。荣格的观点表明,理想人性品质不是一种单一的品质,而是由有对立性质的另一方来参与整合的复合品质,是“对立面的依存与联结”。

《论语》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这就是“对立面的依存与联结”,这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或者可以通过补阙,其语言形式为“A而B”;或者可以通过泄过,其语言形式为“A而不B”。这种辩证的互补或辩证的肯定而形成“机制”,用中国文化术语说,就是“刚中有柔”(以柔克刚)、柔中有刚(以刚克柔)或刚柔相济。

中国文化的“刚”、“柔”究竟指哪些人格品质呢?作为哲学概念,确实难以具体言明,只能从对立统一的角度举一些例子。例如,如果“刚”指硬,“柔”就指“软”;如果“刚”指进,那么“柔”就指退;如果“刚”指武,那么“柔”就指文;如果“刚”指态度之矫强,那么“柔”就是与之相反的谦和;如果“刚”指治事的严酷和铁血,那么“柔”就是与之相反的厚道与温情;如果“刚”指做人的原则性,那么“柔”就是与之相反的灵活性;如果“刚”指雷厉风行的爆发性格,那么“柔”就指与之相反的韧性与耐烦,如此等等。中国古人将“刚柔”、“善恶”组成四种“德性”类型:“刚善为义、为直、为严毅、为干固;柔善为慈、为顺、为巽;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侫。”德性即人格品质。“刚恶”与“柔恶”为恶德,是不可取的;“刚善”或“柔善”是好的品质,但并不完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完美,这就是刚柔相济。

《菜根谭》说: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圣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圣愚共受其益。

在《菜根谭》的这些语录中,刚,表现为“节义”、“功名”、“精明”、“急切”等,《中庸》所谓“发强刚毅”者;相反,柔则表现为“和衷”、“谦德”、“宽厚”、“优游”等,《中庸》所谓“宽裕温柔”者。

“刚柔相济”是成就事业的品质,是提升人格的方法。《周易》有言:“有刚则有功,有柔则有亲;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有这种品质的人,必然是性矫强而无暴虐,性谦逊而不卑弱;刚——剑不钝锋,柔——青松卓立;强而毅,韧而坚。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能独立干大事,并且立得稳,立得久。

刚柔相济尤其具有教育学的意义,下面这些话值得回味: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以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勿操切以益其顽。

亲人有过,勿暴扬,勿轻弃。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易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毋轻矫其所难。

遇冗剧事,处之常优游。因论《易》曰:常杂而不厌。若杂而厌,非所以为常。

柔远人,来百工;既来之,则安之。

优之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以上出自《菜根谭》《晁氏客语》和《中庸》。

与“刚柔相济”类似,或者本身就属于“刚柔相济”,因其具有普遍意义而需要特别提出的“对治”还有:

2.以静制动

古人认为人性本静;人心由于情感因素,所以动。一向逐心去,即忘本性;一向守性,则无所作为。学道要心与性合:动中静湛,静中明觉,以静制动。《菜根谭》说:

念头昏散处要加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忧矣。

冷眼观人,冷耳听声,冷情当感,冷心思理。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出许多真趣味。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方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解局中之危。

3.以闲应忙

人生在世,太闲则杂念横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无事时心易昏昧,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驰,宜惺惺而主以寂寂。空闲时百无聊赖之人,有事时最易心猿意马。所以,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正确的态度是忙而不慌,闲而不荒,以闲应忙。其实,忙闲、动静、劳逸的相观对治是紧密联系的。《菜根谭》说: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休闲的趣味。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以警惕惰气。能忙处偷闲,闹中取静,乃安身立命功夫。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能取静,须先从静里立个根基。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把柄”、“根基”指心之主宰,行之皈依。

动中观物动,闲处看人忙。从容不迫来自胸有成竹。中国人讲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劳逸结合,听起来虽然简单,内中却有一番超然的气度。《菜根谭》说: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

中庸文化中刚柔相济又与“方圆应世”联系在一起。方指原则性,是刚;圆指灵活性,即圆融,是一种柔性。就待人处世而言,中庸文化认为:处治世当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当宽,待恶人当严,当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中庸教人心存宽厚,以恬养智,以重持轻。忘恩负义,睚眦必报,诿过于人,一触即跳,白天唯愿牛斗架,晚上唯愿火烧天,以恶度人,看人笑话,此刻之极,薄之尤,宜切戒之。做人尤其要在“德”、“量”、“识”上下工夫,因为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宽厚来源于人的气量。有容人容物的心理空间,则做人自然宽厚。气量来源于识见,识见小则气量小。

4.以渊养默

《中庸》说:“其默足以存”;又说:“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以后“渊默”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修身原则。它对治的是因热衷功名利禄、权势财货而出现的嚣张与浅陋。曰:众人嚣嚣,我独默默;中心融融,自有其乐。它既可免祸,又可培植一种超乎尘垢而与造物者悠游的襟怀。

修养这种精神境界,首先必须对世事人情见得真,看得透:“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垢,嗜欲思耻,忿怒思患。”(《曾子全书》)“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荀子》)“不行不可成,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覆。”(《管子》)其次不能太有得失之念,要多一点平常心。所谓“君子居无不居有,处阙不处完”,“毋扰拂意,勿喜快心”,(《菜根谭》)所谓“尽其在己者,听其在天者”。(《论语》)

明代性学大师王阳明,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他专门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提出的“以渊养默”,教导儿子以一颗平常心从容应考,不可以欲念杂乱心目;忽然有所得时,不要气轻意满,而是要更加“含蓄酝酿”之。

具体说来,如何以渊默的心态去应考呢?

首先,君子穷达,一听于天。这看起来有点消极,其实是往最坏处做心理准备,是中庸的“敬慎”、“时中”观念。它对治的是人们对科名的疯狂追求的流行病;太有得失之念,则心慌气躁,肯定考不出好成绩。

其次,无论是下场考试还是平时做学问,都以摄养精神,保持气清神定为好。否则,扰气昏神,长傲号疾,心劳气耗,都是既伤身又败事的坏毛病。

以上带有举例的性质,其实,中国人的格言、警语大多有相观对治的性质。例如,说“人穷志短”,又说“人穷志不穷”。“人穷志短”指人性的弱点,“人穷志不穷”对治这一弱点。又如,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宁受人之欺,勿疑人之诈”,看起来相互矛盾,实则是一件事情相观对治的两个方面:既不疏于防范,有失精明;又不伤于忌刻,有失浑厚;二语并存,则精明不失浑厚,浑厚不失精明。中庸文化的要领是顺应,是化解矛盾,相观对治是实现这一要领的方便法门。

(三)孔子的思维和语言特点

相观对治既然是中庸文化的方便法门,当然也是孔子思维和语言的特点。

《论语》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在孔子和孔门弟子那里,“学优”与“仕优”是相观对治的,而我们往往只记住了“学而优则仕”,以“学优”为敲门砖,门开了,得仕了,就不学了。这样的“仕”不可能优。今后也仍然是这样。

子曰:“君待臣以礼,臣事主以忠。”君道虽成过去,但今天我们还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我们周围为数不少的“老总”、“老板”,一方面要求部下对自己“忠诚”,同时又对部下颐指气使,从未想到对部下还有什么“礼貌”、“礼节”和“爱抚”之必要,他们会得到部下的忠心吗?与此类似的还有家庭伦理关系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随”之类。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讲得最多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忧土。君子怀利,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其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正言而反应,以此明德之善恶。“君子”与“小人”,“君子德性”与“小人德性”,在孔夫子那里是相观而对治的。

孔子的“渊默”也很明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有的问题很难讲清,如利。有的问题别人讲了,自己讲不出新意,如天命,老子讲得多而好。有的标准高不好挂在嘴上,如仁。“罕言”不等于不言、不信、不存在。

“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主张的事孔子不吭声;“门人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死,孔子不言。“厩焚,子退朝,问人不问马”。“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因为人比马重要,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重要。

《论语》中孔子谈得多的有“孝”。对幼年多病者说孝:“父母惟其疾之忧!”对不懂精神赡养者说孝:“其顺也乎”……其要无咎,谆谆善诱之。

在《易传》中,孔子对《周易》一书的思维和语言特点作了如下论述:“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用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传·系辞下》)这也是孔子自己的思维和语言特点的写照:其辞危,简易而鲜明,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相观对治,使人无咎,不蹈误区,谆谆善诱之。

受《周易》与孔子的影响,中国儒者说话多类此。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子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是不期而必然至者。中国古代思想家讲“无欲”,实际上一个人不可能无欲。“无欲”对治的是“纵欲”,不能尽无者以“无”抑其过。

(四)“中道”、“中观”与相观对治

老子、庄子的道家讲“中道”。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与老子“美之为美,斯恶也”同样类型的话:“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把小说成大,把大说成小,看起来很荒谬;其实,与无穷大比较,“天地”确实小于“稊米”;与无穷小比较,“秋毫”确实大于“泰山”。

用相对的观点看人世间万事,人伦中万情,遇事就不会凝滞一端,就不会“钻牛角尖”,然而相对论的观点是与系统论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大系统中有小系统。看问题有高度,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庄子的观点就是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相对的观点。经过“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一番比划,就会觉得自高自大、自卑自贱的片面和愚昧,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思想会油然而生,有利于平衡心态,达观人事。古语说:“见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自老视少,在瘁视荣。”又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无论什么人,都“有所长”,“有所短”;无论什么事“有所得”,“有所失”;有所利,必有所害……如此这般的认识自己和别人,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甩掉思想包袱。这是“中道”的智慧:打通事物之关系,于大中见小,小中见大;长中见短,短中见长;强中见弱,弱中见强;得中见失,失中见得;福中见祸,祸中见福;有中见无,无中见有;善中见恶,恶中见善;雅中见俗,俗中见雅;圣中见凡,凡中见圣,等等,可以见人之所不见。

“中观”是佛学概念,它解决佛教中真谛和俗谛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所谓“真不离俗,俗不碍真”。它的经典主要是龙树的《中颂》和吉藏的《中观论疏》。作为方法论,其要点是“双取二边”,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制约。例如,“空”与“有”是佛学中关于存在的概念,如果单取一边,就是“病”(过与不及);所以《中观论》要求以“空”药治“有”病,当然也可以用“有”药治“空”病。“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这是相观对治的辩证方法。推而广之,凡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如大小、多少、高下、优劣、长短、雅俗、理想和现实、伟大和平凡、原因和结果、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都可以相观对治。这是佛教的中观智慧。有一次释迦牟尼问弟子,如何使一滴水永远不干?弟子回答不出。佛说:“放到大海里去。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乃至我们的宗教,都是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的。”——这是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无限,乃至凡与圣、俗与真、空与有的相观对治。

道的“中道”、佛的“中观”融入了中庸文化,丰富了相观对治的中庸智慧,《菜根谭》是新版的中庸,相观对治的方法讲得最多。

同类推荐
  • 火红年华

    火红年华

    她曾梦想是当电影明星。只身一人来京“北漂”,四处投稿碰壁。一本书让她名声大震,名气超过沈从文。29岁永失我爱,爱人牺牲,风浪中永不言败,别人是花样年华,她是火样青春。1904年初秋,湖南常德福安县,一户姓林的大户人家,太太难产,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女婴顺利出生,取名林冰之。冰之四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留下母亲和一大家子人,无人照料,母亲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背着女儿去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带孩子。林冰之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字感兴趣,能写会唱,天才少女。18岁的冰之逃婚到上海,读上海大学中文系,冰之第一次发誓要成为一个作家,并暗暗喜欢上了老师,失恋后回到湖南老家,母女关系更加紧张,“九姨”回乡,来看林家母女,宣传进步思想,她是独立自主新女性,心中满是国家命运,冰之仰慕,并以她为“红色偶像”,开始写小说,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动力,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之一。两个世代为仇的家族,但双方的儿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一见钟情。迫于家族之间的仇杀,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
  • 此刻

    此刻

    《此刻》一书,收录的80篇作品,主要是作者阅读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所记录的读书随笔及少部分与书相关的生活类散文。每篇作品都对现当代重要文学作品有独特的解析、客观评价及思考感悟。本文对读者正确理解名家名作有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一定程度增加了读者去阅读原文的兴趣。作品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有一定哲理性,适合大众阅读。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金童话

    金童话

    《金童话》是一部令人灵魂战栗的小说。陈占敏以“黄金”作为镜子,以他一以贯之的冷峻、梦幻而诗性的想象,对人性、政治、权力、欲望、历史等等永恒的主题进行着悲壮的拷问与“挖掘”,写实与寓言、魔幻与现实、此岸与彼岸在小说中彼此交融,作家深邃的眼光、悲悯的思考更是穿透遥远的时空,使“黄金”拥有了艺术的灵光。散发出了超越自身、超越世俗的光芒。
热门推荐
  • 死亡荣耀

    死亡荣耀

    这是一个充满了魔兽、神怪,与人类的世界,他们相生相克,却又相互残杀,只为了争夺在这混沌大地上得以生存的一席之地……
  • 老夫子诠解红楼梦

    老夫子诠解红楼梦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此外,《红楼梦》还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它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谜”的产生而产生的。几乎是在《红楼梦》产生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许许多多的“谜”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几百年来,关于《红楼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是一直到目前为止,这场争论好像还没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今天,《红楼梦》的诞生已经将近三百年历史了,但是关于它的各种各样的争论丝毫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愈演愈烈。
  • 蓝闪蝶的救赎

    蓝闪蝶的救赎

    蓝闪蝶的美丽,在光照向它时,才有最亮丽的色彩
  •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特种神兵。。。

    特种神兵。。。

    江天奇原是一名普通凡人,无意间得到太古神器石灵并以之溶合,又修练上古奇经,觉醒智慧,并在后来训练出特种神兵,最终在重重困难中创出新天地。修真等级:练体、练气、修真、修仙、修神功法等级:黄阶、玄阶、地阶、天阶
  • 快穿之每天都在怼白莲

    快穿之每天都在怼白莲

    沈绛,23岁,妥妥的社会姐,妥妥的钢铁直女。结果有一天,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一个什么鬼系统,要她怼白莲?怼不完不放她回家?脑子有坑吧?没办法,只能“乖乖听话”了。
  • 未来观察日记

    未来观察日记

    海风开始了她的旅途,这次旅途是来到名为蓝星的22世纪,她所要做的工作是整理并记录这个年代的风土人情,并与21世纪作为对比,好完成母星对于蓝星的记录。
  • 雪山孤城

    雪山孤城

    四岁的小慕云发现这个世界竟然与奶奶曾经讲过的故事如此相像。接着,出现了曾经耳熟能详的家族门派人物:雪山孤城、医学世家、神女……以及自己的身份竟是下一代的神女,要背负起振兴雪山孤城的使命。虽然来到这个世界似乎有些无厘头,但是,在这里,却有真心关怀她的人!
  • 关于我最喜欢的你

    关于我最喜欢的你

    【我遇到过许多不一样的风景,可最喜欢的还是你】简之然曾单纯的认为自己和季洺寒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也曾天真的觉得她会和一个喜欢的人长长久久走下去,可是当季洺寒突然归来,身边还站着一个巧笑嫣然的女生的时候,胸口处传来隐隐的疼痛感让她不得不承认她吃醋了;“季洺寒我生日许的愿望是希望你吻我,现在你可以帮我实现愿望了。”霸道的不可一世的口气果然最适合她,所谓女追男,隔层纱,既然季大少不肯自己过来,那么她主动就好,总有一天生米会煮成熟饭,他是跑不掉了!
  • 还想吃鱼吗

    还想吃鱼吗

    爱吃鱼骨-陈临VS呆傻愚钝-徐幼183大高个儿&158小矮个儿十七岁那年.大院搬来了新邻居,温柔的花店老板娘陈阿姨和不爱搭理人的大高个儿陈临,他变脸如纸张翻页,上一秒他还笑呵呵的看着你,下一秒就冷脸凝视你。-谈恋爱前的陈临:“我现在连自己都养不起了,要是在搞个女朋友供着那我不得饿死。”谈恋爱后的陈临:“徐幼幼你别给我省钱了成吗?我有钱养你的。”-臭拽冷的陈临随时随地都能乱吃飞醋。对别的男人笑/吃醋、跟朋友太亲昵/吃醋、亲狗狗不亲他/吃醋……吃不完醋。-陈临:“给你买的鸭脖。”徐幼:“我最讨厌鸭脖子了,拿走拿走。”陈临:“不喜欢……”徐幼:“对啊,谁告诉你我喜欢鸭脖的?”陈临:“那你之前总亲我的脖子?”-遇见你之前,我为小姨活着;遇见你之后,我的命都可以送给你——陈临我会带着热衷与坚定去拥抱你,亲爱的临临——徐幼校园短篇甜文/轻搞笑/双向暗恋入股不亏!!!给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