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05900000136

第136章 家长教育成功范例评析(2)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长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阳光和养料。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都应依据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青少年一代,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们正处于21世纪。孩子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但需要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壮的体魄、更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更强的实践能力。而这一切,需要从小就加以培养。

所以,有识的家长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培养孩子,为他们铺就一条宽广的成才之路。

范例五:

智力平平孩子成为剑桥博士的奥秘——张驰父母谈育子成才之道

成功类型: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家庭背景:普通家庭。

家教特点:培养综合素质,学会做人,激发求知欲,家长和孩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张驰,1997年在北京四中刚读完高二,就得到英国爱塞克斯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只身去英国留学。由于其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学习能力,2000年毕业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同时接到英国4所著名大学直升博士学位深造的邀请书。年仅22岁的张驰,成为剑桥大学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获得全额奖学金。

一些听过“张驰现象报告会”的家长说:“有的孩子是经过特殊培养,一般人达不到的。而张驰的成长和培养是普通人可以借鉴的,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张驰的父亲张明山说:“张驰并不是天才、神童,只是一个具有普通智力的孩子。”张驰上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反映,其他孩子已经能很熟练地数到100了,但张驰连数到20都困难。而且,在到英国留学前,张驰只能排到全校60多名。

母亲杜鹃英说:“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张驰并不是个天才、神童,但张驰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情商是很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做父母的自他小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慢慢培养起来。”杜鹃英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教书,今年已50多岁,现仍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她认为,大多数孩子不是智力超群的天才或智力低下的弱智,而是智力正常的人,只要有意识地系统培养,就能做到和张驰一样好,甚至比张驰还要出色。

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张明山特别强调说:“对孩子,情商的培养一定得是有意识地、系统地来进行。”

“把学习当做一件幸福的事”

在张明山看来,他们在引导张驰学习之前,做得最好的一点是首先培养起了孩子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

张明山说,张驰很小的时候碰到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张口就问爸爸妈妈。一般情况下,父母总是尽自己所知给孩子做解答。但张明山夫妇没有这样做,他们总是说:“哦,这个问题我也不明白,咱们一块儿查查《十万个为什么》吧。”事实证明,用这种办法特别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小张驰总以为自己通过看书弄懂了父母也不懂的问题而高兴好几天。

张驰念初一时,他家附近办了一个免费补课班,有各种专业。当时他们一家三口都去报了名。每次听完课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和儿子总会凑到一起交流:你听了什么,我听了什么,大家都兴致勃勃的,既平等又热烈。杜鹃英说:“一家三口在一起交流,气氛很好,而且很充实。我们告诉孩子,学习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你老把学习当做一件苦差事,它就苦不堪言。你要把它当做幸福的事情,你就会乐此不疲。”

“这样长年累月,你就把孩子的求知欲和读书学习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努力的问题了。”张明山说:“现在有些家长花大钱让孩子从小就学英语、学钢琴,有些家长只是为了自己能向别人炫耀。孩子什么都被逼着学,但对什么都丧失了兴趣,这就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了。”(这真是“金玉之言”,值得细细体会。)

“有意识地给孩子一点儿心理暗示”

有时候,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但在学习过程中难免犯错误。这个时候家长就得经常给他一些希望、一些鼓励,告诉他只要努力就能做好。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张驰本身的天资并不高,但张明山和杜鹃英懂得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很好地发掘了孩子的潜力。

张明山夫妇至今还保存着从1984年开始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本。在1984年12月12日那天有这样一段记录:“张驰回家后,我们给他念了联系本,说他懂事了,喜欢学习了。他可高兴呢,主动在家做值日、擦桌子,还画了一张图画。”那年张驰6岁,上幼儿园中班。

爸爸妈妈还记得,刚升入重点高中——北京四中的张驰,有一次因为一个数学题不太懂,举手问老师。但那位老师走过来,仅仅用笔在书上点了一下,说:“不就是这儿吗?”就走了。回到家的张驰向母亲抱怨:“这老师怎么这样?”

杜鹃英对儿子说:“老师知道你在这一点上有缺陷,给你指出来了,对你很好啊,现在你要自己尝试着弄懂它。”结果,第三天,张驰高兴地告诉妈妈自己终于解出了这道题。

“我们真的很感谢当年那位老师,”杜鹃英诚恳地说:“这件事让张驰树立了自信心,让他明白了: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

“我家的孩子就是笨!”有的家长总爱这样抱怨孩子。杜鹃英说,“不可否认,有的孩子是‘笨’(反应较慢),但做父母的不能用这样的话打击孩子。当孩子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的时候,你得多鼓励他,给他指条道儿,帮着他前进。”

“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张驰中学时代的班主任郑长军老师说,他对张驰的印象是:特别热情、好强而且刻苦,思考问题比同龄人周到、长远,做事非常细心。

刚上高一,张驰就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他利用每个节日寻找机会陪同外国人出去旅游,抓紧旅途中的机会练习口语,并从中了解国外的文化、历史和教育情况。两年下来,他英语进步很大,在“托福”考试中得到600多分的高分。

张明山、杜鹃英夫妇说,这一切全得益于从小培养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做老师的杜鹃英非常清楚,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意味着什么。从张驰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就要求:一定要复习学过的内容,然后再做功课,再预习马上要学的课程。同时又根据人的遗忘曲线给张驰制订一个复习计划。长期这样做,张驰自己就感性地掌握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和节奏。

“和老师得多沟通”

关于这一点,身为老师的杜鹃英深有体会地说:“在日常学习中,老师最了解孩子,知道他的素质上还有哪些欠缺。教育孩子,碰到问题,家长和老师一定要配合。现在有些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做。有什么问题,有些家长往往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指责老师,挑老师的毛病,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是1985年3月30日。这一天,老师在家长联系本上写道:“家长同志,我们最近学习舞蹈,准备‘六一’演出,张驰的动作很有意思,可他学习时不用心,总跟不上。要是这样可上不了台,请回去说他。”张明山和杜鹃英在第二天的回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您反映的问题可能是过去我们针对他平时太爱表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教育时出了偏差,导致孩子看问题带有片面性。我们和他谈了,练习舞蹈可以锻炼协调性,能促进大脑发育。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争取做好。张驰表示回园后,要认真学习舞蹈,有情况请您随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努力配合教育,谢谢。”

后来,张驰舞蹈学得很认真,而且上台参加了演出。那年张驰7岁,上幼儿园大班。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一些小事情的处理告诉张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张明山夫妇记得,那还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如果张驰得了感冒之类的小病,爸爸妈妈带他去医院,但从挂号,到分诊台询问,找医生看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去药房划价,到交费、取药,父母全让他自己去独立做,爸爸妈妈只是在后面跟着。

张驰高中时的班长李申回忆说,张驰总是善于将自己最优秀的方面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同学们更信服他,也提高了他对自己的信心,这使他在面临困难时可以冷静地分析,从容做出决定。

“我们是作为一个人在全方位地培养他,而不是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小孩子在指挥他。”母亲杜鹃英解释说,“我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尊重他;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他这种年龄的孩子应该会做的。这提高了张驰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后来,张驰在到了爱塞克斯大学之后碰上的那个变故,他处理得很好。”由于张驰在签证时耽误了两个月的时间,到爱塞克斯大学入学报到时,校方提出他必须像其他同学那样,先读一年的语言预科,以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但张驰坚持要上本科,最后学校决定进行一次临时考试来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请求。

结果,这个中国孩子让英国教授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原本设计为两个小时的试卷,刚下飞机还未倒过时差的张驰只用了20分钟就答完了,并获得了满分100分。就这样通过他自己的争取,获得了直接读本科的机会。而这些都是在张驰初到异国,对一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做到的。

“如果是别的孩子也许就没了主意,给家里人打个长途电话问怎么办。家里不了解情况,也许就同意孩子先读预科了。”张明山也认为这与他们从小对张驰的有意识培养是不可分的。

“看孩子做一件事是否努力了”

尽管张驰获得了校方的同意直接读本科,但同时也接到了学校的一封信,“如果在明年1月的考试中表现不能使校方满意的话,仍会被转到预科班学习。”

接下来3周的学习和生活恐怕是张驰终身难忘的。早上7点不到就起床,赶到学校泡图书馆和实验室。午饭为了省事,就应付点巧克力和可乐。晚上12点左右回到宿舍,接着学。每天只能保证4小时的睡眠。

那些日子,张驰坐在电脑前编程序,经常是用来叫早的闹钟响了,他才发现,已经天亮了。这样的生活几乎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期末大考。大考中,张驰考了个年级第二名。校方的第二封信也到了他手中,而且这次还有校长的亲笔签名:“我对于你在今后能取得学业上更大的成就没有一点怀疑。”终于,在第一学年末,张驰夺得了学校的总成绩第一名,校长亲笔签名的第三封信又出现在他面前:“祝贺你在第一学年的出众表现,并颁予你荣誉称号,如果你能在明年和未来的学习中得到类似的成绩,你将有望得到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有人总是爱问张驰:“你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的?”张驰也总是很认真地回答说:“能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学进去,这是能学好的最重要因素。”而张驰的这种素养也正是来自父母自幼的引导。张明山说:“我们一直不怎么为他的分数着急,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做一件事情,是否努力了。”这种努力,最终为他赢得了成功。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最重要的”

令当今许多家长深感困惑的是:“我的孩子很聪明,可是我们说什么他不听什么,成绩也总是上不去,该怎么办?”“我们家的孩子不听话,经常跟家长拧着干、顶着干怎么办?”(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还在家长自己。)

张明山、杜鹃英回答说:“教育孩子,首先家长不能心浮气躁。有些家长将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他们期望值太高,施加压力太大,结果却适得其反。”(切中时弊,击中要害!)“要让孩子不心浮气躁,这就需要家长‘蹲下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对话,通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的心也能静下来。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并坚持下来,孩子慢慢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其实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问题。”

张驰在初中一年级的劳动课上学会了拆装自行车,以后每逢爸爸妈妈的生日,他都会悄悄地把爸爸妈妈的自行车拆开,擦洗干净再装好。妈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张驰说:“爸爸妈妈辛苦一年了,就让我为你们做一点点小事吧。”

母亲杜鹃英强调说:“这种理解很重要。”英国的本科是不给奖学金的,全得家里掏。张驰在爱塞克斯读书的时候,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爸爸妈妈得负担1.3万英镑,折合人民币就是15万元。想到父母早起晚睡辛苦做工供自己读书,张驰就不断激励自己,即使吃再大的苦也不怕,一定要拿出色的成绩,为中国人争气,否则就对不起父母亲!

“学做人比学会读书更重要”

英国著名的BBC电台采访张驰时曾誉之为“中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光荣”。

张明山认为,对孩子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无论是孩子的学习、做技术研究还是走以后的人生道路,“学会做人,这比学会读书更重要,也是一个人的情商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这绝不是在唱高调,他们就是这么教育儿子的。张驰八九岁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奶奶和他们家同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生活非常节俭,晚上一般早早地就关灯了。可是每碰上张明山夫妇出去上夜校,他们回家的时候总是发现老奶奶家的灯亮着,听见他们回家了才“啪”地关上。爸爸妈妈告诉小张驰,“奶奶多好啊,她开着灯是为了给你壮胆儿,可她从来不明说,但你要理解她的一片苦心啊!”

在日常生活中,老奶奶碰到什么问题,父母都会让张驰主动去给老奶奶搭把手,帮个忙。“我们希望张驰有爱心,”杜鹃英解释说,“但我们的爱心不仅仅是去爱别人,你把自己的爱给了别人,同时自己获得更大的愉悦。”

杜鹃英说:“培养孩子爱劳动,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这里的责任心是对他人的,进而能过渡到集体的、对社会的。现在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同学多干了活,怕孩子吃亏,实际上反而害了孩子。”

张明山、杜鹃英夫妇说:“我们现在最欣慰的就是,张驰这孩子还算比较善良,比较厚道。这样,他走到哪里,我们都比较放心。”

评析:

张明山、杜鹃英夫妇的“教子经”既深刻,又全面,可以说是一部家庭教育活的教科书。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定位”,是现今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张驰父母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确立这种认识和定位,对于家庭教育的成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情商,即感情商数,也称为EQ,它的内涵包括主动性、同情心、心理协调能力、适应性、协调性、应变能力,等等。该词最早见诸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所著《情感智力》一书。戈尔曼教授认为: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张驰的成长与成才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科学的论断。张明山、杜鹃英夫妇关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关于重视培养孩子学习情感的经验,关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从小培养爱心的经验,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意识、放手让孩子亲身体验的经验,关于与孩子平等沟通、“面对面”交流的经验,关于对孩子实际积极暗示的经验,关于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培养孩子自信的经验,关于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关于着力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实行综合培养的经验,关于家庭与学校实施教育一致的经验,等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很值得广大家长学习和借鉴。

范例六:

小淘气十三岁成副总——一位父亲给孩子铺路的故事成功类型:孩子在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家庭背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企业总经理,母亲是教师。

家教特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家庭氛围民主。

在高科技产业密集的北京,有一家和平思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逢星期日早晨9点左右,一个身材瘦削、面带稚气的小小少年便来到公司,坐在副总工程师的座位上,开始了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这个孩子姓邓名山(两山并列的意思),是北京第十三中学分校的学生,他当上副总工程师那一年,刚刚只有13岁。

一个毛孩子,担任如此要职,一时间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鲜事。对此。邓山的父亲邓和平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邓山就任此职,是经过严格考核的,邓山有今天,是他自己付出了艰辛努力,更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总之,他不是神童;作为家长,我和他母亲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并不是现在就要他从业,他需要长期、正规的学习,他的主要课堂在学校。”

顽童身上可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邓山从小就是闲不住的小淘气。1岁多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撕东西。妈妈正在写的教案,爸爸尚未完成的稿子,一不留神就被儿子扯过去,“嚓嚓”撕个粉碎。2岁左右,他又对家里“会响的,能走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于是,好端端一只收音机、一台小闹钟被他拆了个七零八落。对于当时尚不宽裕的邓家来说,这可是不算小的损失。母亲情急之下,举手要打儿子,被父亲劝住了。邓和平对妻子说:“儿子好奇心强,爱动脑,好动手,这是好事情,要引导,不能伤害。”(妈妈眼中的小淘气,爸爸视为好事情,两种认识方法,值得琢磨。不然,妈妈的一巴掌,就可能打掉一个可塑的小天才。)夫妇俩不但忍了儿子,而且还从有限的家用钱里拿出一些,专门给儿子买了可以拆卸的玩具,鼓励儿子拆,同时提出要求,拆散以后还要装上。这下他来了精神,开始时是按图组装,但很快就抛开图纸,组装出了火星上用的六轮小汽车,带激光炮的摩托——看着儿子手中那一件件充满了神奇想象力的“发明创造”,邓和平夫妇俩心里真是乐滋滋的。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邓和平开始开发研制一种医疗仪器。爸爸在忙碌的时候,小山总爱在一旁凑热闹。邓和平也就有意无意地培养儿子的兴趣,时不时让他递个零件,拿个螺丝刀,并且耐心地告诉他,这是二极管,那是三极管,这一块是电阻,那一块是电路板。邓和平还教儿子一些针灸穴位,讲解自己发明的仪器原理。这涉及到许多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知识,有许多是邓山尚未学过的、不懂的。(教子之法,贵在潜移默化。在这种潜移默化下,邓山向父亲学到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更是不懈的求知精神。)

爸爸告诉他,学海无涯,不懂可以学。邓山对知识渴求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了。他很早就进入奥林匹克学校,一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电脑,三年级开始接受正规的电脑培训,很快地就可以进行电脑高级程序的编排了。有一天,邓山向爸爸提出:“我能不能和您一起干?”邓和平当即表示同意。但当儿子提出要当副总工程师时,这一次邓和平没有立即回答。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对儿子说:“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你首先要干出成绩并通过考核。”

面对爸爸的严格要求,邓山交了合格的答卷。在邓和平主持的国家级新产品“HP和平中枢平衡治疗仪”的研制过程中,儿子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如将旋钮控制改为按键控制,变手动操作为程序自动控制,改进外形、增强美感等等。

人才需要“全方位”的培养

邓和平先生说,一部科学仪器由若干个零件组成,缺一不可。同样,一个人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否则就难以成为优秀人才。出于这种对人才的理解,邓和平夫妇注意对邓山进行“全方位”培养,而不过早地做所谓“定向”培养。邓山兴趣广泛,涉及到书法、朗读、绘画、手工制作、球类等方面。就说音乐吧,邓山从5岁半开始学习扬琴,演奏过《雨打芭蕉》、《将军令》、《映山红》、《渔舟唱晚》、《黄河颂》等名曲。学艺8年,风雨无阻,开始时由母亲接送,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己骑自行车往返一个小时去老师那里学琴。为了学好《黄河颂》,父母帮助他了解抗日战争的有关情况,以便准确地理解曲中含义。通过学习扬琴,举一反三,邓山了解了许多中外乐器,对华彦君、贝多芬、施特劳斯等中外音乐大师,耳熟能详。如今邓山已获得中国音乐学院颁发的八级水平证书,正向九级冲击。他荣获了北京市艺术节扬琴三等奖,西城区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民乐一等奖,被喻为“小音乐家”。面对儿子的骄人成绩,父亲没有流露要让儿子将来当音乐家的意思,只说是给儿子一个锻炼与展示才能的机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会吹圆号,会弹钢琴,钱先生认为,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这些,邓和平先生想必是知道的。

邓山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头衔不少:北京市西城区的“十佳少先队员”、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北京市第九届青少年发明银奖得主。邓和平夫妇对此并不满足,他们瞄准方方面面的机会,引导儿子勤奋,鼓励儿子刻苦,让儿子自幼具有信心和毅力。邓山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被送到北京市西城区体校接受短跑训练。对于身体瘦弱的邓山,这是一种艰苦的磨炼和锻造。每天下午4时30分,邓山准时进体校,按照规定,先慢跑,30米、60米、100米直至400米;然后练习仰卧起坐几百次,一串动作完成之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最难受的是爬楼梯,先是单脚逐层蹦楼,从一楼到六楼往返数次,接下来是连续几遍的楼梯上的三级跳,最后是速度跑,从一楼到六楼,反复6遍。儿子不堪重负,曾经想退却。父亲没有同意。他没有让儿子从事专业体育的打算,只是想让儿子品尝艰辛,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真爱是理智的,真爱是长远的,邓山得到的是父亲的真爱。)目的明确了,儿子练得更加努力,曾经获得校级运动会100米和200米跑第一名,男子4×400米第一名,西城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400米跑第五名,200米跑第七名。

作为新世纪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在邓山的身上还有不少表现,都是得到了父母点拨与扶植的结果。邓山喜欢历史,父母便为他购买了大量的史书;邓山富于想象,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六轮车,不伦不类,父亲却加以赞赏;邓山异想天开,写了一篇命题为《火星上的足球赛》的作文,母亲给以鼓励,结果被评为优秀作文。父母告诉儿子,要懂得关心他人,要助人为乐。邓山铭记在心,当他得知张北地区发生地震,他让母亲把自己的零花钱寄给灾区的小朋友……邓山当上了学校唯一的科技班的班长,得到了爸爸妈妈的鼓励与支持。因为邓和平夫妇知道未来社会呼唤复合型人才,其中自然包括管理才能、组织才能和体育才能。他们决心抓住孩子在校学习的机会,培养和“储存”这种才能。

民主、尊重,做孩子的好朋友

家里的民主气氛对孩子影响很大。在许多家庭,家长把自己的意志、想法强加给孩子。而邓山的父母则是更多地征求孩子的意见。用邓山的话来说,父母像他的好朋友一样,他与父亲合作,像一对合作默契的搭档。

孩子慢慢地长大,有了逆反意识。在这一点上邓山父母很尊重儿子的意愿。比如,父母想到街上散步,他们会给他一点选择:“你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散步吗?”尽管有时爸爸、妈妈很想让儿子陪同,但他们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邓家经常开家庭会,对某件事的看法,谁对听谁的。有时父母故意做出一点错误,让孩子指出,父母立刻改正。有错就改,无形中邓山起到表率作用。当他自己有错时,爸爸、妈妈指出来,他也能乐于接受。

公司成立之初,家里为筹建公司借了外债,这时有人要出3000万元想收购他们的公司。自己不用经营轻轻松松能赚几千万,父亲邓和平有点动心。但儿子是副总工程师,他就得回家商量商量。

一家人各抒己见,爸爸卖公司的想法刚一提出即遭到儿子的反对。儿子邓山认为,这项发明是父子俩苦心钻研七八年的结晶,就这样卖掉太可惜了,不如父子俩一起经营。

一个孩子尚且有如此坚定的信心、向上的精神,作为大人,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邓和平被儿子说服了。

在经营上,当总经理的父亲与当副总工程师的儿子也有分歧,父亲认为产品应该先打进上层社会,走医院的道路,再去普及,儿子则认为应该先推广。

孩子的建议,不一定适合市场,但可以参考。尽管做总经理的父亲否定了儿子的建议,他还是用心听取。

一次,公司与外商谈判,现场坐满了人。邓和平专门把这次谈判安排在星期天,为的是让当副总工程师的儿子也参加。这不仅是一种必要,更重要的还是一份尊重。尽管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一个孩子。

邓山,这棵被人们普遍看好的苗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下,正在茁壮成长。对于儿子的可喜开端,父亲和母亲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平常心态。当记者问及对儿子未来有何希冀时,父亲邓和平先生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无华,然而又是那样地耐人寻味。他说,儿子在家的这段路,我们努力为他“铺好”,至于将来,要靠他自己去走。我们只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遵守公德,充满爱心,有益于社会的人。

评析:

有其父便有其子。其实这话说的也包含着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说,父亲的影响在孩子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做父亲?邓山的父亲邓和平交的是一份合格的答卷。他善于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中去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孩子进步时,他适时提出新的要求;他有很强的理念,就是要提高儿子的综合素质,而并不过早地给孩子定位;他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和儿子做真诚的朋友……儿子成了公司的副总,邓和平的本意也只是想给他一个创造和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是贯穿于教育的一个手段。

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里理想的父亲应该是勇敢、坚定、大度、和蔼可亲,有责任感,有现代意识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不一定有钱有势,但有让我值得骄傲和学习的东西……孩子们的期望其实已为当代父亲们提出了要求。

四、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帮助他展翅高飞

孩子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培养其创造力,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学家认为,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式,都有不利影响。一位成功的家长说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范例七:

强按牛头不喝水,激发兴趣始成才——少年书法家胡鄂的家教历程

成功类型:少年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20余幅作品被全国各博物馆收藏。家庭背景:军人家庭,父亲从事部队宣传工作。

家教特点:改高压训练为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鼓励。

1999年5月5日,对于胡鄂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12幅书法作品终于在他心中的圣殿——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是这次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的当代优秀书画家十人之一,也是这次参加联展的10位优秀书画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认识和熟悉胡鄂的人都说他是“天才”,是“神童”。他只有14岁,已荣获“中华美首届少儿书法大赛”金奖、“先锋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等45项大奖;成功地举办过两次个人书法展览;他的书法作品有20余幅被全国各博物馆收藏,多幅流往日本、韩国和巴西;他的传略已收入《跨世纪青少年书画名典》、《国际书法艺术家辞典》等18部大型辞书中。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书画报》等50余家新闻单位分别为“少年书法家”、“书法‘神童’”作出采访报道。别看他只有14岁,可练习书法的历史已有十个春秋。

胡鄂的父亲在兰州军区空军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爱好广泛。平时父亲练书法时,小胡鄂站在一边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不停地围着父亲转。胡鄂三岁半的时候,一次,父亲在家里给部队写会标,忙乎了一个多小时,写完后去一趟厕所,趁着这当儿,小胡鄂用胖乎乎的小手抓起足有一两斤重的大毛笔就在会标上“照葫芦画瓢”,将父亲刚写好的会标涂得一塌糊涂。父亲见儿子挺爱好写字,心中顿生一念。当天下午,父亲就去文具店买回了一打本子。从此,小胡鄂就开始了练字生涯。

胡鄂没上学时,练字的时间还挺宽裕,上学以后,生性好动的他可让父亲费老牛鼻子劲了。每天练字,都要父母轮流监视,像看“犯人”一样看守,当儿子精力不集中时,父亲就用尺子敲他一下,气得小胡鄂经常鼓腮瞪眼,父亲佯装没看见。(孩子的兴趣就像三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如何让孩子对爱好的东西兴趣不减,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不断努力有所成就,是许多父母遇到的难题。如果孩子的爱好让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变成“看守”和“犯人”的关系,那么这对于双方来讲都是痛苦的事情。)

这种“按着牛头喝水”式的高压训练,压着小胡鄂练了三四年,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多少长进,父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发现主要是没有培养出儿子的兴趣,没有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

以后,父母改变了对胡鄂“高压”式的教育,不再逼着他练字。他们给他讲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墨染池水、笔力入木三分的故事;给他讲颜真卿、柳公权给后人留下不朽的《祭侄稿》、《神策军碑》的故事,并让他自己阅读报刊上一些少年成才的事迹报道;他们还在家里开设了一个“红旗专栏”,将他写得好的一些字挂在专栏里,每往专栏挂一幅作品就奖励5毛钱。同时,一家三口还开展写字比赛,每人写同样一个字,然后评出名次。(讲故事、物质奖励、开展比赛,父母的这些灵活手段都在引导着胡鄂对书法的喜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更多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只要父母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样,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家庭幸福。)当然,“第一名”多数是胡鄂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使胡鄂练字的兴趣上来了,他再也不用父母“站岗放哨”地陪着他练了。一有空,他自己就要临摹两下,然后用笔记在本子上,回家反复临写、揣摩,直到心领神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鄂通过不懈的努力,第一幅书法作品终于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楷、行、草、隶等160余幅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

见到胡鄂有了进步,父母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他的练字书房,新购置了文房四宝。胡鄂领会了父母的苦心,他自己制订了一个个练字计划。有了一定功底后,胡鄂开始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大赛,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中华美首届少儿书法大赛”的金奖。继而又在“首届大地杯文学艺术作品大赛”获二等奖,在“亚洲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中获得最佳作品奖……

胡鄂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很有爱心。在一次由兰州市教育局、兰州市青少年书法家协会等7家单位联合举办的“胡鄂获奖发表书法作品展”中,兰州军区空军子女教育办公室奖给他500元奖金,胡鄂分文未留,全部捐给了兰州市孤儿院。

评析:

心理学家说,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地把它做好。兴趣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情绪特征,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发现并保护、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胡鄂父母深谙此理。从看到儿子乱涂乱画,为他买来本子,到反省孩子写字为什么老没有进步,再到及时改变方法,尝试各种激励手段,终于把胡鄂引向了成功道路。胡鄂的故事值得我们家长细细体味、揣摩。

范例八:

宽容出创新,赞赏塑个性——小发明家的家教故事

成功类型:中学三好生,拥有5项发明的国家专利权。

家庭背景:普通家庭,父亲是汽车司机。

家教特点:培养创造精神,支持、引导、帮助孩子创造发明。

1999年,江苏省响水县中学高二(6)班的方怀敏同学一连气地获得4项发明专利。4月18日,他设计的“精确刻度盘”获外观设计专利;7月23日,“粉笔套”获实用新型专利;之后,“自行车防风雨衣”和“旋标量角器”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证书。连同上年获得专利的“读弧圆规”,15周岁的方怀敏已拥有5项发明的国家专利权。

方怀敏的父亲是汽车司机,在方怀敏很小的时候,他就带着方怀敏到车站里玩。每次看到父亲和师傅们修车,将一大堆零件拆下又装上,方怀敏都既好奇又羡慕。终于有一天,4岁的方怀敏回到家里,把父亲买的玩具汽车、小飞机、小手枪,拆的拆,摔的摔,搞得家里一片狼藉,母亲气得直瞪眼。父亲起初也想厉声呵斥,杀杀小家伙顽皮的锐气。(这是我们家长常常会碰到的情景,怎么办?不妨看看这位父亲后面的做法。)可看到方怀敏捣腾玩具的那股认真劲儿,父亲改变了主意。他和儿子一道修好了玩具,还对儿子修玩具中表现出的机灵劲儿大加赞赏。正是父亲的宽容和赞赏,造就了方怀敏好问好动,追根求源的个性。上学后,方怀敏对学习中的问题也从不放过。在学习上,他有两个“法宝”:一是“狂轰滥炸”,对一个问题多角度考虑,全方位了解,绝不窥一斑便以为见全豹,力求对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另一个是“刨根问底”,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穷追不舍,有一种不知所以不罢休的精神。

“世界固然美好,但并不完美。”方怀敏日记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着这句话。是的,他年纪虽小,但却能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世界,发现瑕疵,再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种相对的完美。

粉笔太脆,长了容易折断,短了又难以握持,而且一堂课下来,老师满手都是粉笔灰,既不卫生又不美观,于是方怀敏模仿自动铅笔为粉笔来了个外包装——“粉笔套”;他爱听“随身听”,可冬天耳机与耳罩同时使用不方便,他就给耳机耳罩来了个“二合一”;圆规只知道画圆,却算不出画的弧度,于是他“赐给”普通圆规一副“脑袋”,使它在画圆时同步显示出所画的弧度来……

见方怀敏总是忙着小制作、小发明,父母担心他成绩因此而滑下来,但他们没有制止他,父亲只是提醒方怀敏,学习不好,搞发明创造就会没有后劲,也就“玩”不出大名堂。同时,他还让方怀敏制订一个发明制作的计划,对自己的每项小发明先“立项”,后实施,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发明,又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宽容不等于放任自流,这正是方怀敏父母的可贵之处,也是他们育儿成才的成功之处。既肯定儿子在发明创造上取得的成绩,又注意帮他处理好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并且还能积极地给他提具体建议、做法,实实在在地帮孩子一把,真是难能可贵。)父亲平时出车在外,回家的时间比较短,但每次一回来,他都要询问小发明的进展情况。他自嘲道:在这件事上,他行使最多的是建议权,儿子行使最多的是否决权。只有当方怀敏需要制作材料的时候,他才有机会拍胸口:“甭急,有我呢!”

1999年年初,同学小李雨衣的下摆被风吹得掀到脸上而从自行车上跌了下来,于是方怀敏又打起了雨衣的“主意”。他想,平时容易掀起的是雨衣的前后下摆,只要将它与自行车接触的部位固定,问题就好办了。可用什么材料固定呢?父亲建议用钩子,可这会撕破衣服,万一勾到车轮钢圈里去,还会导致新的危险。在雨衣边缘嵌上磁铁片?全塑自行车怎么办?方怀敏选择了十几种材料,可都不合适,最后他选择了磁性橡胶。又是父亲出马,把材料搞定。于是结构简单、性能方便、成本经济的“自行车防风雨衣”诞生了。方怀敏就是在一次次否决中做出更确切的选择。他没有让父母失望,一本本烫金的专利证书,让他们欢欣;每学期都少不了的“三好学生”大红奖状,更让他们称心。

评析:

这个家教故事给人以可贵的启示:为培养新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创新启蒙教育。孩子在童年时代都有一颗童心,好动、好奇、好问,在许多淘气的“破坏”活动中,往往表现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孕育着创造的火花。做家长的应该像方怀敏的父亲那样,珍惜、保护孩子的“爱捣腾”的创造性行为,并加以引导、帮助。善于启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这对于培养创新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世纪家庭教育中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五、用智慧与耐心寻求孩子成才之道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天赋、兴趣和个性。人类的多种能力中,他总有一种或几种较强,也会有一种或几种较弱。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长处就是能施以“一个制约”而不是“一般的”教育,但这种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耐心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其特长,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许多家长正是坚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结果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范例九:

教授夫妇眼光远,不拘一格育人才——双胞胎兄弟同攻博士后

成功类型:双胞胎兄弟同为博士后。

家庭背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大学教授,奶奶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教特点:奶奶善于启蒙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给孩子关爱理解支持。

他俩是双胞胎兄弟,1998年,哥哥和弟弟分别到中国科学院和美国休斯敦大学攻读博士后,如今出了博士后的弟兄俩在工作岗位上又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让孩子放飞自己的梦想

1971年12月19日,张怀宇和张怀宙双胞胎兄弟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弟兄二人出生时,父亲张绍衡在安徽大学教书,母亲卞莉山在武汉师范大学执教。

生下双胞胎儿子后,夫妻俩还是过着分居的生活,在学校里作为拔尖人才的他们整日忙于工作,平时抚育儿子的担子便落到了奶奶身上。

没有上幼儿园时,他俩便接受奶奶的启蒙教育。奶奶睡觉前给他们念画书,虽然他俩不认字,但内容都会背。对于兄弟俩来说,那时听奶奶念画书成了他俩最大的乐趣。

奶奶教书育人几十年,她深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她常常从一些小事入手,培养兄弟俩的个人品质和独创性,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为他俩以后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5年,卞莉山调入安徽大学后,夫妻俩才得以团聚,这时,弟兄俩已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张绍衡和卞莉山以前学的是俄语,现在又开始学英语,在弟兄俩儿时的记忆中,他们的父母整天是工作、学习。

上幼儿园时,奶奶便教他们拼音,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弟兄俩学得有滋有味,4岁时他们便会用拼音写留言。幼儿园布置作业后,奶奶教育他俩,学习时就要学习好,玩时要痛痛快快玩,干什么事情都要集中精力。(这一点很重要。有的孩子边学习边玩耍,学习上不去,玩也玩不痛快,实不足取,应向张奶奶学习。)

兄弟俩做作业时,奶奶和妈妈手里拿着橡皮,一人看着一个,写错一个,就用橡皮擦掉,第二次写错,奶奶皱起眉头,第三次写错,奶奶便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写字时要求他们工整,包括笔画在内,做到一丝不苟。从此以后,他俩写作业时从不走神,慢慢地养成了学习时精力集中的好习惯,直到现在搞研究还是这样认真。(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正是早期教育、“学会求知”的基本要求。)

弟兄俩上小学后,父母没有刻意要求他俩考试得第几名,只要好好学习就行。那时安徽医学院办了一个武术班,父母便把他们送到武术班,利用课余时间学武术。他们认为,孩子有其童真、童趣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发挥天性,是孩子的成才之道,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次母亲为张怀宇洗澡,发现他屁股一片青紫,这是他在武术班练习空翻摔的,但他从不吭一声。在长期的磨炼中,弟兄俩养成了独立、坚强的个性。在他俩上小学一年级时,许多同龄的孩子都还要父母背着书包上学、回家,有时母亲看到儿子瘦弱的肩膀背着沉重的书包吃力地爬楼下楼时,心疼得直想哭。(“宝剑锋从磨砺出”。让孩子经受艰苦、挫折的磨炼,对孩子成才有好处!)

卞莉山的一位学生对她说,孩子应该从小学习英语,这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夫妻俩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他们学英语,他俩一学便感兴趣。那时广播里正在教“英语900句”,每天15句,夫妻俩每天都听。一次卞莉山带着他俩到化学系去玩,一位老师听说他俩正在学英语,逗他俩,让他俩用英语拼写自己的名字,拼写完后,张怀宙又用英语问这位老师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大家都感到很吃惊,问他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是听广播学来的。原来弟兄俩见父母整天听“英语900句”,也在一旁听。

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

从小学到高中,父母有意让他们多学英语、语文和数学,他们认为这三科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便开始教他们写作文。每逢写作文,张怀宇害怕写不好,便哭。父母把他领到一位中文系老师那里去接受指导,从小好强的张怀宇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超过了弟弟。这位老师说,小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了不起。

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布置的一次造句测验,张怀宇考得很差,得了58分,老师让卞莉山到学校,她一看卷子,发现儿子造的句没有按课本上固有语句,而是自己想出来的,句子内容没有错,但有些字他不会写,便用了形声字。卞莉山问他,他说书本上这样写我也这样写,难道就不能超出课本之外?这也是夫妻俩的想法,学习要依靠课本,而又不要拘泥于课本,要有自己的想象空间。

有一段时间,性格活泼的张怀宙变得沉默寡言,卞莉山便找他谈心。原来这一段数学测验他考试成绩不好,哥哥说他,老师也批评他,他不想上学了,想学武术,卞莉山劝他,只要你自己尽心学,考试成绩再差,我们也不怨你。没有几天他又活蹦乱跳,期终考试又考了100分。父母在学习上除注意引导他们外,还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一次考试,张怀宇考试得了第一名,张怀宙得了第三名,学校只公布前三名学生的名单。名单公布后,张怀宙发现第三名变成了一位女生的名字,他撅起了嘴不高兴,对这位老师也有成见,张怀宇回来也替弟弟发牢骚。父母知道后,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害怕小儿子有抵触情绪,便劝他:要相信老师,即使没有上榜,只要分数高就行。第二天,老师发现错误后,及时纠正过来,张怀宙又高兴得合不拢嘴。(父母要做“有心人”,关注孩子日常心态和行为变化,及时沟通,解除困惑。)

卞莉山是教数学的,对儿子的数学成绩她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倒是害怕儿子偏科。从小学到高中,给他们辅导作业时,他俩喜欢听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她就因势利导,给他们讲一些别的内容,以满足他俩的好奇心理。

上初中时,父母已调到郑州轻工业学院,他俩在郑州八中上学。兄弟俩除学习外,还喜欢篮球、足球、游泳、画画。上中学时,他俩一直是校篮球队的队员。进入高中后,郑州一中在西郊,为了孩子,卞莉山主动要求到学校在一中附近的分部上班,虽然离家远,但她能照料孩子。孩子就跟她住在西郊。她要求兄弟俩晚上不要开夜车,10点钟准时睡觉。

高考前9天,弟兄俩还利用课余时间打球。当时电视上正在播放《射雕英雄传》,晚上他俩心还挂在电视剧上,睡不着觉想看,卞莉山便把他俩领到一位同事家里看,让他们过把瘾。1988年高考揭榜,他俩同时被山东大学录取,一个学控制论,一个学计算数学与软件,弟兄俩双双成为本科生。

找着梦想往前走

进入大学后,弟兄俩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因为他们知道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积累阶段,而真正的人生,是在大学毕业后开始的。第一学年下来,弟兄俩门门功课都达到优秀,分别拿到了一等专业奖学金。

大学快要毕业时,他俩决定考研。1992年,张怀宙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张怀宇则被郑州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张怀宙读研究生期间,还获得了山东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校长奖,张怀宇也获得了“通联奖”。

1995年,年仅23岁的弟兄俩又双双考上博士研究生,因张怀宙英语特别好,外语基础课免修。张怀宇则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弟兄俩又双双考上博士后,张怀宇继续在中科院攻读博士后,张怀宙则到美国休斯敦大学深造。1999年11月,张怀宇的两篇论文被选中,他应邀去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震动。在中科院,他参加4个项目,负责两个科学基金。2000年6月,张怀宇出了博士站,被留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工作。

张怀宙在美国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在跨国公司打工期间,他给公司老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出博士后站后,该公司高薪聘请他为高级工程师,在该公司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聘请一个年仅28岁的中国人担任高级工程师。

学业有成的兄弟俩每次从书中抬起目光,耳旁又响起了父母的教诲声,他们现在终于知道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大学期间,同学们见他俩学习成绩很好,问他们有什么诀窍,他俩总是说“用功”。其实,真正的谜底是,父母的人格力量和谆谆教诲如一盏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这心中的秘密,像一团火,永远燃烧着他们,鞭策着他们。

两顶桂冠映出父母笑脸

2001年2月20日,记者来到郑州轻工业学院采访了张绍衡和卞莉山夫妇,他俩谈到儿子,脸上写满了笑意和自豪。

今年63岁的张绍衡教授现已退休在家,60岁的卞莉山教授现在还兼任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省妇联执委等职。谈起儿子的成才之路,他们说:“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另外要积极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朋友式的宽松的成才环境。让孩子在温馨的环境里成长,这种温馨不是现代家庭里的物质意识,而是能真正得到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从小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直到现在他俩从不买零食,不乱花一分钱,在学校不讲吃不讲穿,但他俩很注意仪表,穿衣干净整洁。兄弟俩在山东大学求学期间,别的学生每月花费一般都在200元左右,而父母给他们两人的生活费每月只有150元,钱不够时,他俩便勤工俭学,做家教挣钱补贴,从不向家里要。有一次张怀宇说,弟弟管钱管得太死了,理发只给他两元钱,那时理一次发是1元钱,弟弟害怕他把钱装丢了,还多给1元钱。

一双儿子终于飞出去了,但他俩仍牵挂家中的二老,经常打电话问寒问暖。小儿子还从美国打来电话让父母俩上美国住一段时间,大儿子也让他们上北方住。

评析:

众所周知,“优生优育优教”乃一大复杂系统工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优生优育”,一般说来并不难办到,而“优教”则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文中的这对双胞胎很幸运,他们一出生就得到奶奶和父母令人羡慕的“优教”。

首先,启蒙教育抓得好。没上幼儿园时,奶奶就每天给他俩“念画书”,尔后又用寓教于乐法教他们学汉语拼音、学英语900句……其次,具体指导,注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要求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一丝不苟,等等)。再次,严格要求,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武术班,经受艰苦磨炼,但同时又十分宽松(高考前9天,允许孩子打球看电视;“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后,关注孩子日常行为和心态变化,及时同孩子对话、沟通,解除困惑。上述数点,概而言之:“教而得法,严而有度。”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子成才之道”,真是值得咱们仔细琢磨,认真学习借鉴啊!

范例十:

父亲有颗孩子心,女儿玩出大名堂——美国“大使奖学金”获得者陈雪潜父亲谈教女

成功类型:兴趣广泛,全面发展。

家庭背景:父亲为机关干部,母亲是街道办事处干部。

家教特点:朋友式民主沟通,重能力兴趣培养,自由和谐发展。

2000年5月,成都市第五中学传出喜讯,该校高三女生、不满18岁的陈雪潜被全美前十名工科类大学密歇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录取,并被授予美国最著名的奖学金之一——“大使奖学金”,每年奖额为6213美元,该金额为该校本科国际学生中的最高额奖学金。

“在托福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使美国著名学府看中了你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雪潜不假思索地答道:“得的奖多,全面发展。”“她勤奋学习,但从不死读书;她活泼好动,但珍惜时间,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这是校长对雪潜的评价。

回想起陈雪潜的成长经过,她父亲饱含深情地说:“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多一点信任,结果会是出人意料的好!让孩子真正的幸福起来,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还他们以‘自由’,让他们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尽情地飞翔!”

“对待孩子要用孩子的方法”

和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女儿雪潜既有优点和许多可爱之处,也有不足和缺点。她从小就活泼好动,时常领着一群男孩、女孩在学校的操场上玩游戏、捉迷藏,弄得一些家长提心吊胆,生怕孩子摔着、碰着。在幼儿园里,我女儿就因为当“小侠女”常被其他的孩子把脸抓破。雪潜还是一个粗心的孩子,经常忘这忘那,有一年春节,雪潜得了150元压岁钱,我要帮她保管,她却死活不肯,非要放在胳肢窝下,结果她玩起来把压岁钱的事忘到九霄云外,等到后来发现钱不见了时,泪汪汪的双眼里满是伤心和后悔。有着男孩子性格的雪潜,在大人眼里不是一个乖孩子,长辈们都认为这个孩子教好了有出息,否则结果很难预料。

对于这么一个淘气调皮的孩子,我作为一个父亲深感教育责任重大。我毕业于师范专业,对教育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觉得自己所学不够。因此,凡是有关儿童教育的,只要目力所及,我都不厌其烦地去学,报刊上的教育栏目必看,国内外的教育典范,都尽量一一记下。(成功的家长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在教育女儿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她做一个正直、追求上进、有抱负的人。(教女首先教做人,这是为孩子走向成功打下的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当好榜样。

在雪潜四年级以前,我有时会采用比较严厉的办法教育她。五年级以后,我就基本上改变了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了,一旦与家长对立起来,后果相当严重,因此教育的办法也应不同。她刚上初中那年,有一次老师把另外一个同学做的错事误认为是雪潜干的,就批评了她,同时又通知了雪潜的母亲。回家后,婆婆、爷爷、姨妈和母亲又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她。受了冤枉,本想在亲情中寻找安慰的孩子,感到的却是绝望,满腔怨愤如火山爆发,她在家中大发脾气,用仇恨的眼睛瞪着母亲,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式。我下班回家后,看到这种僵持的局面,感到情况严重。于是我先缓和气氛,再带着女儿上街散步。她委屈地讲述事情的经过,我耐心地听,并认真地分析追问,发现确实是老师和家长错怪了她。回家后,我让雪潜向大家作了解释。雪潜母亲承认态度不好。事后,我与老师交换了意见,老师也在适当的时候表示了歉意。从此我意识到,对女儿的事我们不能粗暴干预,要与她交朋友,给她讲道理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应是探讨式的,使女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讲真话、讲实情,让女儿愿意与父母沟通。对那些一时不能沟通的事情和问题,我和女儿都暂时不下结论,找机会再讨论,直到取得一致意见为止。有一段时间,雪潜特别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我认为如果只是粗暴地采取关电视的方法是不会有效果的。于是,我告诉她电视剧是编出来的故事,尤其是有的电视剧,从头到尾,就那么一间房子,两三个人,而且还一演就是几十集,纯属消遣性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耗在上面太可惜。一段时间以后,雪潜认识到这点,也就不再对连续剧着迷了。而且这以后,她的自控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对待孩子要用孩子的方法。”这句话可谓是教育精华。记得那是雪潜初二过生日那天,她希望我们能为她买一台电脑。经过再三考虑,我同意了。不过我与女儿有约在先:“你提要求,我有条件,买电脑可以,但不准打游戏。如果你做不到,就取消电脑使用权。”结果,整整4年,雪潜确实从未打过一次电子游戏。

一个孩子经常犯错,作为家长,如何对待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雪潜在家里做错了事情或成绩考不好,我们都不会简单地骂她,而是和她一起共同找原因,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再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对孩子一味责骂,其实作用微乎其微,只有朋友般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把女儿放在平等朋友关系上,因此每当同学约女儿出去玩时,只要她同意了,我几乎都同意。同学都羡慕地说:“陈雪潜真厉害,出去玩打个招呼就行了。”

“我们从未要求她学习要达到什么成绩、名次”

雪潜曾经说过:“如果要排名次,我在班上的成绩也就是第35名吧(她班上有54名同学),其实我很佩服成绩好的同学,也一直认为成绩好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我决不会为了有个好成绩而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数理化外上。”对女儿学习上的这种潇洒,我从不反对,我认为孩子能力的培养才是第一重要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她讲:“综合能力是最重要的,而分数却是次要的。”一个学生在学校得了高分数,并不代表他的能力强。而能力强的人,在学校得的分数不一定很高。能力强分数高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现在许多学校实行在班上或年级上排名次,往往一个班上或一个年级的前十名或前二十名的孩子之间的分数仅差零点几分或几分。一个孩子,特别是那种精力充沛、爱好广泛、聪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在考试的时候因为计算上的失误,或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错误等等,造成失分,排名落后了许多。这时候,老师不高兴,把家长请到学校,紧接着的连锁反应往往是孩子回家挨骂或挨打,一切爱好和兴趣也被禁止了。分数就那么重要吗?记得当初女儿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哈佛大学的录取要求中有这样一段话:“进哈佛没有特别的要求,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和学术成绩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将考虑学生在社区里的其他表现,如学生的领导才能和课余活动的成就,还有工作经验等。”这就是说除了看学习成绩外还要看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相信哈佛大学的录取要求会让我们许多家长有感触,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分数与能力的关系,不盲目地拜倒在分数的脚下,成为分数的奴隶。)

从小学开始,我从未对雪潜在班上的排名提出过要求。上中学以后,由于所有的学校都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排名,所以我也对排名有所关心,但我是利用排名来寻找雪潜在学习上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考试的分数不能反映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所以当雪潜在班上的排名降低的时候,我不是粗暴、简单地骂她,或逼她下次考试要排上多少名,而总是与她一起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分析哪些错误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哪些又是因为不懂造成的。对于那些因为不懂造成的错误,就要求她尽快设法补起来,重要的基础知识更不允许她有所疏漏。当她的排名提前时,我也给予表扬,希望她继续努力。同时也提醒她分数高了,不等于你什么都懂了。我还要求她在学习上不偏科,上高中分文理班以后,学理科的许多孩子都不重视文科学习。我告诉雪潜:“文科的许多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是很有用的,一定要认真学习。”现在,雪潜在美国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是工科,可她在选择课程时主动选择了一门世界文化课,并专题研究了埃及的历史和文化。由于雪潜没有冲名次的压力,不会为几分而苦恼,在学习上学得比较轻松,使她能有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爱好的项目上去学习、发展。(如何对待孩子的分数真是大有学问!)

上小学的时候,一般是我们送她去学习绘画、舞蹈、电子琴等。从初中起就由她选择参加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科技、文体活动,我和她妈妈从不干预。在家中,雪潜从小就是一个脚不停、手不住的孩子,我的无线电仪器、钟、收音机,以及她的玩具等,都被她拆了个七零八落,而且所拆的东西往往都无法还原。我从不呵斥她,也从不阻拦她,而是教她拿纸和笔把拆散的东西按顺序做上记号,然后再装起来。我装修电器时,只要雪潜在身边,我就会借机告诉她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零件,以及它们的用处。有时我还会让女儿玩一玩电烙铁这种一般女孩子不碰的工具。(兴趣在发现,更在引导。父亲自己好动手,能动手,是重要因素。)我们并不指望女儿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而是满足她的兴趣爱好,提高她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趣,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女儿在上高中前生过一场重病,家中的长辈们都希望上高中后雪潜能有一段修养调整的时间。但从高一起她加入了学校无线电测向队的训练,由于雪潜训练很刻苦,成绩迅速提高,又被成都市无线电测向队吸收为队员,先后参加了省、市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一暑假,成都市无线电测向队决定雪潜和另外几位队员代表成都市参加在杭州举行的1998年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此时面临着文理科分班,许多孩子都抓紧在暑假补课,不少家长逼着孩子退出无线电测向活动。因为无线电测向可不是什么容易的比赛,它需要运动员在烈日下不住脚地奔跑上几个小时,这对意志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此时正值八月,酷暑当头,又逢百年不遇的洪水,到处都在抗洪抢险,重病后的女儿体力是否能行?全家上下一片反对声。但女儿从一开始就坚决表示要参加这次比赛。让不让女儿去?这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认为首先应该尊重雪潜的选择,同时说服了她的爷爷、奶奶、外婆和妈妈,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个让孩子锻炼吃苦耐劳精神的难得机会,相信雪潜通过这件事,一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结果令我们大家都非常满意,雪潜夺得了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青年女子A组第四名,并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需要大智大勇的时候,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父母!)

“我们不想把她捏成固定的模子,而是希望她自由和谐地发展”

2000年5月,雪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家长读者,请给我们多一点空间,让我们更全面地发展!”是啊!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就硬是要先做一个模具把孩子放在里面,让孩子长成规定的形状呢?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是给孩子最好的路,他喜欢的东西,你改变不了;他不喜欢的东西,你也无法强加给他。在雪潜的有效时间中,有1/3的时间都用在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科技活动等方面。用雪潜的话说:学习的时候专心地学习,哪门功课差,我就专攻哪门,学不好不罢休;运动时我放开干,争取拿他个名次;玩耍时认真玩,玩出个名堂。

她还真玩出了不少“名堂”。初中时,在基本属于“男生世界”的车模制作中,她得了市级二等奖;荣获1997年成都市直属学校三好学生称号;通过成都市自修英语考试二级;加入成都市银杏少女合唱团……高中时,她还通过成都市自修英语考试四级;所发明的“省心式菜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荣获1999年成都青少年创造发明科学论文科技作品制作比赛一等奖;荣获2000年四川省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第五中学的6年中,她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校园活动,从节目主持、卡拉OK赛,到摄影、舞蹈比赛。当雪潜被作为一种现象报道后,一位记者做了一个统计,从初中开始,雪潜平均每两个月就获得一个奖项或证书。其实,我们心里太清楚了,女儿参加过的活动中,得奖的是少数,更多的是没有奖励和证书的活动,但她的能力却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电脑,是她自己“乱敲乱打”学会的;上网,也是她自己摸索着入门的;为学好英语口语,她自己到成都市“英语角”,“逮”到一个“老外”就是一顿海侃。托福成绩过关后,她自己开始在互联网上查找美国各大学信息,在4000多所大学中找出与自己情况及考分比较合适的60多所高校,她把自己获得的那些“值得一提”的奖项翻译成英文,其中包括自己的英文档案、简介等,之后,不断地向各学校发出电子邮件联络;去美国领事馆签证时,她事先准备了50个问题,都是她自己在网上查找的,并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好了答案,最后签证一次成功。

这一切都是一个不到18岁的孩子自己做的。有人感到不可思议,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从小我们就鼓励她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不要事事都依靠父母。事实证明父母不应该包办孩子的一切,也不可能包办一切。

评析:

陈雪潜的成功之处突出表现在她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进取,以及她的多才多艺多能。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长的因人施教。为了把一个调皮、极具个性的孩子教育成人,陈雪潜的父亲首先是从自己做起:认认真真地学习家教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因而,他不仅仅是从称呼上,而是实实在在地由内到外完成了父亲这一角色的转换。在遇到一系列令父母头疼的事情,如孩子迷上电视连续剧、孩子犯了错、孩子没考好等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处置得当,不仅纠正了孩子不好的习惯,还能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如做人要有信用,要有自制力,要会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等。

陈雪潜父亲教女,还有一个突出之处,在对待孩子分数与能力的关系上,始终把培养能力放在第一位。他不是不看分数,而是对分数做具体分析,并把它作为一种对比与参照,他自己不受分数的牵制,也不让孩子受分数的束缚。只有摆脱了分数的阴影,孩子才有时间和空间去尽情发挥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才会使他们感受到除了学校、除了分数之外,还有生活的快乐、世界的美好。陈雪潜的父亲做到了,他和女儿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六、把痛苦和难堪留给自己,把快乐和自信留给孩子

离异家庭的家教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因为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甚至伤害。

但是,这样的家庭中也有许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制和对孩子的爱。他(她)把痛苦和难堪留给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和自信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超越不幸,这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承担更多的情感重担,但孩子会从这种超越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获益一生。

范例十一:

单亲之旅也是成功之旅——一位离异母亲的自述

成功类型:儿子为高中生,在画画上有特长。

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母亲擅长文学写作。

家教特点:榜样教育,注意单亲家庭的心理教育,朋友式相处。

10年前,我和孩子的父亲在冰冷的气氛中分手了,我选择了要孩子,这不仅因为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还因为做母亲的责任告诉我,我有义务教育好我的孩子。

记得当时单位的同事和亲属都劝我:“你不应该要孩子,他对你是个拖累……”对这样的议论,未谙世事的儿子毫无精神准备,愣了好半晌才反应过来:“妈妈,他们为什么都不让你要我?”我心如刀绞,搂着儿子眼泪直流:“儿子你放心,妈妈会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儿子也哭着抱着我天真地说:“妈妈,等我长大了和你结婚。”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儿子幸福。

从此,我就和儿子组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单亲家庭。我想我不仅要给孩子以母爱,而且还要弥补他失去的父爱。因为我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人格缺陷,特别是男孩子,更需要父亲言行的熏陶。因此,离婚后第一个春节,孩子父亲来接孩子去过节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虽然孩子当时哭着闹着不肯去,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我还是哄着孩子去了。儿子回来后我告诉他:“做人要胸怀宽广,不应该记仇。你是爸爸妈妈的儿子,虽然爸爸不和我们住了,但他有权利和你在一起,你也不应该记爸爸的仇。”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以后每年春节,儿子都是和父亲一起过,我则一个人在家忍受着清冷和孤独,或是带上干粮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美满的婚姻令人羡慕,婚姻友好的解体令人尊重。这位母亲的善举,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对孩子学会做人是极好的教育。)

单亲家庭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步履蹒跚的艰辛之中度过,但我从没放弃过对事业的追求,因为这样不仅使我的生活更充实,而且也使儿子的前进有了榜样。每一个傍晚,我都和儿子相伴苦读;每到节假日,我就和儿子结伴出游,儿子带着画夹我背着书。我们俨然成了一双互帮互学的朋友。10年来,我在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并多次获奖,还曾应邀参加“第二届小说诗歌与影视文学创作研讨会”和“中国人生科学学术研讨会”。目前我正在撰写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走出围城的女人》。儿子也毫不示弱,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多篇文章也被刊发,其中题为《妈妈,我终于读懂了您》的文章发表后,儿子收到了全国各地许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来信,儿子总是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他曾在信中写道:“你们知道该怎样回报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爱吗?那就是振作精神,活得有出息!”

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中央美院。打孩子小时候起,我就是吃可以将就,穿可以将就,而对孩子学习和画画的投入却从不马虎,但这笔支出对我来说是巨大的。孩子父亲每月给的生活费只有50元,还不够应付孩子的笔、颜料、纸上的开支,更别说上美术班了。我硬是咬着牙,省吃俭用撑过来了。1998年,儿子准备考中央美院。过完小年,我就和儿子背上行李上路了。在北京我们找了个便宜的旅店住下,儿子每天去上辅导班,我在旅店里用电饭煲烧好饭,菜没法烧,就去外面买一点现成的,只要满足儿子的营养就行了,我则弄点剩饭剩菜凑合一顿。那段日子真是苦啊,整整3个月,我们的钱用完了,儿子的笔也要画“秃”了,但还是没考上。当时那种沮丧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回来的路上我没有怪儿子,而是安慰他:“这3个月咱们没白来,你的画技长进了不少,还知道了自己的差距。这不都是收获吗?”(这位母亲不仅格调高尚,而且方法高明。)“妈妈,我对不起您……”儿子噙着泪水说不下去了。回家后,儿子加倍刻苦努力,不久就考上了哈尔滨唯一的一个和大学联办的高中美术班。

多年的单亲生活不仅锤炼了孩子的意志,而且让孩子变得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懂得亲情的重要。在儿子16岁生日那天,他笑着对我说:“妈妈,我送您一份礼物。”说着他把一幅我的肖像画递到我面前,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儿子长大了,成熟了,妈妈的辛苦没有白费。”

评析:

单亲家庭存在爱的缺憾,只有通过单亲家长的睿智和博爱,才能弥补这个缺憾,使其完美。这位母亲正是这样,把家教的难题解决得那么美。美在母亲的大度、睿智、技巧和亲情。孩子都是可塑的。正是因为有母亲的美好人格,造就了孩子的秉赋,使儿子也变得那么豁达、好学和坚强,使母子俩在不幸与艰难中,都能愉快、幸福地生活着。读来令人感佩不已。

夫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婚了,苦也罢,痛也罢,能扛的都该由大人去扛,不该把不幸的阴影留给孩子,造成孩子的感情创伤和人格缺陷。成人双亲的言行,都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彼此都需要大度和责任心。尤其是抚养方,更要引起注意。

单亲的家庭生活是艰辛的。为了孩子,家长应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一起振作精神,发愤图强,共渡难关;应主动与孩子加强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从创伤中获得慰藉,从困境中获得顽强,从不幸中获得新生。

范例十二:

哈佛女孩是这样锻造出来的——一个重组家庭的育儿故事

成功类型:全面发展,表现突出,以至18岁时被美国4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并提供奖学金。

家庭背景:重组家庭,母亲和继父都是知识分子。

家教特点:注重早期教育,注意教育计划性,全面素质培养。

刘亦婷被一些人称做“天才少女”,她的母亲刘卫华却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她说,当婷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她其实和大多数婴儿一样,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健康、正常而已。

刘亦婷今日的成功和辉煌,和一本书分不开,是这本书点燃了刘卫华对家庭教育的信念之火。在刘亦婷出生之前,刘卫华得到了一本介绍欧美早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这些早期教育先行者培养孩子的具体做法和孩子们的辉煌成就,反复验证着他们坚信的教育思想:“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正在怀孕的刘卫华如获至宝,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并且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心愿:“只要能生出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就一定要把他培养成能力超常的人!通过实践早期教育的理论,为亿万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摸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科学育儿之路。”(书是人类通往进步的阶梯。别小看了一本书,它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刘亦婷的故事又一次证明了这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是刘亦婷命运的起点,那么,继父的加盟则对她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卫华和亦婷的继父张欣武后来把他们培养女儿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书中的生动记述里,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父母的心血怎样化作了刘亦婷前进动力和竞争实力。这种宝贵的动力帮助刘亦婷赢得了她所遇到的每一个重大挑战和机会。今天,在云集着世界级的优秀学生的哈佛大学,仍是如此。

下面是母亲刘卫华的自述,它告诉我们“哈佛女孩”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离异没让育人计划停步

婷儿1岁8个月的时候,我们的育儿计划遇到了最大的危机:我和她的生父正式解除婚姻关系。

到底告不告诉婷儿我们离婚的事?我知道,以婷儿的观察力,她一定会注意到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再说,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越小知道父母离婚所造成的心理冲击越小。当年我妈妈因爸爸被打成“反革命”而离婚,曾绝望得几次试图自杀,但她在我们的面前始终表现得很平静,我们平静而抽象地接受了“爸爸妈妈离婚”的坏消息,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想到这里,我终于决定像妈妈那样——平静而抽象地把离婚的消息告诉婷儿。

正如我所估计的,婷儿对超出自己理解力的事情没有产生多大兴趣,她听说“离婚后,妈妈会和婷儿住在一起”,就不再追问了,也没有伤心。我尽量消除家庭残缺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比如,决不因自己心怀怨恨就用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也不认为孩子可怜就百般迁就,更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累赘而不管不理。我认为,单亲父母一定要坚强,不管大人有多少困难,都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觉得自己和别的小孩一样正常。

婷儿能听懂话了,我就告诉她任何时候都别想用哭的办法来达到目的。婷儿体验一两次后就明白哭是没有用的,按要求办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为了防止婷儿养成不良习惯,我从不轻易满足她的物质要求,凡是基本生活需要以外的东西,都被我当成她有某种好表现时的小奖品。

为了培养婷儿同甘共苦的好品德,我从不让她独自吃任何好东西,有好吃的都要她与我一起分享,让她觉得“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婷儿过3岁生日时,我问她:“罐头里还有7个荔枝,你说应该怎样分配?”婷儿好不容易才做出了“你吃4个我吃3个”的正确选择——模仿“孔融让梨”。最后,我们每人吃了3个,多出来的那个先是做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教具”,然后我们才愉快地分享。我本想把最后的荔枝奖给婷儿的,但考虑到“孔融让梨”不能假让,自己还是“狠心”地吃了一半。

为了培养婷儿的自制力,我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她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做选择:“如果你不喊我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喊我买东西,我们就不进去了。你选吧。”婷儿每次都说:“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我就带着她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让她编各种与商品有关的小故事,培养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玩具柜和食品柜。玩具柜的售货员叔叔每次都让婷儿试用一下新玩具,这是婷儿逛商场最愉快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大概就是逛食品柜了。婷儿很想品尝一下那里的东西,但始终忍着不喊我买。这种长期的克制欲望的训练,对强化婷儿的自制力起了极大作用。从小到大,婷儿很容易就抵制了各种诱惑,坚持按照理性的选择去行事。这有效地减少了她走弯路的概率。

那几年,为了保证婷儿每天的营养,我大大节省穿衣开支,经常买处理的布料自己做衣服,又把自己的衣服改了给婷儿穿。为了让婷儿乐意穿这些不时髦的衣服,我总是设法在衣服上点缀一些可爱的动物贴花,并有意给她灌输“独一份”比“赶时髦”更能显示个性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婷儿的影响十分深刻,突出体现在她很少被“从众心理”左右,从不在原则问题上“随大流”。

继父加盟育儿计划离异没让育人计划停步婷儿7岁那年夏天,我们家加入了一个新成员,他就是婷儿的继父张欣武。

张欣武不仅愿意把婷儿当做他唯一的孩子来呵护,而且和我一样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继父和女儿要建立深厚的感情,光有真诚的愿望和无私的付出是不够的,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结婚之前,我们3人曾一起去野外放风筝,一起玩游戏,还为婷儿举行生日野餐。在布置新房时,我们特意把套间里屋布置成婷儿的小天地……这些铺垫,使他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小婷儿很快就爱上了这位成熟慈祥、幽默风趣的继父。

张欣武还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优秀的中西方文化,为她塑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按照这一思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第一,所讲的故事取自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让孩子终身受益;第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人物代表的是正义还是邪恶,都要贯穿积极向上的态度,决不能让孩子从中得出消极的结论。按照这个打算,张欣武在心里拟定了一长串故事清单……

第一次给婷儿讲故事时,张欣武的脑子里冒出了不少中国古今智慧人物的故事,但他选了《晏子使楚》。之后,他给婷儿讲故事一讲就是6年,这6年间,听继父讲故事成为婷儿小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张欣武认为,好苗子并不一定都能成为栋梁之才,要想使婷儿的发展潜力变为现实,必须有一套着眼于长远的培养计划。于是从婷儿8岁开始,他就实施新的培养计划。他的计划取得了成功。他使婷儿在一个月内从不会跳绳变成全校的跳绳冠军;他设计出一系列的单项训练帮助婷儿迅速提高学习技能,让她稳拿班里的总分第一名,随后她赢得了“华罗庚小学数学金杯赛”的“四年级一等奖”。从小学到中学,她年年都往家里带回各种学科竞赛奖状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

在素质教育远没有现在“吃香”的十几年前,它就已经成为我们家坚定不移的教育目标了。

考上成都外国语学校之后,婷儿在高水平竞争的环境里迅速进步,逐渐显现出类拔萃的趋势:先是出演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继而赢得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知识竞赛二等奖”。

婷儿读高二时,作为中学生代表访问华盛顿。那是1997年夏天,婷儿和另外4个同学通过层层筛选进入最后的面谈阶段。面谈前夕,婷儿从学校组织的军训地点赶了回来,我们关心地问她打算谈什么,她又累又困,我们说:“有人说可以谈谈美国的地势,美国人万里迢迢跑来成都与你面谈,难道就是为了听你说美国有几大山几大湖吗?依我看,哪怕是出于好奇心,他也更想听听你对美国的看法。”婷儿顿时醒悟,想起了继父经常提起的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马上去洗了个冷水脸,振作起精神来,和继父一起讨论可谈的许多话题。后来,婷儿不仅面谈成功,访美也大获成功。

女儿心中最宝贵的礼物

婷儿申报哈佛的时候,哈佛的入学申请表上要求她写一篇作文:“指出一个对你产生了影响意义的人,并描述这种影响。”婷儿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继父的礼物》:

我的继父是擅长家庭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决定做我的父亲那天起,他就打定主意,要把我培养成杰出的人。

我6岁那年,继父送我的生日礼物不是漂亮的布娃娃,而是一台旧的显微镜。继父教我用显微镜观察那些植物和动物的切片,我惊讶地发现,树叶、水滴和所有的观察物在显微镜下都与肉眼看见的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我的好奇心受到多么强烈的刺激……就这样,继父成功地培养起来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继父说:“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兴趣只能带来一个开始,综合能力强才能赢得成功。”为此,他和妈妈想了种种办法来培养我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素质,就连洗碗和拖地这样的琐事,也负有培养我的耐心、细心、责任感和条理性的多重使命,也必须做到“该干就干,干就干好”。(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或很少干家务。中国首次城市独生子女人格问题调查表明,只有8%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其实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多好处,刘亦婷父母高明之处,在于不但重视孩子的家务劳动,而且通过劳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品行,值得学习。)

干到什么程度才叫“好”呢?继父的要求是“消灭航天飞机上的每个坏零件”。写着这个要求的纸条,从“挑战者”号爆炸那年到现在,一直贴在我的衣柜门上,经常提醒我注意重要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为了让我的努力更有成效,继父很早就对我讲解了“短板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并指导我运用“短板理论”来解决上学后遇到的种种问题。无数次寻找“短板”和加长“短板”的经历——那是很多伴随着眼泪和欢笑的故事,使人养成了从关键部位入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并且不断强化着我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这位继父的教育深入浅出,形象具体,便于孩子理解、运用。)

上高中之后,我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继父在我的少儿期培养的高情商,和妈妈在我婴儿期开发的高智商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我只有加倍努力,成为杰出的、造福于社会的人,才能不辜负爱我的人们对我的殷切希望……

评析:

有人曾对百位孩子做了个微型调查,问题之一是“孩子羡慕什么”。有70个孩子表明:羡慕父母不离婚,不吵架,家庭快快乐乐。可见,完整和睦的家庭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

所以刘亦婷是幸运的。虽然她经历过父母离异,但好母亲和好继父为她消除了这种不幸的阴影,而且还给了她不少正常家庭所没有的精心培育。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难怪她深有感慨:妈妈、继父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

刘亦婷是幸运的,她的父母不但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而且把许多教育理论贯穿在育子过程,以少见的耐心和智慧创造了许多有效的训练方法。母亲从孕育她的时候,就坚信“只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特别是在婚姻解体的巨大危机面前,她也没有放弃这个信念,她“决不因自己心怀怨恨,就用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也不认为孩子可怜就百般迁就,更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累赘而不管不理”。继父不仅愿意把她当做唯一的孩子来呵护,而且对她的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她制订了一套着眼于长远的培养计划。正是在这样一个优越环境中,刘亦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七、孩子大脑是块待开垦的宝地,早点科学开发就能多得益

孩子的身心发育有自然的规律,适应这种规律的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早期教育曾使许多孩子脱颖而出,原因在于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地进行智力和情感方面的启发和培育,就能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专家认为,“天才”不能创造,但早期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每一个孩子天赋中都有特长,做家长的只要不失时机去发现、培养和科学地开发,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范例十三:

在游戏的天空里成长——科大少年班学生郭艳父母家教一得

成功类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家庭背景:教师家庭。

家教特点:注重早期教育,寓教于乐,全面提高素质。

女儿郭艳1999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半年来,她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深受师生好评。寒假中,望着回家的女儿仍像从前那样伏案学习的身影,我们不由浮想联翩。

记得女儿刚出生时,身体特别弱。每出一颗牙都要去一趟医院,到18个月才学会走路。因此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她健健康康地长大,没有想过对她进行什么早期教育。

由于我们都是老师,经常有邻居要我们帮忙辅导孩子。一次在教一个6岁的孩子1+1等于几时,坐在竹匾里玩耍的不足两周岁的女儿却很流畅地说出了答案。这无意的一答,引发了我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尝试。

我们寓教于玩,给女儿买来了积木,让她了解形状,认识颜色、大小。女儿兴致颇高,一个下午就能按要求拼出几组图案。不过几天后她就不玩了,重换一副仍如此。我们就给她来个兴趣转移,改看幼儿看图识字。我们每教一页,她就能读出相应的字,可一离开了图,就又不认识了。我们发现这种图文并茂的识字法不合适她,就改成直接让她识字块字,所教的字不分难易,只要是她身边的与其日常生活有关的人名、物名,每天教5个字。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她用胖胖的小手迅速翻读着学过的无序排列的字词,真是其乐无穷。在上小学前,女儿已知1500余字,会背乘法口诀,会用加、减、乘、除综合运算的方法进行20以内的运算。

女儿5岁半就上小学了。因年龄小,我们对家庭作业做了特殊要求:生字默写一两遍,不必像其他同学那样抄10遍;简单的、做过的算术习题少做或不做。这样不但减轻了女儿的作业负担,还锻炼了她的记忆力,同时也让她逐步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复习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到点子上了。)

我们还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计算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在家中用扑克牌巧算24点比赛。在一开始的几个月中,我们教她计算方法和技巧,并尽量放慢计算速度,让她取胜,以激发她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游戏中,我们着重培养她“一题多解”的能力,在比赛中,谁多一种方法就多赢一分。在她熟练地掌握了方法技巧、赢得较多的时候,我们又想方设法让她输,让她经受失败的考验。刚开始女儿输了就“发急”,渐渐地,我们高兴地发现,孩子已不计较一时一次的输赢,而将眼光放在如何取胜上了。这种精神让女儿在学习上获益匪浅。初中时,女儿参加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当时我们辅导着女儿和另一名男生。那名男生得了二等奖,而女儿却没能得奖。不过她倒没气馁,而是与那男生击掌相约:“我们明年再比。”经过努力,第二年女儿如愿地获奖了。

女儿爱问问题,我们总是耐心解答,遇到我们不会的,就和她一道寻找答案。记得有一次,郭艳在电视上看到了火车,就问我们乘火车的感觉。因我们地处苏北平原,当时还没通火车,我们没有进行不负责任的描绘,而是积极准备了一趟暑假旅游:搭汽车到镇江,从镇江乘火车到上海,再从上海乘大客轮回来,让她亲自感受坐长途汽车的疲劳、火车的快捷、大客轮的平稳。(素质教育的成功一例。)受我们的影响,女儿遇事总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遇上难题更是不解决不罢休。

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我们一家三口常到25公里外的泰兴、泰州游玩;我们还常鼓励女儿召集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到家里开“文娱晚会”;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更是鼓励女儿积极参与。小学六年级时在全校的金秋歌会上,女儿集主持节目、女声独唱、大会发言三项活动于一身。这些活动让女儿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胆量,增强了活动能力。

中考时,郭艳参加江苏省扬州中学提前招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同时,在苏州中学承办的中国科大少年班预备班考试中又以第一名被录取。在读扬州中学还是苏州中学的问题上,我们采纳了她自己的选择,去远离家乡的苏州中学学习。

在苏州中学学习期间,女儿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靠近,多次在省市举办的数学、物理、英语竞赛中获奖,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科大少年班。

女儿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衷心地祝愿她继续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路。

评析:

郭艳父母的家教,最成功之处是善于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早期开发。对学前的郭艳主要通过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并在游戏中懂得游戏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入小学阶段后,注重对她进行整体素质教育,支持、引导、组织孩子参加各种活动,通过参观游览、文体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提供了自主发展与能力培养的空间。其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范例十四:

家有美玉还须琢——中央电视台著名女主持人周涛的童年家教

成功类型:新闻、综艺。中央电视台著名女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

家庭背景: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高级教师,母亲由舞蹈教师转任区文化局局长,祖父母亦为知识分子。

家教特点:早期发现天赋,有意识的素质开发,严格要求。

周涛可以说属于一帆风顺的那种女孩,从小学、中学,到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到进入北京电视台担任播音员、主持人,然后调入中央电视台接替倪萍担任《综艺大观》第三任女主持人,还主持过影响最大的国庆晚会和春节晚会,被全国主持人协会授予“金话筒”奖,人称中国第一女主持人。周涛获得这一切,外人看来似乎全不费力,似乎是天生丽质,水到渠成。其实并非如此,周涛取得今天的成功,除了她本人的努力以外,也是她的父母乃至祖父精心培育的结果。

周涛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淮南商界一名高级会计师,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颇具声望。奶奶出身书香之家,擅长书画,善良贤德。爸爸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又是全国模范教师。妈妈早先是舞蹈教师,后调任区文化局局长,是安徽省劳动模范。“求知、敬业、和睦、友爱”构成了这个家庭浓浓氛围。小周涛就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

周涛从小乖巧可爱,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尚在襁褓中时,奶奶总是边晃着摇篮,边讲着故事哄她入睡。孩子一天天长大,故事也越说越多:《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三毛流浪记》……那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故事情节,一个个美丽的仙子,一只只善良的小精灵,揭示着“真善美”一定会战胜“假恶丑”的真谛,甘露般滋润着小周涛的心田。这些故事、童话成了周涛的启蒙教育。(切不可小看了这种似乎很传统的“说故事”,它对0—5岁孩子的智力乃至情商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稍大一点,奶奶对小周涛提出了要求,听完奶奶的故事后要学着复述一遍。于是爷爷、爸爸、妈妈及邻居们都成了她的听众。她把奶奶的故事加上稚嫩的动作表演,演绎得绘声绘色。(此举不仅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情商,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自信心和与别人交流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她后来成为一名主持人奠定了基础。

小周涛聪颖好学。妈妈给学生排节目,她总是静静地坐在排练场里,不哭也不闹。一个节目排演完,小周涛就学了个八九不离十。有一次,妈妈给学生排练芭蕾舞《白毛女》,小周涛回家后踮起脚尖就模仿起来,不满3岁的娃娃,竟能识别各个角色的主题音乐,把喜儿、大春、杨白劳甚至黄母的动作及神态自编自跳得惟妙惟肖。幼儿园招生时,她不够入园年龄,但她硬是凭一段《北风吹》独舞被破格录取了。(每个人都有天赋,有可开发的智力潜力。美国著名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把人类的智力分为7类: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空间认识能力、音乐能力、肌体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律能力。小周涛在这里表现了她在音乐能力和肌体能力方面的天赋。但必须指出,单有天赋而不加开发,天赋就不会发展甚至会萎缩或湮没。)

“这孩子有灵性,将来一定是个出色的舞蹈演员。”大家说。妈妈却不以为然。

妈妈说:“当不当舞蹈演员并不重要,可舞蹈训练对增强孩子体质,训练形体有好处。”于是小周涛把手搭在把杆上,擦地、蹦脚、小跳、旋转,系统地接受过芭蕾训练。现在,观众看到周涛在荧屏、舞台上雍容大气的风采时,似乎也能看出她曾受过舞蹈训练。

周涛从小就爱读书,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家里的书橱摆满了书,书几乎占了家当的一半。有中外名著、社科类、哲史类和各类业务书籍。“该给小周涛买书了……”家人计划着。于是从小人书、娃娃画报到《365夜》、《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爸爸妈妈上街或出差首先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爸爸用五合板给小周涛做了个书箱,渐渐地书箱盛不下了,便又添了书橱。周涛爱读书,做完作业、预习完第二天的功课,她始终保持着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而且按照爸妈的要求,写读书心得。周涛的读书笔记至今还保存了满满两大纸箱。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拓宽周涛的知识面,打牢深厚的文学根底是大有裨益的。

周涛的学习环境很宽松。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亲没有督促过她学习,更没有为她订下考多少分的标准。父母亲认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可非议,但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孩子综合行为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周涛完成功课的前提下,父母亲鼓励她参加各项文体比赛和社会活动,使其得到广泛的锻炼机会。上初中时,在爸爸的指导下,周涛自己动手做了橡皮筋测力仪和世界时差仪。这两件作品被选送到合肥参加了“安徽省中学生科技作品展”,获得二等奖。学校或班级的文艺演出总少不了周涛的诗歌朗诵。但周涛深谙“学生以学为主”的道理,学习自觉刻苦,修完小学课程,她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之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重点班,考大学时,她又在全省5000名考生中以文化课、专业课双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在“北广”就读时,周涛仍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见,家教中既要注意发展孩子的特长,更要注重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周涛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与整个家庭成员的学习氛围分不开。爷爷年已古稀仍然手不释卷,爸爸、妈妈为了钻研业务,经常挑灯夜读,这些都给小周涛留下很深的印象。(英国思想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而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也归因于他的优良习惯。”)

周涛童年时就受到严格的道德规范教育。奶奶很重视对周涛品德的培养,待人礼仪都要求得很严。此外,她要求周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刚刚十来岁的周涛居然会杀鸡、剖鱼、洗衣、钉纽扣。上学和放学后,她能将自行车从四楼扛到一楼,从一楼扛到四楼。有一年冬天,周涛在水池边洗衣服,小手冻得通红,棉袄的两只袖子也被浸湿了半截。妈妈进屋看见了,眼眶一湿,一把夺下女儿手中的衣服就要自己洗,奶奶不紧不慢地发话了:“袖子湿了我会替她烘干,孩子吃点苦对她以后有好处。”当妈妈的当时理解不了奶奶的苦心,可孩子上大学直至工作离开家后,处事能力及自制力都很强。(周涛奶奶的朴素语言中含有很深刻的教育原理。吃苦不仅能使孩子身体强壮,也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孩子在陌生的、困难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中把握心理的平衡,并达到既定的目标。)大学军训时,正赶上暑假三伏天,烈日照射下的军训场,很多男生都受不了,更有些女生以各种理由请假。周涛尽管在训练场上昏倒3次,醒来后仍坚持训练。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感动了,没想到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却这样坚强。做第148期综艺大观时,节目需要演员“蹦极”跳,当导演陈雨露征求周涛意见时,这个连有些男士也不敢问津的体育项目,周涛居然去做了,而且事前未告诉父母。当妈妈从荧屏上看到这一惊险镜头时,惊愕得眼泪糊了一脸,抓起话筒,冲着周涛直嚷:“你这个孩子这么危险的动作为啥不征求家里意见?”话筒那边传来周涛咯咯的笑声:“妈!那是有惊无险的……”

与同龄人相比,周涛的童年,应该说是幸福、美好的。因为,她有一个温馨的家,有一个求知、上进、奉献事业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儿时的周涛,就像一朵淡雅、质朴的小花,以特有的气质和风韵透着艳丽;像一株幼嫩的小树苗,以进取的姿态,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周涛以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走上了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而这条路真正美好的起步,应该是在她的童年。

评析:

周涛的家人是教子的有心人。周涛的天赋较好,也存在某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捷径”(如周涛学舞蹈),但周涛的祖父母和父母丝毫也不放松对周涛的各方面教育。如文中所述,从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情商开发,到后来的吃苦教育、道德培养……很难说哪一项具体教育对孩子的成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所有这一切使周涛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育和健康的成长。

周涛的家教并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她的父母、祖父母只是按照科学的教育原理来呵护、培养她成长,给了她日后自己发展的基础。这看似平常却难能可贵的做法取得了成功,而这一成功再一次告诉了我们一个古老而不过时的道理:家有美玉还须琢。至于是否琢玉有方,这就要看家长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懂不懂教育之道大不一样。

同类推荐
  • 好妈妈影响孩子一生:3~6岁宝宝家长教子必读

    好妈妈影响孩子一生:3~6岁宝宝家长教子必读

    本书内容包括: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孩子,开启孩子一生的幸福;尊重孩子,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善于倾听,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挖掘潜能,做孩子的好伯乐;引导学习,做孩子的指南针;品格教育,让孩子形成受用一生的好品格等。
  • 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6岁

    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6岁

    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赞其为:最有用的实操手册!多家幼教机构称其为:最好的“家-园”共建手册!300万粉丝一致评其为:一语道尽父母心声!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育儿路上有太多左右为难!
  • 问答式早教百科

    问答式早教百科

    早教如今已成为0~3岁宝宝父母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开始对宝宝实施早教的当下,早教尤其需要科学地引导。这本书以问答形式,让专家告诉爸爸妈妈如何进行早教更科学、更有效,帮助爸爸妈妈培养聪明宝宝。
  • 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本书总结了亲子沟通失效的原因,揭示出父母教育子女的规律,列举了父母说话不当的表现,介绍了亲子交流的语言艺术。我们希望更多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模范教师,期待更多的孩子成为未桌的社会栋粱。会说话,让父母的谆谆教诲悦耳动听,善交流,让父母的切切叮咛入耳人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必定融入父母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孩子的成才之路,始终伴随父母循循善诱的谆谆教诲。孩子的健康成长,必定融入父母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
  •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穷养不能抹掉孩子的自信,养窄了孩子的胸怀;富养不能让孩子的欲望无限扩大,忘了量入为主的基本。重要的是富养其精神。城市里条件好的家庭,没必要让孩子天天晴窝窝头;农村里条件不好的家庭,更没必要不惜血本让孩子天天山珍海味。在穷养中磨炼男孩的品性,而女孩的品质培养也要穷养;在富养中丰富女孩的情感,而男孩的内心也需要精神食粮。沐浴着父母爱心浸润的智慧,孩子的内心必将开出幸福的花朵,最终将在未来世界里展示美好心灵的一扇扇窗户。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翔龙、飞凤,让孩子做个在草原奔驰的驯鹿、活泼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
热门推荐
  • 复仇萝莉的冷酷骑士

    复仇萝莉的冷酷骑士

    她,呆萌,天真,但是却一心想要复仇!可是在感情方面却非常的……迟钝————他,对待他人冷酷,却对她如猫咪般听话,无论她做什么他永远都在她身后默默支持着她……
  • tfboys之遥望星际

    tfboys之遥望星际

    黄钰雯在参加舞会的时候,差点被水滑倒,这是一个身穿白色西装的男孩接住了她,当黄钰雯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是竟然是.........
  • 穿越火线之末日异形

    穿越火线之末日异形

    各种生化异形渐渐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即使GRX精英部队始终奔赴在前线,也无法阻止Blitz组织的生化异形计划。随着异形能力越来越强,世界充满异形的末日也将越来越近。待到末日降临,人类可有未来?
  • 网游之醉梦乾坤

    网游之醉梦乾坤

    一个身世神秘的孤儿,一个神秘的网络游戏,游戏与现实不停交错,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游戏,这里有欢笑,有泪水,有热血,有兄弟般的友情,也有家人般的亲情,当然更少不不了甜蜜而又波折的爱情......
  • 陆羽

    陆羽

    前世身为亚洲首席驯兽师的陆羽重生穿越到一个只有斗气的世界。
  • 神医妖孽赘婿

    神医妖孽赘婿

    林尘,姜家公认的废物女婿,一众亲戚更是视他为耻辱。但不曾想,姜家老太病至膏肓,最后救她的人,却是林尘。手握的绝世医术开始展现,一方大佬慕名前来,恭敬致至!自此,姜家人喜笑颜开,跪求林尘不要离开姜家。林尘淡淡一笑,“姜家,我只认识我老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轻狂:妖孽师傅不好惹

    绝世轻狂:妖孽师傅不好惹

    被所爱之人活活烧死,她却没有资格怨恨,唯一能做的便是决心来世不再爱上任何人。一缕幽魂以莲重生,她本无心,却一再动情。他是避她唯恐不及的尊师,只因她是他躲不开的劫,而她却甘愿一生默默仰视着他,遥望相守。回首,曾经所爱亦悔恨当初,倾力挽回,为她甘心抛弃天下。她究竟执谁之手,共画繁华?
  • 绝世废材之极品小小姐

    绝世废材之极品小小姐

    她21世纪的女强人,为他付出一切,却被他亲手送上黄泉路!谁想穿越到陈家小小姐身上。废物?丑女?天煞孤星?弃子?可笑!谁见过废材:整得了嫡母,玩得了嫡姐、逗得了王爷、变得了天才、、、、、、且看一代废材如何逆袭翻身!
  • 我真没想偷你主角光环

    我真没想偷你主角光环

    2050年虚空引擎出现故障,用于位面探查的系统出现故障。电影世界开始跟现实世界相连。男主被选取修复系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