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05900000135

第135章 家长教育成功范例评析(1)

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一举一动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融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这种教育又被称之为“生命的教育”,无数杰出的人才都是在这种教育下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范例一:

贫困夫妇贵自强,铸造三子奋发心——一对山村农家夫妇教子的故事

成功类型:来自山村的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

家庭背景:农民家庭,家境贫困,品格高尚,父亲高中生,母亲初中生。家教特点:营造好学氛围,铸造坚强性格,关注心灵健康。

一家兄弟三个,学业都不凡。老大林国基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博士;老二林国华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已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读哲学博士;老三林国荣在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时,就因学业出众而被清华大学邀请读博士。在北大百年校史上,群星灿烂,佳话成串,而一家三兄弟,同在这所著名学府各领风骚,据说还未有前例。恰在千年之交,林氏兄弟新成一段佳话。

不凡的林氏三兄弟出自一个平凡而卑微的农户。河南伏牛山麓有个小县——鲁山县。鲁山县有个熊背乡熊背村,与县城隔着几座山,进城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林氏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与黄兆安就是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养育出三个博士生,人们羡慕他们的成就,更敬仰他们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教子成人成才的聪明睿智。

贫不失志,为孩子营造好学氛围

林修德和黄兆安都有不解的读书情结。老林1960年高中毕业高考时,成绩优秀,却因当时政审不过关而落榜,黄兆安在家乡湖南念过初中,因家贫而辍学。两人是带着共同的遗憾在西北柴达木盆地谋生时相识而成亲的。1971年,林修德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熊背村务农。那时,他们的大儿子林国基才1岁。1974和1977年,老二老三相继出生在熊背村。一般山旮旯里的农户,生活都没有什么奢望,而这对患难夫妇却穷不失志,他们为儿子起名国基、国华、国荣,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青年时读书不如愿,决心好好培养儿子读书。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儿子树立读书的榜样。白天,他们一同出工务农,晚上,他们不管如何疲劳,也要挤出时间来,拿出过去读过的旧书或觅来的旧报掌灯夜读。父母的兴趣感染了儿子,兄弟几个不仅喜欢在父母读书时,伸出小脑袋听,也常常争着翻看那些吸引父母的书报。待到3个孩子先后入学后,孩子们看到父母每天劳累还刻苦学习,自然也都不贪玩,而用心读书了。这个家庭两代人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兄弟仨都上大学。(许多父母都有让孩子读书,为自己还愿的思想,林修德夫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林氏夫妇首先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而是在孩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相信有读书情结的父母从中可获得不少启示。)

三个男孩子渐渐长大,吃饭,穿衣,读书,对于当年豫中山区的任何一个农户都是难于支撑的压力。不少家庭让孩子中途辍学,回家帮助干点农活,而林修德夫妇尽管穿得补丁摞补丁,不仅从没有闪过这样的念头,还节衣缩食,从牙缝中抠出钱来为孩子买一些课外辅导资料,并特意常年订阅一种文学杂志《奔波》给孩子看。在当年全县的农户中,大约只有林家有订文学杂志的雅兴。到了兄弟仨都上初中以后,林修德还特地为孩子们买了一些世界名著,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尔基的作品等,竟然还有一本文艺理论书《俄罗斯作家论》。熊背村虽偏僻,林家兄弟的阅读视野却不窄。几年间,他们争相把这些书籍不知读了多少遍,讨论了多少回。名著的乳汁,滋润着兄弟三人的思想。(一对贫困至极的夫妇能这样注重营造孩子的学习氛围和扩大阅读视野,值得许多不让孩子看课外书籍的家长们深思。)

林修德夫妇不仅仅只是注重孩子学习,对孩子的品质培养也很重视。一次,兄弟仨晚上做完功课感到很饿,在家里又找不到吃的,于是就背着父母出门到别人家的地里扒了几个红薯回来煮着吃。结果被母亲发现了,她毫不犹豫地将三个儿子都揍了一顿,并让他们立刻向物主认错,将红薯还给人家。从此兄弟三人都深深理解了母亲关于做人的教诲。在林家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片,上面写着做人名言、警句和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在家中各个角度都可看上几眼,念叨几句,三兄弟就是在这样贫困却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

自强不息,给孩子铸造坚强性格

由于林氏三兄弟是在贫困的生活中长大的,因此,今天的三兄弟都显得比较瘦弱,但三兄弟的性格都很坚强,这个特点也是父母造就的。

三兄弟陆续上了中学后,林家更是穷得难以招架,一家人常常是以红薯和红薯叶度日,可是三兄弟的学杂费却是无法含糊的。为了给孩子凑学费,林修德种地又代课,有空就到集镇上去打零工,常年累月,一刻都不闲着,挣来的钱都是几分一毛的,他都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不到孩子交学费时不动一文。最让黄兆安难忘的是,那时山里不通电,夜深人静之时,在昏暗的小油灯下,她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最后,把眼睛都熬坏了,常常眼底出血,眼睛肿得像个桃子,却舍不得买一支眼药水用。为了孩子读书,黄兆安什么苦都能吃。有一回,上中学的老二急需一种辅导材料,要到洛阳才能买到。黄兆安晚饭都没顾上吃,连夜翻了两座山,到公路上扒上一辆运煤车赶到洛阳,然后在新华书店门口的台阶上一直坐到天亮,买了资料又赶了回来。

父母为儿子读书含辛茹苦和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常常感染着儿子,促进儿子奋发向上,也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儿子不屈不挠的性格。老大国基以全县第一名考上县重点中学后,全校瞩目,但他在学校里吃得最省,穿得最破,他从不在食堂里买一个菜,只是靠母亲给他腌的红薯叶咸咸嘴,有时饭也不买,以家里带来的红薯充饥。同学们常讥笑他,他从不生气。一次,同学们看他鞋子烂了,露着脚趾头,就趁他不备,悄悄把他的鞋子扔了,他光着脚上了几天课,到周末才光脚翻山越岭几十里跑回家。母亲看到他两脚磨得流血,心疼得直流泪。小国基却安慰说:“妈,我不怕,只要饿不死、冻不死,我照样好好读书。”(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是其学业超群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父母看到国基的同学老是欺负他,怕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就设法把国基转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去读书。(在重点学校读书有利有弊,许多家长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没有认清孩子的适应程度,盲目择校,疏忽了可能出现的弊端,结果多花了钱,收到的只是苦果。林氏夫妇舍重点中学而求一般,寻求的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其择校观耐人寻味。)

老二国华读中学时,穿的裤子是妈妈用两条旧裤子拼改成的,两条裤管的颜色不一样。母亲担心儿子嫌难看,而懂事的儿子却脸色舒坦地对母亲说:“妈,我不怕别人笑话,我只要学习好就行。”(初中生已有害羞感了,此子不图虚荣,乃可贵处,表壮不如里壮,日后发展就是明证。)

艰难玉成,三兄弟相继脱颖而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林氏三兄弟的成长正应验了这句古老的名言。1987年,老大国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这在鲁山小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1991年,国基毕业后,回到鲁山中学教书,1993年,又考回北大,在硕士博士连续班深造。老二国华1990年高考成绩依然出众,上的是兰州师范大学外语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追随其兄考入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读博士。老三国荣眼睛瞄着大哥,步子学二哥,1993年先考入了西安财经学院,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了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而今又跻身清华大学博士之林。兄弟仨亦步亦趋,步步紧逼,相继脱颖而出。

面对一个又一个喜讯,饱经风霜的林修德夫妇百感交集,且喜且忧。是的,多年积结于胸的不了心愿由孩子们实现了,并解决得痛快酣畅,应该说是人生极大的快事。但是3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却依然使他们愁上加愁。这些年的拼搏,他们已是殚精竭力,真想歇歇,缓口气,可是,孩子们却攀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正需要父母再支持一把,夫妇俩决心咬紧牙关支撑下去。他们到县城搭了一个棚子住下来,四处打工,再苦再累的活他们都干。老二大学毕业前,拿不定主意是先工作,还是紧接着考北大读研,内心十分矛盾,前来征求父母意见时,林修德答复说:“在金钱与求知发生矛盾时,你们选择求知,用钱的事由我和你妈来做。”以后,老二在北大研究生毕业和老三大学毕业,又面临同样的矛盾,林修德仍然是以这句话作答。

林修德夫妇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1997年8月,老三国荣收到北大的研究生录取通知,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能和大哥、二哥一样进北大读研,悲的是太让父母作难了。那天,当国荣带着录取通知书从西安赶到鲁山县自家那个棚户前,已是晚上10点多钟,国荣心事重重,在门前转了一圈又一圈,徘徊了好久才进家,他吞吞吐吐地说:“妈,我也考上北大了。”说完,他难过得低下头,像犯了什么大错一样。(读来让人无限感慨。这么好的孩子,实在是太少了。)

林修德一把拉过儿子,含着泪说:“真是好样的,你放心去读研究生,我和你妈会想办法支持你的。”

那天夜里,林修德夫妇通宵难眠。林修德和妻子商量说:“我想去卖几次血,把国荣的学费凑凑。”黄兆安一听,急忙阻止:“不行,不行,你不能去卖血,这个家靠你扛着呢,要卖血,我去。”夫妻俩争执不下,最后商定,还是硬着头皮去借一点钱,咬着牙再多挣一点钱,实在不够,两个人都去卖血,这样,每人可以少抽一点血。(读来令人心酸,这对老夫妻,可敬可佩。)

就在老夫妻俩绞尽脑汁寻求办法时,国荣突然大哭着从床上爬起来,他呜咽着说:“我不上学了,不能让你们卖血。”原来,他也没睡着。

后来,两个哥哥都设法挣了点钱,大哥又为小弟在母校申请到贷款,又帮小弟找一些翻译资料和辅导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活,加上父母挣的、借的,总算又一次渡过了难关。

在北大,几乎人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的动人故事。兄弟三人,个个精彩,学业出类拔萃,做人诚实,生活俭朴,他们从不计较吃穿,从不多花一分钱,一边苦读,一边勤工俭学,做辅导、擦汽车、卖报纸……

现在,老大国基博士毕业已被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工作出色,备受领导和著名学者赞扬;老二国华正在美国读博士,学费、生活费已能自理;老三国荣已入清华大学读博士。最令林修德夫妇激动的是,三个儿子不仅以优秀学业来报答父母,还想着法子来孝敬父母。前两年,兄弟仨还执意筹资为父母在鲁山县城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他们终于有了一处像样的家了。说起这个家,说起天各一方的儿子,夫妻俩都禁不住泪花滚滚……

评析:

把孩子培养成博士,当然值得称道。但能读博士的毕竟不多,未能读到博士的,人正品端好学,也能为社会作贡献。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成为大学生、高才生,并为此操尽了心,结果却未能如愿。林氏夫妇家教的可贵与成功之处是: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林氏夫妇当年那么穷困,都长期订文学杂志,买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都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还在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片,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警句等,随时都可看上几眼,念叨几句。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却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从林氏夫妇教子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和连锁效应,而其中成功之道,则需要做家长的认真琢磨、领悟。

范例二:

部长是从娃娃培养起来的——第一位进入美国内阁的华人部长赵小兰的家教故事

成功类型:第一个进入美国内阁的华人女士。

家庭背景:旅美华人。父亲是博士,母亲是硕士。

家教特点:注重早期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2001年元月11日,美国新任总统小布什和一位华人女性一同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宣布这位女性将担任新内阁的劳工部长,并且说:“她将把令人钦佩的特质带到新岗位上。”这位令人瞩目的女性就是赵小兰,她的入阁实现了华人入阁“零的突破”,不仅受到美籍华人的欢迎,也备受全球媒体的瞩目。赵小兰取得今日的成功绝非偶然,除了她的自身奋斗以外,还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总统当年在白宫接见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全家时,带着极为赞赏的口气向夫人芭芭拉说:“应该向赵锡成先生和他的太太朱木兰女士学学怎样管孩子。”

赵小兰1954年出生于台湾。他的父亲赵锡成从事海运业,曾是台湾远洋船队中最年轻的船长。他在台湾海事考试中名列第一,引起了香港船业大亨董浩云的注意,他对这位年轻人的才能和品质极为赞赏,出资让他到美国去读书深造。当时小兰才5岁,和妈妈朱木兰及两个妹妹留在台湾。1962年,8岁的小兰和母亲、妹妹一同乘船到纽约与父亲团聚。当时,他们一家的生活相当艰难。全家挤住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公寓房间里。父亲要打3份工,母亲要操心一大家人的衣食和照顾4个年幼的孩子。但是赵锡成夫妻俩一点也未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无论多忙、多累总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学习。(赵家的家教不因家境的贫富忙闲而转移,这是最可贵的。)

那时,赵小兰才上小学三年级,就读于纽约117公立学校。当时,她几乎一个英语单词都不会。她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便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抄下来,回家后对照字典去查中文意思。赵锡成打完3份工回家已经很累了,但不管时间多晚,他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在一旁看小兰整理翻译笔记,帮她解释她弄不懂的英语词汇和课程内容,还教她不要把d和b弄混,以及如何区别老师手写的p和q。除此以外,爸爸还要和小兰练习学校里的课堂用语和交际用语,以使小兰尽快地适应美国学校的生活。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同学和老师都那样陌生,没有一个朋友,这对一个8岁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受啊。可是由于父母的亲情,由于那及时而有效的帮助,那艰苦的环境不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一家人把这一切当做挑战、当做考验。所以,尽管父女俩常熬到深夜,但小兰不以为苦,反而感到一种享受,她从爸爸那里不仅获得了亲情,还学到了许多为人的道理。她觉得那段艰苦岁月也是她生活中的快乐时光。多年以后,她还怀着深情回忆它。(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获得了知识,而且增进了父女亲情。这份亲情除了支持孩子度过眼前困境,还成了孩子的终身精神财富。可见家庭教育把握时机的重要。)

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和赵锡成一样时刻关心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初到美国她也和孩子一样,一切都不熟悉,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同时还要料理繁重的家务。但她自己一边学,一边做家务,一边看孩子。晚上赵锡成回来之前,总是她和小兰她们一起读书。他们家至今在晚餐以后都很少开电视,这一段时间全家人用于读书、交流、处理公务。这种习惯就是从初到美国起就养成的。仅此便可看出赵家的学习气氛之浓。这在美国的华人家庭和白人家庭中都是比较罕见的。

由于赵锡成的才华和努力,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很快在航运财经界崭露头角。事业迅速发展,家庭生活也迅速改善,但是,富起来的赵父却仍然让孩子读平民化的公立高中。孩子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多少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锡成说,这不是小气,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在美国社会中生存,懂得怎样用钱并养成经济头脑。(赵家的教育,既注意东方传统,又注意吸收西方先进的成分。从小教孩子理财就是一例。这种因地制宜的施教为孩子在美国社会立足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赵小兰16岁时,无论是她个人还是家庭的状况都已相当令人满意。但这年暑假,赵小兰仍然提出要找份暑期工打打。赵锡成夫妇同意了,小兰就去了曼哈顿一家图书馆当管理员助手。

上班第一天,工作很忙的父亲放下其他事情专门抽出时间一直把女儿送到图书馆。临离开时,他对小兰说:“干什么都要尽你最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赵小兰点点头。在这里她虽然只是个暑假工,但无论是做接电话这样的小事,还是研究方案这样的大事,她都是认真主动地去做,毫不马虎,不厌其烦,任何事情在求助别人之前一定是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过。短短几十天,这个不起眼的16岁学生赢得了馆内同事的瞩目,馆方对她的评价是:“勤奋工作,表现出独创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工作的预见性。”并请她下一个暑假再来。小兰深深体会到爸爸的话是那样正确,只有尽最大努力才能获得人们的承认和回报。

小兰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中学,并顺利地进入蒙特霍利奥克学院和哈佛商学院。不论读大学还是研究生,小兰的学费都是靠自己解决。她向政府贷款,暑假打工还钱。在读哈佛商学院时,她到爸爸的船务公司实习。虽然只是实习,但父亲却让她做难度最大的工作,有些事连公司资深人士也感到棘手,但小兰总是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完做好。能力超群的父亲从这些事情中看到了女儿的工作,他在女儿出色地完成了所交工作后,以这样的话来代替赞扬:“我有责任发展自己的天赋,你只要埋头苦干就没有办不到的事。”这句话对赵小兰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兰的成长不仅得益于父亲的教诲,也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朱木兰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初到美国时,为了孩子,她毅然放弃工作机会,承担起养育3个孩子的责任。直到1981年,也就是小兰27岁时,看到几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年届50的朱木兰才又走进了校园读研究生,她每天认真地和一群像女儿一样大的年轻人一道听课、记笔记,最后以两年全勤的记录和良好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母亲的肩膀往往是孩子的起步点。母亲站得高,孩子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当时在该校读研究生的还有后来成为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的刘墉,朱木兰的读书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他还专门著文叙述这一段同学故事,对朱木兰的好学和毅力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朱木兰可以说是中国式贤妻良母的典型。但她这个贤妻良母并不是仅仅以照顾好丈夫、孩子为己任的。她和赵锡成一起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家风。她对孩子教育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要求。

初来美国时,全家人挤在一个公寓房间,各方面条件都很简陋。但朱木兰仍然要求孩子仪表整洁,行为大方,表现出应有的风范。在家时,她要求孩子一丝不苟地整理自己的床铺,家里的用具也不许乱放乱丢。全家的作息制度丝毫不许放松,房子虽小,条件虽差,但孩子的早上锻炼、放假后的学琴一样也不丢下。赵小兰现在能骑马,会溜冰,还打得一手高尔夫球,这些体育兴趣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朱木兰说:“我们虽俭省,但你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虽是“玩”,母亲也在注意严格要求,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玩”,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生活,在玩中培养孩子,是一种高明而有效的做法。)

到了后来,随着赵锡成事业的发展,家里条件大大改观。小兰十几岁时,家里就有了管家。但妈妈仍然要求孩子们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朱木兰说,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服侍孩子的。她认为,无论是穷是富,对孩子的要求都是一样,这样孩子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作风。穷不能苟且,富也不能娇纵。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及早学会自立,更要紧的是让他们养成一种不为外物转移的好品质。

赵小兰姐妹几个,从小学直到离家读大学,不管家搬到哪里,也不论经济情况有多大变化,每天都要听闹钟起床,自己整理房间,料理早餐,赶校车上学。放学后,由大孩子带领小的一起读书做功课,然后帮妈妈分担家务。到了周末早晨,她们还要出去整理家院。后来她们家的院子占地两英亩,打扫车道、清除杂草都是姐妹们的事。家里的游泳池也归她们清理,她们每天要捞去池里的落叶和其他脏东西,检查各种设备,冲洗池壁。赵小兰读大学以后,她16岁的妹妹除了要继续带小妹妹做上述事情外,还要负责处理家里的账单,将圣诞卡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这一切都养成了孩子们的办事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说来难以相信,赵小兰家门前上百米的车道竟然是几姐妹在父亲带领下自己动手铺成的。赵小兰后来在《我的事业和人生》中写道:“那时候我们不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流,很能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了。”对于这些事情,作为母亲的朱木兰这样说: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正由于她们贡献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会爱这个家,觉得自己是家的一分子。家是属于自己的,特别是在一家人的工作中,更能体会到荣辱与共、同心协力,从而产生共同意识。(让孩子从小做家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情。它除了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协调发展外,还能使孩子养成务实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是增进家庭成员责任感和亲情的一种好方式。朱木兰这段话很有见地,值得借鉴。)

到赵家做过客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很感人的现象:每当有赵锡成夫妇的客人来,6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会出来打招呼。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而到了宴客的时候,赵家几个身为博士、硕士的女儿不但不上桌,而且还守在客人身后为长辈上菜、斟酒。这些客人无论是华人还是美国人都感到赵家那种浓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这不仅仅是个家风问题,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问题,赵氏夫妇身处异国,并未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他们这种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肯定给了孩子们重要的影响。赵小兰身上的雍容气质,就得益于东方文化的熏陶。)

有的美国人惊讶于赵家姐妹对父母的这种孝顺,他们怀疑赵锡成夫妇是否过多地要求孩子守纪律和服从了。其实,赵家姐妹的这些行为并非父母强制的结果,而是基于经过亲子之间充分沟通获得的共识。赵家人只要聚在一起,那天的午餐后必然有一段亲切的聊天时间。大家自由交流,孩子们可以充分说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计划,父母总是以平等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意见。由于父母是博士和硕士,孩子们也都是博士、硕士,所以这种交流和讨论常常达到很高的层次,但和学术会议及工作会谈不同的是,这是融进了浓浓的亲情。

他们多年来还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父母很少过问。孩子们都很乐意去做这一工作。因为孩子们觉得,这旅行的事务,不仅是对自己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的锻炼,也是一次报答父母、为父母服务的机会。

赵小兰进入华盛顿的高层圈以后,从总统到同事到媒体,对她的学识、修养、办事能力、团队精神,乃至她那既亲切又带有适度矜持的风度和东方式雍容的气质,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她能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内阁的华人绝非侥幸所致。老布什当年要夫人学学赵家的家教也绝非客套之语。这一评价,更使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刮目相看。对于东方家教和西方家教孰优孰劣,赵小兰并不加以评论,她只是牢牢地记住父母为她所做的一切,并从亲情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尽管她的事务很忙,但她始终经常抽出时间和家人相聚。老布什至今还记得,担任了美国运输部副部长的赵小兰曾在父亲节特地从华盛顿赶回纽约家中,给老父亲送上一份礼物和女儿的祝福。

评析: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赵锡成、朱木兰夫妇的勤奋好学、事业追求,对赵小兰的成长起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父亲打完3份工,无论多累、无论多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女儿一起学习;母亲年届五十,还走进校园读研究生,每天和一群年轻人一道认真听课、记笔记。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身教言传,也就没有赵小兰今天的成功和成就。现代著名教育家、《成功学》作者希尔博士认为:“孩子需要榜样。父母是家庭环境的主要创造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其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的。”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为人父母者:“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影响着孩子。你们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工作,甚至怎样穿衣、怎样读报……所有这些,都看在孩子眼里。”中国有句古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榜样的作用是多么大。

更为难得的是,赵氏夫妇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了。贫不苟且、富不娇纵、勤劳好学、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主自理、责任心强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不仅他们继承了,而且传给后代。赵小兰表现出的既亲切,又带有适度矜持的风度和东方式雍容的气质,让美国人折服,这也是赵家珍视传统的家教获得成功的一个证明。

二、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让孩子学会做人会得益终身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工夫,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其实,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样教孩子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家风。要靠家长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还要善于配合学校对孩子因材施教。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教育,诸多范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以身作则。

范例三:

妈妈是我人生最好的导师——记农家小院走出的数学状元安金鹏

成功类型: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

家庭背景:贫困农村家庭。父亲不识字,母亲只读过4年小学。家教特点:战胜贫困和磨难,传统美德的言传身教。

一位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走上了领奖台,捧回了令世人瞩目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桂冠。当他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回到故里时,那个平素冷清的农家小院一下子风光起来。他显得很平静,知道这荣誉应该属于另外一个人——他的母亲。当他把那块炫目的金牌挂在母亲脖子上时,向来坚强的母亲流泪了。这泪水映照出一颗博大的爱心,这爱心凝成一个赞美诗般的故事。儿子叫安金鹏,母亲叫李艳霞。

清贫如洗的状元之家

天津市武清县大友垡村“数学状元”的家。

这是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金鹏的父亲不识字,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李艳霞只上过4年小学。

屋子里同小院一样显得十分拥挤,厨房和居室挤在一起,一条盘脚大炕占据了大半个房间,被烟火熏黑的墙上挂着几张不合时宜的年画,炕的对面一溜排放着4只大木箱。女主人说,这是他们当年结婚时的家具,也是这个家唯一能支撑门面的家具。和这个氛围极不协调的是那台崭新的25英寸大彩电,那是天津市教委发给儿子的奖品。

“能找一张你儿子金鹏的照片看看吗?”笔者提出一个应该算是不太难办的要求。“咳,这就困难了,这孩子很少照相,一是家里穷,二是咱乡下也没有照相馆,后来办身份证、团员证照过两回,现在也只剩下两张底片。不过,他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一张,是6岁那年全家一起照的。”李艳霞边说边从墙上取下那块落满灰尘的镜框。真让人难以相信,一个当代著名大学的大学生,竟然没留下几张“青春照”。

这就是一个“数学状元”的家。

让儿子实现自己的梦

只有48岁的李艳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艰难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62年,这个让过来人心悸的灾荒年给李艳霞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年她12岁,刚上四年级。母亲因饥饿得了浮肿病,父亲因劳累而患了肺气肿。就在那年,哥哥、姐姐同时考上大学,父母愁断肠,家里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如何供得起?家里只能供一个大学生,父母不得不决定让哥哥上大学,给姐姐找个婆家。

哥哥上学走了,姐姐出嫁走了,父母亲卧病在床,家里的田谁来种?父母亲谁来照顾?责无旁贷,李艳霞退学了,她用那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这副沉重的家庭重担。一年365天,要一天不落地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年终分配时,最多也只分到100多块钱。哥哥上学要交学费,父母看病要花钱,这杯水车薪,如何能解燃眉之急?为了给哥哥交学费,李艳霞曾瞒着父母到香河医院去卖血,为了父母、哥哥,为了这个家,李艳霞付出的太多了。她知道这个家离不开她,每逢提亲的找上门来,她总是抱歉地对人说一辈子不嫁。久而久之,她真的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老姑娘。她最终也没“嫁出去”,到后来按照乡规民约招了个“上门女婿”。

儿子出世了,她为儿子取名金鹏,金是富有的象征,鹏是腾飞的象征,她希望儿子像大鹏鸟,一飞冲天,扶摇直上九万里。

一个经受过生活磨难的母亲,儿子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和希望。金鹏不到1岁,她就教儿子识字。她惊奇地发现,儿子虽然不会说话,可却有极强的辨认能力。儿子两周岁,她正式教儿子识字。她知道儿子很聪明,可她能给儿子什么呢?儿子到了会爬的年龄,她下地干活时却不得不把儿子关在鸡笼里;儿子到了学步的年龄,她把儿子背到田间地头,教儿子数田垅。儿子从小到大,从来没买过一本小人书,所有的玩具都是泥做的:泥手枪、泥坦克、泥军舰……

儿子上学了,她告诉儿子要好好学习,上中学,上大学,有学问将来才能有出息。儿子很听话,带着妈妈的嘱托走进学校。

“金鹏,我们大友垡小学建校90年了,只出过一个大学生,那就是你小舅舅。听说你很聪明,将来也给学校争个光,成为咱们学校第二个大学生。”这是校长对他的鼓励。

“妈,这学我越上越觉得没意思。”开学不到一星期,儿子竟然冒出来这样一句话。这话使她震惊,更使他伤心。

“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妈,老师教的我都会,干嘛还要花钱去上学?”

儿子的话使她醒悟,她突然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不该在学龄前给他灌输那么多支离破碎的知识,使他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确实是一个教训!早期教育的重点应是发展智力,学习做人、学会生活,而不是识字、数数。)

“儿子,妈只上过4年小学,教给你的那点知识不系统,也不正规,上小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要听妈的话。”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李艳霞虽然看书不多,可她看过“孟母三迁”、“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她知道母亲的责任,她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

大友垡村小学就在家门口,周围十里八乡的孩子全到这里来上学,每逢刮风下雨总有些路远的孩子回不了家。“金鹏,今后有同学回不了家,就把他们带到我们家来好吗?”金鹏按照妈妈的话去做,常带同学到家里来吃饭。李艳霞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互助友爱的精神。(通过平常生活实践,引导孩子“学会做人”,比抽象说教,当然效果更好!)

数学王子是“苦”出来的

金鹏的确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录取通知书来了,有大沙河乡中学的,有武清县一中的,有天津市一中的。市、县、乡3所学校同时录取一名学生实属罕见,在这次升学考试中,他不但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在他的学生档案中还有如下辉煌记载: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第二名。

同时收到3份录取通知书,李艳霞高兴之余显得不知所措。大沙河中学是儿子的母校,校方对儿子寄予厚望。武清县一中、天津市一中分别是县里和市里的重点高中,有雄厚的师资和优越的条件。到底怎么择校呢?李艳霞不辞辛苦,先后到3所学校去咨询,权衡利弊,最后选定了天津一中。

开学的日子近了,望着入学通知单上的几项费用,李艳霞又陷入深深的无奈之中。学费120元,住宿费80元,校服75元,书费100元。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300多元学杂费用不着为难,可对于李艳霞来说却是一个大难题。不久前,丈夫大便带血,去医院检查,初步诊断是癌症,医生说不能耽误了,建议要尽快动手术。动一次手术要上万元,这么多钱到哪里去弄?丈夫还年轻,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倒下。丈夫的命要紧,孩子的前途也要紧,这两头都要紧,可这两头都需要钱啊!最让李艳霞难以承受的是那巨大的心理压力,丈夫得了癌症,上要瞒着父母,下要瞒着孩子,命运给这个家庭的巨大的打击都得由她独自一个人承受着。最后她擅自作主,卖了家里的毛驴,给儿子交了学费。(贤妻良母,远见卓识!)

开学那天,李艳霞送儿子到了学校。学校大门口站满了学生家长,排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家长们一个赛一个的气派,学生们穿得一个赛一个的漂亮。目睹这眼前的一切,她似乎觉得自己又犯了一个错误,这里的城乡反差太大了,儿子有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吗?

“金鹏,你瞧,同学们穿的都是新衣服,妈给你带的全是旧衣服,你有什么想法吗?说给妈妈听。”(处处做教子有心人,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启发教育孩子!)

“妈,家里这么困难,你卖驴给我交了学费,还和爸吵了一架,如果不上好学就对不起妈。”儿子懂事了,她对儿子的担心自然也成了多余。

丈夫的病不能耽搁,动手术花了将近两万元。病床上的丈夫需要她照顾,上学的儿子要等她去送饭,地里的庄稼要等她去收割,她没有分身术,那个多雨的秋天她一直在忙碌之中,没有一天安闲。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天,她带着一身疲惫从医院赶回家已是黑夜,顾不上吃饭,拉着一辆地排车到地里收庄稼。回来的路上,她连人带车翻到沟里,一条腿被摔断了。那个星期天,她没能去给儿子送饭。儿子回来了,看到她脚上打着夹板,心疼得地哭了。“妈,你跟我去天津吧,你可不能把自己耽误了。”“儿子,妈不希望看到你流眼泪,要像个男子汉,妈的病不要紧,在家慢慢地养些日子就好了。”可她藏在心里的话并没有对儿子说,“儿啊,妈不是不想去看病,咱没有钱,到哪里看病啊!你爹看病借了两万块钱,这么多的债到哪年哪月才能还上?”

“金鹏他妈,看你都把自己折腾成啥模样了?依我看,金鹏这孩子也大了,就让他休学帮你一把吧。”一位好心的邻居这样好言相劝。

她感谢这位好心的邻居,可她执著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家里的3只小花猫不见了,是妈妈将它们卖了,也是为了给儿子交学费。为了节省5块钱买书,儿子躲在被窝里把同学的书整整抄了一个星期。(有其母必有其子,母子都是清贫却有凌云志,好样的!)

儿子就要出国参加比赛了,她给儿子捎去一张留言条:“妈妈为你自豪,要谦虚,要为国争光。”

听人说阿根廷那边挺冷,她为儿子翻制了一套棉衣。儿子从小到大,从没穿过一件新衣服,那条棉裤是当年侄子穿过的,单裤脚就接过3次,好在儿子从来不挑剔。

“这孩子是要出国,穿这套破衣服咋行?”是啊,儿子出国,代表的是国家,总不能让孩子在外国人面前出丑吧。李艳霞何尝不懂得这个道理,可她力不从心。最后还是学校为他买了一套新衣服。

1997年7月27日,这天一大早,表妹风风火火地闯进家来,“表姐,你家金鹏在国外得奖了,早上电视里刚说的。”这消息早在预料之中,她并不觉得惊奇,可她依然感到十分欣慰,到底是自己一个久远的梦已经变为现实。

8月4日,儿子回来了,送他一起回来的足足有几十人,有各级领导,还有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大门口点燃了爆竹,大门上贴了一张红喜报。那阵势真有点儿“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意思。

那天,记者问:“安金鹏,你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学习成绩?”安金鹏说,如果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我就要说,我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她教给我的做人道理可以激励我一生。我的妈妈,是我人生的最好的导师。

评析:

“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穷山沟里走出“博士生”,如今已不太稀奇了。诱发人们思索、探究的倒是怎样“飞出”或“走出”的“秘诀”。

安金鹏之所以成为从农家小院走出去的数学状元,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他有一位“好妈妈”。这位好妈妈为了教子成才,历经生活的磨难,坚持培养金鹏的互助友爱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精神,不让孩子向命运低头。金鹏妈妈苦心培养金鹏成才的感人事例告诉我们,只有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做命运的主人,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范例四:

教书教琴做人,十年磨砺育新星——居小悦夫妇精心育女的故事

成功类型:二胡小演奏家,省优秀少先队员。

家庭背景:工人家庭。父亲高中文化,工厂保全工;母亲初中文化,汽车站职工。家教特点:培养兴趣,注重育人,端正人生目标。

1998年8月18日,全国第五届推新人“希望之星”大赛在首都北京拉开了序幕。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过严格的预赛、复赛、决赛筛选出的佼佼者们满怀憧憬,心情紧张地等待新的考验。主席台前排端坐着十多位评委,他们有知名度很高的音乐教授、享誉国内外的演奏家、全国一流音乐学院的院长。不足10岁的小女孩居佳上场了,只见她从容地操起二胡,按评委指定要求,演奏了一曲《洪湖人民的心愿》。这是一首有相当难度的曲目,居佳以她纯熟的弓法、指法,协调有致的节奏变化,柔美动听、高昂委婉的音色,全面展示了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她成功的演奏征服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最终荣获了第五届推新人“希望之星”大赛“全国十佳”的殊荣。

培养兴趣给孩子一个好老师

居佳是江苏省东台市台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很小的时候,她就喜欢听民族器乐的演奏,一旦电视屏幕上出现拉二胡的镜头,她总是用一双小手按着曲谱旋律开心地拍打。看着女儿那么钟情音乐,居佳的爸爸居小悦和妈妈丁明在孩子5岁那年为她买了一把二胡。常言道:“百日笛子千日箫,一把二胡拉断腰。”一把弓、两根弦的二胡不同于别的乐器,无键、无孔、无底板,音准难以掌握,技巧纷繁复杂,每天长时间反复练习一个曲子,大人也会感到枯燥无味,何况只有5岁的孩子。居小悦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在日常按照老师要求练习新曲的同时,他有意让小居佳拉一些她熟悉的儿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安排练习曲难度时,他也始终保持让孩子“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感觉,既不过浅,又不过深,避免孩子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平时学校班级举办联欢活动,夏日街头的乘凉晚会,春节期间慰问军烈属,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居小悦夫妇都鼓励孩子参加,当人们用掌声和叫好声回报居佳颇有表现力的二胡演奏时,小姑娘心中感到了无比的快乐,从而倍增了继续学下去的决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居小悦夫妇深知这个道理。他们不仅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很善于引导、保护孩子的兴趣。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当不少孩子因提不起兴趣,经不起磨炼而放弃二胡学习的时候,居佳却在艰苦的学习之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又充满信心的步伐。

树立目标给孩子明确的方向

一天吃早饭时,母亲丁明问孩子为什么学二胡,居佳回答说:“长大后拉二胡赚大钱呀!”孩子的一句话引起了父母极大的震动。他们意识到,孩子尽管年龄还小,但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影响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俗话说:“桑树从小育。”孩子的可塑性大,千万不能错过教育的时机。夫妇俩经过一番商量,开始着手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她在通往音乐殿堂的学习之路上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于是,“为什么拉二胡”的教育在家中展开了。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李四光,情系人民的伟大女性宋庆龄,把爱心献给人民的袁隆平,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第一个创造举重世界纪录的陈镜开的故事……在居佳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购买的《英雄少年赖宁》、《书圣王羲之》、《聂耳》、《上下五千年》等书,居佳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那些激动人心的句段都留下了她圆珠笔的画痕。尤其令居佳敬佩的是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动人事迹,她身患癌症,但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争日月抢时间整理几十年来研究二胡积累的经验,在病床上忍着揪心的疼痛,把她的技巧悉数传授给学生。爸爸送给居佳一张闵惠芬的画像,她如获至宝,把画像贴在床头最醒目的地方。每当学习疲倦或某一技巧反复练习都把握不住而灰心丧气时,只要看一眼为人民拉了一辈子二胡的闵惠芬,就感到精神多了。此外,居小悦夫妇还注意捕捉生活中那些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启发孩子,如奥运会我国健儿赢得金牌、长江三峡大坝合龙、香港回归等都要让孩子收看电视实况转播,以进一步燃起她对祖国母亲炽热的情感。

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居小悦竟半路出家也学起了二胡,人到中年,指关节不那么灵活,操起二胡长时间练习,弄得手臂又酸又麻。有时车间工作要连续几天加班,下班回家后顾不上吃饭,他也要练习两个小时二胡。有了人生目标的指引,有了闵惠芬光辉形象的鼓舞,有了爸爸妈妈的示范,居佳学习二胡比过去自觉多了,她放弃了看电视和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机会,放弃了休息,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练习,更专注更潜心。三伏炎夏,烈日酷暑,肆虐的蚊虫都没有能动摇她执著的追求。三九寒冬,室内又没有火炉,练习时间稍长点,她的一双小手就冻麻木了。妈妈看到又红又肿的双手十分心疼。她搓搓手,跳跳绳,待身上稍微暖和了又继续学习。看到孩子充满自信而又勤奋刻苦,做父母的打心眼里高兴。

正视贫苦给孩子丰富的精神食粮

居小悦在一家中型织布厂当保全工,每个月夫妇俩靠四五百元的工资承担着全家5口人的生活重担。他们居住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建的40多平方米的3间老屋,室内唯一的家电就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看着街坊四邻的新居和摆设,他们丝毫不动心,他们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孩子学习的需求上。一把二胡价格1200多元,横下心来买了;有机会去上海、南京学习观摩,开支再大也不放弃;去盐城、徐州、北京比赛算一算花销七八千元,宁可住最蹩脚的旅馆,三顿啃方便面,他们也要东拼西凑让孩子去参赛。

夫妻俩很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孩子出生至今,他们坚持每年给孩子检查身体,注意营养,不追求吃得高档,但一定要吃得科学。(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和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可及时加以调整,不要到孩子生了病才往医院去。居小悦夫妇的这种保健意识,正是现今许多家长所忽略的。)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居佳小小年纪就懂得尊敬老人,关心小朋友。奶奶年纪大了,常犯口腔溃疡的毛病,看奶奶唉声叹气、非常痛苦的样子,居佳不声不响,悄悄跑到药店,在向营业员叔叔、阿姨们请教一番后,她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买回了西瓜霜;学校演出,她把自己最好的衣服拿出来借给同学。1999年,她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

潜移默化中居佳养成了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品格,并逐步形成了不畏困难、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这也将成为她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二胡训练中那么多基本功,如慢弓、短弓、顿弓、跳弓及换把、揉弦、颤音、滑音……她像一个战士一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碉堡”,每一项技巧都掌握得那么准确、熟练、完美。

近两年,蒙古、韩国等国家级的乐团先后到东台市演出,居佳都应邀参加了表演,得到了很高评价。2000年,蜚声中外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到东台,她请居佳共奏一曲《光明行》。能与心目中最崇拜、最景仰的二胡演奏大师同台拉琴,居佳觉得幸福极了。还是2000年,居佳到北京参加二胡演奏考试,她出色的演奏技巧折服了所有在场的考官,大家不约而同地给她打了最高分。居佳年龄最小,但考分最高,破格连跳三级,一跃登上了二胡演奏十级的高峰。这一年,就在女儿取得出色成绩的同时,居小悦夫妇也被评为盐城市优秀家长,并连续3年获得东台市“教子有方标兵户”。

居佳的每一项成绩、每一个进步都浸透了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居小悦夫妇深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孩子成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析:

居小悦夫妇培养孩子着眼点高,着手点实。他们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拉琴,而且还特别注重育人,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人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样,他们所培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会拉二胡的琴童,而是一个胸怀宽广,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希望之星。

同类推荐
  • 孕产妇营养全书

    孕产妇营养全书

    由吴莹担任主编的本书共分五章。分别是孕前准备期要重视营养、怀孕阶段合理膳食、孕期异常的饮食调养、产后营养不容忽视、产后异常的饮食调养;从孕前3个月至产后恢复期结束,一直陪伴你度过人生中最痛并幸福着的刻骨铭心的时光。针对你每个饮食的细节,来做出最科学、健康的调理方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营养劲补,更是针对现代80后准妈妈口味的新鲜尝试,是适合当代准妈妈孕期的最佳营养搭配宝典。
  • 影响孩子一生的50种习惯

    影响孩子一生的50种习惯

    本书从学习、交往、生活等方面,介绍了50种影响孩子成长的习惯。
  • 家教:与孩子同行

    家教:与孩子同行

    本书内容包括“只有您能欣赏我”、“信任危机”、“种花的邮差”等。
  • 我就是最大的金矿·认识自我

    我就是最大的金矿·认识自我

    本书是一本高考学生心理辅导书。指导高考学生揭开自我的面纱,认清自己,了解自身具备的宝藏,然后有效地运用这些宝藏。认识自己是高考成功的关键,不了解自己,就难以明白自身到底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盲点,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不了解自我,就难以明白自身的学习潜能优势到底在哪里?难以明白学习成绩无法突破的瓶颈在哪里?难以明白高考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是什么?难以明白未来的人生之路该通向哪里?全书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以心理学基本常识为指导,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帮助方法,和一些心理辅导的操作手段,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而且很实用,是一本适宜学生阅读并实践的高考心理指导性书籍。
  • 大先生的家书

    大先生的家书

    本书精选胡适等中外名人大家的“教子家书”,并依内容分为“生活、处世、修身、治学”四个篇章。书中既有大师亲子间的别样温情,又有对孩子成长的谆谆教诲;既可视作美文来欣赏品味,又可视作教子范本来效仿。对于孩子而言,这本书将除了父母、老师之外的人生的第三个导师带到了他们身边。通过阅读这本书,他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在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智者,聆听大师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从中汲取到很多的人生的智慧。对于父母而言,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教子参考书。这些名人大家之所以被称为“大先生”,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加深刻理解人性和透彻地洞悉人生,他们不仅在各方面拥有更高的智慧,在教育子女上,也往往有非凡的见解和独到的方法。
热门推荐
  • 从摆地摊开始崛起

    从摆地摊开始崛起

    莫尘获得系统,从摆烧烤摊开始崛起!只是,他发现这系统有些奇怪!“叮,日常任务刷新,请在24点前卖出100件女性内衣!”系统,你是不是变态?对抗不了系统,又想要奖励。莫尘只好打出广告:“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内衣送烧烤……”
  • 帝天录

    帝天录

    美女倒追我?不需要,一心只需要修炼。不解风情?NO,只需要真情。
  •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时刻不忘维护荣誉”:“无条件服从命令”……本书选取了西点精神中最具特色的60个特质,结合西点名人的经典事例进行深入阐述,作为礼物奉献给男孩子们。
  • 梦思缘

    梦思缘

    我曾思考一个人如何走上巅峰,然思来想去,动力,天赋,机缘(资源、环境)缺一不可。反思看玄幻小说时,总觉主角运气逆天,现在想来,对于逆袭而言,也只有这些逆天气运者才能成功,同样成功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主角。正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主角的背后又有多少失败者的尸体,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时运不济。一切都是命啊!于是终日惶惶。然而今日突发奇想,何为运,是否非天生注定,而是后天谋取,是否命不过我等聊以自慰,掩盖我等颓废之心。与其相信我等如发条木偶,不如放手去做,天道五十,大衍四九,遁去其一,一线生机是否能助我等谋取气运最终逆袭。遂想写下此文。
  • 老婆大人别掉马

    老婆大人别掉马

    女强小说,陌格带你闯天下打架吗,别不好意思,你打不过这女的翘课吗,别偷偷摸摸,光明正大翻墙就是考试吗,别在背后说三道四,你说多少我考多少,满分不成问题,零分不在话下大神,你到底何方神圣?
  • 重生网游之独步天下

    重生网游之独步天下

    一个厉害的炼器师妹子,身边有忠心无比的哥们,身后有着炫酷狂拽的厉害师傅,小生活过的无比滋润,一朝被空间裂缝卷入,意外重生到九年前!哥们已不见,师傅却随着自己重生了,这到底是一场意外,还是一个未知的阴谋?这一世,我必独步天下!
  • 快穿中她恃美行凶

    快穿中她恃美行凶

    作为魅妖族中的最后一人,尤思灵因为天罚差点儿魂飞魄散。没想到在关键时刻绑定了一个名曰“系统”的物件儿,让她不仅得以存活,还能不惧天罚放心大胆地撩汉勾妹。对于天生具有魅惑值加成的尤思灵来说,没有什么汉子是她撩不动的,一切以撩汉为最终目的的任务都是纸老虎。但凡是能睡服的,就绝不说服!系统:作为一个以纯纯恋爱、逆袭虐渣为主的系统,却遇上了一个走肾不走心的宿主,它能怎么办?它也很绝望啊!本文又名:《貌美不怕剧情坑》《女主她持美行凶总是有道理的》《女主她是个荷尔蒙爆棚的老司机啊》。
  • 启源王冠

    启源王冠

    一个生活在地球的少年被两个神秘老者带回属于他的世界。身负王之荣耀,心怀灭世之心,手握王之宝库,重现王族时代,登上世界之巅。“世间万物与我何干,我只想守护我想守护的人。”——杨昊宇本书已停!对不起各位看官,大雁同样不舍但太多的问题却让他无法不停下,对不起各位!
  • 上一代文明

    上一代文明

    白老临终前交给殷白丁一个写作任务,作为网络写手的殷白丁不辱使命,写出了一部历史小说叫《消失的古文明》,发表在神话论坛里,在"神话论坛"里结识了一个网名叫"历史过来的人",俩人见面后,殷白丁发现这个女孩真是从一万多年前穿越到今的人,并且和她一起穿越到了某个名为"天堂号"的空间里,在这里面,殷白丁终于了解到盘古到夏朝季杼中兴这段时期的历史,而且还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下的全世界发展史?
  • 灵居体

    灵居体

    相传超远古时代,人届,天界,地届之间仅仅隔着一层仙膜,防止三届发生冲突,可不知远古时代的哪一天,吸收三届之力传出得灵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