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11000000029

第29章 除却巫山也是云

江西来了新老表

接纳移民时,各省市的农民兄弟总是把好田、好土、好房让给移民兄弟。他们虽然不在库区,但同样为三峡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的博大情怀,同样感动着三峡移民,也同样感动着中国。

外迁办副主任雷猛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常在江西和三峡之间奔走,他对我说:“江西人为了三峡移民被迁走,他们为三峡移民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移民’,噙着泪让出祖祖辈辈耕种的熟田熟土。当地农民朴素的情怀是令人感动的。一位江西老乡对我说,‘让出土地,我们也不容易,但三峡移民背井离乡更不容易!’”

一个是“不容易”,一个是“更不容易”,江西人这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让雷猛感慨不已。

“你应该去采访一下江西的情况。”他对我说。

年轻的周小勇是江西省靖安县老区建设移民办副主任,说起安置三峡来的移民乡亲,就有一种特殊性的感情。他向我讲述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说实话,我从没去过三峡,从没和三峡人打过交道。然而,是国家的“三峡工程”建设,把我们江西省靖安县的干部、群众和三峡移民紧紧连在一起,使大家由陌生人变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的家乡靖安县是江西红土地上的一块“绿宝石”,是安置三峡移民的首选之地。

早在1999年9月,省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移民干部:“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的外迁安置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时,我们感觉压力很大,心里没底儿。

作为江西省首批移民安置试点县,我们什么都得学,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这个环节,我们从调查摸底、选点、测量、绘图,整整45天与建设局、土地局、水务局、供电局、交通局等部门及有关乡镇90多位同志一起,在田间、地头、山林爬上跑下,对选定的32个移民安置点的4368亩水田、旱地、山林地、宅基地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进行实地测量,确定面积,绘制图纸,签订协议,拿出概算。为了拿出一套完美的“安置规划”,我们对自己苛求到了“鸡蛋里挑骨头”,一套方案不满意,推倒重来,还不满意,再推倒重来。回首这个艰难过程,如今一想都头皮发麻,然而望着堆得有一人高的规划草稿,我们感到无比的宽慰,因为我们相信: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开端,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然而,现实远不止想象的这么乐观,碰到的第一件难事便是建房。

为了让移民住上结构合理、新颖别致、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住房,我们请建筑专家设计了三套住房图纸供移民自主选择。住房为两层全现浇砖混结构,设置了地圈梁,正面贴瓷砖安装铝合金窗。按照这样的设计,在靖安的造价是不会低于340元/平方米。

考虑到三峡移民的承受度,县里减免和优惠了所有规费,承建单位也抱着“讲政治,赚饭钱,为三峡移民出份力”的目的,最后造价定在288元/平方米。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建立了移民住房质量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并落实相关责任人,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有关规定,严把建材质量和施工安全关。

当移民们搬进新房时,都打心眼里发出了“比老家的房子好多了”的赞叹。国家部委的领导来到我们靖安,也高兴地说:“三峡移民的家最好找,只要找到最漂亮的小楼房,那一定是我们三峡移民的家!”的确,三峡移民的住房质量高、规格好,超过了我们当地群众的住房条件。

如果说,三峡移民为建设三峡工程做出了重大牺牲,那么,我们迁入地的父老乡亲又为三峡移民做出了重大奉献。

他们用一颗滚烫的心,用真挚的感情,来接纳自己的亲人——我们可亲可敬的三峡移民。

2000年5月初,云阳县养鹿乡的三峡移民来到我县香田乡白露村牛背垅点对接考察。原先是把移民建房点规划在乡村公路旁的一个砖坯场,移民的水田集中规划在建房点东部,距建房点约300米。移民考察后要求在水田中央的一块柑橘园中建房,认为这样方便耕作,并要求修建大路接通公路,否则就不同意在此落户。

靖安是中国柑橘之乡,柑橘又是香田农民的经济支柱,这片果园面积17.3亩,树干有碗口粗,全部进入盛果期,亩产达6000多斤,一到收获季节,那就是黄澄澄的金子呀,是尚不富裕的靖安老乡一年生产生活的依靠啊。产权为5户村民所有,并有2户在果园的旧房中生活。移民的要求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真是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割哪块都痛,但一想到离别故土外迁移民的痛,我们答应了这个有点不近人情的要求。我们与香田乡政府及白露村委,连夜召集5户村民开会做工作,一直到凌晨3点,淳朴善良、明晓大义的5户村民同意让出果园给移民作宅基地,2户村民也同意拆除旧房迁出果园,并将四周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并划给移民。当时他们将自己亲手栽的果树砍掉,将住了自家几代人的房屋拆除时,我们的村民泪水长流。

在整个移民接收过程中,让地的故事时常涌现,在仁首镇接收安置点,有个三峡移民看中了一处不在规划中的好田,村干部为难,镇党委书记当场拍板:“给!”让出好田的村民含泪对家人解释说:“人家背井离乡移民到我们这儿,比我们更难更苦。”该镇雷家垅安置点,开始只接纳10户移民,却被12户人看中,并提出要将当地两户村民刚建的新房买下。如此“过分”要求,真难为了镇、村干部。淳朴的靖安人识大体,顾大局,两户村民二话没说,不仅卖了新房给移民,而且搬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寸土不留地让给了移民兄弟。这里的村民们还将住宅附近的64.2亩水田调出让给移民耕作。

“你喜欢什么地方,我们就让出什么地方。”在虎山农场、县良种场、寿观林场、马尾山林场,一经三峡移民选中,场里的干部职工二话不说,当即拆除厂房、住房,让给移民建新房。

移民来了,不是态度热情点、说话好听点、帮扶积极点就够了,还应该考虑:人家千里迢迢来,你把他安顿得咋样?是否为他着想,替他分忧?这就要求我们移民干部心里时刻要有移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具体负责移民工作的龙小文是位女同志,五年来负责接收安置移民工作,她比别人做的事多,吃的苦多,用的情更多,以至于她丈夫回家见不到她,只好用“她不是我的老婆,她是移民大家的婆娘”的话来安慰自己。

还有一个三峡移民认当地人做“舅舅”的故事。红岗林场场长张希贵是个豪爽、热情又正直的中年汉子,为了做好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几乎是天天在移民家中转。范云靖是全国最小的一个移民,他出生在移民搬迁的轮船上。在范云靖还没到之前,张希贵便嘱咐妻子把自家最肥的老母鸡杀了,炖好一锅汤,买好红糖和奶粉。当范云靖母子一到,他们便立即将母子安顿在自己家坐月子,产妇喝上了鸡汤,新生婴儿喝上牛奶,年轻的父母感动得热泪长流。为了感谢张场长热心周到的安排,小云靖便认了这个舅舅,为纪念云阳迁到靖安的这段历史,便取了个非常有纪念性的名字:范云靖。“舅舅”的称呼于是在移民中传扬开了。张希贵就是凭着自己用真心、爱心、热情赢来的这份尊重,将这个点的移民工作做得细致入微。

最震撼人心的还是2005年9月干部群众同抗“泰利”台风,救助移民兄弟转危为安的事。“泰利”台风给靖安带来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双溪镇曹山村叶家组移民点在北潦河边上。9月3日凌晨1点,连下了一天一夜暴雨的靖安北潦河,经不起山洪的横冲直撞,最终决堤。山洪的暴发对长期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三峡移民有点见怪不怪,当该镇镇长刘方文半夜带领乡村干部赶到那儿时,看着洪水进了里屋,可移民兄弟说什么也不走,连家里的东西都不愿往高处搬。乡村干部一边劝说他们迅速搬东西撤退,一边帮助他们将贵重东西往高处挪。移民黄世喜的儿媳正在坐月子,按老家的规矩是不能搬运的,移民干部张梅蹚着已到膝盖深的水来到她家,劝说他们一家快走,他们还是不愿走。望着越涨越高的洪水,看着越来越犟的黄世喜一家,张梅急得就差跪下了。重要东西已全部转移到楼梯上了,房里的水已快到腰上,黄世喜有点慌了,但他又以儿媳坐月子不能下水为由不走,村支书陈铁根的爱人见状,立即脱下自己穿的防水衣裤给产妇穿上,最终劝说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到凌晨6点,这个点上9户47名移民全部撤离安排到地势较高的上林组村民或老移民家中吃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给靖安县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面对灾难全县人民没有气馁,村帮村、户帮户,特别是对三峡移民,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看一等,实行“一对一”灾后救助。全县机关干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3天时间,为移民捐款上万元,对受灾严重的曹山村叶家组移民一次就送去了3200元的捐款。

“红土情怀融化巫山云雨,两地血肉交融兄弟情深”,这是2000年首批迁入靖安的三峡移民在春节时撰写的一副长联,这也是两地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的真实写照。

迁入来的三峡移民大都有种玉米的习惯,但由于品种不行,产量低、品质差,卖不到好价钱,大部分只能作为猪饲料。

县农业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想方设法与省种子公司联系,为移民选购优良品种,让他们按照习惯种玉米。省种子站听说是扶助三峡移民,二话没说,无偿提供“沪玉糯一号”优良玉米种子800斤给三峡移民试种,并且从播种、田管、采摘、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帮扶。这批种子分别在雷公尖、仁首、县良种场三个移民点试种成功。玉米一上市,便成为市民的抢手货,市场价比一般玉米高出一倍多,每亩增收500元,并销售到省城南昌的市场上。

这种手足之情,体现在移民生产生活的每时每刻。初来乍到,移民不会种田,当地群众手把手教;犁田耙地、撒种抛秧,“一对一”地帮扶。有的移民希望栽种柑橘,果业技术人员主动上门作技术指导,科学合理地安排移民的耕地,并为种果树的298户移民建起了“猪——沼——果”立体生态模式。当地果农毫无保留地将果树高产的看家本领一一传授给移民邻居,使移民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生产生活,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

眼看三峡大坝就要修好了,三峡移民逐渐变成江西老表了,他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这种心与心的对接,让新的大家庭变得更美好、更甜蜜!

一份珍藏的清单

冯江平是重庆市移民局外迁办副主任,负责迁往山东移民的联系工作。四五年时间里,他从库区到山东各个安置点,奔波了10多个来回。

山东是唯一接收三峡移民的北方地区,又是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老区。山东人接收三峡移民的热情,决不亚于战争年代接待“子弟兵”。山东旭升村接收了从重庆忠县迁来的43户175人。村里人均土地原来就不到9分,却慷慨地拿出最好的地段,使移民人均达到1亩多。天冷了,全村党员捐款,为移民添置了100多床棉被。这些事,都深深地感动着移民。

迁往山东的一万多名三峡移民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的峡江。

但山东却把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泰安、济宁、潍坊、淄博、东营等本省经济排名前9位的地区拿出来安置移民。根据“相对集中、分散安置,方便移民生产生活,有利融通、融化、融合”的安置原则,山东9个地级市都制定出与青岛基本一样的移民生活用品清单,这些物品都不是用移民的补偿资金,而是由山东人另外掏钱对移民进行补贴。

冯江平保留着山东省各地接收移民的文件,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山东人对三峡移民的关爱和体恤真是无微不至,其中有一份清单,完全有资格进入三峡移民博物馆。

这份清单内容如下:

青岛市三峡移民生活用品配备明细表

家具用品名称

·木质双人床,每对夫妻1张;

·木质单人床,单身每人1张;

·木质三扇大衣橱,每户1个;

·木质写字台,每户1张;

·木质方凳,二、三人每户4把,四、五、六人户每人一把;

·木质方形饭桌,每户1张;

·木质饭橱,每户一个;

·煤气灶、罐(12公斤气),每户1套;

·连帮木质沙发一套及两个茶几,每户1套;

餐具炊具茶具

·不锈钢厨具(刀两把),每户1套;

·铁锅、炒勺,每户1套;

·铝制水壶,每户1把;

·不锈钢暖瓶,每户2把;

·铝质中号小号饭锅,每户1套;

·碗、碟、汤匙各12个,每户1套;

·筷子和笼,每户1套;

·不锈钢菜盆(3件套),每户1套;

·大小菜板、面板、擀杖,每户1套;

·简装茶叶(半斤装),每户1筒;

·茶具及茶盘,每户1套;

·蒜臼子,每户1个;

被褥等床上用品

·空心棉枕心、枕套、枕巾,每人1套;

·军式被2床;

·双人褥子;

·单人褥子;

·单人、双人床单;

·被套(按床配);

·草制单人凉席;

·草制双人凉席;

·双人床垫子;

·单人床垫子;

·蚊帐;

日常生活用品

·毛巾,每人1条;

·肥皂、肥皂盒,每户1套;

·脸盆3个(塑料2、搪瓷1),每户1套;

·拖把,每户2把;

·洗衣粉(1斤装),每户2袋;

·卫生纸,每户1袋;

·扫帚、笤帚、炊帚,每户1套;

·铁簸箕,每户1个;

·镀锌铁水桶及担杖,每户1套;

·除蚊杀虫剂,每户2瓶;

·塑料水桶2个,水舀1个,每户1套;

·石英钟,每户1个;

·落地电风扇,每户1台;

·拖鞋,每户1双;

农具

·铁镢(大中小各1把),每户1套;

·铁锄,每户1把;

·铁锨(尖、平各1把),每户1套;

·瓷缸3个(2大1小),每户1套;

食品

·大米,每人20斤;

·挂面,每人2斤;

·面粉,每人10斤;

·10斤装花生油,每户1桶;

·盐(两斤)、味精(半斤),酱油、醋各两瓶,每户1套;

·辣椒(1斤)、花椒(半斤),每户1套;

·蔬菜,按三天用量配。

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山东人用坦诚、博大的胸襟,用各种方式温暖、抚慰着离乡背井的移民兄弟,熨贴着他们绵绵不断乡愁。

冯江平说:“这是在安置三峡百万移民的过程中,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充满人性关爱的‘细腻文件’。山东人与库区移民的兄弟情义,与三峡移民的壮举一样感天动地。我将永远保存这清单!”

第二故乡第一课

2004年8月3日落户嘉兴市秀洲区的100多名重庆三峡移民,在落户的第二天一大早,“移民就业培训班”就在新塍镇镇政府二楼办公室里开课了。刚刚落户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的100多名移民,坐得整整齐齐,有的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有的在不停地记着笔记。村规民约、交通安全、计划生育政策等都是讲课内容,接下来是有针对性的技术和业务培训。

“参加培训,使我们能更快地了解这里的环境,适应这里的生活。”

正在参加培训的移民彭余说,现在他家6口人住进了170多平方米的新楼,妻子来这里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了工作,心里也踏实了。他希望自己能多学点东西,在这个好地方干出一番事业来。

2005年3月,一场特殊的培训在浙江富阳举行。来自重庆涪陵的86位移民,迁到新家富阳不到半年,就被请到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学习种植榨菜。

涪陵榨菜,世界闻名,这些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是种榨菜的人,迁到浙江的移民,几乎每一家人在涪陵都种榨菜,要去参加培训,学习种榨菜?是请涪陵人讲还是听浙江人讲?是不是搞错了?

浙江人给来自榨菜之乡的移民讲种榨菜,是不是班门弄斧哟?一点没错,因为这些“种榨菜的老祖宗”遇到了新问题。

2004年8月,这些移民从老家带来榨菜种子到富阳栽种,四五个月过去了,大多数榨菜秧苗水土不服,一发芽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情况稍稍好一点的,也像得了厌食症一样病殃殃的,只开花不结果。

移民们搞不懂,本想“大展宏图”,用自己老家的手艺,到浙江种榨菜和做榨菜来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一种下去就挨了一“闷棒”,只有埋怨自己“把老祖宗种榨菜的脸都丢尽了”。

“移民兄弟的难事,就是我们的大事。”当地政府知道情况后也很着急,邀请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陈竹君来给三峡移民“把脉开方”。为讲好这堂课解移民之难,陈教授先前与富阳的农技人员一道,到春建乡下唐村况国权等移民家中详细调查了解榨菜生病的原因。

课堂上,陈教授仔细分析了“水土不服”的成因,强调浙江榨菜生长发育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又对大伙今后的种植专门提出几条建议:要选适应浙江气候的本地榨菜品种进行种植,如“浙桐1号”、“余姚缩头种”等,还要掌握好播种时间。

这一堂别开生面的讲课,让移民们眼界大开,“胡子都笑弯了”。

66岁的移民吴心胜说:“老家的老办法、老套路在这里是擀面棒吹火——一窍不通。搬到新家,‘瞎胡闹’是长不出榨菜的。”

高桥镇泗洲村的移民舒雨兰不识字,她听课的认真劲儿令人感动。她把培训班上分发的书面授课资料叠得整整齐齐,说:“要把资料带回家,让老公也好好学一学。”

陈教授讲完,蔬菜站、种子站、粮油站、植保站的农技专家“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上台用带着“浙江风味”的普通话,就富阳本地蔬菜种植、农作物品种选用、水稻油菜作物栽培等,为移民们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还向移民推荐了富阳近年来效益较好的绿芦笋、苋菜、大白菜、西瓜、茶叶、油菜等农产品。

富阳市农业局局长李国生表示,紧接着将组织农技人员分片走访移民家庭,根据每户移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劳动力情况,推荐适合移民兄弟种植的农产品,并送去实用技术、农业信息和较好的农作物种子。

浙江富阳人“好为人师”,给涪陵移民上起了“榨菜课”,使移民们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峡移民兄弟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困难很多。当地人给移民兄弟生活上的呵护和照料的故事很多,类似榨菜种子“水土不服”这样生产上的难题,确实需要第二故乡“扶上马再送一程”。

安民琐事实录

迁入新家,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的差异非常大,血缘、地缘意识更是根深蒂固,要在短时间融入当地社会很难。

有的三峡移民,几十年生活在山坡陡峭的峡江深谷,猪、羊都是在山上“敞放”,从没使唤过耕牛。到了平原地方,在耕地时,牛一甩头、一瞪眼,吓得哇哇直叫,扭头撒腿就跑。跑了一会儿,发现牛并没动武的意思,才跑回来蹲在田坎上暗自垂泪……

重庆开县移民黄凤国到了同属一语系的湖北省,但语言交流仍有困难。在老家耕田,对牛喊“退”,对湖北的牛得大声武气地喊“缩”,对重庆的牛喊“转头”,对湖北的牛就要喊“过来”……语言是一条被低估的巨大的沟壑,是融入当地社会的一大障碍。

“乡音未改鬓毛衰”,指的就是语言问题。

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方,移民得像小学生一样从一、二、三、四、五……个、十、百、千、万学起。

语言不通,与当地交流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谁又会耐着性子听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说着一大通听不懂的话呢?大多数移民表示:要迈过语言这一大关隘,恐怕要等到下一辈人了。

从奉节到福建晋江西滨镇安家的300位移民,刚到晋江,他们几乎无一人能听懂当地方言,也不太适应当地的环境,上了年纪的人不知多少次梦回到千里之外的白帝村老家。移民感叹:“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说闽南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能平的家族在奉节袁梁村居住了8代,他不会说普通话,福建的众多方言令他头痛不已,倒是他妻子聪明,她说:“听不懂就写字吧,话说出来不一样,中国字总是一样的噻。”

再难也要学,不说闽南话,怎么能成为货真价实的福建人?又怎么融入当地社会?西滨镇政府想了一妙招:移民要安置得稳当,还得“从娃娃抓起”,让三峡来的小移民最先学闽南话。

于是,西滨小学、西滨中学专门为小移民进行了闽南话培训。小家伙与大人们就是不一样,接受新鲜语言反应很快。放学回家,摇身一变,又当起“语言老师”,把从培训中和课堂上学到的闽南话教给了父母。

孩子当老师,父母很规矩地学,学不好还要挨“脑壳笨”的训斥。

每当大人到菜市场买菜,到商店购物,孩子们就当起了“随身翻译”。

忠县的不少移民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学不会,但要让下一代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话,“要等我孙子长大后,才与村里人没什么区别”。

江苏省海门市,也是一个富饶的地方,由于三峡库区与江苏相距太远,地理环境差别很大,两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确保三峡外迁移民能够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江苏各三峡移民迁入地党委、政府都组织群众中的骨干分子、移民干部、乡村干部等开展“四帮一”活动。所谓“四帮一”,就是有4个当地干部群众对移民进行帮扶。外迁移民到家后,这些干部群众都主动上门介绍当地情况,并带领这些移民到附近的市场、商场等地方看看,教他们怎样买菜、怎样砍价等。当地党委、政府还专门制作了亲情联系卡,上面写着帮扶干部的姓名和电话,以及包括当地医院、镇办公室等在内的常用电话号码。

语言不通是外迁移民面临的第一大难关。移民办负责人说,暑假期间,他们组织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到每户移民家中,教他们说普通话和当地方言,使他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与当地群众顺利交流,为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奠定基础。

从巫山到安徽长丰县水湖镇的三峡移民,一开始对语言环境有一种怯生生的“恐惧感”。

安徽人说的“照不照”,移民听了一头雾水,什么叫“照不照”?后来才知道是“行不行”的意思。

在安徽,还有一个笑话,当地人与移民交流,要他“杠家”,移民一听:“什么,你们要‘抄我的家’?”后来才弄清楚,“杠家”就是回家的意思。

江浙地区有一则语言引出的笑话。当地村社干部神色欣喜地向几个移民介绍本地改革成功的经验,很认真总结了两点:一靠政策好,二靠机遇多。但这一句很普通的方言,移民却误认为是“一靠警察(政策)好,二靠妓女(机遇)多”,直听得眉头发皱,心惊胆战,一脸羞愧。

他们的理解是:这里的发展原来是靠妓女多啊,警察好,不就是装老好人,不管这档子事吗。这样羞耻的话,当地干部也敢大言不惭地讲,原来这里的经济发达靠这样瞎搞啊。

“哼!原以为搬进了金窝窝,没想到摊上个淫窝窝!”移民当时就恼怒起来,当面质疑这种有伤风化的“搞法”。

移民一急,说出来的全是三峡土话,讲得唾沫飞的村社干部一时半会没听清楚,也不知是绊了移民的哪一根筋。后来双方费尽了脑袋才明白是误会,肚子都笑痛了。

到上海崇明岛的移民朱祥玉第一次找邻居借菜秧苗儿,说了很长时间邻居还是听不明白,急得没有办法,只好把对方拉到菜秧地里一阵比画。最后才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双方都又好气又好笑。

三峡移民外迁到了生存地,双方说的话,双方像听“外语”。但不管是“上海阿拉”,还是“江西老表”和福建“客家人”,他们在听移民讲述问题时,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并把当地方言改成一字一句的普通话,确实让移民们深受感动。

每当移民有困难时,各地总是伸出一双双热情的手。安置三峡移民是国家大事,要安置稳、安置好却需要从小事做起,而且要做大量琐碎烦心的小事。

一个迁到安徽的中年移民,原在老家是赶场天做屠宰鲜销生意,因为语言无法交流,到了新家之后就改了行。

移民金泽武以前在三峡杀猪卖肉,来到浙江长兴县夹浦镇吴城村后感到不习惯,思想上有情绪,语言上有隔阂,三天两头嚷嚷着要回三峡老家。村里、镇里干部轮番做工作,后来就连县长杨献国也出面亲自来挽留。老金感动了,答应留下来,重操旧业,杀猪卖肉。

村党支部书记孔有明,为三峡移民稳定地安置下来,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为了把金泽武留下来,每天清晨,他都要起个大早,陪着移民金泽武杀猪卖肉。

“孔书记,是你在卖肉?”

“不是,是帮移民老金。”

“那……我买一块肉。”

“老金初来乍到,听不懂本地方言,你要多多关照。”孔书记几乎对每一个来买肉的村民重复着这样的话。

这位村支书又当“翻译”又当推销员,卖肉的人就自然不少,村民们常常照顾这位远方来的三峡移民的生意。金泽武说:“有孔书记在这里,事情就好办多了。在这儿杀一头猪就有百把块钱收入,比三峡老家好赚钱哩。”

三峡移民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比较起来,在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落差”。长兴县********吴水霖表示,县里将尽可能为移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能逐步致富,让移民“来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顺心”。

这位********说的“落差”还真说到了要害处。稍有历史、经济概念的人都知道,长江金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一块土地。16世纪初期,当三峡还处于洪荒、人迹罕至的原始时期,“资本主义”就开始在长江下游地区萌芽。

从云阳迁入江苏东台市新曹镇的移民赵明宽,原在老家有开车技术,迁入新家后,一心想重操旧业开出租车。2004年10月,他拿出家中的积蓄,并借了一些钱,自作主张买回了一辆10多万元的面包车,准备做客运生意。

可是,他到有关部门办证时却傻眼了,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和行业要求,他买回来的面包车不能从事客运经营。遭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赵明宽几乎瘫倒在地。原来的如意算盘落空,车子就得卖,新车买来就卖,也是二手车,二手车就得降价,这不是应了三峡老家那一句“稀泥巴揩屁股倒巴一砣”的粗话么?借钱来就蚀财,这个“哑巴亏”吃大了。他整天愁眉不展,焦虑不安,茶饭不思。

新曹镇移民办干部知道情况后,主动为他分忧,一次又一次出面,与东台市有关部门联系,这里协商,那里商谈,上上下下跑断腿,说破了嘴,终于获得了理解和支持,把面包车原价卖了出去。

向小兰原在老家云阳县有一手从事面点熟食加工的手艺,迁入新曹镇后,也一心想重操旧业开个熟食店。他们夫妇向新曹镇移民办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当即得到支持,新曹镇移民办立即会同辖区居委会为他们联系寻找房源,几经周折,终于帮助向小兰在集镇上联系了一处适合开店的门面。

2004年8月31日,具有重庆风味的“碗碗香”小吃店顺利开张。

向小兰夫妇凭着独特的风味、诚实的经营,得到了当地人的信赖和认可。

“走,吃‘碗碗香’去,照顾三峡移民的生意。”小店生意因此而十分红火。

2005年1月10日上午,向小兰、向智爱等12户三峡移民敲锣打鼓将一块镜匾和一封感谢信送到新曹镇政府,并在新曹镇政府门前燃起鞭炮。

安徽省三峡办移民安置处处长周本乐说:“有三峡移民的地方都有火锅店,搞运输、开摩的、打工,日子过得都挺红火。”

在接纳移民的省市,一切为移民开绿灯。到山东兖州落户的移民周先富,申请开家火锅店,头天下午报齐材料,第二天上午便拿到了全部证照。

江苏大丰方强镇的移民周晓明夫妻,一来就考察当地市场,当发现镇上还没有重庆风味的饭店后,在镇上工商、卫生部门的帮助下,开办了“三峡移民饭店”,生意很好,收入已经由每月1000元上升到2000多元,小两口最为高兴的是,以前老是为“老板”打工,现在打工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他们没想到的是,从三峡迁到江苏过日子,才有了当“老板”的机会。

重庆市移民局政策法规处干部蒋为中2005年7月到沪、赣、鲁等外迁移民安置地考查移民生活情况后,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山东省有42个移民与当地村民结亲,上海崇明县有25个移民女儿与当地青年婚配。当地村民的红白喜事,移民群众都热心参与,当地的方言已经能够交流,很多移民已经习惯使用普通话。看到这些变化,我作为外迁移民的‘娘家人’,甚感欣慰。”

在外省种田赚钱吗?勤劳的三峡人回答说:当然能。

移民周以福2001年8月到安徽省郎溪县水鸣乡安家落户。他用家里的3万元搬迁补助费和2万元贷款,承包经营170亩土地。为尽快掌握种植高产优质水稻的技能,他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乡农技站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他科田技术。种植第一年水稻单产达605公斤,想一想,他承包的土地,要产多少粮食?教会一人,带动一方。周以福言传身教,成为400多位三峡移民种田赚钱的领头人,被当地评为“农业状元”。

奉节县移民胡运鸿年近60,搬迁前是会计,基本没种过地,不懂耕作,不会农活,不谙农技。到奉新县后自订报刊,自学农业知识,现在家里鸡鸭成群,猪肥鱼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为当地建设出点子,想办法,得到干部群众的推崇,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云阳县移民雷阳安把酿酒技术带到永修县,根据当地口味和习惯开发、酿造白酒,加上种棉花、养猪、打米,年收入5万元。他还在家里挂上志愿者协会牌子,自任会长,不管移民或当地人,谁家有事,他都主动上门,谁需要帮忙,他都积极热心。

忠县移民彭善玖、彭善富兄弟俩在山东寿光市虚心向当地群众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年收入6万多元。

垫江县移民局长黄国评说起全县接收6366位外迁移民,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垫江是一个以生产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当地农民仍对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灾荒饿死人的惨境记忆犹新。当地人认为,庄稼人就得干庄稼活,肥田沃土是“一碗泥巴一碗饭”,“不种好粮食,再有钱没有粮食卖怎么办?”“生意买卖眼前花,锄头落地是庄稼”。这些年来人们的观念有所变化,也懂得了“种田保肚子,打工挣票子”的道理。但几千移民一来,就把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冲了个稀里哗啦。

县移民局干部董建平说,移民涂流华初来乍到,不太习惯种粮。他在大坝田上种麦子,不听帮扶人员劝说,自个儿大把大把向土里撒麦种,当地人偷偷笑痛了肚子,但不敢当面笑,怕伤了移民兄弟的心。

麦子是种下去了,涂流华又疏于田间管理,结果杂草长出来还高出麦子一大截,真是“杂草与麦子并存,蝇蚊与蚱蜢共舞”,自然没什么收成。

涂流华面对当地农民种地的娴熟技艺也自叹不如,虽说是庄稼种了一辈子,但怎么也比不过当地人。思前想后,他就把自己承包的好田好土,换了乡亲的一大块荒坡,然后在上面修了240平方米的猪圈,搞起一个养殖场。由于家住公路边,又在公路边捣鼓出一个简易洗车场。少种一些地,又多几个赚钱的门道,日子过得还算火红。

像涂流华这样的喜欢动脑筋的移民在垫江还真不少。

移民李英德40出头,由于受胃病的困扰,长得黄皮寡瘦,没精打采。他也不太会种地,就把自己的好田好土置换成一口鱼塘,从以种植业为主变成了以养殖业为主。荷包渐渐鼓起来,胃病也好了,人也精神抖擞起来了。

黄选玉,从奉节县移民到垫江县澄溪镇,瞄准集镇市场需要,带领20多户以前的库区果农办起了一个蔬菜公司,搞起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目前公司业绩发展迅速。

到垫江的这批移民,主要来自三峡夔门的峡江口,他们在老家时生产条件太差,也不太习惯在深谷陡坡上种粮,都是种经济果木、种蔬菜、搞贩运赚点小钱为生。新家分配的好田好土,用移民自己的话说是“种不习惯”,“还种糟蹋了”。

当地人开始还纳闷,这些移民真是不懂“一碗泥巴一碗饭”?可看到移民像变魔术似的搞果业、发展养殖业,见缝插针地利用荒山野地赚钱,方如梦初醒:移民的求生、创业的本领,原来在老家的生存条件中就训练出来。

黄国评局长说,来到垫江的6000多名移民,他们“以赚钱为纲”的思想观念,对当地人“以粮为纲”传统农业观念,形成了一道强大的冲击波,不少农家也仿效移民搞多种经营发家致富。

大多数外迁移民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感到比较满意,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精神状态都很好。他们和当地群众的关系也都很融洽、和睦,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风俗各个方面正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

江西奉新县有7个移民被选为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海崇明县几年来已有14个移民子女考上大专,并在逐年增加。

永修县虬津镇虬津村一移民的儿子进入南昌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很有希望。

牟一安,原万州太龙镇一村支部书记,现江苏省通州市农民。当安家落户后,他以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为移民和当地村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正因为他出色的工作,很快得到当地党员、群众的拥戴,以高票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

李洪华,忠县移民,到山东即墨市后重操旧业,当起了原来在家乡时的餐馆老板,现在生意日益红火,年收入30万元。他还尽力帮助移民,录用的19名服务员都是移民子女。

船工李忠诚,从巫山县小三峡移民到梁平县礼让镇,在大家的帮助下改行办起了蜂窝煤厂,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姚文榜,从云阳县移民到铜梁县石鱼镇后,抓住紧靠县城的有利条件,发挥精于修理摩托车的一技之长,办起了新世纪摩托城,每年税后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

2004年8月3日落户嘉兴市秀洲区的移民彭小波,他的家是一幢约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楼上4个卧室1个客厅,显得很宽敞。镇里免费帮移民装了有线电视,一到新家就能看上重庆卫视的节目,看电视时能听到乡音。

彭小波刚到新家就发现客厅里摆放了新桌椅,厨房里有煤气灶、碗筷,新买的大米、蔬菜、豆制品、猪肉,以及油、盐、酱、醋等。最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连重庆人最爱吃的辣椒酱也放了两瓶。“村干部替我们想得真周到啊,左邻右舍也都来问候我们,第一天就感到了邻里们的热情、好客。”

江苏大丰市安置了810名移民,在该市新丰镇仁南村,28岁的移民李安春,花1.25万买了一套107平方米的平房,村里一下子划给他家11.7亩地。在村里提供的技术指导下,小李养猪,种大棚蔬菜、棉花、栽桑养蚕。一年下来,收入上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小李高兴地说:“这边条件好,从前在家务农收入每年就2000元,老想出外打工,现在我愿意在这儿种地。”

杨小梅一家从奉节县白帝镇迁移到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2003年5月,杨小梅被县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脑瘤,转到杭州一家省级医院确诊后,预计需医疗费4万多元。

这笔巨款犹如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陷入了惊恐和绝望之中。镇党委书记陆为民知道消息后,发动全体机关干部踊跃捐款。当8676元捐款和镇财政拨出的5000元救济金送到医院时,杨小梅感激得泣不成声,她知道,新家的“亲人”拿出这么多钱为她治病,这在贫困的老家几乎是不可能的。紧接着,村里又千方百计凑出3000元救济她;县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办公室又及时为她报销医疗费1.6万元。

刚刚送走洽谈的外商,陆为民书记又急着上街买营养品,杨小梅刚出院,他得去看望这位移民姐妹。杨小梅的婆婆面对陆为民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说:“小梅生病到现在,镇里、村里的干部来了一趟又一趟,给了那么多帮助,她这条命真是捡回来的啊!”

递铺镇共安置了166名三峡移民。镇里专门抽调一批干部,对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回头看”。目前,所有移民已全部纳入农村大病医疗统筹。镇里还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平均每户移民至少已有一人在镇里的企业务工,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陆为民和镇机关干部主动和移民中的贫困户结对,定期上门看望,给予一定资助,并承担贫困户子女的学杂费等。

陆为民是基层的一位书记,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姓名——为民,为人民,为三峡移民。

2004年8月5日,重庆库区丰都县182户共706名三峡移民来到浙江湖州市安家。

在道场乡塘南村,村口公路边的一个大院子里有一幢6楼6底的房子显得格外抢眼,这里住着来自丰都县兴义镇泥巴溪村的陈劲松、周宗秀夫妇等3户移民。

这房子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三户移民搬迁前来选房址,看中6楼6底村小学闲置的校舍,想买了改建成3户人家的住房。而此时,当地有部分村民也想花20万元争买这幢房子开工厂。此事摆到了村民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王士荣说:“乡亲们,三峡移民为国家舍小家,要把他们的住房问题看做是自己家里的事情。请本地的乡亲们就不要再争了,村里的意见是以最优惠价卖给移民兄弟!”

就这样,村里以每2楼2底2.5万元的建筑成本价将闲置的校舍卖给了这3户移民。

陆鑫泉是浙江省“人民满意公务员”和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

当第一批三峡移民123人到镇里,他每月至少去每户人家三次,问暖嘘寒帮助解决困难。现在,第一批移民中71个劳动力中有54个在企业上班,其余从事个体经营。

“当你拿起饭碗的时候,要想一想群众吃什么、喝什么。”陆鑫泉说的话很实在,也很朴素,更意味深长。

三峡移民是否会沦为新的贫困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各地政府扶持移民,关心生产、生活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抚民、安民政策,让移民真正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除却巫山也是云。

同类推荐
  • 叶圣陶家书

    叶圣陶家书

    本书辑录了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年—1972年北京到潢川干校两地间的上百封书信。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到河南潢川干校,父子相隔千里,互通书信,至1972年叶至善返回北京,前后历经三年八个月,往来家信数百封。在这些家信中,不单有家长里短的日常问候,还有父子二人关于文学创作、社会时事、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探讨交流。家书中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也可看作是回望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 大野之香

    大野之香

    我匆匆路过了磷肥厂,我甚至不愿多看它一眼。我没有力量让这个恶心的巨人站起来离开,我也是一个弱小的人。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河流在夕阳里闪烁着金色光芒,在野草茂盛的河岸上,两个村妇拄着竹竿儿放牧着一群黄牛。她们身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几座农舍掩映其中。逆着光看去,一幅优美的油画展现在眼前,村子因此显得安详而朴素。
  • 月光光

    月光光

    门对青山,月亮总是从对面的山顶上升起来。山如墨画,天清月朗。虽说山形的轮廓依旧,却辨不清山上的树。人家的房屋也是这样,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且屋后多有修竹绿树,阴影还要重一些。月光下的小村一片平和宁静,但村人并未早早地沉入睡梦中去。
  • 图文版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Suchtaleswerepasseddownthroughhistoryorally,butarestilltoldtoday.Themorerecentversionsare,ofcourse,masterpiecesofmodemfiction.
  • 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
热门推荐
  • 漫威世界中的赛亚人

    漫威世界中的赛亚人

    当时那艘宇宙船离我的脸只有零点零一公分,但是四分之一毫秒之后,那艘宇宙船里的赛亚人就会变成我,因为我是主角。——李极交流群号:958121876,欢迎大家前来指正
  • 娇妇

    娇妇

    闻家大小姐样貌出众,才情头筹,功夫一流,却得了个娇妇的“美名”?只因她样貌绝色,姿态却仿佛半老妇人。这娇妇……咳咳,对此闻菜儿表示虚心接受,谁叫自己二八年华的娇躯下藏着个历尽沧桑的灵魂呢。闻菜儿前世乃是被活活气死的,享年五十五岁。上天垂怜让她重来一次,对此她是感恩的,隧不想报仇,不想逆袭,只想偷摸生个娃,顺便揍天揍地揍爹爹,揍叔伯揍哥哥嚣张度日。可是偏有人不自量力找上门。小鱼小虾也就罢了,她还不放在眼里,没事揍揍就当给娃陶冶情操了。奈何这个国师怎么一直不要脸的缠上来?
  • 极品穷小子

    极品穷小子

    三年前,我能名动京华,搅动苍穹,赢得伊人倾心。三年后,我依旧王者归来,睥睨天下,闹得满城风雨。你,又能奈我何?猫仔新书发布,求收藏求支持。穷小子书迷群:169422389关注最新更新,与猫仔互动来吧~
  • 重生后过分谨慎的丹尊

    重生后过分谨慎的丹尊

    前世,他贵为丹尊,修炼之途顺风顺水,这一世,吸取前世的教训,低调做人。今天的低调,只为了明天的嚣张。醉卧美人膝,醒我杀人剑。这一世,我要踏上巅峰,尽情嚣张。
  • 我的傻白甜美女老婆

    我的傻白甜美女老婆

    一次意外,改变了吴旭和顾小慧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 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规律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探索与研究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启迪思想、智慧,而且于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从韬略的角度研究历史,可以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洞开一面,从而窥视到历史演化的某些轨迹,获得对于历史真实的一些认识。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风花雪月是你

    风花雪月是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上苍图录

    上苍图录

    万族争雄,封禅之地。逆斩上苍,执掌劫光。在这茫茫乱世,病秧少年偶遇上苍图录,从无尽山脉走出。【百万字创作记录,综合人气四百万积累,曾用笔名何氏三少、冢龙、沉殇,质量可靠。】【上苍图录书友②群:454958079】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