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13800000010

第10章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甘南州经济社会稳步发展(2)

第三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开发式扶贫起步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是我国农村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在农牧村改革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甘南州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农牧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全州贫困地区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各项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贫困县、乡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甘南州是传统农牧业地区,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使农村孕育和产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但由于“重农轻商”的传统文化严重窒息了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牧民世世代代被捆在土地和牧场上,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困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农牧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甘南州农牧民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和治穷致富的热情,给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牧村经济带来了生机,使大批农牧村剩余劳动力从贫瘠的耕地和有限的牧场上分离出来,发展商品经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创建了大批乡镇企业。

甘南的社办企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就开始出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甘南的社办企业时起时落,发展缓慢,水平很低,1980年全州社办企业只有310户,从业人员2100人,产值仅为614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牧村改革的深入开展,甘南州的乡镇企业从1984年起步,1985年上路,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

1984年3月,****中央、******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决定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其内含范围除社(乡、镇)办企业、队(村)办企业外,还包括部分社员联营的企业及其他形式的合作工业和个体企业。1984年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甘南经济的突破口来抓。1984年11月,甘南州乡镇企业管理处升格为甘南州乡镇企业管理局,各县也先后成立了乡镇企业管理局,下设了供销公司。

1985年2月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乡镇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决定》就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加强城乡协作,加速智力开发和技术引进,广开资金来源,搞好物资供应,实行税收优恵,切实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1985年2月中旬,甘南州委、州政府发出《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其中主要内容是:(1)乡镇企业的范围:即乡、镇、村举办的企业,包括联营、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2)乡镇企业的财产完全归企业所有。(3)乡镇企业要由行政指导型变为服务经营型,成为经济独立、经营自主的企业。(4)企业的资金要通过集资入股、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国家补贴、增加积累等多种渠道解决。财政部门要从国家支援农村投资中,每年提出50%扶持乡镇企业。(5)从1985年连续6年内免征乡镇企业税。(6)各企业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发智力,培养和引进人才。这个《规定》成为甘南州乡镇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经过全州的努力,到1985年底,全州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826户,其中乡镇办企业236户,村办企业134户,从业人员7612人;年总产值2143.99万元,占全州农牧业总产值的15%,其中工业产值767.05万元;年总收入2223.2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710.92万元,完成纯利润415.64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53.01万元。迭部县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到1986年全县就有以木材加工、蕨菜加工、运输等为骨干的乡镇企业141个,从业人员达到1143人。仅1986年上半年完成产值509.2万元,实现利润56.59万元,交纳税金32.17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创利润495元。

1987年3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提出了坚持多种形式齐上、推行股份制、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完善考核指标等12条具体规定。从1987年9月起,根据省上的安排,甘南州乡镇企业开始了整顿和落实承包责任制工作。甘南州乡镇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制具体采用了集体承包、合伙承包、个人承包和项目承包4种形式。到1988年底,全州有80%的乡镇企业实行了承包责任制。通过实行承包责任制,明确了企业经营者与乡、村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承包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承包者在企业内部实行多形式、多内容的逐级承包,使任务到人、责任到岗,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正规。

甘南州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积极扶持,乡办、村办、户办、联办一齐上,四轮齐转,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州国民经济特别是在农牧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到1990年,全州乡镇企业完成产值8392.38万元,占全州工农业总产值的33.12%,基本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自成体系,在生产能力、企业布局、产品结构等方面,对国营工业起到了填空白、补缺门、增实力的作用。1990年乡镇企业个数达到7314个,从业人员17661人,占当时农牧村劳动力的6.5%,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8351万元,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5.99%;上缴税金595.6万元,占全州财政收入的13%,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农牧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各族农牧民群众开始出现了由固守土地牛羊转向因地制宜广开生产门路,由死守家门转向走出去挣钱学本事,由轻商鄙利转向搞流通做生意的活跃局面,仅1988年临潭、舟曲、卓尼三县劳务输出就达3万余人。

开发式扶贫启动

甘南州是高寒阴湿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气候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广大农牧民的生活非常贫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甘南州各族人民的生活,从物资和资金上给予了很大帮助,这对维持甘南贫困人口的生活和保证安定团结的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这种帮助在投入方式上大都采取的是无偿给予、平均分发到户的办法,主要用于生活救济,而不是用于生产开发。因此,全州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有些地方花钱靠国家,吃粮靠救济,一味地“等、靠、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州农牧村改革的成功推进,迅速改变了农牧村的面貌。但经济发展的不平稳状态也很快地显现出来,贫富差距拉大。同时,甘南州农牧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农牧民人均收入很低,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面还很大。截至1985年底,全州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120元以下,人均口粮在200斤以下,户均负国家和信用社债务150元以上的贫困乡有54个,贫困户30830户,共计人口15.91万人,分别占全州农牧民总户数的36.6%和占农牧民人口的35.5%。

从1985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革命老区和高寒阴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1985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老区困难地区建设的规定》,制定了10条优惠政策,提出改革单纯救济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加大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决定动员社会力量对口支援帮县扶贫。

1986年3月,甘南州委、州政府作出《关于抓好贫困地区的工作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全州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及扶持优惠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从1986年到1988年,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乡、村或农户达到人均纯收入200元(含口粮500斤),解决吃饱的问题。从1988年到1990年,每年又要有50%的乡村或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元(含口粮600斤),解决温饱问题。要求贫困地区的县乡,要根据本地实际,分别以乡村或农户为单位,制定扶贫规划,分批治理,限期脱贫。

全州扶贫对象的情况是:1986年舟曲县被列为******扶持的贫困县,临潭县为省列扶持贫困县,当时州列13个贫困乡,即卓尼县大族、洮砚、藏巴哇、柏林4乡;夏河县吉仓、达麦、唐尕昂、卡加曼4乡;迭部县阿夏、花园、腊子、桑坝4乡;碌曲县阿拉乡。1987年卓尼县被列人省扶贫困县,州列13乡做了调整,夏河县增加了王格尔塘、加茂贡二乡;迭部县增列洛大乡;碌曲县增列双岔乡。调整后13乡基数不变。1988年卓尼县转为******扶持牧业贫困县(农转牧县)。州列贫困乡增列玛曲县采日玛乡,成为14乡。1986年******、省、州扶持的二县13乡有农户50944户,人口25.986万人,其中贫困户32181户占63.11%,贫困人口16.47万人占63.38%。

扶贫的主要措施:一是甘南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各项扶持贫困县乡发展的优惠政策。州财政从1986年起每年筹集100万元,作为夏河、碌曲、玛曲、迭部4县14个贫困乡的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一定五年。为了帮助3个贫困县解决基层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1986年开始由州计委、教育局会同扶贫部门统筹资金,优先在3个贫困县兴办职业中学,对高、初中毕业回乡青年进行初级技术培训,对经过培训的学员,在招工招干中优先聘用。为了扶持临潭县适宜发展牧业的乡村调整产业结构,从1989年农村回销粮中调剂50多万公斤,作为临潭县调整产业结构补助粮,由县负责,安排到户。

二是建立甘南州、县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制度。1986年开始,州上组织42个部门和单位下基层帮乡扶贫。头一年的任务是帮助制订规划,后两年的任务是办一、两件实事。1987年全州抽调1200多名干部去3县14乡用两个月时间,将贫困县乡农户分四等立档建卡(四等为温饱户、吃饱户、贫困户、特困户),对贫困县乡发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县乡村制定了脱贫规划。州、县有关单位在对口帮乡中,办了许多实事,解决了一些贫困乡村的急迫问题。如州供销社帮助卡加曼乡调查论证项目,组织32户贫困户办起8个砂石厂,组织310人出州搞劳务,两项收入9.2万元;州水电局给临潭县冶关乡修河坝100米、两个人畜饮水工程,投资11万元;州财政局同省上有关部门解决在碌曲县阿拉乡投资8万元架人行桥1座、建地方电视接收站1处等。

三是贫困县乡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舟曲县提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长抓林、短抓牧、不长不短抓果树,当年抓好粮工副”,要达到“三个五、两个一”的目标,即到1990年达到人均有花椒树和果树50棵,有5分基本农田,有50元的工副业收入,每户出售1头商品畜。临潭县坚持“强化基础,振兴农牧,多种经营,开发脱贫”的指导思想,到1990年的扶贫目标是“一、二、三”,即1户有1头商品畜,1户有1个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工副业,1户有两亩商品田(蚕豆、油料),1户有3亩林果园(薪炭林、林果、药材),人均纯收入达到300元。卓尼县坚持“以牧为主,以农促牧,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思路,集中发展商品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四是科学使用扶贫资金。甘南州扶贫资金主要是国家投资和省投资金,州筹1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州列14个乡。在资金使用上,坚持先富民、后富县的原则,以“短、平、快”项目为基础,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1986年和1987年扶贫资金投资的重点在一家一户的小产业上,采取自下而上讨论评估的办法,坚持“五扶五不扶”的原则。1988年后扶贫资金坚持钱随项目走,集中资金,规模扶持,效益到户。

1986年到1990年5年间全州共投放扶贫资金5057.9万元,其中州投资501.2万元。这些资金开发扶持了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的田、水、路、电、植树造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共修梯田3.86万亩,增加水浇地0.98万亩,建小水电站64处,架设农电线路209.3公里,修公路369.7公里,架桥26座,解决了8.41万人的饮水问题。大量投资扶持发展商品粮油基地,花椒林果基地、农养畜牧业基地建设获得较好效果,促进了贫困县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扶持以林畜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建材业为主的乡镇企业72项,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家庭工副业生产,增加了收入。五年投入智力开发资金129.14万元,组织州、县、乡科技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承包和技术培训,共举办各类农牧村新的实用技术培训班345期,培训干部群众3.3万人(次),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和发展致富的能力。

这几年甘南州扶贫工作的成效是明显的。全州1985年人均产粮170公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3元,有贫困户3854户199661人,分别占总农户的60.96%和农牧总人口的59.97%。通过五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到1990年全州人均产粮172公斤,人均纯收入375元,增加59.2%;扶持的68997户农户和351853人中有22345户114395人解决了温饱,使全州的贫困户下降到17700户94157人,贫困面下降了35.63%。

第四节 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对甘南的民族教育给予高度重视,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中央到省、州、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甘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甘南的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冲击,教学秩序被破坏,学校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教育上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从甘南实际出发,调整了教育内部结构,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使全州民族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1979年7月,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师资的培训,适当增加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力争两三年内在每个生产队办1所小学,有条件的公社办1所初中,每个牧区县办1所完全中学,逐步普及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1980年,省委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问题的工作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对民族地区的现有学校进行调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小学和寄宿制学校。据此,州人大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民族教育的试行意见》,提出充实加强小学,积极发展民族教育,稳步的调整教育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发展寄宿制学校。随后,州委、州政府派工作组到77个公社检查全州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根据全州教育战线太长、摊子太大、师资短缺的实际情况,全州压缩调整了79所中小学,州、县积极创办适应牧区、边远山区办学特点的寄宿中、小学。首先在碌曲、玛曲和夏河3个牧业县创办了夏河的桑科、玛曲的曼日玛等5所寄宿制民族小学,在夏河、玛曲两县城创办了两所寄宿制中学。1981年合作一中等学校设立了民族班,1982年在卓尼、迭部、夏河县创办寄宿小学6所,舟曲县改建了藏族中学,碌曲县创建了寄宿制藏族中学。1984年卓尼、迭部两县创建了寄宿制藏族中学。

1982年的全州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积极稳妥地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由州人大颁布了《甘南州藏族中小学试行工作条例》,确定在藏族中、小学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确定“两个为主”的教学体系。1984年,又制定了《12年制藏族中小学教学计划》,逐步形成完善了双语教学体系。

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是甘南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中小学普及扩大教学的任务,从1977年以来,陆续从中小学民办、代课、招聘教师和五大毕业生及其他地区中通过文化考试,择优选招了1071名中小学公办教师,弥补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的不足。1981年,州文教局组织对全州1100多名中小学民办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和文化考试,对其中考试成绩好、胜任教学的招为公办教师;对成绩较好,基本胜任教学的740人统一颁发民办教师《任用证》;对其中较差的360多人予以辞退,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高考制度恢复后,甘南师范等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成为甘南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甘南民族学校于1980年将主要任务改为“培养牧区民族小学教师”,承担以藏、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1980年至1990年共培养毕业生10届1062人。为了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缓解少数民族师资不足的矛盾,1985年1月省政府批准成立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于同年8月正式招生。当时设有藏语系、汉语系和数学系各1个班,1986年增设了政史系。学校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承担全省民族地区在职民族初中教师的培训任务。

1985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发展甘南州基础教育规划,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筹措办学经费的试行办法》、《关于学校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办好寄宿制学校的试行意见》等文件,要求各极党委、政府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各县乡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五包干(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队、队干部包户、校长包巩固率、教师包合格率),使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有了明显提高。1988年,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在牧区和边远山区,第一步实现每户有1个脱盲人,第二步保证每户有1名小学毕业生,第三步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

甘南州的民族教育之所以能够较快地发展,是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多年来国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特殊照顾,除正常教育经费夕卜,还专设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为甘南教育投入了大批资金。州、县从每年增收的地方财政中也划出一定比例的款额用于民族教育,每个乡每年从新筹措的公益金中提取50%用于教育。对全州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生免收学费,并发给助学金。从1982年到1987年,全州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为2300多万元,其中中央下拨的专项补助款近900万元,省上统筹和财政专项补助费1200多万元,州、县和群众集资169万元。全州新建校舍8.5万平方米,改建校舍2.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9.3万平方米,购置桌凳共2万多套。校舍危房的比例由1982年的30%下降到1988年的16%。全州集中财力建成寄宿制小学41所,寄宿制藏族中学6所,扩大了部分规模较大的普通中、小学,新建教学楼30余幢,在1989年和1990年两年中,全州还多渠道筹资62.3万元,用于筹资办学和校舍建设,使全州各类学校基本实现了“一无(危房)两有(书本、课桌)”。

1988年4月,全州教育工作会议就调整甘南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结合甘南州情,制定出了改革措施:(1)全面推行“分极办学,分工管理”的管理体制。(2)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试行校长负责制;试行教职工聘任制;边远地区的村学实行教师承包制,把竞争机制引人学校的服务机构。(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在甘南民校、师范、卫校、畜牧学校4所中专面向农牧区,发展职业教育,采取“短平快”的方法,培养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急需人才。(4)强化职业教育,实施“培训—从业—致富”一体化计划。

1988年7月,国家教委在甘南合作召开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和云南五省(区)藏族教育研讨会,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到会讲了话。会议着重讨论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藏族教育的发展趋向和需要采取的方针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甘南州总结出了符合实际的发展牧区教育的五条路子,即实行了牧读小学与寄宿制小学相衔接的办学形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早期结合的教育模式;加快寄宿制小学的改革步伐,使学校成为以教育为主的教育、文化、科技推广中心;推行“双语”教学,逐步形成民族语言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办教育的积极性。这五条路子,受到甘肃省和国家教委的肯定,在会上进行了宣传交流,并向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推广。

到1990年,全州已有各类学校747所,在校学生68635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2427名,占47.25%。全州的儿童入学率为77.25%,巩固率为87.64%,毕业率为90.75%。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从甘南州招收的大专以上学生共2084名,共中藏族782名,招收中专生12230名,共中藏族2739名。甘南籍学生到国外留学有21名,其中藏族5名。

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成果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强调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健全科研机构,支持科普教育、科技推广和各项科研工作,鼓励科技人员为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全州科技工作不断进步,课研成果增多,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

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9年以来,甘南州解决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干部的历史遗留问题,冤假错案基本上得到了平反昭雪,调整了一大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知识分子工作,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人了党,不少提拔到领导岗位,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1985年到1987年,州委、州政府抽调力量,集中査处有关知识分子的案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案件采取综合管理、分级包干、责任到人,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全州知识分子的351个历史遗留案件全部落实解决。两年多时间,有1100多名优秀知识分子入了党,620多人进入了各级领导班子,解决了340多人的夫妻分居问题,报批了1400多人的家属户口,解决调整了620多人的住房,安排160多名知识分子子女就业,调整了59人专业不对口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随着大中专毕业生的逐年分配,科技人员增多,全州知识分子队伍壮大。1980年全州干部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1394人,中专学历的3081人,分别占干部总数的13.33%和29.46%。到1990年干部职工中大专以上的2582人、中专的6606人,占干部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到17.77%和45.46%。1981年成立了甘南州、县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陆续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1987年,全州进行职称改革工作,进入评聘阶段,全州从1987年4月开始,在州县10个事业单位进行试点的基础上,经过1987、1988两年的职改工作,在全州24个系列的1055个事业单位和33个企业单位中开展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聘任。参加评定的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共8609人,首次获得职称的占82.2%,其中获得高级资格的177人,中级资格的1670人,初级资格的5253人,为评聘职称的人员落实了工资福利待遇。

二、健全机构和科普工作

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州已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州、县、乡三级农、林、牧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共有科研技术推广机构217个,有科技示范乡21个,示范村62个,示范户2249个。有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5个,专业技术人员149人,科技管理体系延伸到乡一级,并建乡(镇)科经委49个。各种协会、学会相继成立,甘南州、县自然科学学会(协会)发展到40个,会员2488人,其中,州级学(协)会12个,会员1449个;县级学(协)会28个,会员1039个;乡(镇)科普协会发展到66个。为了加强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各级科技部门通过举办讲座、图片展览、设科技宣传栏,举办科技赶集、赶会、科技兴农宣传月、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提供服务等模式,进行科普宣传,使科技知识的普及面进一步扩大。1983年,州科协创办了旨在促进农牧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刊物《甘南科普》。为了加强农牧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在1988年陆续编印了《甘南州民族科普丛书》、《科普简讯》、《农牧业机械化》、《甘南气象》等不定期科普刊物10多种,发行8.7万册,分别送往科技户、科技致富能人、乡镇科协会员手中,甘南州科协还将适于牧民的科普资料译成藏文,以方便广大牧民的需要。

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

农业资源调査和农业区划工作,是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査清当地农业自然资源,提出发展方向和增产途径,科学的划分农业区域和制定长远的农业规划,以便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大农业生产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982年省上确定碌曲县为农业资源调査和区划试点县,碌曲组织人员开展了粗线条的农业区划工作,完成了《碌曲县天然草场资源》等8份成果报告(初稿)。

1984年开始,州级和各县全面开展农业资源调査与区划工作。州、县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抽调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州级和各县抽调近千人,分别成立了畜牧、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农经、农机、乡镇企业等数十个组,开展专业资源调查与区划。根据省州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的有关文件和设计的技术规程,先进行外业调查,后进行内业汇总。各专业组普査与抽査相结合,工作队员不畏辛劳,足迹遍布了全州的山山水水,设样方、采标本、测数据,经过一年半的外业工作,掌握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随后进行了内业汇总分析。查找历史资料,汇总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进而编写文字报告。这次调查的成果是丰厚的,各县编成了资料数据全面、分析区划科学的全县农业资源调查的区划综合报告和十几种专业报告,土地、气象专题报告和动植物名录。

经过三年的工作,1986年底各县基本完成了任务,相继通过了省区划委对成果的验收。州级的汇总编写相继进行,到1989年全部通过了验收。州、县的农业区划成果由于质量高、实用价值大,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有一项获得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获省区划委员会一等奖的4项,二等奖的3项,三等奖的7项;获州科技进步奖的14项。农业区划工作是甘南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性科技普查活动,积累的资料门类齐全、数据全面详细,为提升大农业和全州经济工作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基本思路,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四、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

截至1990年底,甘南州、县各学会举办交流活动170多次,交流科技论文和调査报告1600多篇。甘南州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甘南科技》期刊,发行29期,刊登科技稿件306篇。州畜牧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科研推广、产品开发、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项目102个,其中55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省、州科技进步奖。林业科技人员先后完成50项成果,受省、州奖励的26项。农业上引进粮食作物品种6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30多个。1978—1990年全州优秀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的14项、厅级奖励20项、省州科学大会奖励13项,获1988年州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5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3项。这些科研成果,有50%以上应用于生产,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企业进步和农牧村商品生产,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以各种形式搞好科技扶贫、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1983年5月甘南州委、州政府发出《关于拓宽搞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管理的试行办法》,办法制定了许多鼓励科技人员到农牧村和企业生产一线建功立业的扶持优惠政策。此后,全州推广科技实用技术的工作进一步展开,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

一、医疗卫生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在调整、改革、整顿的基础上,加强医院的经营管理,选拔中青年业务骨干充实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同时,狠抓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各医院的医疗水平、管理水平、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从1979年到1983年,全州先后向省内外医疗卫生单位派出进修人员160多人,甘南州、县还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未经正式学校学习的护理人员,提高了各医院医疗护理水平。1979年甘南卫校成立后,逐年扩大招生,向全州输送医疗卫生人才,基本扭转了甘南医疗卫生人员不足的状况。多方筹集资金,购置医疗器械设备。20世纪80年代全州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等都有了较大改观,形成了以州、县、乡为中心的三级医疗网。截至1989年底,全州设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6个,其中县以上综合医院9所,藏医院5所,中心卫生院15所,乡卫生院48所,门诊部、所42个,设有病床973张,卫生技术人员1313人。1980年甘南州经过考试、考核,为527名卫生技术人员晋升、评定了职称。1987年5月全州开展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共有1305名卫生技术人员取得各级任职资格,其中取得副高级职称资格的51人,取得中级职称的258人,取得初级职称的943人。

同时,州、县都建立健全了妇幼保健机构,配备了人员器械。各妇幼保健站以妇女“两病”防治、推广新法接生和儿童体检为主,积极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全州妇女“两病”的发病情况,对严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培训新法接生员576人,对3万多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査,对部分在校儿童进行了视力调查。

1982年以来,各级政府和防疫单位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把计划免疫工作列人目标管理,开展了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为主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整顿了基层卫生防疫网。全州各乡(镇)都配备了专、兼职防疫医生,给全州12岁以下儿童建立了预防接种卡、册,每年平均投放各类疾菌苗30万份,使多年来经常发生的11种主要法定传染病逐年下降。到1988年底,全州“四苗”覆盖率超过了85%的指标,经中央卫生部、世界儿童基金会考核,夏河县“四苗”全程免疫达到99.52%,夏河县卫生防疫站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单位。

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1978年以后,由于生产体制的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全州各县约有半数以上的合作医疗站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赤脚医生人数也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1982年对全州大队医疗站进行了整顿,从实际出发,对大队医疗站在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采取国家与社队共同扶持、分年投资、分批巩固、逐个办好的办法,使全州645个大队中的380个医疗站得到巩固。为了稳定赤脚医生队伍,合理解决报酬问题,从1984年起,全州7县除临潭、舟曲两县的赤脚医生由省上按每人每月6~8元拨款补助外,其他5县均由地方财政拨款,按每人每月6~12元给予补助。1989年,全州的乡村医疗站已恢复到494个,有乡村医生411人,卫生员365人,在农牧村医疗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4年,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州广泛开展,33个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有2个实行了院(站)长责任制管理,有8个实行百分计奖制。在103个乡卫生院中,实行浮动工资的7个,实行百分计奖的1个,实行“五定一奖”的6个,其他形式改革的39个。1987年在冶力关召开了全州卫生改革工作会议,确定将全州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首先,对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了州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计免对象的层层承包责任制,把计免任务与工资、奖金、保健津贴、乡村医生补助挂钩,同时把计划免疫工作任务纳入了州、县、乡政府的目标管理。其次,在甘南州人民医院、夏河县医院、王格尔塘中心卫生院、临潭县长川乡卫生院进行了“全民所有、院长负责、聘任合同、事业单位优化管理”和“定额补助、任务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超额提成、亏损扣罚”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改革试点。经一年实施,各试点单位改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经验。同年10月,在合作召开了全州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甘南藏族自治州医院院长负责制试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1988年3月,州卫生局成立了卫生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加大了工作力度。当年全州147个医疗卫生单位,有63个单位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承包责任制,占42.8%。

二、发展藏医药事业

藏药学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藏族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在诊断、治疗、制药、用药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长期以来,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深受广大藏族群众的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甘南州藏医药事业获得新生,并迅速得到发展。1979年,甘南州第一所藏医院建立,之后碌曲、玛曲、卓尼县藏医院建立。截至1990年,设有藏医门诊19个,以藏医为主的村医疗站69个,全州有藏医技术人员208人。他们除积极为广大藏族群众诊病治病外,还创造条件,开展藏医药学遗产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夏河县藏医院制各种丸、散、丹藏药250多种,编写了藏医整骨、藏药炮制、放血艾炙疗法、藏医简明手册等,还翻印了藏药学专著《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解释》、《藏医历史》等书籍,为藏医药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培养更多藏医药人才,适应全州藏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甘南州卫生学校1979年建校后就设立了藏医士专业,到1990年共招收7届241名学员,毕业生分配到全州各藏医单位,从事藏医药临床工作,成为基层藏医的主力军。1989年,经甘肃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甘肃省中医学院在甘南卫校开办了藏医系,为甘南等藏族聚居区培养高层次的藏医人才。1980年4月,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研究所。1986—1988年,在四川省著名学者旦科的指导下,甘南藏研所试制成功了“二十五味松耳石丸”、“二十五味珍珠丸”、“芒觉珍宝丸”等藏成药;1989年6月首次制成了“七十味珍珠丸”、“仁钦章觉”两种名贵珍药丸,并通过了鉴定。

三、计划生育工作

甘南州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改革开放后开始的。1979年开始,在农业人口比重大、汉族人口多的社队及全州机关干部、城镇居民中推行计划生育,在牧区加强对藏族群众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经过省计生委和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甘南州在1981年首次提出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决定。1982年5月29日经甘南州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实施办法》。该办法根据甘南不同地区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增长情况,决定实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一、二、三”生育政策。即(1)国家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藏族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2)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农牧民,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此类乡、村中,又区别两种情况,凡是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劳力不足、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差的乡村,一对夫妇生育指标也可放宽到三个;在人口稠密、地少人多的生产队,一对夫妇也应只生育一个孩子。(3)牧区(碌曲、玛曲、夏河)和舟曲县的拱坝、铁坝、大年、插岗,迭部县的卡坝、阿夏、尼傲、达拉公社的藏族群众,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三个。上述具体生育政策,受到1982年在甘南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理论会代表的肯定和赞赏。认为甘南州的“一、二、三”政策,既符合国家关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的精神,符合人口规律,也符合甘南实际;以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此后,在全州人口中加强了对计划生育方针、政策以及人口理论、优生节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甘南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素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居住条件、生产条件以及藏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等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各种宣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施避孕节育工作中,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提高避孕药具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位置,抓好避孕药具的宣传,建立管理制度和账卡。加强了对计生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甘南州地域辽阔,农林牧区生活条件不同,在采用避孕节育措施时采取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办法。自全州“一、二、三”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大力鼓励已有一个孩子的妇女放环,生够两个孩子的夫妇一方结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采取“四术”措施(即放环、男女扎、人流、引产)的1980年为64.86%,1985年为67.38%,1990年为31.20%。1980年以来,全州州、县计生服务站累计做女扎术9141例,人流2272例,引产423例,上环5718例。1990年全州人口出生率为24.02%c,自然增长率为16.67%c。

期间,甘南州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立足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底蕴,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艺术魅力,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在1985年全省戏剧调演中,甘南编排的藏族神话舞剧《顿月顿珠》荣获演出一等奖,1987年赴北京演出,在文化界影响颇大,获文化部物质奖。1983年以来建立乡镇文化站31个,开展了文化宣传和文艺辅导,推进了农牧村群众文化活动。

第五节 改革开放前十年经济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甘南州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甘南州八届一次会议

1988年5月25日至6月2日,甘南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合作召开。应出席会议的代表233名,实到217名。其中工人代表12人,农牧民代表65人,知识分子代表30人,爱国民主人士代表10人,干部代表114人,解放军代表2人,少数民族代表115人,妇女代表36人。大会审议通过了胡培珍州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批准了卢世仁主任作的甘南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甘南州法院和州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甘南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和甘南州人民政府州长、副州长及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州检察院检察长。卢世仁(藏)当选为州十届**************,郭念刚、杨丹珠(藏)、杨积德(藏)、万作良(藏)当选为副主任,杨镇西(藏)当选为秘书长,才老等22人当选为委员;胡培珍(藏)当选为州人民政府州长,张文启、赵振业、敏政(回)当选为副州长;刘永贤当选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作霖当选为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胡培珍州长在政府报告中说,从1983年以来的5年中,州政府在州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执行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启动内在发展活力,全州经济由回升走向持续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说,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力争三年基本解决温饱为目标,深化改革,放开搞活,强化基础,加强服务,依靠科技,注重效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速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1988年5月23日至31日,政协甘南州第八届一次会议在合作召开,参加大会的聘请委员有157名,其中****党员委员69名,占43.6%;党外人士88名,占委员总数的56.4%。第八届政协委员知识结构有了大的提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藏语文程度高中以上的有135名,占委员总数的86.5%;委员年龄下降。还安排了乡镇企业、个体专业户中的代表人物为委员。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了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工作报告。州委书记李德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由38人组成的政协第八届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州********、副主席和秘书长。大会选举金巴(藏)为政协甘南州八届委员会主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热丹加措(藏)、龙仁桑盖(藏)、杨炳南(藏)、丁炳林、毛兰木(藏)、李俊吉、包建荣(藏)为副主席,杨炳南兼任秘书长。

改革开放前十年经济发展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州顺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积极推进农牧村改革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千百年来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牧区经济,正逐步转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整个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一,民族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1978年到1988年,全州社会总产值由1.70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年均增长12.8%;工农业总产值由1.05亿元增加到2.2亿元,增长了109.5%,年均增长10.9%;农业总产值由8531万元增加到14553万元,增长70.59%,工业总产值由1957万元增加到6854万元,增长2.5倍。地方财政收入由785.3万元增加到2834万元,增长了2.6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95.53元增加到324元,增长了2.4倍。这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从总体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十年经济发展的成绩。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产业构成和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8.66%提高到31.2%。新建了一批以牧林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成为全州工业生产新的骨干。一批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走巩固发展现有企业与开发新产品、扩充新领域相结合的路子。1985年到1988年,全州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1825.26万元,实现利税287.84万元,开发新产品37种,其中获部优、省优的7种。工业生产由过去单纯的畜产品粗加工、农机工业向矿业、林产品、食品、塑料、机械等行业扩展和向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乡镇企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过去的11:1,提高到7:3。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达到2.1万人,从事畜产品运销的达1.7万人,每年劳务输出2.5万人,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到人均120万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三,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正在逐步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向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化发展。国营企业打破过去的铁饭碗,建立生产岗位责任制,实行层层经营承包,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实行定额工资或计件工资制,发挥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城市集体企业发展到69家,产值达到563.74万元,比1983年增加450.68万元。个体工商户已达到4713户,从业人员7157人,人们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地方民族经济与内联外引开展经济协作,走开放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全州共落实协作项目78项,引进资金391.5万元,为甘南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流通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国营商业、供销部门商品流量扩大,商品零售额由10年前的6511万元增加到1.97亿元,国内纯购进由1978年的852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223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逐年增加,畜产品交易、工业品市场、物资市场的范围和拥量不断扩大,金融和技术市场开始萌发,尤其是大量个体商贩运销活动,不仅弥补了商品流通上的需要和不足,而且在商品生产中争取了一席之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企业自产自销、产供销一体化、牧工商一条龙、科研生产联合等多种形式出现,为生产流通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五,基础建设稳步发展,为全州经济建设积蓄了一定发展后劲。1983年以来,全州共完成建设投资1.9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8亿元,技术改造投资0.19亿元,“以工代赈”和其他渠道投资0.67亿元。全州建成工业项目36个,新增2.2万吨水泥、1.6万立方米木材加工、1万吨煤炭、500吨罐头、100吨干格素等的生产能力。新建公路8条123公里,重点改造公路21条342公里,已有98%的乡镇和74%的自然村通了汽车。完成水电项目697个,新架更新农电线830公里,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196公里,有93%的乡镇和71%的自然村通了电,全州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第六,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农牧民人均收入年递增14.1%,高于全州经济增长速度。经过三年扶贫,贫困地区的三县和十四乡,有1.5万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户贫困面由1985年的60.8%缩小到1988年36.4%。随着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牧区多数群众开始由温饱走向致富。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四县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400元,其中玛曲达到了700元。全州职工工资总额由2683万元增加到9116万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175元增加到2013元,尽管有物价上涨的影响,但城市居民大多数家庭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城镇个人储蓄由2010万元增加到9076万元。

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甘南州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十年甘南的发展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才能实现一个地区的发展。甘南州是经济贫弱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忽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初步改变了甘南的面貌,人民生活显著变化,人们开始享受经济建设的成果,也使干部群众明白:要改变甘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面貌,只有走加快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活力。改革的浪潮,不但促进着对旧的体制的变革,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正因为广泛的农牧村改革、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甘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改革不仅改变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束缚,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对环境闭塞、人的观念滞后陈旧的甘南来说,不断深化改革显得十分重要。改革是开拓性事业,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要抓治理整顿,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甘南州经济文化滞后,基础薄弱,在工作指导上,既要有改变面貌的紧迫感,又要注意防止超越客观实际,急于求成,造成新的折腾。要在注意效益和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争取有合理的发展速度,保持地方民族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比较多的,既有自然条件差、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等因素,也有人口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尤其是人才缺乏、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甘南州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全州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展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逐渐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活跃,由重农牧轻商贸转向初步具有商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由故土难离到走南闯北学本事、做生意,由“肥水怕流外人田”转向接纳外来人才资金、招商引资等。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甘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需更大书特书的话,那么,甘南人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思想革命所取得的进步就更值得大书特书了。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甘南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彻底,克服观念僵化、思想保守将是长期的任务。

第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甘南州实际的发展路子。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加深对州情的认识,努力把中央的精神和外地经验同甘南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符合甘南实际的发展路子。这些基本路子有些虽然找对了,但由于思想认识和经济力量等方面的原因,落实得不够好,有些思路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所以,要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看准了的事情紧紧抓住不放,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第五,必须认真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前十年,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战政策,落实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扶持甘南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进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努力消除影响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源,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同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使民族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新问题。在搞活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不时发生一些民族习俗和经济利益方面的摩擦,草山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国外极少数搞民族分裂的人,仍在进行煽动破坏活动。所以要继续深入细致做好民族宗教和统战工作,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六,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中,甘南州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从严治党,端正党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党内纪律松弛的现象比较普遍,基层党政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突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一些人的精神面貌,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道德水准都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反而出现了滑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一切向钱看”等不良倾向滋长蔓延,造成人们思想混乱,阻碍了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定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只有把党的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才能保持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坚强有力地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夺取甘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同类推荐
  • 重生三国当太守

    重生三国当太守

    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事故重生在三国时期。出生汉代皇室宗亲之家,出生便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他为了保护自己当时父母,建军队,做功绩,为大汉出尽全力。可是,当他平了鲜卑,回程之时却得知自己已经家破人亡,他该何去何从?
  • 清末重建中华

    清末重建中华

    H市三流大学学生林雨翔,遭遇“七十码”车祸惨剧之后,意外重生,回到清末乱世,本是小兵一名,却发现自己重生神力,既是乱世,亦是可以大展宏图的好机会,林雨翔参与到这个民族自救的时代,利用自己的现代眼光,重建一个中华,真正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洋为中用,自力更新,抗击列强,重振中华国威!期间的民族情,兄弟情,儿女情,战争与感情的恰当结合,神秘宗教能力交错,展现大时代的激情!敬请关注《清末重建中华》,本人QQ九六九六三六八三四QQ群交流一一七六八九九五一
  • 明月儿女情

    明月儿女情

    隋朝年间,军阀王世充害死了袁剑夫妇。十八年后,张泉叫徒弟袁剑的儿子袁白去找王世充报仇。袁白在路上救了被强人打劫的钟明月等人,然后和他们到钟明月舅舅家去。他们去她舅舅家为的是去完成她堂哥钟云与表姐梁芳芳的婚事,哪知梁芳芳却不愿意嫁给钟云,因为她已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解决了梁芳芳的事,袁白等人就去了洛阳,得知王世充在江都,袁白又独自去了江都,多番行刺没有成功。最后又追杀王到洛阳、经过八年的努力,最终杀了王为父母报了仇……
  • 红流纪事:打破包围圈反“围剿”斗争

    红流纪事:打破包围圈反“围剿”斗争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三国之五龙降世

    三国之五龙降世

    身为特种兵部队的王牌,卫峰精通医术,古武术,现代科学技术和古今中外的武器。如此完美的他却遭受到卫讯的设计陷害,退出部队。服用了特殊药剂,与孙智孙晓一同穿越回了三国,获得了乌龙的传承,成为北灵仙人的关门弟子。逆天改命的机会就在今朝,且看天才卫峰如何一步步成为巅峰的帝王。
热门推荐
  • 桃花依旧欠东风

    桃花依旧欠东风

    哈?一觉醒来,我竟然变成了我前男友异父异母的妹妹。
  • 伪装的哲学

    伪装的哲学

    本书运用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现代商务、人事案例,通过活泼诙谐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人与人交往间的微妙和处理技巧。其中蕴含许多伪装的哲理,发人深思。
  • 那些辉煌那些落魄

    那些辉煌那些落魄

    从小在监狱里,长大的叶天。使他比同龄的孩子的们更加的成熟。本来生无可恋的他,想起自己唯一的妹妹没人照顾。要独自一人活在这个世界时,无论多苦多难他都咬牙坚持。
  • 腹黑校草:傲娇甜心不准跑

    腹黑校草:傲娇甜心不准跑

    她是家里的傲娇甜心,家里人心尖上的宝贝。他是别人眼中的高冷校草,家人眼中的腹黑少年。当傲娇和腹黑撞上了,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作者第一次写书,写得不好,请各位大佬多多指教哦!)
  • 海贼之无尽神装

    海贼之无尽神装

    英雄联盟遇上海贼王,虽然老套可是架不住它香啊。作者只是一个写小说的,懂个锤子的英雄联盟和海贼王。
  • 恶魔契约:永世不弃

    恶魔契约:永世不弃

    和恶魔签订契约的话,我可以重活一次吗?可以实现愿望吗?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呢?哪怕付出一切,哪怕众叛亲离可是那本该邪恶的恶魔啊,你竟然是这样?
  • 域天记

    域天记

    在昆仑观光,旅游区的他,因为一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天气中,被一条狰狞如龙的紫色雷电,击中而身亡的他再次醒来,融合陌生的破碎记忆,后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斗气魔法的世界,他为了生存,和成为强者的梦想,在这个世界展开一段精彩,脱变强者之路的故事。
  • 朕的笨丫头:第一杀手妃

    朕的笨丫头:第一杀手妃

    如果入了北国的皇宫,可以吃好喝好睡好玩好,再学一身顶呱呱的医术,那也不错。可这患了失眠症的暴君怎就把她当成了一剂良药,夜夜需要她陪伴,方能成眠。他扶她坐上凤椅,却又远远退开,冷眼旁观。赝品永远不能成为珍珠,当真的浅离归来时,她又该何去何从。(非虐文)
  • 话青莲

    话青莲

    十八岁,似懂非懂的年纪,我失去了父母双亲、弟弟妹妹,从此孤独一人浑浑噩噩、苟延残喘又活了十几年。还是十八岁,上天让我重来一次,虽然还是没能留住父母双亲,可留住了弟弟妹妹。从此心中有了牵挂、有了执念。无论你是富贵豪门、权势滔天,还是仙神妖怪、圣人至尊,只要动了我的牵挂,那我就会与你不死不休。我的道:守护。
  • Boss,您的影后已上线

    Boss,您的影后已上线

    孟展颜作为一枚娱乐圈小花,和天王传绯闻,和当红小生传绯闻,和国民偶像传绯闻......当各种cp粉争得头鸡飞狗跳,某小花无奈的说:我没男朋友。当红小生和国民女神官宣了,孟展颜微博沦陷......某闺蜜著名主持人被爆恋情了,孟展颜微博沦陷......当第N次沦陷之后,某小花的粉丝开始为爱豆的终身大事担心起来,开启了漫漫催婚路。不过某小花显然没有理解粉丝的苦心,每次在大家的期待之下说新年计划的时候总是淡淡的吐出六个字:拍戏,拍戏,拍戏。粉丝欲哭无泪:她们估计是要粉一个剩女爱豆了。终于有一天,某小花宣布了一个消息,然后,微博瘫痪了。“介绍一下,我的内定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