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94300000034

第34章 文学思潮、创作方式与批评术语(9)

第七节 “文学性”: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20世纪90年代中期肇始,“文学性”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界最活跃的关键词之一,其针对的是文化消费时代和图像文化兴起背景下文学“疆界”的危机,自有中国文化转型期不可忽略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然而,如果我们仅仅针对“文学性”这个术语本身,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内涵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即使在对它运用最为广泛、讨论最为热烈的20世纪末,“文学性”所针对的具体问题也相互存在差异。

“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文学性”作为一个术语,首先出现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文论中。由于不满历史主义文学研究方法对文学批评的强烈干预,形式主义批评家试图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文化等一切外在因素割裂开来,认为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文学性”存在:“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在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的秘密就在文学的形式之中,更具体说就是文学语言。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性”的论述汗牛充栋,其对语言哲学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功不可没,但在文学研究中是否合理却众说纷纭。不仅如此,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文学性”观点是第一次对文学本身进行本质主义研究,其谈到“文学性”的存在为其后学者坚持“文学独立性”、“文学自足性”提供了充足证据。

“文学性”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广泛出现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意义是指“文学的自足性”,因此常常与当时另一活跃术语——“纯文学”孪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性”与“纯文学”是同构关系。)80年代出现的“文学性”和“纯文学”,用现在的眼光加以甄别实际包含了两种含义:(1)文学审美具有独立性;(2)文学在审美独立的前提下可以进入社会公共话题的建构和讨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的“文学性”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的“文学性”不同的地方,它没有割断文学与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的联系,因此在指导创作实践上拥有巨大的灵活性。纵观在“文学性”和“纯文学”口号后中国出现的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等,莫不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巨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力;这些文学绝不是在象牙塔内就可以编造出来的。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性”和“纯文学”的双重内涵并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因果关系:因为文学审美具有独立性(自足性),所以在保证审美独立前提下文学题材可以自由驰骋,当然可以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建构和探讨。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接受者的内心里,也可以说是因为文学可以独立的参与社会公共话题探讨,因此文学审美才具有独立性,文学才具有自足性。但作为一种政治修辞,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性”和“纯文学”表述者只认可前者的逻辑关系,因为这个概念“是针对‘****’带来的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对于文学构成的一种困境,当时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才提出的”,“在80年代也存在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我们遮蔽了它,遮蔽是带有策略性的,因为我们处的位置不便点破。但是,实际上遮蔽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与权力的关系”。

如果对20世纪“文学性”进行“谱系学”探源,“文学性”在中国出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革命文学批评。在革命文学批评中,文学批评的整体性被撕裂,成为有前后秩序的两个部分。“这是说:当我们批评一种文艺作品的时候,在检查它的结构和技巧之成功与否以前,应该先分析这个作品是反映着何种的意识。”这种文学批评范式在40年代延安文学和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和“****”文学中得到延续并强化。此时,“文学性”的代名词就是“艺术性”,也就是文学审美性,不过它还不是文学存在的基础,而是文学的一个要素。正是因为文学审美不能作为文学合法性的全部理由,所以在这段文学历史当中,文学都是政治依附品。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性”和“纯文学”口号的提出就是为了反拨这种文学的理解方式,通过对“文学性”的极端强调使文学获得存在的独立性。所以,从文学“艺术性”到“文学性”,虽然内涵变化不大但标注着意识形态的巨大转移。

“文学性”话语的多重歧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使文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境况:一方面,随着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和图像文化、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学在世纪末面临日益边缘化的危机,“文学是否会消亡”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成为文艺理论家必须论证的话题;另一方面,在大众文化和其他学科的理论著作中,我们又发现大量文学性因素的存在,这也就是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社会、文化转型使80年代的“文学性”理解方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两层内涵为社会现实无情解构:“一方面,文学审美的独立性被文学商业、文学政治的复杂关系所冲击,所谓独立已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文学在消费文化挤压下也无力参与社会对话。”新的“文学性”理解在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所谓‘文学性’并非一个自足的范畴,而始终与一些相关对立范畴相参照而提出,比如文学/政治、文学/社会、文学/商业化等”,“文学性并非文本自身的特性,而是如T.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所说得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这种开放的文学性理解方式将文学从所谓“文学自足性”的自身束缚中解脱出来,使文学可以从容地在社会和现实间游走,不必为所谓“纯文学”/“俗文学”、严肃写作/商业写作等等二元对立将自己逼上社会的边缘。

但是,必须意识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出现是建立在“文学自足性”无可争议的科学性基础上。“文学自足性”决定了“文学”研究的范围、途径、目的和意义,如果“文学自足性”被打破,无疑也打碎了中国“文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更进一步说,中国成千上万从事文学研究的工作者身份也值得怀疑。所以,90年代后出现的“文学性”话语,文学研究者既质疑“文学自足性”的合理性,又对“文学性”是否存在心存焦虑;既勇敢地对传统文学研究所不涉及的文学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又紧拥“文学性”这个概念以寻求自己的学科归属。这使得“文学性”不可避免地充满多种含义。

(1)“文学性”——文学属性。90年代后,“文学性”广泛运用是因为其是一个“话题”——文学的属性问题,探讨的内容包括文学是否具有自足性;文学理论研究的疆界;文学如何面对文化转型等等。无论研究者对这些问题持何种看法,他们使用的“文学性”都有特定的内涵,即文学的属性问题。

(2)“旁逸的文学性”。文艺学家们苦苦追寻也不能找到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文学性”的定义,但又轻易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里发现了“旁逸的文学性”。这也就是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文学性旁逸到房地产广告、咖啡馆、家居装修、街心花园等日常生活,并进入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创作当中。“后现代的游戏状态,必然伴随着消费状态、表演状态的出现。无论是游戏、消费还是表演,其实都是生活的原生素。越生活化,就越游戏化,也就越充满文学性。”在这里,“文学性”含义指文学中的“语言游戏”和“写作技巧”因素。

(3)“残余的文学性”。90年代后,文学创作的姿态也发生了变化,“个人化写作”、“无姿态写作”的出现割断了文学批评家对80年代以来文学解释的连续性,于是“残余的文学性”就成为批评家连接80年代以来文学连续性的一种方式,这也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性”理解方式。“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的历史语境中,文学性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宏大的历史叙事很难在当代叙事文学中出现,小人物、小叙事、小感觉构成了小说的基调,它们仅仅凭借文学叙述、修辞与故事本身来打动我们对生活的特殊体验。也就是说,文学性就在叙事话语本身的展开中存在、生成或呈现出来。”在这里,“文学性”就指现代性“宏大的历史叙事”、“生活的真相”,因为90年代后小说只通过小人物、小叙事、小感觉来探究人性深处的真实,所以“是历史事件的剩余物,也是宏大文学史的剩余物,这就是文学性的最小值,也只有最小值的文学性,构成最真实的审美感觉”。

(4)文学审美特点。当文学性不断被讨论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中仍然不乏将“文学性”理解为文学审美特点的用法,譬如电影的文学性、某某作品的文学性等等。

在理论“预演”与实践“命名”之间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的四重“文学性”歧义的直接原因是关于“文学性”理论“预演”和实践“命名”之间的偏误。在理论“预演”中,“文学”作为世界普遍存在的学科,当然有其研究的疆界和学科属性——文学的属性。不光如此,在文学理论家眼里,文学的属性应该具有普适意义,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既保证它具有强大的面对新生文学现象的整合能力,又不至于让自己落于不伦不类的泛化边缘,所以“文学性”可以作为一个话题供理论家不断探讨、整合。而对于实践在文学批评现场的研究者而言,文学属性固然是重要问题,但为伴随文学转型出现的诸多文学现象及时“命名”则更为重要,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中“旁逸的文学性”、在20世纪90年代后文学中“残余的文学性”就脱颖而出。就实践层面来说,他们所命名的“文学性”不一定严密,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所说的“文学性”不是文学的特点。

对于前一种“文学性”的理解,其存在的理论风险是:力图用某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学性”概念来划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边界,用以约束日渐模糊的文学和文学研究。这种做法至少存在着两点危险。第一,对“文学性”进行本质主义考究是一个形而上的命题。文论史上出现了多种文学性的概括方式,如形式主义定义、功用主义定义、结构主义定义、文学本体论定义以及文学叙述的文化环境的定义,但无论哪一种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都不能涵盖文学的全部特征和存在外延。这说明力图通过归纳法的方式总结出一个普世的“文学性”概念只能是一种理论的徒劳。第二,就“文学性”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来说,是文学研究不断改写“文学性”的内涵,而不可能用“文学性”来指导和约束文学研究的进行。

对于后一种“文学性”命名,虽然开放的“文学性”描述回避文学本质主义难题,但过于随意的“文学性”命名必然使“文学性”作为一个术语寿终正寝,因为其内在的一致性已经丧失。

而在我看来,“文学性”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准确的术语去命名我们所看到的文学现象,其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90年代被广泛运用并成为话题,完全是一种文学学科独立性的情结:80年代,“文学性”出现是因为文学要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90年代后,“文学性”再次兴起是因为文学面对文化转型带来的冲击。“文学性”话语带给我们发现问题的视野,但太拘泥于它也会形成文学研究新的意识形态。

所以,就新********理论本土化来说,面对“文学性”,不必弃身于其预设的理论陷阱,需要的是向文学研究原初动机的回归:文学研究就是要捕捉住不断流动的新的文学特征,通过文学文本参与社会对话,揭示人性与世界的秘密。文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的是发现和创新,是保持文学研究的有效性——这或许是我们面对“文学性”最理性的态度吧!

同类推荐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校长学校行政与班级的管理(上)

    校长学校行政与班级的管理(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 越中乡音漫录

    越中乡音漫录

    本书将鲁迅、周作人等数10位浙江籍著名作家作品中的方言词语进行辑录录、注释,编排成集。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越中作家的作品,并通过此书较形象的介绍了解越中方言的含义,有益于了解越地的文化历史与风俗习惯。是一种别有风味的方言工具书。
  • 清华春秋

    清华春秋

    生于斯长于斯,清华园的回忆总在笔端,清华园的草木常入梦中。晚清、共和、民国、建国、文革、开放,清华大学一路之上见证了这个民族的近代变迁,水木校园舞台之中出没着形形色色的历史演员。大千世界,无非三种人类生老其中,化妆的演员,看戏的观众,以及兄弟这种偶尔提笔写上两幕的文字爱好者,活着活着眼见着退休了。忽一日,竟有了写作1911的大学、1915的附小与1952的附中的冲动。冲动中有了回忆,回忆中有了思索,思索中有了感慨。百年清华,无限感慨。
热门推荐
  • 一品剑师

    一品剑师

    剑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他是一个剑不离身的剑客,每次出剑都是那么的贱气凌人。天下武器分九品,他深谙其道,出手神兵利器枚不胜数,造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高不可攀的地步,堪称一品中的极品!
  • 不一样的漫漫人生路

    不一样的漫漫人生路

    你有过青春期吗?哦不,你有过深刻难忘的青春期吗?在迷茫的人生旅途中,给你光亮的那个人,还在你身边吗?又或者都有了最好的去处。人人都想快点成年,可殊不知步入成年那一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 Two Short Pieces

    Two Short Piec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界等着本尊

    神界等着本尊

    混沌界大战,鸿尊者遭人暗算,幸保得一丝真灵带着传承转世……看似呆萌的小女修带着一只秃毛鸟,从小灵界、到仙界、到混沌界、再到那奥妙无穷的神界……一路披荆斩棘,斩杀出一条无上大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嘿,校草,你很冷漠嘛

    嘿,校草,你很冷漠嘛

    本书偶尔来点小暧昧,让整个故事都洋溢着青春的味道
  • 明天的明天,你还爱我吗

    明天的明天,你还爱我吗

    5岁他闯入她的世界,那是她最美好的回忆,6岁他不告而别,却在临走前送她桔梗花的手链。她只知道他去了D城,只知道他的名字是风的孩子,因为他只告诉了她那么多,他的成绩很好,她为了而考进了D城最好的学校。可是她不知道,他已经失去了记忆。他能认出她吗。
  • 都市边界

    都市边界

    城市边缘人的挣扎,简介无力,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 祖巫大帝

    祖巫大帝

    踏着千年悲伤,破天路,碎天道,回巫界。好友、妻子、仇人,甘愿一死,博他十世轮回。混沌时,他为魔兽,睥睨天地。太古时,他为女儿身,化作十世轮回,拯救天下苍生。上古时,他为兄弟,散尽毕生修为。洪荒时,他为自己,斩尽天下敌。背负族人的期盼,踏上尸骸路,一曲红绡响彻大地,众人为其聆唱,打破永恒的桎梏。手持偃月刀,脚踏虚空,身藏天下,只为当初的誓言——我命由我不由天!
  • 蜀中龙庭传

    蜀中龙庭传

    让书页去铭记每一个值得歌颂的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故事,些许不同,皆是温柔。捏杯酒眯着眼,要专心看人间,关山点酒,一柄玉扇,一段故事,一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