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36400000019

第19章 菱花双面镜,映物各妍媸——英国作家的两种中国文化观(7)

1720年,在《感想录》里,鲁滨逊似乎更关心中国人的灵魂,因而集中攻击了中国的迷信。在继续骂遍所有的中国政治、法制、艺术、技术、航海和海军等等之后,还特别谈到了两点,一是孔子的学说;二是中国的宗教。对于前者,谈的不太多,只是说在那里政治、道德和迷信纠缠在一起,既不一贯,也无多少道理。至于宗教,笛福说:“我所注意的,不在乎他们在艺术上的技巧,而在乎他们在宗教事体里所表示的愚蠢和可笑可鄙的冥顽;我竟以为最蒙昧的野人,也比他们略胜一筹了。”这种刻薄的谩骂式批评,在当时欧洲颇不多见,难怪当年林纾先生译到这里,愤怒之极,差一点连译稿带原书一起撕了。

笛福不同意李明神父在《中国现状新志》中提出的中国的自然神教观。笛福的见解是:“然而,如果我们说到中国人,被人们誉为天赋伟大的中国人,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深陷于偶像崇拜的污泥中无法自拔。他们顶礼膜拜的偶像狰狞可怕,形态怪诞,面无耳目,既不能行走、站立、飞翔,也不能视听、言说。这些丑陋狰狞的偶像的唯一作用,就是将一大堆乌七八糟,可怕而又可恶的观念装到偶像崇拜者愚蠢的脑子里。”

因此,笛福说,中国的宗教是最野蛮的。中国人在一个怪物的偶像前面弯腰致敬,而那个偶像一点也不可爱,一点也不和善,而是人类所能制造的最下流、最可鄙、最难看、最使人看了恶心反胃的东西。而在这样一个野蛮和未开化的国家传播基督教,势必难以给传教带来什么荣誉。笛福在《漂流记》第二部里就讲到鲁滨逊遇到了三位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他们为了使中国人改信基督教已经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但在鲁滨逊看来,他们的工作做得很糟糕,而即使他们使人家改信了,也只不过造就了一些糟糕的基督徒。尽管他们所谓的使中国人改宗基督教一事,同真正使异教徒信仰基督教的要求相去甚远,看来结果充其量也不过是让人家知道了救世主基督之名字,让人家以他们不懂的语言对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祈祷几句,并在胸前划划十字而已。

笛福还有一本题为《魔鬼的政治史》的书里,也谈到了宗教方面的一些问题。他在书中把那些颂扬中国的耶稣会士都看成了魔鬼的同伙,并详细论及了耶稣会士是如何千方百计地企图控制中国和日本的。书中提到了基督教在日本遭到了被魔鬼和枪弹哄赶出境的厄运。耶稣会在日本通过统治阶级所做的努力,一开始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后来天皇于1564年下诏驱逐耶稣会士,1587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再次命令所有耶稣会士都必须迅速离境。后来为了扼杀基督教及其他原因,日本实行了长达两百年的锁国政策。中国则不同,它没有像日本那样把基督教徒赶出去。

笛福说:“然而,勤恳刻苦的耶稣会教士们似乎比‘中国的魔鬼’智高一筹;由于他们的使命面临失败的危险,他们很可能会像在日本一样被‘中国的魔鬼’和皇帝驱逐出境,所以,他们狡猾地同当地的那些教士妥协,融汇了两种宗教的谋略,使耶稣基督与孔子协调一致,让人觉得中国人与罗马的偶像崇拜似乎能够结合在一起,而且并行不悖,中国人和罗马人最终将成为很好的伙伴。”耶稣会教士的用意在于削弱孔子思想在异教(指儒教)中所占的分量,更多的灌输基督教教义,他们“认为与其抛弃异教,还不如把对基督教的信仰与孔子哲学或教义混合起来,并以宗教的名义正式将它基督教化。这样一来,耶稣会的政治利益就得到了维护,同时撒旦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为传播福音而失去一寸土地。”

回顾一下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史可以发现,早期天主教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要“征讨这崇拜偶像的中国”,用西方的上帝来“开导这个半开化的异教国家”,来征讨这个“自古以来被魔鬼占领的在地球上最顽固的堡垒”。但后来才发觉如果要在中国立足,就必须利用儒家经典并作出一些妥协,才能对中国的上层统治集团和士大夫阶层进行突破。于是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主张合儒、补儒,主张调和儒家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甚至主张允许中国信徒祭祖祀孔。这里,笛福的意思是,如果中国人接受的不是上面所说的那种大杂烩式的宗教,而是一个宣讲得更好、更为纯正的基督教的话,那么,中国人在他们心灵受到纯化后,就很有可能把心中的魔鬼驱逐出去。

笛福中国文化观的形成

现在我们想知道的是,笛福从未到过中国,为何对中国的评价如此毫不留情,如此极端?陈受颐先生在《鲁滨逊的中国文化观》一文里也探讨了这一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笛福对中国文化的攻击和鄙夷,是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情的表征,不是受任何人的驱使,或任何人的暗示。第二,笛福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自1705年发刊《凝想录》起至写《漂流记续编》之时,十五年间,未尝变迁;先后言论,也无根本上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他不止参考某一种书籍,而是每种之中,都有选用,都以他的成见为取舍的标准。第四,他对中国表现不满,也并非偶然,这可以从他的宗教信仰、爱国热情、商业兴趣,和报章文体诸方面作些了解。

陈受颐先生的解释和结论应该是颇有道理的,我们由此作为出发点,做些分析阐释。

先说宗教信仰。笛福的父亲是个小屠户和蜡烛商,信奉反对英国国教的长老会。受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笛福反对英国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更是格格不入,而耶稣会士天主教会的一支。他虽在斯图亚特复辟后英国国教会整肃不同宗教教派的环境里长大,却成为一个典型的反国教会的清教徒作家。有种说法是他曾参加以新教为主体的蒙茅斯公爵的叛乱。英国国教是16世纪上半期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时确立的,后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和支柱。16世纪60年代,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称“清教”,很快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及下层民众的拥护。清教宣扬从事工商业活动是上帝赋予选民的神圣使命,只有那些发财致富的人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才能得救,这便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展工商业的要求。笛福正是如此。

笛福又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他以英国为荣,并攻击外国(尤其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他的小说里(如《辛格顿船长》)随处可见。《鲁滨孙漂流记续编》也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西班牙人说他遇到的各种人里面,英国人在危难中最为沉着冷静,而他们这个倒霉的民族与葡萄牙人则相反,在同不幸的命运作斗争时,世界上就数他们的表现最差;因为他们一碰上危险,略略作了些挣扎之后,接着便是绝望,便是在绝望中躺下等死,根本就不会振作精神,想出逃脱困境的好办法。

鲁滨逊听到这些好听的话,还谦虚了一番,说他做的事,另一个人在同样情况下也是能够做到的,这倒引得西班牙人继续说到:“先生,在你那处境里,换了我们不争气的西班牙人,那么我们从那船上弄下来的东西绝不会有你弄到的一半;不仅如此,我们根本还不会想办法来扎个筏子把它驾到岸边的;更不要说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我们还能做点什么了!”这一些话,英国人当然会觉得中听。

笛福还是一个商人,因而看待任何事物均完全采取商人的尺度。他之所以崇奉军事力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海军、陆军有护商的能力,进而以军队的强弱为评价文化的标准。

我们知道笛福生活的时代正是洛克为私有财产正名,追求财富已躁动于全社会的时代。笛福在这个时代身体力行,渴求富足,投身于当时最赚钱的行业——对外贸易。不仅如此,他更把推崇商业,宣传商业作为毕生的己任,他的《评论报》(1704~1713)、《商业报》(1713~1714)明确地充当商业利益的喉舌。他还写过《贸易通史》、《英国商绅大全》、《英国商业方略》等著作。他对商人的赞扬同样无以复加:“如果说在任何行业中只有勤劳才能得到成功,那么在商业界,恐怕这样说才更确切:比起任何人来,商人更加依靠智慧生活。”他认为商人是“世界上最聪敏的人,因而在迫于无奈不得不另想生活门路的时候也是最能干的人;依照愚见,本书在讨论的题材中所涉及的种种计划都是从这种人中来的。在这种人身上很容易追溯出他们的本行是银行,股票,股票买卖,保险,互助会,彩票等等。”他把不辞艰险在全世界经商、不择手段谋取利润、不惜以殖民手段进行掠夺的远洋商人奉为英雄,而鲁滨逊正是他理想中的典型人物。

总之,笛福是商业时代的鼓吹者。在《续编》中他攻击中国文明,但对中国的一些物产表现出了商人的兴趣。鲁滨逊去南京湾的目的是卖掉船上的货,买进一些中国瓷器、白棉布、生丝、茶叶、丝织品等等,或者到澳门,把自己的鸦片卖到一个满意的价钱,然后用这钱买各种中国货。……当他们要离开中国时,(去了南京)买了九十匹锦缎和二百来匹各种上好的丝绸,其中有些还是绣金的,并把这些货物运回北京;除此以外,还买了数量十分庞大的生丝和其他货物,单是这些货物就值到三千五百镑左右;另外还有茶叶和一些细布,加上三只骆驼驮的肉豆蔻和丁香,总共有十八头骆驼驮的货物,浩浩荡荡,离开北京,然后出关,进入俄罗斯帝国,取道阿尔汉格尔回国。而那些中国香料,一部分就在阿尔汉格尔销售,没有带回英国,只是因为“那里货价要比伦敦高得多。”

笛福认为英国如果“没有商业就不能维持下去,好比教堂没有宗教就不能维持下去一样。”“我们(指英国人)是一个做买卖的民族,我们的事务是经商,我们的目的是赚钱,商业上除了利润而外是没有什么兴趣可言的。我们同土耳其人、信仰邪教的人、信仰偶像的人、不信仰犹太教的人、信仰异教的人以及草昧未开的野蛮人打交道、做生意,只要能达到目的,只要对买卖有利,可以不管他们崇拜什么上帝。商业上崇拜的唯一偶像是赚钱。在商人看来,只要有利可图,不管同什么交易,都能一样的。”

最后,笛福还是个“报章家”,并享有“现代新闻之父”的美誉,明白如何去渲染他的文字,怎样用似是而非的言论,知道故意与人相违反博取注意。1700年,40岁的笛福当上了一名记者,后来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新闻稿件,他又是个绝妙的政治鼓动家,而在讽刺方面,又有拿手好戏。

这样一来,中国既然是不奉新教而又祀天祭祖,虽然名声洋溢,在书卷的记载上几乎要压倒英伦,但从使臣和商人的记载看又无强健的军备,而且商舶从未到过欧洲,那些传闻又少人确见,凡此种种,无不与笛福持有的文化观念方枘难合,这就难怪他对中国无甚好感了。

4.另一类声音难免刺耳——英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嘲讽与批评

17至18世纪,随着来华耶稣会士各种报道在欧洲的风行,一个中国文明之邦呈现在西人面前,进而成为启蒙思想家们理想的天堂。相对而言,英国的情况有别于欧陆,尽管也有坦普尔、勃顿、韦伯、布朗等人对中国的颂扬,但影响更大的却是那些无处不在的贬抑之词。这方面我们已经领教过笛福的言论,他那种对中国文明不折不扣的批评态度当然也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在此我们又将再次听到这另一类声音,尽管有些刺耳,却无需回避,或许还会发人深省。

简单推论中的中国典章学术?

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一个牧师的声音,他叫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1666~1722)少时以多通外国语和博览群书著名。17世纪末年,英国学术界有一场关于古今作品孰优孰劣的争论。论争的一方是威廉·坦普尔,另一方的代表则是沃顿。本书前面已经提到,坦普尔在这一问题上是坚定地站在古代学术一边的。他于1692年发表文章《讨论古今的学术》,推崇古代作品《伊索寓言》和伯伊尔编注(Charles Boyle,1676~1731)的《法拉利斯书简》(Epistles of Phalaris)——这后一本书系后人伪托,坦普尔当时并不知晓,认为这两本古代作品远非近代作品所能企及。这种看法引起了沃顿等人的批评,他们主张近代学术比古代的优越。沃顿在他的《关于古今学术的感想》(1695)里,深叹欧人不谙中国实情,而徒信传闻。他评论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耶稣会士卫匡国、柏应理、金尼阁等人的著作,但他对于这些传教士赞叹中国文明的言词显然无法赞同。比如,他根据传教士们关于满洲人入关取代大明王朝的记载,而以为中国的学术文物,都是非常幼稚的。他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满洲人能统治中国,自然是几年之间便已经深晓中国的典章制度,而一国的典章制度,如此简单,则其文化程度,想必也就非常幼稚了。当然,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推论同样不免武断简单。

沃顿以为坦普尔的言论,是根据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us)的《中国史》。于是他在论争过程中就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略,引用卫匡国的一段言词加以批判,并证明中国学术之徒具虚名:“卫匡国曾告诉他的读者,他自己先要认识六万个中国字才能比较容易地读中国书。这不要有什么疑惑——这一定是传扬学术的顶好方法。一个人将一生中最好的八年或十年,花费在‘认字’里头,‘其他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字难学,费时甚多,对西方人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共识”。利玛窦就说过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中国话那样难于被外国人所精通的,中国语言使用一个确定的符号来表示每一桩个别事物这种书写方式使记忆不堪重负,甚至连现代的英国学者威尔斯也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失去世界领先地位,是因为中国人的头脑被禁锢在一种那么复杂、那么困难的文字和思维成语中,使得这个国家的精神活力大量消耗在语文学习上面。

同类推荐
  • 论语正裁

    论语正裁

    近千年以来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许多漏洞与谬误,为拨乱反正,董老以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的心得,重新解读《论语》,并引南怀瑾的观点作比较。在臧否之间,作者的鲜明观点得以呈现,那就是《论语》乃中华智慧的结晶,能引导人类第二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并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 窗台上的一抹春色

    窗台上的一抹春色

    在这里收集的50多篇文章,以时评、调研、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近些年我对一些事情、问题、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每篇文章后边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或者写作的时间,是其时的心境与事件、环境和背景在文章里的融合。文章所涉猎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方方面面。所叙述的事情,件件都是小事,但事小理大,件件都关乎国计民生,正像一位伟人说的,中国没有小事情。任何事情,只要乘以13亿,就成了大事情。能够通过这些事情,启发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正是附文于此的宗旨。
  •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本书作者以亲身感悟、亲身体验为主线,以优美、诗意的文笔,抒发了自已对颐和园的爱、悟、情,全书文笔优美、飘逸,极富诗意。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1980年的物质女孩

    1980年的物质女孩

    我们诞生在八十年代,被人从七十年代的末政车里挤出。从此,这一生,都要以八十年代自居。当八零后的写手越来越烂漫张扬的时候,我们要承担下这个年代带给我们某些事加的标签,然后以虚弱的声音辩解:我们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过渡的一代,在我们身上,没有八十年代最鲜明的个性特征,却握有七十年代的怀旧情结;没有七址年代最清晰的愤青语言,却相信八十年代最昂扬的个人奋斗;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的一代,也是最后经历过凭票供应生活的一代;我们是可以普遍享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也是最先面临更多竞争与打击的一代……总之,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这样独特的地位与经历,而拥有了更加独特的特性与符号。
热门推荐
  • 邪年传奇之天下一统

    邪年传奇之天下一统

    地球异变,众界遭难,为了拯救人类,拯救地球,拯救天下苍生,邪年再次转世投胎,带领大家奋起抗争,最终重新组建起了一个新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家总裁天天撒糖

    我家总裁天天撒糖

    人说,一见钟情的爱情,只需一眼便已是千年。我说,我的爱情,一眼看到的是王大龙。本文又名《一只虾米坚强营业》,《一龙求人得人变大记》,《黑客个PI帝国》。本文是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成长记,帮助母亲找到遗失在尘世中的爱情,而在寻找的路上遭遇自己的一眼千年的故事。女主,米侠,原名米霞,英文名,Sun,大学毕业后第一件亲力亲为的重大事件,是给自己改名字,同学们叫她虾米,但是却是用一种十分敬畏的口气,不敢有半分毫的小瞧,母亲则喜欢叫她米花花,意思是家中的一朵花,同事叫她飞天虾米,语气中似乎她能吐丝结网上下遁走似的,而本文男主对她的商业吹捧的称呼,“啊,我的太阳!”男主,***,原名王一龙,英文名,Loong,和父亲豪赌,赌资是父亲的名字,若王一龙获胜,则父亲的名字归王一龙所有,同学中的外国友人全都一口流利的中文称呼他中国龙,而不是凶狠的西方龙Dragon,父亲说他是人前一条龙人后一条虫,他不服气,和父亲打赌,而本文女主习惯性的称呼他,“你这个骗子!”*地铁站小学生,王大龙,九岁。公司保安,王大龙,四十岁。小区物业经理,王大龙,二十九岁。学霸学弟,王大龙,二十二岁。呵!抱歉,你们都不是我的龙!
  • 半本古籍

    半本古籍

    张小凡是一个行走在大千世界当中的芸芸众生,人如其名,他二十四年的岁月平淡如水,就如同底层民众般整日为生存奔波。但不久后,张小凡的人生却因为爷爷去世后留下的半本古籍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一个诡异,神秘,恐怖,惊悚的世界如同一幅画卷向张小凡舒展开来。直到那天张小凡才发现,他对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
  • 你的诗和远方

    你的诗和远方

    如果那个时候,我问你:“你所向往的诗和远方里没有我,你会为我停留吗?”抱歉……我没有诗意也不曾想过去远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四夜清梦

    十四夜清梦

    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意义。或悲或喜,你细细看来,或许会有你自己的影子。
  • 龙唤神

    龙唤神

    江山北望,狼烟奔腾,华夏王朝战火纷飞。西抵蛮夷,北抗铁骑,边关将帅战死沙场。少年少女,流离失所,离奇习得龙唤神术。保疆域,斗奸臣,历爱恨,感生死,谱写出一曲不眠的长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琉璃之王

    琉璃之王

    苍茫的无尽之海上有一块被浓雾掩盖的大陆,唤作琉璃。纵横、阡陌两条海河又将琉璃世界一分为四,西北称红珑,东北称青冥,西南称紫星,西南称金陵,琉璃世界中央有一座喷吐不息的火山,唤作不息山,环山有岛,名冰岛。偌大的琉璃世界生灵不息,万物共存,相安无事。沧浪之神祸起海外,各部族将倾于覆巢之下不得不再次联手抗争,而此时火山之下一个足可吞天噬地的庞然大物正在不息山下静静的观察着发生的一切。而现在我们故事的开始要从金陵之境,无尽之滨,不归崖边的一处日炎堡的营地开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