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92100000047

第47章 “千军万马避白袍”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公元528年,北魏再次发生内乱,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而且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没实力的像北海王元颢,就只有像春秋时期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于是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归降南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萧衍当然希望北魏内部越乱越好,更何况支持这个皇帝也不需要自己掏腰包划土地供养,又有试探北魏的想法,于是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上洛阳称帝。其实,萧衍对元颢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派7000人护送他深入北魏几乎等于送羊入虎口。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他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了,封了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陈庆之自己爱穿白袍,麾下的7000人也是各个白袍。后来,人们将这支传奇部队称为“白袍军”。

公元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陈庆之攻克荥城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10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败的那家伙。现在这仗几乎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7000对7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已经彻底被陈庆之折服了,完全失去了斗志。战斗没有再继续下去,丘大千率领剩下的人马投降,7万人马做足了准备也没有能挡住陈庆之一整天。

为了阻止陈庆之继续北上,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军两万,驻守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的地势非常特殊,环城四面被水包围。元晖业自以为凭借天险,量陈庆之区区7000人马如何攻克考城。没想到陈庆之在水上筑起浮垒,没费吹灰之力就攻克考城,并且生擒元晖业。这一战梁军缴获了丰富的战利品,仅战车就俘获了七千八百辆。攻克考城后。大军继续向西进发,魏军暂时没有人敢阻挡这位战神将军和他的7000神兵,一路上守将望风而降。当然轻松的进军很快便结束了,因为北魏集结了更强大的军队准备消灭这支自不量力的孤军。

此时的北魏国内局势发生了转变,尔朱荣在邺城以七千精锐骑兵剿灭了葛荣几十万起义军,又打败了割据长安的萧宝寅,其他叛乱也纷纷被镇压,北魏暂时可以集结强大的兵力来对付陈庆之了。这时,陈庆之的远征军被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的7万羽林军,挡在了荥阳。而元天穆奉尔朱荣之命,正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荥阳。另一支由尔朱世隆率领的一万人马进驻虎牢关,截断了陈庆之的退路。驻守荥阳魏将杨昱,麾下7万羽林军装备精良,凭借荥阳城高池深,守得固若金汤。而元天穆带来的更是久经沙场的北魏精锐骑兵。北魏这次动员了国内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誓把陈庆之剿灭于荥阳城下。而陈庆之对于荥阳的攻击并不顺利,没有像以往那样一鼓作气摧毁敌人的防御。

当元天穆的援军出现在陈庆之背后的时候,荥阳仍然没有攻克。梁军看到己方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时,军心开始动摇。此时,陈庆之命令人马稍作休息,他对手下兵将说:“我们这一路打过来,攻城略地,杀死人家的父兄,抢掠人家的子女,都不计其数。所以元天穆手下的人马和我们不共戴天。现在我们只有7000人,而敌人接近30万,今天咱们只能抱定决死一战的信念了。元天穆带来的都是骑兵,如果在平原交战,我们必败无疑,现在只有趁元天穆没有进攻之前攻下荥阳。大家再犹豫的话,那我们只有等人屠宰的份了。”听了陈庆之的话,终将士情绪激昂,摩拳擦掌。于是陈庆之亲自上阵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拿下了荥阳,俘虏杨昱,杀其属下37将,生刳其心而食。

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趁元天穆大军刚到,阵脚未稳的时机,带领3000骑兵反扑敌军。魏军没想到刚刚浴血奋战疲惫不堪的梁军,居然敢放弃固守荥阳的有利条件,主动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发动进攻。3000对20万,双方大部是骑兵。陈庆之以3000人全歼北魏20万援军,只有元天穆带领几十骑仓皇北逃。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3000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1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已经被陈庆之下破了胆,7万守军的荥阳都不堪一击,更何况区区1万人马。尔朱世隆连犹豫一下都没有,马上放弃虎牢关逃跑了。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魏元子攸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守将直接投降了。北魏元子攸仓皇逃往河内(今河南沁阳),留在洛阳的魏臣很识相的迎接元颢进入洛阳。于是元颢大模大样的坐在了龙椅上,过起了皇帝瘾。元颢改元大赦,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至此,在魏将的心目中,陈庆之是不可战胜的。“白袍”成为了北魏军士继“韦虎”之后最胆颤的词语。经历了大概140天的长途奔袭,陈庆之率领着他手下7000身披白袍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攻城拔寨,从安徽一路北上最终到达洛阳。当时洛阳城中童谣唱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陈庆之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所向披靡,粉碎了数次敌人大规模的围剿,歼灭了以骑兵著称的鲜卑精锐,这不能不说是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只可惜此时的萧衍正热衷于投身佛教,正在为舍身同泰寺而痴迷,否则但非他有登基初期统一南北的雄心壮志,有陈庆之这样的大将,未必历史不会改写。

陈庆之却看出元颢并非是一个能成器的君主。但是他深知自己此次的任务就是保护元颢,陈庆之向元颢提出建议:“现在北方没有臣服的地方尚多,我们的兵力太少,敌人现在还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可一旦他们知道,恐怕就会疯狂反扑。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请皇上(萧衍)派来援军,稳定北方的局势”。元颢本来就没什么主见,听了陈庆之的建议也觉得害怕,本来想依照行事,可是此时元延明又进谗言说:“现在陈庆之手上只有几千人,我们已经不能管制他了,假如再给他更多人马,那我们不是什么都要听他的?这样我们大魏的社稷不就要落入外人之手了?”元颢认为很有道理,同时为了防止陈庆之绕过自己向萧衍请求援军,他私自给萧衍递交了密奏,谎称北方局势已经稳定,为了防止地方上产生恐慌情绪,恳请南梁暂时不要派遣大军北上。萧衍得到元颢的奏折后,于是命令原本打算北上的援军停在边境线上待命。至此,实际上南梁又丧失了一次统一南北的绝佳时机。

与此同时,北魏当时最负盛名的名将尔朱荣,已经在河北完成了大军的集结。就在元颢入主洛阳65天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元子攸,挥师洛阳。此次北魏大军由尔朱荣亲自指挥,这个曾经在北魏不可一世的军事奇才终于要和陈庆之这个后起之秀对决疆场。听说尔朱荣的大军南下,那些前期投降元颢的地方又纷纷倒戈投向了尔朱荣,局势对于元颢一方非常不利。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这三天里战斗异常激烈,最终因为尔朱荣损失惨重而主动退兵。

这对尔朱荣大军的士气无疑造成沉重打击,关键时刻,尔朱荣为了稳定军心,指使一个叫刘助的,号称善观天象的人站出来说,根据天象的显示,不出十日,河南就可以平定。尔朱荣的大军也因此暂时稳定了军心,没有造成溃败,然而尔朱荣不敢再和陈庆之正面攻战,偷偷渡过黄河,绕过陈庆之驻守的中郎城,直接攻击洛阳。元颢当然是不堪一击的,他的人马一触即溃,残军在逃到临颍时被擒。至此临颍短暂的政权也宣告破灭。

洛阳失守,元颢被擒,陈庆之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尔朱荣亲自带领大军追击陈庆之部队。时运不济,陈庆之的人马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幸好陈庆之本人幸免遇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装扮成和尚才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陈庆之返回健康后不久,就被任命为北兖州刺史,都督。负责淮河流域的军事防务。在陈庆之坐镇江淮期间,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事。首先是僧强、蔡伯龙的叛乱。僧强号称挥些妖法,又善于煽动人心,短时间内聚集3万人马,攻陷了北徐州。济阴太守弃城而逃,钟离太守遇害。此时陈庆之发兵讨伐,没费吹灰之力便剿灭了这次叛乱。此后,陈庆之又率兵进攻北魏领地悬瓠,在溱水一带大败北魏的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史云宝,又在楚城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这几仗打下来,在大梁北部的边境线上,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于是陈庆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两年的时间,边境一带府库充足。

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起兵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帝紧张之至,急调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驰援。刚刚出发不久,军至黎浆,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

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56岁。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侯。陈庆之自幼跟随梁武帝,早年默默无闻,直到年过四十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虽然他的光辉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是这十几年所创造的奇迹足以令那些一生戎马的名将望尘莫及。

陈庆之在北朝混乱的时候创造了传奇般的战绩,那么在北魏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北朝大乱,进而导致亡国的呢?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太和改制”,一方面催进了中华民族的大配合;另一方面,鲜卑族骑射尚武的风气经过汉文化的浸染,勃勃雄武顿时变成儒雅奢靡。尚武之风急剧消褪,南朝坐谈之俗顿侵,马上雄豪摇身变成为衣冠士人,整个国家又处于北方周边少数民族的窥觎之下,隐患已经悄然滋长。

同类推荐
  • 荆楚大地

    荆楚大地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今有我族支庶,名叫莫敖,带着一只灵鼠,拖着一根木棍,从神山中走出。
  • 史记?他的伟大时代?司马迁

    史记?他的伟大时代?司马迁

    本书对司马迁的一生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品读,将这位文坛巨匠真实地展现给读者。
  • 蒙君念

    蒙君念

    关于秦始皇,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而且太史公有着儒家的一些思想所在,难免对于秦代有些歧见。赵姬是否真的生活混乱,吕不韦是否真的野心满满,韩非到底是如何身死,嬴政如何统一天下,蒙恬如何北击匈奴,真的有荧惑守心么,这些都会在本书中展现。政治权谋,阴阳春秋,诸子百家,天道儒法。蒙君侯念,蒙君子念,蒙天下念,赢古今政。
  •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研究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本书着重注意的地方。专家们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书试图从正面进行阐述,提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看法,以论证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
  • 宁夏历史名人

    宁夏历史名人

    《宁夏历史名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既有宁夏古代历史的总体介绍,又有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著名人物,既列举具体事实讲成就,又深刻总结经验谈启示。
热门推荐
  • 今日那年的我们

    今日那年的我们

    那年初遇,正是青涩年华今日重逢,却已满目沧桑岁月变迁,同样的景物,同样的人不同的,只有心罢了遇见本没有对错,分离是为了最后的重逢,等待只因那年,树底下我们共同许诺过的,誓言。有些事,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有些事,坚持了,才知道对错……
  • 傲娇皇上:说爱我

    傲娇皇上:说爱我

    自己喜欢的男人爱上了自己的妹妹,。。。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从此开始,可自己却爱上了那个傲娇又腹黑的帝王。。。。
  • 史上第一帅神

    史上第一帅神

    天不生李元,万古如长夜。多年以后,当李元的帅气值突破天际,超越无极限,成为一代终极帅神的时候……他坐在专属于帅神的宝座上,面对台下万千美少女的欢呼声……他准会想起他得到那不太正经的帅神系统的那个早上……那个早上,他完成了第一个任务,获得了一个奖励,那是一切的开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符星魂

    魔符星魂

    传说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妖魔不时出现,危害人间……传说中,有一批护身符,能让它们选中的主人阻止可能来临的灾难……
  • 无枉谋中计

    无枉谋中计

    很多人,有故事,有缘由,有取舍很多事,无对错,无真假,无怨由想呼喊,想责怪,想找一个出口你以为的,你认为的,最后都淹没在滚滚尘埃里一梦万年,惟愿梦醒而魂,未断纵然情深,奈何缘浅桃林深处,珠钗明笑颜宫廷侯苑,舞燃而情丝断云海山巅,步步精而棋未绝哀哀城墙,纵身跃而惟愿,皆无所欠就像有的人,一眼万年,而有的故事,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完结我们之间,是非皆过往,无亏欠、无对错情不知所起,缘不知所灭愿来世,来时身轻如燕,去时琴瑟满院
  • 无敌仙农

    无敌仙农

    在诞生之初获得神树精华传承的江游,意外的保留了前世的记忆,并拥有了控制植物的异常能力,让他在修仙的世界里,即使资质低下,也具有一点竞争力。在意外进入十大宗门之一的百草门之后,他更把自身异能完美发挥,种出一片新天地,打造无敌的猎妖军团,威震仙界。
  • 极品公主:暴君,求放过!

    极品公主:暴君,求放过!

    凤观十九年,燕国与闵国的交战前线。燕军中郎将元晚河刚回到大营,尚未褪去铠甲,太子近卫就……
  • 山海伏羲录

    山海伏羲录

    地球在即将油枯灯尽毁灭之时,迎来神秘力量洗礼。四大板块合而为一,山海归元,大荒重现,上古凶兽恶植再现人间。人类觉醒远古血脉,获得上古诸神灵兽操控万物的五行之力,开始谱写新的山海征程……时至今日距离大洗礼已经一千年之久,四洲人类在上一个文明残存的基础之上,再次建立了新的文明,互相抗衡制约……华夏洲,枯藤镇,有一少年,故事将从他身上开始……
  • 豢妖

    豢妖

    精灵鬼魅修炼人形者,是为妖!唐乐穿越以后,误打误撞娶了一只妖,他将这个险恶的世界中与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