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77800000017

第17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观研究(5)

波兰尼区分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认为因为“缄默知识”是“缄默认识”或“附属意识”的结果,因此,“缄默知识”是非理性的、非批判性的、非言语、非公共的;因为显性知识是“焦点意识”或“焦点认识”的结果,因此它具有理性、批判性、意识性、可陈述性、公共性等特征 [40]。波兰尼进而认为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下列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因此,波兰尼又把“缄默知识”称为“前语言的知识”“不清晰的知识”。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他认为“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因此,自然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主体际性等特征。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理性加以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及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此,不能够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

在“缄默知识”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新课改专家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认为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明确的“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隐性知识”,并且由于对“缄默知识”的过分强调,而走向了主张“隐性知识”的学习比“显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思想和实践道路。于是各种“缄默知识”“实践性知识”等知识走近研究者,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走进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看,把“缄默知识”引入学校教育和在教育中的展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我们教育中不重视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感性体验等教育教学弊端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领悟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趣味和技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是否如有些学者所说的如此神奇和威力无比呢?其实,“缄默知识”远不像波兰尼所说的那样重要。实验和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甚至是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显性知识的获得,给人们获得“显性知识”造成种种困难。 [41]同时,“缄默知识”可能使我们在面临复杂情形时判断错误,从而给实践带来损失。正如斯滕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够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 [42]。因此,“缄默知识”本身的根本特性决定了教育教学不应、也不能以其为主要内容。学校教育要在一定的时段内把人类积累的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显性知识易于被学生掌握、习得的特性使得学校教育必然以显性知识为主体。再有,“缄默知识”的习得也是在显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实现的,没有显性知识为基础和条件,学生习得“缄默知识”只是天方夜谭,“无米之炊”。

与缄默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感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缄默知识的习得需要实践性教学完成。由此,教育领域出现了对“研究性学习”“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的热捧,仿佛一夜之间,江山易人,改朝换代,过去的传授法等都成为“老古董”“绊脚石”,欲抛之而后快。于是,这些没有根基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快在大江南北风靡起来。教育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通过体验、感觉等方式,人们获得的更多的是个体的经验或个体认识,这些经验或认识如果不经过升华、抽象、概括,很难成为学生系统的知识。而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单靠个体,很难实现由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的飞跃。所以单纯的“实践教学”“体验性学习”使学生获得的只能是零散的知识碎片和肤浅的个体认识。由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知识应以系统的“显性知识”为主体,并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缄默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发展。

第四节 知识“教”与“学”的方式之争

学校教育中,知识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呢?什么样的知识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呢?于是,出现了“讲授法”与“发现法”“对话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即交往”“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等教学方式的争论。

一、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知识教学方式上出现了诸多的“新”词,如“研究性学习”“对话教学”“教学即创造新知”“教学即交往”“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结果”“商谈教学”“知识即探究” [43]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论点概括为“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传授方式确实触及了长期以来知识教学中存在的许多弊端,如“单纯知识传授”“简单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等等。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所持“理念”的不当,以及不合国情、教情等,使教学实践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知识教学的现状怎么样呢?有学者在反思研究基础上认为,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体验”,“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合作探究有形式无实质”等问题。 [44] 那么,这些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对知识传授的指导思想、过程及方式方法的认识偏差所致。

课改专家人为地制造了“传授”与“建构”两个概念的割裂与对立,似乎传授就不能是建构,建构就不能是传授。实际上,教学中,知识既是教师、教科书传授的;又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两者不能割裂对立,甚至不能单独存在;而且,最为主要的是:建构是由传授引发的。如果没有传授,学生建构什么?没有好的传授怎么会有好的建构?怎么能少去或不去注重传授? [45]

二、知识习得是一个“打开、展开、重演、再现、外化的过程”

客观知识究竟怎么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概念、原理、公式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简单地直观,如照镜子、录音、录像,或如物体挪位、植物移植那样,这的确是不行的。****三先生等认为,知识的习得,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里怎么内含有这些东西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认识的结果凝结在里面的,因而知识更内含有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这些不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那许多“珍宝”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他们(学生个体)“与人类总体‘相遇’”。例如,一篇文学作品,内含着各种情境、创作活动方式过程和作家的思想感情;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定理内含着客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还有科学家的探索、实验活动方式和过程。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是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例子。每位数、理、化教师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这样做的:把数学公式、物理、化学原理展开,演示其逻辑推理或实验探索过程。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重演什么?怎样再现等要进行改造,专门设计、简化、典型化,如缩短过程、平易难度、精简多余情节等。在这样展开之后,便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压缩、提炼、抽象、概括,回到结论、概念、公式、原理。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多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教学实践中,大量的是教师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情境;而通常中小学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

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展开、呈现出来,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就是练习、实习、实验、操作、问答、考试,包括审题、解题、演算、判断等过程。外化有复理性的外化和创造性的外化两种,它们起着检查、巩固、初步运用知识的作用,即完成此前的内化的成果。 [46]

三、对知识“教”与“学”方式的反思

知识的“教”与“学”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习得的成效。那么,什么样的教与学方式是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呢?显然,在知识习得方式上,课改专家完全否定了讲授法等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弃了教师的解释和引导作用,实践中必然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碎片化、片面化。我们认为,必须要确立中国特色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教学观策略。

(一)“多样综合”是知识教育的基本策略

当代思想的多元化、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面临的困境等,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复杂。单一的知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我们认为,解决的办法是抛弃一种方法包打天下的思想,采取多样综合的策略,由单一的知识教学方式走向知识教学方式的多样综合,运用多样方式,多种手段,发挥各种方式方法的优势,又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知识教学任务,实现知识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教学认识的多样综合可以以下方式实现。

同类推荐
  • 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上)

    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上)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中的网格化管理等机制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分析政府职能转移的法律规制问题、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队伍建设问题、以及宜昌市探索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和宜昌特殊的三峡移民管理机制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 教育可以更美好

    教育可以更美好

    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作者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读者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而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这是一本读懂理解教育、读懂教育的图书。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现今教育的急功近利,却让这种目标粉末倒置了。好似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就只是为了“长大”,而“长大”前的“童年”“青少年”都没有意义一样。本书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局长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 为了更好地出发

    为了更好地出发

    本书是一本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总结了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同时收集了其他一些地区在类似领域转型发展的先进经验。全书分为总论篇、魅力北湖篇、实力北湖篇、生态北湖篇、开放北湖篇、幸福北湖篇六部分,共38篇报告。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力图通过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争论内容的全面收集,并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争论展开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尝试弥补相关研究的这一缺失。
热门推荐
  • 《圆圈舞》

    《圆圈舞》

    女主角欣歆对于钢琴是如痴如迷般地执着,钢琴给予她的是纯粹的快乐,平日最最喜爱伴着《洋娃娃与小熊跳舞》跳起圆圈舞。齐弘的出现让欣歆感受到爱的隽永,她以为会弹一辈子的钢琴,就像爱一个人一样,慢慢地、久而久之便是一生。可是,齐弘的离开就像钢琴盖突然被“嘭”地关上,欣歆原以为的一辈子就这样戛然而止了。还有谁会出现在欣歆的生命里?她人生的旋律虽不完美,但已很美……我所作的《圆圈舞》的灵感来源于克拉拉、舒曼和勃拉姆斯,他们三人在钢琴、古典音乐上有着各自非凡的造诣,但他们的爱情更动人,是他们音乐成就的源泉,勃拉姆斯曾说过:“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谨以此作纪念克拉拉逝世119周年。
  • 云梦归幻

    云梦归幻

    织梦,织的是人心,也是人的求而不得。一觉梦醒,皆是虚幻
  • 列侠风云录

    列侠风云录

    剑是冷的,血是热的,可愿以脖颈试之。血与剑相触,有能溅出怎样的故事?是断肠悔恨,还是热血江湖?相传;一枭,二缺,三城,四绝,五名侠。又有怎样的故事?大宋的江山有该何去何从?是飘摇还是稳固?列侠风云录会为你一一道出。目前武侠小说已进入固定的模式:血仇—奇遇—报仇,当然还有艳遇。不管是新派还是传统,都避不过。所以很少人在涉及武侠,因为你写的再好,也无法超越;金古梁三大宗师。当然我更不行,我只是试图改变,也许无法跳出。这是我的尝试之作,仅此一部,成功与否都不在涉及。本书严格说来,已经不能算作纯正武侠,我给他定义为‘轻武侠'.
  • 本草易读

    本草易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时空之世界战神

    超时空之世界战神

    二十七世纪,战犯埃克森率领军队占领地球,五艘飞船逃离,只有地球神兵号逃脱,之后这架飞船会经历什么?拭目以待。。。。。。
  • 天地随逍遥

    天地随逍遥

    神话故事就一定为假吗?5000年历史其实只是冰山一角?神魔鬼怪,魑魅魍魉与人们共存?秦始皇其实没死,只是闭了一口长达千年的气?当年的历史又有何掩埋?为什么要将这5000年的历史永久尘封?请看一个学生如何见证这深藏的历史……
  • 凤越华京

    凤越华京

    一个吃肉喝酒杀人的和尚,一个身怀绝技的王爷,一个博览群书的穿越者,他们的故事都汇聚于这本书之中,有爱恨情仇,有江湖侠义,你能想到的,这,可能都没有…
  • 佞女无心山月

    佞女无心山月

    君不待见吾,吾识趣,不奉陪时君又是作何作死?
  • 李叔同全集之书信(05)

    李叔同全集之书信(05)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致丰子恺、李圆净、孙选青、林赞华、朱稣典、刘质平、弘伞法师、广洽法师、芝峰法师、习律诸法师、刘肃平、赵柏癫、李晋章、亦幻法师、崔澍萍、性愿法师、瑞今法师、寂山和尚、蔡元培、开元慈儿院董事会等多人的书信。
  • 无仙缘

    无仙缘

    大陆上,万族林立,探寻天地间仙之谜。修道者,求超脱,求永生,我命由我不由天!登仙路上多尸骨,千古奇才万骨枯。诸天万敌,只身相抗!时空的交错,一个少年将目光望向广阔无边的大陆,他,立誓在此崛起,成为自己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