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77800000016

第16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观研究(4)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起初是国家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强调提高国民的素质而提出。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改革的专家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知识教育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与情感、态度等同等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已经“过于”的方面,体现了似乎素质教育是不需要知识的教育。

对素质教育较为权威的解释是,国家教委枟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枠把素质教育界定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枟教育法枠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999年,****中央******发布的枟****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枠中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说,从国家发布的文件中,我们找不到进行素质教育就反对知识教育的根据。

“素质教育”这一理论,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但最根本、最基础是强调知识教育。唯有紧紧围绕科学知识教育、重视科学知识教育,才能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提升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并不与知识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的本意是提高素质、加强教育,它的对立面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思想,这是1985 年枟****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枠中讲得十分明确的。可是,某些论者却把提高素质,加强教育的对立面,说成“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有的学者明确说“‘应试教育’的核心是知识教育”。这样一来,素质教育就是与知识教育对立的教育了,本来是要反对“轻视知识”,现在事情完全颠倒过来,却变成轻视知识了。 [32] 这一现象的产生,源自论者的片面理解。

当然,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出于积极的动机,即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但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等的形成是不能够离开知识传授的,非要少去注重或不去注重知识传授才能做得到吗?而且,如果说忽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是现行教学比较重大的缺点,不是更加需要注重去改进、改革吗? [33] 总括上述,知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知识是一个人完善发展的轴心。当前教育提出要重视智力、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然而,若把知识传授当作发展智力、能力、创新能力的障碍物,而不是发展的基石和轴心,则是虚构的幻想。 [34]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与知识教育相统一的,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知识越多是否能力越差

新课程改革以来,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我们很多时候会听到课程改革专家谈道:“无知可以有能力,知识越多能力越低”“知识越多,会阻碍人的智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发展”等。按照这些观点,似乎知识与能力之间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我们为了提高能力首先要“无知”。

一般而言,有知识,智力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无知识,智力绝对得不到发展。知识是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和发展提供广阔的领域。但是,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育历史发展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曾出现过两次著名的论争,第一次是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再一次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以课程改革为代表的论争。

丛立新教授回顾知识与能力在教育历史中的关系时认为,在古希腊的教育中,七艺为代表的课程,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上,是明显倾向于能力培养的。根据一般的观点,古罗马的昆体良最早对教育应当注重能力培养的思想给予明确的表达。他认为:“学生不只获得一些学者所限定的各种事物的知识,也不只是了然于修辞的规则为何,而更须获得增进其说话的能力,具有孕育其雄辩的口才。因为,就一般而言,研究修辞艺术之枯燥之教科书,多半是强调辩说技巧,因而损害了、阻碍了一切高贵的形式,耗损了想象的活力,只留了干枯的骨骼。”夸美纽斯开始注重实用学科,强调与社会及人生相关的知识,随着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思想的提出,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逐渐成为主体内容。

那么,知识与能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联。首先,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获得总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必然愚昧,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形成、运用和提高能力。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5]其次,知识与能力彼此存在相互独立性。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同时,它们的独立性在发展上更加明显,个体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一定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升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知识类型之争

“知识转型”时代背景下,学校应该传递什么知识呢?知识在不同学科,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内涵界定。同时,知识也存在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表征。我们在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中谈论知识,可以海阔天空,信马由缰。但是,当我们进入学校,审视学校教育知识时,我们就会发现,学校教育知识有其特殊性,这就是一些没有定论的、不确定的、感性的、个体性的知识不能作为学校教育知识的基本内容,那么教科书知识应该是哪些知识呢?我们的观点是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只能是客观的人类科学文化的精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是个知识价值判断问题,课程知识选择问题。在教育发展史上,众多教育流派的争论,实际上是价值选择之争。如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人的教育与人力教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通才与专才等,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反映了知识选择价值立场。在学校知识选择的问题上,影响最大、持续最长的是理性主义知识与经验主义知识之争。理性主义课程论与经验主义课程论各执一端,两派在教育实践上各有影响。在教育现实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所谓的“钟摆”现象,就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对教育实践影响的结果。 [36] 如果从学校存在的历史和客观依据来看,从教育本体论考察,理性主义的教育观、知识观,应该更符合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和要求。教育从其功能看,起源功能就是传承文化和文明,而主要不是个体“经验”的积累、改造或组合。如若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单纯的个人经验的积累与组合,学校就可以如伊利奇所言———“非学校化”了,因为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活动中能更好地积累和获得直接经验。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争

在知识观的争论中,其中之一是有关学校教育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间接经验为主。一般来说,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科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新课改专家在批判现有的学科课程基础上,认为活动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新课程倡导的“体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无不强调了学生学习直接经验的重要。新课改专家在论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不存在绝对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他们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其二是个体经验比人类集体经验更重要。“教育者所提出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现成知识,只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极微小的一部分,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掌握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学生除了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外,也需要获得并积累作为个体的实践经验。” [37]

中小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知识是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这本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对于个体、教育以及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之所以产生,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具有再生产知识的功能,学校具有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功能。通过学校中的间接经验课程,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各种成果得以传承,人类历史得以连续地演进而不致中断,不必重复和循环,使得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建立在前人和他人营造的基础上,而无须从头开始。更使得人的知识和思想可以突破个人生活经验的狭隘范畴:在时间上,超越个体生命的周期;在空间上,超越个体生活的地理限制。 [38] 然而优势的反面就是缺陷之所在,学生在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时的认识既不是来自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不在完成后直接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往往破坏学生认识的完整性,使学生失去了犯错的机会等。

直接经验对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仅直接妨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也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造成困难。因此,我们在教育与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学生多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可以减少一些书本知识的分量,降低一些书本知识的难度,腾出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去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的情感得以陶冶,态度得以端正,价值观得以正确养成。但是,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经验的水平上,更不能以直接经验取代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间接经验。因为对于个体人来说,时间的有限性、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他的直接经验在数量上的有限性。而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未完成性也会使他们的直接经验的正确性和认识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教学认识论认为,学校中学生的认识是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同于人类的总认识,它可以依靠他人、前人的实践而不只是个人实践。还有语言这个工具可以保存、接收知识,占有前人、他人的经验。这样就无须事事亲身去经验了,也无须简单重复人类历史总认识了。******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 [39]也就是说,个体认识和发展的起点主要不是个人当下的实践或直接经验,而是前人、他人实践、认识的成果,即主要是人类认识的结晶———知识,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其次,学生的个体认识,不仅不同于人类历史认识,而且还不同于其他个体的认识。学生是作为一个未完成者、未成熟者、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他们的学习认识过程区别于教学认识以外的其他个体认识,区别于科学家、艺术家及一般工作者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有主导、有教育性,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不是各种事物和现象,而是通过读书、听讲等活动接受现成的知识。

我们主张教学认识的主要对象是间接知识,但并不否认学生对直接经验的学习。但是学生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掌握直接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间接经验,是为间接经验服务的;直接经验在量上是有限度的,不能影响间接经验的学习;同时,直接经验往往是被改造过的,是人类原始认识的浓缩、典型化,并且渗透和附着了国家和教师的主观预设。如学校实验室中的科学实验,某一个体育动作,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教具等,都是经过了人为的选择、设计、改造和简约化的。

二、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之争

“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 )”又称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是波兰尼在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枟个体知识枠中提出的。波兰尼之所以提出默会知识,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将知识看成是完全客观的、静态的一种挑战。因为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用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都是明确的、可表达的。

同类推荐
  • 深度语文

    深度语文

    本书是王开东老师深度语文探索的经典力作,是他20年教育教学的精华集萃。全书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特别是深度语文的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作者践行最前沿的课程架构、最透彻的文本剖析、最精到的课堂把握、最鲜活的课堂实战,把抽象的课堂理念衍化为课堂教学的直通车。书中的文本解读和精彩课例,是作者魅力课堂的集中展现,深受广大教师喜爱。本书获“江苏省首届十年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 印度精神的召唤: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

    印度精神的召唤: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俄罗斯的巴赫金、英国的奥斯汀、法国的福柯、德国的哈贝马斯等四位在20世纪西方理论上有显著影响的理论家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发展的“语言学转向”为背景,从四位理论家纷繁复杂的思想中梳理和勾勒出他们的话语理论,分析了他们话语理论产生的文化动因,聚焦的主要问题以及给20世纪西方理论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和现实意义。本书对于学界系统了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的多维性和多面性,揭示20世纪西方理论发展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品牌这一中心概念,从党报品牌定义、内涵,当前党报品牌的现状,存在问题,党报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党报品牌建设这一课题的特殊性、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四个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力求有所突破。本书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言之成理,颇有创意。总体来看,刻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表述清晰,文献综述丰实,引用资料规范,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
  •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是省司法厅管理下的主管全省监狱工作的机关,全省监狱机关担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的职能。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新时期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本书为改造罪犯,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服务。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热门推荐
  • 故事茶馆

    故事茶馆

    故事茶馆,可以用故事支付茶点的费用。茶晓晓自从有了记忆以来,就一直守在这个茶馆里,倾听每一个愿意敞开心扉的客人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或是幸福、或是悲伤、或是遗憾、或是悔恨、或是无奈、或是凄凉,却是最为普通平常的人生。
  • 镜世序

    镜世序

    37世纪,人类已经平稳步入智能时代,消灭了犯罪和金钱,在智能调配下,人类共享社会资源,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人。灰原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先进而又枯燥的世界,直到某一天,有人告诉她这个世界以外,存在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有“法力”存在的奇妙世界……◆提醒:因含有以下内容仅限17+◆①偶尔/轻微的暗示或裸露;②轻微/频繁的卡通或幻想暴力;③偶尔/轻微的les或bl;④偶尔/轻微的亵渎或恐怖;
  • 潇然梦,忆初

    潇然梦,忆初

    因为一个恶作剧,成为了情侣,却又被迫去美国深造,几年后的相遇,他们都各自回忆起初恋的幸福,开心,可是一切已经回不去了,各自都有了男女朋友,最后只能saygoodbye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转世修魔佛

    转世修魔佛

    世间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个小和尚寻觅凡尘修佛入魔由魔入佛的故事……
  • 爆笑宠婚:邪王追妻忙

    爆笑宠婚:邪王追妻忙

    她是寒国北王,她是22世纪穿越而来的的特工。他是烈国绝帝,他是绝情宫宫主。她被爱人背叛,含恨而死。她死前说:“宁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她本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上他人,却不想步步沦陷。她亲眼看到他和自己的敌人上床,她被她狠心逐出烈国,她伤心欲绝,毅然离开。三年后,她风光回来,惩小三。但为什么他的心还是那么痛,为什么她还是忍不住靠近他?是他狠狠伤了她啊!
  • 赵爷你媳妇回来了

    赵爷你媳妇回来了

    两个相爱的人是不是注定不会在一起……能与赵屏风一直在一起是十七岁的许柚楠的梦想,可那只是十七岁的。三年后的许柚楠回来了………
  • 顾少的绝配妻子

    顾少的绝配妻子

    他是万人崇慕的顾家大少顾皓辰,她是天下的公主君若溪,他们是上天的宠儿,是世人眼中的一段佳话,是世间最美妙的组合。—顾太太,好久不见!(某男痞痞的说着)—10年了,我们终于又见面了!—ㄟ(▔,▔)ㄏ怎么样!准备好成为我真正的顾太太了吗?—难不成我现在是假的?→_→(嘿嘿嘿嘿嘿…)_
  • 红尘禅心

    红尘禅心

    一个人的人生结局不论是圆满或徒劳,命运总是显得那么微妙无常。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如白马过隙,活在当下也许是对人生最直接最简单的诠释。我们无限感慨生活却总是在花开花落的悄然无声中体会着生活的无语。在浮浮沉沉的命运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