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64500000030

第30章 闲话太原(1)

童年的柳巷

过去,山西辖区行政建制,号称有九府十六州一百单八县。当初,太原既是山西省会,也是管理周边州县的太原府的府衙所在地。

建国初期,五十年前,在我们家乡老百姓的话语系统里,说起省会太原,不说“太原”,也不叫“省城”。大家上太原,说是上“府里”。

交通不便,加上生活闭塞,一般农民连县城都很少光顾,更不消说州府省会。凡是有幸到过府里的人,地头田埂、马棚饭场不免卖弄种种见闻;而凡是说起府里热闹去处,无不盛赞柳巷和开化市。

太原古城,犹如任何历史悠久的城市,街巷名称富含文化历史意味。

开化市以及大中市,其实是开化寺和大钟寺。寺而市,以讹传讹,寺庙名堂最终变成街市的名称罢了。约定俗成,不足为奇。名称比较奇特一点的街巷,则有依仁巷、敬德巷、侠义巷等等,不一而足。依仁巷很窄憋,本名“一人巷”。

说得夸张些,壮胖的厨师和肥重的屠户最好不要迎头撞上,所谓冤家路窄。敬德巷本名“进得人巷”。巷子比依仁巷还要狭窄,早年巷口更有老槐一株,巷口勉强“进得人”去而已。侠义巷本来是“狭隘”巷,半边秀才错读之后,将错就错改成了侠义二字。依仁而复敬德而复侠义,人心趋向美善,可见一斑。

至于柳巷,一说街面两厢植有垂柳,丝垂金线,花白飞雪,故名巷子以柳。

“文革”之初又有一说此处是有碍风化的“花街柳巷”,着实被红卫兵们横扫了几回。

且说柳巷。

我童年在家乡由祖母抚养,二三年间却也少不得来府里一两趟。父母亲在南萧墙赁屋而居,正与柳巷相隔不远。出南萧墙西口,丁字顶头。向北是过门底,再北是楼儿底——好多年一座破败的古迹“唱经楼”巍巍颤颤呆摆在那儿。向南,就是柳巷了。

柳巷,果然在街面两岸栽着柳树,而且一色垂柳。垂柳我认得,家乡叫做倒栽柳。植种时或者在坟头埋插哭丧杖时,偶尔将柳栽儿倒置了,河滩里或者谁家坟头就长成一株倒栽柳。倒栽柳果然好看,两排齐楚一律的倒栽柳就越发使人心怡目爽。

不过,我那时太小,哪里省得赏花观柳。村里糠菜半年,来到城市,一味肚饥得紧、口馋得紧。柳巷马路不宽,行人如蚁,楼房好高,汽车一辆一辆又一辆。汽油味儿所谓汽车尾气,简直好闻极了!爹说我肚里有蛔虫,要引我进药店“乐仁堂”;妈却嫌我衣服又脏又破,要先上“同成信”和“宏大”布庄。

我的两眼偏生牢牢盯着“双合成”与“德昌永”两家糕点铺的橱窗。“双合成”

那个繁写体的双字,我四岁就会写了。吃过点心扯了布,如果相跟了老乡客人,父亲还要请客看戏,上“山西大剧院”。不到开戏时间,我们还总要逛一回“太原饭店”。

最初拉黄包车、后来蹬三轮的车夫,还有交通警察,最熟悉大街小巷。他们大都知道太原有个大府巷,有个二府巷,还有个大二府巷;但他们大都又不知道还有个三府巷。柳巷街中段路东,有一条比一人巷还要窄憋的巷子,巷口标牌明示“此巷不通行”。林立的铺面门市间,一条窄巷,极不起眼,仿佛隐藏在斑斓画布上的一道淡淡墨痕,极易被人忽略。而这条不起眼的三府巷对面,正是太原市建国初期最宏伟的建筑物:太原饭店。

太原饭店,总共四层,当时是太原最高的建筑。在我当年从乡间来的一个小孩子眼中,赫然半座山崖,巍峨高耸,高山仰止的样子。太原饭店原系山西督军阎锡山的高级宾馆,德国工程师督造。建国后,饭店不挂招牌,栅栏铁门,警卫森严。据说里面住着苏联专家。苏联专家难以得见,那也没有关系。人都会想象,在我当年的想象里,苏联专家就是斯大林那个样子,穿一身苏联花布。有的,蓄一部胡须而不吸烟斗;有的,吸烟斗而不蓄胡须。

住了苏联专家的太原饭店一层楼,临街这面开着门市,对外开放。所谓逛太原饭店,就是逛这一层。记得其中一间大屋子是专卖金银首饰的。那些金的和银的玩意儿,五光十色,极是打眼。我常常要看到发呆。那是怎么回事呢?或者正如古印第安人,不知货币为何物,却也要用黄金来做装饰品,那是人类的一点天然爱美的童心吧!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不数金银,而要数那太原饭店外面的窗台。那窗台极光滑,使手去摸比鹅卵石都细腻。花色也极宜人,淡青色的底儿上洒满红点白点。

爹说这叫洋灰,遇着他高兴,会把我抱上洋灰窗台。试着走一走,好滑!越滑越怕,越怕越想再走一走。记得又一次,我问爹说:

咱家咋不盖这样一间房子呢?

爹在府里拉排子车,挣大钱,那是我心目中天神一般的人物啦!天神笑了笑说:

好小子,口气不小!等你长大了给咱盖吧!

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才能挣钱呢?

后来,我毕竟大了一点,到太原来可以独自逛柳巷了。而我逛柳巷的目的很单一:就是逛太原饭店,逛那光滑细腻的洋灰窗台。爬上一个窗台,滑行两步,然后踩着窗龛与窗龛之间仅容半脚的阶沿,冒险登临下一个窗台。自北而南,一窗一窗逛过去;再自南而北,一台一台逛回来。今日忆及,那不是冒傻气、耍二愣吗?然而当初,那冒险的快慰、快慰的冒险,诚非言辞所可表达。

有时,我也会倚在窗台上观看一回街景。街面好像不那么宽了,汽油味儿也不特别好闻了。人却显得愈多愈挤。南来北往,行色匆匆。人们到底都在忙些什么呢?他们怎么都对如此可爱迷人的窗台游戏、对我的无比欢乐视而不见、漠然置之呢?没有答案。没有人特别关注一个爬窗台的孩子,更没有人关注这个孩子的莫名臆想。及至华灯初上,柳丝间霓虹灯的光芒闪闪烁烁,更有山西大剧院散场音乐《喜洋洋》或者《步步高》在夜风中飘忽荡漾。我童年的梦便悠然融入了夜色中的柳巷——也许还可以换句话讲:柳巷在不期然间悄悄融入了梦幻般的童年。

1960年,四大伯门下我称二哥的靠山,头一番来逛太原府。我就近先领他上柳巷,到了柳巷直奔太原饭店,到了饭店门首自然首先向他炫耀那属于我的窗台。我让他抚摸那光滑细腻的洋灰,让他欣赏那悦目宜人的花色,让他随我爬上窗台“飞檐走壁”一回。然而,比我年长三岁的靠山却根本不感兴趣!

那时,饥饿折磨着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折磨着我,更折磨着二哥靠山。他上双合成糕点铺外面排了半日队,倾其囊中所有,买了半斤不要粮票的枣儿酱回来。枣儿酱味道刺鼻,颜色腌,堆在一张草纸片上好不恶心!靠山吃得怪香,并且笑逐颜开把来让我。我在窗台上,他在窗台下,两兄弟你推我让之际,竟引了五六位观众包抄来围观欣赏。在我自幼视为神圣的太原饭店的美妙的窗台上,我们在舔食这般品等的劳什子枣儿酱,而且有人围观,而且围观者个个馋涎欲滴。小孩儿家不知感慨竟也感慨系之了。

天知道后来的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二哥要让我,我要敬二哥,脚下猛地一滑,我“扑通”一声摔下了地,枣儿酱“啪达”一响糊在了洋灰窗台上。二哥弯腰来扶我,还没闹清屁股疼还是腰疼,旁边早已伸出五六只脏兮兮的手掌一起抢着去抓抹那枣儿酱。我看看二哥,二哥看看我。对了半天眼儿,靠山半大后生家咧嘴哭出声来:

石山呀!那是一块六毛五打下的半斤高级枣儿酱呀!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逛过属于我的童年的柳巷。告别了洋灰窗台,告别了那光滑细腻的梦。一瞬之间,我陡然觉得自己长大了。童年的柳巷抛弃了我,冉冉飘忽而去。

我读初中,读高中,曾经千百次地走过柳巷。来去匆匆。人撞着树,树撞着人,人也撞着人。走啊走,我是在柳巷走大的啊!走过少年,走过青年,走过中年。我也早已走进我童年时代曾经迷惘地注视过的来去匆匆的人流中了……今天,柳巷早已不是当年柳巷。最早向南打通柳巷南路直达迎泽大街,后来向北打通楼儿底开向府东街。作为太原市的主要繁华街道商业中心,柳巷不甘落伍,步入了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新世纪。

太原饭店早已不显其高,洋灰窗台早已不显其美。不过,在自行车夹杂着轻骑摩托的洪流中,在比肩继踵的购物人潮中,在港台歌星铺天盖地的立体声中,我总爱匆匆地瞥一眼我童年的胜地。

哦,那儿有孩子们!

你们也有自己的童年的柳巷。

童年的柳巷属于你们!

上戏园子去

记忆中最早看戏,是在村里看野台子戏。

所谓野台子戏,是相对于庙会戏而言的。无庙不成村,一般村庄都有庙宇;庙宇建筑都有戏台。而但凡庙宇都有庙会,庙会时节则要唱戏。庙里神仙的正殿若是坐北朝南,戏台定然就是坐南朝北。庙会戏都是给神仙唱的。娱神而娱人,赶庙会看戏成为老百姓当年最重大的文化活动。

盂县藏山据称是春秋时代着名的赵氏孤儿藏身之处,藏山大王庙供着的主神就是孤儿赵武。这儿的庙会唱戏,必定要唱《八义图》。至于各县都有甚至不止一座的关帝庙,老百姓更称为老爷庙,所供主神是关羽关老爷。阴历五月十三关圣太子关平诞辰,民间传说这一天关老爷要磨刀,天上要下磨刀雨,庙上当然也要唱戏。戏文当然是《白马坡》、《古城会》之类,《走麦城》是万万唱不得的。

野台子戏,则是临时搭台唱戏。某村公众或者某大户人家贺雨还愿,以及庆祝丰收得子、科举高中等等,请了戏班临时搭台来唱。棺板杉杆条席篷布搭成戏台,不建围墙、不扯布幔,远近村民随意来看。野地里唱戏,当年没有电力,夜间照明要靠火把,演员脸谱务必要浓墨重彩。旷野不拢音,而且没有什么麦克风,出名的把式绰号“叫驴红”的,顶风都能唱出四里地。

戏场里,年轻后生结成把子吼喊着挤头排;姑娘媳妇们却在防备被人拧大腿;老汉们噙了烟锅子闭着眼睛数板眼;老太太们站在高条凳上常常崴了脚拐子……简直是又乱又热闹。不然,不乱不热闹,那还叫野台子戏吗?

到太原看戏,却是上戏园子去。

那时,我们家客人特别多。父亲在太原府做大事,对乡亲们是不敢怠慢而极慷慨的。凡有投奔,管吃管住管路费之外,还要请客看戏。山西大剧院间或也去,最多的是去和平剧院。晋剧名角丁果仙艺名“果子红”,她挂头牌的戏班那时总在和平剧院演出,我家恰就住在剧院西隔壁。说得夸张些,听见把式在二道幕后面叫板,我们放下碗筷进戏园子都误不了喊一声碰头好。

戏园子里也是又乱又热闹。别一种乱,别一种热闹。

一场戏,当年一般要演四个钟头。正本戏文之前,首先要演垫场的折子戏。

二流演员,学戏的娃娃,演唱一些《走雪山》、《七星庙》、《汲水》、《捡柴》

之类。这时,观众络绎进场,你呼我应,认座叫茶,半个钟头静不了场。过道上,卖花生仁的、卖糖葫芦的窜来窜去,递擦汗热毛巾的忙得一头大汗,添茶加水的举重若轻将一把大茶壶在人头上舞动出花儿来。乱哄哄当中,正本戏开台。

正经角儿出场,一个亮相、半圈趟子,一句念白或者半声唱腔,就把场子定了。

全场听到命令似的,海潮突然退去一般,当即鸦默雀静。

怪不得我爹总爱怀旧,发思古之幽情:

哼!那才叫把式!那才叫角儿!指望什么麦克风?有麦克风,哑巴都能叫了好!

比方那《斫桂斧》,十冬腊月间演出,担柴的汉子扛一根空扁担在台上走两趟,不唯身势功架如牛负重,而且那敞开衣襟的赤红胸脯上果真要热气腾腾淌下汗来。

比方那《坐楼杀惜》,台上本无楼梯,上楼时的押司官人、下楼时的杀人凶犯,偏能表演一架楼梯在那儿。而且一上一下,先从容后慌张,先优哉游哉后跌跌撞撞,判然两世为人。

比方《空城计》的一板唱,《徐策跑城》的几步走,《四进士》那夜盗密札,《打子》那一番又恨又痛的念唱做打……把式名角不唯能把乱哄哄一座戏园子镇得寂静无声,而且能够博得一阵阵海潮似的掌声喝彩声。

剧情紧张进行当中,哪位看客热了,只消将一只手举在空中,在两厢楼上四角照场子的立即会将热毛巾甩下来。一道白光,不偏不倚,半叠着的毛巾“叭”

一声罩在手上。哪个观众渴了,不必耽搁看戏,把茶壶盖儿揭开好了:大铜壶高举在过道那里,一道水柱从壶嘴划出弧线,准准注入场子当央人丛中的茶壶中去。堪堪倒满,外边不洒一滴。

自从社会主义建设将近五十年来,戏台上安装了麦克风,文武场上多了提琴巴松单簧管,真嗓子真功夫是难得一见了。剧场里则早已取消了茶壶手巾,禁止吸烟、不许喧哗,尊重演员、尊重艺术的剧场文明确立,成就多多。然而,为观众服务的方式正多,取了点什么,是否可以加上点什么呢?

如今,大江南北茶馆文化悄然兴起,人们一边喝茶,一边看节目,有人帮顾客挖耳捶背,顾客间谈笑风生。艺术不那么被“尊重”,艺术并没有消失落伍;喝茶的顾客足够老爷派头,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并没有改变颜色。

咱还是回头瞧戏。

在太原的戏园子里看戏,我最早也最鲜明的记忆是那一出轰动一时的《小女婿》。可惜年纪太小,只记得若干片断。

一个长辫子大闺女,扮相年轻漂亮,坐在床沿上咿咿呀呀地唱。嗓音绵绵的,又仿佛厚厚的,如一股暖风回荡充斥了整座戏园子。前排后排、楼上楼下,喝彩声大起。我盯着那闺女的嘴,那嘴却张得并不很阔。爹给客人介绍:这就是山西梆子着名青衣牛桂英。

不久,台子上人多起来。中间甩搭甩搭扭前来一个老婆子,长相奇丑、走姿怪异,还没开口,场子里就喝起彩来。接着,那老婆子又念了一段快板儿,声音如铁如铜、钢梆硬正,象铁匠轮锤、石工使凿,一锤一凿直捣进人的心窝里去。

这时,整座戏园子溢了油锅似的,声浪简直要把屋顶掀将了去。爹放大声音说:

这就是丁果仙!

客人眼珠子睁了灯盏大:

呀!是果子红呀?她这是反串媒婆“陈快腿”呀!

丁果仙是女的,本色行当是须生;扮演新戏里的妇女,女人演女人,结果成了反串。这道理多么拗口!而她扮演的这个什么陈快腿可是太难看啦,人们怎么没命地给这么个丑老婆子鼓掌呢?

终于,小女婿出场了。一个十来岁的娃娃,身着青布长袍、头戴瓜皮小帽,十字披红,傻不愣愣地出现在台口。观众立刻哄笑满园了。人们笑什么呢?那娃娃多可亲呀!我要能和他交个朋友就好了。爹这回却是专门对我说话了:

这是你干姐,来英!

小女婿怎么又变成我的什么干姐,成了女的呢?

原来,这个来英是戏班里的娃娃生。戏班里学戏的孩子们得闲,常到和平剧院左近铺面院落串门玩耍。窜来窜去,来英就和我妈熟识了。这个来英自幼被卖到戏班,打戏。认了班主做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班主下世,她就成了孤儿。父母亲动了恻隐,母亲只比来英大九岁,孤儿嘴甜口快,就认母亲做了干妈。当时,来英戏还没有学成,只能傻愣愣地扮扮小女婿而已。

后来,山西成立戏校,父母资助来英去深造学艺。来英改名张美玲,不忘义父义母一番心意。艺成之后,常有书信往来,这是后话。

却说看过《小女婿》的第二天,来英登门。留着一个小分头,模样蛮俊俏。

进门来,又喊爹、又喊妈,先扫地、后沏茶,在父母面前比我还要占地盘。爹发现了我的不快,叫小女婿给我翻筋斗。来英瞅瞅我,刹刹腰带,就在我家两床一桌夹着的狭小地面上耍起把式来。“扑通、扑通”,她连着翻了四十七个筋斗!

爹说:好!比上次多翻了五个!

同类推荐
  • 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

    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

    本书愿以“香格里拉叹息”为题,点出了香格里拉的象征意义。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使香格里拉这个神奇的名字越过中华大地,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天国。小说中描写在香格里拉生活的人延年益寿,青春永驻。这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象征。那么,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是否也有佞人顿悟的道理呢?香格里拉的永久存在确实不等于人类个体的永生,但是,香格里拉的混坏却一定是全人类的灾难。用杜甫“造化钟神秀”来描绘香格里拉,那是再精当不过了。香格里拉是大自然本身,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告诫人类不能继续对大自然毁容的警示。香格里拉确实是在叹息,而且叹息的很久了。
  • 国家的投影

    国家的投影

    本书作品的体例为散文随笔。字里行间跳动着青春之火,闪烁着军人应有的风骨与神韵。
  • 这山这水这人

    这山这水这人

    采访的艰辛,写作的甘苦,发表的快慰,读者的反馈,获奖的惊喜……我们不是都曾经历过吗?借读他的作品来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机会用这种感受来感染别人,那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 掌镜十年

    掌镜十年

    他在广袤无垠的汉中平原欢快地奔跑,他在苍凉壮丽的戈壁荒滩绝望地呐喊,他坐在斜阳笼罩下的天安门广场抱头痛哭,年轻的高波就这样走了一条艰难曲折的为梦想跋涉之路……
  •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作品中的“伤感”与“颓废”迅速打动了那些刚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脱离出来,却又陷入彷徨的青年的心,“沉沦”几乎成了战乱时代青年苦闷忧郁的代名词。本书不仅收录了郁达夫以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一个人在途中》,脍炙人口的古体诗,表露心迹的日记等,还还收录了一些郁达夫与亲人、爱人及友人来往的重要书信。另外,在分类上,编者没有根据以往广义的散文概念进行分类,而是把游记和自传单独编排,以求用更清晰的视角让读者领略郁达夫散文的魅力。
热门推荐
  • 逆袭女王之强势回归

    逆袭女王之强势回归

    “你把我放下!我不要你管!”沈夕颜一脸的倔脾气,而少爷呢,将抱着她的手不由分说的收紧了力气,看着怀里某只小猫,勾唇一笑“不要我管,那你要谁管。”..........“你过来。”少爷冷然的说着,沈夕颜被他拉到了墙角,她看着近在咫尺的俊脸,和浅浅的呼吸,顿时脸一红,而少爷呢,将她狠狠的吻了一番,之后,俯身在她耳边低喃道“对不起,我吃醋了。”
  •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

    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楼观道的史料依凭、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楼观道的宗派特征。
  • 极品凰女太轻狂

    极品凰女太轻狂

    她是一个穿越到异世被家族背叛而被外祖母家接受的孩子。一朝灵力觉醒,看她如何搅拌异世风云!看医毒双绝的她如何活死人肉白骨!背叛她的,虽强必诛!她在异世混的风生水起的,可是,这谁能告诉她这个绝世的男人怎么那么霸道?
  • 最怕你不甘平庸 还不愿行动

    最怕你不甘平庸 还不愿行动

    本书的作者痕量从国内普通家庭一路奋斗到世界名校的博士,以实际行动撰写了一份漂亮的人生履历。他曾在知乎上为其他学子点拨迷津,并以自身经历为都市年轻人提供一套能够提升自身价值、拓宽见识格局、改变自身命运、成就卓越人生的实践原则和具体方法。其个人奋斗故事与学习方法获得数万粉丝追捧,这本书将会给那些有梦想但又缺乏自律的年轻人,感性、敏感的所谓性情中人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意见,助其修炼自控力,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 永恒回归

    永恒回归

    平凡少年杨绍获逆天机缘得时空法则附体,忘乎所以穿梭于无尽时空寻求永恒。回过头却发现往昔一切熟悉的事与物已然消逝......为了弥补心中遗憾,回归自己最初的时空。我,杨绍回来了。
  • 九与鸟

    九与鸟

    八年前,她是富有正义感的女孩,保护弱小,俨然街头霸主,而他是邪恶小男孩,无恶不作……八年后,她是捉妖派掌门人,而他则是千年鸟妖。两人的之间谱写了一首虐恋的爱歌……
  • 科技与修真之龙

    科技与修真之龙

    被封印孕养了五千年的山海界重新启封,究竟是福是祸?五千年发展出来的科技与正在复苏的灵力修真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身怀龙血的少年,又该何去何从?外骨骼装甲巨龙、阳离子吐息、九天玄雷电磁炮、灵油混合动力链锯、氮气加速飞剑、浮空法阵摩托、工业化炼丹、天妖化生,一个奇异的世界正向你徐徐拉开帷幕!
  • 凤非烟

    凤非烟

    本是仙界仙帝级别的高手,却在渡神劫时,差点灰飞烟灭,迷糊中转生到灵武大陆,成了凤家三小姐——凤归烟,升级、闭关、收神兽、炼丹药,自然不再话下,永生不弃的伙伴,永远不完的传奇,携着众美男,快活向前冲!
  • 生为女子

    生为女子

    实力派演员刘敏涛音频节目播放量高达4941.1万,《生为女子》以近期实力登上微博热搜的知名演员刘敏涛在喜马拉雅音频倾情演绎的《刘敏涛·古今女子图鉴》为底稿,并且得到刘敏涛的作序推荐。内容上,叙述+情景对话式的内心剖白,极具独特性:在内容上,与市场同类书不同的是,本书除了有刘敏涛的倾情演绎加持之外,内容本身的对话式结构+大量内心独白,将女性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挣扎、矛盾、果决,等等,表达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在男性主宰的社会里,每个女性传奇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纠结成长。但她们一次次冲破性别藩篱,发出了影响时代的清脆声响。内容简介:卓文君、武则天、慈禧、吕后、张爱玲……无论是史书中寥寥几笔却彪炳千古的女子,还是用行动标新立异冲破命运牢笼的女子,抑或以一支笔改变时代的女子……生为女子,她们努力挣脱性别标签,熠熠生辉。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她们真实的血肉、呼吸和脉搏,以及留存在书页里的一缕香魂。
  • 网游之逆世

    网游之逆世

    风中摇曳的花,是谁?是你吗...冰冷剑锋上的血,滴滴落下战场上,继续战争的人们啊请守护我们的家园誓死守护!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