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34100000005

第5章 江湖码头(1)

友人自南方来信

跟我打听长安的诗人

我说该逃的逃了

该在的仍在

死的是李白

——《消息》

大概是1990年初,季珊带我去见过一个,当时并不知道他就是本码头赫赫有名的“白水先生”。那时我跟季珊也才认识不久,是经由一名叫“紫鸟”的家伙介绍的,紫鸟曾去过北师大推销他编选的一册诗集,到宿舍来找我帮忙。后来我分回了西安,给他写了封信,他便骑着摩托车来外语学院找我。当时,除了紫鸟,本城写诗的我一个也不认识。我最初结识的几位也都是经他介绍的,包括季珊。紫鸟给我讲述了这位才女18岁四处闯荡的故事,头扎小辫,足蹬皮靴,怀揣一把藏刀,西至新疆,南到三亚……紫鸟讲得绘声绘色,颇具传奇色彩,他有这本事。那年他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令我叹服的,他说:“我们被人和了!”——这句麻将桌上的话颇能代表当时大伙的心情。听完他的介绍,我说:“那就认识认识。”季珊当时正在我所任职的学院进修,没走几步就到了她的宿舍。下一个场景便到了一家饭馆,紫鸟要了凉菜和啤酒。季珊一看便知是经过些场合的女孩,她不吃菜(声称吃过饭了),只能喝酒,还不忘给两位男人斟酒。从紫鸟嘴里听出季珊很能喝,这在后来的交往中被反复地证实过。我也看出季珊对这只鸟不是很待见,她基本上一直面朝我说话。应该说,我和季珊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投机。后来我们转移到我宿舍,紫鸟因为不大能插上话便怂恿我读诗,读我自己的诗。他在北京时见识过我的朗诵——提起朗诵,在中国当代的诗人中间我和黑大春可以并称最好。黑的朗诵富于感伤,颇具行吟的味道;我的朗诵则类似摇滚中的RAP(说唱),有些杀伤力。从听众效应来说,黑多感动女士,我多煽动男人。那天晚上我借着酒劲读了不少自己的诗,能看出季珊很欣赏。我记得她十分喜欢《旅馆》一诗中的几句:我醒来的时候/我的香烟/在她的手上/姿势优美地燃着。那首诗后来被我编入我的第二部诗集《一行乘三》。与季珊的结识,使我对这个码头上的诗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个了解当然是不全面的:我首先感到的是韩东遗风不散,或者仅是因为我首先闯进的是韩东当年留下的残部。也是在季珊那里,我看到了《他们》创刊号,后来听说它在香港以500港币的标价出售,不管它到底值多少钱,仅就我所看过的诸多民刊来说,《他们》创刊号无疑是最好的。当时,一边翻着这期《他们》,一边与季珊聊天,一种“西安回对了”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急于找到这种感觉以抵消毕业留京未遂的被放逐感。不过,北京那种复洋古的诗歌氛围确实不适合我。季珊问我是否想再结识一些朋友,我说是。毕业离京的前夕,我和我的朋友洪烛曾在北师大的一座凉亭下面有过一番谈话。他当时已从武大分到北京的中国文联出版社,我也正准备向西安撤退,谈及今后创作方面的打算,他说他是要走白道的,我说我只能走黑道。我说这话当然不是戏言,是基于我对中国现代诗发展状况和对自身的了解。可黑道在哪儿啊?它又没挂牌子,所以只能找——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去找“白水先生”的那天,街面上有风。路不算远,可我们骑得很慢。由于是临时决定去找他,所以季珊也来不及做些必要的铺垫,以把这位“白水先生”深入介绍一番。只说他叫于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当年和韩东、丁当、杨争光玩得不错。我们在建国路拐弯,从“71号大院”——省作协门口经过——这个院落中的人和事,读者想必已经在贾平凹同志的《废都》中有所领教,本篇关注的东西不在此。我们骑车进入省政协大院,拐进那片二层小楼的高干区,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材瘦长的男子,近三张的模样。我感觉他很像陈凯歌拍的《孩子王》中那个谢园扮演的“高杆”。季珊叫他“于明”——正是我们要找的人。

落座之后,我注意到这套房子实在很大,有四室一厅。趁于明进屋去做什么的时候,季珊给我介绍说,这是他老丈人的房子。老丈人已经过世,现在住着丈母娘、老婆和他。

给我们沏好茶,他自己的茶杯很大——是那种最大号的雀巢咖啡的瓶子——那天上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也就是这只茶杯。谈话的内容也是我熟悉的,基本上都是他们之间的一些故人往事,再加上主人没有应允抽烟(茶几上摆了一盒红塔山),我便更无谈话的状态。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在这个码头上,你越是对诗作不经意状才能越显得你是“高人”。

于明透露的信息似乎是:他认识的人很多,各条线上都有其“熟人”。也不掩饰针对某些人的不屑,说谁谁谁曾来被他轰走。后来他很正式地透露给季珊一条信息,说他即将调往文联。

我问到了丁当。在北京读书时,我曾见过一个假丁当——一个颇有名气的江湖骗子。

他说可以马上打一电话,把丁新民(丁当原名)叫来。我当时吃了一惊,据我所知丁当已迁居深圳。那个电话当然没有真打。后来他老婆出来了,一副刚起床的样子。她说话挺逗,刚来了气氛。

话题不知怎么又绕到了骗子。他老婆说有一次于明因公差外出,来了一个自称是“尚仲敏”的人,是晚上来的,说没吃饭。她边热了点剩饭让他吃了,哥们儿又称没地儿住,她便应准他留下来,觉得他身上的异味儿很大,还让他洗了澡。熟料这位自称是她丈夫哥们儿的人在半夜来敲她卧室的门,并劝她跟其私奔。后被她轰走,那天幸好老太太也在。

她叙述得很逗,给这次谈话增添了一些笑声。

临到走,竟出现我的尴尬局面。季珊随身带着本我复印给她的几页诗,递给于明请他看看,他看了几眼后很快就搁在茶几上,一言不发,他老婆又拿起来看,说其中一首还不错,并问他是不是,他仍旧一言未发。季珊看我十分尴尬,就说:“留在你这儿慢慢看吧,伊沙的诗还是挺不错的。”也是到后来,我才明白绷得住也是一种江湖做派,高人是不轻言好坏是非的。

从于明家出来,站在路上,季珊安慰我说:“今天于明不在状态。”我说:“能看出他不喜欢我的诗。”其实这件事我并未往心里去,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于明是何许人物,不就是跟韩东、丁当、杨争光玩过几天吗?

那段日子常往来的朋友还有唐欣。我与唐欣在大学时代均是《飞天》“大学生诗苑”栏目的宠儿。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党史。与我所在的学院只有一墙之隔,我们常在一起聊天,每周都会有一两次。那次是在唐欣的宿舍。我跟唐欣说起拜见于明的遭遇,唐欣忽然站起来说:“哥们儿!你可见到了一位高人,他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白水先生’,韩东、丁当、杨争光这拨人的‘教父’。”我说:“那我应该感到荣幸?”唐欣说:“那可不!不是随便谁都能见到这位‘教父’的。”唐欣便开始讲述‘教父’的来历。

早年,于明曾与韩、丁、杨三人共组“老家”文学社,这“老家”就是后来《他们》的前身。“教父”对韩、丁、杨三人的创作有过理论上的启示和点拨。他当年钦定过的作品后来大多成为诗坛的名篇。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丁当的《背时的爱情》、杨争光的《乾州》。当时有位政法学院的大学生,也有一首诗曾得到过钦定。于是,那位大学生顿时身价百倍,成为本地大学生诗坛的领袖。

我问唐欣:“‘教父’这么牛逼,都有哪些大作?”唐欣说:“早年写出一两首诗,发表过一篇胡风研究的论文。”

“仅此?”

“仅此。”

“真他妈牛逼!”

“这就叫‘不着一墨,尽现风流’!”后来我读过“教父”的那篇论文,在季珊家,在一本叫《社会科学研究》(现已停刊)的杂志上,没什么名堂。那期杂志倒编得不错。我注意到责编就是“教父”本人。有韩东、周伦佑的诗,还有他老婆的诗,要说他老婆诗不坏,挺有灵气的,大概是受了“教父”的点化吧。据季珊介绍,那篇胡风研究不过是“教父”的毕业论文。

那天晚上我和唐欣聊得正热闹的时候,陈刚来了。陈刚是《当代青年》的一位编辑,那是我和他初次见面。话题还是顺着“教父”往下走。陈刚也是位老江湖了,上学时就是政法学院文学社的头儿,对“教父”,比兰州来的唐欣有更多亲眼所见。他说:“什么他妈‘教父’!这哥们儿整个儿一‘云山雾罩’!他在江湖上的那些个‘传说’全是他自称‘白水先生’云云,说他的文章被安排在《文学论坛》某一期,多少年过去了,也没在《文学论坛》上见过他一个字。还有那‘教父’的称号,他说他是这些人的‘教父’谁他妈知道,后来韩东写了篇小说,叫《天知道》,写的就是这哥们儿。”话题不知怎么又跑到了季珊那儿。陈刚仍显得很激动:“就是当年这帮人的红外围吧,穿一双靴子,扎一头藏式小辫儿,在公共场合抽烟,我怕这种女的……”

几年后的一个春节,在我北郊的新居,喝了酒之后,陈刚对季珊说起当年对她的这番印象,并说:“后来我才发现季珊是个好人。”那时的陈刚已是老板了,经营着本地最大的一家娱乐城,季珊也正在幸福的热恋中,并且就要结婚了。

那天晚上从唐欣宿舍出来,走在陕西师范大学有一盏灯没一盏灯的林荫道上,陈刚以老江湖的口气,不无感慨地说:“这个潭子里的水深着呢!鱼虾王八什么都有……”

之后我与“教父”又有过两度相遇。

一次我对他的谈话印象颇深,那大概便是“高人”的偶露峥嵘。在谈到一个语言问题时,他触及了“生命”一词,他说:“什么是生命?难道就是我们这一百多斤?”仍然是语言问题,他说他曾这么跟杨争光说过:“陕北人把出汗叫“出水”,从我们的直觉来说,哪个是真的?从皮肤表面冒出来的那些水,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它是‘汗’呢?”这两句话叫我很服,非高人不能道出,搞理论的人我也不是没见过。

另一次是在《文友》编辑部。我记得那是1994年底,诺贝尔奖刚颁给大江健三郎。《文友》搞了一次题为“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情结”的小型座谈会,应邀到场的有“教父”和我,还有季珊、秦巴子和李震,另有一位西北大学的教授,我没记住名字。刚开始时免不了有些推推搡搡。我提议请于明先发言,因为他是“教父”。“教父”坚辞不受,说最后再说,先听诸位的。大概高人喜欢压轴。是秦巴子起的头,但最引人注意的发言者还是那位教授(我和秦巴子悄声嘀咕这位大概是位“小学教授”)。教授顺着上面几位的走势批驳了中国作家的“诺贝尔奖情结”,并将之阐释成“向钱看”,还将陕西作家树为榜样,说:“‘陕军’从来没有所谓‘诺贝尔奖情结’。”我忍不住插了一句:“‘陕军’是没有诺贝尔奖情结,但有‘茅盾奖情结’,近来有了‘地摊情结’。”众乐。后来不知怎么让他把话题引到了明清。我们这才知道他是位历史系教授。教授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比较之后开始为满清大唱赞歌,并不打自招地供出自己是满清皇族的后裔,正黄旗——那已到了饭桌之上灌下两杯猫尿之时。在被教授搅乱的气氛中,“教父”开始发言。坦率地说,他的发言让我感到失望,众人不以为然。他在其发言中套用了韩东早年的一篇论文《三个世俗角色之后》中的观点,政治动物、文化动物什么的,来为诺贝尔情结把把脉。在座的我、季珊、秦巴子都是写诗的,李震是搞诗评的,对韩东的那段动物学说耳熟能详,自然不会对他炒出的冷饭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午饭以后,季珊请大家去她的住所坐坐。她住的地方离此处不远。那段时间,她正和一个大男孩在那儿同居。大家喝茶、聊天、气氛还可以。只是“教父”让人觉得别扭,像个多余的人。他只和我,主要是季珊聊,不大理睬其他两位。其他两位也不搭理他。他们并不知道他是何许人物,也对他刚才的发言不感冒。趁季珊、李震、秦巴子他们聊着什么的时候,“教父”压低声音,颇为神秘地对我说:“韩东去年回了趟西安,在我那儿住了两天,他谁都不想见。”我说:“是吗?”我和韩东近几年一直保持通信联络,没见他提起要来或已来过西安。韩东当年的许多旧友也是我现在的朋友,如沈奇。韩东回西安不可能不去找他们而只找这位与之早已决裂的“教父”。沈奇跟我说起过当年那个“老家”的解体,是两位城市孩子(韩、丁)与两位农民孩子(杨,于)的决裂。我已看过韩东发表在《今天》上的长文《他们:人和事》。该文的国内版还是由我责编发在李震主持的《创世纪》上的,文中未见提起这个“老家”,更不必说,“老家”即《他们》的前身云云,是韩东因与“教父”决裂而有意隐瞒吗?那天我总是想起陈刚的那句话:“云山雾罩。”

晚饭秦巴子说他来请,他刚从《文友》领出一笔两千元的奖金,是一项青年文学奖的二等奖。大家商量了一番之后,决定去大雁塔附近的火锅城。吃的时候大家的话多了,并忙着从滚沸的红油锅中捞东西。我只记得“教父”喝了几杯之后的一番感慨:“江湖险恶,人心叵测。我是不想玩了。现在挺好,有官当,有车坐,吃吃喝喝,卡拉ok,挺好!”并向我等透露他将从文联理论副处长的位子上离任,出任作协办公室主任兼秘书长(正处级)。

在我已经认识的江湖人士中,言语间必提及的人物,除了“教父”,还有古贝和孟依。

在我第一次见到“教父”的那年秋天,我也第一次见到了古贝。是紫鸟带来的。在此之前他已久未露面了。原因是我东北的朋友中岛曾在我处小住了一段日子,大伙一块玩时他撬了紫鸟的一个女朋友。紫鸟一怒之下非要揍他不可,被我拦住了。我说:“打狗也得看主人呢,对不对,有我在,这人你不能揍。”从此这只鸟再未飞来我处,直到那天他和古贝一块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我还听说他欲办一项诗歌大奖赛,收费上万元,可对参赛者的许诺一项也没有兑现,连奖也没评,结果有人告了他,被公安局逮捕了,劳教了一段时间。可能这是他久未露面的另一个原因。

古贝给我的初次印象与传说迥异,像个谦谦君子。他的长相比其近四张的实际年龄小许多,面容清俊、身材挺拔、举止得体、不爱说话。我当时纳闷这难道就是江湖传言中的著名“铁嘴”吗?

我曾在紫鸟的窝里读到过一本古贝自印的诗集,名叫《开山鼻祖》,印象很乱。怎么说呢,外表绝对现代,但内容很乱。据说他是本地涉足现代诗的第一人,大概在文革后期就开始了,后来李震曾在一次会上称其为“西安的郭路生(食指)”,当时我也在场,当李震一本正经地说出这句话时,同样在场的古贝似乎并未听见,他正忙着泡妞——一位坐在他旁边的电台主持人令他闲不住。那句话在与会者当中也未引起什么响动,本地的主要诗人是一些史前的黄土诗人(与本地的小说家步调一致),他们连郭路生(食指)都不知为何物,怎知你“西安的郭路生”是什么意思呢?秦巴子也曾跟我说过早年初读古贝诗的印象,满篇尽见“乳房”一类的字眼,占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据说古贝在公共刊物上从未发表过一首诗。作为诗的“世家子弟”——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七月派”老实人古正。他不是没有门路,也并非未做努力。父亲的老哥们儿牛汉曾主编《中国》,沙陵曾长期分管《长安》的诗页,但都未曾发表过一首古贝的诗。他也从未加入过现代诗在民间的大循环——那自80年代开始形成的极其庞大的由民办诗报刊所构成的交流体系。

同类推荐
  • 谁和我一起吃榴莲

    谁和我一起吃榴莲

    一个在北京呆混不下去的“我”,返回小城打算贩卖热带水果挣点钱结婚,遇到了在迪厅卖唱给吸毒男朋友挣钱的小顺。我喜欢秦海璐主演的《榴莲飘飘》,从而喜欢上和“榴莲”中同样经历的小顺。远不可及的秦海璐与同样不可抵达的小顺,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念想。小说细节饱满,场景的白描寥寥几笔,如生活的浮雕,清晰而且传神。尤其是曲折幽微的情感表达,那些无边无际的惆怅,那些命如草芥的叹息,那些无处不在的针刺,都让人不觉叹服其语言的表现力。两个失意者,似有若无的情感,形同陌路的猜忌,原本又能以死相拼,结果却分道扬镳。透过小顺那茫无所依的眼神,一寸寸折射出热闹喧嚣的大千世界,无端地就觉得这故事还有太多言之未尽的余韵。
  • 沿着瞭望塔

    沿着瞭望塔

    《沿着瞭望塔》是王小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主题紧紧围绕着成长、理想主义、友情的话题展开。在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年代奢谈理想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英国的一家录音棚,约翰·列侬心血来潮,要到中国参加文化大革命,他拉上了只为了履行信用的鲍勃·迪伦和其他几位摇滚歌星,一路磕磕绊绊,出生入死,终于到了中国。等他们到了中国,又将面临新的选择……
  • 茶馆

    茶馆

    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本书作为中国经典话剧,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用精简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
  • 晚饭花集

    晚饭花集

    本书是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他以民情风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名篇,包括《晚饭花》《邂逅》《戴车匠》《异秉》《捡烂纸的老头》等经典篇目。这些将人性之至纯至美用轻盈灵动的文笔展现出来的小品文,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用美的眼光观察着人世生活,将必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 猎人者

    猎人者

    男人仍然闭着眼,好像已经睡着了,而林燕,则一动不动地站在床前。因为像头的位置在卧室里面的墙上的空调内……
热门推荐
  • 职业死神搜魂记

    职业死神搜魂记

    也许你活着的时候我们不会有交集,但如果你死去的话,请不要伤心,因为有我这么敬业兼专业的死神为你带路啊哈哈哈哈。———死神蒋小星语录。
  • 穿越,天降倾城妃

    穿越,天降倾城妃

    传闻他冷酷无情、少言寡笑,却唯独对穿越的她宠得无法无天。从入王府开始,她就将他视作洪水猛兽,想方设法离开,他却次次不厌其烦地将她抓回去:“记住!安分一点!”一道圣旨,让她不得不嫁给谁都想嫁,唯独她不想嫁的冷冰冰的宸王。他知她心,却从不言明。新婚几月,他就和别人在外出双入对,她立即休书呈上。某男淡定如神:“哦?罪名是什么?”某女叉腰愤怒:“七出之条!”某男扬起一抹邪笑:“哪一条。”某女喷火:“每一条!”一次误会,她远走他方,他却发了疯般不顾一切地找她,扬言:即使掘地三尺,也要把他的王妃找出来。当得知她在雪月国时,他竟不顾圣旨,举兵攻向雪月国,准备将夺走他挚爱的人挫骨扬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皇上请赐教

    皇上请赐教

    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对不起啊,认错人了。”对啊,这里是人类生存的地方,怎么会以为你在这儿呢。陆璟言放开了手里的木棍,差点就打错人了。“婻宝,我们回家啦。”她牵着一个小女孩走远……
  •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俞世伟教授的《大学论》系列丛书之一。为此套丛书的撰写,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合作研讨,在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智慧,在实践反思中提升思想。最后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决定把原生态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整合汇聚成著作出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窃明

    窃明

    英雄身负朝野海内之望,魔王胸怀席卷六合之志。战必胜、攻必取,中兴大明,开万世太平——英雄简在两帝之心。言必行,行必果,名扬天下,收四海之心——魔王且行叵测之谋。尸骨漫漫铺就帝王路——流不尽的英雄血,杀不完的仇人头。……率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
  • 火爆狂龙

    火爆狂龙

    无论什么疑难杂症,张浩宇只要扫一眼就能找到症结所在,全靠他那透视神眼。穴位经脉一目了然,针到病除造就中医神话!可透视眼却也有缺点,给美女们治病,不小心就给人家看了个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与战歌

    龙与战歌

    一个被龙养大的少年。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大陆。这个世界并不属于仙侠,这里有的仅仅是会让每一个人都心生憧憬的幻想世界。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幻想战记,在此拉开了帷幕。
  • 邪王宠妃:嫡女凤冠天下

    邪王宠妃:嫡女凤冠天下

    她在经历前世种种后重生到了自己12岁,利用智慧和曾经的记忆救回了自己的母亲,并且智斗姨娘和庶妹,但是却和前世不同,前世远在边疆的他今生因为受伤回京修养,遇到了她,从此两人命运交缠,她为了复仇和他结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