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21700000019

第19章 农民儿子——张云逸

·将军孙子想参军,将军不愿以权谋私,对孙子说:“我们家里有个农民,很好。”

·听说母校教学经费困难,他致信县政府,请求卖掉他的房子帮助学校,“给孩子们读书用。”

·解放十多年了,乡亲们的温饱仍是大问题,他很难过,倡导种植经济作物,并亲手种下一棵胡椒树1968年的某一天,一农民突推将军家大门,一脚跨进。警卫员急阻拦。其时,将军院中散步,即制止警卫:“你们不要忘记你们也是从农村来的。他走错了,你们应该热情帮助,不能无礼。”

将军孙子小强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垦农场。小强想参军,要求将军帮忙。将军不愿以权谋私,便安慰孙子:“你就是兵,是不穿军装的兵。”还说,“我们家里有个农民,很好。”

从农家院走出的大将军,时时不忘家乡的农民。三年困难时期,他写信告诉大家,要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不要动辄说什么资金本主义,要多种经济作物,他变卖了老房给家乡办学。将军常说:“我就是海南一个农民的儿子。”

这位将军,名叫张云逸。

张云逸成为大将军,简直是无可争义的。他年龄大,授衔时已63岁;资历老,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他戎马一生,却从未受过伤,人称“福将”工资高,是唯一拿元帅工资的大将。

张云逸(1892—1974)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参与创建右江苏区。1931年冬,任红军总司令部和红1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1939年5月,任指挥和****前委书记。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1943年11月,陈毅赴延安后,他代l理军长,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心系孩子重教育

卖掉老房支援母校

张云逸的家乡是,海南省文昌乡。他生前常常说:“我就是海南一个农民的儿子。”

文昌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10年,即汉武帝元封元年,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古称紫贝县,尔后三易其名。

公元627年,才改为文昌县,意为“偃武修文”。1995年,撤县建市,改名文昌市。文昌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明朝就出了邢宥与丘浚,海瑞齐名,并称“一鼎三足”的良吏。

文昌怪得有趣,名为文昌,实则武盛。在近、现代史上将星灿烂,竟有国共两党204名将军,其中共产党的大将张云逸最为有名。

文昌为什么涌现出这么多将领?这与文昌人的敬业、进取、不满足现状的优秀品质有密切关系。

文昌人历来重视教育,很多家庭经济贫困,却坚持送孩子读书。在历史上,文昌人军人因为文化水平高,所以在部队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1892年,张云逸出生在海南文昌县头苑区上僚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张景琚,母亲邢氏。父亲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母亲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共生育子女6人。

这是个贫苦农民的家,全家8口人,仅有一亩多水田和一点旱地。

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父亲还要租种别人的土地。

张云逸是家中的长子,张云逸很小就要参加劳动。张家像所有文昌人一样,重视教育,尽管生活艰难,还是在张云逸7岁那年,送他进了村里的长发小学。

1910年冬,张云逸8岁那年,母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他还没有完全从悲痛中醒过来,两个小弟弟也先后在贫病交加中夭折。

晚年的时候,张云逸每当与孩子们说起这些,都忍不住要流泪。

张云逸很顽强,尽管没有了母亲,失去了弟弟,他仍然咬着牙读书。12岁那年,他考入头苑乡启明高等小学学习。

父亲似乎看到了长子的过人的毅力,虽然日子越过越贫穷,可是老人家仍然省吃俭用供张云逸读完了高等小学。高小毕业后,父亲撑不住了,张云逸只好休学到别人家帮工。张家的人看这么上进的孩子不得读书,都很惋惜。做邮差的四叔张景起想了想,终于想起一个老朋友。于是,张云逸就离开离开家乡到在广州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家里当勤杂工。由于他又聪明又勤快,赵士槐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认为他是可造之才。

1908年,16岁的张云逸在赵士槐的支持下,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

凡仇恨贫穷的,都热爱革命。张云逸也一样。

1909年10月,与同班的几个爱国学生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保送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

1911年4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起义。10月,辛亥革命爆发,加入革命军行列,充当炸弹队队长,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

大将军跨下的战马,从那天起扬鬓奋蹄,闯腥风荡血雨,一路奔向1949年。

张云逸将军像所有文昌人一样,看重教育。他离开家乡后,在行军打仗之余,经常要想起家乡的孩子。

1926年到1927年的期间,正是北伐最紧张的时候,身为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长、第2方面军参谋处处长、国民革命军海南岛绥靖司令的张云逸,联合上僚村在海口、香港还有在南洋工作的亲友们共同捐资,在上僚村建立了一所小学,招收学生,一切学杂费、书本费均由学校供给。小学还设立了平民识字班,招收全村的妇女免费读书。深受乡亲们的好评。1928年6月,文昌县国民党****县长以清乡为名,将校长逮捕,并查封了这所平民学校和识字班。学校没有了,但张云逸办学的事迹还在。

解放后,尽管工作十分繁忙,可是张云逸仍时刻挂念家乡的孩子们。

他曾致信家乡上僚村长发小学的校长,提出自己的办学思想。他在信中说:“咱们学校的教学如果把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的,那就好一些,将来对孩子种田有帮助。还有是不是可以考虑增加初中班,这样的话,那些贫困的学生就能上学了,免得他们因为去不起县城而失学。”

工余,张云逸的脑子里会出现长发学校里那些孩子,他担心他们读不到课外书,他经常命人上新华书店购书,然后给学校寄去,全部都是有关教学、农业生产方面的实用书籍,每次都寄出60多册。有一次,他在信中还嘱咐道,“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只能采取合我们用的部分,不合的经验则不要。”关切之情,令乡人感动,更令母校念念不忘。

1960年,远在京城的张云逸忽然听说母校长发小学的教学经费出现了困难,他立即写信给县政府,请求卖掉他的房子来帮助学校。他在信中说:“把我在县城里的那座老房子卖掉,给孩子们读书用。”那座房子,是张云逸1919年用2500元在文昌县购买的一处房产。

至今,长发小学的师生们仍在传颂着大将军卖房助学的故事。

倡导种植经济作物

亲手种下一棵胡椒树

张云逸非常想念家乡和家乡人民,可是,解放后,他只回了一次文昌。原因是,他怕麻烦当地人民。作为他这个级别的干部,出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预先做好警卫,特别是地方政府,还要承担接待工作。这让他感到非常的不安。为了不给乡亲添麻烦,张云逸在解放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克制自己的思乡之情。

平时在家里张云逸和妻子讲话,一律使用文昌方言,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家里的老唱片机,经常播放的是琼剧《红叶题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每到动情之处,张老将军的眼里就会泪光闪闪。最近,张云逸的家属将他生前珍藏的大量琼剧照片献给海南省博物馆。

1961年2月,张云逸终于重返家乡海南。从1927年那次离家,到现在,他已与故乡阔别34年,也是他在解放后仅有的一次海南之行。

在家乡,会见了县、乡、公社的各级干部还有远亲近邻,详细询问的生产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还有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情况。这些人汇报完了,他径直走到田边地头,和那些老农谈话,问他们日过得怎么样,还有庄稼的长势。他走进长发小学,摸孩子们的头,一一问他们的成绩,问他们的伙食。

他努力在这些人的回答中寻找最真实的声音,当他终于得知,解放十多年了,乡亲们的温饱仍然还是大问题,他心里特别难过。

想了许久,他向大家建议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他说:“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能只盯着农业,只要能吃饱穿好,什么办法都可以。我们这里的气候,种热带经济植物很适合的。”

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特地在自己故居的门前,亲手种下了胡椒。

回到北京后,张云逸还不放心。他担心家乡人会长期吃不饱,特别是那些青少年,他正在长在身体呀。

8个月后,1961年10月,张云逸终于拿起笔来,给文昌县郭书记、杨县长一封亲笔信。

张云逸在信中写道——我们文昌地处热带,又临南海,除大力争取粮食快些过关外,还必须注意有计划地发展热带作物和向海上取利,这是贯彻执行党的多种经营方针,也是实现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次回乡沿途看到县中荒地荒坡不少,土地潜力还大。我现在提三条意见,供你们参考。一是,注意发展种植椰子和油棕作物(当然其它收效好的热带作物也要发展),并订好全县人民公社各生产队的种植计划(三年或五年的计划)。在沿海及村庄周围附近的地区种植椰子生产较快,应先发展,再逐渐扩大达到所有适宜种植椰子的地区。做好集体个人种植计划两不误。要利用农闲时间动员种植,以免同粮食作物争人力二是,人民公社各生产队,不仅要作好发展生产队的集体所有的种植椰子、油棕计划,还要主动帮助社员个人作好计划,在村庄前后、左右种植椰子、油棕、荔枝、龙眼等作物(这些作物具有投资少、获利大、收益久、长大后也易管理的特点),这既能增加社员收入,又能绿化美化村庄的环境。但必须进行先集体后个人的教育。如每人有三五棵椰子,对食油和烧柴都解决了。

三是,必须确定所有权。凡生产队种的全为生产队集体所有,社员个人种的,也全为社员个人所有,长期(至少三十年)不变动……这不是保护私有思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过渡的长时期里,利用它来积极发展和扩大生产,这是不会错的。

在信的结尾部分,张云逸写下了“县委诸同志均此致候。你们的同志张云逸上”一行字。

殷殷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在这封信里,张云逸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时,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极左的思想行为也正在风头之上,张云逸大将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他写出这样一封信,主张种植经济作物,而且鼓励农民“社员个人作好计划,在村庄前后、左右种植椰子、油棕、荔枝、龙眼等作物……必须确定所有权。”这在当时,既属于异类,又冒风险。

张云逸生前经常对儿孙们讲:“我就是一个海南农民的儿子!”这封信充分体现了这位农民儿子的情怀。

一身正气腰不弯

受尽磨难令人景仰

人民的记忆深刻,海南的农民一直在惦记着大将军。

1961年最后一次,将军从故乡的家门走出后,就再也没有回来。5年后,张云逸大将和其他将帅一样,蒙难了。

家乡人的消息灵通,他们听说——

专案组要张云逸写“揭发”******的材料,他大义凛然地说:“据我所知,******的历史是清白的。如果说朱(德)毛(泽东)是一体,那么邓(小平)张(云逸)也是一体的。”

家乡的老教师叹道:“好哇,我们这里历史上出了个海瑞,现在有了个张云逸,他们是海南人的骄傲!”

在一些群众组织找他调查问题时,他首先给他们念毛主席语录:“共产党员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决不能采取鲁莽的态度,必须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有效的方法。”他手抄的这两段语录总是放在案头,便于随时给来访的人读,以感化那些盲目的“造反派”。

1974年秋,张云逸病重不起。在他弥留之际,刚刚恢复工作的******来到医院看望,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是老战友,相识45年啦。”他当时说话已经困难,但紧紧地握着******的手,颔首示意。

11月19日,张云逸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

一位老邻居说:“将军啊,你受委屈了!”

6天后,他们在广播里听到******这样致的悼词——“张云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几十年来,他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积极工作,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

听到这里,乡亲们的心,总算得到了安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文昌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2年,为纪念张云逸将军诞辰100周年,当地人民在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在文昌市文昌中学南面,修建了张云逸将军纪念馆。纪念馆坐东朝西,高8米,宽12米,顶分双层,饰碧绿色琉璃瓦,由大门、铜像、陈列馆、壁廊等组成,占地7900多平方米。门楣正中镌刻聂荣臻题的“张云逸纪念馆”6个金色大字。

大门和陈列室中间是张云逸全身铜像,总高8米,传神的形象尽现大将风采。基座上面镌刻着彭真题写的张云逸大将5个金字。铜像后面陈列展出史料照片、图表、绘画书稿等实物,全面系统地个绍了张云逸光辉战斗的一生。整个纪念馆自成一体,布局严谨,馆内绿草如茵,花木扶疏,环境幽雅。每天都要接待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20岁的青年,他为何毅然离开地主的家庭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34年不见故乡,终于回家,乡亲们告诉他吃不饱,他是怎么样的心情?他为什么要大声训斥亲人?晚年的时候,他因在“****”中致残,想回家不能回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当他最后回家的,乡亲们看到的是一抔骨灰……

同类推荐
  • 李安哲学

    李安哲学

    本书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评析李安导演作品。图书第一部分聚焦李安导演的华语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儒及佛教哲学主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其导演的英语影片中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想主题:然而,全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李安糅合这两种文化、架构中西文化沟通桥梁(即为表现电影主旨内容,策略性的汲取中西文化思想)的电影导演哲学。
  •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诸葛亮

    诸葛亮

    骄傲、坚韧、从容、勇猛、宽和、刚强,是我想要呈现给读者们看到的诸葛亮的性格,那是支持着他从一个父母双亡的流浪少年成长为羽扇纶巾的国之丞相的坚强力量。而这些力量、性格也绝非一蹴而就、与生俱来。那是需要被那掘、需要培养与磨砺的,是以我不但要写这些“财富”,更重要的,我想叙说这些“财富”的生成与由来。是以我所叙说的,不仅是诸葛亮的光耀与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所承担的欢乐、痛苦、悲伤、无奈,以及他怎样忍耐与超越了迎面撞击他的每次疼痛,一步一步不停止地提升自身,他走不到“完善”的地步,所以直到死亡亦未停下脚步。”
  • 贞观良相——房玄龄

    贞观良相——房玄龄

    本书讲述了房玄龄波澜壮阔的一生,介绍了他的为官智慧和历史功绩,同时也反映了隋唐之际的历史风云。
热门推荐
  • 一半微甜一半你

    一半微甜一半你

    他是她费尽心思都想除掉的人。他知道她所有的糗事和秘密。她的性格大大咧咧,总用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有些小调皮总爱粘着他,喜欢对他撒娇,喜欢旅游,喜欢去各地走走看看。他在别人眼里高冷的不可一世,只有她知道他心底的火热。他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除了他谁都不能欺负。像是火星撞冰山,他的世界只为她开放。煜煜明邻火,遥遥起暗歌。“温秉煜,你是不是从看到我的的那一瞬间就喜欢上我了?”温秉煜没有说话,他只知道从第一次见她后,墨遥歌就是他的全世界。
  •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进书里的章玉秀只想父慈母爱,再带着小团子弟弟佛系过日子,麻烦却总是自动找上门。女配作完女主作,男主追完男配献媚,章玉秀无奈:能让我安静地种种田卖卖花灯么
  • 冥王的男妃

    冥王的男妃

    艾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子,就在他像往常一样,玩着游戏时,故事开始了…
  • 宿主有毒,系统Hold不住

    宿主有毒,系统Hold不住

    “宿主,你在干嘛?”系统一脸懵逼状的看着这不按套路来的宿主,内心极度崩溃。洛罂扬起邪恶笑意:“救人啊~看不出来?”⊙▽⊙宿主跪求不闹!能放开那快要奄奄一息的男主吗?我是让你救人,而不是杀了他呀!还有还有,能先给旁边的女主解绑吗?╥﹏╥自家宿主不按套路出牌肿么破?作为系统好无力......
  • 天地灵鉴

    天地灵鉴

    天地灵鉴穿越引起的故事,末法时代,一只神秘的宝鉴落入人间,其中竟包含着各种已经失落的传承......一位少年,本以为被仙女垂青,却被藐视为蝼蚁,怀着恨意和对仙道力量的向往却遇到奇缘,灵之宝鉴加上少年的向道之心能创造什么奇迹......
  • 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

    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

    本书为“乔伊斯文集”中的诗歌、剧作与随笔卷。诗歌部分收录了乔伊斯从少年到成名后所作的各类抒情诗、讽刺诗、短诗、长诗共160首;剧作部分是仿易卜生风格兼具自传性质的问题剧,也是作家唯一的剧作《流亡者》;随笔部分则收录了诗人根据观察和内心感触摹写下来,兼作创作素材之用的短文小品3篇。
  •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狼王的虐妃

    狼王的虐妃

    一个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一个是强占自己,却对自己一片痴心的君主,当两个男人,为了自己大动干戈,将整个瀛洲大陆陷入一片烽火硝烟,水深火热之时,这个曾经一心只想相夫教子的小女人,该何去何从?
  • 晚情

    晚情

    昔日,他是人中龙凤,一方霸主!而她则是小小流民,命比草贱!今日,他是阶下囚徒,而她则是一国王妃!为了他,她甘愿投身敌国,忍辱负重!既然乱世没有爱情,那她就助他重得王位,收复四海!昌平盛世之后,一杯毒酒恩断义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声的温度

    心声的温度

    这儿是精灵与人类的灵魂,共同建筑的美丽心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