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你说得很有意思,我相信你自己就有这个感觉。我举个例子,比如对死的思考。我从小就被死困扰,每想到死后的虚无,这个“我”永远永远不再存在,就有你说的那种坠入无尽的深渊的感觉。后来我就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拓宽思路,把宗教的解决方式接纳进来。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不能接受“我”的不存在,那么,佛教就有“无我”说,它告诉你,这个“我”原本就是幻象,你不可执着于它,基督教就有“灵魂不死”说,它告诉你,这个“我”不是会死的肉体,而是不死的灵魂。这两条思路都有道理,但都无法证明,而哲学却要求证明。宗教不同,它不要求证明,或者说,它要求一种内心的体证,和哲学要求的证明是两回事。所以我说,哲学始终走在路上,始终在思考而没有最后的答案。一旦到达终点,有了最后的答案,那就是信仰了,已经不是哲学了。(掌声)
问:您提倡读经典,可是这需要很多的知识经验,如果没有,就读不懂,不会有您所说的这种特别高深的乐趣了,所以我想请问我们该怎么办?(掌声)
答:我倒想问一问,你尝试过没有?(同学回答:试过。)我想你小时候一定读过安徒生童话吧,那个东西难读吗?不难吧,那也是经典。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随着年龄增大,会有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经验的经典,同样不会感到那么困难,就像安徒生童话对于童年时代的你一样。我们一定要破除一个成见,似乎凡经典都是高深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即使比较高深的经典,也值得去尝试,一旦读懂了,你会感到莫大的快乐。快乐是有层次的,为什么我们不去享受高层次的快乐呢?你完全有能力去享受的,我确信这一点。(掌声)
问:在您的价值评断中,什么是排在第一位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能排在第几位?
答:价值排序根据一个人的生活状况是会改变的。当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的时候,毫无疑问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你必须解决生存问题。在生存问题解决以后,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理应上升到主要的位置。从我来说,我现在把两个东西都排在第一位,一个是家庭和孩子,一个是读书和写作,我觉得这两个东西之间丝毫没有冲突。
问:您有过一件事情从道德评判上需要这样去做但是不能获得快乐的时候吗?就是你做的时候不觉得快乐,但是从道德上来说你必须这样做,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答:就看你所说的道德是你内心认可的做人准则,还是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如果只是社会的强制性规范,我内心并不认可,我去做的话当然不快乐。这种情况难以完全避免,有时候你不得不做妥协,但是我心中会有一条底线。如果是我自己认可的道德,那么不说快乐,起码内心是平静的。
问:思想水平没有那么高,但是理解你的人很多,这样比较幸福,还是你的思想境界很高,但是理解你的人很少?
答:最好是思想境界高,理解我的人也多,如果做不到,我就宁可站在高处而理解我的人少一点。(掌声)
问:你说不要上网去看和自己不相关的东西,有一句话叫“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答:事事关心你关心得过来吗?顾炎武的意思不是要你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关心,他是说一个人对国家大事要有责任感。网上也有一些信息涉及国计民生,你当然可以关心,但是我想,你不是政治家,大致了解就可以了,主要精力还是应该用在提高自己上面,这样将来才能真正为国家出力。人总是要有选择的,应该着重关心那些对自己的精神成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那些自己知道了可以有所行动的事情。
问:您在书里谈到史铁生,很多人认为是残疾导致了他出色的思想,而您认为他本身就有这个天分,只是碰巧是残疾而已。那么,智慧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智慧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对公平怎么看?
答:残疾人多了,史铁生有几个?但我并不是说他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应该说人人都有这个潜能,但是潜能要得到实现,成为智慧,就得靠后天。不过,我还想说,每个人的天分或者说潜在的悟性是不一样的,程度的差别很大。有的人悟性特别好,比如史铁生,后天的智慧就很辉煌,有的人悟性会比较弱一点。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有种的区别的,上帝播的种是不一样的,当然所有的种都应该成长,但是成长的结果肯定会受到先天的限制,这是没有办法的。每个人的责任是让自己尽可能成长得好,不要去问自己的先天条件怎样,那是上帝管的事情,不该你操心。
问:那么很多时候人是注定不能超脱苦难的?
答:超脱苦难有不同的途径。史铁生通过智慧来化解苦难,和苦难保持距离,这是哲人的方式。还有的是英雄式的,和苦难搏斗,或者圣徒式的,因为信仰而坚忍不拔。
问:是不是有的人天生只能纠缠于苦难之中,达不到解脱?
答:是有这样的人,但是我认为不是先天的原因,这是觉悟的问题。觉悟不是先天的,就像佛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但是真正把佛性开发出来,成为觉悟,要靠智慧、信仰和修炼。
问:您说要多读书少上网,我同意要多读书。但是对于少上网,我是非常不同意的。您关注到网上有八卦新闻,但是难道没有其他的良好品质吗?国内当代最珍贵的精神和最先锋的新闻,网络利大于弊,由于官方媒体垄断传播途径,网络是我们了解其他国家最新资讯的一个最自由的平台,对于新技术不应该抵制。
答:刚才这个同学纠正了我的说法的偏颇。网络作为一个新媒介,在当代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传播的无障碍和群众的参与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我是想提醒大家警惕网络对个人精神生活的支配,应该把网络当作一个工具,用它来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它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现在的确有很多人成了网络的奴隶,所谓的网虫,花了太多时间在网络上,往往是做一些没有精神含量的事情。另外网络对阅读造成了冲击也是事实,你当然可以到网络上去看好的作品,这仅仅是载体的不同,我强调的是内容,但是网络的特点是传播信息的多和快,所以很多人上网是在浏览信息,而不是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总之网络有利有弊,正确的态度是用其利而避其害。
问:您的女儿曾经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另一个世界上是不是有另一个我。您对女儿的思考持一种鼓励的态度,是吗?您自己是否相信有一个平行世界的存在呢?
答:对,我是鼓励她的,会兴致勃勃地和她讨论。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最好的智力教育是什么?就是去发现和鼓励孩子的提问,然后平等地和她讨论。有没有一个平行世界,我不知道,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无法回答。你相信吗?我知道你肯定相信,才会这样问。(掌声)
问:您说到一个人内心有什么,看到的世界就会是什么。事实上诗人、作家、天才自杀的比较多,是因为内心阴暗面太多,所以对世界就看到太多的阴暗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掌声)
答:这是两回事吧。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他的精神视野的宽窄和深浅。天赋高的诗人和作家自杀比较多,原因可能是他们太敏感,太敏感就会很脆弱。但是具体的自杀原因很不一样,大多和亲身的遭遇有关,共同的是对人生绝望了,看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一般来说,完全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的诗人容易有自杀倾向,他们一根筋,梦一破碎就绝望了。像歌德这样的客观的诗人就活得很好,善于把握好情感和理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掌声)
北京四中的讲座
开场白
主持人: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北京四中很荣幸成为第一站。我是四中语文老师黄春,很荣幸受大会委托主持今天的活动。选择我来主持就因为我是从事社会科学教育的,虽然是很基础的教育,对于我这样一个中文系毕业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社会科学四个字听上去就有一种沁入心脾的亲切感,但是长久以来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说,当年孔夫子让学生们各言其志,那个时候我就没能够在他的课堂里,尽管我也是渴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不在名家们的身边,或者说名家们不在我的身边,于是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只能活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成为星光灿烂但未免有些陌生的所谓经典。那么很高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主办的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即将在北京四中、在在座各位的见证下迈出它的第一步,如此算来,在座的同学们就算是社科名家大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作为老师,我期待不久的将来,在座的诸位同学当中就有人会以社科名家的身份回到校园来,回到这里来,那个时候我们就建议社科院再搞一个活动,名叫“社科名家回四中”。有请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致辞。(掌声)
刘长铭:今天我的心情也非常的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四中的师生对各位领导的来临,对周老师来给我们讲课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追求精神的丰满与崇高,始终是北京四中修身的目标。我们这些年来举办了很多这样的讲座,每次我想大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我想今天一定是一场文化的大餐。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生活与三十年前相比,在座的同学可能没有比较,我们的老师会有比较,特别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们有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中带来了很多的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使得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过去便捷了许多。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没有人文精神的不断的弘扬,没有国民思想的启蒙,我们有可能永远是处在一种引进、消化、吸收、借鉴、模仿别人技术的这样一个层面,我们的进步终归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化创新的大国。所以我想,尽管今天有很多人忽视这些,不重视这些,但是作为有胸怀的四中人,应该把眼光放更加长远,应该不断追求自己的精神的丰满,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能否幸福,能否成功,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今天我听说周老师主要给我们讲《阅读与成长》,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从周老师的演讲中体会前辈阅读的感受。我觉得阅读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横向的拓展和一种纵向的延伸,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从他人的生命中吸取影响,吸取智慧。我希望今天我们把重新认识阅读当作自己的新的起点,感谢社科院的领导、感谢周老师给我们提供一场精神的、文化的大餐,谢谢。(掌声)
主持人: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崔建民先生致辞,并宣布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正式开始。(掌声)
崔建民:非常荣幸到四中来参加启动仪式,站在四中的讲台上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也是亚洲第一大智库,社科院有36个专业性的研究所,在职的研究人员有三四千人,这里汇聚了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北京四中也是社会关注、学生向往的神圣的殿堂,是一所名校。社科院和四中的合作早已有之,北京四中的校名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那么现在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合作,对我们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子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这里也代表社科院的职工对四中的领导和老师给予我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掌声)举办社科名家进校园这样一个活动,我想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中学生中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培养大家的兴趣;第二个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更多的同学来喜欢社会科学,投身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来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赞同主持人刚才提到的观点,我想经过我们现在这样的活动,也许未来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中能够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家、名家,能够再回到四中的讲台来弘扬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我们的一个目的。最后感谢四中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谢谢大家。(掌声)那么很荣幸,我在这里宣布,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开幕。(掌声)
主持人:从今天起,和我们一起活跃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名家们就要走进我们的中学校园了。请听第一讲《阅读与成长》,有请我们妞妞的父亲,《妞妞》的作者,着名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周国平老师为我们来做精彩的演讲。(掌声)
周国平:我喜欢坐着讲,不喜欢站着讲。站着是讲演,是表演,我特别不会表演。坐着讲是谈心,我喜欢跟大家谈谈心。我特别荣幸,今天能够到鼎鼎大名的北京四中,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四中是全北京中学生和学生家长非常仰慕甚至敬畏的一个学校,我的女儿现在是在上十五中的初一,我给她选了一个家门口的学校,当然也是市重点中学,但是我的邻居就跟我说,他说你知道吗,十五中考上清华北大的也就十来个,人家四中是整个班整个班地上清华北大。(笑声)四中我当然知道,四五十年前,当年我在北京大学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四中是全北京最有名的学校,那时候还没有人大附什么事呢。(笑声,掌声)当年我有好几个同学也是四中毕业的。我想社会上对四中这么仰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四中确实考上名校,尤其是清华北大的人数特别多。像这样高考成绩特别优异的学校,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个学校把全部精力花在应试教育上,这样取得了优胜,这种学校被称为高考能校,就是高考很能干。但是另外一种是素质教育确实做得好,学生素质普遍高,高考优胜仅仅是它的一种表现而已。我相信四中就是这样的学校,所以我本人也很仰慕四中。
现场互动
问:我读过您的《善良·丰富·高贵》,然后就做了一件我的家长认为很愚蠢的事情。在大街上你经常会遇见乞讨的人,那天我去上学的路上就遇到了这么一个人,他看着我径直朝我走过来,说他是哪里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希望我能借给他一点钱,我就毫不犹豫地拿了一百多块钱给他。他说会还给我的,要了我的手机号,但是他后来再也没有联系我。我就想是不是被他骗了,我听说在北京这种骗子还是挺多的,但我立刻就批判我自己,说你怎么能这样想,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你怎么能把人往坏里想不往好里想呢,为此很郁闷,很纠结。我回家和我母亲谈这件事情,她也说我傻,但是我就是想不明白一点,在当今的社会上,你善良是正确的,可是你善良有一种君子容易被小人欺负的感觉,我想问您对现在社会上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