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33800000004

第4章 卷二(2)

常常有一些没有被幸福压垮的人,他们即使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幸福,却依然带着必要的生活勇气。当你看到幸福本身也有自己的悲伤之处,你已经具备足够的智慧,不会因为这一点而受到打击了;并且,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幸福未必是真正的幸福时,你也不会感到沮丧和忧虑。

幸福赐予你的珍贵礼物就是你自己逐渐懂得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使你狂喜欣慰的知识,而是促你反省,使你深思的知识。你要懂得,最伟大的成就是顺从自己内心的意愿,逐渐增加内心的善良意识,并且,从你懂得这个道理的那一刻起,知识将变得不再罕见稀有,不再玄妙难求。

你必须拥有伟大的智慧才能懂得怎样爱惜持久的幸福,但是当你无忧无虑地躺在晴空万里的草地上的时候,快乐确切而固定的那一部分深深地从你的意识中得到力量,使你能够在不幸降临的时候仍然感觉到幸福。

有些卓越的思想家,像帕斯卡、叔本华、海涅等,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感到幸福过,虽然他们拥有无限的、永恒的、宇宙和人类的智慧。但是如果你认为,为大众的痛苦疾呼的人本身一定会沉浸在无底的绝望中,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一种不再自私、不再服从于本能的支配,或者不再平凡琐屑的伟大思想的高度俯瞰痛苦,与从类似的思想高度俯瞰幸福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已经远远超脱了个人的喜怒哀乐,早已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了。也就是说,如果行路的人最后可以看到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达到自己的辉煌和最终的成功,金色还是黑色的天空对他而言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然而,在哲人和思想家之间也许还是有区别的。也许当思想家高高地站在山颠俯瞰万物的时候,他会油然而生忧虑沮丧之情;但他旁边的哲人却只会绽开笑脸——他的笑容高贵、富有人情味,并且毫不做作,即使那些最卑微的人们也都能够领会。

思想家开辟一条道路,指引我们“从可见的事物走向不可见的事物”;而哲人则开辟一条道路,带领我们离开现在所爱的东西,找寻那些我们将来会爱的东西,这条路从不能再给予我们安慰的地方出发,最后到达将深深地报偿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痛苦和失落的山颠。当然,我们需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我们非常需要对人、大自然进行大胆而深刻的思索,并且仅仅思索是不够的,因为思想如果不能给人以安抚慰藉的话就会毫无用处,而实际上,这种思想正是思想家所没有真正把握的。

一个人整天闷闷不乐,阴沉沮丧,时时对他的同伴表示怀疑和不信任,往往在表面上看起来比别人思想深沉,见解独特,因为他的同伴是生活在所有人都应该居住的地方,生活得简单明了,诚实可信。

消极沮丧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做了能力范围内所有的事情,当他以自己同伴的名义沉思生活的不幸和痛苦时,他向他们隐瞒了自己接收生活的原因和理由,隐瞒了使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决定性的关键理由。事实上,如果思想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抚慰的话,这样的思想注定是不完整的。

你要告诉别人自己痛苦的理由非常简单,而如果要讲到使你本能地紧紧依恋着生活的原因就不那么容易了,虽然你时时抱怨生活给你的打击和悲伤。我们有谁不是有很多便利的理由,觉得活得难过、活得痛苦呢?无疑,哲人应该给我们指出那些最崇高的超脱的理由,这些理由定然会变成幸福和快乐的理由,但是幸福的理由本身并没有被赋予如此重要的使命。

在你把幸福带给别人之前,你自己本身应该是幸福的才行;而且,除非你把幸福传播给他人,你的幸福才会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喷涌不绝。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唇边绽放微笑,你周围的人也会露出会心的笑容:当你看到别人幸福快乐的时候,你的幸福就会加倍,并且变得更加真切而深刻。

当你走向生活的时候,前面有荒漠大野,有峭壁悬崖,有幽幽芳阴,也有绿岛仙洲,然而,你却要看准那条你业已选定的路,不论路标指向的是悲苦还是欢乐。相信你走的路能给世人带来幸福,那么,你的欢乐就会喜欢与人分享,使欢乐一个变成两个:即使你悲苦,也会悲苦得快活,因为你知道,这悲苦正在为他人酿造幸福。

“我从来不曾有意地使别人遭受不幸,承担痛苦的煎熬,所以我自己没有理由悲伤。”马可·奥勒留在自己一段伟大的宣言里这样说。但是,如果我们拒绝接受上苍赐予人类的幸福,那么我们难道不是在给自己的生活增加痛苦,也给别人的生活造成不幸吗?

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

一个不快乐的人通常会采用不快乐的信仰,而一个快乐的人会采用快乐的信仰,两者都将其幸福或不幸福归之于各自的信仰,而真正的因果关系却截然相反。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某些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些东西也很简单:衣食住行、健康、爱情、成功的工作和来自同伴的尊敬,等等。在缺少这些东西时,唯有不凡之辈才能获得幸福,但倘若你并不缺少这些东西,或通过一番恰当的努力能够获得它们,而你依旧感到不幸福时,那么你必定有某种心理上的失调。

在外界环境不是绝对地多灾多难、流年不利的地方,一个人应该能够获得幸福,只需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不是向内发展。因此,在我们适应世界的企图方面,应当尽量避免自私自利的情欲,尽量获得那些能阻遏我们的思想永远专注我们自身的情爱和兴趣。

大多数人在监狱里是不会感到幸福的,这是人类的天性,而将我们锁闭在自身内的情欲则构成了一所最糟糕的监狱。在这类情欲中,最常见的有:恐惧、妒忌、犯罪感、自怜和自我欣赏。在这些情感中,我们的欲望都集中在我们自己身上,对外界没有真正的兴趣,仅仅担心它在某方面会伤害我们或不能满足我们的自我。

人们极不愿意承认事实,急切地想躲进暖和的谎言长袍里,主要是因为恐惧。然而,等荆棘撕破了长袍,寒冷的风从裂缝里长驱直入,这时已习惯于温暖舒适的人,比一个饱经风霜、结实硬朗的人,要遭受更多的苦楚。况且,那些自欺者往往心里也知道他们在骗自己,他们整天畏怯疑惧,生怕某件不利的事情会迫使他们沮丧地面对现实。

自私自利的情欲的最大缺陷之一,在于很少使生活丰富多彩。一个只爱自己的人,当然不能因其情爱的乱杂而受到指责,但到最后他必然会感到烦闷不堪,因为他热爱的对象永远没有变化。

一个因犯罪感而痛苦的人,往往忍受着一种特殊的自恋之苦。在这茫茫宇宙中,他感到最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品性高洁。反之,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宏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着这些情爱和兴趣,又凭借着它们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兴趣和情爱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

能成为情爱的领受者,这自然是幸福的一大原因,然而索要情爱的人并非就是得到情爱的人。广义地说,得到情爱的人是给予情爱的人。不过,倘若像为了利息而放债那样,一个人在层层盘算之后才给予他人情爱,这是没有用的,因为有算计的情爱是不真诚的,领受者自然也不会感到它的真诚。

那么,一个被囚禁于自身的不幸福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要你总挂虑着自己不幸福的原因,你就依然是自私自利的,并且无法跳出这一恶性的圈子,如果你要跳出来,就得借助真实的兴趣,而不是指望那些做作的兴趣。

虽然这么做的确有困难,但你毕竟还能做不少,如果你能正确地断定其问题之所在,例如,要是你的问题源于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犯罪感,那么你首先可以使自己的意识明白,你没有理由感到罪孽深重,然后把合理的信念植于无意识之中。如果你成功地清除了犯罪感,那么真正客观的兴趣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要是你的问题源于自怜,那么你首先可以让自己明白,在你周围并没有什么天大的不幸,然后再用上述的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

要是你的问题源于恐惧,最好做一些有助于培养勇气的练习。自古以来,沙场上的英勇大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美德。然而,道德的勇气和智慧的胆略却不曾引起同样的重视,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培养方法。每天,你至少承认一个令你痛苦的真理,你会发现这和童子军的日课一样有益。你得学会去如此感受:即使你在品德上、才智上远不如你的朋友们(当然事实并不如此),人生依旧值得体验。这种练习,几年后最终能使你面对事实而不畏惧退缩,并因此将你从大范围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当你战胜了自我专注的毛病后能有什么样的客观兴趣,那只能是你的天性和外界环境的自然产物,你就不必费心了。可别对你自己说在前头:“如果我能迷上集邮,我准会幸福。”并因而开始收集邮票的工作,因为你可能会发觉集邮没趣得很。

在极大的程度上,幸福的生活犹如善良的生活。职业道德家们太偏重自我克制,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了错误的地方。有意识的自我克制,使一个人变得过于专注自己,并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牺牲,结果在当前的目的上,它往往失败,而在最后的目标上,它也几乎总是落空的。

人们所需要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那种向外的兴趣,后者能产生自发的、不经雕琢的行为,而相同的行为,在一个专注于追求自身德性的人那里,唯有依靠有意识的自我克制才能做到。

行为的效果可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行为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看见一个孩子行将淹死,但你凭着援救的直接冲动去救他,那么待你从水中冒出来时,你的道德并没有受到半点损害。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你对自己说:“去援救一个无助的人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我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所以我必需求这个孩子。”那么,事后的你比起先前的你来,将变得更为败坏。

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期望我们所爱的人幸福,但不应该将它作为我们自身幸福的一种替换。事实上,一旦我们对他人或身外之物产生了真正的兴趣,那么自我克制学说所包含的自我和他人的全部对立便即刻化为乌有。由于具备了这种兴趣,一个人感到自己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像撞球那样,是一个坚硬独立的实体,除了撞击外,不可能与别的撞球发生任何关系。

真正幸福的人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尽情地享受着世界所给予的五光十色和舒畅快乐,不会因为想到死亡而苦恼万分、心神不定,因为他感到自己不会真的与后来者分离。唯有在这种与生命之流如此深刻的、本能的结合中,人们才能找到无与伦比的欢乐。

必须舍弃动物性的个人幸福

你不得不承认——人自诞生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的成长之后,又经过老年时代而至死亡,所以,人的个体的生存是以无法避免的死亡为终点的。因此,虽然有些人认为不断追求个体强化的动物性自我才是人的生命所在,可是,他们却仍然不断地受到痛苦与矛盾的煎熬。

无论人的真正幸福如何,终究必须将动物性的个人幸福舍弃才行。这是人的生命的基本法则。即使你在自由的意识下,让动物性的自己服从于理性的意识,从而来规避这个法则,但这种法则在人的动物性肉体毁灭时必定会强烈地被实行。

也许,将动物性生存看作是人生的人会想:“那么,动物性的自我会妨碍人的真正生命,这种意识为何又赋予了人类?”这是一个疑问。对于这种疑问,你可以这样理解,即为完成自己的生命与种族的保存。事实上,凡是自己努力的所有动物所会产生的疑问皆可用以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也许还会质问“这个物质和那个法则为何存在?我为了达到我的目的必须认真处理的一些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的法则究竟是什么?”也许又会问“倘若我的使命是要完成动物的生命,则我要克服的这些障碍物为什么存在?”终有一日你会明了,这是以动物性个体的生存为目的,而动物必须拼命地处理应处理的物质以及有关的法则,这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必要的手段。受到物质代谢的法则所支配,动物才能生存下去。

对于人而言,也有同样的情况。人无论对于理性的意识有任何观感,总之,必须使动物性自我本身服从于理性的意识,这并非障碍物,而仅仅是为完成自己幸福所必要的手段。对人而言,动物性的自我本身就正如耕种土地时所使用的锄头。但是,并非磨得很光亮却置于仓库的锄头,而是用来耕种土壤的锄头。由于经过耕种,锄头的刃就不再锐利,而不锐利就必须磨。同样的,为了使一个人更进步更成长才赋予人的才能。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想要救自己的生命的人终会丧失生命,而为了自我本身却丧失自己生命的人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原因”。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非灭亡不可的东西或不断地在毁灭中的东西,我们无法挽留它、保存它,因而我们必须舍弃终有一天会灭亡的东西或不断地在毁灭中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动物性生命——也就是说,必须舍弃我们的这种动物性的生命,才能获得不会灭亡或永不灭亡的真正生命。

对我们而言,非生命的东西不会成为生命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的动物性生存。当你不会把动物性的生存视之为我们的生命时,你真正的生命才算开始。

同类推荐
  • 浩然孟子

    浩然孟子

    中国人最宝贵的是阳刚精神,最缺乏的也是阳刚精神!孟子说的“刚”不是硬梆梆的刚,而是指仁爱,先天的一股浩然之气,它是刚中柔,也是柔中刚。究其本质而言,孟子说的“刚”与老子说的“柔”,与孔子说的“仁义”,与庄子说的“逍遥游”是一致的。孟子说的“刚”,指内圣之道,不是指外王。圣人之学,不是常人讲的“内圣外王”,君须记取:只有内圣,没有外王。孟子日:“收其放心”,如君心放任为所谓“外王”,则不可救也。
  • 庄子思想新探

    庄子思想新探

    本书先编选庄子书中典型性文章加注加译,作为学习中的主要读书。其次在以此读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我讲课中的分析介绍和一些更新资料,以写成讲义。在此次成书时,我对这些文章进一步加上注释和能人讲解,使中青年读者能了解其愿意和进一步探索出哲学思维规律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文学上的写作技巧等。所以此书对于提高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是有帮助的。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 宗镜录略讲(卷二)

    宗镜录略讲(卷二)

    《宗镜录》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这在佛学的相关论著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宗镜录》撰成千载以来,以其规模宏大,辞美旨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被大众读者视为畏途。南怀瑾先生有鉴于此,乃就此书精要部分,深入浅出,详加剖析。本卷内容包括全书中有关禅宗以及唯识论的部分。先生在章析句解的同时,融会各种佛门要义,并结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使当代学人得以借此进入这部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三年九月初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七月十四日)
  •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们正在步入城市社会。城市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焦,是文明的核心标志,发展的核心场域,是人之社会性、创造性的对象化实现与呈现。城市社会的生成与转换、成就与问题具有高复杂性、高综合性,亟须进行哲学沉思、人文关照。本书对空间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正义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反思。本书是作者“人文城市学”研究系列的第一卷,提倡一种综合性、具有人文底蕴的城市观、城市发展观。
热门推荐
  • 御妙传说

    御妙传说

    星云是星氏家族第二百七十三代族人,但因为爷爷的关系,他被剥夺了家族权益,连使用“星”这个姓氏的权利也没有了,他从母姓,名为夜云。星家矛盾重重,近代星氏家族的掌权人,因为家族实力的迅速膨涨,从而变得野心勃勃,想要取代母星联邦,从而统治整个人类世界。
  • 重生之旧日足迹

    重生之旧日足迹

    重活一次,他只是想以现在的自己去踏上往日走过的路。因为,所有留在脑海的回忆,都是他缅怀的青春。
  • 团宠大佬是皇后

    团宠大佬是皇后

    吟歌贵为一国皇后,睥睨天下,最终战死沙场。一朝睁眼,却成了被养姐害死的宋吟歌。为了报复,她找到了养姐的亲生家庭,想让浪蹄子身败名裂。却一眼看中了浪蹄子的哥哥,“公子,可否做本宫的面首?”江丞心道:“这女的是从哪个千古坟堆里跳出来的?”…结果这事遭到了宋家三兄弟的极力反对。做地产的大哥:他太穷,竟然去工地搬砖,不行!做娱乐圈的二哥:他太帅,容易招蜂引蝶,不行!做赛车的三哥:他太能打,你被欺负了,我们三个打不过,不行!…不过这位公子却打的一手好游戏,国服名副其实的野王,竟一夜爆火。直播间有人问:“主播哥哥,可否给个微信号?”江丞冷漠回应:“不行,我女朋友气性大,一生气就容易进监狱。”…后来,宋吟歌被三个哥哥抢回家,江丞单枪匹马杀到宋家把小媳妇扛了回来。“放本宫下来!光天化日之下,成何体统!”媳妇喜欢Cosplay,江丞无奈道:“你好生歇着,我替你去宫斗!”三哥躺进医院:我早就说过,我们打不过他的!
  • 龙御都市

    龙御都市

    简介:林暄,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一流高中的三流生,世家公子哥的专业出气筒...但老天待他不薄,在他无助的时候让他遇到了"龙都"传说中的龙皇之子--小神龙,在各种美食的诱惑下,小神龙跟林暄成为好友,并教会了林暄龙族秘术。且看林暄如何凭借龙族秘术周旋于神龙域和都市之间,一举超越了历代高中生,揽众美,心逍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寒寒时光等恋恋

    寒寒时光等恋恋

    治愈是人生中最温暖的事……他的小团子她的小王子他们的故事从现在开始,在未来结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你有我就够

    爱你有我就够

    重生前,她为爱痴狂,使家破人亡。也伤害了他。重生后,她为复仇而活,誓言要保护家人和他。重生前,她为爱痴狂,听信小人,直至害死,才知真相。然而,她无法挽回。重生后,她为复仇而活,这次,她回挽回一切。【甜蜜篇】“我困了”某女,“我们一起睡。”某男。“可是,这里有人啊”说完。某男眼神一扫“还不出去。”仆人心累,主人天天秀恩爱,怎么肿?【灭渣篇】“呵呵,你无权无势的小贱人。”某渣渣。“废话真多。”“少奶奶,少爷在等你。”某副官。“好啊”欢迎勾搭~QQ群956035677。我在哪里等你们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