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029

第29章

次明三识受熏不同义。别有三。一者熏生。二者熏转。三者熏成。言熏生者。三识皆是心生灭门。皆有相熏相生之义。问曰。本识若为熏生。如楞伽说。如来之藏。为彼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无明地。共为本识。故名为生。何者恶习。分别有三。一本识中无明住地。前后相起。以前无明。熏于真心。生后无明。如人睡习时至则睡。二阿陀那识执我之心。熏于本识。成种子。此种污真不见法实。生于无明。三六识中所起烦恼。熏于本识。成染种子。此种污真。不见法实。生于无明。阿陀那识生相云何。有人宣说。唯生我执。不得生起无我之解。何故如是。我执无处。不复是其阿陀那收。为是一切无我之解非阿陀那。道理不尽。其义云何。凡夫本来。数闻说我。生于我想。熏于本识。成我种子。此种力故。生于执心。定计有我。此人后时。闻说无我。生无我解。熏于本识。成无我种。此种之力。生于执心。定计无我。何为不得。为是一切声闻缘觉诸小菩萨。于一切时常计无我。此我无我。皆从熏生。执我之心。于大乘中名烦恼障。无我之执。于大乘中名为智障。六识之心生相云何。由本识中染种子故。熏起六识。染过逾增。由本识中净种子故。熏生六识。起净转胜。问曰。陀那望于六识。得有相熏相生义不。释言。亦得。由阿陀那执我心故。熏于本识。成我种子。生起六识。见我转增。由阿陀那执无我故。熏于本识。成无我种。此种力故。生起六识。于六识中。我见渐薄。无我解增。熏生如是。言熏转者。三识不定。于中悉有之义。于本识中熏转如何。解有二种。一由诸识修善起恶熏于本识。令本识中善恶二种迁转不定。或增或减。二由修习真观力故。熏灭无明。令真称本常寂不动。观法本来唯真无妄。是真观矣。阿陀那识熏转如何。分别有二。一六识中。闻说无我。起闻思修。熏于本识。成无我种。此种力故。熏阿陀那。我执渐微。无我解起。二六识中。闻说佛性常住。真我古今平等。如如一味。起闻思修。熏于本识。坏无明地。无明坏故。本识不成。本不成故。种子不立。种不立故。执识不生。执不生故。无我解灭。前离我执。经中名为灭烦恼障。后离无我名除智障。六识之中熏转如何。分别有三。一六识中修善造恶。熏于本识。成善恶种。此种成已。熏生六识。善恶不定。恶种熏起。恶增善减。如断善人。善种熏起。善增恶减。如生善人。二六识中修习空观。观生无我。观法无我。熏于本识。成解种子。此种成已。坏本识中有见种子。有种坏故。所生六识。不起有见。有见息故。分段渐减。三六识中修习真观。观法本来纯真无妄。能令妄法更不生。复熏于本识。坏无明地。无明坏故。本识不成。本不成故。六识种子。无处存立。种不立故。分段之中六识不生。六不生故。空观亦灭。空观灭故。变易转尽。变易尽处。名得涅槃。熏转如是。次辨熏成。熏习成种。名为成矣。于此门中。唯有本识。受熏成种。余悉不受。何故如是。解有七义。一以本识缘起之本。能聚能散能受一切诸法。所熏聚积成种。名为能聚。散生诸法。说为能散。余识不然。所以不受。二以本识为诸识原变起诸识。于诸识中。与善造恶。悉是其功。一切归本故。本识中受诸法熏。积集成种。余不如是。所以不受。三本识中。具有明闇二种之法。真心是明。无明是闇。闇能受染。增长生死。明能受净。趣向涅槃。故遍受熏。余识不尔。所以不受。四本识中亲含真体。牢固难坏。力能住持一切业果故。受一切染净等熏。聚以成种。用之受果。余不如是。为是不受。五本识微细潜通诸法。与一切法同生同灭。相伴义观。故能遍受一切法熏。余识不然。所以不受。六本识无缘于善恶等。无别记念。无别念故。彼此诸法。不相妨碍故。得通受一切法熏。聚积成种。余识别念。彼此相碍。故不通受一切法熏。七本识是心神知之性。心于诸法。性能领记。领别能受。记则能持。故本识中。通受诸法。持令不失。余非心法。不能如是。故不受熏。七中前六。简别余识。后一简异非情之法。熏成如是。熏习义难兼况且然。

第七门中。明其迷悟修舍之义。五识之中。不别明其迷悟修舍。于中迷悟修舍之义。随意说之。意识之中。有迷有悟。谬执我人。取法性相。以之为迷。解会空理。说之为悟。悟解不同。分为三种。一生空观。观察五阴无我人故。二法空观。观法虚假无自性故。三者如观。观察诸法非有无故。云何观法。知非有无之一切法。犹如幻化。幻化之有。无法为有。有则非有。幻化之无。有法为无。无则非无。然则说此幻有无。为非有无。亦无非有非无可得。还即说此非有非无为有无故。有无之相。亦不可得。进退推求。无法可取。境界既然。心想亦尔。是故心想自然息灭。此三皆是心外法中以求理故。通摄以为意识观也。三中前二。是其增相。后一息相。息六识也。第七识中亦有迷悟。不知真实。妄取自心所起诸法。说之为迷。返妄趣实。谓之为悟。悟解不同。亦有三种。一者妄想依心之观。观察三界虚伪之相。唯从心起。如梦所见。心外毕竟。无法可得。二者妄想依真实观。观妄想心虚构无自依真而立。如波依水迷依妄三者真实离妄想观。观一切法唯是真实。缘起集成。真外毕竟无有一法可起妄想。既无有法可起妄想。妄想之心。理亦无之。三中前二。是增相观。后一舍相。舍七识也。第八识中亦有迷悟。随妄成染。不证自实。名之为迷。离妄契本。说之为悟。悟解不同。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异。良以诸法同体缘集。亦有三种。一息相观。生死涅槃。本是真识。随妄所起。证实返望。由来无妄。妄想既无。焉有随妄生死涅槃法相可得。故名息相。二实性观。内照真实。如来藏性。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体缘集。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良以诸法同体缘集互相成。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虽无一性。而无不性。无有一性。即是如如一实之门。而无不性。即是真实常示净等法界门也。体性常然。古今不变。三真用观。观察一切诸佛菩萨化用之门。是用门中。备含染净三乘诸法。法既圆具。依之成德。德无不施。是以大圣。善入随顺世间故。能现一切烦恼等事。故经说言。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以此而作佛事。烦恼既然。业苦亦尔。又地经中说。此等门烦恼等事。为发起殊胜之行。维摩说。为通达佛道。又复善入二乘法门。能现一切二乘之事。故经说言。示现声闻辟支佛等。是菩萨行。又复善入一切菩萨作用门故。虽得涅槃。毕竟不舍菩萨所行。乃至善入诸佛如来作用门故。能以八相。示成正觉。充满法界。而无穷尽。此是第三真用观也。

第八明其迷悟分齐。六识分齐差别有五。一者迷处。在于外凡常没之流。二习解处。亦在凡邻于善趣。三正解处。亦在外凡善趣位中。四渐舍处。习种已上。五终尽处。初地已上。次初地已上。离六识故。经中说之。为出世间。又楞伽云。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离二十五有。是三界身。远离彼故。名舍六识。又大智论宣说。初地入菩萨家。舍离肉身。得法性身。此亦是其离六识义。若论残习。十地乃尽。第七识中分齐有五。一者迷处。在于外凡。二习解处。亦在凡十信位中。三正解处。习种已上。四渐舍处。初地已上。五穷尽处。在佛地。是故如来究竟真实。第八识中分齐有四。一者迷处。在于外凡乃至十信。二习解处。习种已上。三正解处。初地已上。四穷满处。在于佛地。问曰。六识尽在初地。初地已上。便无六识。云何而得见闻觉知。释曰。虽无事相六识。犹有七识缘照无漏所得法身。及彼真识缘起法身眼耳等识。是故用之。见闻觉知。问曰。若以缘照法身见闻觉知。与前六识有何差别。释曰。前六是其事识。分别事相。心外取法。缘照法身。所见闻觉知外无法。一切悉是自心所起。如梦所见。于自心相。分别照知。有此异也。问曰。真实缘起法身见闻觉知。与彼七识缘照何别。释言。七识缘照法身者。但于妄想缘起法中。分别缘照。又于真法分别缘照。不能离缘。真法身者。远离妄想。心净照明清净法界。显自心原。名为见闻。非分别知。

第九明其修舍分齐。先就事识辨修分齐。次就妄识。后就真识。事识有二。一者障相。二者治相。障相有二。一执取相。论中亦名执相应染。此是根本取性无明。二计名字相。随众生名。取立我人。对治相者。是意识中相应之慧。治前二障。名对治相。成实论中。说为空心。计名字者。小乘法中。见道时断。大乘法中。十信时断。执取相者。小乘法中。得无学时断之毕竟。大乘法中。种性时尽。故彼大乘起信论言。执相应染。二乘解脱信地菩萨所断除也。彼说种性为信地矣。对治相者。小乘法中。入无余涅槃时灭。大乘法中。初地时尽(此一门竟)。

次就妄识以辨修舍。妄识之中。亦有二种。一者障相。二者治相。障相有六。如起信说。一心不相应无明住持。不相应者。简异二乘。二乘所断。是无明数与心别体。共心相应。无明地者。即指心体。以为无明。非是心外别立数法共心相应故。马鸣言。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别与心同知同缘。名不相应。二依无明地。起于业识不相应染。爱著名染。不相应义。不异前释。三依业识。起于转识不相应染。不相应义。亦同前释。四依转识。起于现色不相应染。言现色者。犹是现识。能现自心所起色故。名现色染。不相应者。亦同前释。五依现识。起于智识心相应染。言相应者。心相转粗。染与心别。共心相应。故云相应。故论说言。心与念异。同知同缘。故曰相应。念是贪数。六依智识。起不摄识相应之染。言不摄者。犹是续识。相应同前。马鸣论中。摄此六种。以为二障。前之一种。名为智碍。犹是智障。后之五种。名烦恼碍。犹是烦恼障。障相如是。对治相者。犹是七识缘照之解。治前六种故名治相。次辨断处。如彼大乘起信论说。前六障中。第六不断相应染者。始从信地渐学断除。净心地时断之毕竟。第五智识相应染者。从具戒地渐次断除。乃至无相方便地时。断之毕竟。具戒地者。谓第二地。无相方便。是第七地。第四现色不相应染。色自在地。断之毕竟。色自在者。是第八地。能净佛土。名色自在。第三转识不相应染。心自在地。断之毕竟。心自在者。是第九地。善知物心名心自在。第二业识不相应染。菩萨地尽。断之毕竟。入如来地。第一根本无明住地。马鸣论言。地前学断。初地分除。佛地穷尽。故胜鬘云。无明住地。佛菩提智之所断也。障之分齐。断之如是。对治相者。初地渐舍。至佛乃尽。若复通论。种性已上。亦分断除(此二门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强制飞升

    强制飞升

    玉神风被强制飞升长生界,发现弥天大谎。警告诸位道友,没有实力千万不要飞升,我已经看到你家老祖宗的棺材板了。本书诙谐搞笑,强者回归,横扫诸天。
  • 通天判官

    通天判官

    主角霍诺因轮回为凡人,后阴差阳错在地狱任职判官,因送本市一个鬼差错抓的房地产集团董事长王国庆还阳,认识她的孙女王瑶,并当了她的男秘书。。。
  • 扬州芍药谱

    扬州芍药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报告娘亲:位面攻略成功!

    报告娘亲:位面攻略成功!

    这年代,在一个时空里种田已经落伍。咱们要发展,要拓大,必须涉及各个空间,占领各个空间。位面种田经商才是发家致富的真正良策。没有人,咱就招人。西施,貂蝉给我去招揽生意!孙悟空你力气大,必须去种地……土行孙可是个刨地好手,必须招揽到我手中为我重用!呆萌包子眨巴双眼可爱地看着她:“娘亲,你好强悍呀,儿子好崇拜哦!”柳青诗大眼一瞪,那是必须的。“娘亲这些人你是怎么招揽到咱们手下还免费帮咱们干活的?”“一棍子打蒙,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哼!”包子点点头,该不会他这便宜爹也是被娘亲给打蒙后……人见人爱的包子浮想联翩……对着手指小心肝乱颤,这,这真是……娘亲好暴力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霸天纵横

    霸天纵横

    李青阳,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本无争霸之心,只想与家人安静的生活,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最终他还是让这片大陆记住了他的名字。
  • 农家小相公

    农家小相公

    媳妇是村里一枝花,却被我娘用五两银子的聘礼骗来给我冲喜了……
  • 逗比兄妹的学生狗日常

    逗比兄妹的学生狗日常

    本文写的就是一对逗比兄妹在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新人写得不好还请多多指教。
  • 绝地大魔王之称神

    绝地大魔王之称神

    膨胀主播,取关了,取关了,看一个小主播拥有系统以后的花边称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