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115

第115章

第二番中修习四依。破四恶欲名为少欲。四恶欲者。一为衣恶欲。著粪扫衣而对治之。二为食恶欲。乞食治之。三卧具恶欲。树下治之。四为有恶欲。为有造业身心寂静而对治之。住四圣种说为知足。住四种乐名为寂静。言四乐者。一出寂乐。谓持戒乐。二寂静乐。地持论中名远离乐。所谓初禅离欲恶不善故名寂静。三永灭乐。地持论中名寂静灭乐。二禅已上觉观止息故云永灭。四毕竟乐。地持论中名菩提乐。出世圣道一得不退故云毕竟。具四正勤名为精进。具四念处名为正念。得四禅故名为正定。具四圣谛名为正慧。永断烦恼名为解脱。呵烦恼过显解脱胜名叹解脱。第十如前(此两门竟)。

第三番中离世间事名为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近空闲处说为寂静。念已未得沙门道果。妄令他人谓己已得。生惭愧心疾疾勤修名为精进。近大涅槃说为正念。随顺天行名为正定。菩萨八禅是其天行。正见正知说为正慧。正知见故能破烦恼名为解脱。十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槃名叹解脱。第十如上(此三门竟)。

第四番中行十二头陀名为少欲。行是事时不生悔心说为知足。修空三昧名为寂静。得四果已于大菩提心不休息名为精进。思惟如来常恒不变说为正念。修八解脱名为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称曰解脱。七漏如前烦恼聚中具广分别。叹美涅槃名赞解脱。第十如前(此四门竟)。

第五番中破坏谄曲名为少欲。学如来行称曰知足。近涅槃门及五种乐说为寂静。言五乐者如地持论说。一者同乐二者受乐三苦对治乐四断受乐五无罪乐。亦可。四禅及首楞严名五乐矣。坚持禁戒名为精进。有惭愧者说为正念。不见心想名为正定。不求诸法因缘性相名为正慧。断诸烦恼说为解脱。为他称美名叹解脱。第十如上。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未同佛故。十法如是。

涅槃十因义

涅槃十因如涅槃说。一信二戒三近善友四者寂静五者精进六正念具足七者濡语八者护法九者布施十者正慧。信者菩萨信佛法僧常恒不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戒者菩萨坚持禁戒不为一切。唯为最上第一义故。近善友者若有能说信戒施闻智慧等法令人行者常亲近之。言寂静者深观法界身心不动。言精进者常观四谛投头火燃终不放逸舍。正念具者具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及天。言濡语者离口四过与众生语。言护法者常自乐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思惟其义为他广说。见人护法种种供养。施者菩萨于同法者随其所须一切给与。慧者观察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观一切法若空若有若常若无常。如是二谛种种差别。以此十种能见涅槃。十因如是。

菩萨十力义

菩萨十力出大智论。行心坚固魔法不坏名之为力。力义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发心坚固力。求一切智不退转故。二大慈力。常能不舍诸众生故。三大悲力。不求利养化众生故。四精进力。能信出生诸佛法故。五禅定力。虽起智慧威仪之行不失坏故。具智慧力。远离二边随十二缘。断诸邪见灭戏论故。七不厌力。常受生死教化众生。集诸善行无疲厌故。八无生忍力。观法实相知无我故。九解脱力。入三解脱门。及知二乘得解脱故。十无碍智力。于法自在知众生心所趣向故。又华严中更说十力。与前十种有同有异。十名是何。一直心力。一切世界无染著故。二深心力。不坏一切诸佛法故。三方便力。究竟一切菩萨行故。四智慧力。知众生心故。五者愿力。令一切众生愿满足故。六者行力。尽未来际不断绝故。七者乘力。出生普现一切乘故。八神通力。于一毛道示现一切清净世界一切如来出兴世故。九菩提力。觉悟菩提与一切众生心念等故。十******力。于一句法分别演说。随顺一切众生悕望及诸根故。此十种中初直心力是前十中具智慧力及无生忍力。第二深心是前十中精进之力。第三方便第六行力是前十中不疲厌力。第四慧力第十******力是前十中无碍智力。第五愿力是前十中初发心力。第七乘力是前十中解脱之力。以知三乘解脱法故。后十种中神通力菩提力前十不论。前十种中慈悲定力后十不说。又首楞严中更说十力。一菩提心力。坚守不失。二于不思议佛法得深信力。深信不疑。三于多闻得不妄力。坚持不失。四往来生死得无疲力。常能处之。五于众生得大悲力。常能摄化。六于布施得坚舍力。恒施不休。七于持戒得不坏力。坚持不犯。八于忍辱得坚受力。常能忍受。九魔不能坏得智慧力。不为魔动。十于诸深法得信乐力。乐求无厌。此之十种与大智论所说十力有同有异。初菩提心力是彼第一发心之力。第二深信是彼第四精进之力。能信出生诸佛之法。第四无疲是彼第七无厌力也。第五于生得大慈者。是彼第二大慈之力。及第三门大悲之力。第九于魔得智慧力。是彼第六具智慧力。及第十门无碍智力。第十深法得信乐者。是彼第八无生忍力。及第九门解脱之力。此中多闻布施持戒忍辱之力彼中不论。彼中定力此处不说。十力如是。

菩萨十无畏义两门分别(一辨相 二对四无畏辨其同异)

此十无畏出华严经。名字是何。一悉能闻持问答无畏。二除灭众生疑惑无畏。三见一切空离邪见无畏。四得佛威仪无畏。五三业清净离过无畏。六诸天善神一切诸佛护念无畏。七悉能受持一切佛法无畏。八示现受生不为生死惑乱无畏。九安住大乘悉能示现诸乘无畏。十随化众生普为应现不断菩萨愿行无畏(此一门竟)。

次对菩萨四种无畏辨其同异。四无畏义如前广说。一者总持说法无畏。二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十中第一即是四中第一第三。十中第二即是四中第四无畏。十中第三第七第九即是四中第二无畏。知法药故余者不同。无畏如是。

三乘共地义三门分别(一释名辨相 二约小论大 三辨明菩萨行之通别)

三乘共地如大品经灯炷品说。一切贤圣住处名地。地别不同。一门说十。说三乘地共为此十。名共十地。为别菩萨独法十地故云共矣。十名是何。一干慧地。二者性地。三八人地。四者见地。五者薄地。六离欲地。七已作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者佛地。于此十中得名有二。乘别分三。因果为六。地别说十。得名二者前之七种据法彰名。后之三种就人立称。互从皆得直。以立名不同故尔。乘别三者初七小乘。次一中乘。后二大乘。因果六者初七是其小乘因果。次一是其中乘因果。后二是其大乘因果。地别十者名如上列。言干慧者谓声闻中五停心观总别念处。于此位中勤修精进持戒之行。或观不净或修慈悲。或观因缘或分别界。或为数息或复修习念佛三昧。于四念处总别观察。总别之相后道品中具广分别。此等皆是假总观行。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未观四谛十六行故。言性地者论言。从暖至世第一法。依禅修习四真谛观成圣人性故云性地。依何等禅。谓四根本未来中间。八人地者论言。苦忍至道比忍具修八忍名八人地。言见地者论自释言。初得圣果。谓。须陀洹道比智心见理周尽故云见地。问曰。何故见修无学三道之中。须陀洹向名为见道。此十地中须陀洹果名为见地。释言。见义有其二种。一推求名见。多在诸忍。二明白名见。多在诸智。须陀向中推求义足故。三道中名为见道。须陀洹果中明白方具说为见地。各据一义不相乖背。言薄地者论自释言。或须陀洹或斯陀含。能薄欲结故名薄地。言须陀者欲界九品修道惑中。从断一品乃至第六无碍道来。是其进向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斯陀含者从断六品乃至第九无碍道来。通名斯陀。断第六品守果斯陀。断第七品乃至第九无碍道来进向斯陀。离欲地者谓阿那含。从断欲界第九品结乃至那含金刚三昧通名那含。离欲界欲名离欲。地此人亦能断上烦恼。从始为言且云离欲。已作地者谓罗汉果。成就尽智无生智故名为已作。言尽智者现尽诸漏。无生智者保更不起。辟支地者缘觉人中。从因至果通名辟支。辟支胡语。此方翻译名因缘觉。藉现事缘而得觉悟。不假他教名因缘觉。又于十二因缘法中而得觉悟亦名缘觉。菩萨地者从初发心乃至法云菩萨胡语。此方翻译名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又复此人解会中道。从其所会名道众生。言佛地者金刚心后种智德备。觉穷法性名为佛地。问曰。何故小乘分七中乘为一。大乘说二。释言。此等互从皆得。但今且据离合法门故为此说。以声闻人行粗易别故分为七。缘觉之人一入无漏至果乃出。异相难分故合为一。大乘法中果德高出。特异众圣。理须别树。故分为二。盖乃且据一门说言耳。若入余门或分大乘而合中小。如地经说。声闻法行缘觉法行菩萨法行如来法行。或分小乘而合中大。如涅槃经。彼恒河中七人是也。彼分小乘以之为五。始从住人乃至第七。水陆俱行。辟支菩萨及与如来同皆说为水陆俱行。如此离合经中大多。不可具论(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约小论大。如龙树说。声闻干慧于菩萨中名初发心。种性已前善趣之人始求菩提名初发心。声闻性地于菩萨中名柔顺忍。种性解行随顺出道名柔顺忍。声闻八人于菩萨中名无生忍。入菩萨位此名初地。始入地心为无生忍。不同仁王地经论等七地已上方名无生。声闻见地于菩萨中名阿毗跋致。此乃初地正住已后。乃至地满安住不退名阿毗跋致。声闻薄地于菩萨中。过阿毗跋断诸烦恼余气亦薄。此从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障名断烦恼。声闻离欲于菩萨中。离欲因缘得五神通。此从八地乃至十地爱佛心断名为离欲。净佛国土神变自在。知众生心如应说法名得五通。声闻已作于大乘中名为佛地。斯乃论主因解小中七地差别。乘以类显大乘位分。非前七中已含大乘。若前七中已含大乘。何须在后更说菩萨及与佛地。人惑在斯最须识知(此二门竟)。

次明菩萨行之通则。别则菩萨唯行第九。是故第九名菩萨地。通则十地菩萨皆行。故大品云。菩萨应当具行十地。始从干慧乃至佛地。问曰。菩萨行后二地义则可知。以何义故行前八地。释有两义。一就自行以论。自所行中粗近之者相同二乘。故曰通行。二就外化以释。为化众生故现行之。故天女云。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法华亦云。知众生乐小而畏大智。是故菩萨作声闻缘觉。龙树亦云。文殊过去七十亿反作辟支佛教化众生。且言过去作辟支佛。理实过去亦作声闻。三乘共地辨之略尔。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tfboys的青春征程

    tfboys的青春征程

    三小只在自己的青春征程上遇见了在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女孩,他们一起走过了许多事情,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 国士无双之将军年少

    国士无双之将军年少

    她素手蹁跹,神绣之名,名满江南。将门之后,十五及笄,银枪催马,沙场神兵,而将军年少。他当世皓月,神童之名,家喻户晓。帝师嫡子,舞象之年,诡策神计,冼弄权柄,然国士无双。文臣治世,武将开疆。重武,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重文,则臣在朝,权柄有所不御。少帝登位,然帝心难测。一争千秋功业、一争百世流芳,一争万千性命。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谁胜谁负,尽未可知!时历天琞(shèng)元年,且看这宏图画卷徐徐展开!第一卷战马嘶鸣马踏蹄声远(北塞篇)第二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京城篇)第三卷盛世如你心怀天下(完结篇)
  • 与子何非

    与子何非

    安史风云起,天宝十四争。战乱,是一切的开始。半世荒唐,一纸离殇,两心寄明月,空头三炷香。【以上是正经文案】真正的文案君:论傲娇和忠犬的重要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杯咖啡de时光

    一杯咖啡de时光

    其实每个中学生都学过,只要是欧几里德意义上的面就会反射光。至于这个面本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不重要。一杯咖啡的表面反射什么,是由物理定律,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由上帝决定的。问题是,我们额头下面长的是肉眼,不是摄像机。你的眼睛从一杯咖啡表面的反射里“看”到什么,与像素、分辨率等等吓唬人的术语毫无关系。那么,我们从一杯咖啡看到了什么?禅说,那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
  • 穿书之白月光误修仙

    穿书之白月光误修仙

    曾经有一僧人对南浔说道“施主非现世之人,终有一天会回去的”于是我穿书了,书中女主(程锦华)抢了夏南浔的机遇,还有男主的救命之恩。成了男主的假白月光,最后夏南浔被程锦华陷害失了父母哥哥。于是南浔穿了,男主满世界粘着南浔。夏母:呵呵……夏爹:浔儿,不嫁谁敢骚扰,我首先不打应╰_╯╬夏兄:我妹好漂亮??*(???╰?╯????)??(1v1)
  • 宫灯夜明昙华正盛

    宫灯夜明昙华正盛

    她,秦芷兮虽为庶女,却不似别家那般被欺压;他,虽为世子,却比皇帝的女儿更要尊贵。这其中的缘由在他们相识之后慢慢揭晓。谁又曾经不遇上个负心之人!秦芷兮说过:“谁说女子不能为政,不能学诗,不如你们男子,我偏要违了你们的意……”
  • 长不大的龙族少主

    长不大的龙族少主

    此人是一个父母双亡,养父被杀的一个悲剧龙傲天主角……——那这就是一个冷酷少爷复仇文咯?是……打住!月霜尘父母双亡没错,养父挂机也没错!可是这是一个欢脱又沉重又欢脱的修炼文啊!人家是个喜欢玩玩具的孩纸好不好?!长不大这三个字没看见吗?!主角身为龙族少主,心愿却是将龙族分崩离析,在整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一生之爱,也认识了许多不同门派的兄弟,还顺手收了几个小弟,可以说是一路开挂中间受几次伤突个破到最后……【通知:等到九月一号开学以后可能不能每天更新,不定期更,请大家见谅!学业重啊!】
  • 秦歌

    秦歌

    本书创意源于恶搞,但后续情节绝不恶搞。秦灭六国,荆轲燕丹个个露脸;君临天下,赵高李斯粉墨登场。什么?还有项羽和刘邦?什么?张良刺杀我?什么?匈奴还敢来?你妹啊,还让不让人活了,快累死老子了好不好?
  • EXO之往往幸福来的突然

    EXO之往往幸福来的突然

    19岁的我,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让我遇到了‘他们’,从此,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开始变得不那么平淡了~遇到他们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就是,原本你以为没有机会接近的人,竟然爱上了你!”他们遇到我之后,也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爱一个人没有错,错就错在爱上了同一个人。”(第一次写,不好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