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103

第103章

味望净定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除其因缘有余三种。二就地分别。于自地中具足三缘。望下亦尔。上味心后起下净定。防自地退。故望下净有其次第增上缘义。依下净定学观上味为苦集观。故上地味为下缘缘。望上净定得有缘缘增上缘义。是义云何。他人上净缘我下味生厌恶心。故有缘缘。我味不障他人上净。故有增上。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品差别(此两门竟)。

味望无漏亦三句说。一具缘多少。唯有缘缘。增上缘义非自分。故无其因缘。非亲起故无次第缘。二就地分别。望同地者。有其缘缘及增上缘。望下亦尔。上地味定为苦集境故有缘缘。上不障下故有增上。望上无漏与下无漏亦具前二。我味与他上地无漏为苦集境。故有缘缘。我味不障他上无漏。故有增上。三品数分别。于为缘处不分上中下品差别。缘别如是。

第八门中。大小不同略有十三。一体性不同。小乘禅定事识为体。大亦始习事识为体。次除事识妄识为体。终除妄识真识为体。二常无常异。小乘所得一向无常。大乘法中始修无常。终成是常。真为体故。三漏无漏别。小乘初禅至无所有通漏无漏。非想一地唯是有漏。成实设有但有顺旧游观无漏。大乘八禅皆通有漏及与无漏。故龙树言。云何菩萨非想处定。与实相俱是名菩萨非想处定。四灭障不同。小乘禅定但能灭除四住粗乱。大乘禅定能灭一切。五深浅不同。小乘定浅。可为缘动。故龙树说。大树紧那罗王鼓琉璃琴。迦叶起舞。阿难歌吟。以定浅故。如诸菩萨禅定深静。乃至天雷不能发动。六缘心不同。小乘禅定有想有缘。大乘始习有想有缘。终成离缘。故地持云。如佛先为迦旃延说。比丘不依一切修禅。云何不依。若地地除。乃至一切一切想除。七缘境不同。凡夫禅定事相为境。二乘禅定苦无常等法相为境。诸佛菩萨实性为境。八出入不同。小乘所得有出有入。大乘法中始有出入。成则不尔。于一切时无不定故。九超越不同。小乘超禅不过一地。诸佛菩萨于一切地随其多少皆悉能超。十受生不同。二乘得禅不能回来欲界受生。菩萨悉能于禅定中离系缚故。十一起行不同。小乘修禅但为自乐。大乘俱利。十二生德不同。小乘禅定但能出生少分功德。菩萨禅定出生一切。故地持云。菩萨禅定出生功德。声闻辟支不知其名。况复能起。十三得果不同。二乘禅定但得小果。菩萨所修得大菩提。不同如是。

上来第一通解八禅。自下第二别解八禅之中。先解四禅。后解四空。解四禅中。别有六门。一辨定所释。二开合辨相。三支因同异先后体具多少废立。四约对道品彰其通别。五修成之相。六随文释义。

先定所释。禅有三种。一味二净三是无漏。味是烦恼。非功德法。今废不论。无漏禅果。今亦不释。且解净禅。净有四分。一者退分。二者住分。三胜进分。四决定分。言退分者。释有两义。一下品净定邻下烦恼。喜为下地烦恼所败。故名退分。此可退故名之为退。非是已退。二为自地烦恼所杂故名退分。谓从净定入味烦恼。从味烦恼还入净定。如欲界中微劣善心还为欲界恶法所杂。此亦如是。虽复为彼烦恼所杂。不名失定。同地法故。言住分者。释有两义。一坚守自地。不为下地烦恼所败。故名为住。简上初退。二坚守净心。不为自地烦恼所杂。故名为住。简上后退。胜进分者。厌自地过趣顺上禅。决定分者。学观诸法苦无常等。趣顺圣道。而未得圣。

第二门中。开合辨相开合不定。总唯一禅。谓三学中唯一定学。六度之中唯一禅度。或分为二。一是远离。二是寂灭。如地持说。初禅远离欲恶不善名为远离。二禅已上息觉观等名为寂灭。或分为三。三有两门。一约受分三。初禅二禅名喜俱禅。三禅乐俱。四禅舍俱。二就觉观有无分三。初禅名为有觉有观。中间名为无觉有观。二禅已上无觉无观。或分为四。所谓四禅六义不同。故分为四。一灭障不同。初禅远离欲恶不善。二禅地中灭除觉观。三禅灭喜。四禅灭乐。二灭受不同。如经中说。初禅灭忧。二禅灭苦。三禅灭喜。四禅灭乐。问曰。初禅忧苦并灭。今云何言初禅灭忧二禅灭苦。若依毗昙。初禅地中有眼耳身三识身在。此三识身苦根所依。故不说灭。若尔。意识忧根所依初禅有意。应不灭忧。释言。忧根其过粗重。定在欲界。是故宣说初禅灭忧。云何粗重。忧从欲界贪欲心起。贪著欲界五欲境界。见彼散坏方生忧故。苦不如是。故不说灭。又后忧根退定方生。苦则不尔。出定便起。为是不类。成实所论。不由初禅有三识身欲故不灭苦。但彼初禅近欲界地不定之心。不定心中能生苦受。故不灭苦。若近欲界。亦应生忧。何故说灭。释言。忧从贪喜心起。退定方生。若不著欲。终不生忧。苦不如是。故有苦受而灭忧根。三别地法异。初禅觉观异于余禅。二禅内净。三禅安慧。四禅地中不苦不乐。皆各别异。所以须分四。定心粗细。故分四禅。如经中说。初禅定心如密和麨。心性散动。以法摄持。故能住缘。二禅定心如山顶泉。水从中出。不从外来。三禅定心如池中华。内外盈溢。四禅定心如密室灯。怡然不动。五受果不同故分四禅。初禅能得梵众梵辅大梵天果。二禅能得少光无量光光音之果。三禅能得少净无量净遍净之果。四禅能得福爱福生乃至阿迦尼吒天果。第六住处宽狭不同故分四禅。如毗婆沙说。彼有二论。一家说言。初禅住处如一四天下。二禅住处如一千界。三禅住处如二千界。四禅住处如三千界。复有一说。初禅住处如一千界。二禅住处如二千界。三禅住处如三千界。四禅住处无量无边。以斯不同故分为四。若随法别。亦得分五。所谓觉.观.内净.安慧.不苦不乐。地别不同亦得分六。谓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心数不同亦得分九。初禅五支即为五数。觉是觉数。观是观数。喜是受数。乐是猗数。一心定数。第二禅中加一内净。通前为六。此内净支依阿毗昙。是其信数。信下觉观****多过。信二禅法寂静安稳大智论中亦说为信。喜乐一心与初禅同。第三禅中更加舍念安慧三数。通前为九。舍者。是其善大地中舍数。念与安慧是通地中念慧两数。乐与前喜同是受数。一心与前一心支同。故不别论。第四禅中舍念清净与三禅中舍念支同。不苦不乐与前喜同。一心支者同前一心。为是不说。行名不同离分为十。初禅五支即以为五。内净为六。舍念安慧通前为九。三禅中乐心数分别与前喜同。行名分别与前乐同。不苦不乐通前说十。此不苦乐心数分别与前喜支同。是受数故不别论。行名分别异前喜乐。是以别说。第四禅中舍念一心名不异上。故不别说。行义不同离分十一。如毗婆沙说。就前十中。分乐作二。故有十一。何故分者。初二禅乐是其猗乐。三禅中乐是其受乐。所以分之。若依地论。灭障等别则有十六。初禅有四。一者灭障。谓灭欲恶。二者对治。所谓觉观。三者利益。所谓喜乐。四者彼二依止三昧。所谓一心。初禅既然。余三类尔。故有十六。支别不同分为十八。就前行名十种之中。觉.观内净安慧不苦不乐。当分守一。即以为五。喜及舍念各分为二。通前十一。喜分二者。所谓初禅二禅喜。舍念分者。所谓三禅四禅舍念。乐分为三。通前十四。初二三禅并皆有乐。故分三种。一心分四。故有十八。四禅地中各有一心。故分四种。以实具论。心法不同有二十三。谓十通大地。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及受。十善大地。所谓无贪无嗔惭愧信猗不放逸不害精进舍。加觉观心王为二十三。地别具论。有八十六。初禅地中有二十三。后三禅中各二十一。除其觉观。开合如是。

第三门中义别有四。一支因同异。二支因先后。三定体具。四明支因多少废立。言同异者。依如毗昙。初禅五支体性各异。乃至四禅支别亦然。若依成实。始终通论。皆即于心心外无数。随其行相非无同异。如初禅中。觉观体同前后为异。彼说。粗心初思名觉。细心后思说之为观。而体是一。初二禅中喜乐体同。故彼论言。彼喜初来在身名乐。后时名喜。彼说。初禅二禅中乐亦是受乐。故与喜一。二禅内净与一心同。故彼论言。内净支者。即二禅体。三禅安慧与念体同。故彼论言。三禅安慧与念同。故后分禅中不立安慧。无漏三禅望有漏禅说为后分。又三禅中舍与乐同。故彼论言。我不说舍外别更有乐。即舍说乐。第四禅中四支各别。大乘法中心识有三。一是事识。二是妄识。三是真识。彼事识中心与数异。于中说禅。支因各别。妄识之中义别六重。如马鸣说。根本四重心数无别。于中说禅。支因体同。末后两重心与数异。于中说禅。支因各别。真识之中心数无别。于中说禅。支因体一(此一门竟)。

言先后者。依如毗昙。初禅五支体性同时。用有先后。乃至四禅类亦同然。若依成实。初禅五支定在先后。不得一时。彼说心数不同时故。不同时故。前四灭已方得一心。问曰。若言前四灭已方得一心。是则初禅非五支成。又经中说。初禅地中有五支俱。云何先后。又一心时若无觉观。与二禅何别。彼成实论二禅品中释通此义。向言初禅非五成者。我不说五支尽是初禅。但近初禅有觉观等。故说五支成其初禅。经言初禅五支俱者。虽小相违。亦名为俱。如言弟子与师俱。虽小前后。亦名俱矣。言与二禅有何别者。初禅近乱。定未深静。出入皆有觉观之心。二禅不尔。出入皆无。是故不同。问曰。初禅近觉观故说为支者。亦近五欲。何故不说五欲为支。论言。五欲背故不名为近。又复五欲不住为因故不说近。问曰。若言至一心时已无喜乐。喜乐云何得至二禅。释言。彼宗心法不并。故一心边无其喜乐。非断无故。至二禅支。初禅既然。余禅类尔。彼论偏执用相先后。故违一时。大乘所说与毗昙同。故龙树言。譬如昼日众星不现。非无众星。心法如是。随时受名。非无诸数(此二门竟)。

言体具者。如毗昙说。就彼初禅五支之中。一心支者。是禅是支。言是禅者。是禅体也。言是支者。是支别也。余四是支而非是禅。是其支别非禅体也。问曰。此五望何说支。释言。总望初禅之位故说为支。一切经论悉同此说。唯璎珞经说。有第六默然之心。以为禅体。五支为因。何故不同。当应彼经凡圣通说故为此论。前五是其世俗禅心说之为因。第六是其圣默然心说为定体。成实云何。论无定判。人释左右。有人释言。与璎珞同。亦用第六默然为体。以一心等名为支。因故是因非体。若依璎珞。凡圣通论。理亦无伤。若当直就世俗禅中。言用第六默然为体。是义不然。云何知非。如彼论中解三昧义。言心住一缘名三昧相。解一心支。言离觉观喜一缘中住。是名为禅。与解三昧其义相似。若一心外别立第六默然为体。则三昧外亦应别立三昧之体。而三昧中住一缘外不可更立三昧之体。禅中亦尔。住一缘外何为更立默然为体。若言经中说一心等为禅支故更立体者。是则经中说七觉支。应七觉外别立觉体。又复经中说八道分。应八道外别立道体。彼既别无。此亦应然。何得更立。问曰。若用一心为体。何故名支。释言。此望初禅总位说支。何妨。如望见位八正名分。望修道位七觉名支。此亦同彼。于中别分。前四是支。后一是体。亦如八正正见是体。余者是因。问曰。若尔则同毗昙。云何得别。释言。成实但非毗昙五支同时。不非一心以为禅体明知共用。初禅五支体具既然。余禅类尔(此三门竟)。

同类推荐
  •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河南程氏遗书

    河南程氏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istories

    Hi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 Wasted Day

    A Wasted D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旅盗王

    旅盗王

    足旅四方,盗立天下,旅盗是大陆上最自由的人。
  • 大法师的现代生活

    大法师的现代生活

    我是一名法师,无意间传送到这个世界。我是一名法师,努力打工挣钱买宝石才能施展魔法的法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混血修罗

    混血修罗

    千古蛮荒,西北极寒之地,常年冰冻,贫瘠至极,被视为大陆遗忘的角落;突然有一日少年王天羽阴差阳错的闯入蛮荒,从此改变了苍魂大陆的一切。血羽出,鬼神哭,修罗现,山河变,天残地烂,与我何干,为红颜,斩天仙,唯我心愿,杀破天地间。
  • 哈利波特之扫地僧

    哈利波特之扫地僧

    杨明意外穿越到一个叫道格的婴儿身上,还发现这是哈利波特的世界,不过他并没有仗着熟知剧情到处张扬,而是默默地修炼增强自己实力。他就如同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僧,平时普普通通看不出什么,一出手则天崩地裂……
  • 全职高手之醉沙场

    全职高手之醉沙场

    沉醉在全职世界中的你,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我以前真的是一个很冷酷的人。但是我一点也不怀念以前。因为我现在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毕竟曾经,被你温柔的对待过。所以不要离开!好吗?┊呵,但是我讨厌自己,讨厌,那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己,也许你以为我是一个爱笑的人,但我并不开心。如果来生是这样的话,我宁愿做以前那个孤独的人!…………算了,在我这里说句假话吧。我先来。。。其实我很喜欢荣耀。那天,我没有回答,不过你的离去。却带走了我的奋不顾身。——我可以等你一个夏天。但,秋天你一定要来。
  • 做我徒弟金手指要多少有多少

    做我徒弟金手指要多少有多少

    做师父的看着徒弟努力修炼,自然是欣慰无比。而安云霄看着徒弟努力修炼……却是笑开了花。
  • 与公主的浪漫童话

    与公主的浪漫童话

    冒牌女儿还是青梅竹马?是一生的牵挂,还是内心的纠结?一位“父亲”却不是真正的“父亲”,“女儿”却没有当“女儿”的样子。一对奇葩的“父女”会上演怎样的故事?
  • 梅子初尝不识味

    梅子初尝不识味

    很多年后,季星河对于高中的记忆已渐渐模糊,但她却一直记得那节物理课从后面扔来的纸巾和沈棠棣清澈的目光。自那以后,季星河便开始了她漫长的暗恋,那些沈棠棣以为的巧合,却是她的蓄谋已久。季星河一直在追赶着沈棠棣的脚步,直到他说出那句“我马上要去美国了”……………不知这样如梅子般的暗恋会走向怎样的结局,是酸涩还是唇齿留香………
  • 末法世界来的修真者

    末法世界来的修真者

    末法世界的修真者罗奕,穿越到平行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