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81100000014

第14章 纺织记

我是穿崇明土布长大的。

土布是我母亲千梭万梭织出来的,织布的唯一原料——棉花——也是母亲在骄阳下培育长成的。

棉花,也称吉贝。《崇明县志》称:“邑宅土水中积沙成壤,兼川泽衍原隰之宜而滷性未淡,膏鲜生,民多植粟、麦、粱、黍,惟产棉特饶工制土布尤良,若夫渔盐天府,则滨海之区所其利也。”

长江自青海高原奔突而下,一路挟带的泥沙兼有丛山、高地、湖沼、川泽、平原的特性,是长途流经之地挟裹的各种地貌上的表土,表土者肥田沃土也。又因为江海顶托、海水浸润,有盐碱,刚刚辟出的生田“滷性未淡”,棉花不惧盐碱,崇明岛上自元朝开始,棉花遍野,由棉花而纺纱而织布,到明朝中叶,崇明的土布产业已成为崇明的主要产业,种稻、麦、五谷杂粮以为温饱,种棉花织布除人人都穿土布外,还远销江南,乃至全国,是百姓农人的主要生计。

棉花原产于西域,北宋年间传到中原后,为百姓欢迎,棉花的种植经验,是中原的农民反复试种以后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棉农迁到崇明后,也带来了棉花的种子、种棉花的技术,到元代崇明的棉花种植已经趋于普遍,如同养蚕带来丝织业一样,这个时候手工纺织业的原料基础,已经形成。

所有的偶然都指向必然。

当北方传入的棉花种植兴起,又适逢江南的纺织技术,也随避难的江南人士登陆沙洲。元代至元年间,古华亭今松江,有著名的专事纺纱织布的黄道婆,松江的棉纺织业远胜崇明。崇明人一方面把棉花贩运到松江,同时又从松江人那里得到了棉纺织工具和技术。自明清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崇明土布称誉江南,名声远播。

崇明种植的棉花,以曹炳麟作序之《崇明县志》所言,“棉,吉贝也,有二种,木棉产广东,邑产为草棉,有紫、白二花,织为布,有大布、小布,皆出女工手织。”如果分得再仔细一点,崇明种植的棉花有中棉、美棉两种。中棉有白花、紫花、青茎鸡脚三个品种。美棉品种多达二十多个,1949年之前引进的有德字棉、斯字棉、金字棉、大浦棉等,1949年之后引进的有岱字棉15号、宝锦114、沪棉204、徐州142等。

解放前,崇明普遍种植中棉,纤维粗而短,产量较低。从1954年起,岱字棉15号取而代之,改种岱字棉带给崇明农村的是一种震动,是先进取代落后之不易的实践。其时笔者读小学二年级,已经记事,记得那些天的晚上互助组一直开会,农人交头接耳说岱字棉,对于这一新的品种农人有期待,但对于一种祖宗传下来的种子,又不忍舍弃。直到棉花长大、结实,开出大朵的白花,农人才喜笑颜开。

岱字棉的推广既是物种的变更,也是崇明农人在封闭的岛上封闭思想的一次解放。同时,它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种植中棉时,播种时间在立夏到芒种之间,岱字棉的播种提前到了谷雨和立夏之间,后来又变为麦垄套种。在植株密度上,五十年代前期为每亩三千株,六十年代为每亩五千株,八十年代为四千到四千五百株之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对棉花种植实行“四早五抢”,即在麦垄里早松土、早间苗、早施肥、早治虫;收麦后抢中耕灭茬、抢放“伤风”肥、抢治虫、抢清沟理沟及施好花铃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七十年代后期,推广麦后移栽花,笔者开头写的棉花地种香瓜不复见矣。

棉花或者说任一物种的青苗都是鲜嫩娇弱的,崇明岛的土地资源又是如此宝贵,原先大片大片的棉花田不见了,改成麦垄套种,早期的田间管理都在麦垄中进行,松土、间苗、施肥等等无不如此;当麦子收到晒场,农人在田埂路上的脚步明显地变得更加急促了,一切都是“抢”出来的,抢中耕、抢查秧补缺,还要抢施“伤风肥”——当麦子收割,麦垄中间的棉秧从此开始经风雨、见世面,怕它们“伤风感冒”,赶紧施肥以固其“筋骨”是也。

我在放假时也曾偶尔参与其中,除开腰酸背痛的体验,确实感受到了农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神圣,他们是真正受命于天地的,天时地利也,他们直接从天地得到信息,并及时地付之行动,把一块田地侍弄得花团锦簇一般。儿时,我的脑海里充溢着土地的神奇,那些劳作的农人可以说是土地的化身和代表,他们的手上、脚上都是泥,这泥巴象征着化生、圣洁和包容,那一根扁担上挑过的粪桶,装满了粪肥,施到田地中,后来成了花香鸟语、五谷丰登。何其幸运啊!当我言说土地和农人时,就是在言说伟大与神圣。

《崇明县志》称:崇明土布“岁销约五万匹”。另外一些资料显示的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江风海韵》认为,“崇明土布的记载起始于元末明初,至明朝中叶时已十分兴盛,每年都有数十万匹土布外运。”到清光绪年间时,“崇明土布的生产数量急剧增加,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达二百五十万匹之多,成为继松江、江阴后的土布生产第三大县。”

崇明土布有单篡、间布、线布、苧经布。

单篡布经纬稀疏,作蚊帐之用。间布以青、白纱经纬相间,有柳条格子、芦花布、蚂蚁布、寸心布等,可作衣衫。笔者小学毕业进初中,这在乡下是大事,记得开学时母亲为我缝制了一身她手织的芦花布衣裤,连书包也是同样的土布,有同学说,一身芦花,像只芦花猫。线布以棉线织成,做棉衣棉裤,苧经布以苧为经棉作纬。

崇明土布有大布、小布之分。

“大布阔一尺八九寸,长八九丈为匹。”

“小布阔一尺,长四丈为匹。”

斯时也,岛上千家万户织布机声此起彼伏,从白天到夜半,你只要在崇明岛的田埂路上行走,总会有织机声远远近近地传来。清晨,男人们就把织好的土布肩担手提卖到各处小镇上的布庄,布庄里的伙计以大布六十匹,小布四十匹打成一捆,用独轮车推到江边码头上装船外运。

崇明布庄鼎盛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分布在岛上大小集镇,“尤其是在崇明中部的竖河镇、东新镇、油车桥、新开河一带,更是铺面林立。其中的油车桥镇,由于离长江南口不足两里之遥,运输方便……一条镇上,据称布庄就有十七家之多”(《江风海韵》)。

布庄兴旺的时候,田埂路上的独轮车也多起来了。这是走村串户的布贩上门收布。崇明岛上陆路交通不便,有僻远的乡村远离集镇,小贩们便一路推车一路吆喝:“大布小布,小布大布……”

四面八方迁居崇明的人,带来了棉花的种子、织布的工具技术;待崇明岛上先是“吉贝连云”,然后处处“玉宇机声”时,崇明岛的土布便也走向了四面八方。

崇明土布的运销,可以说也是蹉跎岁月、道路坎坷啊!倘是走北线,先把土布集中在江苏,再北上至山东牛庄、河北吴桥一带。十多年前,笔者和今已作古的作曲家刘炽先生去临沂,因为是为一部电影作主题歌,需要采访几户老区老革命人家,居然发现路边一家院子里晾的衣服中,有一件极像崇明土布的小青布料。便与户主聊天,得知,这是她祖母留下的陪嫁品,沂濛山区习俗,女儿出嫁时以有崇明土布一匹或几匹陪嫁为荣耀,当地人称这种布为细布,还津津乐道地说:你们崇明人怎么就把纱纺得那么细、布织得那么好呢?

崇明土布远销之路的另一线,是沿黄海辗转北上至青岛、大连,再由陆路分销至山东各地和东北三省。运到东北的以线布、小布为主。东北有大风雪,可以御寒。东北人对崇明土布一方面甚为喜爱,一方面又以东北人自己的方式加以粗犷处理:一律染成黑色,然后缝制成凡老一辈东北人都穿过的老黑布棉袄。我的大学同学有不少东北人,谈及各自家乡,这些同学皆不知崇明,我说了崇明土布与东北的不解之缘,又说到黑布老棉袄,同学们似信非信说:“你在讲故事!”不料若干年后,我从小兴安岭途经哈尔滨回北京,稍事停留,老同学置酒款待,席间谈及在北大做学生时的往事,又说到老黑棉袄,同学说:“毕业回东北就问老人,没错,崇明布!”于是干杯、再干杯,老同学是趁机灌我,而我则在心底里为故乡、为土布自豪,喝!是夜微醉,我趁兴读了一首崇明岛上三岁女孩学纺纱的歌谣:

三岁小囝学纺纱,

锭子头上开白花,

爷拖辫子娘来打,

隔壁婆婆为啥勿来劝?

长大出嫁做媳妇,

勿会纺纱众人笑。

销往南路的崇明土布以单篡为主,由船运至广东、福建,乃至南洋,经纬稀疏的单篡布成了南方百姓缝制蚊帐的首选。

这南方的蚊帐啊崇明的土布,曾经容纳过多少人的多少梦?

崇明土布曾经为衣被中国,作出过史书有载的奉献。

就在上海及江南沿海一带现代纺织业兴起之后,崇明土布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就在1952年,崇明全县仍收购到土布一万五千匹,之后,国家对棉布、棉纱实行统购统销,进入市场的崇明土布制作业完全停止。但,乡下农人依靠自留地种植的棉花,仍然用来纺纱织布,一来为女儿出嫁时陪嫁之物,二来,到二十世纪七十代末,岁数大一点的农人所穿的衣服布料仍有不少是家纺家织的土布,出嫁的新娘仍以陪嫁的布段之多为荣耀。乡下的一个习俗是,当邻家有女出嫁,四处乡邻亲友前往道贺看热闹时,可以随便查看陪嫁的衣柜中有多少段土布,假如有几十段用心灵、巧手织出的各色土布,便会有农人到处传扬:“了不得啊!一柜子的布段。”这时候,新嫁娘、新郎以及双方父母便都觉得很有面子,赶紧张罗着请大家入座喝喜酒,崇明习俗,不说“喝”,而说“吃”,“吃酒!吃酒!”

土布,是一种绵长而温暖的情结。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回崇明岛探望老母亲,小住几天后离别时,母亲从衣柜里取出几段土布送给我的太太,那是母亲最后织的布,我们一直珍藏在女儿的衣柜中,珍藏着这经纬交织的岁月与母爱,还有机杼之声。

我还记得崇明乡下的一种类似于舞蹈的习俗,在新春举行“打春牛”,以泥塑或竹篾扎成一头耕牛,置于场院或田野中,然后点燃香烛,一群农人围绕春牛且拍且打且跳且唱,唱的是“春牛春牛尾巴摇,秋里棉桃咧嘴笑,春牛春牛双角翘,秋收棉花小山高”。儿时一直不解为什么叫“打春牛”,我从农人的言谈和习俗中能感到牛之于崇明农人的珍贵,当春天放水开始耕田时,耕第一犁的“耕田师父”吃饭时要坐上首,要吃老酒,还要有红烧肉。崇明农人远非家家有牛,往往村里有一户是专门养牛、替人耕田的,并以此为生,这养牛户就非常神气了,算是大户。而耕地的牛在休息时,大人们就会指挥我们这些跟着牛屁股跑的小儿们,去沟边刈芦青。牛吃芦青的时候,我们便壮着胆子去抓牛尾巴……后来体会到,这“打”是虚的,是要让春牛听见农人盼望棉花丰收的祝福,好一个亲切的“打”字啊!

与田野、生产收成相关的另外一种仪式叫“掼田财”,我所见到的是农人用柴草扎成长形的大火把,在新正之夜点燃之后一边跑一边舞一边喊:“田财田财,大家发财;田财田财,稻子成山;田财田财,撑破花袋;田财田财,挑断扁担……”

火星闪烁飞旋,这一年之始的期盼,是对土地和田野的农人的呼喊,对于他们来说,所有财富都是田里生出来的,田财者,田地生财也。棉花、五谷丰收了,吃穿不愁了,将织的布还有一群母鸡下的蛋提到镇上卖了之后所得的钱,便是农人一年之中的开销零用,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

对于孩子们来说,新年的期望是穿一件新的土布衣服,是吃肉、吃糕、吃炒花生。无论如何过年的这种氛围,也在感染着顽童们,他们是这一切的传承者,从农事到仪式,到所有的生活细节。田埂路上,一代人先后走到头了,新一代人正在走着。对于这个沙洲的命运来说,最重要的拓荒种地、延续家园的传承,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田埂路是唯一的证人,沉默的证人。

就连那些民间故事也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啊,世界上任何一个族群的历史,都是从神话和传说开始的,在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鸿蒙年代,口耳相传是唯一的文化传承形式,崇明岛是年轻的,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即使在文字发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识字”仍然是极少数人的事,仍然有民间传说、故事靠口耳相传,而这些传说、故事又往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更适合用方言表达,一旦整理成规范化的文字,就会逊色不少。

崇明岛的民间故事告诉我们:口耳相传或许是人类历史从始至终都不能舍弃的,也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崇明岛的风土、人情、方言以及幽默感,在我的感觉中,便格外淋漓尽致。

《陆阿大卖小布》,是从小听过无数遍的民间故事。在读音上,崇明话中“陆阿大”的“大”应读作“杜”。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陆阿大,是岛上的农人,老实巴交还怕老婆。他的老婆不仅伶牙俐齿、能说能唱,还织得一手好布。崇明岛的艺人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小戏曲,用崇明山歌曲调演唱,为岛上的农人喜闻乐见。

这个小戏曲的精彩处是在陆阿大到镇上布庄卖布,路遇歹徒抢走布匹,陆阿大战战兢兢回家,布、财两空,妻子彩娥的一个唱段——唱出了纺纱织布和织布女生涯的艰辛万般,用了一连串教人目不暇接的排比及比喻:

饭镬无盖气冲天,

彩娥心里怒火旺。

强徒无赖又歹毒,

抢我小布太猖狂。

彩娥纺纱织布苦楚多,

根根纱匹匹布都有心血淌。

春季里来日脚长,

桃花李花都开放。

人家是穿红着绿乘车坐轿去踏青,

我是饥肠辘辘摇着纺车纺纱忙。

夏季里来太阳大,

日头似火路发烫。

人家是手执芭蕉阴凉笃笃乘风凉,

我是蚊叮虫咬汗水直淌浆纱忙。

秋季里来秋风急,

菊黄蟹肥桂花香。

人家是看花赏月吃吃老酒多逍遥,

我是眼泪簌簌拍脚打手做纱忙。

冬季里来雪打窗,

天寒地冻北风响。

人家是脚踏烘缸暖暖和和晒太阳,

我是满手冻疮一梭一梭织布忙。

一年四季日朝宵夜一瓤棉花做到头,

苦挨苦撑度辰光。

想勿倒安分守己有人欺,

恶贼要来敲竹杠。

露水再多灌勿满八丈井。

蓬尘再厚填不满七石缸。

光天化日他敢抢,

我要教他水中捞月,镜中摘花,梦里寻娘子成空想!

前文所说的清光绪年间,崇明岁销布匹达二百五十万匹。这二百五十万匹究竟有多长?柴焘熊兄经仔细换算以后的答案是六千七百万米多,绕地球一圈半有余!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人格地图

    中国人人格地图

    本书以中国人的6种主要人格特征为主线,基本上介绍了全国各省人的人格特征。在对各省人人格特征的介绍中,不但深刻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与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还客观地评述了其人格中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建议。
  • 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间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这一切构成了人间仙境般的庐山。
  • 性文化史纲

    性文化史纲

    该书稿从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性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对性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介绍。书稿史料丰富,内容翔实,知识含量高,有助于读者了解性文化,甚至历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
  • 中国禁忌风俗

    中国禁忌风俗

    世象百态,无奇不有,然而禁忌风俗常常习焉不察。这是它的奇怪之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学界称之为“隐示文化”。一方之民,由于共同的禁忌,都不做某些事,都不说某些话,没有行为的表现,只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观察?有什么办法?难,的确是难了些,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光用眼看不出来,那就再动动嘴;走马观花不行,那就深入田野。习俗要传承,禁忌有变化;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梦可勘,心岂不可度乎?于是,民俗学者的兴致来了,三翻七捣,普查钩沉,扑扑拉拉,没几多光景,竟把中国的民间禁忌搜罗了一大箩筐,资料、专著连篇累牍,禁忌的大门再也关不住了,禁忌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蔚为壮观起来。
  • 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本书从唐人尚诗、盛世风趣、仕进多途、文士风流、佛道盛行、女性风采和开放兼容等七大方面,较系统构筑了唐代社会的文明画卷,并且通过对相关唐诗的研读来展示这一文明。
热门推荐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凝文之月染千歌

    凝文之月染千歌

    相爱却不能爱,时间应该是最好的羁绊。已行的事,后必再行,以有的事,后必再有
  • 魔鬼连

    魔鬼连

    小黑是从国外魔鬼训练营归来并受过勋章的模范军人,初来特种大队就被安排在二连担任代理连长。但他的第一次亮相就让全连乃至全特种大队的兵们大跌眼镜,因为他在射击比赛中意外打出了0环的成绩。这一切都是因为小黑眼前浮现的那个刀疤脸……
  • 淡泊如始

    淡泊如始

    有的人不知道会不会再相遇有的人在身边要珍惜有的人在记忆里反复思念
  • 浩土之陆

    浩土之陆

    浩土之上,孙浩,楚国无权无势的羸弱王子,偶得禹皇息土踏入修仙之路。一路走来,平五灵收麒麟,定楚国伏南域……一步的走到浩土之巅。吾孙浩所在之时,浩土只在吾股掌之上……
  • 放手吧,青春

    放手吧,青春

    男孩因为内心的情感,追随着女孩来到了这所学校暗恋的感觉,也只有暗恋的人才体会得到男孩没有因为暗恋没勇气告白而痛苦反观在男孩心里总会有一个信念因为有你的存在,我的青春才有意义地绽放过
  • 第二十二次的初恋

    第二十二次的初恋

    二十年前,因为一场暴力事件,高小慧的生母病故,生父入狱。负责抓捕她生父的警察苏大志在之后收养了她,改名苏小文。苏小文因童年阴影,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以至她主观上遗忘了被收养之前的事,一直以为自己是苏大志的亲生女儿。后来苏大志和带着儿子林若弈的杜丽结婚,苏小文和林若弈就成了兄妹。从幼时的第一次见面开始,他们就注定是走进对方生命抚平伤口的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