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72000000005

第5章 犀 利 雄 健

第五章犀利雄健

苏洵的政论散文,宏伟雄迈,奔骤驰骋,如脱缰野马,狂奔难收;遒劲苍古,老辣犀利,似庖丁解牛,剖析得骨是骨肉是肉;议论明畅,言之有物,令读者无不折服。《辨奸论》和《六国论》算是他的代表作。

先看《辨奸论》:

《辨奸论》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辨奸论》是抨击王安石的,主要因为王安石变法是代表革新派,苏氏父子是代表保守派。在北宋‘朋党之争’中,这是势不两立的两派。其实,苏洵和王安石的仇缘,起自他们见面并未相识的时候。方勺《泊宅编》载:“欧研修在翰林院任职时,有一次请客吃饭,苏洵以相面大师的睿智,盯着并不相识的王安石看了半天。等散了宴席,客人走了。苏询问欧阳修:‘刚才坐在对面的那位,蓬头垢面,哭丧着脸,那是谁啊?欧阳修说:“那位是介甫,王安石。文坛上有些名气。你没听说过吗?”苏洵说:“依我看,一有风吹草动,此人必致天下大乱。若此人能得志,在朝为官,纵然是皇上英明,也必定被他所迷惑。”

经过文坛领袖欧阳修把苏洵的政论文推荐给朝廷,致使京城内外的学者争相传阅他的文章,人人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文章写作方法和散文风格。这时,王安石不以为然,作为文坛大将他没有表态,全然一副‘不敢恭维’的态度。

苏洵的好友张方平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官员们都去吊唁,唯独苏洵不去,却在家写了一篇《辨奸。”

《辨奸论》是围绕着中心议题“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逐层展开全文论述的,文章的核心是强调要“辨奸”,认为王安石就是“大奸”,希望朝廷“见微而知著”,认真识别,不要启用这样的大奸之臣。

《辨奸论》首先论述,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唯有静者,才能“见微而知著”;其次,例举史实以证明他的说法;然后以“今有人”领起,转入对王安石的不指名的锋利批判;最后以希望自己的推论别应验作结。全文立论鲜明,中心突出,结构谨严,文笔流畅,具有苏洵散文所特有的雄辩性。

《辨奸论》的中间一部份是不点名地写王安石:可能王安石也确实是生活邋遢。苏洵使劲抓住他邋遢大王的特点,说他不近人情。进而推论说,“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不是像王衍、卢杞那样的欺世盗名、阴险奸诈的奸臣,就是像竖刁、易牙、开方那样的小人。这样的奸臣遇到不明智的君主或宰相,就是国家的祸害。进而指责王安石“现在有人嘴里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相互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以为自己是颜渊、孟轲再世,然而他们为人阴险狠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是把王衍和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在社会上酿造的祸害还会小吗?”“此人借助当世享有盛名,来促成他尚未形成气候的祸患。虽然有励精图治的君主,敬重贤才的宰相,也还是会选拔并重用他的。这样,他将成为天下的祸患,是必定无疑的了,他的危害绝不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这显然是保守派借故,向革新派王安石发动猛烈的炮火轰击。

苏洵在《辨奸论》的结尾表示,希望自己的话不要应验。如果不应验,人们仅仅认为他的话说过头了,危言耸听而已;若真的应验了,他虽然会获得“知言之名”,而天下百姓则将遭受其祸”。全文都是围绕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展开论述的,中心是强调“辨奸”。不论苏洵对王安石的看法多么偏激,不管苏、王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紧张,从《辨奸论》总的精神看,并不是在发泄个人私愤,而是‘忧其君,忧其民’,在为“天下虑”。

王安石变法,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这史家自有公论。但保守派扩大王安石个人的一些缺点往往进行人身攻击。《辨奸论》就不指名地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是说“头发蓬乱得像囚犯,表情哭丧着像家里有人去世,却在那里大谈《诗》《书》,这难道说是人的真实的心情吗?”以苏洵的这段话为契机,反对派抓住王安石邋邋遢遢的缺点,大肆做文章。比如,有人说他从来不洗澡,满身臭味。一身长袍,几乎从不替换。有人把他硬拽到澡堂洗了一次澡,把他的脏衣服换了一身新的,他穿在身上竟浑然不觉。有人告诉王夫人:“荆公爱吃鹿肉。”夫人说:“不可能。他这人特好喂,给啥吃啥,绝不挑肥拣瘦。”那人说:“不对呀,昨日请他去吃饭,他把鹿肉吃了个精光,别的菜一筷子也没动。”夫人明白了,说明天在他面前摆上别的菜试试。第二天,把鹿肉放得远远的,她只吃了跟前的菜,鹿肉却一口未动。还有更离奇的,说他一面写文章,一面吃东西,东西吃光了也不知道,结果把手指头都肯破了。仁宗皇帝不信,突发奇想,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御宴。群臣从池塘里钓鱼,谁钓得谁吃,厨师在旁边等着当场烹调。王安石不会钓鱼,就把放在面前盘子里的钓饵,全部吃光了。

“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半年不洗一回澡,风月酒色全不晓”——王安石不就成了个“二傻子”?!其实,那是反对派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人家的缺点扩大化了;倒可能是王安石非常敬业,办公、思考、写作时,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据说,王安石拒做京官,拒纳美妾,拒饮美酒,因此,以‘三拒’名震京师。可见他是把全部心血都放到改革和政务上了,生活上不拘小节就是了。记得生理学上有一个‘优势原则’,是说一个人如果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的大脑皮层就会出现一个优势兴奋灶,皮层的其他部分就会被这个‘优势兴奋灶’所抑制。王安石就可能就是专注于事业而不拘小节的人。

但是,从《辨奸论》至少可以看出,苏洵个性鲜明,忠君爱国,敢说敢做。心有不平,看不惯,不管他三七二十一,痛痛快快地骂出来,一吐为快。这种基因,可能遗传给了苏轼。不过,苏洵的痛骂,连俩儿子都觉见太过分了,俩儿子读了乃父这篇文章后说:‘嘻,其甚矣!’——嗨,批评得太过分了。在政治倾向上,苏洵把俩儿子,都带进了保守派阵营,或许就从痛骂王安石开始。至于文章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的风格,无疑是明显影响了苏轼的。

再看看苏洵的《六国论》,这是他一篇更有代表性的政论文。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本文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妥协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借鉴先车倾覆的警钟。以免重蹈覆辙。邓板桥说:“立异标新二月花。”对于六国是如何灭亡的?有‘合纵’、‘连横’胜败说,强秦吞并说等,苏洵独辟跷径,从六国本身找原因,独喊“弊在赂秦”。不论正确与否,立意却十分新颖。

文章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为什么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呢?回答:“因为贿赂秦国者破灭了;不贿赂者,失去了援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以奉献土地去贿赂秦国,好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烧不尽,火就灭不了。”因此,归根结底,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主线。

接着作者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他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它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祖先披荆斩棘建立了国土,视寸土如寸金;后人却不知爱惜,今日割五城,明日送十城。秦国贪得无厌,好像是抱着柴火去救火,永无休止。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苏洵突出强调了“士”——及知识分子的作用。苏洵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他甚至曾经认为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如果六国重视人才,把献给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用孝敬秦国的衷心,来礼遇天下奇才,大家出谋划策,全力抗秦,恐怕秦国君臣会寝食不安了。”他又曾说:“六国之所以破灭,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轻视人才,在人才争夺战中,你不重视人才,人家秦国重视人才,以致大量天下奇才,纷纷投向秦国,为其出谋划策,击败六国,这是六国破灭的重要原因。”简单地说,人才是关键。

其实,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的优势是: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在秦国优郁的知识分子政策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才,为后世所称道。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竞争。秦国网罗了不少精英之才,就取得了竞争的优势。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所以,兵马俑被称作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军事实力,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再加上秦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诚然如苏洵的观点,秦与六国的胜负成败之争,人才之争至为重要。秦国网罗了不少精英之才,因而就取得了竞争的优势。

相反,六国对人才却是另有一番情形,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而并非秦国,楚国拥有最辽阔的国土,最强大的实力,最丰富的物产,但却缺少最明智的君主,楚国的大夫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举贤荐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他不仅不被重用,反而一再遭受打击陷害,最后被放逐沅湘间,愤而投汨罗江自尽。百姓热爱这位忠臣,怕鱼鳖虾蟹吞噬了他的尸体,特意用竹叶包了糯米投江喂鱼,这边是中华民族端午佳节习俗的来源;甚至远播日韩和东南亚。

赵国也是实力不俗的一个国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多次挫败秦军的进攻,但赵王不明是非,听信谗言,李牧终遭冤杀,正是六国对人才轻则怀疑、流放,重则施刑,杀戮的政策,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六国人才济济,却不能在自己的国家施展才华,只能远走异国他乡,以图一展宏图,这不正是商鞅入秦,范睢离魏的原因吗?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异士寒心,萌生“怀才不遇”之感?而秦国抓住时机,广招天下奇士,使咸阳人才云集,自然不足为奇了。

《六国论》表面上讲六国败亡的史实和因由,实际上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妥协苟安的政策给予了批判和规劝,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真宗时,宋朝明明打了胜仗,仍要与契丹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诚可谓腐败已极!与六国赂秦的懦弱相比,北宋领导人的赧颜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论理的后半部分,大抵是彰显“六国实力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秦之势”。明着是对诸国赂秦的痛惜,暗里则是劝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发奋自强。

做为一篇政论文,《六国论》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六国论》通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布局精巧。全篇围绕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点,从赂与不赂、赂者如何丧、不赂者因赂者丧多个层面剖析“赂秦”的致命之处,以此警戒当时人不能“赂秦”。说理反弹琵琶,这好比一个用反证法解出来的逻辑题。《六国论》的语言通俗而辩证。谋篇布局为了说理,三段论的严谨结构正是为核心内容的突出。国外有句谚语,叫“第一个说姑娘穿花衣裳好看是天才,第二个说姑娘穿花衣裳好看的是蠢才”。苏洵的《六国论》,立意新颖。实际上是旧瓶子里装新酒,偏偏装的还是醇香浓郁的美酒。他既不说六国的败亡是因为秦帝国的强盛,也不说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之间的不团结,他只说究其本源,是因为“赂秦”——这便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他于第一时间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读者的心。《六国论》的思想深邃,于今未老。用最简单、确切的话来说,《六国论》无非是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不为别人所左右的道理。

《六国论》标新立异,立论新颖;反弹琵琶,论述精当;文笔犀利,气势雄迈;议论明畅,层层逼近,尽管论点不一定完全正确,最后却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同类推荐
  • 大明封神

    大明封神

    “我不叫高三元,我叫高向天。我不做科举的奴隶,我要封神!”高向天看着高尚说。一代兵王穿越大明,破衣烂衫如何,手无缚鸡之力又如何?待我一朝崛起,必能平步青云、置顶封神!
  • 血色大周

    血色大周

    网络时代孕育的博学广见之士,无意间穿越到战国时期,成为大周纯正的皇族后裔——卫国王子姬黛时值公元前346年,以姬黛的记忆秦国尚在变法初期;齐国邹忌谏言已过五年;魏国已经不复昔日的强盛;楚国只满足于称霸南疆那时候西帝秦国、东帝齐国、南帝楚国,尚不能左右各路诸侯姬黛机缘巧合之下,拜入鬼谷门,成为鬼谷子唯一的亲传弟子,得授其全部本领。鬼谷高徒:庞孙苏张,每每谈起,无不羡慕异常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在王子殿下的领导下,竟然扭转乾坤,一统华夏;现代商业支配着古代战争的发展;千年的军事战略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连横、合纵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且看一个把古今智慧融会贯通的男人如何争霸诸侯,创造一个传奇。
  • 清贼

    清贼

    光绪十四年,慈禧归政,北洋海军初建,甲午硝烟在即,宫廷内暗涌浮动,维新党人疾号奔走,而一海之隔的日本以举国之力建设海军奋起直追......平凡的陈冲无意之中来到了风起云涌的晚清,一切都会依旧历史重演还是幼蝶震翅?卷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复兴浪潮?...........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一国而立新者,是为窃国功贼!——《承恩公语录》PS:本人的第四本小说,前三部稳定更新完本,《清贼》业已A签,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收藏给与推荐!
  • 天下末年

    天下末年

    板盾蛮霍乱益州繁华;黄巾军荡起八州波澜;西羌复起惊扰凉州;董卓入洛威慑朝堂;诸侯起兵掀开乱世篇章...高诚仗着手中剑,为帝王孤臣,为天下诸侯,为一世帝王。这乱世太多、太久,终须有人去终结它!
  • 堪十郎的野望

    堪十郎的野望

    男人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业;穿越于日本战国,竟发现那些所谓的战国大名与名将大部都是女的;不过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就是之前是抢地盘收人才;现在是抢地盘收美女;但我的真心,只为你付出……
热门推荐
  • 红魔崛起

    红魔崛起

    乱世出英雄,但即便是英雄,也难以阻拦命运的碾压。在历时八千年后,昔日辉煌的红魔帝国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内有贵族篡权,外有多族联军,暴风雨即将到来。在生死存亡之时,红魔一族的未来何在?究竟是死战至最后一刻,还是······放弃这片养育了无数红魔族的土地,去往新世界重现红魔族的辉煌?
  • 神武傲娇系统

    神武傲娇系统

    天空的血月,神秘的妖域。这一切,为什么像是被别人安排好的。杨凌寒带着自己的信念,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战场之旅。“如果人妖两族,必有一族凋零,那就让我来为这个选择,做一个满意的回答吧。”杨凌寒
  • 仙妖轶闻志

    仙妖轶闻志

    小铺子内,烛芯摇晃,透过纸窗,微黄的灯光把屋子里的两道剪影映得分明。“嗒嗒——”白衣男子修长的手指在小桌上轻叩了两下。“被我感动哭了?”他一挑眉,声音里充满戏谑。“感动?”君悦冷哼一声,她一拍桌子,狠狠地瞪向白衣男子,“哪个混蛋说夜闯君府要救命之恩当以身相许的?““你不是没同意么。”白衣男子薄唇轻掀,刷得打开随身带的折扇,挡住了他的半边脸。君悦愤然:“所以就让我在铺子里打工五十年?”“非也非也,是君悦你的错。”白衣男子眨了眨眼睛,竖起一根手指在君悦的面前优雅地晃了晃:“谁让你一做完事就跑的,本来是想趁机会和君悦好好培养感情的啊......”
  • 德云社女孩

    德云社女孩

    请大家支持新作品,绵绵私远道谢谢大家,由于诸多原因,这本小说不得不停止更新
  • 道起轮回

    道起轮回

    仙路坎坷,万古沧桑,道起轮回,这是一个始于轮回之末的故事。一个一灵根的少年,一个号称修炼界废根的家伙,凭借着至宝轮回珠在修真界不断攀爬……“天才又如何,不过是天道的养分,妖孽又如何,终将化为尘土……而小爷我,必将脚踏天道,笑傲巅峰。”
  • 独宠

    独宠

    遇到禾生之前,沈灏从未觉得儿女情长有何乐趣,女人对于他而言,是一碰就晕的存在。遇到禾生之后,沈灏发现,他这二十八年简直白活,爱情竟比权利更让他着迷。“我嫁过人,丈夫刚拜完堂就死了,你不怕被我克死么?”“不怕,求嫁。”
  • 神州传说之上阕

    神州传说之上阕

    在宇宙的一端,存在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块幅员最广、山河锦绣、物质富饶的领土,犹如天之恩赐、神之杰作,故称之为──神州。而在神州之内,流传着无数故事。传说有一个人,一身独挡万军势,只为守护。传说有一个人,一往无悔扫邪风,只为苍生。传说有一个人,道门先天,却顺心逆道。传说有一个人,出身高贵,却步入红尘。传说有一个人,游戏苍生毁家园,只为一颗心。传说有一个人,收金卖命扑鬼火,只为一段情。传说有两个人,生时两情相映,死时犹定终生。传说有两个人,梦中逍遥无忧,梦醒兵矛相对。不同的人,活出不同的人生,留下独特的故事,传遍神州。
  • 九歌飞云记

    九歌飞云记

    华国天才少年李九歌迷恋洪荒神话系统游戏,在雨夜暴毙而亡,神魂携带无尽洪荒系统穿越至异界飞云大陆一同名少年身上,自此谱写无尽传说。
  • 一世邋遢:混世情深

    一世邋遢:混世情深

    你说暮色醉人我就陪你等黄昏日落你说清醒容易孤独我就陪你酩酊大醉你说黑夜太难熬我就陪你日夜颠倒有一天你说你累了那你要记得及时道别我怕来不及告诉你我爱你
  • 云先生我爱你已久

    云先生我爱你已久

    许多年之后,云暮迟总会想起那个与他一起做约定的女孩,笑眼弯弯,灵气逼人,一如初见般,倾心倾爱。之后的时间里,他无数次感叹,一眼倾情,一生追逐。一份还未盛开的爱恋和痴迷。一次偶然意外的相遇和邂逅。云暮迟终于等到那个迟来的女孩,他说,既然晚了那么久,就用一生来偿还吧。沐云陌闻言回望着他,展颜一笑,你不知道吗?我已经喜欢你很久了。这个世界上,你要相信,总有那么两个人彼此相爱,却总是错失彼此,可是命运轮回,总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将彼此拉进对方的世界里---然后情爱花盛开,彼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