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64100000029

第29章 民间传统工艺(2)

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唐卡艺术的发展逐步达到顶峰。唐卡色彩鲜艳,构图完美,各种形象栩栩如生,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几个风格各异的画派,按地区划分为:藏中地区,深受印度和汉地书风的影响,构图严谨,笔力精细而遒劲,专色凝重,风格华丽;藏西地区,受尼泊尔书风的影响较大,常“三折式”的美妙动人的体态,不用山水,而用许多圣众围绕主尊;藏东和康区,则大胆地吸取汉地绘画风格和技艺,讲究笔墨情趣和人物的内在神韵,重视经营位置,留下一定的空白,普遍设色比较淡雅而富于变化。而青海省东南部以吴屯艺术为代表的唐卡,却设色艳丽,颇具装饰性,深受人们喜爱。

依使用的材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笔绘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织锦唐卡、版印唐卡等。笔绘唐卡多数绘在画布上,少数是在绢框和纸面上绘制的。这种唐卡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刺绣唐卡是运用锁绣、网绣等方法,以各彩线绣成,分为高绣和平绣。高绣是用多种颜色绸缎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状,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然后用丝线绣制,颇有立体感。平绣就如一般汉地的刺绣,成平面图画,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都可刺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因此又称‘‘堆绣”。缂丝唐卡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织成的,而且颜色正反两面相同,但图案左右相反。人们看上去犹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织锦唐卡也是使用织布机器,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版印唐卡是一种印刷着色唐卡,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或朱砂为颜料印于薄绢或细棉麻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样。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两种,最初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着色上强调对比,重视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相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可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佛像的眼睛要到最后再画,点睛之后一幅唐卡正式完工。

寓意深刻的中国结

“中国结”全称叫“中国传统装饰结”。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初期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而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期是以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体现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同时“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中国结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已发展成为多个种类,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和编结服饰。每个系列又拥有多个品种,如吉祥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编结服饰有戒指、耳坠、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

中国结的编制,要经过编、抽、修的过程。各种结的编法是特定的,但是抽可以决定结体的松紧、耳翼的长短、线条的流畅与工整,可以充分展现出编者的艺术技巧和修养。修则为绳结最后的修饰,如缝珠、上浆等。因为结饰变化繁多而雅致,编用的线材除了棉、麻、丝、尼龙和皮线之外,还有金银等金属线材可以搭配,更增强中国结装饰的效果和适用的范围。不论是各种首饰、衣服配件和礼物包装的美化,还是室内各种陈设物品的装饰,均可以搭配中国结来添加美感。

各类用途的面具

面具,古称魈头,又称假面、代面和大面;在民间则叫脸壳、脸子或鬼脸。面具源自原始巫术傩祭仪式或原始乐舞。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达,社会各阶级祭祀盛行,傩祭活动兴盛于世,面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时期出现了我国传承时间最长、辐射地域最广的方相氏面具。

秦汉时期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

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时期木、竹、布、绸代替了青铜、兽皮等材料。面具在乐舞中普遍使用,此时出现了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首位。宋元时代是我国面具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流行。明清时代,边远地区的丽具蓬勃发展。面具向以西藏为源头的藏面具和以四川为起点的傩面具发展,到近代没落。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普遍地进入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按形制可分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

假面

最为普遍,人们平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大多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为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均用它进行化装。

假头

指套头式面具,佩戴时大多将整个头颅罩住,留出眼睛和嘴巴位置,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均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地位逐步被假面取代。

面饰

系佩在身上当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一般在胸前、臂上或腰间。其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形状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种,而以人面形居多。人们经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戴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成。

面罩

又叫“死面”,是盖在死人脸上的面具。大小与人面相仿,或略大于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脸上覆盖面罩的习俗,原由有五点:使死者游荡的灵魂易于辨认他的肉体,免得迷失方向无所依托;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活时的威仪;延缓尸体腐烂,对尸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死者灵魂逃逸并留在人间作乱;保护死者面部,使死者在走向黄泉的旅途中避开恶灵的伤害。由于前两种原因,面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制成,面罩大多以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为原料,少数用陶土廉价材料制成。

脸谱

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戏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面像

是悬挂、置放于神庙、社坛、门户、墓室等场所的面具。与假面相类,但大多皆比假面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分人面和兽面两种,用途各异。人形面像大多置放于寺庙或社坛,是供人们祭献、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灵的偶像,具有纳吉驱邪的功效。兽形面像俗称“吞日”,因置放场所不一样,而有“镇墓吞口”和“镇宅吞口”之分。镇墓吞口是悬挂于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普遍用青铜或滑石制作,作用是保护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魉侵扰。镇宅吞口又叫“天口”、“喷口”和“虎头牌”,放在门首厌胜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扰豪宅。

美伦美奂的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各地称呼不一,也叫“面人”、“面羊”、“花馍”。它用糯米面为原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然后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的各种形像栩栩如生,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它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传统工艺。

据文献记载,汉代已有面塑的记录。现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面制女俑、男俑和小猪。明清时代,面塑技术已相当完善,“捏面人”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捏面人的技术精深,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

近现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汤”汤子博、 “面人曹”曹仪策、 “面人郎”郎绍安最出名。汤子博的作品生动传神,曹仪策的面人精细素雅,郎绍安的面人色彩浓重。故宫博物馆现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便是出自着名的面塑名家汤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明艳。

就捏制风格而言,黄河流域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并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点;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面塑艺术的特证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一般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是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山西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风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之日,均要捏制面塑以示庆贺。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

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制成比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种类繁多的面塑。这些面塑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明显。

随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经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羊含有吉祥之意。每逢节日来临,巧手的农妇便按当地习俗捏小猫、小狗、小虎、鸭、鱼、蛙、葡萄、“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作品,以预示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霍州面塑造型质朴,不多修饰,着色通常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流行于忻州一带。由于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把和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忻州花馍,中间往往加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备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组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个到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用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花馍,花色绚丽,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有名。

山东菏泽面塑

山东菏泽面塑是北方面塑的代表,而穆李庄是菏泽面塑的发祥地。面塑,作为穆李庄人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手艺代代相传。菏泽面塑的种类主要有:“花供”面塑,多为家畜家禽、桃梨瓜果、胖娃娃、老寿星等,其捏制手法粗犷,风格质朴,色彩单纯,对比强烈;单人面塑,多为文雅官员、风流仕女、武将侠客、天真儿童等,其做工细腻,色彩复杂;有声面塑,动态面塑,多为儿童玩具;盒装组塑:在一礼盒内,塑几个人物,表现一个故事,为高档工艺美术品;写生面塑,依据眼前人物或动物即席捏制成像。

郎庄“面老虎”,相传郎庄的“郎”和“狼”谐音,而狼食人畜,因而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兴旺,因此郎庄的面塑是从做面老虎开始的。当地各种面塑都统称“面老虎”。大多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这样做成的面塑外表光亮,不易于裂。郎庄面塑是圆雕造型,大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其色彩丰富艳丽、纯度高,除了大面积的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作装点,最后用墨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灵动,绚丽多姿。

北京面塑

北京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且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捏面艺人依据需要,先是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各种颜色面团。这些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巧妙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片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颖而出:有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有天真无邪的儿童,有种种神话故事、戏曲中的角色和历史人物。外国旅游者在观看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术、千姿百态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称北京面人为“中国的雕塑艺术”。

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最具盛名的是人称“面人赵”的上海着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的作品。赵阔明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汤子博)齐名,32岁在天津被誉为“丽人大王”。

他的作品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画精细,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作“立体的画,无声的戏”。而且,他制作的面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等,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称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

经久耐用的漆器

漆器是以漆在木、织物、金属、竹篾、皮革等材料制成的器物胎骨上涂饰,并装饰图案花纹的工艺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制作漆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是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木碗。

漆器在战国时期发展到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脱胎漆器的前身——夹纻胎。它质薄体轻,外形灵巧多变。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齐,制作之精,分布之广,均远超前代。这一切均为漆器工艺的完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漆器历史上以元代嘉兴最闻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一带;螺钿漆器以扬州为主;推光漆器以山西平遥为主;雕漆和填漆器以成都为主;脱胎漆器以江西宜春和鄱阳地区、福建的福州和泉州为主。其中北京雕漆、福州脱胎漆、扬州点螺漆、平遥推光漆被誉为“四大名漆”。

北京雕漆

同类推荐
  •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一本关于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的有趣小书,系统地展现了不为人知的那些关于厕所的故事。
  •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书中主要内容有: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易卜生在中国,意大利作家与中国文化等。
  • 大佛寺诗联选

    大佛寺诗联选

    本书是一本古今诗人吟颂张掖大佛寺的诗联荟萃,作品主题鲜明,咏意厚重,风格迥异;诗集编排得体,融贯尔雅,和谐成篇。这对弘扬佛寺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魅影逍遥

    重生之魅影逍遥

    暗月郁闷呢。自己堂堂现代的一代火家家主,竟落得一个穿越的下场,还是一个被人丢弃的小娃娃身上!暗月做人法则,人不犯我,我犯人,人若犯我,我定让他生不如死!且看暗月如何收神兽!创帝业!斗得天下小人!赢得美男心!--------------------------------欢迎加入105240334小说群来互相交流
  • 青仙记

    青仙记

    兜转异世,明明丫头的性别,却拜入了和尚庙!历经千难,明明裹着大运,年纪却成了悬在头顶的大刀!终于飞升,哪成想,不但被看成了野兽派,居然还是个半人半兽!和尚啊,和尚!你还认得我吗?
  • 恐怖旅途

    恐怖旅途

    【火爆免费新书】恐怖之路,邀您踏上这不归之路。午夜回荡在耳边奇异的声音,午夜家中又究竟是谁在打麻将?恐怖之路,一旦踏上,便无法回头。
  • 天降小宝

    天降小宝

    2位妈妈,2种国籍,2类育儿理念,2个可爱宝宝,这些是作者在这本书里写到的全部。对中西育儿教育深有感触的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以及美国、韩国朋友们对各自国家幼儿教育状况的研究和实地调查,总结比较中西育儿方法。书中通过两位年轻妈妈——中国妈妈小宋和美国妈妈艾伦及他们的家庭的育儿故事,展现了中西育儿方法的不同,内容涉及0~5岁宝宝的喂养、性格及品质培养等很多方面。让年轻父母在乐呵中轻松学到最精华的育儿方法。
  • 青鸟(小学生爱读本)

    青鸟(小学生爱读本)

    故事发生在远古时候,砍柴人的儿女——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做了一个梦:来了一位名叫贝丽吕娜的仙女,委托他俩去寻找一只青鸟给她的小女儿,因为她病得很厉害,只有这只神鸟才能使她痊愈,使她幸福。于是他们在猫、狗和各种东西(糖、面包、水、火)的精灵陪伴下去寻找这只青鸟。历尽了千辛万苦,但青鸟总是得而复失,最终还是未能找到。他们只好回家,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家的鸽子变青了,成为一只“青鸟”。当然,那个小女孩的病也好了,自然也就获得了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样找到并拥有幸福呢?
  • 奇闻异录杂志社

    奇闻异录杂志社

    黑夜中的城市注定有不为人知的暗夜涌动,暗夜中隐匿着守护黎明使命的人。看似平凡却是阴年阴月阴日阴时出生的极阴女孩,玩世不恭的邪魅富少,拥有强大而神秘背景却深陷家族诅咒的世族后代。妥妥的狗血爱情标配,但是内含暗黑﹑恐怖﹑各类灵异事件故事,胆小者误入。安魂曲求推荐票,喜欢大大请加收藏
  • 世界尽头,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世界尽头,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从那时,再也无法听到你的声音,当山盟海誓化成谎言随风飘逝,当失去你的全部消息,甚至,你存在过的全部证据,我该何去何从?是该,含泪忘掉这份爱你的美好心情?还是……不,你是,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忘记的人。那么,无论是跨越这片青空,抑或是跨越这个时空,我也会找到你。我从不知道,什么是“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只知道,与你相遇,是命中注定!
  • 游戏世界之最强世界

    游戏世界之最强世界

    想上一流大学吗?来玩游戏吧。想迎娶白富美吗?来玩游戏吧。想登顶力量之巅,成为世界之神吗?来,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 遥梦吟

    遥梦吟

    人这一生,不过是南柯一梦,为何要执着于生离与死别?终于,我在这未知的迷途中,我寻到了答案,亦寻到了你,本以为此生无憾,谁料,我们竟割舍不下太多.....异世大陆,风云四起,我之手翻云覆雨,却不曾想过活的意义,回忆那段琴瑟合奏,却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其实,纵是我们武功盖世,我们却都是这尘世间的痴儿,愿有来世,我们再续今生......
  • 万古一元

    万古一元

    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时代被岁月掩埋,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纪元在时空中湮灭。万古之前的灿烂,成为了飘渺的传说。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下求索便是一生。于是求道者有问:这高天悬照的日月是否亘古不变?这一抔枯寂的黄土是否埋藏了往昔?这对大道的求索,是否未曾断绝?万古悠悠,谁能不灭?或许这万古长空之下,只有那“一”,真正永恒。既然如此,便让我追寻那永恒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