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1100000024

第24章 人间佛教的蓝图 下(1)

十一、因果观(缘起之道)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这是民主国家人民一致的追求。然而事实上法律之前真能人人平等吗?法律不但有漏洞可钻,而且有的人还专门游走于法律边缘,为非作歹,甚至法律有时也会受到人情所左右,因此法律未必真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世间唯有因果才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任谁也不能逃脱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之外。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瑜伽师地论》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是人间的实相,中国的一部二十六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因果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都比不上。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中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因此,一个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业报,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合”,凡事有因有缘才有果,因果离不开缘起之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知。

因果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因果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

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此,因果如何,全在于自己的所作所行。

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我们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对存在,它像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着有情人间的善恶赏罚,或无情世间的成坏。例如:有的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的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的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的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

因果,具足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称果。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随着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在佛教诸多教理中,“因果观”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对于因果我们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通于三世《宗镜录》说:“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的存在。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人过去在银行里储蓄了很多存款,现在虽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吗?如果有人往昔负债过多,现在虽然做人善良,然而欠债还钱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为他现在很有道德修养,就不用还钱了吗?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作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再者,因果报应在时间上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的原理,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两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然而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佛教的因果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偈云:“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衣为何因?前世来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因果十来偈》则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这两首偈语都是说明,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乐观进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

世间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为所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为浅显易懂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业报思想对社会人心的规范,远远超越法律条文有形的束缚。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如此错乱因果,自然无法所求如愿,这也是必然的因果。

(四)果报自作自受

《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尽“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刻画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一般说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缺少因果观念!因为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因此到处是能骗则骗,能贪则贪,能抢则抢,能占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即使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殊不知道法律或许不会制裁,但因果是绝对丝毫不爽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审判,但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成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后的胜利者。

即连佛陀住世的时候,也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尽,在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生生不已,业报历然。吾人现在的穷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丝毫不爽。因果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的一生,一时种下的因,其产生的结果可能影响及于一世,甚至牵动生生世世的祸福安危,因此吾人岂能不慎于一时的言行举止呢!为了我们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们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时”的因果!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准则。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建设因果的观念,有了三世因果观,可以让我们舍恶行善,趋乐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还债观念,甘心受苦,进而扭转恶缘为善缘。

尤其,从三世因果观中,知道业道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互为眷属。有了这层体认,必能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圆满自在的人生,来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够清楚地认识因果业报,必能把握业力而谋求自己的幸福。

十二、宗教观(信仰之道)

人是宗教的动物,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活水,人不能离开活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也不一定是信仰宗教。例如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甚至因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话虽如此,然而只要人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信仰宗教必须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歪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因为迷信只是因为不了解,但是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当然,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

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 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 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 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例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佛教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稣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是最上乘的一真法界。

佛教依众生根基之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法门,称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稣教、伊斯兰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佛教的教义深奥而且具有包容性,佛教主张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仍然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一种尊敬,已皈依三宝的佛弟子一样可以礼拜神明。不过,信仰重在专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门品》中的“一心称名”、“一心供养”,《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一念往生”,都是证明一心一意、心诚则灵。因此,宗教徒对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信仰要忠贞、要专一,当信仰与感情、金钱、事业、前途的选择冲突时,就是对信仰专一程度的考验。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校园散文经典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校园散文经典

    读书不仅让孩子得到趣味,得到成长,成为一个读书人。在浮躁的环境中,也更加可以让人保持一个安静的状态,让他的心灵家园更为丰富。同时,当他把读书当成单纯的享受,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接受方式的训练大有裨益。一个阅读的孩子,思维上比较理性,比较善于主动思维,同时阅读也丝毫不会妨碍他接受新媒介。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书中各种故事的主人公因其巧妙而出人意料的应变之策,使人们在心生敬佩之余,同时获得某种智慧的启迪。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突发状况,这往往需要急中生智、沉着应对方能解决问题。那么,就随本书一起,在这些机智勇敢的主人公的带领下,一起感受机智的力量。
  •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全集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全集

    中国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照、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这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而做事我们应奉行高调原则,高调做事,指的是做事的高标准、高目标、高要求、高姿态和高志向。有了高标准才能高屋建瓴,有了高目标才能高瞻远瞩,有了高要求才能高歌猛进,有了高姿态才能高义薄云,有了高志向才能高视阔步。本书以独到的人生视角、辩证的思维方式深刻地阐述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社会意义,从而为人们更好地傲人做事、成就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哲学启示和思想指导。
  • 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

    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理想的年轻人的书。以温柔如水的文字陪你走过坎坷,走过逆境,给灵魂安定,给前行者信念。愿所有的负担都变成礼物,所受过的苦都照亮前方的路。勇气和自信,都来源于爱。唯有温柔,能抵御世间所有的坚硬。
  • 让你学会与人沟通的168个故事

    让你学会与人沟通的168个故事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有感动才会产生影响,有影响才会激励人奋发上进,如春雨滋润心田,似和风拂过面颊,真善美的碰撞,善良与纯洁的交汇,不一样的故事,同样深刻的感动和震撼,让彷徨的心灵获得慰籍,让充满激情的心灵再次燃烧……愿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新颖的版式、漂亮的配图带给你最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感动!
热门推荐
  • 千古未来

    千古未来

    千万年一个大轮回,百万年一个小轮回,多少事情化为尘土,多少英雄豪杰沦为笑谈,又有多少点点滴滴的谜团等待着发现。公元10712年,一个记者一次意外,让他展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霸婿当道

    霸婿当道

    双胞胎哥哥离奇身死,苏绝下山伪装哥哥入赘豪门。谁说赘婿就要低人一等?貌美如花的妻子,蛮不讲理的丈母娘,城府深沉的老丈人,都要被我按在地上摩擦!霸婿当道,本以为只是替兄报仇,顺带游戏人间,结果一不下心拯救了地球……
  • 时空枢纽创世系统

    时空枢纽创世系统

    系统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新生世界的创世神!一个叫泽温的普通大学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创世系统拉到了一颗初生的星球,去创造秩序和文明。拳打元素领主,脚踢混沌原君,构造四大神界。使用创世之力,完成造神计划,给这个荒凉的初生世界带来秩序与辉煌!
  • 圣尊者之四神

    圣尊者之四神

    他们出生在这奇幻的世界,名曰:圣尊国。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他们将一种力量转化为战斗力,从而称霸世界。各路的人都相继得到了这无穷的力量,能力各不相同。实力也不相等,一场盛大的战争即将爆发......
  • 原来我爹是个富二代

    原来我爹是个富二代

    “从小到大,我过得都很苦,家里亲戚还很多,命苦啊,呜呜呜~”直播间前美人落泪,楚楚可怜,可惜直播间的观众并不买账“我信你个鬼,你说的我一点都不信。”“汐汐啊,你这样还算命苦,我们算什么啊?”门轻轻打开,来人渐渐走到楚若汐身后,可惜沉浸在表演中的人一无所知,依旧埋头哭泣,只听来人说道:“夫人这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吗?”楚若汐僵硬抬头露出一个笑的比哭还难看的表情“老,老公你和爸他们聊完了啊?”“当然,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夫人的苦呢?你说是吧?嗯?”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本文是甜文,不虐不虐(????)
  • 红衣淡妆

    红衣淡妆

    如果可以,那用我的命来赔偿吧。——洛雪音真好,你到死也是朕的女人。——栾夏泽
  • 自带光环的小胖子

    自带光环的小胖子

    一个胖子陈箫,他各科学习都很好,甚至是体育。他一直暗恋着校花何梦,但是他没有自信,所以下定决心要减肥,但一直减不下来。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他知道何梦被车撞死了,他欲哭无泪,但他穿越了……
  • 灭世妖王

    灭世妖王

    父亲被害,母亲遭到诬陷,年少的曾天昊被逐出家门,来到妖的领地。面对着重重磨难,他是选择保留人格?亦或是歃血为妖?面对着昔日亲人的追杀,他又能否报仇雪恨,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耀?
  • 逆天令之妖鸾魔衣

    逆天令之妖鸾魔衣

    “我以半神半魔之魂用这副肉身向你定下终身之约,你是我的,不得反驳。”-“弱弱的主人,就这点能耐还想收了我这小妖?”一个是耗尽生母血肉元灵的厉星一个是制霸妖界众族的邪魅鸾雀他说,我们鸾族生来命定契约之恋,一生只钟爱一人。她说,一鸟在手,专属灵丹妙药唯我所有。当她终于从肉体凡胎中走出来,竟不成想他丢了一条腿......-“你走吧,如今我已是残缺之躯,便不想拖累了你。”-“我往哪走?我就是你拿腿变的我往哪走?”-“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走就走,一起掀翻了那九重天的龟儿楞神们!”本文男女双强,女主养成文,后期略虐,萌新首次码文,学问有限,各位大佬观书需自行脑补,YY快感等你来~!
  • 德国人

    德国人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从地理特征、历史渊源、民族特性、经济、宗教、社会保障、政府、汽车交通、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