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38700000009

第9章 禅海钩沉(9)

十二因缘之观省,分为三步:

若初习行,当教言: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已习行,当教言: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久习行,当教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三昧经》上)次说安那般那三昧法门,即数息门。安那(ana)是入息,般那(pana)是出息。亦译为安般。《三昧经》也分三步:

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若久习行,数,随,止,观,转观清净。

《禅经》分“数,随,止,观”四步。上文第一步“数一至十”即是数。第二步“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即是“随,止”两步。第三步即是四步合修。罗刹与罗什皆以“止观”为一步,而以“还净”为最后一步。

数息甚易明,不须细说。“随”者,《禅经》云:

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

原注云: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随只是“念与息俱”,跟着气息,跟到他所到处。“止”者,“止心一处”;《禅经》云:

安止极风处。

原注云:极上下风际。风即是气息。“观”者,《禅经》云:

修行止住已,种种观察风。

诸书说“观”,各有长处,不易合在一块。《修行道地经》云:

修行者已得相随,尔时当观;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遥视牛食,行者若兹,从初数息,至后究竟,悉当观察。

此即是“止观”,近于《禅经》所谓“止”。《道地经》接着说:

修行者已成于观,当复还净;如守门者,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皆识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头,当观数息,知其出入。(二十三)此即罗什所谓“转观清净”,即《禅经》所谓“观”。

《禅经》分“止观”二事甚明白。他说: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以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第五)又说:

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息法次第生,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停;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虚妄无坚固,速起而速灭……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譬如运行天,息变疾于彼。决定无常想,修行趣涅槃……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说名为决定。(第七)《修行道地经》于《数息品》之外,也另有《观品》,也是以无常一念为主(第二十四)。《观品》列举“五十五事”,明“身则本无”。如云:

是身为聚沫,不可手捉;是身如海,不厌五欲;是身如江,归于渊海,趣老病死;是身如粪,明智所捐;是身如沙城,疾就磨灭……《观品》又云:

修行者当以四事观其无常。

一曰:所生一切万物皆归无常。二曰:其所兴者无有积聚。三曰:万物灭尽,亦不耗减。四曰:人物悉归败坏,亦不尽灭。

颂曰:

人物虽有生,不积聚,不灭,亦不舍众形,虽没而不灭。虽终相连续,皆从四因缘。观万物如是,超越度终始。

佛教本重智慧,故“观”为极重要的一步。数息法门中所谓“观”,范围尚小,因息而推知万法无常,便不止“如守门人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的观法了。

梵文Samatha,译言止;Vipasyana,译言观。《大乘义章》十曰:“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后来天台宗用“止”来包括数息法门的前三步,用“观”来指后一步,而推广“观”义,包括智慧思惟。天台宗又有“六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这是强分《道地经》四步为六步:还是“反本还源”,净是“体识本性清净”。

次说念佛法门。《三昧经》分三步:

若初习行,令往观佛像,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如是不已,心不散乱,便得心眼见佛像,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

是时当更念佛初降神时震动天地,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小相;以至后来成正等觉,初转法轮……得至涅槃,佛身如是,感发无量。专心念佛,不令外念……如是不乱,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见之。既得见佛,当复念佛功德法身,无量大意,无崖底智,不可计德。……尔时复念……无量尽虚空界皆悉如是……尔时惟观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德,更无异念,心得自在,意不驰散,得成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大概是晚出的。然而这里的念佛还与净土一派不全同。这也是可以注意的。

以上述五法门,完了。次说习禅的结果,所谓“四禅”的境界。

(1)初禅行者呵弃爱欲,灭断欲火,一心精勤信乐,令心精进,意不散乱,观欲心厌,除结恼尽,得初禅定(《三昧经》下)。初禅相有多种,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等,是为十功德。

(2)二禅初禅得力于“思力”居多,如不净观,慈心观,念佛三昧皆是。此等名为“觉观”“因善觉观,而生爱著”,故已得禅者,当除却觉观,始可入第二禅。《要解》云:

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众音恼乱。……觉观乱心,如风动水。……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以无觉观故,内心清净,如水澄净,无有风波,星月诸山悉皆照见。如是内心清净,故名贤圣默然。……定生喜乐,妙胜初禅。

(3)三禅二禅已除觉观,还有喜心。《要解》云:

得二禅大喜,喜心过差,心交着喜,生诸结使。以是故喜为烦恼之本。……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着难舍。以是故,佛说,舍喜得入三禅。……复次,喜为粗乐,今欲舍粗乐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求异定乐。……第三禅身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

(4)四禅三禅舍了喜,还有乐在。第四禅就连乐也去了《,要解》云:

行者依于涅槃乐,能舍禅乐。……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第四禅譬如山顶,余三禅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处……又名安隐调顺之处。譬如善御调马,随意所至。

《要解》云: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得六通,求之亦易。

我们依此次第,说明禅法的功用。什么叫做四无量心?

一者慈无量,二者悲无量,三者喜无量,四者舍无量。

兹无量心与前面说的慈心观略同。《禅经》第十四云:

……于一切众生超法饶益心,修三种慈: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瞋碍,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谓与种种法乐,修种种慈:先与在家乐,次与出家乐,次与禅定正受乐,次与菩提乐,次与寂灭乐。

《要解》云:

念一城众生,愿令得乐;如是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无量无边众生,慈心遍复,皆愿得乐。

悲与慈有分别。《禅经》云:

饶益众生,说明慈心;除不饶益,说名悲心。……若先观众生受无量苦,起除不饶益心,然后见众生除不饶益;除不饶益已,受种种乐——非兴与乐也。是名悲心。

喜无量者,《禅经》云:

修行于慈境界,以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见一切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念言快哉,永使安乐。

舍无量者,《禅经》云:

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

什么叫做四念处?四念处又名四空定,又名四无色定。

(1)空无边处,又名虚空处,又名初无色定,《要解》云:

……离一切色相,得入虚空处。

又云:

行者系心身内虚空,所谓口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为众恼,空为无患,是故心乐虚空。若心在色,摄令在空,心转柔软。令身内虚空渐渐广大,自见色身如藕根孔。习之转利,见身尽空,无复有色。外色亦尔。内外虚空同为一空。是时心缘虚空,无量无边,便离色想,安隐快乐;如鸟在瓶,一瓶破得出,翱翔虚空,无所触碍。是名初无色定。

这段文章真是妙文,故全引之。

(2)识无边处,又名识处。《要解》云:

行者……知是心所想虚空斯诳虚妄,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既知其患,是虚空从识而有。谓识为真,但观于识,舍虚空缘。习于识观,渐见识相相续而生,如流水灯焰,未来、现在、过去识识相续,无边无量。……是名无边识处。

(3)无所有处。《要解》云:

行者得识处已,更求妙定,观识为患……观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不住情,亦不住缘,亦不住中间;非有住处,非无住处;识相如是。……行者如是思惟已,得离识处。……虚空虚诳,识相亦尔。……空无所有,是安隐处。作是念己,即入无所有处。

虚空处与无所有处有何差别?答曰,前者心想虚空为缘,此中心想无所有为缘。是为差别。

(4)非想非非想处。《要解》云:

行者作是念:一切想地,皆粗可患,如病,如疮,如箭。无想地则是痴处。今寂灭微妙第一处,所谓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己,则离无所有处想地,则入非有想无想处。是中为有想,为无想?答曰,是中有想……此地中想微细不利,想用不了(想的作用不大明了),故不名为想。

《要解》又谓无所有处属想,非想非非想处属行。五阴之中,“行”最难说。《俱舍论》云:“行名造作”;《大乘义章》三说“内心涉境”为行。这样看来,行是内心的造作。

四谛即“苦、集、灭、道”。我们不用细说了。五神通或六神通,皆是第四禅的效果。今举五神如下:

(1)神境通,又名如意通,又名变化神通。(2)大耳通。(3)他心通。

(4)宿命通。(5)天眼通。神境通又分四种:

(1)身飞虚空,如鸟飞行。(2)远能令近。(3)此灭彼出。(4)犹如意疾。

今试举《要解》说明飞行的一段,作一个例:

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若行住于第四禅,依四如意分,一心摄念观身,处处虚空如藕根孔,取身轻疾相,习之不已,身与心合,如铁与火合,灭身粗重相,但有轻疾身。

五神通是一种印度古来的迷信。释迦牟尼自己大概也相信这种神通的可能,他的大弟子之中便有以如意通著名的,《四阿含》中也提及各种神通。佛教入中国后,这种迷信常见于各种记载之中。各种僧传里常有其事;小说杂记里更多了。非佛家的宗教也往往受他的影响,如《抱朴子》记《墨子五行记》有变化的幻术;又如儒家记邵雍死时能闻远处人谈话,那也是一种天耳通。

我们现在可以总括地讨论古代禅法的基本性质了。《修行道地经》云:

何谓修行?云何谓行?谓能顺行修习遵奉,是为修行。其修及习是谓为行。何谓修行道?

专精寂道是为修行道。(七)又云:

其修行者计有三品: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随,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从,三曰修道身心俱行也。(八)结跏趺坐,不动如山,而其心迷散,是第一类。心性调和而身不端坐,是第二类。“身坐端正,心不放逸,内根皆寂,亦不走外随诸因缘”,是第三类。此名“身心相应”。“瑜伽”本义为相应,谓身心相应也。

《修行道地经》的劝意品(九)写一个擎钵大臣的故事,说修习心不放逸的效用。这个故事最有文学意味,不但是一种哲学的寓言。故我摘抄在这里,作这篇记载的结论:

昔有一国王,选择一国明智之人以为辅臣。尔时国王设权方便无量之慧,选得一人,聪明博达,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王欲试之,故以重罪加于此人;敕告臣吏盛满钵油而使擎之,从北门来,至于南门,去城二十里,园名调戏,令将到彼。设所持油堕一滴者,便级其头,不须启问。

尔时群臣受王重教,盛满钵油以与其人。其人两手擎之,甚大愁忧,则自念言:其油满器,城里人多,行路车马观者填道……是器之油擎至七步尚不可诣,况有里数邪?

此人忧愤,心自怀懅。

其人心念:吾今定死。无复有疑也。设能擎钵使油不堕,到彼园所,尔乃活耳。当作专计:若见是非而不转移,唯念油钵,志不在余,然后度耳。

于是其人安行徐步,时诸臣兵及众观人无数百千,随而视之,如云兴起,围绕太山。……众人皆言,观此人衣形体举动定是死囚。斯之消息乃至其家;父母宗族皆共闻之,悉奔走来,到彼子所,号哭悲哀。其人专心,不顾二亲兄弟妻子及诸亲属。心在油钵,无他之念。

时一国人普来集会,观者扰攘,唤呼震动,驰至相逐,蹙地复地,转相登蹑,间不相容。其人心端,不见众庶。

观者复言,有女人来,端正姝好,威仪光颜,一国无双;如月盛满,星中独明;色如莲华,行于御道。……尔时其人一心擎钵,志不动转,亦不察观。

观者皆言,宁使今日见此女颜,终身不恨,胜于久存而不睹者也。彼时其人虽闻此语,专精擎钵,不听其言。

同类推荐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书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注意倾向及其相关预设。
  • 道德经全解

    道德经全解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 世界人权报告

    世界人权报告

    全书共分为5章,对近几年国际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我国人权事业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
  • 借力而行,化零为整的整合时代

    借力而行,化零为整的整合时代

    对于整合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好的时代。改变思维,你只需要多行动一步,从整合中去找寻你所需要的一切,成功自然就会到来!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热门推荐
  • 超修仙文明

    超修仙文明

    一次太古神劫后,修真世界进入末法时代,世间妖魔鬼怪肆虐横行,原本统御四方的人族成为食物链末端。经过十万年的休养生息,修真纪元翻开崭新一页,进入2.0时代:可幻化虚拟世界的太虚异境,林立的学校替代了修真门派,炼器技术突飞猛进,整个修真世界向现代都市化方向变形……经历两次穿越的资深穿越者时青羽压力山大,作为太古神劫的始作俑者,盖世妖神的他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他要在人间开始艰苦卓绝的修炼生涯。“你们说的青羽妖神,我很清楚呀,他哪里会是毁灭世界的反派boss,他分明就是一个有爱心,有礼貌,有素质的三有青年啊。”时青羽振振有词,毫不脸红的解释。这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感觉就是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苍茫之谁主浮沉

    苍茫之谁主浮沉

    百年之后,英雄再现,纷争再起。一个新的王朝代替了旧王朝。一个诺言终身负,待得归来相聚时。千回百转,,最终踏入茫茫修真之途。生死之外亦生死,我便是天,有爱、有情,此乃才是真正的永恒。毁天地,灭神魔,混沌开,证大道。本书交流群:285660232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匪王当道之御赐妖妃

    匪王当道之御赐妖妃

    一个是御赐的匪,一棵是野生的草,一个是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废物世子,一个是不与天争不与人争的混世妖王,匪无意遇上了草,妖王注定迷上了世子。牵牵绊绊,兜兜转转,最终匪王当道,妖王却难觅芳踪。不知来年春又春回,野草能否重生?
  • 寇明

    寇明

    崇祯九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山东登州府的海外小岛上,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左三思搭起了戏台。在之后几十年里,他将以山东巨寇的身份和刘泽清、周廷儒、吴三桂、李自成等或奸或忠,或怯或勇的人物一起,将崇祯年间这场大戏唱毕。你要问这左三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看起来和常人也没什么不同。可能有些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不愿意跪着。不论是满洲人,还是朱皇帝。扶不住的墙就砸了它。在大明朝的碎瓦废砖间,他将建起新的城墙,去护卫那千万无辜的黎庶。
  • 剑引星辰

    剑引星辰

    原来是凡俗世界的剑客,重生穿越到武道世界,在一把剑的陪伴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武道巅峰。
  • 启发青少年的财富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财富故事

    本书为青少年课外阅读,补充青少年知识的教学课外辅助读物。本书选取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人成功的故事。
  • 重生魔女嗜血归来

    重生魔女嗜血归来

    前世,因为信了你,落得死无全尸,今世,本座回让你,一一,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