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04500000004

第4章 第二辑(1)

老子的境界

老子论智者当沉默

沉默很丰富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词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你在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对他就必须沉默。”

沉默丰富了我们的言说。

沉默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也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三国演义》里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话就很多很多,因为他们双方都有太多倾诉与交流表达的欲望,所以话多在这时是必然的,也是有用的。

另一场合,《红楼梦》里林黛玉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彼此问候而已,完全沉默。

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

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沉默很重要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命题:

一就是“多言数穷”,指话说多了会智穷辞穷。

二就是“少言数中”,指适当说话可以应付自如。

三就是“不言数丰”,指不说话会觉得说了很多。

显然老子是侧重于第三点。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我正在说”。

之所以“无言”,看起来没有话,是让话在肚子里自己与自己对话,或借助身体语言暗示。

“没有话”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动作,走路的姿式全都在明确的言说。

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闷,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

《西游记》上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孙悟空就明白了师父是让他三更时分进去。

现在我们像孙悟空一样玲珑剔透还很难,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别人不说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多言数穷”

“多言数穷”,就是说话多了会让自己智穷辞穷。

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一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没有效果,所说的不会实现。所以当有人特别话多时,可以让他说个够,以冷场来对付他。这种人只要你一开口他就来劲,说天说地,不知所云,让人头晕。这时我们或者强行打断他,逼问他“你究竟在说什么?”或直接说:“你能否把你的观点一句话说清?”或者沉默、乃至离去,让他自己无趣,“吧答”闭上臭嘴。你看,多言的人多讨厌,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做这种让人讨厌的人。

有个饶舌者喋喋不休地谈论,然后问亚里士多德是否烦得要死?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我根本就没听你在说什么。”

另外,在必须彻底表达自己全部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多说、说透,诸葛亮“舌战群儒”,应对那么多人的诘难,话不多是不行的,当然,话多的前提是话精辟。

当我们自己感觉说话时快不行了,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时,就应该打住,或把语言弄简洁一些,以免漏洞百出,活生生当了别人的话靶子,让人肆意攻击。有人老是在心中恨恨不平:“他们为什么老是攻击我?”这总是事出有因,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场合说过什么足以让人攻击的话。

话可以用来和解,也可以用来杀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王朗,孔子也曾对子路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一句要命的话确实可以致死,所以,人们要避免说多话、说错话,千万别引发别人的毒语攻身,更不要示人以可以攻击的弱处。任何人都是脆弱的,不可以以脆弱示人。有人动辄示人以伤口:看看这里,我伤得多深!他以为别人会帮他救他,殊不知他在展示自己的死穴,死期不远了。

说重点,多言的结果往往就是死。你把别人说赢了意义也不大,弄不好会把对方逼急,作出什么暴力行为。很多人说话滔滔不绝,天下公理都被他说尽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时往往会被迎头一击。

人不能陶醉于自身,至少要一边说话一边看人,不要自顾自抒情、演说,那样会弄得自己不好收场,何必。

老子说“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只有平时不多言,才能在该多言时多发言。像秉烛夜谈,长亭话别,这些都是应该尽兴说话的时候。但如果平时都把话说完了,该说的时候忽然哑了声,那也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人在平时一定要不可多言。

人在该说话时就应该尽兴,这样当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才不会遗憾。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并不是让人不说话,而是要人在不该说时可以不说或少说,这样才能在该说的时候尽兴地说。

“多言数穷”,即俗话说的“言多必失”。岂只“必失”,言多必死。

什么是“少言数中”

“少言数中”,就是少说话可以从容应付。

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

“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意思是画一幅画像无论有多好,都不如听听活人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

顾恺之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爽快人,但平时话不多,所以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恰如其份。

有次顾恺之从绍兴回南京,有人问他绍兴风景如何?顾恺之随口就说:

“干岩竞秀,万壁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如此口才,是平日寡言练成的。

如此锦心绣口,当然不是平时贫嘴炼出来的。顾恺之修养高,人豪爽,又有沉思的习惯,所以当然出口就是锦绣文章。

与顾恺之同时代的王献之也是说话风流倜傥的名士,也曾有人问王献之绍兴风景如何?王献之说: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把江南仙境徐徐道出。

魏晋风度的表现之一就是当时的名士大多好“谈玄”。谈玄要有学问,也要有口才,王献之的这种口才不是平日贫嘴练成的,而是平日好静不好动的自然结果。智者的作为做人不是靠智慧魏晋名士的这种洒脱情怀与不凡的语言表达能力缘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从从容容的处世方式,真是神仙一品的人物。

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有个有趣的规矩,他与一般人说话一律收费,可见他的话多么金贵!苏格拉底认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钱衡量,安提丰说:

“你不向与你交往的人索取报酬,你是正义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钱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谈话有价值,那一定会要求别人付以适当的代价。”

安提丰与苏格拉底都是正确的,智者与智者说话自然不能用钱衡量,比如安提丰这次和苏格拉底说话就没向苏格拉底收费;智者和一般人说话,就应该收学费。

安提丰刚到雅典时生活困难,曾挂牌行医。他行什么医呢?用语言治病。有点类似现在的触发式心理语言疗法,可见语言在智者手上可以玩得出神入化,功能多多。

安提丰在少年时就能说善辨,他有一次与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有过一场关于法律的经典辩论。

安提丰:什么是法律?

伯里克利:人民在一起讨论,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且书写下来就是法律。法律代表多数人的意志。

安提丰:如果少数人强迫多数人服从,算不算法律?

伯里克利:凡少数人迫使占多数的人做违反自己意志的事情,就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安提丰:雅典绝大部分居民是奴隶和外邦人,这些人从来无权参加人民大会,从来不得过问雅典的法律。因此雅典的法律是违背多数人意志的,这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伯里克利无言以对。

在这次辩论中,双方共进行了3个回合。安提丰话并不多,但因为直指要害,所以成为胜者。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安提丰的这次辩论可以为证。

安提丰作为古希腊最著名、最成功的演说家之一,平时却非常寡言,用别人喋喋不休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他与喋喋不休的人辩论起来就会深入,击中要害,从而获胜。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即平时少说话可以在该说时说中。

总结老子的这三层意思:

一、多言数穷。

二、少言数中。

三、无言数丰。

重点是“无言”。老子说“无言之教”最有益,就是此意。老子当初出关,被守关人强行写书才准予放行,老子被迫无奈,写下《道德经》。《道德经》与《论语》、《孙子兵法》相比都要短得多,仅五千字,意在点醒后人:

凡看我书的人都要明白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少——因为我这五千言,每言都是无言。

什么是“无言数丰”

“无言数丰”,就是沉默让人丰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一个花花公子骗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能从天上谈到地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话录下来给这个小女孩在10年后听一遍,这位后小女孩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话多让人晕,话少让人爽,沉默让人思,三缄其口让人悟。

《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芳,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

老子说:“无言数丰”,就是说沉默让人丰富。

兰花默默开放,所以很香。沉默的人默默相对,所以很传神。沉默是金,无言是水。

不必说什么

老子说“多言数穷”,同时也在说“无言数丰”。人在不说话时最丰富。

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那就是沉默。

当然,“沉默”也是不简单的不说话,说话也可以是沉默。我们可以同时说话与沉默,也可以边说话边沉默,也可以在说话中沉默,在沉默中说话。

鲁迅同意老子的观点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道: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说的就是老子“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意思。

流水不说话,水中的石头溅起浪花,浪花与石头就是水的话。

大山不说话,风吹树响,风与树就是山在说话。

人不说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目笑容都是话。

庄子、佛家与牛也同意老子的无言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指打好腹稿),高人则用脚后根说话(指晃动身体表达意思)。我们应把身体语言发挥得更好。佛教中有几十种手势,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一般人只会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告别,可见身体语言可挖崛的潜能还很多。

身体语言之上的语言是灵魂语言,指精神暗示等。这一层面是最高明的。会了这种语言,就可以达到仙佛圣人的境界,完全不用开口。佛的嘴唇是用来念咒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就像牛的嘴巴是用来吃草与“哞哞”叫的,而不是用来牛与牛吵架的。

佛不是牛,但佛与牛都有别于人,那就是他们都不像人一样用嘴巴来说话。他们用灵魂来说话。凡是用嘴说话的生物都会用眼、耳、口、鼻、舌五官,太复杂了,不如心灵感应更直接。

婴儿会哭就行了

婴儿要吃奶,想找妈妈,就会“哇哇”大哭,完全不用叫“妈妈!”更不用说“妈妈,我要吃奶”。

简单声音就够用了,何必再复杂?人类纯属自己搞事,动物的快乐程度之所以高于人类,就在于它简单。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同样地:“人生说话昏庸始”。人的话很少让人爽,通常都让人昏昏欲睡。为了使爽人说爽话,那么就要如老子所说“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守住心中意念,不轻易耗散。《庄子》上黄帝向广成子请教长久之道,广成子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看来“无视无听”确实是仙家至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一天到晚如果被各种杂音充斥耳朵,就会真的什么也所不见.。

大树没有嘴巴

大树没有嘴巴与耳朵,能活千年,因为它无知无欲,守住了精气神,所以可以长生。

人想要长久一点,快乐一点,就要简单一点,不要多话,不要多事。

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用双手捧手水喝,他马上扔掉了自己的杯子,并说:“这个孩子教育了我。”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让人守住内心意念,守住全身精气神,不能轻易耗掉。仙佛圣人的话都很少。孔子见老子时,老子几乎不说话,孔子感觉老子像条龙。

孔子见老子时,发出如上感叹。他感觉沉默的老子,就像一条飞腾的龙。

老子论无为之道

无为九义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谓“无为九义”即:

一、无为就是“无所为”,指不做什么的状态。人们经常回答别人问他“最近做什么呢”时说“不做什么”,这个“不做什么”就是无所为,含义复杂,一般指“没做什么”、“不打算做什么”、“暂时没事做或暂时不想做事”。“无所为”即无所谓。

二、无为就是“不做”,指一种拒绝的态度。“君子无为”通常就是指君子有所不为的意思。老子说的“无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少吃一点,而是根本不吃。这就不是随便了,而是有绝对的坚持。“无为”拒绝一切,是一种智慧的高姿态,表示我已经山历海,剩下的事就是与自己对话,外物于我如浮云,浮云于我如不存在。

“不做”是完美的。

三、无为就是“勿为”,指不要做。这是对“不做”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不要做某事。这种要求已构成事件,要求别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来做事就会陷入事的连环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来做事,不要用事来做事。要求别人或自己“勿为”通常是无效的。比如孔子说“非礼勿视”,就是无效的。老子不会说这样的话,可见老子在这方面懂得比孔子多。

四、无为就是“无以为”,指没有条件做,以至做不起来。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陷。

五、无为就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用无所谓或无所顾忌、甚或无法无天的态度、方法做事。以无为之是一种极高境界,它既不是用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道”做事,人甘当“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这时往往不重结果,而重在享受过程。

六、无为就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已是道本身。佛经上说:“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古兰经》上说:“他(指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与老子“无为”的这一义(为无)相通。

七、无为就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让外力无所作为。黑格尔《法哲学》上说:“这时它(指意志)是自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为对象中,它就是自由。”自为就是自由,其程序分三步走: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为主宰;三是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自然,随便。

八、无为就是“清静一下”,指在某时喊暂停,从Move到stop,热火朝天时不妨暂时冷却,吹吹风。所谓“风”,可以是自然风,外在风,也可以是自己体内的风一清气。人在热辣辣时可以驱动体内清气降温,中医气功治热感冒有一法,就是静坐一下,而不是用毛巾热敷或冷敷。

同类推荐
  • 年轻人必知的160条处世老经验

    年轻人必知的160条处世老经验

    "做人和做事是年轻人的两大要务,无论是哪一项,都需要智慧的支撑。智慧的来源在哪里?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就是其中之一。精心选取的160个生动鲜活的事例,真实地、细致入微地为您解读为人处世所必须具备的一套生存规则,全面透彻地向您揭示在复杂社会中欲获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另类规律,告诉您游刃于人性丛林的圆融之道、保全自我的糊涂之法、隐藏实力的韬晦之术、忍辱负重的屈伸之功、随机应变的变通之策、掌握好进退的分寸以及“以低就高”的曲线成功之路……同时,它们还将告诉您那些人生博弈里的制胜关键、弱势状态下的生存策略,以及职场、商场、人脉、爱情、婚姻等人生各个领域的潜智慧。"
  • 管理精英不会告诉你的心理学

    管理精英不会告诉你的心理学

    本书中的每个心理学策略都分为黄金寓言、黄金案例、黄金提示三个部分,从古代的哲理寓言引入主题,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书中的策略不是武林拳谱、祖传秘方,而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验之谈,虽然称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朋友以启发与帮助。
  • 一分钟掌控人心:从零开始学攻心术

    一分钟掌控人心:从零开始学攻心术

    本书透露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可告人”与“我们从未有意识去了解”的秘密,内容包括: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察言观色,看透人心;有弱者才永无敌人;巧用妙计,让他人喜欢自己;放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世界等。
  • 工作的抉择(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工作的抉择(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工作是生活需要。即便你拥有财富,仍需要工作。好好工作才能好好生活。不要虚废年华,天才源于勤奋。不要浪费你的精力和体力,热情能创造奇迹。不能停止挑战,不找任何借口,以积极地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也许您还在迷茫,本书为您人生导航!
  •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本书从知识准备、目标、心态、能力、敏捷度、领导和执行等要素与层面,阐述了行动的要素与结构,从主体的内在素质、主体指向客体的微观过程,教人怎样走向实际成功。
热门推荐
  • 杀戮之命

    杀戮之命

    一个巨大的更新包,我在它更新完之后,走上了一条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路……我一直以为穿越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
  • 一人之盾

    一人之盾

    黎明就在眼前,可是希望却不曾出现……放下武器,举起盾牌,这一刻,希望与你同在……
  • 重生康熙王朝之我是废太子

    重生康熙王朝之我是废太子

    回家给老东西过六十大寿,救了个女的。救就救吧,咱挨撞了。撞就撞吧,还重生了。重生就重生吧,还是个废太子。叫我如何是好?
  • 重生之奋斗成为富二代

    重生之奋斗成为富二代

    一个三十多岁未婚大龄宅男因为一次醉酒驾驶出了车祸意外回到了少年时期的90年代,凭借着多了近二十年的经历,帮助自己的家一步步走向小镇富豪。因为意外的重生,决心不再重复以前的平庸人生,一步步实现了前生梦想。————————————————————————————另外这书不会是种马流,也不会是无敌流,第一次写书,可能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希望各位书友能指正。
  • 天道传人

    天道传人

    我的师父是天道,惹我?那就是逆天!
  • 《爱不一定完整》

    《爱不一定完整》

    不知道写什么,自己看,差不多就是黑道。大家要支持啊。
  • 奈何殿下太妖娆i

    奈何殿下太妖娆i

    “不听话,你也会像她们一样。”他勾起她的下颚,妖娆而笑。她是他在那11个少女俘虏中唯一留下的一个,她被他禁锢在身侧,不得不服从他所说的一切。那个暗夜里,他慵懒地倚在沙发上,修长的手指朝她微勾,魅惑低语:“现在,过来陪我。”此刻,她有两个选择,一是走向刚刚吞噬了十个少女的毒蛇坑,二是……乖乖走向,如恶魔般的他。那么,她该如何抉择?
  • 校花vs学神

    校花vs学神

    校花与学神因一次意外而在一起,经历种种困难,最后获得众人祝福,安居乐业。
  • 吾是

    吾是

    这是个未来世界。魔法与巨龙齐飞,修真与觉醒者并存。万物百家争鸣。
  • 劫世魔皇

    劫世魔皇

    这一世只为护她一人,愿她能做无忧无虑的公主;这一世,我为魔尊,斩尽天下欺她之人。爱情是什么?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