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100000013

第13章 佛教:空的觉悟(1)

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佛陀”、“浮屠”、“浮图” 等译名。佛教最早创始人是印度的一位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该教以“四大(地、水、火、风)” 皆空、人生即苦为核心,以追求“入灭” (即涅槃)为最高境界,即以求得看破红尘式的“觉悟”或精神解脱为人生目标。

佛,在印度本有智慧之义。佛的智慧是般若之智,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对人生的本真状态和解脱之道的大彻大悟,也就是彻底地看破了现实人生,从人生的大梦中醒悟过来,并且悟到了摆脱尘世牵累的正道。佛就是具有这种最高智慧的人格化身。相应地,谁证得了这种最高的智慧,就由众生变成佛了。中国佛教以“顿悟” 作为成佛的主要的、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他们把握了佛的这一根本特性。

持戒修行,普度众生

《西游记》 里的孙悟空本事很大,一个斤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然而还是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心。这个如来佛不是别人,正是佛教创始人佛陀或释迦牟尼。“释迦” 是部落名,“牟尼” 为圣人之义,“释迦牟尼” 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不是人名。这位圣人俗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 的汉语意思就是诸愿皆遂),印度迦比罗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净饭王的儿子,生于公元前565年4月8日(佛历,这一天被称为佛诞节或浴佛节),卒于公元前485年2月15日,活了80岁。与孔子同时代。

佛教最早是在两汉之际经中亚传入中国的。据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西域大月氏王使伊存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即佛经),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三国志》 裴注《魏略·西戎传》。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邀请天竺僧人携佛经、佛像用白马驮来洛阳,并修建白马寺,这是佛教颇具规模地传入中国的开始。自此,中国便开始了建寺院、造佛像、译佛经、奉佛徒的佛教汉化过程,至唐时达到顶峰。

1. 佛教为什么说 “人生即苦”

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证得正果,经过归纳,总结成为“四圣谛说”,即四条真理。这是最早的佛教理论。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四谛。“苦谛” 为现象,指人种种生痛苦; “集谛”为人生痛苦之根由; “灭谛” 为人生之目标,即涅槃; “道谛”即为摆脱痛苦,进入涅槃之道路、方法。

(1)苦谛。人生即苦,苦海无涯。具体来讲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怨憎会,即我们常说的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偏找上门来; 爱别离则与此相反,你喜欢的事或人却反而不得团聚; 求不得意即欲望总得不到满足; “五蕴” 即指人身:色(肉体)、受(感情)、想(理性)、行(意志)、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灵魂)。“取” 即执着。“五取蕴” 即指人生的种种贪欲、执迷,这是痛苦的总源头。(2)集谛。集是集合的意思。人生之苦是由诸条件集合而成。因此,集谛就是探求苦的原因。在释氏看来,苦的原因在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众生的愚昧、我执;

行:世俗的意志活动;

识:精神活动、意识;

名:指心、精神;

色:指肉体(名色相当于胎儿的精神和形体);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心。相当于即将诞生;

触:触觉。相当于幼儿阶段;

受:感受。童年时期;

爱:贪欲。青年时期;

取:追求、执着。成年时期;

有(业):思想行为的总括。一生的思想行为能影响来世之业报;

生:来世之生。来世的果报;

老死:有生必有死,死又是新轮回的开始。

十二个因果链条可总结如下:无知→意志活动→意识→生命体(心与体的混沌)→胎儿(六根)→投世→(六根接触外物)→童年的感受→青年的贪爱→成年的事业→思想行为之业→来世之果报→老死(又进入下一个轮回)。

十二因缘互为因果,又循环轮回。因此众生在没有获得解脱之前,在这十二个因果链中“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轮回就是痛苦,而痛苦的最初根源便是“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因果轮回,也就解脱了痛苦,超越了生死。

(3)灭谛。“灭” 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槃”,涅槃是音译。鸠摩罗什译灭或灭度,玄奘译为圆寂。涅槃的境界里没有了苦恼,没有了黑暗,光明普照。生死已得解脱,这是一种不生不死的境界。

(4)道谛。道即道路。道谛即指引向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道。正道有八,故曰“八正道”。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不是世俗之见。

正思维:即符合佛教的思维方式,它是来自清净的本性,而非来自喧闹的尘世。

正语:纯正净善的语言。口舌是一切是非之源,语言应合乎佛法。“出家人不打诳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要符合佛教的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及不做一切恶行。

正命:正当的生活。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如屠户、鸨母、造酒、渔夫等。

正精进:勤加修行,修行首先为持戒,不得懈怠。

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合乎佛法的专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即正身端坐,心念一致,身心寂静。以此领悟四谛,灭寂生死。

“四圣谛” 实际上是释迦牟尼的人生观。释氏从“人生即苦”(苦谛)这一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十二因缘,而最初的根源则在于“无明” 烦恼,即对自我的执著(集谛)。因此,人生的目的是灭寂自我(灭谛),人生的意义便是不断修行求得解脱,具体来讲即是“八正道”。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 一书中,对“四圣谛” 作如下评价:

当佛陀提出 “四圣谛” 时,他是完全正确的。四圣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认为生命是痛苦的。我们每个人不是哭着和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 至少可以说,从柔软、温暖的母体来到这寒冷险阻的环境里,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生长总是带着痛苦的。长牙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青春期之后,继之而来的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扰。所谓社会这种有机体的生长也表现出痛苦的剧变,而现在我们正体验着一次剧痛。

“四圣谛说” 虽由佛祖释迦牟尼提出,但后来却一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此后的所有佛学探讨的无非是两个问题:人生何以皆苦以及如何修行才能脱离苦海而进入涅槃彼岸。

早期佛教都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被称为小乘佛教。“乘” 在梵文中言为“衍那”,是“乘载”、“道路” 的意思。“小乘” 意即个人解脱有如一条小船,不能普度众生。小乘派基本上是要求教徒恪守佛陀制定的清规戒律,专注修行。小乘佛教后传至南亚一带,故又称南传佛教,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上座的意思名位较高,不与低名位的人相杂。看来,小乘派较为清高。与小乘相应,便有大乘。大乘佛教讲究普度众生,故又称“大众部佛教”。在大乘看来,不仅地位高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地位低的人同样可以脱离苦海,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除了有大小二乘分类法外,还有空有二宗之分类法。当初释氏在菩提树下悟得正果,其“正果” 用一个字概括,便是“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一条无尽的因果链,一旦某一环节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任何事物便不复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 的。“一切皆空” 的思想也就成了佛教的一条基本教义。奉行这条教义的便被称为“空宗”。

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徒担心,最终会把佛国也给“空” 掉,于是又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万法唯识”,亦即虽然世间万法是空的,但作为诸法的本原“识” 则是真实的。此“识” 被称为“阿赖耶识” (梵文音译,意即藏识、根本识)。相对于以前或别派的“空宗”,此系佛教被称为“有宗” (主要包括印度的瑜伽行派和后来中国的唯识宗)。

总而言之,印度佛教的发展,无外乎包括大小二乘、空有二宗。到了12世纪左右,由于佛教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加上伊斯兰国家入侵,印度佛教衰亡,重心东移至中国。

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自传入中国那一天起,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必然要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南北朝时,佛学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南朝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广收门徒,宣传佛学。一时间,佛学大盛,僧尼遍布,寺庙群起。梁武帝本人也曾4次放着皇帝不当,要出家当和尚,4次均为群臣分别用钱一万万两至两万万两赎回。由此可见,南朝佛教之盛。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大大低估了当时寺庙数字。据不完全考证:南朝寺庙数量最多时达2846所,僧尼人数逾8万。北朝最盛,寺院3万多,僧尼200多万人。当然,这些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南宋时的一位老臣说:罪比塔还高,有什么功德! 如果佛有知识,该有多么悲悯!

隋唐时代,是国家统一时代,佛教也由此获得统一的机会。南北朝时,佛教学派林立,各执一词,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进入隋唐后,佛教渐趋统一,进而形成不同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等。

2. “因果轮回”:死亡并不是解脱佛教讲因果报应。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因果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谓之“三世因果”。人生也无一例外地处在因果报应中。

东晋名僧、净土宗鼻祖慧远也认为,人生是由“因果报应”支配的。他在《三报论》 中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慧远认为,“三业” 即众生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虽然不同,但都有相应的果报。报应有三种:第一种是今生作业今生便报应,称为现报; 第二种是今生作业下一世受报应,称为生报; 第三种是今生作业,经百生乃至千生然后受报应,称为后报。由于人们要受报应,人死后就要依据生时所作之业的善恶而转生为高或低于现世的东西。

慧远认为,人生致祸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无明” 和“贪爱”。由于愚痴无知,人们对人生实相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就为外界事物所迷惑; 而贪爱又使人的本性流荡,于是就使地、水、火、风“四大” 结成了人的形体。人有了形体,就有了彼我的界限; 情感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就产生了对外界事物的善恶判断。有了彼我的界限,人对于自己就特别偏爱; 有了善恶判断,人就留恋自己的生命而使生命延续不绝。于是,人就像在睡梦中一样昏沉迷惑,如同在长夜中生存一样混沌执著。其结果是使人做事推敲得失,祸福也就相继而来,积了恶就遭天灾,有了罪就进地狱受罚。所以,一个人所受的报应,完全是自身情感迷惑而招致的,正所谓“因情致报,乘感生应”。慧远和传统佛教一样认为,死并不是一种解脱,因为有死还会有生,生死互为因果,轮回无穷。人还在苦海里挣扎。佛教理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众生),如果作“业”而未得解脱,都会在六道(地狱、饿鬼、畜生、神魔、人、天)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就像车轮一样旋转不停。人死之后,如生时作恶业则会转为畜生,甚至作饿鬼,入地狱; 即使作善业升天国,也还会死亡,进入轮回之中。所以,人死了也是苦。有的佛教徒更是说,人的五官本来就生就一副“苦” 像(眉似草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

那么,如何解脱生死之苦,进入涅槃境界呢?

“解脱” 的佛语意思是解除烦恼妄想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由自在的生命。关于寻求解脱的行动,佛家有“六度” 之说,又称六到彼岸,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它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方法。在六度中,精进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而持戒度、禅定度、智慧度则分别是戒、定、慧三学。此外还加上了布施度和忍辱度。

布施度,布施是用自己的财力、物力和智力去扶助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这是一种超脱人生之苦的手段,也是自己积累功德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佛家特别强调布施的重要性,认为贪欲是阻碍人们涅槃解脱的主要原因,而布施正是克服贪欲的极好方法。佛典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寓言,诸如倾家施财、慈悲救生、舍身饲虎、割肉救鸽等。布施的榜样是太子须大拿,他为了行善,不惜把一切家产、妻子儿女乃至自己的肢体和生命布施于人,并因此成佛。

忍辱度,佛家要求人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宽大为怀。受到恶骂之毒,要饮如甘霖,逆来顺受勿抗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和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发怒,更不能产生对立的情绪,因为发怒和仇恨的情绪,会影响人的内心的平静,从而影响修行。佛家劝诫人们要安于自己的信仰,宁愿忍受苦难和耻辱,决不做有害众生的事,认为万事忍为高,忍是万福之源。因此,忍辱成了佛家所赞许的美德,只有具备这样道德修养的人,才有成佛的可能。

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强调行为方面的道德修养; 禅定、智慧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强调内心的思考体验,达到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以摆脱人生苦海,超度彼岸世界。如果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普度众生; 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定慧; 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 精进而不忍辱,则烦恼难除; 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佛家认为,六度应该齐修,不可偏废。

空悟了心性,付诸了行动,人生便由烦恼中得到解脱。

3. 茫茫欲海,戒为大船

佛家认为,人世间所有的烦恼、痛苦和争斗,都是由于贪、嗔、痴三毒所造成的。

贪即贪欲,指世人贪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的欲望,人们为了满足私欲,拼命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互相仇恨。嗔即嗔恨,表现在内心是怒、恨、嫉妒; 表现于形色称忿、害、恼怒,于是争夺、残杀、战争纷至沓来。痴即无明,就是不明佛理,愚昧无知。而贪和嗔的存在,是由于人们痴的缘故。

要除灭三毒,就要修戒、定、慧三学,以戒除贪,以定除嗔,以慧除痴。八正道从身、口、意三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后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 正念、正定属于定; 正见、正思属于慧,正精进是指学佛的态度,也可以归入慧。三学被认为是佛教徒修持的全部内容。

戒学,戒指戒律,是佛家为出家或居家的教徒制定的规定,目的是使教徒在思想、言语、行为上有一个准则。戒是要求自己本身去遵守的自律性信条; 律是共同约定的他律性规定,用以防非止恶,从是为善。

佛家认为,要想进入佛法之海,必须以信为根本; 要想渡过生死之河,则必须以戒为船筏。“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佛家各宗派的戒数不一,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五戒,指的是佛家在家男女教徒终生应遵守的五条戒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杀生戒。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甩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杀生是一种冷酷、残忍的罪恶行为。佛法以慈悲为怀,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了佛法的根本精神的,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保护生命,让生命得到自在自由,所以应当戒杀。

二偷盗戒。偷盗是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包括教别人替自己偷盗,或以权势夺取,或以阴谋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拐骗、贪污、漏税等等,皆是偷盗根本罪,不可忏悔。若盗窃未成,或价值不满数量,皆是方便罪,可以忏悔。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一卷)

    菜根谭(第一卷)

    《菜根谭》一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洪应明所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出世和自身生活的体验,形成了这样一套处世为人方式,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人性、人生和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作者从历代文献典籍中摘录了大量的古籍名句,又从民间搜集了口头流传的处世警句、格言、谚语,并在字句上加以整理,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全书贯穿着这样的中心思想: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修养成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
  •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所著,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菜根谭(第三卷)

    菜根谭(第三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探索》是作者与唐赤蓉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成果结集,所收论文曾发表在海内外的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刊物有加拿大的《文化中国》,国内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绝大多数发表在上一个世纪。
热门推荐
  • 三页星球之战

    三页星球之战

    公元3012年,与玛雅人计算的“世界末日”整整差了1000年。经过3天的进化日,地球进入了四度空间。根据精神意志的进化程度不同,形成了生活在三个界面(神界、魔界、凡界)上的不同种族——贵族、乾族、人族!(贵族是高等进化的精神一族)一对年轻的贵族,出于好奇,穿过三界交汇处的风暴旋涡,误入了被魔界控制的人族领地。那里发生的一切,让神界大为震惊!神界决定向凡界派出四位年轻的精英使者,去寻找失去联络已久的“贵族营地”。在这片陌生的世界里,四个贵族使者艰难地寻找着前进的方向。行进的路途,跨越群山丛林、深潭平原,外形恐怖、魔法各异的乾族恶魔,不断阻挡在队伍的面前,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 凤鸣炎啸

    凤鸣炎啸

    一向无法聚集灵力的废材,一经翻身,且看她叱咤风云!灵魂之体,星辰之女?撞运气撞出来的:上古炎凤,高傲无比?山里随手捡的:空间宝鼎,万年难遇?不就是屋子里面摆着吗:精灵之王,黑暗妖孽?那也的乖乖做下手去:晶莹宝玉,蕴含奥秘?不过就是脖子上的挂坠罢了……冥界帝王:难道是上辈子运气太差,这辈子运气才会这么好?
  • 仙迹天藏

    仙迹天藏

    仙界屹立数万载,由四极大帝主宰。然仙界起始,亦有魔界诞生。魔界由魔王掌控秩序,其疯狂之念,自古留存,欲想踏出魔界,占领凡间,覆灭仙界,独霸万天。现如今,仙界恰逢万载轮回,正是青黄不接,诸物待兴之时。而魔界沉寂万载,亦是开始蠢蠢欲动。。。
  • 江湖游:繁星如歌

    江湖游:繁星如歌

    手腕受伤,退出舞台,只做一个悠闲玩家……曲晓涵看着手边的卡片,还有身后的伙伴,这一次,她要续写传奇!
  • 帝龙魂

    帝龙魂

    平凡的人,总会发生不平凡的事!不平凡的人,总会经历平凡的事!一个人,注定了不不平凡!
  • 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关于我自己家庭中所有人的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本书是我的内心独白,记录了家庭中每个人的悲伤与喜悦
  • 温文如枳南

    温文如枳南

    一觉醒来,这个世界变了吗?舟觉予仍然是个不出名的小演员;林澜确实要结婚了;陆枳南曾经写给舟觉予的情书也还埋在公园的红豆杉下。可是,林澜不是要嫁给陆枳南吗?为什么陆枳南像是没事人一样迟到了?还坐在她旁边?他和林澜不是两情相悦吗?他不是,叫她滚吗?这个世界,是变了。"温文如枳南,不舍舟野"
  • 穿越之唯一

    穿越之唯一

    雪儿因男友的背叛深受打击意外落水后,穿越到同名同姓丞相府二小姐身上,从此麻烦不断,玩阴谋想害我,反正这命也是捡来的姐不怕你,身为新新时代的人类姐还不信斗不过你这古代伪白莲...还有这位王爷别以为你有一张和我前男友一模一样的脸,我就一定会被你迷住,哪凉快哪呆着去......
  • 晋末风云录

    晋末风云录

    永和三年,祸乱北方的羯胡开始走入最后的疯狂,随着连连的天灾,北方民情沸腾,唯缺一把点燃民愤的星星之火。冀州天降火雨,喻示着天下是即将走入大乱,亦或是破而后立?无论如何,北方需要一位强势的君主,却是毋庸置疑,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位强势君主名叫符坚,在本书中,或许另有其人也说不定。仍旧留在关外的鲜卑各部,是否真如史书记载的那般对晋室忠心耿耿。南进之策,是因为天灾,还是因为贪婪?石赵毁灭之后的鼎革之战,是否依旧还是那般格局,古人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今人说“蝴蝶扇动翅膀,搅起了大洋对岸的飓风。”这是新版的晋末风云录,全新的构思,全新的故事,全新的脉络,如有和旧版重合,纯属巧合。
  • 不一样的宋公明

    不一样的宋公明

    书名改为《不一样的宋公明》,重新开更,改头换面,请继续关注。现代笔触介绍一个成功的黑道大哥宋公明的故事,非穿越,不影射,勿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