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0100000021

第21章 语言拾趣(3)

今天,人们往往把“不倒翁”一词作为贬义来解,殊不知,“不倒翁”原本是褒义词。

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此物外表看去与石无异,然而却是一块真正的美玉。卞和两次将此宝呈献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是一块顽石,便以欺君罪先后剁掉卞和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便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及至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后,便命玉工将石剖开。果然,石去玉现,文王乐不自胜,命制成玉璧,名之日“和氏璧”。卞和这种不惜受刑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称赞卞和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翁’也!于是“不倒翁”一词便传至后世了。

“孺子牛”小考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鲍子日:“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是指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特别宠爱他的孺子,有一次,齐景公趴到地上,嘴衔绳子,装作牛,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不小心从“牛”背上跃了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他幼儿的宠爱。鲁迅《自嘲》诗里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用这个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了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一问三不知”的来历

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主张不可轻进,他说:“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里解释说:“俗谓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见,所谓“三不知”,即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至于“一问三不知”,是人们长期依此演变来的。

“杏林”的由来

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以遗惠后人。他规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据说现在庐山的杏树,就是当年董奉的遗惠。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谓之“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语出此典。

“和尚”一词的由来

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

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座右铭”的由来

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青春”小考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词义。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他写了《洛阳女儿行》一诗,其中有两句:“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义,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黎民”与“百姓”溯源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几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

“新闻”一词的由来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邸报发表的内容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就延误了传递的时间,读起来也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一些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想更多地知道宫廷内幕消息和政治动态的要求。于是,小报便应运而生。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自“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做“新闻”。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消息”的由来

最早出现“消息”一词是《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就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有的丰盈,有的虚弱,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从此,我们的古人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把它们的荣枯、聚散、浮沉、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也就是新闻。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三宝殿”在佛教寺庙中,被称为“寺中之寺”。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像柄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经楼,里面存放着佛学书籍和释迦牟尼佛像。每天僧侣除在大雄宝殿诵经拜佛外,还要到“寺中寺”中朝拜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像,故藏经楼又被叫做“三宝殿”。所谓“三宝殿”,就是经书、佛像和僧侣的总称。

后来,人们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无事者是不会登“三宝殿”的。

八仙的来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据民间传说,八仙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关于他们的“出身”都可演出一段故事来。

说来真有意思,他们原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是演唱道情的鼻祖;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是个有名的说唱家;韩湘子擅长吹箫;而何仙姑、蓝采和则是先后从宫廷逃出的两名歌伎优伶;吕洞宾是个善于编写唱词的艺术家;一瘸一跛的铁拐李,却另有来历,他年幼时是一位宰相家的书僮,由于年少好学,瞟学诗书,竟被打断一条腿后赶出相府,成为游方艺人;其貌不扬的曹国舅,据说先是个连年不第的秀才,后沦落民间为专替大家婚丧喜庆喊礼的礼生。就这样,每人都有一段辛酸史。他们自愿结合,游方献艺,由于技艺高超,遂被誉为“八仙”。此后,他们被神化,而成“仙人”。

“意见箱”、“检举宿”的由来

“意见箱”、“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所有。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这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廷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的;北面的叫“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害及提供军情的人开设的;西面的叫“伸冤”,专为有冤屈的人开设的。“铜匦”实际是由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组合的,如南面“招谏”就像今天的“意见箱”,西面“伸冤”就像今天的“检举箱”。后来,“铜匦”逐渐演变分开,就成了“意见箱”、“检举箱”了。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来历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台词,可是它是怎样来的呢?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头上就压上九顶大帽子,什么“反动权威”、“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他先被抓进监狱,接着判刑三年。

老牛无辜入狱,心中有冤要诉,可是能去找谁诉说呢?找“芝麻官”唐成。

老牛演芝麻官演了十多年,自从进了监狱,这芝麻官形象总是在眼前晃。他想戏想得入了迷,一句台词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豆腐。”他闪出一个新的想法:有朝一日再演“芝麻官”一定将这句话加进去。

吃饭了。吃的又是红薯,红薯,上顿下顿就靠这红薯打发肚子……

老牛又想起那句台词。老百姓只能吃红薯充饥,逢年过节怕也难吃口豆腐,“豆腐”应换成“红薯”。于是,他又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青睐”与“白眼”的来历

“青睐”和“白眼”是两个意思相对的词语。“青睐”意为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喜爱或重视:“白眼”则是表示轻视,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关于这两个词,还有一段典故呢!

魏、晋交替时期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一种会使“青白眼”的本事,对志同道合的人,用青眼(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相看;对其不欢迎的人,就拿白眼(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相待。据《晋书·阮籍传》载:阮籍母亲死的时候,嵇康去吊丧,他以“白眼”相对,嵇康十分难堪,不快而退;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前往,他便换了“青眼”,表示欢迎。至今常用的“青睐”、“垂青”、“青盼”、“青照”等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天长地久”的由来

“天长地久”本是指天地存在的久远之意。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安徽天长县有个张秀才应考科举时,考了个第九名。张秀才的舅舅和主考官张大人乃是同窗老友,便去苦苦哀求张大人录取张秀才。张大人在这种人情难却的情况下,只好应允。

张大人回朝后,向皇上呈上卷宗,皇上阅卷后大怒道:“原定天长县取八名。你怎么取了九名?”这位张大人连忙启奏道:“这张某第九名一定要取。此乃大吉大利之兆,祝福我主江山‘天长地久’(谐音第九)啊!”

乾隆皇帝听罢,龙颜大悦,就欣然答应了。

后来,人们便将“天长地久”作为成语而流传下来。

“乔迁之喜”的来历

搬家是件吉庆事。我国人民历来有“择吉搬迁”的习惯,并把搬家誉为“乔迁”。

“乔迁”这个词儿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高大的树木。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的确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快事,难怪亲友也为之高兴,祝贺。

后因以“乔迁”或“迁乔”贺人迁居,或官职升迁,称为“乔迁之喜”。唐诗人张籍《赠殷山人》诗:“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暗渡陈仓”的来历

公元前206年8月,居于汉中的刘邦采纳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将领督修烧毁的褒斜栈道,作出从栈道出关的架势,暗地里却部署兵起故道的战略方针,造成假象,迷惑了项羽。他出其不意地率军翻越柴关岭,过凤岭,兵出陈仓故道,采取里应外合的战术,一举攻下大散关,并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尔后,挥师向东,占领了三秦,奠定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基础。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典故的来历。这里的陈仓即在宝鸡市东十五里的代家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陈仓久负盛名。

“满城风雨”的来历

宋代黄州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曾写过不少好诗。一个傍晚。他饥肠辘辘地躺在床上,倾听着窗外秋风萧瑟、雨打树叶的飒飒声,不由诗兴大发。遂披衣下床,提起笔来,刚写完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听传来敲门声,原来是有人上门催租讨债来了。潘大临只得强打精神,尽力应付。此后,潘大临再也没有能把这首诗继续写下去。今天,“满城风雨”已经成了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事情(多指坏事)传得快,到处都在议论着。

“巾帼英雄”的由来

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落霞孤鹜”的由来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并非王勃所独创,而是对古人诗句的一种沿用。

早在南北朝时,北周诗人瘐信在他所写的《三月三日华林马射赋》中写下了“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其中,芝盖指古时一种固定在车上遮阳的曲柄凉伞,春旗指插在车上和执于行人手中的彩旗。瘐信描写一支队伍在行进时,周围奔驰的落花与军上的芝盖搅为一团。似乎互相绕飞,路旁的杨柳与路人所持的旗子相映,似乎混为一色。这在当时已成为人们吟琢的佳句。王勃正是点化了这一诗句。把其中的落花、芝盖、杨柳、春旗四句换成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但王勃的“落霞孤鹜”句比瘐信的“落花芝盖”句更高出一筹,其内容和意境也大不相同。因而成了更为出色的诗句。

“信口雌黄”的由来

“信口雌黄”这句成语,其意思是有些人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口”二字人们容易明白,是随口说话,但为何与一个矿物名字——雌黄联在一起呢?

雌黄是一种矿物,其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柠檬黄色,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多为珍珠光泽。在古时人们写字时用的是黄纸,如果把字写错了,用这种矿物涂一涂,就可以重写,所以成语的原由就出于此。

常常与雌黄共生在一起的还有一种矿物叫雄黄,其成分为硫化砷,为橘红色,多为粒状、致密块状,也有皮壳状者,晶面反射光线很强,常为金刚光泽,这种矿物的另一名字叫鸡冠石。

当代有些《汉语成语小词典》在解释“信口雌黄”这句成语时,却把雌黄解释为“鸡冠石”、“黄赤色”。这就有点张冠李戴了,正可谓信口雌黄了。

“梦见周公”的由来

《后汉书·边韶传》记载:东汉时候的边韶“字孝先”,博学多通,善于辞令,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学生就有数百人。他常常在白天闭上眼睛假睡,有的学生便私下讥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不料这话传到了边韶的耳里,即反唇相讥道:“边为姓,孝先字。腹便便,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学生被他说得羞愧不堪,无言应对。

同类推荐
  • 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录中蕴含着宝贵和丰富的经验与真知,是我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有力工具。本书以编年体通史的方式,把中国和世界几千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内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清楚地看到中国及世界各个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不断进步的过程,了解其文化与精神的精髓所在。
  • 文明探谜

    文明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
  •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天文故事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天文故事

    有一种东西叫做钻石,如天上的星星,风雨的岁月和空间,凝固成人类精神的永恒,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年龄。“注音版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系列图书,每一本都是你生命中不可不读的经典。
  • 艺术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艺术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流芳百世,传世名言,启迪心智。《艺术家成长故事》精选了中外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马神仙马致远、牧童画家王冕、风流才子唐伯虎、书法家祝枝山、辛酸泪笔化巨著曹雪芹、扬州怪才郑板桥、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武林至尊金庸、一代宗师齐白石、京剧大师梅兰芳、一代画才徐悲鸿、国画大师张大千、浩瀚星海冼星海、贝多芬、早逝的音乐天才莫扎特、柴科夫斯基、钢琴诗人肖邦、天才多产作曲家亨德尔等,讲述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成才故事,总结和提炼他们成才的启示与“秘诀”。
  • 最精彩的成长故事全集

    最精彩的成长故事全集

    成长的故事很多很多,有欢乐也有悲哀;成长的岁月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感悟。岁月不会回头,抓住今天的每一秒,把希望系于明天的彩云,成长就是希望编织的彩带,串联回忆和向往。本书精心挑选了400多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成长故事,是亲子共读的首选范本。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慕少宠妻在线营业

    慕少宠妻在线营业

    杨若雪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却意发现新闻是自己男票劈腿的内容……于是乎,恰好当渣女婚礼司仪的她,不但揭穿渣女的真面目,还顺带拐走了渣女的未婚老公。“嫁给我,以后你不愁钱花。”男人绝美的眼眸盯着她,蛊惑的道。小女人白了她一眼:“老娘视金钱如粪土。”结果她成了屎壳郎,只围着粪土打转。“嫁给我,我有颜值。”“美色误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俺不稀罕。”小女人再次拒绝。“嫁给我,我会宠你一辈子。”这个么……听起来有点意思。自此之后,数钱捡来的男人、带大灰狼四处撒糖虐狗,成了她的生活日常……
  • 河东狮追夫:家有悍妃

    河东狮追夫:家有悍妃

    七岁起被她欺压,十七岁终于想出一条妙计,给她找个更加凶悍的相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嘿嘿。谁知她捷足先登,向太后要了他去,555洞房花烛夜,她拎着他的耳朵逼他写下三条婚规。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装聋、扮哑,再不然出家、上战场,十八般武艺,七十二端变化,全是为了那三条婚规。第一条:完全绝对无条件服从娘子第二条:同上第三条:还是同上
  • 开局就被退婚

    开局就被退婚

    【装逼打脸文】穿越到修仙世界,废材一个,开局还被退婚…苏寻:……。这特么全是套路啊!“滴!装逼打脸系统开启,宿主尽情地浪吧!”苏寻大手一挥,道:“把所有套路都给老子搬上来!”
  • 紫云山事

    紫云山事

    本书循序渐进的带您走进一个有理有据的“道家世界”,或许一不小心就改变了您的世界观,希望如此吧。神仙般的本领不是一个惊雷、一幅仙丹、一场奇遇就能炼成的,且看主人翁如何一天天进步,或许你也可以。橙疯子读书群:424742281,欢迎指教,共同探讨。
  • 诗义固说

    诗义固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软恰昭阳

    软恰昭阳

    “林阳,我们还能做朋友吗?”“滚,我不想再见到你!”曾经多么爱她的那个林阳,最后却亲口一脸厌恶的骂她表子……林软:“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 黑洞带我看世界

    黑洞带我看世界

    屌丝这个名词已经是昨日黄花,神秘变成了他的新名词,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没有知道他到哪里去。他对蓝星的众人来说,他是引领新世界开端的大佬。他对金戈铁马的古人来说,他是从天而降的天神。他对全民皆兵的星际来说,他是带领他们找回母星文明的文人雅士。而对他来说,这些不过是他来过这个文明的证明。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五

    智慧具有传承性,本套图书精选智慧故事、内容丰富、故事精彩,为广大学生增加智慧提供了一条路径。
  • 开原之世寻找

    开原之世寻找

    冷尘霜是个学生,意外的喜欢上一副画。为着一幅画,而遇上一个人,这人名唤寒灵。冷尘霜更是莫名成了寒灵未婚妻,不仅成了寒灵未婚妻,还被寒灵转化成了半灵。寒灵因唐僧肉体质被人追杀而消失。冷尘霜则为寻寒灵而去了另一个名为开原的世界。在另一个世界,她遇见了另一个人,他唤作苏木。冷尘霜一直觉得,这世上没有谁可以真正牵绊住她,哪怕她在寻找寒灵的过程中,为寒灵付出了许多,甚至将开原搅了个天翻地覆,血流成河,但寒灵依旧不是那个能够牵绊住她之人。直到冷尘霜发现自己在苏木的守护下爱上了苏木,苏木便成了她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