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3600000038

第38章 法律法制(3)

原来,从前鞭打犯人,并没有明确的部位,一般是把犯人掀翻在地,棍子就劈头盖脑地打了下来,这造成很多犯人被活活打死。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医那里见到一幅“明堂针炙图”,他见人体很多重要器官的穴位都在胸背部,这些部位被撞击拍打会有生命危险,而屁股上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于是,李世民便在刑罚中作了规定,只要是鞭打犯人,都只能打屁股,而不能打其他部位。

七出、八议和十恶

七出,是我国古代男子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充分表现了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迫害。

《仪礼·丧服》说“出妻之子为母”,贾公彦解释为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丈夫可以这其中的任何一条为借口,将妻子休弃,因此称“七出”。但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故又有“六出”的说法。

八议,是指八种人享有司法特权,这种制度早在周代时就产生了,后来进一步发展,到唐代时趋于成熟。

这八种人是:皇帝,皇帝的故旧,具有大德者,异才,立有大功者,三品以上职事官及一品爵位者,于国卓有功劳者,前朝贵族。

这八种人,除犯“十恶”外,流罪以下减一等,死罪则由皇帝批准减刑。可以说,“八议”是维护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特权的法律。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其中,谋反指企图推翻当时的王朝;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指背叛朝廷;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不道指杀戮无辜;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官长尊严;不孝指不孝敬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是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内乱指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三族与九族

“三族”、“九族”常见于古书中。因为我国古代的宗族和家族中常有三族、五族、七族和九族的说法。古代还有一种“族刑”,对犯了重罪的人,常常是“夷三族”,甚至“诛九族”。

那么,“三族”和“九族”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呢?有多种说法。

比较普遍的解释是:“三族”依据汉代郑玄的说法:“三族,为父、子、孙人属之正名。”(《周礼·春官·小宗伯》注)。也就是说,三族就是从己身算起,上为父,下为孙,即通常所说的“祖孙三代”。

“九族”依据《古尚书》的说法,“上从高祖,下至玄孙,凡九,皆为同姓。”即从己身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

封建时代立宗法、定丧服、处族刑等,一般都是依照这个准则来进行的。

诛十族

在我国历史上,常会看到说某人犯了法,被诛灭九族的说法。但是,在明朝还出现了一个“诛十族”的特例。

明成祖朱棣,是靠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当上皇帝的。在他即位之初,想借重被囚禁的太学博士方孝孺写个冠冕堂皇的“即位诏”。

朱棣派人将方孝孺从狱中带出,向他说明原意,谁知方孝孺上殿之后,放声痛哭。朱棣逼他草诏,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边哭边骂:“大不了就是一死,要我草诏万万不能!”朱棣见方孝孺如此强硬,禁不住大怒,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巴割破,直至双耳。

朱棣说:“先生虽不怕死,难道不顾你的九族吗?”方孝孺答道:“就是诛我十族,又能如何!”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也算一族,实行“诛十族”的刑罚,共杀掉870多人。方孝孺见自己的亲人被杀,仍不屈服,引颈就义。

古代受贿罪

我们现在法律所规定的“受贿罪”,在中国古代还要分为“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以及“受所监临赃”这样三个罪名,处罚的力度完全不一样。

“受财枉法”,是指主管官员收受了贿赂后违背法律作出决定。这里的“枉法”并非就是指枉法裁判,而是泛指所有的公务处断中有违反法律的行为。根据唐律,受财枉法的行为,按其受财的多少量刑,“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受财不枉法”,是指官员虽然接受当事人的钱财,但是在公务的处理上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赃满一尺,杖九十;以上递加至满三十匹以上,处加役流。不枉法由于没有造成“枉法”的结果,所以量刑上比受财枉法要轻。最多只是“加役流”(流放三千里,并在流放地服三年的苦役)。

“受所监临赃”,是指官员收受自己部下及所管辖内百姓财物的行为,给予财产方并无具体要求事项,官员也没有违法处理公务。赃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以上加一等,罪止赃五十匹流二千里。

监狱的由来

我国的监狱起源于什么时候,是由什么人首创的呢?

唐朝解释法律的重要着作《唐律疏议》记载:“皋陶造狱。”皋陶是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人物,舜帝时期,曾被任命为刑法官。他是掌握刑罚,发明建造监狱的首创者。我国古代监狱中都挂有皋陶的画像,不仅狱吏狱卒,甚至连犯人也更象拜神一样崇拜他。

监狱最初不叫监狱,夏朝叫“宫”,商朝叫“圉”,周朝叫“圜土”,秦朝叫“囹圄”,直到汉朝时,才开始叫“狱”。明朝法律又称为“监”,从此监狱连称,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而监牢则是民间的俗称。

秦朝的时候,不仅京城有狱,地方也开始设狱;汉朝时,监狱更是名目繁多;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又开始掘地为狱,发明了“地牢”;唐朝时,州县都设有监狱。

现在监狱是执行刑罚的场所,古代则不同,监狱主要是用来关押待审、待决人犯的。如明清时,罪人定罪以后,死刑不必再说,流刑犯押送到外地,徒刑犯押送到驿站,笞、杖刑执行完毕罪犯就可以释放,并不需要在监狱中执行刑罚。

监狱为何又称班房

古时候,人们常常称监狱为“班房”,即便是现在,也有人这么称呼。那么,“班房”为什么会与监狱同义呢?原来,它来源于明清时期的“三班六房”制度。

在我国古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国家政权机构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从隋唐开始,中央便设置了“三省六部”,以处理全国的军政事务。同时,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政权的联系,地方政权也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以求与中央的“三省六部”一一对应。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系列地方办事机构已经相当完备,形成了所谓的“三班六房”制度。

“三班”,指的是皂班、壮班和快班,掌管着维持治安、侦查缉捕、提刑诉讼、征收粮食等事务。而“六房”,则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分别掌管着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科举、水利建设等大小事宜。

地方衙门虽小,但与百姓的接触却最直接,这里发出的每一条政令,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出,“班房”三字其实是从“三班六房”而来。可是,为什么“班房”指代的不是政府,而是监狱呢?

原来,在古人的眼中,官府的一大作用就是打官司,争曲直,辨是非,而一旦官司有了结果,少不得有人下监狱,所以,“班房”就成了监狱的俗称。

锦衣卫的由来

据《明史·兵志一·侍卫上直军》记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怕大臣对他不忠,为了加强监视,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仪鸾司为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成为他加强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由于朱元璋出身的特殊性,他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后来被无限度地扩大了,以至于到后来,锦衣卫又拥有了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犯人,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和正常司法程序。

锦衣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又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人,最多时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成祖的时候,又“倚锦衣为心腹”,增设了一个“北镇抚司”,“专治诏狱”,就是专门审讯皇帝交待的案件,与专门处理锦衣卫内部案件的“镇抚司”并列。

明镜高悬的由来

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看到古时官府的大堂上,长官座位后边的墙上挂有一个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那么,这个“明镜”是什么镜?“明镜高悬”又是怎么来的呢?

“明镜”的出处在晋代葛洪所着的《西京杂记》一书中。此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表里明亮。据说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宫中人,一旦发现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就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成了“明镜高悬”。

同类推荐
  • 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

    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

    日本女性正从之前唯美的大和抚子形象,向现代女性渐渐转变。本书讲述了转变之后的日本女性的各种故事,比如日本的美少女文化、女性家庭角色的变异、女性社会角色的困境、女性角色转变带来的社会问题、女性与政治、情色服务中的女性问题,等等。“说不尽的日本女性那些事,道不完的日本女性那些情。”作者正是以这种笔触,书写了他对日本女性的格外关注。
  •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本书主要回顾、研究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发生过一场“中国礼仪之争”。
  • 品三国中的女人

    品三国中的女人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爱国报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爱国报国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本书采用以浙江、江苏为主,兼顾上海的方式对此进行解读。也就是说,将“江南文化”具体为浙、江、沪三地的文化,这也是通常所谓的狭义的“江南文化”的概念。具体论述分上、下两编展开:上编部分,主要从“思潮与事件”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涉及“断裂”事件、“新概念作文”事件、《沙家浜》事件、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论争、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论争、江南的寻根文学、江南的先锋文学等。上述这些事件与思潮当然很复杂,但它们都与江南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江南文化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和必然产物。
热门推荐
  • 升榜录

    升榜录

    原云147年,一个突然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一样东西——排行榜。
  • 三妇归一

    三妇归一

    寡妇,弃妇,贵妇华燕槿都经历过了,万万没想到,好生生在家里,被安排嫁给了死人?万万没想到,死人活了回来,还带回来娇妻爱子?华燕槿和离了。和离了,遇到高富帅,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 这主角没法干了

    这主角没法干了

    黄安深思着:明明我是主角,为什么队友一个个都这么炸裂……他不得不提出人生三问,我的定位是什么?我的人生是不是走岔了路?前面的妹子能留个联系方式吗?
  • 血色撩人暗夜救赎法则

    血色撩人暗夜救赎法则

    丛丛玫瑰月下影,道道身影越古堡。银色闪光与月色极为相衬,在血猎敏捷的身手下能否刺入吸血鬼的心脏?高高在上的亲王陛下,也有傲娇卖萌的时候。睿智狂傲的伯爵阁下,也有羞涩撒娇的时候。“白玫瑰配上你的晚礼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宝物。”“你喜欢杀戮,那么,我便为你制造血腥。”——————*西方魔幻浪漫风格,不喜勿入,入坑需谨慎.
  • 寒门仙贵

    寒门仙贵

    万般皆下品,唯有修仙高。那年,阿呆五岁,母亲变卖了嫁妆,摆摊卖饼,供他修仙,没想到多年以后,这个青牛村的孩童,竟成了天下第一仙。
  • 平行幻境

    平行幻境

    死亡禁忌,为万灵所忌讳。死亡圣子的诞生,搅动了全宇宙的暗浪,而那个那个蓝色星球的一个小山村内,充斥着不寻常的迷雾,将事实的真相遮挡,带走他自由的魂灵,只因一个惊世骇俗的阴谋。平行之界,死亡圣子木凌宵控时空,创世界,逆天而行,只为与爱同行!
  • 梦丛

    梦丛

    本书由多个故事合成,没有单一的主角和剧情线,有点悬疑,有点推理,有点烧脑。我把它分到了探险。
  • 拜托了,我的巫师

    拜托了,我的巫师

    他是X星球的统治者,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一心想要得到这个月阳平衡的地球,密布着环环紧扣的计划,但是却被这个日食日出生的地球少女打破一切,不被控制的神秘,单纯美丽的眸子,一步一步掳获他的心,而少女的人生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生离死别,爱恨交织,结局如何?只愿世界和平。
  • 冲刺大满贯

    冲刺大满贯

    大满贯传奇职业生涯,何等威武,何等风骚!
  • 寒流一零一二

    寒流一零一二

    十月十二日,黎明。黑夜还未散去,曙光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