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2600000013

第13章

因此,“鼎”字又有了象征权力的含义,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新词。“问鼎”,成了觊觎王位、领土之词,广为人用,而且逐渐演变成取胜、夺取第一的意思了;“鼎业”指帝王的大业;“定鼎”则表示夺取了王位建立新政;“鼎盛”以权力极盛形容兴旺和强大;“鼎力”是表明在自己权力范围之内的最大力量,现在常用于敬辞,表示会大力支持或协助。

由于鼎的独特作用,古代也喜欢将治理国家的法典刻在鼎上,现在出土的很多鼎,上面就常刻有法典、刑律等。

乌纱帽

在戏曲舞台上,凡是古代当官的,都要戴一顶“乌纱帽”。那么,什么是“乌纱帽”呢?

据说乌纱帽最早是从东晋开始使用的,之后到了隋代,乌纱帽便成了文官的正式官服,到了唐代,乌纱帽才成为官服最后固定下来。

东晋时,纱帽并不是只有官员才能带的,而是不分贵贱,臣民皆可戴。而且颜色也并不仅仅是黑色。贵族们用白纱制作,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

到了唐代,乌纱才定为官服,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都必须要戴,而平时在家则不必戴。有点类似于今天某些行业的大盖帽。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条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表上涂漆。由于纱经油漆后坚固而又轻便,所以官服用的乌纱帽就去掉了藤里。但在帽的两侧添出两支硬翅。这两支硬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时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碍事,很可能会把纱帽碰掉到地上,皇帝就会发现。

到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子花翎所取代,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上指称官员的代名词。

衙门

有句话叫做:衙门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这里的“衙门”指的就是审案断事的公堂,也就是古时候官员们的办公场所。其实,在很早以前,官府并不称为“衙门”,而是“牙门”。“牙门”最初是古代军旅营门的别称。

在古代,军事长官们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往往将象征着武力的猛兽的爪、牙放置在办公的地方。因此,“牙”就成了兵器、武力的象征。

后来,行军打仗时,人们便在军营门口竖起顶端镶有象牙的旗杆,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军队出征前听取号令要集中到牙旗之下;安营扎寨之后,主将要在帐前树牙旗为军门,叫做“牙门”。汉末就有了“牙门”一词。

后来,“牙门”一词逐渐由军营移用到宫廷和官府。据唐朝封潢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述说:“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可见唐朝时,“衙门”一词已颇为流行,而“衙门”不过是从“牙门”一词稍作变化而来。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镜

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看到古时官府的大堂上,长官座位后边的墙上,都有一个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那么,这个“明镜”是什么镜?“明镜高悬”又是怎么来的呢?

“明镜”的出处在晋代葛洪所着的《西京杂记》一书中。此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表里明亮。据说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宫中人,一旦发现了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就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成了“明镜高悬”。

萧墙

我们经常会用到成语“祸起萧墙”,是祸害起于内部的意思。那么,这个“萧墙”是墙吗?如果是,又是个什么“墙”呢?

萧墙,在古代是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有点相当于后代民居大门内的照壁。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指的就是宫内。这样看来,“祸起萧墙”作为“祸害起于内部”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祸起萧墙”一词来源于《论语·季氏》中:“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

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的宫内,也就是指的鲁国国君鲁哀公。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

交椅

《水浒传》里常会提及某某好汉坐了第几把交椅,那么,你可有过疑惑,这“交椅”到底是一种什么椅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说到交椅,还得从古人的坐法说起。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这时候是没有椅子的。到了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其样子犹如矮凳,与胡床同时传入的还有一种绳床。绳床是双足交叉的,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这种绳床后来也叫胡床。

隋朝时,因为忌讳说“胡”字,而且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稳,所以改名为“交床”。到了南宋,交床便被改称为交椅了。

有传说说,南宋奸相秦桧,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至巾帻堕下。京兆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人称“太师椅”。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坐交椅的一般都是有社会地位的人,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正因为交椅的这种特殊作用,因此小说里常把首领称为“坐第一把交椅的人”。

交椅虽然便于搬动,却不太牢固,坐着也不舒服,所以后来它逐渐被太师椅取代了。明清以后,交椅已不多见,以至一说起交椅,一些人都以为是太师椅。

狼烟

我国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边防守军通报敌人来犯,只有使用烟火来传达。因此,古汉语中出现了“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词,用来形容战事已起,战火到处蔓延。那么,这里的“狼烟”是什么呢?

《辞海》中的解释是:狼烟即是燃烧狼粪时冒起的烟。但是,有学者经过多年考证提出了新的见解。

敦煌学者李正宇认为,烽火不是以狼粪为原料,燃烧狼粪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笔直上升的。古代战争爆发时需要点燃烽火以报警,和平时期每天还要焚烧“平安烟”,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若专门以狼粪为燃料,事实上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狼粪。

那么古代烽火台燃烧的究竟是什么燃料呢?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可是为什么古人把烽火称作“狼烟”呢?

李正宇认为,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蔑称为“狼兵”,其君主被蔑称为“狼主”。所以,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

八音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八十多种乐器。古人将这些乐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弦、木、匏、竹。这就是所谓的“八音”。所以说,“八音”是我国古代的乐器分类法,也是对乐器的统称。

金是指青铜铸造的编钟;石是用坚硬的石块制成的磬等打击乐器;土是指用粘土制成的埙;革是指用皮革制成的鼓;弦是用木料及纤维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木是用木料制作的板等打击乐器;匏是用竹管和簧片制作的笙等吹奏乐器;竹是用竹管制作的笛等吹奏乐器。

双簧

“双簧”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有双簧片的一种管乐器,常被称为“双簧管”,其二是指一种源于北京的曲艺名字,表演方式是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

“双簧”这种演艺节目,其起源和慈禧太后有关。

据说晚清有位叫黄甫臣的唱单弦曲的艺人,他唱的段子不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慈禧太后很喜欢听他的曲艺,于是就经常将他召进宫去表演。

有一次,慈禧太后又想听黄甫臣的单弦演唱,便传下懿旨,召他进宫表演。但是,正在黄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的时候,他却得了感冒,嗓子突然间哑了,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这可让他为难了,要是不去吧,触犯了慈禧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去吧,却没有声音,同样会受到责罚。黄甫臣为此愁眉不展,想不出办法。黄甫臣的儿子是门里出身,唱功也很不错,他一见,就对父亲说:“我们何不这样。我藏在后面唱,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黄甫臣想了想,觉得也只好这样了。

没想到,父子二人这次搭配演出却十分成功,慈禧太后也听得非常开心。不过,演到最后,他们还是被发现了,父子俩跪地请罪,慈禧太后一时高兴,就免了他们的罪,赏赐了银子说:“没想到你们演的双簧,反比一个人演出更觉精彩好看呢!”

自那以后,“双簧”形式的节目便流行开了。

薪水

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得知你们在家连每日的生活开支都难以供给,因此派了这个仆人来,帮你们砍柴汲水。他也是穷人家的儿子,你们可要好好待他。”

在陶渊明的这封信中,便出现了“薪水”这个词,“薪”指砍柴,“水”是担水。因为柴和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原指砍柴打水的“薪水”一词,便渐渐有了生活开支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

东汉以前,官员俸禄一般都是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

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也称为“薪水”。

盘缠

钱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用于不同场合时,说法有很多,如钞票、纸币、银子、现金、费用等等。看古装剧或古小说时,说某人有没有旅费时,还会发现它的另一种称呼:盘缠(或盘川)。为什么这样叫呢?

“盘”和“缠”,分别是“盘绕”和“缠绕”的意思,是一对近义词。钱与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

中国古代的钱币都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因此古人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

宋代以前的商贾游人出远门,都把铜钱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既不便,又招人耳目,且容易被窃贼盯上,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的新发明,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就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摇钱树

“摇钱树”经常出现于神话传说中,是说一种宝树,只要一摇动,就会有钱落下来。也有用“摇钱树”来比喻能挣钱的人。那么,“摇钱树”一词是怎么出现的呢?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只是你的娘,把你(花魁女)当个摇钱之树,等闲也不轻放你出去。”《占花魁》剧:“被许多人,口称是万俟府上,把女儿抢去。若有些山高水低,可不把我一个摇钱树活活的砍折了。”《怜香伴》剧:“我周公梦的秀才,是个摇钱树。只求树不倒,不怕没钱摇。”

因为旧时妓院中鸨母把妓女当作摇钱树,所以,也称妓女为“钱树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许和子者,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既美且慧,善歌,能为新声。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

压岁钱

现在,人们遇到逢年过节、生日婚庆时,都习惯送红包。这个习俗是由以前的“给压岁钱”演变而来的。

“岁”是年的意思,所谓“压岁钱”,就是压住由年引起的恐慌的祝福之钱。为什么年会引起恐慌呢?

在我国的传说中,年本是一种凶恶的怪兽,每隔365天后的夜晚,它就会出来伤害人畜,践踏庄稼,人们为了不让年为害人间,就在它出现的那一天敲响各种东西驱赶它。后来逢年敲锣打鼓放鞭炮便由此演变而来。

年这样一种怪兽来了,孩子们当然会惊恐害怕,于是大人们就在年来到的时候,做出好吃的给孩子们压惊,久而久之,压惊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元宵观灯时,被贼人掳去,正巧碰上皇家车队,南陔呼救,官员们把南陔救出送进皇宫,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连忙慰问南陔,同时送南陔压惊金犀钱祝福。从此,馈赠“压岁钱”更成流行时尚。

早期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放在孩子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显有压惊和祝福双重含意。到了明、清年代,则串起铜钱的彩线改用红线,更突出了驱凶辟邪和吉利祝福意念。

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寓“长命百岁”的意思。如今,大人们则喜爱选用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作为春节的礼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含义已由最初的压惊逐渐转化为节日的祝福。

爆竹

放爆竹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

“爆竹”一词从何而来呢?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鞭炮都是用纸包着火药的,那不是应当叫“爆纸”吗?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爆竹”并不是纸做的,而真是竹做的呢。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像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又由于竹节烧裂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截断一个个小竹节做爆响之竹。逢年必用,成了最早的“爆竹”。

后来,我国发明了火药,有人便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古人看爆竹声太吓人,像个特殊兵器,故又有了“炮仗”(仗,可作兵器解)这个名字。还因火药膨胀使爆竹纸张顿时崩张开来,也出现了“炮张”叫法,此名现在已被人们淘汰了。

至于“鞭炮”一词,当然也指“爆竹”,只是从另一角度来说。“鞭”本是驱赶牲畜用的鞭子,长而软韧;把单个爆竹整齐地连成一串,其形如鞭,因此才称之为“鞭炮”。

座右铭

“座右铭”,指的就是放在座位旁边,用来激励自己或警戒自己的格言。“座右铭”一般是言简意赅、哲理性较强的语句。其内容大体上有以下四种:一是笔录经典名言,二是摘抄名作佳句,三是自题,四是朋友赠言。

那么,“座右铭”这一称呼最早是谁创造的呢?

据考证,《座右铭》一词最早见于东汉书法家崔瑗所着《座右铭》一文,此文被收载于《昭明文选》中。

崔瑗小时候志向远大,勤奋好学。但他做事容易冲动,不够谨慎。有一天,他因哥哥崔璋被仇人所杀,盛怒之下,手持利刃杀掉了仇人,只身逃亡他乡,东躲西藏地过了好几年。后来,崔瑗幸运地碰上朝廷大赦,这才得以回转家乡。

同类推荐
  • 经亨颐集

    经亨颐集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和英雄豪杰。
  • 老子略释

    老子略释

    《老子》,又名《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作者研读古今解读《老子》作品100余部,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通过对一、朴、损、有、无、象、道、俭、绝、常等字义的反复研究,还原其在《老子》一书中的本义,通过简洁的翻译、精当的注释、扼要的讲解引导读者领悟圣人的智慧。
  • 中国回族用品研究

    中国回族用品研究

    本书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轻纺工业局2010年度委托科研项目,由宁夏轻纺工业局局长龙飞亲自策划并组织启动。在数年的调研中,接触到了较多的宁夏回族用品,并收集了部分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形成了该项目的研究基础。
  • 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从选文可见,敦煌、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及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六十多年来持续不衰而后来弥盛;成果踵出,卓见纷呈。既标示了研究者之踊跃以赴,亦呈现出收获之迭积累新。敦煌、阳关、玉门关及丝路通流之盛,去今千年以远,昔时故迹,或隐或没;古人亲见,今多茫然,故后人事须探求。而见仁见智,难免歧异,是以所百颇有异同。
热门推荐
  • 太初之仙

    太初之仙

    万物皆入轮回,生死未见更改。昔日,宇宙无垠,万族并起,妄想踏破轮回,与天同寿,与地同生。今朝,天地仍存,不见万物永生。君不见天地未垂怜,那便踏天而起,寻向长生之路,成就永恒仙位。
  • 真实空间

    真实空间

    李成他去参加一场展览,经意外知道了一些密心,像是打开了另一扇门,从而踏上了寻找真相的道路……
  • 凰魅倾语

    凰魅倾语

    冷凰语,二十一世纪杀手帮的首席杀手。雪月吟,七界之一——巫诺岛的雪家少女。她因被人背叛,重生到巫诺岛。她因被人退下湖,丧失了性命。谁能想到这娇小的身体里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你要跟姐比巫术?姐可是水,火,土,风,雷兼备。你要跟姐比守护者?当姐后面的美男都是摆设啊?你是驯兽师有什么好拽的?兽王都已经是我的人了。---------美男守护者团①千逸枫佣兵团总会少主②墨竹倾驯兽师协会下任会长③花叶清花家少主,华夜的神秘Boss④言诺幽精灵王美男守护者团不止这四个,不过他们是与冷凰语在一起的男主角
  • 转生异世界者

    转生异世界者

    我徐牧阳前世寿终正寝,度过一世时光,不曾想还能转生活出第二世,可叹的还是穿越,呜呼哀哉。
  • 你的运气不错

    你的运气不错

    楚溯带着被关系户安排的系统,兴冲冲地来到异界大陆,但第一天他却虚到连爬都爬不起来。楚溯:“要走后门就走得彻底点啊喂!”系统:“给你个金手指不错了,哪来这么多要求。”更新时间?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 上古世纪争霸天下

    上古世纪争霸天下

    我们现在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关于东大陆的哈里兰族的故事,一个从草根开始到争霸成为皇者的故事。
  • 苏桥传

    苏桥传

    若干年以前,青山派乃江湖第一大派,一直受到武林各方的尊敬。青山掌门苏韦正由于身体抱恙有意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苏桥赐婚给大弟子商云飞。就在大婚临近,却突然因为一个侯府小姐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师兄妹反目成仇,苏父也因此丧命,青山派的小公主苏桥也从此踏上了一条复仇之路。在一个偶然打斗中遇到了愿意陪苏桥继续行走江湖的单无情。最终苏桥放弃了青山派掌门的身份,做了齐国的王后。
  • 我只是一个小兵

    我只是一个小兵

    死在牌桌的老爸留下的一块石头引来杀身之祸,奇遇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然而都是穿越,别人都是显赫一方的英雄人物,而我为什么只是一个小兵………………
  • 我听说,这只是一个故事

    我听说,这只是一个故事

    简叙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为什么总是将对于自身的认知错误的推脱到世界的身上,抱怨世界如何如何现实,责怪世界如何如何残酷。可是简叙感觉到世界的无辜,仿佛世界在说,“怪我咯?”所以,后来简叙选择躲到世界的黑暗去,守着最后一片黑暗的角落,陪伴着世界的孤独。曾经有人问过简叙,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只有神经病才会走的路,简叙想了想,才笑道,“有些人,即使被所有人抛弃,却被世界的角落收留了。”——世界的角落守着那些人,简叙便守着世界里的那些故事。
  • 繁华落尽如为一梦

    繁华落尽如为一梦

    她,林若微,年仅十八岁就已经成为了法国加拉赫军事学院的首席教官,由于外祖父家中的一场变故,放弃原先的计划,提前回国。他,陆晟昂,从小就立志救国,十五岁那年,自己只身前往日本寻找在日本经商的叔父,并在此留学,十八岁成为了日本凯维利亚军事学院的教官,二十岁那年回国。他们的来向虽然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他们都有着一颗救国赤子心。首先声明:本书全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