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54800000022

第22章 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3)

1990年8月31日,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在省委、省军区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各级领导陪同下来所视察,因王所长出国,由刘俊波(注10)书记和我全程陪同。刘副主席先考察了高空台,又参观了高推预研成果展,由我全程向他做汇报和讲解。在接见全所中层以上干部和职工代表的大会上,刘副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他说:“航空发动机预研非常重要,看了你们发动机预研成果展,感到很高兴,很满意,很有希望。党中央、******、中央军委非常关心航空工业发展问题,关心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你们必须解决,5年解决不了,10年你们一定要解决。搞航空发动机,自力更生是根本,这是国策,是毛主席制定的。希望航空战线的同志们上下一股劲、一条心,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航空发动机预研搞上去,把航空工业推向一个新阶段,攀登新高峰,取得很好的结果。”

刘副主席还说:“你们624所的同志,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为航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很多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你们对中国的飞机和航空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在建立我们强大的国防科研试验力量,发展高科技的尖端武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应该给你们立一块碑,刻上你们的名字,你们这一代人是光荣的,子孙万代都会佩服你们这一辈人的奉献精神。你们获得了最高的价值,最有意义的价值,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包括你们的子孙。”

讲话结束时,刘副主席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激动地说:“中推发动机一定要靠自力更生,靠你们624所把它搞出来!越快越好!”

此后,******副主席一直关心中推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做了许多重要指示。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拥有了创新的动力。1995年4月,在624所成立30周年所庆的前夕,还给624所亲笔题词:加速中推研制,振兴航空工业。给624所全体职工以巨大的鼓舞。

1991年10月8日,空军林虎副司令员在葛文墉副参谋长和王昂副部长陪同下来所视察。他说:“中推我们太需要了,一般的飞机应该装两台发动机,这样要更安全一些,欧洲大部分都是中推发动机,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才搞大推力级的,一定要下决心把中推发动机搞出来。”后来,我与林虎副司令员就非常熟,成了好朋友,至今仍有往来。

领导的视察和重要讲活,给我们全所职工以巨大鼓舞,看到了所的前途和希望,同时也感受到巨大的历史责任,大家决心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把中推发动机搞出来,去攀登中国航空发展历史上的新高峰!

全所沸腾了。所党委召开中推研制誓师动员大会,7月6日所党委代表全所职工向部党组发出《关于承担中推发动机高低压系统匹配技术预研的请战报告》。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人人都有点儿热血沸腾的感觉。几位已经调走的科技人员又主动申请返回所内工作获领导批准,就连幼儿园的阿姨晚上也主动加班,并贴出“任务交给您,孩子交给我”的大幅标语;小车班司机随叫随到,保证行车安全;炊事班保证加班人员吃上可口的热菜热饭,人人都想为中推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贡献。这种局面连我们几位所领导都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速,这么猛烈!

一次冒风险的决策

七级高压压气机攻关,是三大高压性能部件的关键,也是中推核心机预研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国发动机行业研制的几个型号,都是因为高压压气机性能未达到设计指标而延误了研制进程。所以,高压压气机被认为是发动机研制中的第一大关键部件。

为了早日上台试验,林部长派刚从120厂调到部里准备当副总工程师的张洪飚同志(注11),在他尚未正式上任之前就先到624所连续“蹲点儿”70天,坐镇督战,现场指挥;又派全国知名的压气机专家、部科技委张池副主任来所指导设计工作约30天。洪飚同志不愧为工厂出来的老总,对生产组织非常内行。一天他从斯永华那里要去零级网络图,认真研究后约我去招待所面谈一次,提出我们的网络图中还有潜力可挖,进度还可以再快一点儿。第二天我们一起上观雾山,与工厂领导和工艺员共同讨论,采取几条并行工程的措施,将我们原来预留的一点点余地都“挤”了出来,最终结果是提前50天完成后三级的加工,并与前四级组装成一台七级高压压气机试验件。

七级高压压气机试验已成为部领导和全行业关注的焦点。初战必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就会动摇所有人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每个参试人员身上的担子和压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1990年9月23日晚上零点,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七级高压压气机首次上台运转。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瞪大双眼“盯”着它,生怕出现一点点异常。结果还好,这个初生的“天之骄子”还比较争气,安全地运转到10500转/分,顺利地通过了“机械磨合”运转状态,停车检查一切正常,大家松了一口气儿,试验现场开始有人小声地有说有笑了,我到室外去放松一下情绪,呼吸一点儿新鲜空气。1小时后开始当晚的第二个状态点试验,大家似乎没有刚才那么紧张了。但推到80%设计转速(大约13500转/分)时,我们最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了,最高振动值瞬间达到13g,远超出安全规定值,只好将转速降下来,以保护试验件的安全。当晚试验就这样结束了,大家回去休息,只留下少数人进行检查和分析。经多次分析决定第三天继续进行试验,结果与第一天差不多,试验只好暂时停下来。

我们组织了一个攻关小组,由周拜豪同志负责,研究排除振动过大的措施,每次会议我都去参加。经过近2个月的种种努力,转子下台分解4次,仍未完全排除振动过大的故障。振动大是非常危险的,应力会成倍增长,搞不好转子会“飞”出去。

我记得是在北京亚运会开幕的时候,七级高压压气机就开始上台试验,亚运会结束时还没有达到最大转速状态。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先是把原来的刚性支承改成采用挤压油膜轴承的弹性支承,后又改为用尼龙绳把两个盘固定的柔性连接方式。对台架设备也翻来覆去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很遗憾,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

1990年11月23日晚上试验,洪飚老总和王所长亲自上台“督战”,第一遍开车下来还是不行,振动值还是偏大。我们就在现场开会研究怎么办?试验进行了两个月,各种办法都想到了,能上的措施都用了,但转速还是推不上去,试验遇到了“拦路虎”,大家都很焦急,讨论中提出多种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可以说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最后王所长说:“大响,你是总设计师,这件事你来下决心拿主意,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也就是说现场总指挥给我下达了指令,把这个难题交给我了。在讨论时我注意到有几位同志都提出这可能是“临界转速”问题,只要想办法冲过去就好了。我请搞振动测量的同志把所有振动数据分析一下,发现只要接近这个转速振动值就增大,偏离这个转速振动值就明显减小。说明转子的******是合格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通过“临界转速”,但这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弄不好,整个转子可能会“飞”掉,设备也会被打坏。

那天晚上,我面临着我国第一台七级高压压气机“飞”出去的巨大风险。

这两个月的每次试验我几乎都参加了,我发现负责试验指挥的张富存同志非常小心谨慎。这位同志是一位中专生,但工作认真负责,搞试验很有经验,所里“破格”把他提拔为三室主管试验的副主任。因为1986年底在这个设备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因振动值偏大而导致试验件“飞”出去并打坏了设备的大事故,所以他指挥这次试验十分“小心谨慎”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如果是“临界转速”的话,慢推油门就是很危险的。但要想快速冲过“临界转速”,风险又很大,一旦出事,必须有人来承担这个责任。

根据大家对数据的分析,我也判断振动大很可能是“临界转速”问题,这是发动机研制中经常碰到的头痛问题。“临界转速”试验最大的特点是转速不能停留在那个值上,一停留就可能出现重大事故。解决的办法,一个是把“临界转速”降到很低,在低转速时快速通过,危险性就会大大减小。再一个就是把“临界转速”提高到工作转速之上,在到达工作转速之前都不会出现二阶临界转速,压气机试验都会是很平稳的。但这些都需要在设计上做大量的结构修改工作,设计、加工和装配的周期会很长。

在这个基本判断的前提下,我提出采取一个冒险的办法,就是快推油门使转子快速通过“临界转速”,使振动值减下来,先将试验做下去,而且,判断这是不是“临界转速”也必须要做这个试验。而如何解决“临界转速”问题,只有在完成这个试验之后的结构设计修改中,再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方案和措施。当时,我们大家都意识到快速通过“临界转速”一定要冒巨大的风险。如果不冒这个风险,七级压气机试验就很难有大的进展。

当时洪飚总师、王所长都在现场,他们两人表示同意我的判断,也同意冲一下看看。因为方案是我提出来的,我说:“如果出现了转子‘飞’掉的情况,我是第一责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两位领导当即表示:就按你提出的办法试验,如果出了问题,我们一起共同承担责任。

我对张富存同志说:“试验还是由你来指挥,但快接近振动值增大时要猛推操纵杆,快速通过。如果转子‘飞’了,由我承担责任。如果确实是‘临界转速’,我估计振动值就会马上掉下来。”

开始试车了,大家都很紧张,我当然最紧张了。随着转速的增加,我的心脏也在“嘣嘣”地加速跳动着。

当转速快到“临界转速”前而振动值尚未达到最大值时,我忍不住轻轻地喊了一声“快推”,操作员一下子就推了上去,这一推,振动值马上就掉到了3g。

振动值在5g以下试车是安全的,一下子掉到3g。哎哟!当时全场沸腾了,大家高兴得直鼓掌!我也很激动。说实在的,下指令快推油门的那一瞬间,我的“心”都快要跳到嗓子眼儿了,全身都在冒着冷汗。

1990年11月23日,是我前半生中为了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冒巨大风险决策的一天,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天的晚上。我相信洪飚老总、王所长和在场的所有同志,恐怕也是难以忘记的。

七级高压压气机终于推到100%设计转速值(16800转/分)。按照这种试验方法,到1991年底共进行了9次开车试验,累计运转13小时,共录取了5条压气机转速特性曲线。为了安全起见,那次没有安排录取喘振边界点的试验。

11月26日,林宗棠部长和部发动机总公司发来贺电,祝贺七级高压压气机试验成功,首战告捷!

此后,经过认真准备,从1991年2月7日开始七级高压压气机喘振边界测定试验,接着又陆续完成了设计安装角条件下的总性能试验、重复性试验、最佳安装角性能调整试验和低转速下的调整试验,累计开车37次,共运行435小时,其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当时美国F404和CFM56发动机高压压气机的先进水平。

1991年6月5日,陈浚总经理致函林宗棠部长,建议对中推七级高压压气机开展立功授奖活动。林部长批示:“这是一项重大突破,对发展我国涡扇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应予特殊鼓励,部可发特别嘉奖令。”

1991年7月部发动机总公司在沈阳召开中推预研汇报会,林宗棠部长指出:“中推七级高压压气机的研究,完全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理论计算到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说明中国人并不笨,只要认真地干,完全可以干出和国外差不多水平的事情。”

设计是龙头,人才是关键

在******副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工业部的直接领导下,三大高压性能部件和中推核心机都已完成了立项程序,并积极地开展研究工作。但是,如何才能保证又好又快地完成研制工作任务呢?我认为在发动机研制工作中,设计是龙头,是第一道关。设计搞好了才能得到好的三大高压部件,也才能完成先进的中推核心机研制任务。如果设计搞错了,后面的加工和试验也都错了,不但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巨大浪费,也会耽误整个研制周期。

设计工作要搞好,人才最关键,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并且要很好地有效地组织起来,沿着同一个目标,形成合力,才能奋勇向前。但624所原有的设计人员,不少人已经转去搞民品开发了,留下的也散落在各个试验研究室中,很难集中精力和组织协调,很难建立起技术责任制,也很难保证设计工作的高水平、高质量。因此,我向王所长提出尽快建立中推核心机设计室是当务之急,并建议取名为一室。实际上就是要恢复原来在甘溪的老一室。王所长当过老一室主任,他很理解和支持这一建议。当时我还向所长提出,组建这个室,人要我来点。有一些人已经是民品开发的骨干力量了,可能要把他们抽回来,不知所长能否同意?王所长说:“当然可以啊,我们必须尽快把一室组建起来。要什么人你就点吧,点完后我们再商量一起下决心,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同类推荐
  • 冯梦龙民间传说

    冯梦龙民间传说

    寿宁在挖掘传统文化遗存过程中,刘春民同志又带领一批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编纂《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一书,这是为研究冯梦龙知寿宁吏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横断面。书中作品对习总书记褒奖冯梦龙为官清廉积极响应,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冯梦龙其人、其事,让更多人认知、效学他写书为人民、做官为人民的高尚情操。愿更多的文学工作者能学习冯梦龙“作而行之”的人格魅力,唯有这样,其作品才能成为经典的传世佳作。
  • 别跟我说你懂乔布斯

    别跟我说你懂乔布斯

    人间的苹果失去了乔布斯会怎样?世界失去了乔布斯又会怎样?这点你是否懂得?天堂之行之前,20年来拒绝媒体、刻意注重隐私的乔布斯托人为他写传记,他说:“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我并不总跟他们在一起,我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理解我做过的事。”所以,真的,别跟我说你懂乔布斯。
  • 百年巨匠:徐悲鸿

    百年巨匠:徐悲鸿

    本书讲述了徐悲鸿的故事。全书以徐悲鸿的曲折命运为经,以大师在艺术上的孜孜不倦和“一意孤行”为纬,以生动的故事写实和赏析文字为内核,辅以对大师亲友的亲历采访对话,讲述了徐悲鸿传奇的生命之旅和罕见的艺术创造。
  • 四时花开

    四时花开

    2004年,在受众日益深度的文化需求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开设了一档高端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2005年,《可凡倾听》系列丛书第一本《表情攻略》问世。2014年,《可凡倾听》迎来了播出十周年纪念,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四时花开》这本书也成为《可凡倾听》系列丛书的第十本书。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清朝最后一批士大夫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书写出了上承大清下启民国的那段历史。本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们在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迷茫、痛苦、奋进与革新。他们的人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曲折就是当时中国的曲折。
热门推荐
  • 天灵武帝

    天灵武帝

    沐晨,古阳镇两大家族之一的沐家大少爷。天生集天才与废柴于一身,拥有号称“天生灵动境”的先天灵体,亦患有天生绝脉的不治之症,受尽他人的嘲笑、奚落。在一次偶然得到天灵玉佩获得天灵宗传承后,不但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武者道路,还成为了神秘强大的灵师。
  • 魔皇的逆袭

    魔皇的逆袭

    萧逸之:我是魔皇,天帝:不,你只是我的狗腿子。萧逸之:我有百万魔兵。天帝:他们现在都是我的。萧逸之:我有忠心耿耿的臣子。天帝:他们现在在给我看门。萧逸之:。。。。。。。。天帝:继续啊,别停
  • 首席前妻别想逃

    首席前妻别想逃

    好心的顾晚晴替死党相亲,面对别出一格的相亲场面,她想逃离,却意外与一个人称冷面锋少的慕容锋撞了个人仰马翻。更让她意外的是,第二天,慕容锋载着满车嫁妆向她求婚。既然他敢娶,那她就敢嫁!婚后他对她极致宠爱,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 复仇的金色闪光

    复仇的金色闪光

    一个身穿御神袍的甘四岁少年躺在大石头上,御神袍后面写着——四代目火影。
  • 情之缘起,爱之灵生

    情之缘起,爱之灵生

    洪荒古纪分为人界、妖和、魔界,妖界乾青山玉虚子最后的关门弟子--白灵,拥有谜一般的身世,爱上了人界的秦煜,一场跨种族的爱恋,让彼此付出沉痛的代价,爱而不敢的煎熬,爱却不能相守的虐恋,依旧经历生死的磨练.......
  •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本书反映了2013年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概貌,收入了厦门市宣传文化系统组织的调研成果和其它相关的工作成果,为读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厦门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情况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信息,为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平台,为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服务。本书涵盖了2013年度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反映了厦门市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提出推动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对于推动厦门乃至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神经的神

    神经的神

    神功无敌你说怎么死就这么死准备做死了准备做死了啊
  • 无病集

    无病集

    这是“史铁生散文新编”的第二本,收录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无病之病》等史铁生关于文学、关于电影、关于音乐等的17篇创作谈、艺术杂感和随笔: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后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里关于插队时期外乡来的吹鼓手在雪花飞舞的窑洞前吹奏唢呐的记忆:“那是生命的礼赞,那是生活。”可以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就是生命的赞歌,就是生活的呐喊。
  • 陌上初霜

    陌上初霜

    陌上初霜,行人不问去处,不知归途。情是何物?仰天问,无人与之说。三滴至情泪,爱得既炽热又凉薄。
  • 斗罗之无限武魂系统1

    斗罗之无限武魂系统1

    波塞西:“我的武魂是海神!”唐三:“我哥的武魂可是无限的。”唐尘:“那你见识见识真正的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