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38700000002

第2章 认识论总论(1)

第一节 认识对人类的重要性

一、人类的认识以知识为先导

人类作为高级生命而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认识、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特殊的能力,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文明成就将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进步和发展,没有一样不是人类思想、聪明才智的产物。

有人说:人类社会是人类的劳动创造的。这话不错,劳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脑力劳动是指无形的思想意识活动,体力劳动指有形的肉体的活动。但人的体力劳动,首先是有意识的活人的活动,无意识的尸体是劳动不了的;其次,有目的的体力劳动是受健全发达的思想意识的控制和操纵的,不具备健全发达的思想意识的动物类,胜任不了人类的复杂劳动。从这种意义上讲,在人类的劳动创造中,人类的智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被称作因明二祖之一的法称,在因明《定量论》中提出了“人类一切成功的行动,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为先导”的观点。

人类的认识作为人类的主要规定性,有先天性的条件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的条件是指与生俱来的感官感觉功能和心识知觉功能、敏锐的感知反应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等等。佛学中称人类的这种本具聪慧资质为俱生智,也称光明心续。“续”指前后相续不断之义。但人类的聪明才智,除了本能以外,都是在人类的社会环境和知识教育环境中获得的,佛教不承认“不学自悟”的外道邪说。因此,雪域三大遍知学者之一的萨迦班智达说:“不学若成遍知者,因果之理哪有准?”

人类后天知识的获得有不自觉的习染和自觉地学习所得两类。人类的母语、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待人处世、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日常工作等许多知识本能和思想观念,都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知识信息环境中受熏染,潜移默化,不自觉地获得的。这类不自觉获得的熏习知识和观念,对人具有很大的渗透性和难以改变的稳定性,对人生具有重大的影响。

人品的变好变坏、人生道路选择的对错,社会环境熏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类不自觉获得的知识都是凌乱无绪的,未经理智的分辨鉴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很多错误的东西。一般缺乏知识、辨别防护能力不足之人,会产生不良后果,对这种社会习染的负效应,除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理性素质外,别无对治良方。

读书学习和接受正规教育是提高认识、提高理性素质的必要条件。读书学习,接受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如下的特点:

(1)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的可靠性系数较高。因为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融入了无数智者学人的心血,是经过反反复复实践检验,被证明了的东西。一切新知、高科技都离不开人类历史所提供的丰富的智慧经验的母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从原始人类的落后性中就可以认识到,在现代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形成中,历史上人类一代代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因此,对人类历史传统文化,不加区别地一律否定排斥,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2)正规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全面性。如数学,若不先学加减乘除,就无法学懂代数、几何等。任何一种学科知识都各成系统,都有从浅到深的层次。不掌握系统知识,就像零件不全的机器一样,发挥不了知识应有的作用。

从人类知识的总体和局部关系来看,一切知识相互之间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作用,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都是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人类从总体上讲,认识是无限的,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这就是佛教主张人类智慧达到极限,成遍知者的可行性理由。但从个体的人来说,获得知识的条件、寿命、精力都有限。因此,认识是有限的,所知事物也是有限的。

对具体的人来说,未知的范围永远大于所知的范围。遍知一切为目标,不断地努力,不停地超越已知的范围,逐步缩小未知的范围——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终极目的。

阿底峡尊者说:

生命短暂知识领域广,自己能活多久难预料,犹如天鹅水中取乳汁,选学自己需要之知识。

这里所说的需要的知识,对人类来讲,就是如何做人的知识和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具体的人的认识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有目标地选择方向,力求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知识面狭窄而形成的偏见,有时比无知更可怕。“无知者可教,有偏见者难教”,即此之谓也。

二、知识的种类

知识总分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两种。在基础性知识中有一般性基础知识和基础的基础知识两种。基础的基础是为一切知识所不可缺少,并为一切知识提供认识和思想方法、学习工具的一种最基本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有语文、数学、逻辑学等。

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文化科学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在人类的家庭社会生活中,简单地相互联系和沟通,简单的生活用语、纯口语还可勉强胜任,如果超出人类简单的联系沟通领域,接触较复杂的社会生活面、知识面,简单的生活用语就应付不了。而那些大量的通过语言文字记载、表达和传播的知识,更是无法认识和使用。

在知识的传播交流和社会接触面变得越来越广泛的现代社会中,只掌握本民族语文和本国语文,都已显得非常落后而难以进入知识界,更何况那些连本国、本民族语文都不懂的人。藏传佛教将声明——语文知识,列为“大五明”之首,作为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佛学是一门建立在高度发达思维科学基础上的,以精深哲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级人文科学,没有较高的语文、逻辑知识水平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想了解其深理,只能被看做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实际上并无此可能。

在佛学上产生的种种思想分歧,归根结底都是认识分辨能力的差别,即原始的、粗疏的思维方式与经过特殊训练的精细的哲学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很多哲学上的见解差别也属于这种情况。所以那些不学无闻的“开悟”、“得道”之说是难以相信的。

语文是开发学习、传播、使用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又是一切知识的载体。精通语文、熟练掌握其应用技能技巧,不但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修辞知识,还需要掌握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等与语文有关的大量知识。因此,语文可以说是一种知识含量很大、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综合知识。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锻炼抽象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不但哲学、逻辑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就像时轮那样与宇宙和生命相应的密法的学习,也需要掌握天文历算知识。

除了语文、数学,还有一门基础科学是逻辑学。熟练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思维规律,对于学习任何一种知识不但不可缺少,就连想做一个精神心理正常、思想认识和言论符合逻辑的普通人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动作都离不开思想意识,受思想意识的控制操纵。如果思想意识正常、正确,其言行动作必然也正常和正确;若思想意识不正常、不正确,其言行动作也将出现不正常和倒错失误现象。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判断、决定的正确,会导致行动的正确;反之,认识、判断、决定的错误,就会导致行动的错误。人类全部历史和经验都是这条规律的例证。

语言是思想的符号式的表现形式,思想是语言的内容,语言表达上的不明确和矛盾错误,不仅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而且也是认识不明确、思想混乱和矛盾造成的。因此,要想解决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光靠语法、语文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依逻辑思维知识来解决。

如“他的母亲是石女”和“存在包括一切”这两句话,在语法上是找不出任何毛病的,但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如前一句话有明显的矛盾,既然是“母亲”就不可能是无生育能力的“石女”,如果是“石女”就不可能是“母亲”。这句话的矛盾,容易看出来。但“存在包括一切”这句话若不从逻辑中仔细思考,就不容易发现问题。那么“存在包括一切”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用提问的方式就可以显现出它的悖谬。既然“存在包括一切”,那么,“存在”是否包括“非存在”?“存在”和“非存在”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因此“存在”是包括不了“非存在”的。但“一切”就包括“存在”和“非存在”,否则就不能叫做“一切”。由于这个原因,“存在”既然包括“一切”,就应包括“非存在”,但这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说,“存在”不包括“非存在”,那么“包括一切”这句话又是不能成立的。假若说“存在”包括一切是说“包括一切存在”,“一切”仅指“存在”,并不包括“非存在”,那么,“存在”是否包括存在本身呢?若不包括,怎能说“包括一切存在”呢?若说包括,“存在”包括存在本身是说不通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哲学家罗素在数理逻辑的研究中,发现了这种情况,称罗素悖论。但在佛经中有佛陀用悖论破斥外道的许多例子。8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印度高僧莲花戒与顿门禅宗和尚的辩论中,莲花戒用悖论破斥禅僧,使其张口结舌。可见,逻辑悖论的发现,东方人比西方人早得多。

语言中的类似这样的很多问题,从语法的角度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逻辑学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因此,要想做到语言文字表达准确、合乎逻辑、理解准确透彻,光懂语文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熟练掌握因明逻辑知识。陈那著《正理摄类论》时,外道徒三番五次进行阻挠破坏,最后还放火,陈那几乎被烧死。陈那准备放弃著述,佛经记载当时文殊菩萨现身鼓励陈那说:“你不能放弃这项工作,你的著作将会成为世间的慧眼。”

三、西藏认识论的开展

在藏地,从8世纪开始翻译和研究因明学,翻译的因明论疏共有70多种,到11世纪,因明学在藏传佛教中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出现了藏族人自造的《因明摄类集辨》,用简明灵活的驳论式代替了原来的二支论式。当时有许多人认为,因明的思辨方式是破斥外道邪说的工具,藏地既无外道,学因明就没有用处。但16岁时就驳倒因明论敌、以天才的辩论家名噪海内外的克珠杰大师反驳说:“藏地虽无处道,在开悟前修行人自己的思想上难道没有倒错邪见可破吗?”

宗喀巴大师将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也就是说,自从有了因明逻辑这个有力的认识方法、思辨武器,才使对佛法的认识和解说走上了一条真正正确的轨道。因此,要想打开佛法深理的宝库,首先必须掌握因明这个“世间慧眼”和“金钥匙”。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人的定义

一、人的定义

认识是人的认识,因此谈认识必须从人谈起。我们都是人,生活在人群中,离不开人,一提起人大概谁都不陌生。但如果提出:“什么叫做人?”在答复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从形体外貌上与别的生物截然不同的自然的人。但从形体外貌上不同于别的生物的这种人,只能说他是人的形体,是构成人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的人体,在人死后,通过药物和特殊保护措施可以长期保存下去,但人死后的物质形体只能叫做尸体,不能叫做人。

那么,人是指有感觉,能活动的这种生命状态吗?也不是,有感觉、能活动的这种生命状态是人和其他动物,包括微细生命共有的属性,不是人独有的特性。因此,这种有感觉、能活动的生命状态不能作为区分人和非人的标准。

那么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和特殊标志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为人的特殊规定性究竟是什么呢?稍微一思考就知道,人不是单独的物质体,也不是纯精神体,人是物质肉体和精神识体的组合体。量学中将人划入不相应法类,即非色、非识的有为法类。也就是说人既不是单纯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是兼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的第三类存在。

人的物质肉体和精神识体之间处于互相对立、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对立统一状态,人死后只是粗分的物质和粗分的意识的分离,但细分色体和识体永不分离,作为不间断的生命种子续流,流转不息。

《人论》的作者、现代哲学家卡西尔对“人”的观点也与因明的说法相同,说:“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

虽然人是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但人之所以成为高级生命,人的本质规定性,绝不是物质的肉体,而是感知智能、精神特质。人类的智能和精神特质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标志,所以揭示人的本质内涵的哲学定义也离不开这个问题。

因明学界最流行的人的定义是“会说话、具有认识能力的生命”。人的认识能力,就是指人的思维功能,这是人类的最主要的特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符号,理性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词汇,思维观念的表达也离不开语言。因此,因明中称思想为内部思维符号,称语言为外部表述符号。古希腊人把人的定义规定为“理性动物”,现代西方哲学家表述人的定义为“符号动物”,与上述观点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至于人类的认识特点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后面将专题论述。

二、人的分类

从人的本质上划分,可以把人划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两种。

自然的人是指具有人类所共有的生物特性的人,如性别、年龄、种族、肤色、基本智能感情、性爱、繁殖能力、身体的官能、组织系统、饮食睡眠、生老病死等具有人类共同特征的人。处于未开化和半开化状态的人和智能低下、智力不健全的人也都属于自然的人。

社会的人是指具有后天特性的人,即具有从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想信仰之类的文化内涵。这种社会人的特性的形成,受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知识教育、从事职业、政治环境、经济地位、信息条件、时代风尚、自身接触面等社会综合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类推荐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为佛教譬喻经的全集,囊括了目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佛教譬喻故事。这些譬喻故事都是可读性很强的寓言,大多直接来自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含有很高的智慧和实用性。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读“譬喻经”陶冶心灵,学习摆脱日常烦恼的方法,从而以一种舒适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去对待生活。本书的特点是:原文选用典籍原本,以白话形式加以注释、翻译、点评等,譬喻经种类齐全,注译评的作者是北京社科院的专家,这使得本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白话译文和点评浅显易懂,适合普通人群阅读。
  • 琉璃慧光

    琉璃慧光

    本书为易菁先生对《药师经》的讲记,逐句消文纳义,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有独到闻发,十二讲内容将全经妙义尽释无遗。
  • 禅宗与道家

    禅宗与道家

    本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等,做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做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热门推荐
  • 五只小猪

    五只小猪

    童话扩展,熟悉的童话改编成你不知道的版本。
  • 易春秋

    易春秋

    一个略显平淡的故事,讲述了几个人,一段往事。若愿细读,或能在某个瞬间,重温心中久违的画面,又或者,拾得些许点滴,如易经,如玄学,如香道及中医。秉烛夜读,或有其趣,如有所悟,当谢机缘。
  • 华梦录

    华梦录

    是谁流下那传说中的鬼泪?又是谁在九龙榻上安然入睡?当沉封千年的古墓被人打开,乾坤镜里上演了那不为人知的往事。一个个花容月貌的女子,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儿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朝争,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有那一颗颗伤痕累累的心脏……天降离乱,又有谁能安定天下,还这山河锦绣荣华?
  • 冥界美人手札

    冥界美人手札

    世间美人千千万,唯独冥界最妖娆。竺婳:我是一株曼陀罗华,灵力不高资质平平,奈何有个宠我、爱我,任我肆意逍遥的冥王夫君。蘅娘:我是一只被世人所认为不祥的三尾灵狐,自愿卖身入冥界,只盼能救活师傅,完成我一生的救赎。佩阿:我是万万年才生出的一支自带灵智的佩阿笔,能判阴阳断生死,一出生便被生死簿那个老男人觊觎,真是没见过比他更厚脸皮的人了。……简介无能(?Д`)
  • 多姿多彩的陶俑

    多姿多彩的陶俑

    本书选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上起秦、下讫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类陶俑60件(组),其中以被确定为国宝的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佣”最为精彩。
  • 磐龙帝国之鸿轩战记

    磐龙帝国之鸿轩战记

    大陆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人间有五股上古残存的气息,分别是:信仰之息、力量之息、生命之息、时空之息与勇气之息。相传获得其中任何一种气息的人类,都可以拥有毁天灭地的能力。善者得之愈善,恶者得之愈恶,就连灵魂获得,都可以拥有不死之身。本以为这只是个传说,谁曾想几千年后,真的会存在,而被称之为五息最强的信仰之息,竟然被一个名叫金君的将死之人得到,可笑的是,这人生平作恶多端,根本毫无信仰可言。当他在大陆上践踏着最后一寸土地时,唯一拥有本体的时空之息引导着其余三股气息,愤然的投向自己的传承者之体,这些人会在时空之息的手段下,去不同时空强加训练,但他们本身是不知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裸睡庵..more

    裸睡庵..more

    一个天阉不足的“少女”方成雀,无意间窥见“裸·睡庵”的魔主午睡,享受了一番视觉盛宴之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磨难。灭门、追杀、奴役、迫害……是谁在酝酿这场阴谋?好在还有听话的丫鬟小奴,调皮的郡主安安,精明的狐妖绛云仙等等美女相陪,旅途不再那么孤单,但方成雀一心只牵挂着裸魔,到底还有么有缘分相聚?激情过后,剩下的是爱还是恨?
  • 池大佬的一往情深

    池大佬的一往情深

    新文《全能大佬成了八零小团宝》连载中世人皆知,池家有位智商颜值双逆天的天才型学霸,14岁考上剑桥,16岁精通八门外语,18岁从翻译界转战硅谷。年纪轻轻便跻身千亿富豪榜。赫赫战绩,凡人望尘莫及。众人纷纷好奇,如此这般的科技大佬,到底会被什么样的美人降伏?池助理摆摆手:大伙儿都散了吧,我们池大佬的征途只有星辰大海!直到有一天,大家伙儿看见,池大佬牵着一姑娘,那姑娘一笑,清冷俊逸的硅谷天才,魂都没了。短篇小甜文,高甜,全文无虐。
  • 未逐

    未逐

    神界未来无限的梦浮生魔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顾未夜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为一坛桃花酿相识所展开的情缘。前世:“那个,在偷喝桃花酿的招了”“……”今世:“那个,想要偷偷溜走的抓了”“……”似曾相识的场景,似曾相识的感觉却是一个死死抓住以前回忆的他。和一个早已忘记琐事懵懂着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