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38700000001

第1章 代序

一、藏传“测码”与汉传“因明”之间的差别

藏文Tshed ma(测码)是“正量”之意,“真理”之意。其学说称Tshed ma rik ba是“量学”之意。“正量”梵文为Bramana,Bra是“最胜”义、“初始”义,mana是“心识”名,合起来是“初始识”,即“新知”。

正确认识为什么称“新知”呢?因为一切有限的存在都是一刹那的存在,在刹那之间变化无常,即一切事物处于不停的变易状态之中。正确的认识是与被反映对象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认识。

这种正确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第一条,认识与所认识对象必须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反映的必须是此时此刻的新情况,即“新知”。

第二刹那对于第一刹那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已时过境迁,非新知,故非正量,称已决智,是先前认识的复现。第二条,认识所反映的情况必须准确无误,即“无欺诳性”。

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准确无误的最新知识称作“测码”,即真知、正量。

认识为什么称作“量”呢?人们认识事物就像用度量衡器具测定事物的体积、重量、长度一样,故将主观意识称作“能量识”,客观认识对象称作“所量境”。客观认识对象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故认识也分直觉经验和间接推论两种,前者称作现量,后者称作比量。在探索研究和总结人们的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量学这门认识论学说。在这门学说的思想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提高方面,5世纪的陈那和7世纪的法称二人做出了卓越贡献。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量学七论》,特别是《释量论》,是量学的不朽经典。

藏传佛教在8世纪,随着以佛教经典为主的十明学科文献的大量翻译,和通过留学印度的藏僧,将量学的传承引进了藏地。经过了翻译文 献、讲解传授、吸收消化、研究发挥、辩论深化、自成体系、普及推广的各个阶段,使量学这门学科在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并作为认识事物、进行思辨论证的工具,在研究内学佛教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内学研究的实践中,不但使佛教思想理论达到了空前的严谨缜密、精细入微的高度,而且也使量学本身得到了内容的拓展充实和理论的深化提高的双丰收。

“因明”在藏文中称 gtan tsiks rik ba或 rtaks riks,是“推理论证学”之意。“因”指推理论证的“论据”、“理由”,梵文为heidu,“明”是“学”之意。因明是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二量中属比量部分。

因明的内容是《集量论》的二至六品所阐述的内容。

《释量论》共计四品:第一是自比量品,第二是论证佛与佛教合乎正量的成量品,第三是现量品,第四是他比量品。其中一、四二品主要阐述因明的内容。

《释量论》的内容除了四品品名所表明的内容外,还有语词概念的排他抽象性,自相、共相二谛义,对形形色色外道哲学观点批判,对生命轮回、佛教四谛教义、佛性、二无我义、佛与佛法的真实可信性的论证等等,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故有人曾评价说:“《释量论》是佛教教义总论。”这些内容在作为汉传因明经典根据的《入正理论》和《正理门论》中是无法看到的。因此,因明和量论之间不能画等号。

至今,将藏传量学译作“藏传因明”,是个翻译上的错误,应予以更正。

二、藏传量学的传承和资料优势

学科的代代传承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的承前启后的接力赛跑,与没有师承只凭有限的文书,揣摩猜测文意,穿凿附会,随意解说不同。如吕才在《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中说:“此论极难深究元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法称亲弟子天主慧为《释量论》作疏,第一、二稿被销毁,第三稿勉强通过,法称叹惜着说:“此论,无人能解矣。”可见此论的深奥难懂。艰深的词义、特殊口传诀窍和辩经院获得的知识,没有师承,仅凭书本是得不到的。据说法称为了得到因明辩论秘诀费了很大的周折。在藏传佛教中历来重视学科传承,就量学而言,由8世纪留学印度的一批藏族僧人,从那烂陀和超严寺等佛教大学将量学的传授和辩论传承带到了雪域藏地,使这个传承完整地保存下来。

其次,藏传量学占有资料优势。汉传因明梵文翻译资料,只有玄奘大师翻译的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两篇小论,而这两篇小论中仅仅简略地介绍了因明部分的推理规则,那些推理规则后面的深厚的哲学理论,在这两篇小论中是看不到的。据说后来留学印度的义净翻译过陈那的《集量论》,正如吕先生所说,“不勘《集量》,《门论》幽微亦未易晓”。但可惜当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而不久就散失,未能对汉传因明产生影响。

由于资料不全,使汉传因明研究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石村评价因明说“它的方法既不完备,体系也多纰漏”,还说“照此体系,循此方法,就能有效地处理复杂的推论问题,那就未免太可笑了”。这是只见汉传因明的井水,未见陈那、法称量论学说大河、大江的孤陋寡闻的妄断。把汉传因明因资料不足而造成的缺陷,当作因明论本身的缺陷,妄加否定,确实有点“未免太可笑了”。藏传量学资料优势在于8—13世纪,译成藏文,至今保存在《丹珠尔》部的有陈那、法称、天主慧、释迦慧、胜军、商加罗难达、法尚、戒天、静命、莲花戒等26位印度著名因明论师的《量论》和《因明论》疏著作68部。素有“量论百家学说”之称的传承接续和印度各大家论著的大量翻译,对藏地量论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藏传量学在藏地的发展

量学在藏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历史阶段。初期是从8世纪到9世纪中(前宏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引进和翻译量学资料时期。由嘎巴华则翻译法称的《因明一滴论》,展巴南喀翻译的《关系研究》等。麻盖洛译师的《释量论》第一次译稿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有琼布扎赛、麻盖洛等在许多地方讲授因明的记载,但在这一时期讲授的只有法称的中论《定量论》和小论《正理一滴论》等。中期是从11世纪初到14世纪中。这一时期在量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贡献的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俄大译师·洛丹喜若出任桑普寺主持堪布期间,于公元1096年,创建五部经学辩经院(五部为量学、般若学、中观学、毗昙学、律学),开创量学讲辩制度;俄大译师第二次重译了《释量论》,在其亲传弟子中讲授法称《定量论》和法尚《大合理论》的有300多人。

第二件是恰巴曲桑(1109—1169)任桑普寺主持堪布时开创了将《因明》、《俱舍》和《阿毗达摩摄论》中的众多哲学概念分门别类,进行辩论的《摄类集辨》,从辩论的内容和辩论方法上都对量学做了补充和改进。恰巴的八大弟子称八大论师,对量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三件是萨班·更嘎坚参(1182—1251)第三次修改《释量论》,在消化吸收陈那、法称量论的基础上,写出了《正理宝藏论》。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藏族学者独立撰写的量学理论,开创了量论“理藏”学派。

后期是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4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中。这一时期在以宗喀巴师徒视“测码”为研习佛教教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测码”在寺院教育中地位,将《释量论》置于内学五部大论之首,定为教理学院的必修课程,对量学在藏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宗大师重视和提倡“测码”,并将“测码”的逻辑推理论证方法运用在讲学、辩论、研究和著述等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不但提高了佛教理论的严谨性和合理化程度,同时也促进了量学在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上千座格鲁派设置辩经院的大寺院教育,对继承和发展量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培养的量学人才数量和研究成果也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1世纪到20世纪,藏地有量学著作的学者有117人。其中14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格鲁派有89人,占总数的76%;量学著作有221部,其中格鲁派著的有183部,占著作总数的81%。

藏地量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明理论趋于进一步地深细化和完善化。如在因三相和宗、因等各种概念定义的高度严谨化方面得到了发展。

(2)推理方法由灵活多变的应成驳论式,代替了具有种种限制规则的两支自证式论式。应成驳论式推理方法是从《摄类集辨》辩论实践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这种驳论式在萨班的《正理宝藏论》中只提到三种,在更登珠的《正理庄严论》中提到14种,而在晚期的《摄类集辨》中已总结出了20多种。

(3)对量论学科内容的增补扩充。如将《释量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心智学》和《因明学》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将《释量论》、《俱舍论》、《阿毗达摩摄论》中的各种名相概念,归类排列,进行思辨的《摄类学》。

(4)藏传量学冲破了纯理论研究的樊篱,把量学认识论的方法变成了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思辨智慧。

四、对几种错误观点的反驳

在一篇称作《西藏所传的因明》的文章中说:“宗喀巴等这样结合因明于修持,带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同时就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他们还打破了因明和内明的界限,好像两者理论完全相同。其实严格说来,这是可以商榷的。如在《佛地经论》里,便明白指出因明和内明之间自相、共相各有其不同的说法,不应淆乱。”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将一一回答。

他说:“宗喀巴等这样结合因明于修持,带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同时就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玄奘亲传弟子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这话没有错。佛教因明逻辑思想出自佛经,世尊在说法时经常用到因明的巧妙思辨方法,而佛教哲理也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化的思辨基础上的。陈那、法称是大乘佛教论师,他俩所造《集量论》、《释量论》二论是在破除数论、吠陀等各种外道旧因明观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佛教量学因明体系。如果说因明“带了宗教色彩”,那也不是宗喀巴大师等人的过错。乐于评论藏传因明的人对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释量论》应该有所了解。

《集量论》开宗明义第一颂,便说:“已成正量利众生,礼敬善逝救护师,为成正量从自造,散论集萃成一论。”其中第一句“已成正量利众生”的“利众生”,是说佛的慈悲功德,“已成正量”是说佛的性相符合正量。第二句“礼敬善逝救护师”中的“善逝”,指佛的圆满证量,“救护”指救护众生,“师”指教授佛法的佛陀,意思是“向善逝、救护者佛陀致敬”。第三句“为成正量”是表明造论的目的。是让什么“成正量”呢?就是为了证明佛与佛教合乎正量,即合乎真理。法称在《释量论》中为解释《集量论》的这首皈敬颂,另辟一章,称作“成量品”,专论佛陀的功德成因、二谛义、四谛教义、轮回转世、二无我等佛教教理,故学界将《释量论》看做“佛教总论”,称为“佛教逻辑”。

如果说有“佛教色彩”的话,那也是《集量》、《释量》“二论”的固有特色,而不是宗喀巴大师等人的画蛇添足。说什么这类宗教色彩,“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更是缺乏论证的臆说。事实正好与此相反。宗喀巴大师将因明当作研究教理的锐利武器而进行提倡和大力推广,使量学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样,汉传因明二论由玄奘大师译为汉文,在佛寺中向僧徒讲授,也没有在非佛教领域弘扬其学,随着法相宗的衰败,汉传因明也就随即销声匿迹了。

在这篇文章中又说“他们还打破了因明和内明的界限,好像两者理论完全相同。其实严格说来,这是可以商榷的。”对这个问题,克珠杰在《正理庄严·破除心暗论》中做过精彩的论述。要而言之,所谓“内明”指的就是教导破除心中无明、开发无我智慧的知识理论。“因明”是以理辨明是非之意。量学因明以正理论证人无我、法无我教义而阐明慧学,若这不算“内明”,什么可算“内明”呢?如果说因明的思辨性非内明的话,佛经中也有许多用因明推理思辨规则组成的说理之语,因此,佛经也无资格称作“内明”了。这能说得通吗?

《隋唐时期因明输入》一文中说:“内明统指咒术、符印这一类东西。”此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嘲笑玄奘法师“充满偏见,头脑不清醒”。头脑清醒之人,对“内明”一词怎么会做出如此荒唐的解释呢?所谓“内明”是指经、论、律三藏佛经所说戒、定、慧三学知识体系及其方法论。量学因明是方法论,故列入内学并无不妥。即使把量学因明列入与内明并列的“外明”,也未超出菩萨学——佛学的范围。弥勒在《经庄严论》中说:“若不精通五明知识,大菩萨也难成就遍知。”(五明指语法学、因明学、工艺学、医学、内明佛学)所谓“在《佛地经论》里,便明白指出因明和内明之间自相、共相各有其不同的说法,不应淆乱”更是站不住脚的理由。

佛教有随机说法之说。同是佛说,大乘、小乘教义不同,四部哲学,所见各异,经部与毗婆沙师主张外境实有,大乘有部主张识有境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岂能用一经一说,断定佛教之是非乎?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定不在境

    定不在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人及该做怎样的人的道理。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凤啸九州:邪王盛宠废材妃

    凤啸九州:邪王盛宠废材妃

    本文一对一,宠文。她,二十一世纪的冷血佣兵,无情亦无爱。一次背叛,她毅然跳崖,不曾有过半分犹豫。再次睁眼,她是玄月大陆人尽皆知的丑女废材,更是一个看见美男就走不动道的花痴。就算是异世,她也要混得风生水起!左有妖孽男子随身护驾,右有强大神兽保驾护航,怀里还有一个整天粘着她不放的萌萌哒血王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她,道:“娘子,为父饿了……”她嘴角抽搐,道:“找你妈吃奶去…”“妈咪。”血王狡诈瞥了一眼她像飞机场一样的胸口,勾唇浅笑。她满脸黑线。
  • 末世帝王山

    末世帝王山

    血与泪的残酷末世,他成功的熬过了十年……缓缓闭上双眼的那一刻,有的只是无奈和解脱……不想,睁开眼后,看到的却是末世来临前的安宁与繁华……亲人不曾离去,兄弟尚存人世……“这一世,你们别想离我而去……”
  • 初云归

    初云归

    重活一世,她已不是从前那个尚府大小姐了。无论是朝堂的风云变幻,还是后宅的阴险狡诈,她只求不要再重蹈覆辙。只是她想不到,竟是要和沈国公府嫡子身份的他一道面对这乱世。他们是假夫妻,可最后却是真携手!罢了,她只愿一世安康。
  • 帝王宠卿本妖妃

    帝王宠卿本妖妃

    (绝对宠文!虽然是宫斗文,单绝对没有辣么狗血!新人文,请多关照。o(*////▽////*)q)她,陌家嫡女,血统高贵,出生那日,天现祥云,百鸟起鸣,天生凰命。十岁那年,遭遇不测,侥幸存活,却落下病根,体寒。为此,一直在陌家庄子上养病。谁知,十四岁那年,太后一道懿旨下来,“入宫”。入宫之后,本以为生活无趣,可那一个个不长眼的竟来招惹她。“皇上,白日宣淫是不好的。况且,还是在御书房内。”他邪魅一笑,“曦儿,有朕在,谁敢说你。如有,朕便剜掉他的心。”她眨眨眼睛,缓缓靠近,不顾男人呼吸加促,檀口轻启:“皇上,你要剜掉自己的心吗?你刚刚说...曦儿,是个小妖精。”“朕的心,早已被曦儿剜掉了...”
  • 御天庭

    御天庭

    天地有四灵,各自镇守一方,建天庭以统御众生。天道居中,沉寂万载之久。众生意念所化,天地所生,杨青本一介布衣,却有神秘师尊指点,踏上修炼一途。
  •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本故事纯属虚构】他以为她费劲心思的想要嫁给他。。。没料想,她却是一门心思的想要逃离他,和自己的挚友厮守;天凉国高高在上的王爷,何曾受过这样的侮辱。。。他决定要征服她。。。暴力、抠门、性别抽象平胸女王小妃VS花心、冷血、男女通杀妖魅男乔禹一。茉:两方皆实力战将,输赢难料,欢迎大家下注。。。
  • 银翼凤凰

    银翼凤凰

    灵界中,光曜与暗旦引发了一场关于争夺羽石的战争,一对兄妹来到人界,寻找羽石碎片,并与暗旦之人,展开斗争……
  • 站在阳光的方向

    站在阳光的方向

    路遥是很聪明能干的女生,不断的在思考着一些,生怕出一点儿差错,也不喜欢改变。脑洞很大的她幻想着、热爱着,她什么都好奇、也想要去尝试。生活很美好,只要你热爱!
  • 冷香飘逸

    冷香飘逸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