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85300000022

第22章

本篇虽以《水战》为题,但所阐述的内容并非是水上作战的问题,而是陆上作战如何利用“水”的特殊性,指挥军队进攻取胜的问题。语出《吴子·料敌第二》,但早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自战国以来,“半渡而击之”已成为基本战术要领之一,在现在的我军《军语·战斗·战术》中仍然有“半渡击”这一军事术语(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第11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直接配备”和“后退配备”。

【原文】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渡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意译】

凡与敌交锋,无论是在岸边列阵,还是在水路停船,统称为水战。靠水边列阵的,要离水远一点,这样一方面可引诱敌人渡河,另一方面可使敌军不生疑心,如果我决心要作战,就不要逼近水边迎敌,以免敌人不来渡河;如果我军不想作战,就要临水边拒敌,使敌人无法渡河;如果敌人渡河前来作战,可在岸边等待敌人,当敌人渡了一半时发动攻击,这样就能胜利。《吴子》指出:“敌人渡河到一半的地方时,就可以发动攻击。”

【原例】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而阵。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楚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遂平齐。

(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西汉初年,谋士郦食其奉刘邦之命游说齐国而使之归顺了汉廷,自此齐王田广每天与郦食其饮酒作乐,撤除了防御汉军的守备力量。谋士蒯通建议韩信乘齐国守备废弛之隙而出兵进攻他们;韩信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率军渡过黄河,出敌不意地一举袭破了齐国。齐王田广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后逃往高密,向楚国求救。楚王于是派遣龙且为将率兵号称20万前往援救齐国。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而来拼死作战,其锋芒锐盛不可阻挡,齐、楚军队是在自己地域内作战,士卒容易逃散。因此,不如采取深沟高垒固守不战之策,叫齐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抚失陷的城邑。这些失陷的城邑知道自己的国王还在,且有楚军前来救援,就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因客居在别国土地上,必定会造成缺少粮食的不利态势,这样,就可以不经交战而擒获他们了。”但龙且不以为然地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是容易对付的。如今若是援救齐国不经交战而迫降了韩信,我还有什么战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战而又能战胜他,齐国的一半土地可就成为我的封地了。”于是,率军前进,与汉军相隔潍水而摆开了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制作了大批袋囊装满沙子,堵住了潍水上游,清晨又亲率部分兵力渡河袭击龙且而伪装成战败逃回。龙且见此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怕战的懦夫。”于是挥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立即派人掘开潍水上游的沙袋,河水顿时倾泻而至。此时,龙且的部队尚有大半没有渡过潍水,韩信乘汹涌水势挥军猛烈截杀击斩了龙且。被水隔断而滞留潍水东岸的龙且部队纷纷逃散,齐王田广也吓得逃跑了。韩信乘胜追击败兵到城阳,俘获了全部楚军。于是平定了齐国。

六六火战

本篇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用火攻战术歼敌的问题。战争与火是始终伴随的,人们也常常用“战火”作为战争的代名词。在古代冷兵器的条件下,要想给敌人以大规模的杀伤是困难的,因此借助或利用自然的力量(火或水)以辅助兵力进攻,加强攻势,成为古代作战经常采取的手段之一。在古代战争中,以火攻击敌人是威力较大的一种辅助进攻手段,常常能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并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司马法·定爵》云:“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把“火(善用火攻)”看成是军国大政的七项内容之一。

【原文】

凡战,若敌人近居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①。”

【意译】

凡是作战,如果敌人靠近荒草驻扎安营,粮草又堆聚在一起,天气又干燥,可根据风向放火焚烧,再挑选精锐士兵攻击,敌人就会被打败。《孙子兵法》指出:“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原例】

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讨黄巾,汉将朱与贼波才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译文】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与右中郎将朱儁各统一军),进讨黄巾军(于颍川),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交战而失败,波才遂乘胜挥军包围了退保长社的皇甫嵩。波才军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安营扎寨。是时,正赶上刮大风,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于城外黄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城上的汉军则点燃火把与之紧密策应,皇甫嵩乘机率军击鼓而出城,直奔波才营阵冲杀过去,波才军猝不及防,惊慌四散。此时,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与皇甫嵩、朱儁所部协力合战,大败波才,击斩其军数万人。

六七缓战

本篇旨在阐述攻城作战中把握进攻速度和节奏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进攻作战中,局部要服从和照顾全局,就应协调各部队的进攻速度和节奏问题,当速则速,当缓则缓(《孙子兵法》中的论述则更为详细)。例如,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夺取锦州,缓攻长春,成功地达成了战役企图。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援救,可羁縻①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②。”

【意译】

凡是采用攻城的战术,都是下策,只有不得已才这样做。如果敌人城池深,人多粮少又无外援,可以徐徐攻取。这样就可以胜利。《孙子兵法》指出:“部队缓行时如同树林一样缜密。”

【原例】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击段龛于广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

(自《晋书·慕容儁记》)

【译文】

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慕容恪率军进攻镇守广固城的东晋镇北将军段龛所部,并将其包围起来。当时,诸多将领都劝慕容恪尽快攻城,但慕容恪却从容说道:“作战之情势,有时应当缓战以慢慢制服敌人,有时应当急攻以快快战胜敌人。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军怕有遭到敌人腹背夹击的危险,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战法。如果我军强大而敌人弱小,且敌人又无外援,那么,对于这种守城之敌,则应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法,以等待敌人困敝时再攻取它。兵法上所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正是讲的这个道理。段龛的部众现在还很多,内部尚未出现离心倾向。目前他们凭据坚城固垒,上下齐心协力地进行防守,如果我们投入全部精锐部队强攻坚城,用几十天时间虽然也可以攻下来,但那样做将会给我们的部队造成很多伤亡。所以,应当采取持久围困以取胜的战法。”于是,慕容恪命令部队构筑工事以围困守城的晋军,最后终于攻占了广固。

六八速战

本篇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攻城作战应采取速战速决的指导原则。与上篇相对应。在攻城作战中,究竟是采取缓攻还是速攻,这要依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态势的实际情况而决断。战争,是力量的抗衡,速度的角逐,时间的竞赛。由此而产生了一条古今中外用兵的通用规则——兵贵神速。

时间就是军队,这是恩格斯研究了大量的战例后提出的著名警句。军队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军队的行动,一是要快,二是要准。行动迟缓,不紧不慢,缺乏时间观念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作战中,时间对于胜利的意义处处表现出来。有时增加多少兵力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往往通过争取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起到关键作用。

【原文】

凡攻城围邑,若敌人粮多人少,外有救援,须速攻之,则胜。

法曰:“兵贵神速①。”

【意译】

凡围攻城池,如果敌人粮多兵少,又有外援,必须迅速攻击。

这样就一定能胜利。《三国志》指出:“兵贵神速。”

【原例】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首,开门以降。

(自《晋书·宣帝纪》)

【译文】

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孟达投降了魏国,于是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而驻扎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联吴归蜀而背叛了魏国。魏将司马懿秘密发兵进讨孟达。当时,众多将领都说孟达与吴、蜀二国有了联络,因此应当首先观察事态的变化然后再采取行动。但司马懿却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与吴、蜀之间相互猜疑的时候,应当趁其犹豫不决之时,迅速把他解决掉。”于是就亲率大军以一天赶行两天路程的速度,连续行军8天而抵达上庸城下。此时,吴、蜀两国也都各自派将统兵前来援救孟达。

对此,司马懿则分别派兵加以抵御。孟达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给蜀相诸葛亮写信说:“宛城离洛阳400公里,而距我这里有600公里。驻守宛城的司马懿获悉我起兵举事后,必先写奏表上报洛阳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复回来时,已经一个月时间了。到了那时,我的城防已经加固,诸将所属部队都已部署停当。况且,我军地处深远而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进攻,我就没有忧虑之事了。”但当司马懿亲自率兵突然来到之后,孟达又赶紧告诉诸葛亮说:“我起兵举事仅仅8天,司马懿就率兵来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动怎么这样神速啊!”上庸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而孟达又于城外构筑木栅以加强防御。司马懿挥军渡过河水,冲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后分兵八路攻城,仅仅经过16天时间,孟达的部将李辅等人便杀死孟达,打开城门而投降了司马懿。

六九整战

本篇旨在阐述与阵势严整之敌作战时应当注意把握的问题。依据孙武的思想,通过对阵势严整之敌作战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避实击虚和因变制敌的重要作战原则的实践性。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举,伺其变动以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①。”

【意译】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队伍阵容整齐,官兵安稳平静,不轻举妄动,就要等待敌人有变动时方可击之。只有这样才能胜利。

《孙子兵法》指出:“不要去攻打旗帜严整部署周密的敌人。”

【原例】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次于辽水。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以距帝。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

(自《晋书·宣帝纪》)

【译文】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副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企图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恐惧就会离开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过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

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果然脱离坚城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七0乱战

本篇旨在阐述对于阵势紊乱的敌人应采取的作战指导原则。战争经验表明,敌人处于混乱之际,正是我出兵进攻敌人的大好时机。因此,本篇所论是揭示在作战中如何选择有利战机攻击敌人的问题。这对指挥员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齐,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胜。法曰:“乱而取之①。”

【意译】

一般作战,如果敌人队伍不整齐,士兵大声喧哗,这时立即出兵进攻,就可以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敌人出现混乱时就可趁机攻取。”

【原例】

唐段志玄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

(自《旧唐书·段志玄传》)

【译文】

同类推荐
  • 上毉上兵

    上毉上兵

    创建于唐朝的医道世家“医养堂”,传承到了晚清李清风这一代时,因黄太医觊觎医养堂的祖传药引子密方,设下毒计逼迫李清风在孙子的性命和密制药方之间作出抉择……
  • 从符文之地开始

    从符文之地开始

    一个从诺克萨斯角斗场走出来的青年,一位来自艾欧尼亚的传承者,一尊与虚空抗争的神!
  • 幽灵突击队

    幽灵突击队

    一场爆发在未来的战争,一只以幽灵为名的特战部队,面临着最为困难的任务,他们像幽灵一样在战场中无处不在令敌人胆怯
  • 暗黑三国传记

    暗黑三国传记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几十年之久的战争中,以往太平时期的无名泛泛之辈,在乱世三国之战中纷纷化为枭雄,金鳞岂非池中之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唐林,在二十一世纪,人类体系中扮演着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在这个逐渐变为为钢铁森林的世界里,他大脑里那些不甘平庸的构思却是毫无意义,无情的现实如同泰山一般压制着他最初的梦想,在朋友的叹息中,在父母失望的眼神中,他开始迷失了自己,为了能够迎合这个世界,成为了被上流人士压榨最底层一员,直到有一天,幸运之光突然降临在他身上,他来到了三国时期,带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灵魂,他会给三国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或许是更大的灾难,也或许是...。
  • 沂蒙黑姑

    沂蒙黑姑

    抗日战争时期,八百里沂蒙山涌现出一大批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红嫂,同时也涌现出了手持红缨敢于面对侵略者,与日军浴血奋战保卫家乡的女英雄——黑姑们。该书以沂蒙山区为背景,聚焦于抗战时期“红色小延安”莒南,突出莒南全民抗战。以滨海大队西山区队队长黑姑为主人公,立足本地,发挥地形熟悉优势,从侧面打击鬼子,不断削弱鬼子的有生力量。她带领队员们进行阻击日寇、护送八路军伤员、伏击日寇运输车、保卫夏粮抢收、袭击炮楼、偷袭土匪寨、智取药品、锄奸毙恶等行动,创造了一个个传奇般地游击抗战神话。
热门推荐
  • 秦末之改变世界

    秦末之改变世界

    一个血友病人在睡梦之中一不小心穿越了……
  • 泯灭之世

    泯灭之世

    空间碰撞,诸多位面的传承之力、恶魔果实、修炼秘籍、卷轴、药水、灵石等等物品全都出现在了地球之上。白羽凡,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小人物,却因为血脉的觉醒从而成为上古战神之体,从此征战天下。
  • 上古露仙

    上古露仙

    上古时代,一处灵山妙水之地,有一露珠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群星之光辉,汇聚成形后,开始其路漫漫的修仙之旅
  • 冰落天易寒

    冰落天易寒

    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一场腥风血雨的家族之争,一次意想不到的高甜恋爱。慕易寒:“你终于回来了,我的女孩。”黎冰落:“什么?”慕易寒:“我爱你。”黎冰落:“……我也爱你。”
  • 为卿负尽韶华

    为卿负尽韶华

    因容颜,她一夕之间众叛亲离,被逐出师门,她立誓必毁修仙界。回妖界,夺王位;为救母,潜心修。为亲情,入火心地,遭烈火焚烧之痛,进刺骨渊,遭玄冰刺骨之苦。为爱情,不惜负手四界,与仙界为敌。洗练池,洗去一身魔性,重塑人身,修行毁于一旦,他无悔。千年修仙之路,孤寂无人能懂,他不忘初衷。赌上性命,修行,他寻她而去。他不为其他,千年等待,只愿与她一世相守。火心地,他白衣飘逸,烈火中等待;幽冥域,她红衣如火,血染其白衣。七宗炼狱破,一代妖王重出,是必复仇毁四界,还是择明主为世间?五界混乱,龙鳞火圈重现,神龙呼之欲出,择谁为主?上古神隐现世,五界谁为其王?千年魔物重出,机会存在于死亡之间,是毁灭还是重生?
  • 重生之神级大富豪

    重生之神级大富豪

    一盒“头疼宁”让他重新回到1999。以前没想过的,没做过的,没试过的,统统来一遍。前世的编程,今世如何成为大富翁?客官,请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是宿玉惹的祸

    都是宿玉惹的祸

    一块宿玉,跨越时空,开启真爱之旅......
  • 唯此半爱

    唯此半爱

    她们就这样相识了,在这样炎热的夏天。对于冯佳而言柳兮兮好似缓解酷暑的一汪清泉,安定她内心的浮躁世界,也安定了她的心……对于柳兮兮而言冯佳好似围绕在身边的太阳,融化她原本的冰冷生活,也融化了她的人……
  • 妖妃太倾城鬼王求放过

    妖妃太倾城鬼王求放过

    她本是冥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医药老祖却因好奇心爆体而亡魂传成了西楚痴傻九公主她助“他”登上帝位他却在大婚之夜“赐”她噬灵散她捂着绞痛的心口爬向他质问道:为何他冷漠踢开脚边的人,嗤笑一声“因为你不配”她猛吐一口黑血,艰难问道:为何娶我他眼神如冰一字一句回答:因为你是白无煞她仰天长笑瞬间白发三年后她霸气归来他轻轻抚过她那雪白长发温柔问道这三年你过得“可好”她衣襟半退反手挑起他那刀削般的下巴妩媚道:陛下问的……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