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8300000009

第9章 洛阳民间社火文化综述(3)

社火行进中,大鼓队排列一般中间两行是鼓,两边为锣和镲,其他乐器尾随于后。他们在令旗的指挥下,一边演奏,一边根据道路的宽窄调整队形,时而横向、时而竖向;依场地的大小变换花样,时而组成小圆圈,时而组成大圆圈。耍到高潮处,膀大腰圆、身体健壮的鼓手们耍槌、亮镲、耍飞铙,各显其能。即使在严冬演出,也一个个袒胸露怀,红光满面,在“轰隆嚓、轰隆嚓”敲击声中,构成一个铿锵有力、雄伟壮观的热烈场面。

建国前,大鼓队往往配合狮子舞“行社”,制造雄壮气氛。也有个别用于有钱人家的丧事,俗称“大鼓撵白”。建国后,多用于隆重的节日或祝贺的场面。在正月里,鼓声不绝,此起彼伏,竞相鸣奏,使热闹的节日气氛更为浓郁。

洛宁县称大鼓为“响器”。每队有大鼓1—2面,鼓、铙、镲各七、八对,大小锣鼓数量不等,伴以彩旗10对,旗幅近丈,各色俱有,三角形,火炬边,一人一杆,直立丈余高,或有小纸旗介于其间。演出时列队行军,前有令旗指挥,三眼铳鸣炮开路,旗幡招展,气势浩大。每到一闹处,擂打表演的鼓谱有“上水船”、“下水船”、“老朝山”、“鸡上架”等。有单打、双打、仨人打、撂镲等表演技巧,既惊险又快乐,最易引人振奋。洛宁县赵村乡西王村响器和陈宋响器队表演的撂镲技术在洛宁县独树一帜。

旧时,洛阳市老城区顺城东街的排鼓,名扬老城内外。该艺是顺城东街28号刘延堂(1924年生)的祖传,至今已有七、八代。演奏时用4个大鼓、4付镲、10面锣等。鼓径有12套(路)。它常与狮子、龙灯、旱船、海蚌等配合演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舞的形式越来越多。现今的大鼓舞、腰鼓舞、扇鼓舞、手鼓舞以及太平鼓、花鼓、铜鼓等舞蹈都离不开鼓,歌舞演唱和重要礼仪中也都必不可缺。这些都是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新鼓舞,它们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洛阳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并起到了统一步调、激励士气的作用。

(3)海神

海神社的称谓不同于旧时对业余戏班的称呼,它是专指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丝弦音乐团体,有的地方叫丝弦社。主要乐器有管子(主乐)、二胡、笙、笛、海笛、马号、大板,演奏者大都有较高的文化和音乐修养,或懂得工尺谱,熟习几样乐器。出社时,演奏者长袍大衫,文质彬彬,围绕在黄罗伞上,前有仪仗开道,他们尽量不与狮子、大鼓相邻,以示高雅。演奏内容多为古曲,节奏平缓悠扬,旋律韵味颇近宫廷音乐。海神在建国后面临着失传的危险。1983年12月,洛阳市举行音乐舞蹈调演时,偃师市海神社被邀请参加演出,演奏了《孔雀东南飞》,博得好评。

(4)十盘

也称“十番”、“社盘”。为豫西民间一种稀有的民间乐器,旧时多流行于洛宁县的王范、老城、涧口、张村湾等地,现已失传。其源出说法不一,有说唐代,有说宋代,有说明末。原为寺院中流行的一种音乐,后来传人民间,成为集会、喜庆、祭神、婚嫁的民俗娱乐形式。

十盘乐器由笙、萧、管、四音锣、七音锣、阴阳板、小鼓、镲、小瓷盘等乐器组成,其中大小云锣共10个,以自然七声音阶置于上带手柄的专用盘架上。演奏者左手执其柄,右手执竹敲打。此音乐属轻音乐,音韵细腻,柔和悦耳,优美动听,10人左右演奏。另设檀香燃之,香气扑鼻,间夹多色旗,徐走徐奏。在昔日的社火表演中,十盘曾作为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而展现其异彩,今已面临灭绝之势。

2.歌舞表演类

(1)舞龙

洛阳老城称舞龙为“龙灯”,又称“耍龙灯”、“玩龙灯”等,是洛阳民间社火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由许多人表演的模拟舞蹈。龙灯用竹篾或粗铁丝扎成若干个竹圈,然后用小绳连接而成;龙身用彩纸或布裱糊,上画鳞状花纹或以棉纸剪成鳞状,染成各种颜色(有火龙、青龙、黄龙等色);披以红绸。龙身小的长约十多米,大的长达三、四十米。节数与长度不同,一条龙一般由7节、9节或12节组成,长数丈,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每节的上面安一木棍作一固定木柄,便于表演者双手握持挥舞翻腾。

舞龙通常在夜间表演。“龙肚”内放置蜡烛,建国后多代之以手电筒或“电灯”;“龙睛”以小灯泡饰之,闪光发亮,活灵活现。舞龙队伍在行进中,前有一些对称的灯笼作为仪仗,先导开道;表演时。多配以牛皮大鼓或铜器打击乐器伴奏助威,龙灯在后表演出各种动作,如出海腾云、静卧待飞等。舞龙表演时数人擎杆持龙,上下挥舞,左右摆动,龙口不时喷火吐雾。有的一武士执一蜘蛛(灯)或“宝珠”,嬉舞于龙之前,逗引其上下起舞翻飞,作出“蛟龙探海”、“滚龙盘柱”等各种造型动作,此谓“玉龙戏珠”,气势恢宏,颇为有趣;有的用火流星(两个小铁丝笼内燃木炭)打场子,开耍时,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有的不时从龙口喷燃硫磺粉末,放出耀眼光华,以示龙威。如为双龙,则表演“二龙戏珠”、“二龙吐水”等。舞龙灯者精神抖擞,虽然数九寒天,身着单衣,却汗流浃背,舞姿随龙头而变化。助威者,高声呐喊,口哨激越,加上鞭炮齐鸣,烟火升空,光芒照射,五彩缤纷,好象火龙降世,热烈威严。

舞龙有跳龙、滚龙与板龙之分。跳龙与滚龙一般在春节、元宵节及重大庆祝活动时表演;板龙多在灾荒之际表演,名日“拒魔祈寿”。洛宁县,舞龙前都要先将“龙”引到附近的河边或井边,向河面或井口作几次饮水动作,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表演一般是青、黄两条长龙、一个绣球,故有“二龙戏珠”之说。不知何种原因洛阳只有一条龙、一个绣球,但却多出一个“放荒”的花样来。每当龙头由下向上捕捉绣球时,为了显示长龙的神秘和威武,就要放一次“荒”。“放荒”就是放火彩(撒彩火),即用一根粗纸捻儿去点燃拌好的谷糠与松香。“放荒”人也得有点技术。放时要它燃就燃,要熄就熄,屑末上下烧个通透,“轰”的一声,一团红火冲天,是比较吓人的。

洛阳各地都有龙灯。洛阳老城清乾隆年间已有龙灯。民国四年有大关庙(今义勇前街豫西宾馆)的苍胡子(即黑白相间的红色火龙)一条;吕氏街青龙一条;马市街、南河坡、凤化街火龙各一条。经费由群众捐集。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次出来接送府、县城隍。民国以前,久旱不雨或连雨不停,人们有耍龙“祈雨”、“求晴”的习俗。另外,有服色、龙须的不同,红色白须称为“火龙”,青色红须称为水龙。元宵灯节也出来助兴。耍时,配有乐器、锣鼓、镲及哨子棍、连角、三节棍、九节鞭、三眼铳。耍艺有七种:架尾、花钻、钻档、打滚、脱皮、盘龙、翻梯。每条龙灯都有100人左右,内分耍龙三组27人。龙灯,头、身、尾共9节,故每组9人,其余为乐器、武术、打场、服务及指挥、联系人员。主要成员身穿统一自设的服装,如大关庙龙灯的成员,青纱包头、青衣箭袖,脚穿抓虎薄底块靴,青巾束腰并挂铃铛。1937年,只剩马市街、凤化街、南河坡3条火龙及大关庙火龙。1944年洛阳沦陷,其时,只剩凤化街1条火龙被南霸天张云卿控制,龙头也挂上和东关龙灯一样的白胡子,因此,经常与东关青龙相遇时打架闹事。解放后,在元宵节、“五一”节、“国庆”节等都开展活动。1985年,辖区内有南关龙灯、西关龙灯、大关庙龙灯共3条。大关庙龙灯曾获洛阳市第一届龙舞大赛一等奖。

(2)狮舞

洛阳民间狮舞也称“耍狮子”、“狮子舞”或“舞狮子”,是洛阳民间社火中非常流行的舞蹈形式,属于摹拟舞蹈。

表演时,需狮子皮1具、3个人,两人藏于狮皮之中,1人头顶狮头,1人头顶狮后身;另1人手擎用红、黄、蓝、绿、青、紫、橙等七种颜色缠绕而成的绣球领头逗玩,名日“回回”。两人密切配合,模仿狮子跳跃、嬉戏、瘙痒、扑食等动作特征,蹦跳扑斗;有的还跃桌子、蹬板凳(板凳层层高垒)、爬梯子、上老杆、登天桥、过刀山、窜罗圈等。表演粗犷惊险,威武雄健。其中上老杆、登天桥技艺最为高超惊险。在一空场上,竖杆一根,高达10余丈,柱顶扎一平板,上放一木罗圈椅,旁系两绳,平行相间2尺多宽,斜向地面绷紧,名目“天桥”。表演者身披狮衣,脚踏绳索攀上杆顶,沿椅圈旋转,摇头摆身,维妙维肖。“回回”伴随狮子作“空中飞人”、“睡麻杆床”、“倒挂金钩”等惊险动作。其中宜阳县白杨、盐镇舞狮队技艺尤精,长于高空表演。舞狮时始终要有铜器伴奏助威。

洛阳民间狮舞从形式上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文狮子。又称“硬圈狮子”,就是在狮子皮内撑一竹圈,外形与真狮子大体相同,唯脚上制一钢爪;另有一人扮作文人,头戴软巾,颌下三绺长须,褶子穿着,手持拂尘,用一铁索牵引狮子。此种狮子,动作细腻、乖巧、温顺,神态安详,常耍地摊。斗狮子者称“回回”,持长矛,大刀、九节鞭等类武器,单人与狮相斗。在搏斗中,翻滚跳跃,动人心魄,因此较为费力,故几分钟就得结束一个套路。

第二种:武狮子。又称软皮狮子,即做一狮子皮,表演者下肢到脚面束上皮毛狮爪,有的穿一软靴。二人操作,前者摇头瞪目张口,后者摇尾,或翻滚或直立,或跳跃或攀高,二人配合默契。除了表演耍地摊外,还可表演登高台、上刀山、卧麻杆床、上老杆等特技。在表演时,有锣、镲、鼓、鞭炮、火铳、梢子棍等助威。其动作一般较粗犷猛烈。

第三种:舞台杂技用的狮子舞。只用一鼓、一锣、一钹伴奏(文、武狮子须用一路大鼓及很多打击乐器伴奏),表演有滚球、跳球、旋桌等。另有狮子娃舞。这种狮子皮,做工精细,眼、口灵活自如,舞者下肢与狮子扮饰一致,给人以真实感。幼狮随老狮动作,显得可爱、亲呢。此类狮子在偃师县较为流行。

(3)高跷

洛阳民间俗称为踩跷,是历来社火表演的重要形式。用两根长3尺或5尺或7尺的木棍,上端尺余处设脚蹬,用布带将木棍绑在小腿上,站起行走称踩“高跷”。踩演人员仿戏剧扮成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手持道具,边走边演。有独唱、合唱、对唱(一般为曲剧、豫剧),踩技有单跳、对蹦。丑角动作变化最多,滑稽逗乐,以渲染节日热闹气氛。有的还能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表演技巧高超者,翻跟头、劈叉,跑跳自如。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一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高跷演出时有乐器伴奏,随时随地就可演出合适的小戏。这种形式,语言通俗,贴近生活,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洛阳民间高跷,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

高跷一般以成群结队的形式表演,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伴奏乐器有两类,一类如京津高跷,锣鼓四件(腰鼓、手锣各二),自敲自舞并为全队表演伴奏;另一类用大鼓大钹等打击乐伴奏,音量大,气氛热烈。

高跷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一方面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4)秧歌舞

洛阳民间俗称“扭秧歌”,是一种大型的群众集体舞蹈。建国初期,由陕北传来。因它简单易学,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可随便扮演各色人物,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当时遍及全市各个县区乡村、学校,盛及一时。

秧歌队一般有几十人、甚至时几百人组成。表演者身穿彩衣,化妆打扮成各种角色,双手舞动腰间所系红绸,或一手执扇,在锣鼓的伴奏下,轻盈起舞。有时转圈走场,有时原地起舞,有时走“编蒜辫”或“剪子股”队形,动作诙谐,情绪热烈。有的秧歌队还扮成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各色人物,或穿插打花棍、跑旱船,或齐唱民间小调。停进时,人物即出队表演。队伍在群众场合行进时,都和着鼓点以秧歌步子行进。所有人物依身份姿态各异,工农兵气宇轩昂,反动人物丑态百出。

洛阳民间秧歌分大、小两种。小秧歌较为普遍,每三步一顿,两臂随之左右摇摆。有的配以花圈、霸王鞭,比徒手秧歌更有情趣。洛阳各地秧歌既有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体现了洛阳民间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每逢节日或宣传活动,秧歌队走上街头,随着锣鼓节奏载歌载舞,彩绸飘飘,非常热闹。

(5)旱船

跑旱船是洛阳民间社火中常见的舞蹈形式。这种车船类的社火形式总是以精湛的技巧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状,表现丰富的时代内容,至今不衰。

旱船又名花船,有单人、双人之分。形仿游船而制,一般长2.1至2.6米,宽1米。用竹子、木头扎成船形,上用纸或布扎成飞檐彩楼,下围布,装饰华丽美观。

表演时一女将一双假腿放在船的前舱,与表演者上身合为一体,恰似坐在船内,旧时多为男扮女装,建国后多为女性扮演;由一男子扮老艄公手持船桨,通常位于船的左边做起锚、抛锚、左右划桨动作,船亦随之表演晃荡颠簸、行驶搁浅等动作;船的右侧常见一丑角,随船挥扇逗趣。表演者随着锣鼓节奏,表现出各种行船的动作,给人以水上行舟之感,有善歌者,佐以戏文、小曲,尤为动人。多选豫剧折子剧进行独唱、对唱、合唱,一般多唱藏舟、赶船、掩护等,且有锣鼓管弦相伴,风趣诙谐。建国前所演节目多是《游西湖》、《赶庙会》等,建国后多联系现实生活造型,其中多以政治宣传为内容。

(6)推小车

这是一种由推车老汉、坐车少女和小丑三人合演的一种小舞蹈,表演用的是特制的假小车,系用圆木棍捆扎而成的假独轮车;车前、左、右三面用布遮围起来,坐车人站在小车中间,以脚当轮,身前放两条假腿;两侧的布围上画以车轮,故看起来呈坐车之状。

坐车者多装扮成一老太婆或年轻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笑容可掬;推车者多为一老汉,留有小山羊胡,须表现出憨厚、聪明、滑稽的形象;另有一小丑,旧时(俗称“白眼窝”)多打扮为花花公子,手摇折扇,追逐周旋于小车左右,时现殷勤,嬉戏玩耍,捣乱其间。整个表演滑稽可笑。

(7)竹马

用竹子、铁丝绑成马状架子,外用彩色纸或布装饰,名曰“竹马”。马腰留空,扮演骑马者站中间架起,腿用布围住,马背两侧设假腿假脚踩蹬。

旧时,表演者多扮演“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戏曲故事中人物,顶盔披甲,执刀拿枪,将马架子系于腰间,作骑马状,挥舞马鞭,跳跃奔腾,往返穿梭,形态逼真。建国后,多表演解放军英雄人物,威武英俊,有时为配合宣传内容,常配以唱词。

洛宁县,表演竹马时,由数十骑组成大队,表演者手持马鞭,作走、跑、跳、跌、起、舞等动作;马后扮一老翁,手拿粪铲,追马作舞,语言幽默,充满农家乐趣。

同类推荐
  •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升华的一种宝贵品格,也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向自由王……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在这里,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段奇缘,又或是一处半壁残垣,一处古墓深山,他们都是中华五千年瑰丽诗篇的组成部分,在为世人呈现奇趣剧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以道清说明的历史谜题。时人皆知,越是悠远的历史脉络,越是广大的土地山河,因为难以处处照看,细细研究,所以才越发显得像谜一样,令人观之心生乐趣,想要拆解其中疑窦。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害羞,不轻易揭开自己的层层面纱,叫人想要探个究竟。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读过本书的这些故事以后,大家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礼让都是人重要的品德。只有礼让了,世界才会和平,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
  • 思想课堂-战争笔记

    思想课堂-战争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玄灵圣皇

    玄灵圣皇

    这个世界里,没有炫丽的魔法。没有起死回生的魔力,有的只是可以修炼到巅峰的玄气(玄气等级划分,玄气/天者/大天者/天师/天尊/天宗/天皇/天帝/玄天帝/玄天圣帝!)
  • 龙炎弑天

    龙炎弑天

    上古时,风云变,群魔聚。诸神乱,天地变,龙炎碎。闯魔域,霸天下,盗古墓。历万险,聚龙炎,进神界。入神域,斩蚩尤,救盘古。看云辰,弑神魔,逆乾坤!一个平凡少年一条不同寻常的修炼之路一个流传万古的传说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一个特殊的位面一场惊魂的盗墓一个新奇的游戏谱写了一本奇迹之书——《龙炎弑天》!
  • 神医俏女婿

    神医俏女婿

    谁不让我吃软饭,我就跟谁急!凡扰我软饭大业者,虽远必猪!
  • 奉君行

    奉君行

    古迹宁安庙,待存各户前。其实《奉君行》是由多个故事集结而成,每一篇有每一篇不同的特点。等待您的观评
  • EXO之合作人

    EXO之合作人

    一场意外让没有任何交集的他们发生了一些事
  • 学长的炸毛小学妹

    学长的炸毛小学妹

    第一次,他说她,“平胸。”第二次,他说她,“腿短。”第三次,他说她,“没脑子。”某女终于忍无可忍,一脚把某个爬上她床的男人踹下去,“我平胸,脚短,没脑子,你给我滚远点!”某个厚颜无齿的男人再次爬上她的床,“所以我要为民除害。”“…嗯…”
  • 橘子影后的老何

    橘子影后的老何

    商橘,一个小康家庭的孩子,商氏夫妇是老来得女,一个字就是宠,可哪成想,一次意外,商橘进了影视圈,凭着一次次的超长发挥也被不少人定义为‘是吃这碗饭的人’!直到有一天,二人一梦黄粱,那个少年再次站到她的面前,一次次的甜宠似乎注定了二人的磁场关系!婚后生活:“学长,要点脸行不!”“……不能,要脸找不到媳妇儿的!”有了儿子的生活:“逍哥……你今天去把存的尿不湿拿回来两包吧!”“一会儿抱着小家伙一起呗,随便出来吃个饭!”
  • 凉薄少女:北桑

    凉薄少女:北桑

    凉了时光病了心脏留了少年……薄了青春静了光阴疼了灵魂……
  • 图纹师的世界

    图纹师的世界

    吴语穿越到了图纹的世界,读书唱歌写写画画就能升级,吊打异界英特尔、脚踢微软,开创新的修炼流派,从创业到成为芯片霸主,最后证道飞升的故事……
  • 中外智谋文学故事(下)

    中外智谋文学故事(下)

    为了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朋友,参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最优美的文学名著篇章,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它将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一一改编成故事形式,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内容尽量保留精华,以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最简捷的形式,畅快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