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8300000008

第8章 洛阳民间社火文化综述(2)

唢呐是我国古老民族乐器的一种,又称为“双簧哨片乐器”。它用粗实坚硬的檀木、红木制成,由哨、芯子、气牌、铜碗、杆等五个部分组成,俗称“喇叭”、“大笛”,小的唢呐称为“海笛”。它构造简单,发音嘹亮,既能吹奏激越高亢的曲调,又能吹奏如泣如诉的旋律,宜于表现热烈欢快的情调和悲哀沉痛的气氛。其吹奏若主角吹奏出色,团体配合协调,则吹到欢快处能令人心花怒放,吹到悲哀时会使人凄然泪下。

唢呐历史悠久,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乐器。它原流传于波斯(今伊朗)、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我国,明清时渐在河南地区流传开来,遍及河南各地。

2.舞龙

舞龙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节目和文娱活动之一,它源于远古时代的巫术和图腾崇拜。

古代各个部落各有自己的图腾,以后由于部落兼并,各个图腾形态也就随着不断融化,其中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落最强大。在合并融合的过程中,图腾保持了蛇的主形,吸收了其他部落的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等,于是构成了后世所见的龙的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龙被神化了,它能呼风唤雨,决定一年的丰歉。古代每年要祭“主管丰收之神”——田祖(赤帝),有祈求甘雨的节目,名日“雩舞”。演雩舞时巫女手舞足蹈,作龙云飞腾之状。雩舞不仅用于祭祀,也被当成一种文娱活动。后来人们用稻草和柳条编织成“草龙”,渐渐形成了舞龙的表演技艺。

旧时,每逢喜庆佳节都要举行舞龙表演,特别是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彩龙回旋飞舞,更加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3.狮舞

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主要产在非洲和印度西北部。我国不产狮子,可是民间却广泛流行模仿狮子形象的狮子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狮舞起源于东汉末年,汉代曾被列为“百戏之一”。当时随着国家对外交流,史料上多有西域产狮国向中国皇帝献狮的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谴使献狮子、符拔;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牦牛及狮子……。自此,在国人的心目中开始有了关于狮兽的形象。

另外,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盛产狮子的印度,佛经里有许多关于狮子的描述,它一直是威严的象征。自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人中国后,在历代宫廷、庙宇以及园林建筑中,石狮、铜狮、铁狮比比皆是,千姿百态。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外来户”狮子较之国产的虎、豹等倍加受到国人的青睐。

不过,仅据外国献来的几头狮子和佛教的影响,很难想象就会轻易地促成民间出现狮子舞。实际上它的形成主要还是借鉴我国古老的麒麟舞。麒麟舞是我国汉族传统的民间舞种,春秋时代即有,汉代已盛行。他们的表演一般都由两人合作,藏盖于道具狮皮、麟皮之内,表演啃痒、登高、跌扑等技艺性很强的动作。其形式、方法、道具的内部制作等几乎同出一辙。

关于狮舞的史料最早见于三国时孟康(魏)对《汉书·礼乐志》的注释,证明三国时代民间就有戏狮之俗。而《旧唐书》对唐高祖李渊做皇帝之后宫宴中“五方狮子舞”的描述,才是较详尽完善的记载。当时,狮舞已不仅是民间的“花玩”、“社火”,而是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宫廷中舞蹈之一。狮子产于外邦,狮舞产于中国,今天经过不断加工提高,它已成为我国民间舞蹈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4.旱船

旱船是我国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始于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时,征调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运河修成后,他醉心于乘龙舟与奸臣、爱妃在运河里游乐,并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女为其龙舟拉纤。他的这种肆意糟蹋百姓的举动引起朝中一些忧国忧民大臣的担忧,纷纷上书劝谏。隋炀帝不但拒绝纳谏,还动辄杀掉劝谏的大臣。

最后,老臣杨林想出一个计策。他找到几位能工巧匠,按照他所画船的图样,用竹木扎出一个旱船,并装饰华丽美观,而后还在旱船上布置一些像隋炀帝和其贵妃模样的假人。然后,杨林将此旱船献给隋炀帝,并带上他预先训练好的纤夫。经皇上准许后,当即为隋炀帝进行了拉旱船表演,赢得了隋炀帝的欢心。杨林不失时机地建议皇上以后可用拉旱船的游戏代替到运河去游乐。

第二年元宵节,洛阳城里大闹花灯,隋炀帝为了粉饰太平,打着“与民同乐”的幌子,命人将旱船搬到大街上。百姓们纷纷称奇。不过,那时的旱船根本跑不起来,仍是由几个人拉着走。后来流传到民间,经过劳动人民的改造,才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

5.鼓类

鼓是最早为舞蹈伴奏的一种打击乐器,它主要是控制节奏,烘托气氛。关于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据《山海经》上说,上古时候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轩辕皇帝猎到一只怪兽叫做“夔”,扒其皮做成鼓,这是最早的鼓。黄帝是有熊氏国君少典之子。有熊氏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说明鼓起源于河南。1935年在安阳殷墟发掘出一面已朽烂的木腔蟒皮鼓,是商代有鼓的实物证据。商代以后,鼓就更加普遍了。

鼓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以鼓为道具的舞蹈自古有之。春秋战国到西汉盛行的建鼓舞、鼙鼓舞、踏鼓舞和盘鼓舞,就是以鼓为道具命名的舞蹈。

6.高跷

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古文献《列子·说符篇》记述了一个叫做兰子的人,他为宋元公表演跷技时,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棍(跷),快速地跑跳并向空中循环抛弃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后非常吃惊。这个故事说明高跷在魏晋时期已是一种杂技,并具有较高的技艺。今出土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也有当时“乔人”形象,可知高跷历史源流之久远。

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古文献为据:“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日长脚”。晋人郭璞注释为:“或日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清人吴任臣注释为:“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日xi(同屣)跷”。两种注释都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扎在脚上的长脚人。《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问世。这又是源于图腾崇拜的补充。不仅如此,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的腿上绑扎着长木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这当是“图腾崇拜说”、“宗教仪式说”的又一佐证。

还有一种高跷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日“长脚人常负长臂人人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另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高跷不同时代的名称,说明它从杂技表演向扮演戏曲人物的演变。魏晋前后的“乔人”是从图腾崇拜向杂技的过渡,高超的惊人之技艺,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演性形式。隋唐时的高跷从叫作“长跷伎”名称中,可知它已是娱乐性表演形式。南宋临安灯节中“踏跷”和“村田乐”、“扑蝴蝶”一起出现,说明已成为民间舞蹈。明清文献记载,高跷常与秧歌结合扮演戏曲人物,叫作“高跷秧歌”。如《京都风俗志》载:“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跷秧歌’”。现在京津一带的高跷多属此类,演员12名,分扮陀头,小二格、渔、樵、耕、读等人物,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等戏曲人物。表演又有文、武跷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跷强调个人技巧,如“单腿跳”、“扑虎”、“劈叉”以及“越障碍”、“跳高桌”等。

二、洛阳民间社火文化

洛阳民间社火,在洛阳兴起的年代无文字记载。它既是民间艺术,又是民间文艺组织。古代社火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神娱神,故各种社火组织大多围绕各种会社而成立。

(一)洛阳民间社火概况

建国以前,洛阳农村,村民们为保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将其愿望寄托于神灵,因而产生了龙王社、火神社、关帝社、土地社、山神社、奶奶社等等,也有称“社”为“会”的。社有社头,会有会首,“社”与“会”是民间的文化组织。这样的文化组织每年都要在元宵节及庙会期间举办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的内容,其一,杀猪宰羊,烧香上供;其二,出动文艺队伍来庆贺,这文艺队伍就称为“社火”。建国以后,这种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纯文艺活动,摒弃了迷信色彩,已经从以祭神娱神为目的演变为完全以娱人为目的,成为洛阳民间历史悠久、也比较普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民间社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息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由于民间的风俗受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洛阳地区,却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各地各异,富有地方特色。

每逢节日,民间社火游街串村,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很大快乐,民谚云:“庄稼人要得乐,唱戏耍社火”。洛阳民间社火主要活动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平时,如遇祭祀、庙会也有兴办社火的。在洛阳城乡有一风俗,农历春节不过正月十五,这年就不算过完,而每年元宵节的社火,又是人们在过年的尾声中感到最为热闹、喜庆和惬意的时候。每当社火出动,前边彩旗成阵,排鼓、铜器开路,三眼铳沿路轰鸣,紧接着是狮子欢舞,高跷队表演传统戏曲,后随垛女、轧杆、倒骑驴等化装表演。每到一处,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前呼后拥,观者如潮。到晚间,灯笼旗号前导,竹马、旱船、龟哥、蚌妹、小鬼摔跤等有趣表演,串演于灯光月影之中,给人以玄秘魔幻之感,深受群众所欢迎。

(二)洛阳民间社火的种类

洛阳民间社火种类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也有人物造型的静态表演和嬉笑逗乐的杂技演唱,可谓集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之大成。在洛阳各县区,较大的村庄都有一社,主要形式有排鼓、狮舞、高跷、竹马、旱船等等。各种社火形式,也是各种庆典、集会的庆祝方式与娱乐方式。

洛阳民间社火从演出形式上主要分为器乐演奏和歌舞表演两大类,下面分别加以详述。

1.器乐演奏类

(1)唢呐演奏

洛阳民间俗称唢呐为“响器”,偃师地区俗称“大笛”。唢呐,另有配器笙、笛、二胡不等。唢呐班每班一般由35人或48人组成,多为1人吹唢呐,其他人掌笙、弦子、梆子、镲等;演奏者多为世代相传的“门里出身”。演奏内容十分丰富,有传统曲牌、民间小调,还有著名戏剧段落和歌曲的模仿,依环境、听者之需要而定。唢呐队除了“闹节”以外,最常见于民间婚丧嫁娶、祝寿、贺子的庆典之中。每至唢呐高奏,笙弦和鸣,观者如堵,煞是热闹。

旧时,唢呐多在民间流行,深受群众欢迎。但是,在建国前它和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得不到发展,不能登大雅之堂。吹唢呐的艺人多是贫穷的劳动人民,属“下九流”之一,被贬称为“吹鼓手”,受尽歧视,地位低下,生活悲惨。偃师县,旧时的唢呐吹奏者大都过着近于乞丐的生活,往往兼营理发;洛宁县,旧时唢呐吹奏者只能在同行中通婚,死后不能葬人家族老坟等。

建国后,古老的唢呐获得了新生,唢呐被列为民间优秀传统器乐之一。近年来,不论在乐器改革、应用范围,还是在演奏曲目和技巧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可以伴奏、合奏、领奏,成为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独奏乐器。而唢呐艺人的社会地位和唢呐艺术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吹奏者被誉为“民间艺人”,受到社会尊重;唢呐艺术被广泛应用到欢庆节日及其他活动上,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偃师县唢呐艺人曾多次参加省、地文艺会演,受到好评。1953年,著名的偃师县唢呐艺人唐来兴、黄如意参加赴朝慰问团,慰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艺人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演奏内容也不断更新。除了传统的“百鸟朝凤”、“十八板”、“过街俏”外,还把模仿戏曲唱段及流行歌曲作为主要内容。偃师县内较为著名的有南蔡庄、大口、武屯等唢呐班。唢呐班的人员组成,有的是临时搭班,有的是唢呐世家,父子、夫妻同台演出。女唢呐手、少儿唢呐手也日渐增多。

在孟津县,文革时期,过红白事一度禁用唢呐,许多唢呐艺人改行或远走他乡,使唢呐艺人新老不接,濒临失传。1977年后,唢呐起死回生,有所发展。孟津县瀍沟的张金生一家兄弟字侄(女)近20口人都会吹奏,且技艺不凡,多次获得地、县、市奖励,被誉为唢呐世家。已历五代的孟津县符家沟的符永安创制的小笛,吹奏戏曲名演员唱段,声调逼真,极受欢迎。

老城唢呐,始于清末西大街西门内庞兴娃。庞当时已扬名河南府,技艺传第三子清泉和其孙明娃。明娃与其祖父齐名。每当其他唢呐路过庞家,停奏而过,以示尊重和避“班门弄斧”之嫌。明娃于1952年病故,技艺失传。今老城辖区内仍有业余爱好者,每逢佳节或重大活动,常有唢呐艺人助兴。

(2)大鼓类

洛阳民间多称大鼓为排鼓、社鼓。大鼓一般为牛皮蒙面,直径3.6尺或3.2尺,高1.5尺,有鼓架;4个为一路,伴奏的打击乐器有铜镲、铜铙、铜锣等。大鼓、镲、铙、锣,俗称“四大件”。鼓队通常组织庞大,常常数十甚至上百人参加。活动时,燃铳开路,彩旗相引,锣鼓跟随鸣奏,其队伍长至百余米。指挥者以令旗为号,所有表演者,望令旗挥指行止。

大鼓演奏有很多套路,如猪吞食等。在进行的间歇,必须配“小家伙”,即俗称的小不墩子鼓、小镗锣、璇子、手钹等进行演奏,以调剂节奏。演奏所用鼓牌,俗称“鼓点”、“家伙点”或“鼓歌”,花样甚多。洛阳排鼓有得胜鼓、百兴鼓、清唱鼓、四声鼓、星星槌、步步紧、闪闪腰、撞倒墙、硬四槌、翻三番、千字槌等。大鼓队在按鼓牌击打时,多伴以舞蹈性、表演性的动作,如鼓手在擂打鼓点的同时,或相互交换抛掷鼓槌;或双臂做各种舞蹈动作而不误鼓点的“耍鼓槌”;镲手在双镲合击后,迅速将一镲或双镲向前方扬起“亮”开,而不误下一镲合击的“亮镲”;铙手将10多公斤之重的铙高高抛起,使其飞得高而又接得准,且赶上每一铙击打的“耍飞铙”等。

同类推荐
  • 诸子的真相

    诸子的真相

    本书为“何新文选”系列中,何新解密中国文化三部曲(《诸神的世界》《诸子的真相》《中国文明的密码》)之一。作者何新是中国著名的通才型、智囊型学者。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哲学、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诸多领域,学贯中西。本书中,他凭借深湛学术功力、颠覆性的视角,解说儒、道、法、墨等诸子的思想真髓,从源头上重新梳理中国文化精神的本来面目!对困扰无数学者的未解之谜,一一予以破译,使人有豁然解悟之快意。同时在本书中,何新厘正了部分经典国学著作中的错讹之处(如《史记》),对部分经典的解读(如《易经》),也给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天下为公(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天下为公(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德国文化研究

    德国文化研究

    德国作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实体和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在欧盟、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与德国的各种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化,我国全方位了解德国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和重要。基于德国位于欧洲中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德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既不同于东欧、又不完全与西欧国家相同的特性。本书从历史、区位地理、认同与文化符号的角度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颇有学术创见。
  • 军事思想(下)

    军事思想(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界之狂暴法师

    异界之狂暴法师

    顶级特种兵掉进下水道挂了?不,他只是到另一个世界书写传奇!独一无二的灵魂与身体,独一无二的修炼方式。法师?还是武士?或者是刺客?追随着远古超神法师的脚步,看秦龙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传说,从我的脚下开始!
  • 女配是块香饽饽

    女配是块香饽饽

    ———冥七翘着二郎腿,瞥了一眼哭的梨花带雨的女主,“砍了!”某系统一听就给跪了,“别,这是女主,不能砍啊!”———冥七不耐烦的刚想要直接把来人拍晕,然后再砍了。系统正可怜兮兮地抓着她的手。“这不是女主。”冥七冷冷说道。系统捂着帕子哭卿卿,“但这是男主,也不能砍啊啊啊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穆先生99度深吻太高调

    穆先生99度深吻太高调

    一场精心的阴谋让她赌上自己……“女人,谁拿你当宝,你陪谁到老。”“二爷,别爱我,我克夫。”“没事,我旺妻。”“女人嫁给我,我给你最好的一切!”他宠爱她入骨,待她交心给他时,幸福却被他无情撕碎践踏!“穆先生,我们离婚吧。”“我穆北丞没有离异只有丧偶!”在离开前,她流血泪:“穆北丞,相信报应吗?我会让你尝到的!”女人再出现时,穆北丞知道……他的报应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脱时空的气味

    超脱时空的气味

    一场惊心动魄的穿越.一位玉树临风的公子.一次不切实际的爱恋.穿越了时空.超脱了世俗.你掉入我的世界.我为你撕碎整个时空……
  • 精灵战歌

    精灵战歌

    青云天绕春风寒,蓝云雨滴水漫漫。不知此时何事错。天已旦,望空山,森林迷糊水雾漫。小时不知大时愁,不时不知愁何有。春时无悲也无伤。《精灵战歌》是作者(陈重之)继《木塔传奇》和《漫长之旅》的作品。讲述了大雨哗啦哗啦地落下,化出一层薄薄的雨雾。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然而加肯村的烈酒客栈,却是灯火通明、一派狂欢的气氛。
  • 愿者请上钩

    愿者请上钩

    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快乐──童话不都是这么演的?为何他这个王子不好好爱公主,总是跑来惹她?她只是“公主的姊姊”,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本分,王子的青睐是她最要不起的,既然他非要处处撩拨,就别怪她不客气,顺便逃给他追……一遇上她,他立刻知道她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女人;即使她表现得冷淡疏离,有时又骄傲得令人生气,但他总看得见她骄傲之下的自卑与敏感,她浑身是刺,却永远刺中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永远无法真正气她离开她,只想试着疼她爱她;她不让他靠近,他就主动走近,开始放长线钓大鱼,况且两人之间还有孩子这个“饵”,不信她不在乎,就等她哪天心甘情愿地上钩,和他永远幸福快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公子不可戏

    公子不可戏

    一觉醒来,世界发生了翻天的变化。她面前站的是闻名古今的绝世美男潘安?他在冲她微笑?他靠过来了!怎么越来越近?!耳边突然响起一道傲娇地提示:【任务启动】任务目标:撩潘安(ps:中途可触发隐藏技能~)巫央央穿着睡衣,脸上贴着昨晚睡觉没有摘掉的面膜,站在公元300年,西晋的大街上。瞪圆了眼睛看着面前的古装美男,慢慢地流出了两行鼻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

    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站着一位“胸无大志”的少年;莺飞蝶舞的花丛中,一位女子翩翩起舞。究竟是为了什么,少年立志要成为王者。那温润而雅的“贤王”,为何不惜被冠以“暴君”之名,也要发动战争。富丽堂皇的宫殿上,看着身边空荡荡的座椅,到头来,却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