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67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古代诗歌细读分析案例(1)

一、以江南丽景反衬故乡之思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深层反讽主题探析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古代文学中,表现对故乡眷眷深情的诗词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篇佳作也不可胜数。但是在众多的“思乡”佳作中,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别具一格的。这首词是韦庄《菩萨蛮》五首组词中的第二首,写于韦庄晚年留居蜀地。韦庄本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约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早年屡试不第,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足迹遍及金陵、苏州、扬州、浙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直至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年近花甲的韦庄才中进士及第。乾宁四年(897年),他曾奉使入蜀见西川节度使王建。天复元年(901年),已经66岁的韦庄被王建聘为掌书记。一生落魄的韦庄入蜀后深受王建重用。

907年唐亡,王建自立为帝,韦庄因创建开国制度之功,于908年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910年老死于蜀地。韦庄为相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多,但入蜀的十年里他在仕途上一直稳步上升,一直做到了宰相。然而,尊显的地位,安定的生活和如诗如画的蜀中美景不但不能消除词人心中对故乡的忧念、牵挂之情,反而成为触动他更加浓重的思乡之情的触媒。面对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面对“春水碧于天”的美景,不但不能增添他的雅趣,反而更加增添他内心深重的思乡念家之情。他的《菩萨蛮》五首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对故乡思念的特殊感情。

对这一组词,前人多以为是思念故乡之作。第一首曰“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追溯入蜀辞家情事;以下几首,一则曰:

“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

(二首);再则曰: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三首);三则曰: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五首),学术界一致认为是词人居蜀思唐之作。

(参见杨提《古今词话》、张惠言《词选》、吴梅《词学通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然史称王建称帝前与朝臣会议,冯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王建不从,终用韦庄之谋,建蜀国,即帝位。

(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可见,“思唐”之说,不足凭信。

从这五首词本身来看,当是词人晚年入蜀后回顾平生之作。从词中反复提到“老”来看,即是写于晚年的明证。尤其是第三首上片中又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话,与下片“此度见花枝”两相对照,更可说明这一组词确为晚年留居蜀地之作。也就是说,第二首中之“江南”是指蜀地,第三首中之“江南”则是就作者早年游历江南而言。二者含义不尽相同。五首词虽选取的角度不同,但均表现了“乡园不可问”

(韦庄《南游富阳江中作》)的焦虑无奈和“流离客思伤”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的沉痛忧思。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尤以第二首最有代表性。全词围绕对“江南”的主观感受来展开,又始终以他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相对照来组织全篇,是一篇以江南美景反衬故园之思的正话反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讽佳作。

首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既是指蜀地之人的看法,同时也包含了文人们普遍的一种情结和认识。词本是南方文学,早期词家的创作活动,在地域上与南方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词中所写多南方风物;而且中唐文人词中的《忆江南》、《梦江南》等词牌,又是专写江南之美的,其中尤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最为着名。虽然,韦庄早年曾流落江南各地,对江南之美并不陌生,但这里既称“人人尽说江南好”,则分明是一般文人的看法,而不包含作者自己的感受。因此,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便透露出了许多无奈和凄伤。

“只合”,意即只好、只得、不得不,“老”在此既指年老,同时也可解作“终老、老死”之婉词,是一个复义。合而言之,此句意谓自己有家不得归,只能漂泊异乡,老死于江南。可见,词人对“江南”的感受与他人有很大不同。

白居易词中在刻画了“江南”美景、美人之后,分别用“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表达了对“江南”的一往情深。而韦庄与此恰恰相反,他不是不知道、不承认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正是词人对江南之美的客观描述。前两句写出了江南之景的如诗如画,后两句则写了江南之人的美若天仙。但这并不表示作者就认同了他人对江南的赞美,而恰恰说明他在江南并没有获得像白居易那样的审美愉悦,而是心灵倍受煎熬、度日如年。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这个情结一天解不开,对他来说,“江南”在他的眼中便不可能退去愁苦凄伤之色,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江南之美只能徒然增添他对故乡更深的思念。因为他深知自己“还乡”的希望非常渺茫,“未老莫还乡”之“老”,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老死”。生不得还乡,已足以令词人绝望;更为重要的是,即使现在能够还乡,也一样只能更加加重他的乡愁与绝望。早在韦庄入蜀的前一年(900年),朝中就发生了宦官废唐昭宗的政变,次年宦官将昭宗挟持至凤翔,朱全忠与李茂贞为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在凤翔一带互相攻伐达两年多。天拓元年(904年)春,朱全忠为了更好地牵制唐昭宗,将昭宗和百官从长安迁至洛阳。临行前,拆毁宫室及民间庐舍,“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至二六四)对这一切,韦庄当然非常清楚,故词中所谓“还乡须断肠”,并非泛泛而言,而是有所特指的,真是留不得、也归不得。在词人心灵深处,江南美景固然平添了他对故园的思念,但故乡的战乱和荒芜却更加重了他的忧虑和思念。

词中在将他人对江南之普遍感受与词人自己对江南之独特感受加以对比的同时,实际上还暗含了“江南”的繁复盛丽与故园荒芜萧条的对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者也是同意他人对江南的赞美,他也深知故乡之景不如江南之明丽,故乡之人也不如江南之秀美,而且眼下的故乡已是田园荒芜、白骨遍地,一片废墟,满目凄凉,与蜀地的安宁富庶更是无法相比;何况在蜀地,词人地位尊贵,可以安享荣华,而回到故乡将一无所有。然而,词人依然还是希望还乡。可见,在词人心灵的天平上,故乡的重量远远超过了江南。因此,词中从各个方面对江南的赞美、肯定,从艺术效果上来看,实际上都在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殷殷深情。作者把江南描绘得越美,也便把他的乡思表现得越充分。景愈美,则情愈悲。与白居易《忆江南》相比,白词美化江南确是出于对江南的迷恋,韦庄写江南之美却是为了反衬对故乡之思,江南之景、之人愈美,则故乡之思、之情愈浓愈重。这种婉曲、含蓄的反衬写法,无疑是更耐人寻味的。此外,这首词对词人身处江南之无奈、凄苦心情的表达也是非常巧妙的。表面看来,这层意思似乎是通过“游人只合江南老”

和“未老莫还乡”两句的相互呼应来传达给读者的。实际上,中间四句也同样表现了作者这一特定的心理感受。以往的论者大多把“春水碧于天”以下四句仅仅看做是对江南景物和人物的赞美,如唐圭璋先生即认为这几句“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

①。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笔者以为对这几句的理解不应停留于此,因该结合文本上下文语境作整体的理解。因为这四句在写景状人的同时,也分明是景中融情,在对人物和景物的描摹中暗含了作者的委婉心曲,只有通过细读才能见其言外之意。

“春水碧于天”两句,固然是写江南美景,但“听雨眠”三字则分明流露出词人长夜未能入眠。而之所以如此,联系上下文,可以肯定地说因为词人思乡之愁太深太重所致;而“垆边人似月”

两句,虽然暗用了文君当垆,甚至阮籍沉醉的典故以说明当垆女子之美,但若从全词着眼,我们尤应注意其中的“垆”字。

“垆”,本指古代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也用作酒店的代称。在这里,“垆”字所透露的另一个信息即是词人是来此饮酒的。而从全词来看,词人之饮酒又何尝不是因为乡思之苦的长期折磨而希望借酒消愁。因此,这四句实际上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方面,写了江南的丽人、美景,从客观上对首句中人人尽说“江南好”作了具体的说明;另一方面,则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碧水阳春不足以解其愁、美酒佳人不足以慰其情的沉重浓郁的愁绪。比之黄庭坚《登快阁》诗中“青眼聊因美酒横”,韦庄的愁绪显然是更难以排遣的。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

“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并认为高明的作家可以以此达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境界。韦庄此词,是无愧于这一评价的。

总之,韦庄《菩萨蛮》其二通篇写“江南好”,却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感受暗寓其中;通篇不言故乡好,却无处不在流露出自己宁可舍弃江南而回返故乡的衷曲。尤其是作者巧妙的运用对比、反衬和反讽的艺术手法,景中含情、情景合一的写法,使这首词真正具备了言近旨远、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从这个意义讲,说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并不为过。

二、隐含在乡情乡韵和人生感慨背后的达观情怀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深层意蕴的细读分析

在群星灿烂的盛唐诗坛上,不仅产生了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大诗人,还涌现出了张九龄、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一批杰出才俊,贺知章就是这批才俊诗人中的一个。贺知章创作的诗篇不少,但留存下来只有19首。他的绝句清新隽秀、淳朴天然,诗风不尚词藻、平易通俗,朴实之中有新意、平淡之中蕴深意,着名的《咏柳》和《回乡偶书》二首就是其传诵的名作,深受读者的喜欢与赏爱。前者以天然清新、新奇隽永的风格取胜,后者以含蓄深沉的意蕴表达见长。笔者尤其喜爱后者,既为诗人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厚意所感染,又为诗人借乡情乡韵所咏叹的那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和旷达的人生情怀所打动。故在这里选取《回乡偶书》二首略加欣赏与品读,与读者共同分享这种生命体验。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以一位极普通老者的身份和口吻,用真切朴实的语言,向读者倾吐了他对家乡的一片拳拳眷念之情,重要的是,诗人又借那浓得化不开的一段乡情乡韵,抒发了一种不易为人们察觉的深沉的生命浩叹和睿智的人生情怀。当诗人那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与这种深沉的生命浩叹和睿智的人生情怀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心灵感动和文化认同。明清之际的批评家金圣叹一生致力于文本分析,他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文本分析的诀窍:

“读诗要从笔尖上追出神理来”。因为,诗歌是用精美的语言构筑起来的情感世界,所以,读诗、赏诗、解诗就必须从语言的解读和分析入手,通过对语言的细读分析去体验和感受诗歌中浓郁的思想、情感、意味和神理。

下面将采用把诗美的语言细读分析和诗美的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赏析方法对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作细读分析和情感品味,以期带领读者去细读和慢品诗中的那一段抹不去的乡情乡韵背后的深重的人生感慨和达观的人生情怀。

(一)“细读”也叫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讲是指仔细地、认真地、充分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是由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分析和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运用语境理论和语义学的方法对作品的语言、语义、意象、象征、隐喻、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还原、阐释和分析”

①:这一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三大特征,即“以单个文本为中心,把它当作一个独立封闭的语言结构体进行仔细地解读;重视语境对文本意义分析的参与和影响;强调对作品内部语言与语义、言内与言外对立统一结构规律的分析与寻找”

②。它最终是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服务的。因此,所谓的细读就是从诗文本矛盾对立的词义、句义和语义出发,去睁大眼睛仔细地寻找诗文本在语言语义上的矛盾对立结构,比如矛盾、复义、悖论、反讽、张力、戏剧化冲突等语言语义上的矛盾对立结构,然后从这些矛盾对立的语义结构出发,去寻找和解读诗文本在整体结构和意义中所包含的人类既矛盾对立又统一平衡的丰富复杂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经验,以此来感性地认识和观照人类社会生活的动态性、复杂性和诗人思想情感经验的矛盾性和深刻性,读出人类心灵深处“动态变化的情感经验冲突”和“戏剧化的心灵辩证法”。

下面就对这两首诗乡情乡韵背后深重的人生感慨和旷达的人生情怀作以体验式的细读分析。

(二)先看第一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的第一句从“少小”起笔到“老大”顿笔,仅7个字就把60年间的悠悠岁月,一生的风雨历程,一并浓缩其中。同时,这一句又在“少小”与“老大”之间形成一种语义上的矛盾、对比和反衬,它不仅表达诗人多年宦游在外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岁月流逝和人世沧海桑田巨变的深重感喟。

“乡音无未改鬓毛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精辟句子。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一旦回家,当他刚刚踏上故乡的热土,在第一时间里突然听到故乡人熟悉的乡音乡韵、看到亲切可感的音容笑貌,心里就会漾了一股浓浓的故乡情愫;与家乡的亲朋好友一见面,首先敏感觉察到的就是你的口音有无改变。

“乡音无改”,诗人的口音并没有被那京腔官调所改造,他依然保持着一口纯正圆熟的家乡口音。这乡音,一下子缩短了与乡亲们之间的距离;这乡音,又很快消融了与亲人们的心灵隔阂,给人一种亲切、认同和温馨感。读这两句诗不由使人想起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的诗句:

“回头一去是黑发飘飘,掉转回身已是雪满白头。”同时,这一句又在“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之间形成了一种情景上的对比与反衬。言下之意是说,虽然游子的乡音乡韵至今未改,但人却已经两鬓斑白了,变者是其苍老的容颜和衰白的鬓发,而一直保持不变者乃是一口浓浓的乡音乡韵和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诗就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对照,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家乡长久未归的一种深深自责、遗憾和惋惜之情,又阐述了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易老天难老”的人生哲理,同时也抒发了一种对宇宙、自然、生命和岁月无情流逝的深沉的人生感慨,在两相对照中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意味,令人咀嚼和玩味不尽。

再看后两句:

同类推荐
  •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沙漠里的细水微光

    沙漠里的细水微光

    《沙漠里的细水微光》是以作者的沙漠生活为脚本编写的书,既有对居延文化、黑城遗址、胡杨林、沙尘暴和戈壁生命如沙鸡、骆驼、黄羊、蝎子、四脚蛇等客观存在的细致观察,又有对生存在沙漠边缘的底层人群生死情欲、命运生活的纪实性叙述,是一本融地理环境、人文观照、个人体验为一体的散文集,有着较强的地域色彩与异域风情。
  • 散文之道

    散文之道

    散文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不管是老子、庄子、孔子,还是《尚书》《春秋》《史记》,现在推崇的许多国学经典著作,大多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唐宋八大家使散文灿烂起来,明清小品使散文多情起来。“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写作的出现,散文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五四”到现在,快百年时间了,我们的散文基本上变化不大。散文作家似乎都穿着老北京布鞋在走路,很少有皮鞋、凉鞋、运动鞋等敲击路面。
  • 相约Barroom

    相约Barroom

    循着季节的轮转而来,踏着青春的鼓点而来——相约Barroom,带给少男洁白的风帆,招展憧憬;带给少女款款的芬芳,留驻韶华。是青春期待的召唤,是爱情的彼岸挂满神秘果实的顾盼,是一片绿洲招摇的处女地在远方的依恋……捧着Barroom,总有一份诚挚的祝福,守望在紫丁香的雨巷,总有一份灿烂的笑靥,洗去你心头的阴云。或明或暗的灯光下,两人谈着谈着就有点投缘了,他看着她,发现浅浅几口酒更衬得她梨涡轻漾,齿颊留香,惹人怜爱,就有点沉醉了。
  • 人生自有真义在(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人生自有真义在(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面临人生问题与困惑: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伦理道德等。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人生经验,向青少年讲述了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看法与认识,以及点滴体悟。
热门推荐
  • 海洋之殇:只为等你

    海洋之殇:只为等你

    某人挑了挑眉“嫁给我?我养你”某女不屑“切,稀罕,老娘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一次偶遇,却不知让两个人都入戏太深
  • 最强王者灵师

    最强王者灵师

    银曜九州,域破苍穹,神羽破晓,箭定乾坤!在这个魔法纵横,五彩多姿却充满邪恶的世界。我愿冲破世俗的枷锁,践踏一切罪恶的源头。我愿化神,守护你的未来。我叫冰谛,已经注定的命运......加个书架求支持~~~欢迎加入腾讯文学作者交流群QQ:392511157。妹子多多哦~~~
  • 强势夺妻:盛少的心尖宠

    强势夺妻:盛少的心尖宠

    三年前,沈以默还对盛禹铭说着非君不嫁,三年后,她却带着他的孩子成了许家少奶奶。盛三少是什么人,皱皱眉都能让S市抖三抖的太子爷,这种绿云压顶的奇耻大辱能忍?誓要让沈以默悔不当初!可是,他怎么就着了她的道,一不小心就往男小三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呢?没想到偷妻不成蚀把米,悔不当初的竟然是他自己。盛少强势夺妻,将人壁咚在墙,“沈以默,你逃不掉的。”强势的气息炙热而暧昧,沈以默怒推,“盛禹铭,你不要脸!”“要脸做什么,要你就够了,昨晚在床上你可不是这么说的。”盛少邪气一笑,长驱直入。
  • 尸鬼修神

    尸鬼修神

    重生之人,本非此世界之灵魂,在修真的世界里拼搏。受命运之潮的推动,不由自主的选择,去体验残酷与唯美的感受。理性与感性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为了博取力量和生存的权力,殊死搏斗。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是勇气还是智谋?是力量还是权术?
  • 邪王嗜宠狂妃大人已驾到

    邪王嗜宠狂妃大人已驾到

    她绝望,他后悔,他挽留她,她伤害他,“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她失忆,他让她重新爱上他,他又把她追了回来,一直爱她到老
  • 如果那不止是一个故事

    如果那不止是一个故事

    这是根据一些个人经历以及怀念读书生活而产生的作品,算是纪念一代青春吧。
  • 校草上身:甜心,别想逃!

    校草上身:甜心,别想逃!

    他在一个晚上救了她,从此,她便落入他的手上"羽寒夜,你干什么?放开我,我们已经两情了。""哦,是吗?那可是救命之恩呀,你确定你能还的了吗?""你到底想怎么样?""我想怎么样,我想让你以身相许。""你混蛋…唔"
  • 爱如果不能飞翔

    爱如果不能飞翔

    这个世上,有什么是最珍贵,而又平凡的呢?又有是什么是最深奥,而又简单的呢?我想,那是爱。它有太多重的对立面,可以让你悲伤,可以让你欢愉,可以让你难忘,也可以让你释怀,可以是放纵,它也可以是责任。爱是什么?在于你怎么去爱,你的态度。这是几个爱的故事,放松心情,放空心灵,跟着我,做一场爱的旅程....
  • 王爷的专属神医

    王爷的专属神医

    她本是医学院的天才少女,却意外穿越到相国府废材四小姐楚月寒身上。从一界天才沦落到众人唾弃的她,并不甘心,决心让小看她的人后悔。她炼丹,训兽用尽一切办法提升实力,可上天却让她意外收获一众美男。而他却为她掐灭朵朵桃花,也只对她死缠烂打。当她无奈的问他究竟想干什么时,他却嫣然一笑说道:‘’你嫁我,我就告诉你‘’。
  • 蚩炎传

    蚩炎传

    何为对?何为错?孰为是?孰为非?对如何,错又如何?上古时代,黄帝斩杀蚩尤封印身体各部于世界各处之后,蚩尤残魂复活在陨落战场,化作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后被附近部落收养,孩子在无限的不走运中渐渐长大,一步步知道了当年是是非非并非表面那样。看本文带你走进一个跟传说相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