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6700000033

第33章 中国现代学人的细读(4)

“作者修辞成章之为人”与“作者营生处世之为人”未宜混为一谈。讹应该指出,虽然钱钟书的这些论述与新批评理论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但毕竟还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钱钟书认识到了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的合理性,但没有像新批评那样据此把文学研究局限于文本形式与内在结构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阐释学理论,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成功的作品不可凑合,不仅读者不能完全认知作品的意蕴,而且作者自己也感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意图仅仅是作品的出发点,作品一旦完成即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与意图。阐释活动不是简单地对作者意图的图解,而应该是在文本基础上的全新阅读,某种程度上读者的介入最终才能完成对文本的阐释。因此,阐释也如参禅,参禅贵活,要能舍筏登岸,而不可像新批评那样执着本文,死在句下。

(三)对古诗文修辞性的细读与阐发

如果说“意图谬见”、“感受谬见”代表了新批评文本中心式的客观主义理论,那么“反讽”、“悖论”则是新批评诗歌语言细读研究和分析的重要术语。

“反讽”和“悖论”是修辞学上的古老概念。经过布鲁克斯的改造成为新批评细读理论的重要术语。所谓悖论,是指一种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是真实的陈述,亦即似非而是。所谓反讽,主要是指字面意义与未说出的实际意义相互对立,也就是“口非心是”。它与悖论的共同性在于:无论是悖论还是反讽,它们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采取的都是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表现手法。显然,对于新批评而言,反讽与悖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它们都是诗歌的一种结构原则或诗歌语言的本质因素,是一种语言技巧,也是作品整体构思的方法和策略。讹应该说,在新批评的细读概念中,反讽和悖论是与钱钟书关系较为密切的两个细读术语。一方面钱钟书论述了中国语言中的反讽和悖论现象,另一方面在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较多运用了反讽和悖论技巧。

钱钟书早就指出《韩非子》所谓“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就是名学之“两刀论法”(dilemma),即悖论。辈讹“每一种修辞的技巧都有逻辑的根据;一个诡论,就是缩短的辩证法三阶段。”辈讹在论述《老子》七、八章时,钱钟书集中论述了老子“正言若反”的语言策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正话反说的反讽类型。讹它在中国诗文和语言运用中十分普遍,比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夸大陈述式的反讽;柳永《八声甘州》“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是疑问式的反讽;杜甫《江亭》“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是悖论式的反讽。而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王禹偁《村行》诗中的“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正话反说”式的反讽的解释:

按逻辑来说。“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钱钟书说,他的兴趣在“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上。在批评的具体性和微观性上,钱钟书又与“细读法”不相上下。对具体文本形式、文本内涵、形象话语的细读与赏析,贯穿于钱钟书着作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说,钱钟书的细读与赏析也是一种典型的细读式批评,其中既有对各种创作现象修辞手法的归纳,也有具体文本的鉴赏,还有对形式背后诗学问题的探析。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钱钟书特别留心于抉发和归纳各种创作现象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之两柄多边”、“丫叉句法”、“蟠尾章法”、“每况愈上法”、“鸟瞰势”、“替代字”、“正仿与反仿”等等。这些写作手法和修辞现象大量存在于中西诗文中,但人们习焉不察,以至湮没无闻。钱钟书通过细读对它们细加抉发汇通,并从理论上加以提升,赋予其相应的理论价值。其实,钱钟书对创作现象修辞手法的归纳与对具体文本的鉴赏往往是融合为一的,这种归纳来自于对文本的大量细读鉴赏,而文本的细读鉴赏又为归纳提供了最生动的例证。钱钟书反复强调要“涵泳本文”讹,这其实就是一种细读。只不过钱钟书的细读不是纯粹文本形式的剖析,更多的是对具体文本的鉴赏。《谈艺录》、《管锥编》和《宋诗选注》中随处可见十分精彩的文本细读与鉴赏文字,并且在细读与鉴赏中纠正前人的误读、追溯文本渊源或点化某种现象,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全新读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诚如钱钟书所指出的,“诗学(poetics)亦须取资于修辞学(rhetoric)耳。”

讹形式批评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本身,而应该由形式上升到对诗学本体问题的思考。因此,钱钟书对文本的细读鉴赏往往是为了说明更深层的诗学问题,如艺术风格的承传、作者的诗心文心或某些诗学规律,这正是钱钟书与西方新批评的形式批评的最大不同。钱钟书读元好问的五古七律,每每发现其波澜意度,似得力简斋。虽然元好问无只语道及简斋,钱钟书还是通过大量诗作的细读,指出了两者的惊人相似和师承关系,并进而指出对于师承往往有两种情况:

“古来作者于己之入手得力处,往往未肯探怀而示;或则夸而饰之,如蒋子潇之自言‘初学三李’,或则默而存之,如定庵之勿道金寿门。”所谓“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见《五灯会元》卷十四)而遗山之于简斋恰恰就属于后者。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钱钟书之于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批评既有一致,更有超越。如果说新批评只是对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纯粹的语义分析,那么钱钟书则是从形式批评入手,从修辞学、叙事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具体的文艺鉴赏与评判”,并由形式批评层面深入到对诗学问题的探析。钱钟书的形式批评,说到底还是为了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与其说是一种形式批评,不如说是一种语言形式和修辞鉴赏批评,把形式批评与审美细读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也正是在此层面上,钱钟书实现了对西方新批评的某种超越。

三、孙绍振的诗歌微观细读分析与矛盾还原式细读法

(一)注重对文本的微观细读分析

孙绍振是当代着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一位资深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多年来一直倡导对文学文本的微观研究和细读分析,着有《文学文本细读》一书。此外,还有《论变异》、《文学创作论》、《审美价值和情感逻辑》、《文学性演讲录》、《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此解读作品》等专着。他认为,文学理论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它对文学文本能作出充分有效的阐释,有助于对文学文本解读的深化和创造。但是,欧美学院派文论有以拒绝文学创作经验为荣的传统,当前流行的文化批评更不把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性、艺术性当回事,而我们对于它们的弱点,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其结果是,根据他们的理论写出来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不可否认,有许多长处,但是,一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文本细读分析时就真有点“失语”了。他认为,这种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忽视对文本的微观细读的可悲现象在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尤为严重。说起宏观,甚至是宏观理论来,他们下笔千言,有倚马可待之势,可要来一点具体的文本细读分析,他们就立即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勉强挤出一些,也往往是在无须和无效的阐释中或沦于单纯的赞叹或作平面的机械滑行。

他认为,由于在我们以往的文学研究、批评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种种大话、空话和套话的无效阐释,使得一些研究、批评文章和大中小学课堂成为套话和空话的最大集散地。这对于我们师范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教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教育和教学是致命的。因为,到了中学课堂上,照搬“前卫”的理论,学生是不买账的,他们最为迫切最为需要的是,对一篇篇充溢芳香意味的审美文学文本作出有效的细读分析。微观分析的欠缺,导致了骇人听闻的荒谬,他举例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连年出错。如2003年的阅读题要求指出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关键词(诗眼),并申述理由。标准答案是:

“咽”字和“冷”字。要把这两个字的妙处讲出来,表面上看来,是小儿科,但是标准答案却出了洋相,说是这两个字“惟妙惟肖地”把幽静的“景色”表现了出来。命题者惟恐考生不明白,还在“景色”后面加上括弧:意境。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效阐释,说难听一点,是昏庸阐释。其实,“景色”(泉声)本身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呜咽”,日光的物理性质也不可能是“冷”的,这是信奉佛教的诗人悲凉的心情与幽僻景色的猝然遇合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标准答案的作者连客观的“景色”和主客观和谐交融的“意境”之间的起码差异都不懂,对哲学上和美学上的主体和客体都没有辨别能力,这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前几年全国语文考卷曾有一道题要求指出诗人郑敏《金黄的稻束》所涉及的时间,是否在“暮色降临”以前。其实,诗歌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都不是以确切性见长,时间和空间的浮动正是诗歌想象自由的基础。这说明命题者是用散文的思维代替诗歌的思维。据说许多此类荒谬的“分析”,大都出自一些现当代诗歌的鉴赏词典一类的书籍。此类书籍本该以微观分析见长,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执笔者几乎都是微观分析的马大哈,以赞叹和文献介绍为主,说到文献上没有的东西,就只能装腔作势。这样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

他认为,我们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在观念和方法的每一步进展和创新,一到中学语文教学权威那里,大抵是水浇鸭背。文学教学和教育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从认知规律来说,解读文本本来就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一个过程。没有对文学文本具体鲜活的感受和理解,对文学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的理解就失去了基础。基于此,孙绍振先生在福建师大中文系的基础课程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文学作品细读及方法》一课,这门课由他亲自讲授。他认为,首先要把解读文学文本的特殊价值观念和具体分析的方法落到实处。长期以来,由于这门基础课程的缺失,导致了严重的文学教育中的教条主义的后遗症。不仅是师范大学,而且在许多综合大学,不少把生命奉献给文学的青年,就是到了盛年,甚至老年,成为研究的权威,也还是文学的门外汉。如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选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些省重点中学的特级语文教师不知道这种每句话都明明白白的诗有什么可讲性。这里,没有一望可知的社会意义,也无法用反映了什么来阐释其价值;更找不到什么文学评论直接、切实地说明这首诗动人的奥秘。我告诉他们,所谓分析,对象就是矛盾,矛盾是潜在的,你要用“还原”

同类推荐
  •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作品选集)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作品选集)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杨朔用铺天盖地的征尘,反衬默默无闻的人力车司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用火红的木棉来象征充满希望的明天;用戈壁滩上吹过的阵阵春风,象征勤劳勇敢的劳动者们创造出来的光明前景;用五颜六色的迎春花,代表团结一致的各民族同胞,把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越到老秋,越是红得可爱的香山红叶来代表老而弥坚的导游……那些或短小精悍或意义深远的句子,不仅不会令人感到乏味,还会令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 爱神木:黄三自选集

    爱神木:黄三自选集

    本书将收录的杂文分为“思源篇”、“念旧篇”、“感怀篇”、“游踪篇”、“事件志”、“书信录”六个栏目。
  • 金瓶梅语典

    金瓶梅语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明清以来民间文人陆续创作传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五部古典通俗章回小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经典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东篱夜话

    东篱夜话

    《东篱夜话》这本文集从多个方面展示着作者的心路历程,他刻画的24个节气,定位准确,惜墨如金;他描绘的花卉果实,栩栩如生,美丽动人;他抒发家和国的情感,情真意切,令人信服,等等。《东篱夜话》中,仍然有一些作品是写人物的,比如《王彦章铁船开灌河》和《有个男孩名叫可可》这样的文章,作者把人物和历史、人物和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人物写出了传奇英武,孩童可可写出了天真可爱,虽然每篇文字不长,但是读来让人印象颇深。
热门推荐
  • 我真的不会炼丹

    我真的不会炼丹

    “主上,三位帝君前来求丹,已经等候多时了”“嗯?啥时候来的?”白沉伸了个懒腰问到。冷酷男子嘴角抽了抽:“三百年前......”“呃,最近没空,要回趟家,你这样跟他们说......”大殿中,在三双饱含期待的眼睛注视下冷酷男子有些为难的道:“主上说,他不会......”三位帝君:“......”
  • 荆天

    荆天

    斗气、斗灵。气与心的结合。一部全新的东方玄幻小说。荆天带你一起纵横蚩尤大陆。
  • 阿宝啊阿宝

    阿宝啊阿宝

    没文化没技术还有点笨的快递大叔阿宝,稀里糊涂地卷入创业行列,跟着阿宝无法理解的高大上的海龟和几个怎么看也不靠谱的土鳖年轻人一起,在上海滩展开有血有泪令人心酸令人心痛却无路可退的不屈的征战!以2010-2020年的上海为舞台,通过60后阿宝、70后西京、80后士诚和观花、90后婷婷等人的故事,记录中国伟大复兴的历史片段,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人性的美丑,生命的坚毅与脆弱。阿宝啊阿宝!!!
  • 寒门商子

    寒门商子

    人都说寒门难在出贵子,但是凡事不能太绝对。有些人没有信心就只会抱怨世界的不公,而不愿付出行动。但也有人不信所谓的天生贵贱,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去打下自己的一份天空。这正是,谁言寒子难成才,天可怜见助英才。本是青草根下籽,一朝得雨润芽白。任那狂风九天外,笑那骤雨聚楼台。侥幸生于清白物,何分人种贵贱来。
  • 帝君大人,么么哒

    帝君大人,么么哒

    推荐我的新书,《萌妻2号,老公快过来》本文不长,有甜有虐他是这个大陆的身份地位最高的统治者,有着惊为天人的容貌,但世人皆知,荒神域的帝君最是无情,千万年来靠近他的女人不是死就是残她,是穿过的小白菜,没有金手指就算了,还是个原本本的废材,虽然爹爹疼,娘亲爱,但是那个整天逼着她背医书的臭老头哪里来的?两人第一次相遇以后,某女发誓这个男人她要了,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反正她脸皮厚,实在不行,直接下药。后来的后来,“夫人这是想要去哪里啊?”某帝君似非似笑的看着身下的女子“呵呵,我觉得你长得太帅,我太丑,准备退位让贤!”(中间有一部分写得有点菜,大家可以跳章阅读)
  • 听风往事

    听风往事

    我是岚希,我生在地球,但我却不是地球人。说这话的是我的婆婆,我不知道我该不该相信,但是我跟婆婆相依为命,她捡垃圾把我养大,所以我信了,因为在那个国度,我也可以有个幸福的家。看尽人情冷暖,我一度以为我的家可以是桥洞底,可以是稻草推,也可以是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室,但是最后我才明白,有爱的地方才可以是家。仿佛为偿还我年幼时所付出的一切苦痛,长大后的我,相貌学识还是机遇,都好过太多人一生,然,他的出现,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向了更多的谜团。
  • 盖棺

    盖棺

    万族林立,诸强争霸,天地动荡。身怀魔龙之血,族人惨遭封印万年之久。少年龙岩自十万大山走出,背负使命欲与天地挣雄。我不求流芳百世,只求死后有人为我盖棺!
  • 我的上司老婆

    我的上司老婆

    他一介布衣,无权无势无钱;她位高人权,是跨国集团的老总。他普普通通,没有很大的志向,只想简简单单的活着;她野心勃勃,从小发誓成为第一女强人!他和她是两个世界的人。然而,命运弄人,一次啼笑皆非、糊涂的同居之后,他们两个的世界,渐渐纠缠在了一起。
  • 摄政王妃不可欺

    摄政王妃不可欺

    她,本是身份尊贵的将门嫡女,儿时本该享受天真烂漫的生活,却经历了失亲之痛…他是尊贵的王爷,能决定无数人的生死,却唯独决定不了她的生死…她假扮柔弱,白天她低眉顺眼,晚上她绽露锋芒,戏皇帝,虐白莲……府内她是不受宠的王妃,府外她是人人追捧的九儿姑娘,她一袭红衣,手握双刃,横扫千军,一身白纱,素手执针,起死回生……他与她斗智斗勇,相爱相杀……【我是孤儿?笑话!姐身后上有两个武功超强师傅,下有六个渣爹,还有八个便宜哥哥姐姐!】【我很穷?开什么玩笑?姐别说养活一个你了,就算来个一万个,姐都养的活?】【我柔弱不堪?放你狗屁!姐揍你动动手指便可,一只手扭断你胳膊信不信!】……
  • 菩提门下大师兄

    菩提门下大师兄

    重生来到西游世界,莫名其妙的成为了菩提圣地的大师兄,带着脑子里前世人皇留下来的一大堆债条,江哲靠抱着师弟师妹的大腿踏上了漫漫还债路。闹龙宫,收悟空,斗天庭,取西经。一张债条换一份气运,一桩因果解一世轮回。待我气运逆天之时,定是那少年登基之日本书又命《小师兄的成长坎坷史》《师弟师妹为师兄操心的那些日子》江哲:“我这有份大机缘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