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14500000032

第32章 传略篇(7)

就我个人来说,因我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工作,当过编辑、记者,全省走的地方多,区域风貌熟,省内100多个市、区、县,包括许多乡镇和一些有名的村,我都去过,有些地方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到基层多了,对下面的情况比较了解,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对我来说工作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条件。有人开玩笑,说我是一张“活地图”。这话有点夸张,不过也反映了一点事实。当然,我在综合处,特别是当处长,主持综合处工作时,全是在努力学习,力求跟上新的形势。即时这样,我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水平,还是自感跟不上发展着的新形势,自感要做好综合处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我认为,跟不上也是正常现象,这个“跟”字,就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如果一个人老是高枕无忧,那他的潜力挖得也就差不多了,后劲也就不足了。说实话,在职在位时,我头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老是一根弦绷得很紧,真是如履薄冰,就怕什么时候出问题。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工作责任心的,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就应当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写稿匠的“经”

上面说了一通,有人可能要说,你的话说得太神秘、太玄了。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太玄。综合处简单的说,就是写稿子,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写稿“匠”。准确一点说,是省政府的一个文字班子。在一定意义上说,写文稿的人也是省政府领导的“智囊”和“参谋”。既然如此,我们思考问题、做事情,要计划周密,有超前意识,做到深谋远虑。综合处的名字各省不一,有的叫省长办公室,有的叫一办,有的叫研究室,也有的叫综合处,江苏省就是综合处。不管叫什么名字,挂什么牌子,它的任务就是为省政府、为省长搞文字材料。它是为省政府主要领导人服务的,因此,工作的要求高,写出来的报告、文稿,要有广的视野和高的层次,能反映省一级的水平。

有人说,你们长期搞文字,写来写去,已经“旧门熟路”,只要“套套”就行。我们说,这样似乎看得太简单了。就“路”来说,的确是“路”天天走,但路又是天天变。小路变大路,土路变石子路,石子路变柏油路。何况,又建了一条又一条高速公路,还在长江上新建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桥啊!这样的变化,可说是日新月异,“套”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写文章硬是这样去“套”,这个“路”走一次还可以,多次走也就不行了,再走那只能是死“路”一条。领导不炒你的“鱿鱼”,也要给你换个上班的位置。

也有的人对我们说,你们搞文字的,都是些“文抄公”。他们还形象地说,你们就是靠“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剪剪贴贴。开玩笑说说还可以,真是这样工作是混不下去的,是糊不掉的,恐怕一天都不行。的确,写东西的“原料”,就是这么多,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一天变一个样。而领导要写的文稿频率又是那么高,天天变新花样即使是孙大圣也变不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文章就是要“抄”,但“抄”也要循规守矩才能成方圆,不能自已任意“创新”。当然,在具体操作时,更不能简单地剪剪贴贴.就是“抄”,也要“抄”出水平。要“会抄”、“巧抄”,抄出水平。“抄”了而又不露出“马脚”。如果是“文抄公”那样的“抄”,就太没水平了。要“抄”得好,这里最重要是有一个如何把上面的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好的问题,也就是俗话说的“对榫合缝”,有“血”,还要有“肉”。这一个过程,就如面师傅揉“面”一样,需重新“揉合”。这个面“揉”得怎么样,就看师傅的本领高不高明。实际上,这个揉“面”就是文稿结构的重组合,是一个重新加工、重新创作的过程。如千篇一律,就没人看了。可以这样说,我们写每一篇文稿,都是在“创新”,都是在揉“面”,没有这一个过程,你的文稿就难以写好。

这里,我想说说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我到省政府在职在位干了13年,我参加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可说一个“老手”了。但即使是这样,也年年遇到新问题,突出的是不能老一套,老“面孔”。政府工作报告是年年写,“老套,又不老套”,年年一样又不一样。说它一样是样式,说它不一样,是内容却不一样。我们常说“年年有难题,年年又得写,还得年年有变化”。这是因为,经济、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化,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许多新情况,也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这些都应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出来,绝不是说只要在“老框架子”里,再填上若干新数字,就能糊过去的。因此,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有新的特点,不能简单的“重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调查研究,根据一年来工作的新特点、新的情况和新的经验,拟定框架结构、提炼观点,写出提纲,征求意见,领导审定,然后再动手写稿。这当中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多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重砌“炉灶”。整个过程要几个月,反反复复,一再推敲,然后再由领导层层把关讨论、修改,分别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最后还得经人民代表审议通过。有人说:这个报告是一“字”值千金。不值千金,也费了好长时间,流了许多汗水,这是事实。

怎样才能把文稿写好,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也没有看到一本这样的书,就是有现成的书,看了以后也不一定能写好。要会写、写好,最重要的是靠实践,多写,多总结,多学人之长。我和我的同事深感,当好一个“写稿匠”、好的执笔人,是不容易的,应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这样的素质,应是全面的,包括他的政治品质、思想修养、理论水平、文字功底和实践经验等等。领导人的文稿,多数情况是领导人向我们交任务,大的思路由领导定,并与我们共同商研提纲,然后再动笔,最后由领导审定,重要的还要经集体研究决定。但在好多情况下又不太能做到。往往是只交任务,写稿人或执笔人负责起草文稿;有时也会给你一个“底”,提出要求;但在许多情况下只出一个题目,由你去做“文章”。这就要靠执笔人的智慧和多动脑子,按照报告对象和要求,凭已掌握的上级精神和省内实际构思,有时还要请省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再确定文稿结构和内容,拟一个提纲,送领导审定后动手写。从这一过程看,执笔人不是领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好像是“领导”,因为他执笔的文稿,领导审定后,就成为领导的讲话精神了,成了讲坛上的“指示”了,如没有一定的水平,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稿。当然,我们每个执笔人,绝对不能由此以“领导人”自居,你文章写得再好,也只是个“写稿匠”。如果你不自掂份量,那就要犯错误,这是要不得的,应该避免,而且一定要避免。

我感到,写好一篇好的文稿,的的确确难。而要真正写好,一般来说,一是思路明确,二是观点正确,三是文路清晰,四是文字干净,另外要有逻辑性,还得有一点文彩。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吃透中央的精神和省贯彻执行的意图,紧紧围绕全省的中心任务,熟悉具体的政策措施;其次是全面的工作情况,既有省级的也有基层的。一上、一下,缺一不可,但就写不好!因此,我们应正确领会领导人的意图,以及他们一个时期思考的问题,把我们的“心”与领导人紧紧贴在一起,写出来的文稿就容易对上“号”了。当然,除了这些,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领导风格,因此对文稿的要求也不同。如有的领导的文稿务虚的多一点,有的要长一点,有的要细一点,等等。每个领导人都有自己的领导风格、工作思路和文路,也有自己独有的习惯语言,犹如“食客口味各异”,因此我们要像厨师那样,做出符合各个胃口的菜肴,这些都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好事多磨,只要我们狠下功夫,总是能“磨合”好的,一定能摸到领导的“脾性”。这是一。第二写好文稿,一定要熟悉、了解基层工作。实践出真知,好的文稿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否则,即时写出来了,也是“空中楼阁”的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不要看,自己也苦脑。要避免这一点,关键是搞好调查研究,多下基层,好多经验都从下面上来的,我们要善于发掘、总结和提炼。除了这些,我们还应“东张西望”,经常注重兄弟省、市和市、县基层工作动向,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吸纳他们新的思想观点,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学习。我搞文字时间虽不短,但也经常遇到新的难题。文稿的体裁很多,就政府机关常用的,有报告、汇报、讲稿、总结、通知、调查研究等等。这些体裁,因向上或向下不同,写时在口气、用语上都各不相同。如向上报告、汇报,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首脑(公仆)向主人(人民代表)报告工作。是什么样身份,就用什么样的语气和用语。颠倒了,闹出笑话来。过去类似的事也是有的,只是没有出“笼”,就及时改正过来了。

再说,在机关写文稿,有时会遇到想不到的体裁。比如写悼词就是一例,这样体裁的文稿当然不多,很少会碰到,但总会有。在大学新闻系里,老师没有教过,我写了多少年的文稿,也没有过遇到一次。但在1987年夏天遇到了。一个年青的副省长因病逝世,领导要我负责写悼词。一时感到很难,不知从何下手。后来,我与其他几个人商量,看了有关材料,拟了一个提纲,由两个人先执笔。这两位同志很认真,一下子写了二三万字。我看了后真傻了眼。问题出在这两位同志写的是这位领导的先进事迹,写得很细很具体,好像是一篇人物通讯。我看了后,对这位领导的为人和先进事迹很感动、很敬佩。但想了想,毕竟这不是人物通讯,更不是文艺作品,作为悼词就不适合了。这时,我连看了别人写的悼词,反复研究,现买现学。我反复琢磨,悼词除了写一个人的工作经历外,主要的是组织对一个人的一生及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业绩所作的评价,是结论性的“盖棺论定”,因此必须高度概括,文字要精炼,要准确,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要文见其人,见文似人,不能千篇一律。因此,这样的“文稿”就不同于其他的文稿的写法了。于是,我就在学中写,写中学,动手改写了。

领导看了后,认为还好,修改后再送省委常委审定。由于有了第一次的实践,后来,我又先后为周一峰、汪海粟两位去逝的副省长写悼词,而且很顺利通过了。从我个人来说,通过几次实践,又学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的长进。这里,我讲的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不一定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乐在“苦”中

苦与乐,是矛盾的统一,没有苦,就没有乐。乐从苦来,而苦是乐的根。这里,我们说的苦,是指一个人的劳动,更明确一点说,是指一个人的诚实劳动,并由此得到的应有的报酬。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人不苦而乐的,他们有的是靠三寸不烂之舌,找上某个靠山而乐;有的是利用职权取得不义之财而乐;也有的是钻国家的政策空子,搞投机发财而乐。但这样的人都是不苦而乐,最终有的往往是乐极生悲,成为不齿于人类历史的狗屎堆,这是很可耻的。这样乐的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得太多了,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永远嗤之以鼻!

在省政府工作,尤其是搞文字工作,的确是很苦的。这种苦,既有体力的,更是脑力的。像我这样的人,一个七品芝麻官,在省政府机关来说,可说是多如牛毛,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劳动力,算不上什么官,就是凭劳力吃饭,这既有脑力,也有体力。就体力来说,加班加点,基层调查,超时劳动不稀奇,这是家常便饭。当年加班是无加班工资的,深更半夜,也只有一包饼干,客气一点,也只是加一杯冲的麦露精。我在省政府工作,也不知加了多少班,反正节假日很少休息,晚上加班到十点、十二点,甚至凌晨一、二点也是经常的。内传达的一位同志说我,是当时办公厅加班最多的人之一。我多次晚上加班累得坐在沙发上站不起来,还得有人助我一把才能站立,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就脑力上说,搞文字的人,工作是没有时限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经常在考虑问题,利用一日三餐、晚上睡觉的时间,构思结构、提炼观点、寻找材料,思想、精神负担都很重,文稿不定稿,晚上睡不好觉,这是常有的事。有人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一杯茶一支烟,《参考消息》看半天,说得很形象,其实哪有这回事?人们常说:世上有三苦,就是打铁、背纤、磨豆腐。而我们写稿的人则说:哪知爬格子,字字皆辛苦!当然,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很辛苦的,从工作来说,只是分工的不同。我们的同行在一起,谈起来真是一肚子苦水没处倒,有时还想去挑担子,不愿写稿子。

过去,有人批评某些人胸无大志、安于现状、居功自傲,说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的错误观点,而我有时也借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你就疲劳、苦劳一点吧。不管苦劳还是疲劳,都是党的事业。党把我按在这台大“机器”上,我就要发挥好螺丝钉作用,把自己拧紧在机器上,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一种“修养”。当然,有时也说一些气话。但事后心里总这么想,这些都是党的工作,我们应当苦一些,谁叫你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认为,共产党员就应当言行一致。一个人如只在口头上高唱为人民服务,而又无实际行动,有言无行,这是典型的假马列主义。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多吃苦,就是要吃苦在前。这种“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化。再说,现在的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多流一点汗而已。我们这一点苦,与前人比,与革命先烈比,又算得了什么。个人虽然想得开,但有时家属也为我们打抱不平,她们多数是为我们的身体考虑,怕累坏我们的身体,这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反过来还要去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好的是,我爱人对我的工作是很支持的。平时,她也不要我做多少家务事,这样,我就甩开膀子干公家事了,无后顾之忧。

对我们这些人来说,苦一点倒不要紧,烦心的是,人苦了还苦而无功,不仅无功,有时还有过,老是捱批评。受批评,对我们这些秘书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然,批评也是爱护,也是促进,你工作没有做好,不批评就行了吗?因此,我们把领导的批评,都作为前进的动力。领导对工作严要求,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样子,做事就是要认真嘛。毛主席说,干工作就怕认真。办事认真,什么事都能办成,而且能办好。我们工作没做好,就是不认真。从另一方面说,有时也很难,这不是强调客观。我们既要写文稿,又要当校对,一稿接一稿,一稿几万字,一字不错,一字不漏,实在有点难。再说文字的推敲是无底的,有时因时间关系,就粗糙了。说这话并非原谅自己,而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同类推荐
  • 中国十大谋略家

    中国十大谋略家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十位谋略家的故事。包括:姜尚、范蠡、孙膑、苏秦、张仪、范雎、张良、郭嘉、刘基、范文程。
  • 这么远那么近

    这么远那么近

    从2003年到2013年,张国荣已经离开了整整十年。这十年来,他的歌不断被翻唱,他的电影电视不断被翻拍,纪念他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甚至围绕他的话题亦从来没有停歇。张国荣从艺只不过二十多年,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他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 范钦评传

    范钦评传

    范钦出生于一个寒儒之家,没有门第光环和荫袭,也没有受业于什么名师,只有曾任县学训导、教谕的祖父、叔父在学业上给予过有限的帮助,因此,他青少年时期获得的初步成就,主要是靠他本身超越常人的勤奋努力所获取的。二十七岁青年中了进士,成了一个州的地方长官——知州,并且能关心民瘼、公正执法,初见政绩。
  • 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旧时光遗忘了谁

    旧时光遗忘了谁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大叔,他们风华正茂,年岁正好。遗憾的是,我们得不到。对于慕珧来说,单憬就是她心中的那个大叔,温暖了她整个青春年华。认识单憬是在慕珧人生最低落的时候:好朋友程默默因家败落,一声不吭的离开她的世界;因为打架伤人,被学校开除;父母一阵阵的误解与偏执;促使她辍学,过早的进入社会。这个世界的冷暖,慢慢令她成长。可是,那一年却是告别季,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开了她。时间摇摇晃晃三年过去了,慕珧以为自己已经跟曾经告别了。然而,尤小蜜的一通电话,唤醒了她所有的记忆,往事自行爬上心口,慌乱的眼泪四处飞溅。她说,珧珧,我找到了默默!耳边一阵嘶鸣,找不到任何声源。
  • 神级卡牌大师

    神级卡牌大师

    本来因为自身魂卡的关系,林言即将面临被天宇学院开除的危险,但是这一切都因为一只黑猫而得到了改变。谁说你没有战斗型的魂卡?本喵就是战斗型的魂卡!谁说你没有十二星的卡牌?等会!马上就进化!谁说你没有女朋友?这个……好像真没有。
  • 不灭的繁星

    不灭的繁星

    黑夜笼罩在了命运的上空。人类建起高墙,隔绝杀死一切的瘟疫。最后的生还者蜷缩在戒备森严的城市中,依靠仅有的粮食和水源度日。但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时间的研磨下消亡,粉碎。看不见的死神正在慢慢进化,向着最后的命脉前进。当一种可怕的疾病来临时,最好的方法往往不是治愈,而是杀死宿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EXO之学霸勿非礼

    EXO之学霸勿非礼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盏明灯,而我,拥有的是一个人,一个大逗比,一个腹黑帝,一个暴君,一只萌鹿,一个满满的醋坛子。
  • 谈情说案之夏至未至

    谈情说案之夏至未至

    因伤转业女武警卧底办案,被嫌疑人爱上。在嫌疑人不断送人头和穷追猛打之下,她,沦陷了。
  • 王源还好有你

    王源还好有你

    tfboys的经纪人虹姐在一次重庆八中的艺术节中发现钟心蕊唱歌很好跳舞也很棒发现了她的才华并邀请她加入娱乐圈……她的改变才是故事的真正开始
  • 梅开几许雪纷飞

    梅开几许雪纷飞

    外冷内热的梅傲雪,一心追求平凡与安逸,生活却并不顺遂。爱情屡遭挫折,亲情和友情相继逝去,权利与动乱之间,成长方得生存。不限定话题,主讲爱情和成长,依灵感随意发挥,有笑有泪,方是人生百味。作者君不喜虐,主线成长,副线轻度YY,业余写作,先悦己后悦人,不喜轻喷。
  • 见鹤欢

    见鹤欢

    那年夏天我一个打眼过去,便对他的整个世界一见如故。
  • 重生农村小妞

    重生农村小妞

    糖米意外重生,回首上辈子的宅女/剩女生活,决定努力挣钱,改变命运,然而糖米既没有随身空间,也没有女主光环,命运真能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