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14500000023

第23章 回忆篇(12)

李容观队抵达江边渡口时,天已进傍晚,敌机活动也少,稍微轻松了一点,但沿江却找不到一条渡船。向上游望去,天助李容观也,不足一里处,有一竹筏勉强可渡。由于筏小人多,加上两头乘马,不少人只好下水随筏跟游。不料筏离江边,因重载慢慢下沉,万分惊人,幸好筏面平水时停止下沉。筏上人缺划水工具,只好顺流而下,听天由命。队员们情不自主地均用手脚划水。天已入夜,筏离对岸不足100米时,李容观先牵绳(筏上仅有之绳)跳水,同时会水者亦都跟着跳下,同心合力牵绳拉筏或推筏,力争到达对岸。登岸清点时,原来180人的队伍只存下86人了,大家万分悲痛,无奈只好赶往驻地,同时向总部报到,始知李容观这支装卸队掉在最后。

过江后当晚,总部邓副军官即来与李容观商量,说林湘总监有病难行,要李容观借头马给他代步。李当即同意,既是服从,更是助人为乐,否则,林总监难以到达印度。

向印度转进第二道难关就是穿越野人山。所谓野人山,何谓野人?穿越野人山后,才知道野人全都是黄种人,很早可能与唐朝一家人,或战争、或种族迁移等多种原因,居住深山老林之中。当地天不冷,见到的仅是男人,生产生活落后,好像仍是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他们赤脚裸体,下身用物遮护,每人随身带有一把缅刀。缅刀特征无刀尖,据说英殖民者对当地人用刀有规定,不准有刀尖,只准砍不准直刺。野人带刀,可能一是防身自卫,二是割荆开路。彼此相见陌生,你不扰他,他不惹你。

李容观队转进途中,经常饥不得食,多以野菜、野果或树叶充饥,有时设法偶得食粮,全靠杨班长会讲当地话。一天傍晚,杨班长发现山下有一只野猪,问李容观可否捕杀食之。当地无人,李容观考虑是野猪,故同意捕捉。其实该猪为当地山头人所有,捕时引起对抗,为处好军民关系,经杨班长解释道歉后,作价处理,才平安无事。

在穿越野人山漫长的日日夜夜,正当雨季,路陡坡滑,人们早已精疲力竭。大家脱离了敌人上轰下追,也不急于赶路,只是尽力向前向上前进。有时甚至滑下倒退,不得已时只好爬行,爬不动时,找一棵树靠背席地而坐,雨水汗水湿透全身,只好作暂时休息,或者眯盹入夜待明了。人们可以忘了饥饿疲困,但坚持、奋进之信心不可磨灭!

可恨可痛之事又来了!谁也不知野人山上,蚂蝗成群,专吸动物和人的血液。部队宿营正是蚂蝗饱餐的良机,它们结队而来,人们哪里知道,两腿成了它们的主要目标。赶路,有时蚂蝗多了,拥挤难食,它们就向人的下身乃至上身五孔钻进。钻时人尚不知,一旦感到疼痛,人就难以支撑而躺下了。因此掉队者甚多,亡命者不少。翻越野人山最艰难之处,一天尚爬不到一里路。

“白山黑水”听来可怕,实践后并不可怕。在爬越野人山时,每天都与山打交道,穿过这山又那山。有一天,穿越的竟是猴子山,整天伴着李容观等是各式各样的猴群,由于大批猴子吃食,当地各山已成为光山秃树了,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山也不为过。与猴相遇,虽甚惊奇,大家无心顾及,猴子也不敢走近人们,瞪着两只大眼睛,也许同情,也许愤怒,谁也无心地去研究猴子的形态。

至于“黑水”,初见很怕。“黑水”乃在高山密林深谷中,上源多为原始森林,终年不见天日,由于落叶年复一年地流入谷间水中,腐烂变质,流水就慢慢变成黑水了。水黑就见不到水底,未涉者不知深浅而可怕。欲达目的地,不强涉黑水绝无他路,一经探测,最深处也不过小腹,但冰冷刺骨难忍。总部总指挥及中路所属,均先安全通过。装卸队行至,李容观首先涉渡,全队尔后安全通过。

行军不几天,临近印度边境,李容观见到总指挥罗卓英将军,矮小精干,儒将之风。他在某河东岸召开会议说:大家要入国问俗,保证处好中印关系,印人多为婆罗门教,不吃猪肉,汉人如进入其内房,即为“触教”,除杀死进房者外,还要将房屋烧焚。明日渡河后即入印度,又将继续爬山,但山高缺水,每人必须带一竹筒水应急。大家要讲卫生、保健康,现在医药两缺,如遇疾病,父子兄弟不能相救!

行军中还有三次发现:

一天夜行军时,发现约100米外原始森林边缘有一动物,先由一大灌木树下飞快上爬,两眼火亮,不久即飞向另一棵树上,很觉好奇!

一天一些队员在河里洗澡,岸上人发现上流游来似乎大群蟒蛇、天鹅,急呼洗澡者赶快上岸!由于水急,这些东西顺流而下,时隐时现,其颈约在1米左右,不知何物?

还有一天夜间,在驻地旁的小河内,发现许多大四脚蛇(巨蜥),可能出来寻食,以后也经常发现,说明印度巨蜥很多。

十一

最后一天下午,终于见到公路一条,队员们皆大欢喜,印度燕飞尔目的地终于到了!全队人员赤手空拳,手无寸铁,惟杨班长留有半包漂白粉。该地是印度的一个小王国,门卫手持武器,尚系旧式老铳,实在落后,可国王是一位女强者。上级可能早有联系,当地人与总指挥相处非常友善。对李容观队都很热情,场面也较热闹。转进途中时近半年,大家须发均长成老者。不知是宗教还是习俗等原因,当地没有一家理发店。见到的印度人均为黑种民族,生活也不理想。

在燕飞尔休整三天后,英方派来汽车,将李容观队送至的布鲁加城,到达中国远征军驻地后,仍归中缅局驻印办事处领导。李容观队奉命开赴汀江机场,担任汀江至祖国昆明空运进口物资装卸任务,十分紧张。

中缅运输局局长俞飞鹏亦已从祖国飞印,当即召见李容观队执行新任务。主要是中国远征军第五军部分将士,先在缅北路受洪水无路之苦,后又因粮断药缺,饥病交迫,加以白天炎热,入夜山上又冷,乃至成班成排的人员死亡,可能受日军生化武器之毒害,如不及时全力营救,全军将会无谓覆没!俞飞鹏命李容观从全队中调选出60名优秀华侨,组成两个空投营救分队,由副队长斯冬喜率领,徒步分赴仰隆、哈巴采两地开辟空投站。空投站所在地山头人不用钞票,必须带足硬币、白布(作标致空投用)、缅刀(砍树木开设空投场地)等必需物品,并限两小时内出发。当时印度天气炎热,加上时间紧迫,发来成袋成箱硬币,来不及点数,只好放在水泥平面地上一堆一码地笼统推算计数。

十二

原来第五军将士最后向祖国滇西冲回,日军主力军早已侵占缅北重镇腊戍以北重点要地,第五军将士与日军激战之后,伤亡严重,最后只有三万多人由缅北向印度转进一途,开始穿越大路,又有洪水为害,将士们早已饥病交集,体力大衰。以致尚未过山,掉队死亡者相继发生。当到山上时,又因发高热昏晕缺水,惟有集人尿抢救。

第五军部分将士到达空投站后,因久未得食胃肠有病,吃死、涨死者不少;也有的怕路上缺粮,剩下的半碗稀粥也舍不得扔掉;还有的多带粮食而累死途中。选派的60名华侨在途中和空投站没有死伤。

听说第五军最后实际到达目的地已为数不多。200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关于“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报道,中国远征军和驻印远征军从42年到45年抗日胜利全过程中,先后共牺牲六万余人,李容观乃幸存者之一!中国远征军失利原因很多,主要是:中英军队配合作战不好;情报严重失误,对日军估计不足,中日兵力悬殊;对长期受英统治的缅甸军民心理了解不够;指挥失当,杜聿明未坚持自己的意见;远征军后勤当时由英军负责,保障不力;日军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等等。

十三

1942年秋,李容观队完成营救第五军将士到达印北的布鲁加驻地后,李容观、耿荫龙,斯冬喜同学三人,遵局领导批准回国返校。由印度回国,除空运外,别无他途。空运仅有美军飞虎队由印北汀江机场直飞祖国昆明一线,全航时间一般两小时左右。该航线有喜马拉雅山之隔,山高缺氧,难以通行,专家探险试航惟有飞越“驼峰”航线方可回国。

李容观没有坐过飞机,加上登机之前印度气温尚高,人们均着单衣,因时间延误,又不知“驼峰”寒冷,飞机起飞不久,机上气温迅速下降,个个发抖,用毛毯裹身,亦无法御寒。飞机进入“驼峰”航线后,山高缺氧,飞机突然猛降,机上人们不约而同地站起;驾驶员为航行安全,当即将飞机尽力升高,机上人们又不约而同地坐下。飞机突降突升,反复不止,人们猛站猛坐,无法自主,不少人头晕、呕吐。从机窗看到,“驼峰”两旁山峰均白雪皑皑,飞机全身尤其两翼积了冰冻。机上人全处在真空之中,如不是靠氧气帮助,实难飞回祖国。

回国之前,李容观曾先写信告诉同学王之仪(后在北平起义),他即将回国。此时,汽车第六团将空运印度参加中国驻印远征军,任务是反攻缅甸,抢修中印公路运输,为援华物资早日开阔通路。团长陈大业是李容观的老师,对李容观了解信任,他团需人,乃嘱王之仪同学:“容观回国,嘱其来昆一见,此间已留一连长缺位专候。”李容观回国,一因身在国外,受尽殖民者不战先撤之害,始知祖国可爱,不想再次出国;二因个人年近三十,理应成家立业,抵达昆明后见到老师时,以局长批准回校为辞,答应见教育长后再作决定。

十四

李容观回到贵州龙里学校见到教育长斯立,斯对李慰勉之后即说:“汽六团出国需人,老马识途,陈团长两次电话,要你出国,我看你还是随汽六团出国远征吧。”李容观在老师面前不忘教诲之恩,心虽不乐,岂敢不从,惟有服从国家为重,于是向汽六团报到。

贵州清镇是汽六团第一营驻地,李容观被派任该营第一连少校连长,原连长已升副营长。李容观前去接任,连务由连副丁光训同学代理。当时技术人员尚缺,务必从速充实,加强训练,随时做好出国准备。

当地因抗日及诸多原因,军民生活已很艰苦,不少人还希望出国。很多技术熟练的驾修人员,尤其是汽车部队的不少老友,均积极踊跃报名应征,很短时间内,全连人员充实满额。经过短期紧张整训,于当年冬季开赴昆明,改乘美军飞虎队飞机,直航印度汀江机场。

李容观由印回国后,带有工资补贴等费计卢比(印币)约叁仟元,向银行可兑换到法币叁万余元,够买一辆汽车。李容观因急于出国,看到老师同学亲友,特别是拖家带眷者的生活更为困难,衣服都有补钉。李容观乃生爱心,将卢比分与他人,多者千儿八百,少者三百五百,记得两天之内,所剩不多。最后的剩余资助给在西南联大攻读机电系的同乡凡庆西,他是李容观四哥双生(黄埔十期)的至亲。

十五

李容观二次出国,飞机飞离昆明时,尚属晴天,可进入“驼峰”航线气候突变,看看手表已超过两小时,估计应在印度汀江机场降落,可飞机着陆后,仍在昆明机场。事后得知天气突变,航线失误,汽油不足,故而返航。飞机加油后,继续向印度飞行,到汀江机场下机时,已是夜深人静了。李容观出国前过度疲劳,加上在飞机上的折腾,一下飞机高烧不止。

印度汀江机场,位于印度东北阿三省。李容观们下机后,即改乘至印度比哈兰加军区的火车南行,途中经加尔各答时再改乘宽轨火车续行。听说殖民者为统治印度,设有窄轨、宽轨铁路之分。

部队在兰加军区除正常与在国内一样进行训练外,所有从事汽车驾修人员必须分批分类进入美方驻印汽车学校学习,每人取得毕业卡后方可合格上岗。李容观连接收装备美式军用汽车50辆,继续进行汽车长途驾驶学习。印度汽车公路多为柏油路,所有桥梁渡口等设施还比较先进。李容观连驾驶人员技术因在国内早有基础,所以顺利过关,即于1943年春由兰加军区开赴印度东北阿三省列多驻地,参加反攻缅甸,担任抢修中印公路(史泰成公路)等抗日运输任务。

李容观车队途经的布鲁加时,就便访问了中缅运输局驻印办事处领导周贤颂、杨骥等。祖国亲人国外重逢,真是欣喜若狂,尤以他们得知李容观又参加中国驻印远征军行列,亲率车队开赴列多前线时,更加振奋鼓舞,除交换别后情况外,还为李容观设宴接风洗尘,预祝抗日早日胜利!

列多所在,乃一大原始森林,灌木遍地皆是,树身两人难抱,高入云际,不仅车辆无法停放,连队员也无宿营之处。车队到达之初,首要任务是全力突击开阔驻地及停车场,好在盟军美国联络官的全力支持,先用两、三辆绞盘车将大树逐一拉倒拖出场地之外,然后由美方工兵部队派来机械组专门进行平整铺石铺沙。

时值雨季,当地土质疏松,难以施工,由于中美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帐篷宿营地安好了,可容放全连车辆的停车场也建了,饮水及排水等设施也同时解决了,为执行运输战斗任务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十六

反攻战斗开始后,后勤汽车兵的任务,就是必须保证前方部队所需后勤物资的及时保障供应。李容观队虽未上第一线,与敌人短兵相接,但大家都知道,要想收复缅甸,必先抢修中印公路,拿下缅北重镇密支那。此时,中国远征军虽已占绝对优势,但日军死守密支那绝不肯放弃,要拿下密支那乃一硬仗。要打胜这一硬仗,陆军除盟空军空投支援外,汽车运输任务显得更为繁重。

中印公路上哪里不通,中美双方各有两个机械化筑路工兵团就抢修到哪里,公路就通到哪里,后勤汽车运输物资就送到哪里。原始森林土地肥沃疏松,路虽初步修通,因雨多、车多、道路泥泞,加上车子重载,单车陷入泥坑,即无法前进,交通严重阻塞,好在车队所有车辆都带有绞盘,既可自救,更可互救。车队在泥泞路上,前拉后顶,好像汽车长龙,蜿蜒行驶,也只有如此,才能完成任务。车队每天早晨出发,往往要到夜黑才回营地,如遇车阻,有时乃至深夜始返。

远在印度,想回祖国万不可能,想调回军区也是难上加难,李容观在汽六团团长曹艺的帮助下,回到兰加军区机校。曹艺对李容观了解,是黄埔分校的同学,浙江起义的,在印度就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解放后任国家交通部机械筑路工程处处长。

李容观被分配到美驻印装甲兵学校战车战术组任助教。1943年底,李容观曾为中国赴印将校班上过一次战车连的迂回攻击战术课,李容观发现自己的老师朱熙麟(河北人,冯玉祥的参谋、军委会法制处中将主任)、同学张国维(湖南人,陆大毕业,时任某师少将参谋长)也在听课,国外相见,万分亲热!

十七

1944年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驻印战车第四营在兰加军区成立,接着第五、第六、第七战车营也相继成立。各营干部除由中国国内机校委派外,连级以上干部,都由机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调配。当时,李容观被分配到战车第四营任教育营副(战时管作战),营有正副营长、人事情报、教育、后勤、战车组、卫生队,下辖本部连、三个坦克连、一个炮兵连、还有一个补给连和卫生队,全营官兵千余人,装备火力相当于一个步兵师,经费需四万万元。

同类推荐
  • 世界十大文豪——歌德

    世界十大文豪——歌德

    歌德,1749年8月28日诞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1765年遵父命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因对法律毫无兴趣,于是转向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1768到1770年,他因病在家。之后转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1771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1774年完成《少年维特之烦恼》,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1832年3月22日病逝。
  • 中国十大文豪——欧阳修

    中国十大文豪——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以及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而且具有形式新颖、语言酣畅、叙事委婉、绘景优美的特色,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
  • 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

    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

    本书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生命轨迹,他的勤奋与天分、他的执着与奋斗,他的永不满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在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冯玉祥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冯玉祥

    冯玉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他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下面就让我们从上个世纪开始,在流转的历史时空中,去追寻这位中华优秀儿女的成长轨迹。冯玉祥,本来名叫冯基善,字焕章。“冯玉祥”这个名字是他11岁那年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替他报名入伍时来不及问他的名字随手写上的。后来他一直用这个名字,本名冯基善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冯玉祥的老家在安徽巢县。他的父亲名叫冯有茂,是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冯有茂年轻时为逃避兵荒和战乱,和家人一起离开家乡,流落外地。在替一家姓张的财主当佣人时,他利用空闲时间,跟着财主请来教儿子武术的教师学习了一些武艺。
  • 名利丹青:吴冠中说吴冠中

    名利丹青:吴冠中说吴冠中

    《名利丹青:吴冠中说吴冠中》内容包括:换个角度看大师、艺术家的成功与艺术的成功、好的艺术品才会流传吴冠中访谈录、吴冠中采访侧记、十个关键词盖棺论定吴冠中、《吴冠中画作诞生记》札记、吴冠中的成就得失与性格心理——七卷本《吴冠中文丛》阅读随感札记……
热门推荐
  • 时锦韶华

    时锦韶华

    混沌初开,与盘古神斧相伴生的是两把剑,一曰宿命,一曰轮回。那日,少年一袭浅金色长袍缓缓走到他的面前,带来的,是缠绵千年的蚀骨执念。最后,他拿着宿命剑,空洞的目光注视着轮回剑,用力将宿命插在它旁边,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他用力的想要握住,只是却握不住……我得到了这个世界……却失去了他……
  • 有一点心动

    有一点心动

    我还记得十二岁那年,她的生日,也是毕业的日子,小学同学们紧紧拥抱,表达自己的不舍。其中,他和她的交情最深。我还记得十五岁的那年冬天,时光飞快的流逝,他们的初中也度过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不得不让人痛惜。他们害怕的不是分别,而是成长。因为他们发过誓,1314不分离,让友谊地久天长。如果时光不说话,记忆怎会开出花?亲爱的时光啊,请你慢点走,让这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青葱岁月里开出美丽的花。
  • 血眼浩天

    血眼浩天

    守护家族的衰弱,天风大陆风雨飘摇,战乱不断,百年战争的结束,大陆换来了短期的和平。。。。。。。。。。。。
  • 如梦小夫君

    如梦小夫君

    十八世纪,一场新洋务运动革命在大楚朝快速展开,身背东方文明的屈辱,从一个山村流浪儿逐步建立起日不落东方帝国,殖民时代,势必让东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导。(本文架空,有些人物机器发明或者地理位置等为了剧情可能会与历史有所不同。另外可以等第二卷开始看,从伊丽莎白公主出现开始正式进入主要剧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魔剑魂

    天魔剑魂

    他被人遗弃,只有一把剑在身旁,被一户人家收养。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的到来....,
  • 明末辽东志

    明末辽东志

    日月山河,大明江山,汉家儿郎,铁血回肠。
  • 快穿之主神大大请拿好剧本

    快穿之主神大大请拿好剧本

    她慕月卿本是与主神相媲美的人物。她明明该高高在上,傲视苍穹。结果入了时空管理局的贼坑,跑到一个个世界里去收集主神灵魂的碎片。第一个世界,遇到没事就爱给她塞宝物的魔君。第二个世界,遇到一个像小奶狗一样的作家。只是后期变成了大狼狗。到最后,她觉得就没遇到一个正常的主神灵魂碎片。天哪,谁来救救她,她想出了这个贼坑。
  • 梦想说再见

    梦想说再见

    回想起三年枯燥却绝对不是乐趣的高中生活,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有些自恋的我,同属精英一族的圈子跟小水,还有贪玩的小李子、夏薇。单一的高中生活不免会摩擦出情感的火花,可是三年过后,多少人还能继续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一个普通到差的高中,一个平凡到不起眼的县城,还有一群不怎么普通也不怎么伟大的学生,每天做着无聊的功课……
  • 异能者传说

    异能者传说

    在这个情节快速化的小说潮流里,不妨来看看这篇慢热文。和铭东城一起走进异能者的世界,见证铭东城在尝尽人生百味,历尽千难万险之后,如何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