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14500000002

第2章 事业篇(1)

泰兴走出的“嫦娥”总设计师

文星

叶培健

【主人公简介】叶培建男,1945年1月生,泰兴市原胡庄镇(现属高港区)海湖村人。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战役打响。叶培建的父母随部队北撤时,将不足一周岁的他送到毓秀乡现属根思乡李秀河村的外婆家。1951年,叶培建在李秀河村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一年后,父亲抗美援朝回来,叶培建开始跟父亲“转战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1966年毕业于湖州中学。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留学,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87年任五院50研究所主任。198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院计算机应用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3年之后,先后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平台首席专家、月球探测卫星技术负责人。2000年被国防科工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嫦娥”总设计师、总指挥。

一、母亲心中的儿子

2007年10月18日,南京迈皋桥一栋普通的宿舍楼内,有位默默关注“嫦娥一号”的白发苍苍的周女士。她就是我国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江苏泰兴籍中科院院士叶培建的母亲,当年已81岁。

叶培建母亲周忠秀女士,面容有些憔悴。因为突发心脏病,住院了一个星期,当天刚刚出院。

一个星期前,周女士突发心脏病,被送到迈皋桥医院紧急抢救。亲友说要给她已在西昌卫星发射现场的儿子叶培建打电话,但被周女士坚决制止了,“他压力已经够大了,不能让儿子分心!”

周女士开玩笑说,即使现在倒下了,也不会让叶培建知道。说这些时,周奶奶表情自然。

周女士介绍,孩子本月从北京去西昌之前,曾给她打过电话。一般情况下,儿子培建每个星期周末都会给她打电话,问候身体等等,这已成了母子间的固定“约会”。即使有特殊情况不方便打电话,也会由儿媳妇代问候,儿子、媳妇十分的孝顺。但在电话里,周女士从不提及自己的病情等等,只说自己在南京什么都好,要孩子们好好工作,不要担心。

说着说着,周女士的话题自然回到叶培建小时候。“这家伙,小时候还不肯叫妈妈呢。”忆及儿子当年,周女士爽朗地笑了。

周女士介绍,自己和丈夫叶蓬勃都是泰兴人,两人又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1945年生下叶培建,还没等他年满一岁,夫妻俩就随部队离开了家乡,小培建交给了外婆照顾。自此之后,这家人就很少团聚。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两人也只是在大军渡江前夕,顺道回乡看望过儿子一次。

这样的生活直至叶培建7岁时。1952年,周女士和丈夫叶蓬勃所在的部队移驻到浙江奉化,他们这才把叶培建接到一所军队干部的子弟学校——南京卫岗小学读书。后来小培建又被转到杭州西湖小学,但直到他高中前他和父母都没什么交流。

表情上看得出,周女士对于这段历史心存太多的愧疚:“那时他都不喜欢叫我‘妈妈’”。原来,小培建看见别人一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非常地羡慕,而他的父母却常年不在身边,因而生出了“为什么爸妈不管我”的埋怨。

据说,当时叶培建的老师还以“父母在为革命作奉献”等理由开导他。周女士回忆道。“尽管小培建不在我的身边,但他的学习还是没有落下,从来都是班上的前几名!”周女士自豪地说。

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缺憾,高中时周女士将孩子接到了身边,加上年岁的关系,叶培建对父母的苦衷渐有了解。或许因为都是军人的关系,她和丈夫对孩子没有一点娇惯,甭管他小时候受过多少苦。有一次,叶蓬勃在供给处领工资时,小培建在其背后仅问了句“这是什么”就挨了父亲一巴掌,理由是他明知故问。家教可谓相当严厉。

周女士记忆中,这也是叶培建唯一的一次挨打。“他很聪明,但为人老实,好读书,生活特别规律……”周女士“素描”儿子大概轮廓。

周女士说:“叶培建工作之后,有几年从北京回南京来看她,没想到他身上居然穿得是媳妇厂里的工作服,外套脱下来,身上的棉衣棉裤也打了补丁。生活节俭得令人难以想象。”还是叶培建的夫人“告密”,为了省钱,叶培建连理发都由她来剪。

在周女士的记忆中,最近这些年,叶培建回家呆得最长的一次还是1997年,共四天时间。那次,老人家忧郁症突发,原本精神的一个人一下子人事不省,叶培建匆匆忙忙地赶回家。母子俩坐在家中对望,叶培建含着泪要母亲挺住:“千万要好起来啊,家中不能没有你!”或许真因这样的真情感动了上天,周女士病情恢复了过来。

周女士在家中默默祝福着远在西昌的儿子成功!

二、航天专家的“缘份”

用叶培建自己的话说,他孩提时代,跑不快,跳不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时,总是排不上“大王”和“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当小兵。上中学时就大不一样了,学习成绩跑在最前面,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学,这是全省、乃至在全国都算一流的中学。上中学时他当过的最大官儿就是学习委员。年轻人本来就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是风起云涌的日子,正是孕育年轻人美好理想的年代,叶培建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外交家。

高中毕业时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愿时,接受了军人父亲的教诲。父亲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很需要理工科人才。而他想搞飞机专业,因此他填报了北航、南航等大学,然而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录取了,直到“文革”才知道,这是因为当年浙江省把省内很多优秀的学生留了下来。

但他毕业的时候,还是分配搞航天。他说:“这是缘份!”他来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心贴祖国的科学博士

1978年,国门刚刚打开,就撩拨起他继续深造的欲望,他太渴望再读一次书。就在这一年,他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50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

瑞士的景致很美,瑞士的山高雪白,但这些都不能分散叶培建读书的兴趣,他是一个要做学问的人。当时国外还不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凭,他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同等资格考试,获得了博士生资格。1982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绍过他是如何通过语言关、资格关的。瑞士国土不大,教育却很发达,制度严格。当时邻国法国有国家博士、工学博士或科学博士、大学博士几项学位,而瑞士仅有一项:科学博士。1983年,他以一篇论文,获得了瑞士纳沙太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他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太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所每半天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因为大家都在这个时间喝咖啡而被称为“咖啡时间”,这个时间也成了叶培建对各国同事宣传中国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可是一提起中国,在西方人的概念里还是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样子。叶培建庆幸自己有着博览群书的优势,他教同事们讲中文;向他们讲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讲斑斓多彩的中国文化;讲美丽神秘的西藏,字字句句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并渐渐地有了一些影响。有一次还被邀请到瑞士一个协会为公众专题讲中国的西藏,那次演讲纠正了不少人原先对中国的错误概念。

他出国后有人议论:小叶出身干部家庭,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夫人也已出国,他不会回来了。但五年后的1985年8月,他刚刚完成学业,就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地。他说他要把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尽快用在中国的建设事业上。

他出国后所想的就是为祖国的强盛做贡献。异国的环境、异样的风情成为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中华情结的最好背景。瑞士一家报纸曾写过他的专访。报道中说:他从不去酒吧,偶尔打打乒乓球。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大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和工作。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下工夫?”他说:“中国那么多人,而派我出来学习,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他的努力刻苦是出了名的。

与卫星的不解之缘

回国后他先是在50所工作,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为铁路运输提供现代化的设备。当时的条件很差,他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仪器乘火车,在晋煤外运的线路上,一站一站地采集数据,修正模型。没有信息网络就利用铁路电话线传输数据构成系统。后来这个项目成为50所的拳头产品,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1995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深圳股票VAT网的设计,这是卫星应用技术的一个开拓性项目,利用卫星做股票交易,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圳证券卫星通信双向网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深交所曾以年薪40万元的高价聘请他,却被他谢绝了。为了这件事,五院原副院长李祖洪经常对年轻人说:“你们这个叶总啊,要不是为了卫星上天,早就是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了。”每当听到这话,他总是接上一句:“我们家三个兄妹中,我虽然收入最低,但学历最高。”当时,面对月收入2000多元和年薪40万的数字之差,他平静如水。

他任院计算机工程总工程师十多年来,五院计算机应用从设计、制造、生产到管理全面开展。他成为五院CAE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科技集团公司CAE总工程师梁思礼院士曾经评价说:“五院计算机工作开展得很好,真正在型号中发挥作用了,是几个院里首先上INTERNET网的单位。”

看书多是他最突出的擅长,而记忆力好可以算是由此而引申出的一个特点了。他的家中藏书近千册,尤爱读史书和人物传记。《二十五史》、《百科全书》这样大部头的书他存有上百部。读史令人明鉴,也许正是史书客观写实的一面,培养了他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以至影响到他的为人处事。

超凡的记忆和流利的口才使他具有一副学者风范。作为中国科协高技术报告团成员,他经常把航天知识、卫星应用以及计算机知识向大众传播。他曾在北京市科委干部进修学院演讲6次。他给部队指战员讲;给贫困山区的干部和孩子们讲;给中学生讲;配合国际和平周,给北大、人大、理工大的学子们讲;给安徽蚌埠市全体干部讲;在中央电视台讲;1999年,他在中央党校给全体学员讲《航天与人类》,受到了高度赞扬。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安排在周日,因为他太忙,只能用自己的休息时间。

1993年,叶培建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工程师,开始了他领导卫星研制工程的历史。1996年,他担任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总工程师兼总指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属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中有其广泛的作用。这颗卫星的技术起点高、研制难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副总经理的话说,在我国已有的卫星中,这颗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分辨率,最快的传输速率,最高的姿态精度,最大的存储量”。他凭着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耻下问的精神,很短时间就进入了状态。从此以后,在两院院士闵桂荣的带领下,他们开创了好几个第一。

这颗星第一个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这意味着在卫星研制中不仅要对星体本身的技术负责,还要对地面应用系统的集成技术负责;这颗卫星还第一个进驻北京唐家岭航天城,因此研制队伍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实体化改革以及AIT一体化的第一批实践者。

在卫星型号研制管理过程中,他是第一个实践把电测与总体分开的总工程师,为测试队伍专业化打下了基础。他又第一个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把问题彻底解决在地面。

这诸多的“第一”实践充满艰辛,这些难度的跨越无疑是对他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2000年9月,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并按时在轨移交,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用户和上级的好评,2000年,这颗卫星被授予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成功了。

作为总工程师,他对卫星研制技术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抓大也抓小,甚至细化到卫星的各级技术状态。他常说:对质量问题就是要“捕风捉影”,才能亡羊补牢。集团公司质量部的人员说: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质量透明度是最高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作为两总的叶培建,对队伍的管理以严格著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办事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每天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一天的工作按顺序列出;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要到试验现场转一转,2000年的五一节,七天假,他和试验队一起加了五天班。他注重队伍的精神状态,在试验队里开展了“温暖工程”。队员的个人需求,他都要尽力而为,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靶场,他创造性地执行五院徐福祥院长关于型号研制的两个令,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为了强化“电测”这一关键工序,他编成“十好歌”在队员中广为传诵:

思想状态精神好,

岗位责任落实好,

口令应答准确好,

操作执行无误好,

判读数据及时好,

表格填写规范好,

班前班后会开好,

计划调度有力好,

问题归零认真好,

政策兑现大家好。

这一个个“好”字了得!电测工作既是主线,又是要求,贯穿和浓缩了工作的全部内容,朗朗上口。

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他的苦恼与悲伤,近来大家都在为他夫人的不幸去世深感震惊和惋惜,但我们祝愿他能早日走出生活的阴影,抖擞精神,以更辉煌的成绩报效祖国,告慰夫人在天之灵!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中国入世后,叶培建作为中青年航天技术专家,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已经把身心融入到祖国的命脉之中,他要以自己的忠诚为泱泱中华的神采着色!

叶培建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认真与执着,瑞士一家报纸上曾有所反映:他从不去酒吧,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同类推荐
  • 思想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思想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谁可以为我们竖起一道不变的航标?在事业的漠漠荒野里,谁可以向我们昭示一条坚实的路径?在心灵的干枯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挖开那个堵塞的泉源?当你真切感受过他们的青春激情,细细品味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后,你会发现,贫穷、危难、冷眼、嘲笑、挫折、失败也曾光顾过他。
  • 跟大师学知识-君后中国正少年——梁启超

    跟大师学知识-君后中国正少年——梁启超

    本书主要介绍了梁启超先生的生平,记录了他在各个时期的随感、讲演、传记、诗词等文章,同时着重介绍了梁启超先生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所提出的济世救国的思想,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 成就霸业——管仲

    成就霸业——管仲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他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第一人。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4)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是谁?听到本雅明自杀的消息后,他的挚友布莱希特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20世纪的学者中,没有谁像本雅明(和福柯)那样,他的著作在西方被广泛阅读并适合于众多的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政治倾向者。作为犹太人,本雅明难逃二次世界大战的劫数,作为杰出的思想者,他在哲学、文学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本书通过梳理浩繁的相关文献,不仅构建出本雅明的一生记录,给人留下惊异和感叹;更透过他在本世纪初坎坷痛苦、随波逐流的生活给世纪末的人们以警醒: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文字清新,叙事生动,对本雅明思想气质的把握极为到位,堪称一部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本雅明传记。
热门推荐
  • 十方天

    十方天

    这是一个百国相争,千城鼎立的时代这是一段封锁历史,遮掩罪恶的故事高高在上的人,又有多少曾经付出过?这一切的因果,都等待着后人的发现
  • 鸟,看见我了

    鸟,看见我了

    一个夜晚,一个外地人为何突然出现镇上,仅以一把小刀,连杀六人?却能无罪释放?到底他为何杀人,并在一个夜晚两个小时内杀掉六个人?而这六个人到底有何关系?他从不与人多说一句话,唯一一次醉酒时,说鸟看见我了,鸟看见我了?鸟看见他什么了?这句话背后到底藏何秘密?
  • 坐一回儿子的车

    坐一回儿子的车

    《坐一回儿子的车》由厉剑童著,主要内容: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出息了,有小轿车了,也忙了。母亲一次又一次想坐一回儿子的车,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母亲终于有机会坐上了儿子的那辆红色小轿车。不过那车没有开往儿子住的省城,也没有到有风景的地方,而是缓缓地驶向了小城西北角,那里是一个刚建成的高档火葬场……《坐一回儿子的车》字里行间溢满真情,让人感慨万千,让每一个读者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 惑起伊墙

    惑起伊墙

    初次见面,也是初次学习,大家多多支持一下哦
  • 至被荏苒的时光

    至被荏苒的时光

    唯美而……的故事,牵绊了太多,以致最后以悲剧收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风歌:风之扬

    大风歌:风之扬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 九幽妖孽

    九幽妖孽

    僵尸,被六道所不容,如果给你一次不凡的机会,你会去选择被天地唾弃而不凡吗?你也许有选择的机会,可诺是没有呢?命运垂青之子在平淡而的生活中猛然被吸入一个黑色阴谋的巨大漩涡,一个策划了千年的黑影笼罩着他,是选择继续无助的哭泣,还是让别人哭泣?抱歉,为了活下去,只能让你去死了。平凡与不凡只在一瞬之间.......------------------------------------能否手滑一下收藏?
  • 当武神来到柯南客串死神

    当武神来到柯南客串死神

    全能的武神大人来到名侦探柯南的世界,死神小学生与客串死神的武神大人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新人文笔渣,欢迎捉虫)
  • 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实践出真知——勇于实践

    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实践出真知——勇于实践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摩路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