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30500000033

第33章 文化教育(5)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小学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恢复学校。学制:逐步固定学制课程,重视建设新教材。1942年10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规定小学实行“四二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不过这些学制随着根据地情况的变化,在执行过程中有不少变化。如冀鲁豫区有的地方一度实行三一制,多数地方的初小只是先恢复了小学。高小因县办有公费生,学制一度改为一年,后来均改为四二制。课程:在恢复与整顿小学中,废除不必要的课程,合并史、地课。课本:算术、自然等大都用的是旧制课本;国语、历史等则组合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没有固定的教科书。1940年根据边区政府提出的立即建立六年制小学教育(初小4年、高小2年)、编订或改编各种适合正规教育的教材等要求,这些要求以后基本上逐步实现了。为了解决教材严重不足的问题,不少地方、学校、教师自编了一些教材或补充教材,有些颇有实用价值。同时有不少教师亲自动手为学生抄写课本。也有的教师采用木版、土油印机(如沁源县教师韩太玉)翻印课本。艰苦劳动,十分感人。边区党和政府对此则尤为关心。1938年10月在山西长治建立了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过《战时读本》(木刻本)和中小学用的几种地图及小学辅助教材《新千字文》。1940年成立起来的太行区小学课本编审委员会,又新编出了一批教材,这样教材的供应与教材质量比以前都有了改进与提高。

各地都在对小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学制、课程、教材与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展望。1945年春,边区民教厅和中共太行区委宣传部领导太行区小学课本编审委员会就此问题做出了题为《太行区小学课本的编辑问题》的政策性总结,认为:教育正规化以来试行新方针前,边区小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比较笼统,书本知识多而结合实际少,强化政治教育中有浓厚的八股气,为配合政治,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重复。

课本编写虽有进步,但仍缺乏知识性、现实性、实用性。具体表现在:生产劳动的课文分量占得比重相当少,还反映有求全思想,使课程分量过重。

根据上述认识,对边区小学今后的办学宗旨以及学制、课程、教材诸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意见:初小培养能写会算、掌握初步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优秀劳动者。国语、常识合编为战时新课本,占教学总时数70%;算术占30%,其它音、体、美及劳动课灵活安排。

高小培养为农村工作的初级干部和小学教员。高小教育仍以文化教育为主。以学以致用为原则,设国语、边区建设(各占30%)算术、自然(各占20%)等4门主课。语文课的教学要求是,提高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初级干部应有的基本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和通俗文学作品,通过写计划、报告、通讯、条据,记述边区人民抗日、生产、生活斗争情况来锻炼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算术课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农业生产与卫生知识及技能,树立不守旧、不迷信、不盲从等初步的科学思想。同时要懂得边区的政策法令和各种基层的性质、活动内容及方式方法,以及本区的历史地理知识等。

(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抗战相结合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①。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后封建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当然是为抗战经济和抗战政治服务,并成为抗日战争“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②。”毛泽东对这种文化教育与抗日战争的辩证关系明确地分析说“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③根据地的教育必须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这一中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战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他说:“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因此全民族的任务,在于实行如下各项的文化教育政策。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69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663页。

③《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34页。

规定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①例如小学课程中音乐课多授受救亡歌曲,以激发儿童的爱国情绪,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而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军事化口号的提出,边区还规定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训练的内容,以培养未来战士。语文课中,着重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和前后方发生的光辉事迹,揭发侵略者的凶残,以激发儿童的抗敌气概。算术课则以统计日寇烧我多少房屋,杀我多少同胞乡亲来练习算数。常识课讲述防毒、防空、反特、反奸和如何配置炸药等知识技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革命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支持革命斗争,生产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抗战教育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需要打破旧式教育劳力、劳心的对立,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根据地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和重要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其一,培养劳动观念。根据地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使其明确劳动具有崇高的目的和伟大的意义。这种教育从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抗战以后。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其二,传授生产知识。根据地学校将生产知识的传授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基本课程之一。除了通过自然常识和技术课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传授生产和科技知识外,还在国语课中穿插介绍理化、生物等生产劳动的知识,并且主张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加深认识自然界和生产的原理。

其三,从事劳动实践。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要求学生不要关闭在自己的学校内,而应该与附近的农场和工厂发生密切的联系。学校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还根据具体情况,成立小组帮助军属或农民劳动。还有的学校校内成立生产合作社。学生成绩的考评,也充分考虑其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成绩。

3。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利用民力来发展教育。

抗战时期,文化是地球上最黑暗的角落。面对这样黑暗的角落,根据地有力地拿起了教育这把利刃,划破了这方黑暗,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文化的光明,调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抗日积极性。在当时根据地基础薄弱的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页。

状况下,为了鼓励与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办学,特别是创办基础教育,根据地遵循毛泽东为群众办教育、依靠群众办教育的光辉思想,动员广大知识分子到教育战线上来;发展抗战教育事业,创造出了行之有效的一套群众办学经验,如坚持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实行民办公助和文教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采取以民教民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等等,这些办学方法的实施,方便了群众学习,达到了人人接受教育的目的。

(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八年抗战期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的中小学教育,培养了大量抗战和建设根据地的人才,不仅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也推动了边区教育、文化、政治、经济和医疗卫生等多方面发展。晋冀鲁豫根据地开展的中小学教育是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间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由强迫教育到尊重群众的自愿与需要,由一手包办到民办公助的出现,终于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体制。抗战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少数大城市的教育相对发达,晋冀鲁豫等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一直比较落后,教学质量较低。战时根据地的中小学教育开始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量中小学校的增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边区教育体系。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出来大量毕业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各条战线上大大促进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文明开化和文化程度的提高。据统计晋冀鲁豫根据地小学到1941年已大体恢复到相当于战前的规模。在艰苦困难的1942年到1943年间,太行区的小学还年年有增长。1945年上半年统计,四个辖区入学儿童125878人,占学龄儿童179235人的70%强,其中老区儿童入学率则在80%以上。从学生的成分变化看则更具有社会意义。据同年太行区队陵川等25个县的统计,54个高小4346名学生中,中、贫农成分以下家庭的子弟占到76%,说明根据地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据统计1946年初,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等学校已增加到55所,学生11715人。仅太行区在抗战中培养输送了3000多名中学毕业生,充实了干部队伍①。

根据地的中小学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建立起来的,一般学制比较短,教学内容适应战时需要,教材寓爱国主义于各科知识之中,使学校教育与抗日战争和群众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地的这种教育根据战时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因时、因人而宜,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机动①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390页。

灵活的教育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抗战人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教育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还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提高了人民对抗战的认识,树立了持久战思想;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此外,抗战教育培养和造就出了大批人才。

这些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快便成了社会的中坚和骨干。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均成为忠于民族革命的脊梁,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晋冀鲁豫共产党员坚持全民动员、全面抗战的政治主张,为此实行了抗日的文化教育政策,主张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坚持文化教育工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抗日力量,壮大了抗日阵营。最终的实践证明,晋冀鲁豫根据地坚持的全民动员,全面抗战的教育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是最切合抗战实际的,为动员民众,壮大了抗日阵营,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保存和发展了我国教育,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文化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这不仅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的教育,还为新中国的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在正确方针指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得到了保存和直接为解放后的新中国当地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奠定了现实基础。可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积极配合抗日战争,并为其服务,促进了抗战的胜利;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创造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历史画卷,直接地奠定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基础。

第三,抗战教育的经验对今天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首先,抗战教育针对当时中国环境,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因而,既能迅速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需要,又能促进教育的迅速普及。当今,中国的教育仍然应该加强针对性,不断地进行体制改革,针对现实、服务现实,从而不断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抗战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仍然有其深刻意义,值得继承和弘扬。其三,抗战时期特别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前继承与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培养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重大意义。其四,抗战时期在教育体制实行统一战线的政策,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办人民自己的教育,实行民办公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由于实行这些有效的措施,这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造成了文化翻身的新局面。抗战教育短时间内取得的显著成绩表明,利用民力发展教育事业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经验。在今日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教育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然应该这样,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教育从抗战的大环境和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抗战培养人才,消除群众中的文盲、迷信、不卫生的习惯,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持教育同抗战、同社会、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出了一批政治觉悟高、有道德、有理想,也有相当科学文化水平的革命知识分子。这既推动了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社会的进步,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的许多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四、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

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我党敌后新闻宣传战线的主战场,出于动员民众全面抗战以及对敌舆论宣传上的需要,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建立了规模大小不同的印刷机构,出版报刊进行抗日宣传。

抗战初期,日军占领大片国土,国民党军队正面抵抗失利,亡国论充斥全国,党的新闻出版工作也遭到了极大破坏。为了能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抗战文化,面对国内战争的新局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明确指出新闻、出版、电影、戏剧、文艺等方式等文化宣传要符合于国防利益,进行抗日宣传。中共中央随后提出实行全党办报,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省委,应用各种方法建立自己的印刷所(区党委与省委力求设立铅字机)以出版地方报纸,翻印中央党报及书籍小册子。

同类推荐
  • 骑砍之大唐罪兵

    骑砍之大唐罪兵

    高祖渊起兵,其父随之,征战十余载,高祖怜之,赐国姓,戍卫帝宫,武德九年,战死,世人曰:乱臣贼子乎,军功十转皆去,独留一子平,可叹,人人避之如虎。——《唐史?李平传》(假的,假的,假的,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段话是杜撰的啊。)
  • 三国之霸业召唤

    三国之霸业召唤

    穿越三国,有未婚妻,有伙伴,有朋友。还有召唤文臣武将的金手指。且看他如何征战四方。
  • 红流纪事:汉口人收回英租界

    红流纪事:汉口人收回英租界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盛唐的鲲鹏——李白

    盛唐的鲲鹏——李白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多少风骚人物如东流水般消逝,但后人依旧对他们念念不忘,神往已久。走进李白的世界去发现,盛唐的天才诗人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浮浮沉沉。感受李白的潇洒,放荡不羁。体会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多忧愁,何不对酒当歌,一笑而过。
  • 我的大宋不可能那么可爱

    我的大宋不可能那么可爱

    萧云穿越到北宋末年,成了宋钦宗赵桓。赵桓表示,朕的大宋:绝不会和亲,绝不会议和,绝不会文恬武嬉,绝不会不征之国,绝不会世代为盟,绝不会兄弟之国,……总之,一句话,朕的大宋:不可能那么可爱。
热门推荐
  • 偏执燃爷宠妻日常

    偏执燃爷宠妻日常

    爱到极致不是放手,是占有与追逐。……自从林念失去记忆后,她变得越来越乖了。于是封燃收敛了那些折磨她的手段,势必要把她宠坏。.一场车祸,林念失去全部的记忆,她唯一能依靠的亲人只有自己老公,可不知怎的,每当她老公靠近她时,她就会不由自主的发抖。林念知道,这是一种本能的害怕。“你抖什么?”当封燃再次将她抱入怀中的时候,林念又开始抖了,听到封燃略带危险的语气,求生欲强烈的她赶紧转身抱住了他。“我、我冷。”男人幽黑的眸子又沉了一分,他勾了勾嘴角,捏起她的下巴亲了一口。“乖,冷就抱紧我。”*林念见过最烈的风,是封燃在她一无所有时,对她强势的掠夺;而她也见过最温柔的风,那是在深渊中探出的锁链,不伤她分毫,只将她温柔拥抱。伪温柔真阴狠系病态男主X真娇软真失忆系女主---------------------------------------1.青梅竹马系,主婚后,穿插校园回忆等。2.男主过于霸道,女主大多数招架无能,雷者勿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驱魔一道

    驱魔一道

    大明初建,明太祖朱元璋顾忌造反动荡,命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却不想龙脉一除,各方妖魔动荡,灵气肆意流失,供兽成妖。但越往深处发掘,洪岐山发现这件事,好像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逗比会说人话的萌猫“将军”,体内藏着秘密的平安,时而沙雕时而正派的驱魔一道二代传人洪岐山,他们在这个满是人妖纷争的世界里,该怎么去守护那些应该被守护的东西?ps:无系统,无种马。一部正经又传统的玄幻文。第一次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书友群:955056763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之我成了系统

    末世之我成了系统

    末世蓦然降临,上官乾源作为人间界最接近神的存在,却戏剧性的成为了末世感染源,为了自身的利益,他化作救世主系统开始了坑害主角的道路。
  • 生化之最后的战争

    生化之最后的战争

    公元2013年,生化病毒泛滥.......那是一场战争,人与丧尸的战争,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