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000000050

第50章 宪问篇第十四(2)

张居正注:“命,是词命。裨谌、世叔、子羽、子产,都是郑大夫。草创,是造为草稿。讨,是寻究。论,是讲论。行人,是奉使的官。修饰,是增损其词。东里,是子产所居之地。润色,是加以文采。”又注:“众贤毕集而各效其长,郑之能国也宜哉。然四子之贤,亦自有不可及者。观其同心共济,略无猜嫌,此不以为矜所长,彼不以为形所短,仿佛虞廷师师相让之风,非同有体国之诚意,忘己之公心者,其能若是乎?真可为人臣事君之法矣。”

解读

郑国外交文件的制定,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斟酌、外交官子羽增删、东里人子产推敲润色的。经过这四道工序,四位大夫把关,文件的质量很高,面对诸侯,应付裕如。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很多,天下很不太平。郑国长期生活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之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外交无小事,对外周旋需要靠严密周详而又文采不错的外交辞令。因此,他们在起草外交文书的时候,十分慎重,一定要大家齐心协力,做得尽善尽美才好。一份文稿,要经过四道工序,由四个人把关,才算完成。工作之严谨,态度之认真,实在令人钦佩。比较而言,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实在是应该感到惭愧。好的文章需要反复推敲才会尽善尽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应如此,无论是面对工作的时候,还是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我们都要多注意一些细节,从多个角度来完善。认真是一种态度,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完美主义的态度。只要勤奋努力认真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成功的。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②。夺伯氏③并邑④三百,饭疏食,没齿⑤无怨言。”

注释

①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②人也:即人才也。③伯氏:齐国的大夫。④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⑤没齿:死。

译文

有人问子产。孔子说:“他是一个仁慈的人。”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呀。夺取了齐国大夫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土地,使伯氏吃粗饭,却终生没有怨言。”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已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

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张居正注:“子产为相,政尚威严,芟除强梗,又铸刑书以禁民之非,其迹近于寡思。然其心切于爱民,修法度而使人知所守,严禁令而使人不陷于罪辟。三年之后,国人皆歌颂之,终于产之身,郑国大治强于诸侯,盖其实爱之及于民者深矣,故孔予以‘惠人’称之”。又注:“子产、子西、管仲三人,皆春秋之名臣,然当时议论犹有未定,子产以法严而掩其德爱,管仲以器小而昧其大功,子西以能让千乘之国,而盗一时之名,非夫子一言以定其人品,则万世之公论几不白矣。此人之所以为难知,而论人者当以圣言为准也。”

解读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执政二十多年,使处在秦晋齐楚多重交叉关系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宁,并受到各国尊重。在政治上他很严明,对待治下的人民却又宽厚仁慈。于是孔子用“惠”来评价他。子西这人,孔子认为他不足挂齿,不能跟子产相提并论,所以孔子顾左右而言他,搪塞过去,不愿评价,也不屑评价。孔子认为管仲的伟大在于执政公正。罚而不怨。罚而不怨对于执政者来说,是一种很高的政治境界,很难做到。因为执政者必须持正守平,坚持法则,并且赏罚分明,做到政而不愠、刑而不怒、罚而不怨,树德不树怨。

从孔子对三个人的不同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为政的态度:为政者太宽或者太严都不是一件好事,能够给人民带来好处才是最重要的。而究竟怎么评判是否会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好处呢?那就是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尽量地做到用人得当,赏罚公正,否则无论宽严都是没用的。这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朱熹注:“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张居正注:“孔子说:‘贫者多怨尤之心,富者多骄肆之失,此乃人情之常。

若处贫而能安于义命,无所怨尤,斯善处贫者也。处富而能收敛谦抑,不为骄肆,斯善处富者也。然贫为逆境,非心无隗怍,而真有所得者,必不堪其忧,故贫而无怨,实乃人之所难。富为顺境,但稍知义理,而守其常分者,便可以自制,故富而无骄,犹为人之所易。知无怨之难,则人固当勉其难;知无骄之易,则人又岂可忽其易哉。”’

解读

孔子谈论“贫无怨”和“富无骄”的难易区别。很多饥寒困苦的穷人,都不能停止长叹短吁,怨天尤人;而一个生活安定富饶的人,则大多傲慢无礼,有骄矜之气。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不恃其富,斯可无骄富之气。这些都是少有的。而孔子是希望能够“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和富在任何社会都存在,而且关系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特别在财富分配不公的社会,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但是“贫”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财富上,也涉及到精神层面。例如学识上的贫富问题,地位上的贫富问题等。人类社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绝对平等,只要存在不平等,就必然面临着“贫富”问题,并且这个问题无法逃避。重要的不是是否不平等,而是每个人面对这种“贫富”的态度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是孔子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们处于这个多变的社会,在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时所需要面临的态度。处于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处于顺境时也要不骄不躁,低调做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14.11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不可以为滕薛③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②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③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大夫孟公绰做赵氏和魏氏的家臣绰绰有余,却没有能力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名家注解

朱熹注:“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

张居正注:“孟公绰,是鲁大夫。赵、魏,都是晋之世卿,最称大家者也。’

老,是家臣之长。优,是有余。滕、薛,都是小国。大夫,是任国政之官。人各有能有不能,任当其才,皆可以奏功;用违其器,适足以偾事。图治者,可不知人而善任之哉?”

解读

孟公绰是鲁国的大夫,是一个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赵、魏是大国,滕、薛两国是小国。孔子根据鲁大夫孟公绰的才能,认为他适合做大国的卿大夫,不适合做小国的大夫。用人不仅要注重德行,还要考虑才干,要德才兼备,只有德而才不济者难堪重任。量才录用,各得其所。

公绰为人廉洁,作事也有条理,但是他并不是全才。如果是作为赵魏的家臣,公绰所做的事情,都可以算作是非常得体而优秀的。但是大国的大夫家臣,与小国家的大夫,所办的事情不完全是相同的。孟公绰擅长处理大国的政务,但是不一定会处理小国的事情。所以在用人的时候,必须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孔子评论孟公绰的这两句话,可以作为用人法则。有许多人担任某种比较高的职位,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要他做琐碎的实际工作,他做得未必会很好。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清楚地认识人才,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合理地利用每个人的优势,让他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要避免他的短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体到我们自身,我们则需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

14.12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④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可以成为完人。孔子说:“如果有鲁国大夫臧武仲那样的智慧,有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有卞庄子那样的勇敢,有冉求那样的才艺,再以礼乐来制约,就可以成为完人。”接着又说道:“现在的完人何必这样呢?能够见到利益先想到义,;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久居贫困而不忘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完人了。”;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武仲,知也;公绰,仁也;卞庄子,勇也;冉求,艺也。须是;合此四人之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论其大成,则不止于此。若今!

之成人,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则又其次者也。”又注:“臧武仲之知,非正也。

若文之以礼乐,则无不正矣。”又注:“语成人之名,非圣人孰能之?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如此方可以称成人之名。”;张居正注:“成人,是完全成就的人。臧武仲,是鲁大夫,名纥。公绰,即前章孟公绰。不欲,是廉洁无欲。卞庄子,是卞邑大夫,力能刺虎。冉求,是孔子门;人冉有。艺,是多才能。”

解读

孔子认为一个全才照通常的标准而言,是智、仁、勇、才艺兼备的人。但时代不同了,完美的人很难找;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现实中所谓完人的标准:现在只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算作是完人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小缺点,要做到孔子所说的第一个标准确实很难,但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个标准就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具体而易于实践。见利思义,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能多考虑一下是不是符合道义,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见危授命,为大家做事,要能做到临危时接受任命,为完成任务宁可牺牲自己,甚至交朋友也能如此。还有平时所说出的话,不管经历怎样的考验,都能言行一致,将说过的落实在行动中。

五乘从游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利益成了最突出的社会现象。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还是见利思义,就成了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人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曲折,有时候会关系他人甚至是国家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担责任还是推卸责任,从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在困顿中是否做到不忘平时的诺言,坚守原则和节操,同样是我们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地过一生,关键是要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不怕困难和挫折,永远积极追求。所有这些,并不是说要你全部做到而成为一个完人,而是说我们可以用圣人关于完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人生的程途上尽力做得好一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14.13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②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③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④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孔子向卫人公明贾询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为人,说:“有这样的事吗?老人家不说话。不笑,不索取?”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这话的人说过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别人不讨厌他说的话;他是到高兴了才笑,人们也不讨厌他的笑;他是先做到义然后索取,所以人们也不反对他的取。”

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他真是这样吗?”

名家注解

朱熹注:“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是以称之或过,而以为不言、不笑、不取也。然此言也,非礼义充溢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文子虽贤,疑未及此,但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日‘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

张居正注:“公叔文子,是卫大夫公孙拔。公明贾,是卫人。厌,是苦其多而恶之的意思。夫不直言其非,而但致其疑信之词如此,圣人与人为善之心,含洪忠厚之道也。”

解读

孔子虽然对公叔文子是否真是这样做还有所怀疑,但对这样做的正确性却是没有怀疑的。公叔文子的言行,总结起来用一句话,就是“恰到好处”。

公叔文子在当时的社会上很有声望,政治上很有影响力,大家都说他很好。公叔先生平常不随便说话,说一句话就相当有分量;他从不说别人是非;不轻易笑;也不贪。但是他说话的时候是令人信服的;笑的时候真诚开怀而不敷衍做作;取利有原则,适可而取,不故意标榜清高,因此他的个人行为不会导致人们的置疑与攻击。

公叔文子凡事都有原则,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调节的杠杆便是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恰如其分的同义词,是说一个人把分寸拿捏得很好。

现在有太多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你对我玩深沉,我对你假天真”。更有一些人说着言过其实的话,做着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修养。真正的人生修养通常体现在一些小节上,言笑合度,真诚有礼,见利思义,取利有道,即体现“诚”与“敬”的精神与处世智慧。公叔文子作为一个政界要人,能做到言行恰到好处,实属非常不易。我们普通人更应该在生活中认清自己,学会“恰到好处”的处世智慧。

14.14子曰:“臧武仲①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日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①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叔纥,著名的聪明人。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防这块封地来请鲁君立他的后代为鲁国卿大夫,虽然说不是要挟,但我不相信。”

名家注解

朱熹注:“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

张居正注:“臧武仲,是鲁大夫臧孙纥。防,是武仲所封之邑。要,是有挟而求。夫人臣之罪,莫大于要君,武仲之所以敢于为此者,亦以鲁君失政故耳。使鲁之纪纲正,法度举,彼武仲者,其敢蹈不轨之诛乎?图治者,宜慎鉴于斯。”

解读

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因为得罪了孟孙氏而逃离鲁国。可是他不肯放下权力,在防区上整兵振武,要求鲁君封他的儿孙永远做这个地方的领导人,这样他才肯离开防区。他用这个方法,直到得到了想要的为止。孔子认为他这样做,表面上虽然说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说要挟,但是他实际上是用要挟取得富贵功名与政权。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其实不光是孔子不信,臧武仲的意图是路人皆知。尤其是对于孔子这样重视君臣纲要的圣人来说,更是极端,一句话就揭穿了臧武仲虚伪的外交辞令。

14.15子曰:“晋文公①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①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奸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奸诈……”

名家注解

同类推荐
  • 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本书在评价当前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研究中的两种倾向,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政治理论或把他们的政治理论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对他们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论。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三主讲近世哲学。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充满了哲理的语言和丰富的思辨。为了使广大读者朋友能够比较容易地读懂《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并能够从中汲取幸福的智慧,《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特采用“与罗素相约在微博”的这种当代流行的文化形式来拉近读者与罗素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距离,通过“微博式”方法,将罗素的精辟话语进行深刻阐述、剖示和拓展,让读者对幸福这个概念以及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实在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 东方的智慧(荣格精选集)

    东方的智慧(荣格精选集)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刻渊源。他本人曾研习汉字,熟读《易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中国文化及其象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发挥。《东方的智慧》收录七篇荣格论东方哲学与思想的经典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的阴阳、日本的禅宗、印度的瑜伽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文章中,荣格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对东方的智慧进行了重新阐释,强调并升华了东方文化中向内探寻自我、明心见性的倾向。
热门推荐
  • 战途

    战途

    一剑一人一双手。无论是怎样的困难也阻止不了少年向上的步伐,可能是困难太多了,可能是危险太多了,才会使他一次次的与死神交手。少年知道,只有拼命的向上,才会永不被辱。莫放弃,莫忘记!
  • 无形资本再造

    无形资本再造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提高无形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提高无形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呢?作者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现状出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进行无形资本再造的概念,提出对国有企业从理念到机制、从人员到组织、从生产到营销进行全方位的再造,以培育无形资本理念,完善无形资本创新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该书结合历史与现实,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研究结论比较符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是一本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好书。
  • 边荒战记

    边荒战记

    边荒之上依旧血红一片,似雾似云、似海市蜃楼,又似一幕幕热血飞溅的影像。那片血红中,有洪荒猛兽横行,远古异种出没,声势之强盛,直欲震碎苍穹。有傲立长空的无头巨人,手中紧握残缺巨剑,屹立不倒。有两军对垒的冲锋,狼烟四起,残肢在空中腾飞,热血染红大地。边荒,不是某一个国度的边缘,它是一方存在了无尽岁月浩土,同时亦是埋尽世间英豪的墓地。每一百万年,边荒之上就会出现强大不可匹敌的天妖,人族、魔族、妖族为了保卫世间净土不被天妖的侵害,纷纷迈入这片古老的战场,誓与天妖抗争不休。烽烟起兮,战火乱兮,英雄喋血,红颜白头,何时甘休?残剑为魂,泥灯为心的少年,又将上演怎样的一幅血与泪的史诗?此乃——边荒战记,无误!
  • 国叶

    国叶

    夜如何其李未央,且看李未央如何擎天而起,傲然俯视天下。
  • 弃妃不可欺

    弃妃不可欺

    她没有玩转古代,改变世界的夙愿!也没有成为世人敬仰的女主的梦想!可老天却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什么万人迷王爷,就是个虐待狂!什么风流皇子,就是个大骗子!什么儒雅男子……额,他适合做朋友!她想离开这纷扰,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他相遇……“你放了她,我愿用三座城池换之!”……“原来一直都是你!”……“我爱你,穿越光年之外,缱绻一片花开……”
  • 你与时光皆情长

    你与时光皆情长

    “梁悦,嫁给我吧。”“哈?”......“为什么?”“我爱你,算是一个合适的理由吗?”成功的避开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躲过了世界末日,却不曾想被自己的哥哥拐回家。“沈灏轩,你的妹妹太嚣张!”“第一,她是我老婆。第二,我宠的,有意见?”上帝把你送到我面前,就是为了让我执子之手,将子拖走。"
  • 深渊的世界与两人的羁绊

    深渊的世界与两人的羁绊

    一个普通的女孩的身上到底背负了一些什么,究竟什么使她犹豫不决,究竟是什么使他不在冷漠,答案就是。。。
  • 我是猫仙人

    我是猫仙人

    为什么只有人才可以修仙呀?我不!作为一只喵喵,我也可以修成仙!这是一位猫仙的日常修仙故事!故事讲述猫仙人如何从一只小猫咪进化成妖,再从妖化作人,最后踏上仙家之路!书中会含有些搞笑无厘头的成份,因此它是属于一部比较轻松日常修仙的书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毒一毒哟!(捉妖剧情ing……)
  • 墨归琼途

    墨归琼途

    我爱你,想你和我一起站在云端。你如果不来,我便下去。——墨君宸你是守护山川河海的神,是我终身救赎。——周琼从此,你的穷途便是我的归路
  • 寻找真实的我

    寻找真实的我

    我是谁?我在哪?我究竟是干嘛的?是多余的像只蚂蚁,亦或很重要?我很苦恼,我要寻找那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