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9100000042

第42章 回光守中

原文:

祖师曰: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方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初行此诀,是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生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聚,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译文:

祖师说:

“回光”一词始于何人呢?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回光的时候,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的“精思”和“纯气”讲的是凝气的过程和结果。初炼此法时,体内好像什么都看不着。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时,就能够内视到很多内景。专心练功一百天,就能看到真光,也就是真正的神光。练功一百天后,神光能够自如地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妻交媾后生成的胎一样,这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回收光的方法和妙用,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候”。

疏解:

回光的方法就是修炼内功线,回光的妙用就是通过修炼内功线连接先天之炁,按照《灵宝毕法》依次修炼,包括采药、交媾、炼化、还丹、炼形、朝元等等。

原文: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

译文:

在最初始的生化之中,阳性的灵光就是主宰。这灵光在天地之间来自太阳,在人身上来自两眼。灵光通过眼睛的外视以元神或识神的形式走失漏尽,那是最顺当便利的了。所以,炼就金丹的方法,就是不能让灵光顺当便利地向外漏失,而是采用一种回光逆修的方法回收灵光。

疏解:

在丹道中,常用逆、返、还、回等词,深思一步:是什么东西从哪逆(或返、还、回)到哪?

原文:

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

凡人自**(口+力)地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

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

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贯彻三教工夫也。

译文:

回光,不仅是收回一身的精华,而且是收回造化中的真气;不仅是制止一时的妄想,而且是解脱千劫的轮回。所以,把一呼一吸当作一年,人还是在人世间;把一呼一吸当作一百年,那早就在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了。

人从娘胎中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随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

所以《楞严经》上说:“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道的人如果纯想少、纯情多,就会沉沦到下道之中。只有内观真元、静止凡息,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逆法。《阴符经》说:“机关在目。”《黄帝内经素问》也说:“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说的也是这个。

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的诀窍就在于此,飞升的诀窍也在于此。这是贯通于儒、释、道三教的核心。

疏解:

回光,收回精华,造化真气,制止妄想,解脱轮回,制服识神,回归元神,顺则成凡,逆则成仙,长生飞升,三教贯通。

原文: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译文:

神光,即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的光华展现在眼前,说明神光不独在身中。聪明和智慧的正常发挥,又无一不依靠神光,所以它也不只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是漫天盖地。因此,一经回光,那天地山河的一切光华都回归自我。

疏解:

这里讨论两点:

一.回光中的“光”不是指用两目看见的光线,而是指用天目才能看见的“光”。“光”的能量源是先天之炁。用两目是看不见炁的,只有用天目才能看见炁。“光”是炁的形,炁是“光”的本。“光”或炁是能量载体,它可以运输神。这里的神有三层含义:一是后天的识神,二是先天的元神,三是来自天地大道的灵信。修炼的层次、阶段不同,神的三层含义有所侧重。所以,称“光”为神光。

二.“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受“物化”思维的影响,一般人不易理解此话。从物质意义上讲,人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容易认识和理解。殊不知在人体内外都存在着炁与氣、神与灵,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一般人就不容易认识和理解了。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修炼,认识到了“光”与炁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就能理解“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

原文: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能一刻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炒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译文:

人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两目之中,这是人身上的一大关键窍位。大家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如果抽出一会儿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至少在此时也能够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一条真是不可思议呵!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着手练功,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间断。功法始终贯穿如一,不过在练功过程中的各种滋味和体验只有自己知道。要达到自己的阳神翱翔在海阔天空,体验出了万法的玄机妙用,这才算是得着道了。

疏解:

静坐一刻,了彻一刻。始终如一,冷暖自知。万法如如,方为得手。一句话,功夫是一点一滴、积累炼就出来的。

原文: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知止”,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闲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译文:

古圣贤师代代相传,从未脱离“反照”。孔子所说的“知止”,释迦所说的“观心”,老子所说的“内观”,都是“反照”。但是,“反照”这两个字人人会说,却大都不能做到家。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得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反”,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存在状态,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现在修炼的人只闲坐一两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的种种行为,便说做到了“反照”,那怎么能做彻底呢?

疏解:

“反照”又称“返照”,是修炼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之一,以此可以认知到多层次的先天之炁的存在状态。它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体验、求证、感悟太乙的存在状态。

原文: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著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而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27。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认指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太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而不见鼻矣。太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去处,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也。

译文:

佛道两教的师祖教授后人静坐时观看鼻尖,这并不是让人们把意念集中在鼻端,也不是用眼睛盯着鼻端,而把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了。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怎么能一上一下呢?又怎么能忽上忽下呢?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认指为月”的妙喻了。那么究竟怎么办才好呢?我说:就是这“鼻端”二字最妙!这里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在鼻子上面。因为静坐时,眼睛睁得太大,能看到远方却看不见鼻子;眼睛闭得过紧,就等于合上了两眼更看不见鼻子。睁大眼睛的缺点,是神光外走,容易产生“散乱”现象;闭紧眼睛的缺点,是神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帘垂得适中,以正好能望见鼻尖为最佳,所以取鼻端为标准。这样垂帘恰到好处,使神光自然透入,无需你是否主动回收或发射神光。

疏解:

静坐时眼观鼻尖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一个细节,其作用在于“有意无意生真意。”

原文:

着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译文:

眼看鼻端,只是在最初要入静时,举目一视,定个准则,然后就不必再去注意它了。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样,他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并不需要一边在砌,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

疏解:

入静之处,有意观鼻端一次,余下便是无意之得。虽然方法很简单,但是,观与不观对应着得与不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原文: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道言“中黄”,佛言“缘中”,一也。不必言头中,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眼之齐平处,光自然透入,不必著一念于中黄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小止观书》印证可也。

译文:

“止观”是佛家的修炼方法,原本并不隐秘,就是两眼仔细观看鼻尖,正身安坐,意守缘中。道家所说的“中黄”,佛家说的“缘中”,其实是一回事。不必说头里面的具体部位,初学的人只须将意念停留在两眼的中间。神光是活泼泼的东西,意在三目(∴),神光就会自然透入,没有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这几句话,已经概括了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入静、出静前后的注意事项,可以参悟隋代智顗大师所著的《小止观书》印证就可以了。

疏解:

意在三目,神光自入。这的确是聚积神光的很好方法。然而,凡事都要有条件、有限度,超过了条件和限度,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个道理在此显得尤其重要。修炼者务必要把握好两点:

第一,用意不用力,有意无意间。修炼者意在三目时,意念绝不能重,更不能使劲用蛮力,要保持一种旁观者的方式或心态,似守非守、静观其变,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所求、有所不求。

第二,宁可少做,不可做多。每天练功时,意在三目的时间和次数宁少勿多。因为意念重、时间长和次数多都容易引起内气上头,导致一系列的病态反应,如头昏脑涨、血压增高、幻视幻听、精神亢奋、恶梦不断,等等。

原文:

“缘中”二字妙极。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译文:

“缘中”这两个字真是妙极了!“中”就是无所不在,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说到明确指示造化之机,必须从“中”入门。“缘”字,就是以“中”为起点、为开端,并不是一定要执著于它。这两个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疏解:

“缘中”的妙极之处在于:超越物化的、形体的限制和约束,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中心,以神炼炁,以炁炼神,达到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玄妙境地。

原文: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

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穷,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

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法,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无回。志之!

译文:

“止”和“观”两个字,离不开“定”和“慧”。

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杂念出现,不要仍旧死死地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呢?从何而起呢?又从何而灭呢?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此后就不用再去追究这个念头的出处了。

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叫做“正观”,以此相反的,就叫做“邪观”。当寻找不到杂念的源头时,还会有新的杂念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杂念,这是定慧双修的方法,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回光。回,就是止;光,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疏解:

在丹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很注重精气的运行,往往容易忽略自我的精神状态,即修心养性。而《太乙金华宗旨》又是专门修炼凝神运气用灵的方法,它对修炼者自我调整精神状态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一点只能自己靠自己解决,他人无法帮助。修炼者不仅要意识到这些,还要非常好地做到有效调控精神状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收效与成败。

本章要点

回光以守中为要是丹道性功入门之法,“回光守中”即收回神光入目中、观鼻端、入缘中,达到两目观鼻端,垂帘内顾,正身安坐,系心缘中。

入目中:念系于两目中间,使神光凝聚、透入。对初学者,若不念系两目中间,闭目时不易心平气和,直观炁窍,恐怕因气息喘急,而生出其它的杂念。正是因为身心未忘,气浮息燥,所以要强制入目,凝之透之。若只念系于两目,不凝神于缘中,则为升堂未入于室,必至神火不生而气冷,真种子难以发现。

观鼻端:两目观鼻端,如匠人用线定准则,不是只知意住鼻窍,而是要透过鼻端念系于炁窍。

入缘中:缘中即下田炁窍。入缘中即入炁窍。此时,调息,身心安和,眼光须寂然长照,毋使昏散。眼不外视,垂帘内照,照在此处。口不谈笑,闭兑内息,息在此处。鼻不闻香,闻在此处。耳不外听,听在此处。一心内守,守在此处。意不外驰,真念自住。念住则精住,精住则气住,气住则神往。神即念,念即心,心即火,火即药。于此观照内景,氤氲辟阖,其妙无穷。当然,没有很好的调息工夫,也不能深入造化内观其妙。

同类推荐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星云日记28:自在人生

    星云日记28:自在人生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八册。收录星云大师1994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的日记。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热门推荐
  • 高达之星屑的幻灯

    高达之星屑的幻灯

    战士,就是在需要之时毫不吝啬的贡献出生命!没有领会这个道理,是无法在这个地方存活下去的……回想起曾经前辈的忠告,弗洛德拼命甩开脑海中的话语,目光坚定的注视着前方的敌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活下去!直到获得自由!”
  • 跟着bug搞事情

    跟着bug搞事情

    系统:“发布任务,干掉沙盒地球的检查系统!”林全:“你一个bug还想干人家正主?!”系统:“别管那么多,干就完了,加油,奥利给!!!”
  • 我是老大听我的

    我是老大听我的

    一个是无名帮派的女老大,专门劫富济贫;一个是将军府纨绔的世家子弟,看似弱不经风。一场被奸人设置的陷阱将两人绑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的欢喜互怼,却渐渐怼出了情愫。奸人一计未得逞,对他俩新生恨意,一场惊天的复仇袭来,他们的命运又该如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影帝的网红妻子

    影帝的网红妻子

    她,微博知名美妆博主。他,毒舌洁癖影帝大人。第一次见面,她不小心把豆浆泼到了他的身上,从此小心眼的影帝大大处处找她麻烦。安静表示很无辜。有一天清晨安静接到影帝大大的电话……“喂”“安静,做我女朋友吧”“???你谁啊?”“……”嘟…嘟…婚后安静问影帝大大“你为什么以前欺负我?”“因为你长得太美,让我忍不住想要欺负你”至于真相……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男女主身心干净。第一次写略苏不喜慎入。男主略高冷,集毒舌腹黑洁癖于一身。女主伪淑女,集吃货逗比智障于一身。
  • 子陵修真录

    子陵修真录

    子陵修真录贸商李家之子,因爱武学弃商从武。从没经历过挫折,不知修真世界残酷。到只手遮天,杀戮万敌。看李子陵如何踏上修真之路,灭万敌于剑下
  • 通天忍王传

    通天忍王传

    次元混乱,势力纷纭,看邪恶当道,谁主沉浮?黑暗时代,看众生,何人叱咤风云,书写通天传奇。
  • 随我去征战星辰大海

    随我去征战星辰大海

    星空之上,是无尽的彷徨,星空之下是无数的墓碑,他们在呐喊,他们在咆哮,他们人族万万年征战星空的见证者,成就者以及守望者,他们用自己以及无数战友的骸骨支撑着人族永远在星海中一路向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寻仙大传

    寻仙大传

    叙写仙侠世界,浅尝冷暖人情。交流群:5485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