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24200000035

第35章 有舍有得勿执著,知足常乐笑口开(2)

身体矮小、瘦弱的明悟起初也不甘心落后,像明空一样拼尽全力地努力向上攀爬,但是失败几次之后,他就发觉用这种方式不可能爬到悬崖的顶部。于是,他就沿着山谷里的小溪,顺流而下,一路向外寻找别的出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明悟就遇到了森林,走出森林也就走出了山谷。于是,明悟继续游历,拜访其他的高僧,参禅悟道,过了一年之后,他终于又回到了寺庙里。此时,明空的身体也已经完全好了,方丈看着眼前的两名弟子,心里终于有了决定,他选择让明悟成为下一任的方丈。

包括明空和明悟在内的众僧都不理解:明空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爬,即便身体受伤还是没有放弃;然而,明悟却没有坚持下去,反而逃避问题,一走就是一年才回来,没有将其逐出寺院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又怎么会选他成为接班人呢?

面对大家的疑问,方丈解释说:“寺院后山的悬崖极其陡峭,常人根本就不可能凭借蛮力攀登上来;但是,在山谷之外却是有路可以走出来的。我并没有给他们设置时间和方式上的限制,不过,如果他们的心里被名利诱惑,就难免给自己设置束缚和限制,就像是在心中树立起一座悬崖绝壁,永远都没有办法走出来。外界没有牢笼与绝壁,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给自己建立了牢笼,一味地苦苦争夺,以为这就是前进的方向,那只不过是徒增伤害而已,轻者伤筋动骨,重者会粉身碎骨。”

听了方丈的解释后,大家恍然大悟,欣然接受明悟成为下一任的方丈。又过了一年之后,老方丈安详地圆寂了,明悟成为新的方丈。

他果然没有令老方丈失望,寺庙的香火依然像以往一样鼎盛,僧徒也没有减少,反而日渐增多,明悟最终也成为受人敬仰的一代高僧。

正所谓“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老方丈出的这道考题,目的不是为了想要看谁的身体更健壮能够爬到悬崖的顶端,而是想要试探明空和明悟的心境如何。师父的话固然要听,但是懂得伸缩进退才是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

如果你的心窗始终是关闭的,里面装满了名利的诱惑,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轻松、快乐;但是,如果你时常将心窗打开,让外面灿烂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进来,清扫角落里的尘埃,当窗棂无尘时,就能收获广阔的天地。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大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人生而有欲。”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因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这个世界诱惑着,值得我们羡慕、值得我们追求、值得我们寻觅的美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客观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有欲望且有私心的。但是,人类所特有的理性,却是与欲望搏斗的最佳武器。欲望本身没有什么可怕的地方,关键是我们在面对欲望与理性的斗争时,持有何种态度。

到底是肆意妄为,还是恪守规则?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差别,人的心胸也就有了广阔与狭窄的区别,人也就有了高低之分。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猛虎行》中写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实际上就是在说当我们面对诱惑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懂得取舍,知道进退。

以“虎门销烟”闻名中外、名垂青史的林则徐就深谙此道,他一生都以“无欲则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为官40年的时间里,无论是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还是面对威胁与利用,他始终都能够保持冷静,洁身自好。这也就是林则徐在腐朽不堪、满目疮痍的清朝末年,还能够始终清明廉洁,终其一生也没有沾染拥姬纳妾之俗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美好者,不祥之器。”过于贵重、美好的事物,一定会带来毁坏性的结果。太过看重名利,一定会遭到他人的嫉妒,若不能从容地面对,一定难成大业。这一点,唐朝名臣李义琰就做得非常好。

李义琰虽然是当朝宰相,但是却对“名利”二字没有过多的追求,他身居高位却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李义琰的弟弟看到兄长做这么大的官,却住的如此简陋,于是就为他张罗买了一些上好的木料重建房子。李义琰得知此事后,谢绝了弟弟的好意,并对他说:“皇上提拔,让我能够担任一个国家的宰相,如此厚爱我已经感到非常惭愧了,又怎么能够住豪宅大院呢?你这样做不是在帮助我,而是在加速我的罪过和祸害!”

李义琰的弟弟听后,不以为然地说:“别的官员,哪怕就是个地方丞之类的都在扩建自己的房屋,您已经是宰相了,这么高的地位,怎么住这么简陋的房子,让别人笑话呢?”李义琰回答说:“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不可能同时实现,两件美好的事情也不能同时兴盛。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又怎么要求扩建自己的房舍呢?所有的好事同时占尽,一定会遭到祸害的。”李义琰一直没有用弟弟买的木料修建房舍,他的品行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正是摒弃了对物质的过多奢求,李义琰才在宦海浮沉的官场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名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的欲望是一种很奇特、玄妙的东西,每个人接触到的事物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懂,由此得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欲望的大小也不同。但是,如果总是把欲望放在心上,就难免把它的胃口越喂越大,心胸却变得越来越狭窄。

人的欲望越多,拥有的洒脱和自由就会越少,甚至会迷失自我。想要自己的道路越走越宽,就要做到寡欲,看淡一切。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有一个小沙弥,这天第一次独自下山去化缘,他首先来到了一家农户的门前,边敲门边对里面说:“施主,我是山上的小和尚,请您行个方便,施舍些吃食。”此时,农户家里只有女主人在,因为刚跟好赌的丈夫吵完架,丈夫将家中不多的现钱都拿走带去了赌坊,因而无钱买米,所以正憋着一肚子的气。此时,又听到小沙弥拍门要食物的声音,立刻又把火勾了起来,大怒地喝道:“喊什么喊,你这个就知道伸手要东西的小秃驴!”

小沙弥见农妇不但不给食物,反而还辱骂自己,也感到非常生气,就想跟她理论两句:“女施主,我又没有为难你,如果有吃的给我一点就行,没有也没关系,你为什么要骂我呢?”农妇一听,小沙弥非但没有走反而还教训起自己来,更加怒火中烧,于是打开大门冲着小沙弥就骂开了:“你这个给脸不要脸的小秃驴,我骂你怎么了,我就是要骂你!”

小沙弥见农妇非但没有向自己道歉,反而越骂越起劲,就忍不住和她吵了起来。结果两个人越吵越凶、越吵火越大,后来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小和尚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也抓伤了他的脸,二人均是无比的狼狈。后来,邻居听到他们吵架的声音跑过来,才把正在厮打的两人拉开。有人安慰农妇回屋了,还有人把小沙弥送回到了寺庙里。

小沙弥觉得自己很委屈,回到寺庙后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对师父说了一遍。了解了情况的老法师并没有替徒弟感到委屈或是为他打抱不平,而是搜集了桌上为数不多的供品以及庙里的吃的,亲自将它们包好,带着小沙弥要去给农妇道歉。小沙弥非常不情愿:“明明就不是我的错,为什么偏偏要我去道歉呢?”虽然不服气,但是小沙弥很尊重自己的师父,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只好跟在师父身后去给农妇赔礼。

住在山脚下的农妇被邻居劝开后,心里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是自己有错在先,把跟丈夫吵架的火撒在了前来化缘的小沙弥身上。此刻,她又看到老法师亲自带着食物来向自己道歉,就觉得更加过意不去了,原本泼辣的她,瞬间变得通情达理了。她对老法师说都是自己的错,不应该辱骂前来化缘的和尚。农妇非但没有收老法师送来的礼物,反而将家中剩下的饭菜都给了师徒二人。师徒走后,农妇也觉得心里轻松了很多,原本气闷的感觉也荡然无存了,又高兴地忙活起来。

经过这一番折腾,师徒二人往庙里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半山坡上,老法师一不留神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腰也闪了,腿也摔破出血了。小沙弥扶起师父后,狠狠地一脚踢在石头上,不仅如此,他还想将石头抱起来摔几下替师父出出气。老法师连忙阻止了徒弟的行为,他先是念了声“阿弥陀佛”,然后说:“这块石头原本就是在这放着的,并没有移动过,更没有要特意将我绊倒,是我不小心踢到了它,怎么能够责怪它呢?摔这一跤是我自找的,如今还要连累它,我应该向它道歉才是啊!”说完真的向石头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自己的歉意。

看着师父的举动,联想到今天发生的事情,小沙弥立刻明白了师父的意图。他对老法师说:“师父,原本您要带我去给那个农妇道歉的时候,我还很不服气,觉得很委屈。后来,看到农妇对您的态度完全转变,变得特别明白事理后,我还觉得很费解。现在,看到您给石头道歉,我终于明白了,想要保持心绪平和,就应该事事通达。有些人无意间伤害到我们,其实也是无心之过,何苦纠缠于此,弄得彼此都不高兴呢?大度一些、开通一些,两个人就都能更加快乐一些。”

佛经上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世人之所以会觉得累,是因为常常心绪不宁、举棋不定,拥有的太少,是因为计较的太多;烦恼太多,是因为平和太少。

古人把莲花比喻为品格高尚的君子,不仅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处,还有其“中通外直”的独特个性。所谓“中通外直”,说的就是作为一名君子,就要通情达理,任何事都不要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即便是遇到对自己有所伤害的事情时,也要能够非常明理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是不是自己真的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惹恼了别人,否则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大度、明理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才是值得别人学习和尊敬的人。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不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君子之风,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帮助自己平复不安、烦躁的内心,从而获得平静与安宁。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以为凡事都要计较出个谁对谁错才是正确的做法。可是,这种斤斤计较的习惯,不但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半点帮助,反而常常会火上浇油,小吵变大吵,大吵变打架。对方因此郁闷不说,自己更会心情变差,很难再找到当初的平和了。而像故事中的老法师一样,遇事自己先服软,双方通情达理地把事情解决,既不伤和气,更不会伤身。这才是智者的做法。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是一种很高深的人生哲学。说它高深并非其晦涩难懂,而是很多看似明白各中道理的人,经常执迷不悟。他们在浮华面前卑躬屈膝、恃宠而骄,经不起一点风浪的打击,看似强硬实则脆弱至极。

生命与生活本都是无常的东西,所以经常听到有人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并认为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其实如果真的可以放下,就不会谈得与失的问题。“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最高境界不是克己忘忧,而是真正明白去留、宠辱就是一种生命的原态,就像人们每天呼吸的无形的空气那样,融入了生命的本体。

秦穆公手下的贤臣百里奚,早年曾和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后来晋灭虞,百里奚成了阶下囚。但晋献公早就听说过百里奚善于辅政之事,一心想要将他留在晋国效力,可百里奚却拒绝了。

后来百里奚作为仆役随晋国公主出嫁秦国,他又在路上逃跑,流落到楚国。楚国人将他当成细作抓了起来,他却谎称自己只是一个放牛人,就此在楚国落了脚。

百里奚无论是辅政还是放牛都做得有声有色,放牛还得到了一个“看牛大王”的称号。渐渐地,他的事迹被秦穆公知晓了,于是秦穆公用计将百里奚从楚国赎了出来。

秦穆公将百里奚奉为上宾,亲自与他讨论政务,百里奚却不买账,拒绝为秦国效力。秦穆公百般劝说,百里奚终于答应与秦穆公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接下来的几天里,秦穆公越来越欣赏百里奚,就邀请他出任秦国的宰相,可百里奚却没有喜出望外,而是向秦穆公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蹇叔。

秦穆公最终将蹇叔拜为秦国右相,百里奚为秦国左相,共同帮他处理政务。在他们的协助下,秦国国力渐强。然而秦穆公野心很大,一心想要统治整个中原。

有一次,秦穆公要攻打千里之外的郑国,但蹇叔和百里奚都表示反对,可秦穆公不听劝告,痛斥百里奚和蹇叔已经是衰老的朽木,一意孤行,让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作为主帅统领大军出师郑国。

临行前,百里奚和蹇叔到城外送行,他们一边走一边哭,秦穆公见到此情此景很恼怒,就骂道:“哭什么哭,你们这是在表示对我的不满吗?你们竟然敢向我即将出师的部队哭丧,这不是故意扰乱军心吗?”可百里奚和蹇叔却说:“我们不是在哭您的军队,我们是担心自己儿子才流泪的。”

秦国的这次讨伐计划果然失败了,还被晋军全歼,只有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死里逃生跑回了秦国。百里奚在告诫儿子为秦国尽忠后,就向秦穆公告老还乡了。

同类推荐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其意思为整个自然界,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只有学习和掌握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才能了解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才能知天道、明人道、开商道,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处事、正确的方法做事,拥有快乐而成功的人生。
  •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教文化纵横谈

    佛教文化纵横谈

    简洁而清晰地勾画了佛教从印度传来我国以后,与儒家、道家文化碰撞、斗争、互融并逐步发展、改革的来龙去脉,将佛教文化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以及我国的儒道文化、民间文化相对照、相比较,进行思辨性、比喻式的论证和阐释,阐明了佛教文化不仅是僧侣信众念经拜佛、修身养性的仪轨,也不仅是寺庙中美轮美奂的魏晋雕塑、唐宋壁画,而是经典的浩瀚、学问的广博、思想的深邃、宗旨的崇高。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热门推荐
  • 次维之争1龙族复苏

    次维之争1龙族复苏

    神奇转世,三魂之体,万派之首,争夺上帝,真情流露,学院生活,龙族气息,神圣魂兽,异变魔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是否醒悟

    是否醒悟

    12岁的李云枫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结束了漫长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初中生活,然而颇为个性和性格奇怪的他经历了他至今都想不通为什么会承受这么多痛苦,不停的看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让他也不经怀疑自己是否出了什么问题,通过李云枫在家庭,学校和情感的经历里,本书结合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充分的反应了现实的残酷和人心的变幻莫测,打破了人们憧憬的美好映出人生另一种悲哀
  • 农家长女之一品美食家

    农家长女之一品美食家

    当代苦逼大学生沈安安,误入穿越大潮穿越到了一个身无长物无父无母的小农女身上附赠的还有弱不禁风的茅草屋一间外加两个面黄肌瘦的弟弟妹妹沈安安内心:“贼老天你说穿越就穿越吧别人穿越都有金手指活空间再不济也是有个傍身的技艺!你让我怎么办?”一通抱怨过后听天由命的沈安安撸起袖子加油干!盖新房开铺子建作坊送弟弟上学堂……忙的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合伙人怎么贼兮兮的盯着她看?
  • 哑婚

    哑婚

    她要从挫败走向辉煌他要陪她从挫败走向辉煌顾知南曾说过:只要这府邸还姓林,就轮不到你们顾家放肆!她要将他们欠母亲的一点一点的讨回来她的身旁始终有当年救下的“小哑巴”却也只有他
  • 太古剑道

    太古剑道

    宅男徐少卿在一场车祸中穿越到修真世界,在这个仙道魔道强盛的时代,唯有强者才能生存,没有灵根的徐少卿,失去了修仙修魔的资格,然而得到太古剑道的传承,斩仙屠魔,重现剑道辉煌。
  • 借缘

    借缘

    多年前的恩怨终是一场误会,误会解开,发小却反目,身世成谜......各种压力扑面而来,曾经被伤害过的人却不离不弃。有人生性善良却自甘堕落;有人生于豪门却被命运捉弄;有些人终究苦尽甘来;有些人生于豪门却跌入低谷......看着故事,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
  • 重生归来顾小七

    重生归来顾小七

    她是帝都豪门的才女千金和黎氏集团继承人,被陷害后,重生到离市顾家废材千金顾小七身上。这一世逆袭归来,看她如何手撕婊子、拳打流氓、觅得男神,走向人生巅峰。
  • 冲动的惩罚

    冲动的惩罚

    本书以23位少女自诉“第一次”为主题,主要描写23位少女是如何奉献自己的“第一次”而偷食了禁果,每位少女的经历都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让人不得不看,本书是青少年教育最好的现实教材。
  •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古世纪传奇

    上古世纪传奇

    两千年前,两块大陆的所有种族曾在光辉的原大陆共同生活。然而渡过由神与英雄们掀起的战乱年代后,迁徙到新大陆安居的人们渐渐遗忘了原大陆的辉煌。承载着原大陆记忆的碎片散布世界各地,若是追寻着这些记忆回到故乡;或许将会揭开战争的秘密与众神的真相,而我们的主角威廉希恩的冒险的旅程也由此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