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92500000027

第27章 附(6)

如果说我们史学也有我们的理论,那就是一些“实打实”的解释,如人口理论、地区理论、佃农理论,等等;跟社会科学那种“先导性”的理论不同。

因此,不要怕有人“反对”,也不要怕有“对立观点”。过去有学生说高老师是走在“刀锋”上;不错,治史要有“胆识”;而且,这世界是“相生相克”的,要没人反对,那可就奇怪了!(参见我的博客“不能仅靠考据而须依赖直觉”、“怎样识别文本的真正含义”、“什么是直觉”、“关于考据学批判”)

十八世纪,二十世纪的先声

有书评说,美国学者罗威廉(W·T·Rowe)所作《救世》中第一句话,辟头便指出了十八世纪在近现代中国史中的枢纽位置,以及它与十九世纪经世学者的密切关联。这是不错的,对我们重新认识“十八世纪经世学派”也不无帮助。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联系就不仅在十八与十九世纪,更重要的,是在十八与二十世纪之间。

这样说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的学术兴趣始终徘徊于十八世纪与二十世纪之间,并主张“在当代经验与历史对象之间来回对比参照”。1980年代,美国学术界由魏斐德(F·E·Wakeman)提议,从十六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都属于“近代史”的范围;黄仁宇(R·Huang)提出从明末一直贯穿至今天,“五百年为一元论”;笔者恰也有近三百年为“一个历史”的提法,认为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这三百年间,许多问题仍是“同一的”,努力是“一致的”,它也许只是“一个历史”。这说法不免“惊世骇俗”,也成为拙作出版时编辑删削的唯一文字。其后,个人研究更大幅度地转向了二十世纪,……也许,它终使我不能不面对十八世纪与二十世纪的正面关联,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了。

当然,我们的认识仍须建立在对历史材料的了解之上,而暂把时下流行的各种“现代化理论”放在一边,或认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亦无不可。理论原产生于事实之上,对史事的新发掘新认识,也许会使我们得出新的理论。

一、先从人口说起

研究十八世纪,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一问题:为何要以人口开局?

问题也许可以这样回答:首先,就是人口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次,应该看到,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的人口出现了一个与前大不相同的持续增长,直到今天,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共时现象”。

在历史中,法国学者布罗代尔(F·Braudel)写道,“一切都同人口数字及其波动相关联”。在西方,人口在1100—1350年间有过一段长时间的增长,之后发生了急促的“退潮”;1450—1650年间重新增长,随后“减速”;最后一次从1750年开始,从此不再“倒退”。同一时期中国和印度人口增减的节奏,与之大致相同,“似乎整个人类都服从同一宇宙命运,与(人口)这个首要因素相比,人类历史的其余因素统统只能退居次要地位”。

我们也可以补充说,明清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与西方仍有一定的差异,即每个阶段都比西方大约“早”了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粗略地说,明代人口增加始于1400年(人口约8000万左右),结束于1600年(约有人口15000万);清代则始于1700年或更早(约有人口10000万)。换句话说,中国自十八世纪之初(甚至更早,而不是1750年以后),即已遇到了人口增长这一“现代现象”。

从1700年到1800年,中国人口增加到30000万左右(约为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1850年,官方统计达到43000万,是即所谓中国“前现代”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长。其后略有起伏,到二十世纪中叶,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更大的人口增长,这一次“现代”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达到了10亿以上。其实,它们并不是两次(所谓“前现代”和“现代”的),而只是一次,或曰一个人口增长。

所谓“十八世纪,二十世纪的先声”,第一件事,就表现在人口的增加上。

对此,十八世纪的欧洲学者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说:在中国,随着财富的(成倍)增长,自然导致了人口增加。康熙皇帝的继承人制订了一些很有利的规章以激发农耕者的竞争。它在西方国家也应引起重视。

在十八世纪以来的世界“现代史”上,是人口增加推动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加?或是二者互为因果?……其中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迄今为止,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把这次人口增长视为“工业革命”的“果”,如果我们视其为“因”(哪怕只是部分或几分之一的),便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换一角度,我们如若把它当做一个“现代现象”,那么,引起下文所示的一系列“现代反应”,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二、政府职权加强,又一个共时现象

世界历史上的“共时现象”,曾经引起历史学家很大的兴趣。但可能争论最大,对我们来说也最有意义的,就是十八世纪这次了。

十八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共时”的,在人口增长之外,还有政府权力的加强。

在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政府的权力明显地加强了,这已是不争的史实。但在中国,相比之下,这段历史却不太为人注意。

在一般的清史著述中,十八世纪政治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赋役改革”、“整肃吏治”,以及“反贪污”这几件事了。这种状况自萧一山《清代通史》以来,几十年来几乎就没有多大改变。这与史实相去甚远。

现有研究表明,清代在圣祖发现人口问题之后,经过康熙(后期)、雍正、乾隆三朝,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公元1700—1750年代),围绕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对策,从而构成了政府政策上一个极具连续性的、空前活跃的和充满生气的时期。

康熙以来的有关想法,表现出了中国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力求用经济的发展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而非限制人口的增长;其后洪亮吉的人口思想并没有逸出这个主流之外)。据说,以(发展)经济为主导解决政治问题的思想,是兴起于十九世纪的西方。这样看来,我们怎能说清代的人口思想就是一个“传统”的产物,而不符合“现代”的标准?

中国本具有前现代国家罕与伦比的政府与官僚组织,又值国力鼎盛时期,全力在各省推行劝农政策的结果,直接带动了政府权力的扩张。这是一段为中外学者“忽略”了的历史,但它却是中国史中一次重要的“脉动”,并与二十世纪(而不仅仅是十九世纪)的“大政府”现象直接有关。

扩大地方官员职责,必然要增加他们的行政负担,而一州一县地方广阔,事务繁多,非州县知事一人所能身任。但中国自秦、汉形成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以来,二千年间,作为基层政府的州县数目只有很少量的增加,官员数量也无大的改变,可是全国人口已增加了若干倍,这就使地方政府不胜负担。针对这种现象,清代雍正、乾隆以来,屡次有人建议增设职官数额,设官专司农事(如设巡农御史)等。可惜的是,有清一代只是有限地增设了职官和增加了官员人数,而主要依靠州县本身职权的加强来满足其行政需要。中国政府官员的大量增加,是在清亡以后的二十世纪,但应看到,十八世纪这一要求已经产生,改变的根苗已经种下。

在保证县级以上有效控制的另外一面,是在州县以下的基层,政府既缺组织,又乏人手,势难顾及全面。从某种角度看,近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资源分散,人员难以动员,有如“一盘散沙”。为推行政府有关政策,有人建议选用老农,或利用村长、乡长及乡约等,分任职守,或给以钱粮,成为专职、半专职人员。这就提起了中国二十世纪“上层”、“中层”、“下层”结构的“三层重建”问题。按照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的观点,这一类的努力还包括绘制地图、统计人口、统一度量衡标准,等等。

在所有这些方面,十八世纪的努力,可以说都是二十世纪的先声。

当然,在所有这些事情上,我们并不是说十八世纪就等同于二十世纪。在十八世纪,政府无论是对自身角色还是行动目标,似乎都还有一点“半心半意”和“犹疑不决”,而远非二十世纪可比。正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才经历了一段由政府全面取代社会组织,一切亲自经理,而后又全盘反思,重新定位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至今还在进行之中),——在这一点上十八世纪也不是没有先例的(详见后文“福利国家”一节),——从中我们也可看到其历史的正面接续(而不必把过去说得一无是处或与今天渺不相关)。

三、创新政治理念

政府职权的扩大不仅仅牵涉到增设官员、组建基层等组织技术手段,而势必及于基本的政治理论暨意识形态问题。如利用保甲村长,以所管农户生产情况“造册存县”,年终核查;再如通过乡约、值月人等,使一州一县之民,“情联势合,如父子兄弟之相为扶掖”,在在涉及新的政治理念。到乾隆初政,距清初的武力征伐已近百年,高宗即谕督抚“实心爱民”:

“为治之道……其本总归于爱民而已。”

复谕:

“……民为邦本,固当爱之,爱之则必思所以养之,养之必先求所以足之。朕欲爱、养、足民,……”

既要“爱民”、“养民”、“足民”,所负责任自然就很宽泛,不仅关心命盗、钱粮,还要“尽心”于生产以至分配各各方面(如赈借平粜等)。为此有司当“以民事为身事,恫瘝一体”;并不时巡历乡村,以使“上下之情,通达无阻,而休戚相关”。谕:

“身膺民社,即为其父母、师保。官之视民如子弟,****之视官如父兄,官民同其休戚,而情意相接,……”

“(当)视百姓为一体,视民事如家事,……察其饥寒,恤其困苦,治其田里,安其室家,以父母斯民之诚心,行父母斯民之实政。”

这些或可称为一种“天下一家”的思想。其理想大约是,天下合为一家一事(官民一体,视为家事),由政府担当领导和统筹统配的角色(为民父母师保),负起所有生养教化以至经济事务的责任(父母斯民,课督农桑乃第一要务)。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才有了各项政府职权的扩大和行政措施的改进。当然,清代十八世纪的努力,与基层组织的重新建构相去尚远,也并未由政府出面改变或代替民间自营,但在大约近千年以来的历史中,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一次举动,它在政府职责的扩大和权力的强化方面,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在十八世纪,清政府还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取消了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人头税”,而代之以“财产税”(土地税)。同时还取消了“力役”,而代之以“雇役”(即支付劳务费)。同时,改变身份制度,取消“贱民”名义,提高“雇工人”的身份地位,等等。从上述种种作为(特别是世宗皇帝的作为,包括取消有功名者特权)来看,似乎是欲使社会“平民化”。这,也许就是要造就斯科特所说的“无印记非特殊公民”,达致所谓统一和一致的公民身份吧。这些,在其他一些国家属于现代变革的事情,大都是在清代十八世纪出现的。

魁奈曾说,一个民族的繁荣全依靠财富,中国繁荣,人口增加,正是由于国家真正重视农业。孟德斯鸠也不认为中国是“****”的。据说,当时西方人非特盛称康雍乾乃有德之君,而且特别赞赏中国政府机构合于自然法程,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直可说是抛向西方弊政的炸弹。

当二十世纪之时,政治理念不断翻新,可以说都是为了解决类似的意识形态问题,直到今天。如果说我们主张从较长的时间阶段来观察历史,那么十八世纪与二十世纪的有关变革之间,就不仅止有一种“相通”的关系。

通过如上的观察,我们对于十八世纪的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自然会产生一些新的感受。虽然这些已属于历史的陈迹,并一直为后人所忽视和误解,有如“失落”的传统,但它却没有“泯灭”;而且,正是在二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才重新发掘出这些史实,识别它的含义和藉以重建古今的关联。

四、劝农中的官府行为

推广新的适宜产品暨优势生产项目,是十八世纪政府劝农策的要点。也可以说,各地劝农无不以此为其能事。其间常被引用的,即雍正二年二月和乾隆七年六月两道谕旨,其一劝民种植树木(“桑柘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桕桐可以资用”)、孳养牲畜(“如北方之羊、南方之彘”):

“总之小民至愚,经营衣食,非不迫切,而于目前自然之利,反多忽略。所赖亲民之官,委曲周详,多方劝导,庶使踊跃争先,人力无遗,而地力始尽。”

其一则强调“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亟讲”,尤应于“农事”之外,“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全面发展农业。

名臣陈宏谋于每到之处,亦咨询地方情况,推行适宜物产:

“米麦豆之外,地方出产何物以资民用,小民三时耕凿而外作何营生;……栽种棉花否,能织布否;曾试种桑养蚕否,能织绸纱否;畜牧之利若何?”

特别重视九谷以外各项生产:

“三农九谷之外,均有足以佐日用之需,为生财之计者,……勤于一种,必收一种之利,小之可以充口腹、佐日用,大之可以通商贩、致富饶。”

同类推荐
  • 纵横民国

    纵横民国

    “晋系军,友好度63,战斗力85,继续交往可获得信任。”张一凡携游戏系统穿越民国,这下他可逆天了!士兵?是他忠诚的单兵作战单位;敌人?都是一堆供他升级的经验;战争?更只是他手中的一场即时战略游戏而已!两军对垒,实力强弱只是他眼中的数据,避强击弱,无往不利!纵横民国,常胜谁人可挡?
  • 诺贝尔惊险人生路

    诺贝尔惊险人生路

    诺贝尔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却也是充满惊险的一生。年幼时多病的身体,却装载着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梦想。猛然一声巨响,世界在他的炸药声中震颤,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所以他被称为炸药大王;他拥有遍布全球的工业帝国,却不爱金钱;他是时代和科学的巨子,却注定一生与幸福的婚姻无缘。他在遗嘱中设立时诺贝尔奖,更激励和帮助人们探索科学之路。
  • 东汉大召唤

    东汉大召唤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百姓苦不堪言,但东汉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最多的一代,各个能人争奇斗艳,这让中华辉煌了数千年
  • 明朝第一纨绔

    明朝第一纨绔

    郝金石穿越到1344年,做了安徽濠州大地主郭子兴的儿子。那一年正值元末,朝廷腐败不堪,民怨颇深,冲突斗争一触即发,而同时,安徽濠州又连续两年发生了大旱灾,一时间瘟疫横行,饿死人无数。那一年,是动荡的一年。那一年,是乞讨豪杰振臂一呼,应者便会四方云集的一年。那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六岁,刚从皇觉寺出来,正在沿街乞讨。他乞讨到郝金石家门口,郝金石递给了他一个有毒的馒头,从此——历史改写了……
  •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穿越三国刘虞之子刘和,左边是黑山军,右边是公孙瓒,前面是袁绍后面是公孙度,很慌……努力种地发展的我并不想打仗,奈何一群大佬想要逐鹿中原,为了小命为了能更好的种地,那么只能让你们加入我了。府有美眷地有粮,俯瞰天下笑四方。
热门推荐
  • 末世之变异终结者

    末世之变异终结者

    凌浩,本是一个现代的典型宅男,有一天,玩电脑的时候电脑屏幕忽然间黑屏,然后凌浩忽然间就来到了3000年后,在这个未来地球里,却发生了某一个灾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灭宙生

    神灭宙生

    本人主人公,莫非命格属阴年阴月阴日,倒霉透顶,虽然是船舶专业高材生,却一生碌碌无为,偶然中得到一件宝物,在阴差阳错中误入幻镜之中,从此登上了修真幻神之路,可是没想到,这修真路上,越往上越令人心惊,竟然发现这一切都是虚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天早已定好的,人只能顺从天意,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以万事随缘,不必强求。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顺境逆境,所谓三起三落,再平常不过。总感觉这个世界不太真实,万事都是注定的,所有人类的命运都像被无形中的某个大神主宰着,对于不同信仰的人来说,这个大神就是他们所信仰的神,比如佛祖,上帝,耶稣,玉皇大帝等等。他们平凡的一生中,不管做的好的,坏的,皆归于是神的指引,做错了什么事,乞求所信仰的神的原谅,等到百年归老后,能登上极乐世界,减掉人生的痛苦。虚枉终生,终生皆谜,不知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化成了庄周,当你在凝望深渊的时侯,深渊也在凝望你,百看不定,迷迷茫茫。。。。。。
  • 庶女成凰

    庶女成凰

    那一天,狂风暴雨,她流着泪跪在刑场上,用腹中孩子作为筹码求他刀下留人。那一刻,冷酷无情,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将她的尊严和希望狠狠踩在脚下……“如果我死了,就能从这些痛苦中解脱……”她绝望地笑。“即使你死了,也休想逃离我的身边!”他的目光冷如寒冰。她是受尽疼宠的将府千金,却身不由己嫁入皇家痴心错付,一心所爱的男人原来只是利用于她。目眦欲裂,她亲眼看着至亲之人血染黄沙。仇深似海,她逃出皇宫投靠敌国起兵宣战。白骨如山,他倾天下之力也要将她抓回身边。匕首闪着寒芒,埋入他的胸口。他惨然一笑,将她拥入怀中。“以命换命,从此再不相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际色彩

    星际色彩

    一位画手大佬京城醨,不小心穿越到了未来世界,开始穿上男装,撩天撩地撩空气,至于谈恋爱?(一本正经)管他呢,小爷,我开心就好!(醨,同音离,一种酒的意思)
  • 全能微信系统

    全能微信系统

    自从带着微信来到平行空间之后,王迪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校花纠缠不休、高中萝莉想要逆推、绝美总裁设计勾搭、牵着‘草泥马’出门,没钱也能把人吓傻.....随手点开微信摇一摇:外星好友?你想干嘛?
  • 斗罗之一开始当满级大佬

    斗罗之一开始当满级大佬

    唐魄在家看斗罗的漫画,一道雷劈下来,凉凉了。他穿越到了斗罗大陆,成了唐三的哥哥。
  • 饮一口江湖

    饮一口江湖

    穿越到这个世界的少年郎站在山巅,看着下方万千云海,他扔掉了手中的剑,说道:“我不练剑了,我要喝酒。”……李白,燕十三,公孙,阿飞,独孤……一个又一个的剑客,仿佛就在梦中,就在眼前,于梦中试剑,渺渺前路,剑在我手,剑在我心。
  • 阴婚不散

    阴婚不散

    结冥婚,娶鬼妻,这本来只是一种祭奠亡人的仪式。却由于可以改变活人的运势、旺风水,近几年渐渐在内地风靡起来。甚至,有的不惜拿活人……